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科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6.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7.中国职业医学
8.中国公共卫生 9.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0.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1.中国共患病杂志 12.中国辐射卫生 13.卫生毒理学杂志
14.辐射防护 15.环境与健康杂志 16.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7.中国卫生统计18.劳动医学(改名为:环境与职业医学)
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中国学校卫生 21.中国医院管理
22.现代预防医学 23.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4.中国消毒学杂志 25.中国妇幼保健
R2 中国医学
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中成药 5.中药材
6.中医杂志 7.中国针炙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1.中国医药学报 12.上海中医药杂志
13.辽宁中医杂志 14.新中药 15.时珍国医国药 16.陕西中医
17.江苏中医(改名为:江苏中医药) 18.四川中医
R3 基础医学
1.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中国免疫学杂志 3.生理学报
4.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5.病毒学报 6.解剖学报 7.解剖学杂志
8.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9.中国共患病杂志
10.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1.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2.生理科学进展
1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14.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5.上海免疫学杂志
1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7.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1.基础医学与临床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免疫学杂志 24.中国微循环 25.神经解剖学杂志
R4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5.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6.临床检验杂志
7.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9.中华理疗杂志 10.中国急救医学
11.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2.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3.中国临床医学影响杂志
4.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5.中国综合临床 16.现代康复(改名为:中国临床康复)
17.护士进修杂志 18.中国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
1.中华内科杂志 2.中华血液学杂志 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5.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6.中华消化杂志 7.中国循环杂志
8.中华肾脏病杂志 9.中华传染病杂志 10.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2.中华肝脏病杂志 13.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4.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5.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6.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7.高血压杂志 18.中国内镜杂志
19.中国糖尿病杂志 20.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1.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2.临床荟萃
R6 外科学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8.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中华创伤杂志 10.中华麻醉学杂志 11.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2.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3.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4.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5.中华烧伤杂志 16.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7.中华手外科杂志
R71 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
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生殖与避孕
5.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 儿科学
1.中华儿科杂志 2.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4.临床儿科杂志
5.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R73 肿瘤学
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中华病理学杂志 4.中国肿瘤临床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 志 6.肿瘤 7.肿瘤防治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中华精神科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改名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
1.中华眼科杂志 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3. 中华眼底病杂志 4.眼科研究
5.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R78口腔科学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8特种医学
1.中华放射学杂志 2.中华核医学杂志 3.临床放射学杂志
4.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5.实用放射学杂志 6.预防医学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R9 药学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药理学通报
8.中国抗生素杂志 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查新检索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阐述中医药科技查新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意义,结合查新工作实践,指出目前中医药科技查新检索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查新工作,保证查新质量,从审题、检索策略的制定及查新标准的规范入手,并考虑不同对象对科技查新的不同认识,对中医药科技查新的重要性、发展趋势及改进措施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加快服务于湖北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创新湖北建设。
关键词 :中医药;查新;检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7
科技查新是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先进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并出具结论性报告,以期为评价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及专利申请等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2年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并先后成立了多个分中心,承担着全国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查新咨询工作,标志着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的全面起步与日臻完善。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作为湖北省第一家综合性查新机构,在成立之时就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科技查新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作为服务于创新湖北的排头兵,承担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查新检索业务也逐渐增多。
1 中医药科技查新的概念
中医药科技查新是依据科技部颁发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对中医药科研内容做出新颖性结论的中医药科技文献查证服务。重点是评审中医药项目的创新点所在及内容,再对其定性定量指标、技术层次、整体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判,从而为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项目立项、成果鉴定、评估验收等新颖性提供客观文献依据。中医药科技查新对提高中医药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减少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科研项目,降低科技成果评审失准率,增强科技投资效益均具有积极意义,是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医药科技查新的意义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中医药科研课题中重复开展国外已有成果研究率为56%,而国内自身的重复率也高达66%,造成了国家科研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加强科技查新咨询服务势在必行。查新结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对维护科技评价的公正性、权威性、严肃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有效保证专项资金花在刀刃上,保障科研工作持续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2.1 提供中医药科研的方法思路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应积极追踪情报态势,借鉴已有的成果讯息,取其精华,关注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专题资料和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科研呈现出与多学科紧密融合、互相渗透的趋势,以方剂学研究为例,一张复方可涉及分子结构的测定、有效成分的纯化分离等,这就需要借助有机化学、植物化学的学科知识,同理,其煎煮过程中引起的方药质量及药材化学成分的变化,又需要生物制剂学、分析化学的介入。诸如此类的交通融汇,在中医药科研实施中极为普遍,因此,科研人员必须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其所涉领域进行跟踪查新,了解现状与动态趋势,以助于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
2.2 调节中医药科研的选题方向
中医药科研的长周期性以及“接力式”的研究特点,决定了科研人员在立题时就必须弄清自己拟研究课题的价值。然而,在传媒文献量激增的今天,出版内容交叉分散,且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研究人员根本无法全面掌握该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而单纯依靠自己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和工作经验来判断则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进行科研选题前的情报查新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该领域的空白区间、经验思路及前景水平,从而借鉴吸收,学习创新,开阔思路、调节动态定向,使科研资料不断精炼升华。
2.3 提高中医药科研鉴定的严谨性
科研人员虽具有相当水平的中医药专业水准,但其所掌握的相关技术指标、动态进展内容总有其客观局限性,因此解答该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同类或类似研究、是否具有“国际水平”、“国内先进”或“填补某项空白”就值得商榷。查新人员通过检索科技文献,进行严密而系统的分析对比后,方能对原成果进行正确而客观的评价。部分成果申请经检索发现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后会被否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
3 中医药科技查新中存在的问题
3.1 客户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户方面最容易出现的问题:①查新目的不明确,部分课题并未进行预试实验,未清晰表述其工艺设计、流程、技术等,委托内容未能突出查新的技术要点;②出于技术保密原则,对关键技术点的具体内容含糊或规避表达;③用户不够重视,委托人并未真正参与课题,对技术关键把握不准,无法与查新员进行有效沟通;④部分课题一味着意于“新”,在科研人员对国际医学研究的先进技术方法不甚理解参透的情况下,将其强行拼凑并占为己有,显得格格不入。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是中医药科研课题得以立项的前提,而“创新”又是其成立的基本依据和价值所在,客户查询委托内容不明确,以及高重复率、低创新力均会导致科研“撞车”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物质财富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3.2 查新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审题是否透彻
中医药科技查新广泛涉及医学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查新工作者首先要对该课题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充分理解其主要涉及哪方面的研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①借助查新技术报告;②咨询申请查新人;③请教该专业的资深专家以了解前沿动态;④查阅相关工具书。
3.2.2 检索策略的制定是否恰当
因同一主题、概念可有多种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制定出恰当的检索策略,但在具体操作时,又会面临检出文献或太多、或太少的问题,因此还应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检索策略,范围或“扩”或“缩”。另外,在中医药文献检索过程中,还应注意中医药课题的特殊性:①某些中草药除正名外另有常用的别名,如厚朴又称川朴、肉桂又称官桂、延胡索又称元胡等,我们在实际检索时应将其组配使用,即:(厚朴OR川朴)、(肉桂0R官桂)、(延胡索0R元胡)等;②中医证候的不同表达方式,如某课题中提及”心肝火旺”,我们在实际检索过程中还应将其扩展为“心火上炎”、“心阳亢盛”、“心火扰神”、“心火亢盛”等,方能查全查准。
中医药科技查新人员除具备专业中医药学知识和一定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还应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此外,在国际范围内的查新检索中,会触及相关的外文信息,这就需要查新人员同时具有一定的中医药专业外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3.3 数据库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
中医药科技查新一般需进行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报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药保健品专利数据库、中成药产品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以及美国专利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我国的科技体制、制度及学术习惯等原因,导致相当部分尚未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书籍、部分正在研究或刚结题的课题,以及部分硕士论文均不在被检范围之内,因此所检出数据是相对滞后和不完整的。
3.4 中医药查新的标准欠规范
各中医药科技查新机构的报告格式、数据库检索范围、结论阐述等方面均不尽相同,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因此,如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查新工作质量,已成为查新机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查新报告的格式而言,各检索中心就有采用科技部格式、采用教育部格式,以及自行设计的区别;再具体到查新委托书所涉及查新项目的技术要点、数据资源等表达要求均不统一,由此造成了查新报告质量的参差不齐。
4 中医药科技查新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随着中医药事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竞争,以及临床疾病谱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流行性疾病的突发,对中医药查新咨询机构及查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科技查新咨询机构必须在运行机制、技术实力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4.1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积极宣传
让客户充分认识正确填写《查新委托书》的重要性,应清晰表达出该委托课题的技术创新点,以积极配合查新工作。同时,在中医药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积极宣传医学查新咨询服务的作用,大力普及查新知识,使其理解国家开展查新工作的目的,提高利用信息咨询的意识,增强科研立项和成果申报中参与查新的自觉性。
4.2 提高查新人员的素质
查新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能力,积极参加情报学、情报学研究方法、索取信息方法、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内容及交叉学科的培训,及时储备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查新检索技能,归纳、提炼查新要点时要全面精炼,合理制定检索策略,适度扩大、缩小范围以筛选高符合度的文献,保证其与所委托课题的对比分析具有逻辑性、支撑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情报意识和情报学研究水平。
4.3 加强资源建设,改进检索手段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加强各检索机构的信息交流,实现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建立中医药科学的数据共享系统和数字化查新咨询服务体系,以适应中医药科技查新咨询的快速发展。应特别注重对中医药相关学科及其产品开发的专利文献的检索分析,这对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避免专利侵权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4 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
根据中医药学的特色,加强中医药查新的标准化建设,明确查新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规范查新委托人及查新机构的权利义务、行为准则、法律责任,界定查新员、审核员和查新咨询专家应当具备的条件和职责,统一查新报告格式,提高查新质量。总之,要加快查新咨询服务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加强执行力度。在此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拓市场,拓展查新咨询工作的功能,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5
结语
近年来,中医药科技项目申报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给查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高挑战和新机遇。中医药科技查新可以减少低水平重复科研,降低成果鉴定评价失真率,促进科研课题的评审办法的改进,使其从“经验型”逐步过渡到“科学文献型”,是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湖北省科技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湖北省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审时度势的开展好此类科技查新咨询活动,与之同时,目前中心正在开展的竞争情报服务及相对应的知识产权评议服务活动,正力求实实在在的解决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一伦.中医药科技查新与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
2 肖沪卫.科技查新: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3 高丽.医药科技查新的目的及内容[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4(3)
姚乾元研究员先后承担的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简述如下。
1 攻克合成麝香酮难题,研制人工麝香
天然麝香是历代珍贵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六神丸、苏合香丸等200多种速效、特效药中主要成分。由于人为滥杀,麝已近绝迹,天然麝香也随之极为匮乏,因此1970年卫生部组织全国力量,首先提出合成麝香中中药活性成分——麝香酮的课题。1975年,姚乾元研究员与济南中药厂(现济南宏济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协作研究麝香酮工艺路线。
麝香酮是碳有机巨环化合物,合成难度大,产品除麝香酮(3-甲基环十五烷酮)外,还含有异构体4-甲基-十五烷酮,两者理化性质几乎相同,只有除去后者,才能完成合成路线。瑞士化学家Stoll和Commarmont曾尝试多种方法,均无法将两者分离,并认为它们是不能分离的。姚乾元等科研工作者们迎难而上,积极开展了攻关工作。他们设计了10个分离系统,日夜轮班,反复试验,收集了数万份分离液,历经两年,终于找到一个分离系统可除去异构体,实验获得成功。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分离麝香酮和异构体,实验还将麝香酮产量提高至2倍多。样品经国内专家多次测定,证明是纯度高达99.8%麝香酮。又经多年放大实验,建立了山东合成麝香酮的创新生产工艺,并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生产基地。
麝香酮的成功合成,为研制人工麝香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经数个单位合作,证明研制的“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功效相同,于1993年被批准为中药一类新药。目前“麝香酮”在共同研制单位济南宏济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已投产多年,年产值1亿元,可生产人工麝香达8-10吨。“人工麝香”研制成功,使许多名贵中成药得以继续生产,满足人民群众治疗疾病的需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2 生物技术多倍体牛膝育种,开辟了中药优质高产的新途径
中药优质高产一直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采用生物技术多倍体及单体进行中药牛膝育种及田间栽培。实验证明,多倍体牛膝的产量较传统的栽培技术成倍增加,但为获得优质药材则必须将其活性成分——蜕皮激素进行分离。由于干扰成分多,分离难度大,经采用多层次梯度系统获得纯品,证明多倍体牛膝有效成分高于传统者15倍,药效更显著。此研究为中药优质高产开辟了新的育种途径,此成果引起国内外重视,目前已推广至林业树木育种栽培,如市售的三倍体毛白杨等。此项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金质奖章。
3 研制中药营养补剂,增强运动员体能
为增强运动员体质,保持耐力,消除疲劳,更好地发挥运动体能,通过发掘祖国医药在营养滋补方面的优势,研制不含兴奋剂的营养补剂。研究以历代著名中药方剂加减,确定组方,设计分离不同中药、不同活性组分的提取工艺,以现代检测技术严控工艺和质量,研制成功“鲁运二号营养补剂”。经随队观察,取得了预期效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体委银杯奖。
4 承担多学科的中药课题,研究不断取得成绩
姚乾元研究员参与多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癌症的多学科课题,涉及中药化学、中药炮制、中药质量、中药制剂等方面。从农吉利中分离农吉利甲素用于治疗皮肤癌;乌头中分离生物碱组分用于改善肝癌症状;从巴豆中提取水溶性组分用于改善胃癌症状;完成中药苦杏仁瞬间灭酶,防止有效成分苦杏仁苷分解的新工艺;研究制定著名中成药石斛夜光丸药典质量标准等。先后获卫生部医药科学大会、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参与研发治疗常见病的中药新药,有小儿健胃素、柴黄口服液、双丹口服液等,均获新药证书。
5 研究中药分离先进技术,积极培养年轻科研人才
姚乾元研究员于1962年首先在国内发表了“薄层色谱”论文,引起很大反响。其后不断对中药柱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技术进行了基础及应用研究,加快了中药研究课题的进程,提高了成果质量,先后发表十余篇相关论文。
姚乾元研究员认为,培养人才是中医药科研发展的根本,他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及科研人员30余人,多人己成为中药科研的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6 获得多项荣誉,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仝小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国际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最近,关于中医有用无用的争论很多。其中认为“中医无用”一方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很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目前并未明确哪种中药的哪些成分抗病毒,即使可能有效也说不清楚。到底事实如何呢?
1985年,我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在导师周仲瑛教授指导下做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病毒性高热的中医临床研究。周仲瑛教授课题组用中药抢救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1100余例,其中400多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00多例休克,病死率仅为1.11%,使原先10%的病死率大大降低,疗效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博士三年期间,我在江海县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治疗以流行性出血热为主的多种病毒性疾病。记得有一次,我带两个年轻医生,抢救一位32岁的农民。当时,病人高热,急性肾衰,一滴尿也没有;急性心衰肺水肿,心率160多次;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胃肠道衰竭,腹胀如鼓;还有急性脑衰,皮下大面积出血,危在旦夕。因肾衰无尿,不能反复使用强心剂,甘露醇脱水亦未奏效,西医放弃治疗。于是我们接管病人,上插胃管,从上面灌中药葶苈大枣泻肺汤,清肺化痰通腑活血;下插肛管,从下面灌泻药桃核承气汤排水排毒;每2小时一次。6小时后,病人排出了7×8厘米大小的血性尿膜,其后24小时排尿大于8000毫升,少尿迅速缓解,心衰、呼衰得到纠正,病人转危为安。
2003年,在“非典”流行期间,我作为当时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亲自诊治及外院会诊SARS病人248例,是世界上救治SARS病人最多的医生之一。作为一名中医人,可以说顶着很大的压力,在有卫生部制定的SARS诊疗方案的情况下,不用激素、不用抗生素、不用免疫调节剂对其中16例病人进行了纯中药治疗。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相信中医药对病毒类传染病非常有效。后来16例病人都获得痊愈,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这一结果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核实和肯定。世界卫生组织立专项研究该治疗方案,并将我们的成果收录在由世界卫生组织主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实验》一书中。由我主编的《SARS中医诊疗与研究》一书获2003年度国家图书特别奖和2005年度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著作)二等奖;论文“中医中医药治疗SARS的临床思路与疗效分析”获北京市中医药抗击SARS优秀科研论文一等奖。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 ;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 384家,产值1 234. 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 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 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 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