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投资政策

金融投资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投资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投资政策

金融投资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金融投资;借鉴;政策建议

一、我国建立上海自贸区的必要性

(一)严峻的国际形势所迫

(1)发达国家贸易合作不断,限制我国国际贸易市场。目前,新一代代表国际贸易与服务业规则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和PSA多边服务业协议相继面世,以用来取代WTO。其旨在“合理化”限制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减缓我国的发展速度。

(2)人民币国际趋势明显但含金量不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以及未来世界最大的消费国,RMB国际趋势明显,但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据BIS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RMB的日交易量已达到1200亿美元,位于全球外汇市场交易币种的第九位。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建立深、广、大的金融市场来容纳并流转资金。

(二)国内改革开放进程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弊端明显。在国际方面,低廉的“Made In China”商品促进了我国资本的积累,提高了我国国际竞争的优势。在国内方面,制造业在国内市场迅速发展、产能飙升。但从长远方面看,劳动力、原材料等作为不可再生“产品”,在国内外经济贸易中最终会丧失优势。

二、国内外自贸区的发展经验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1200个自由贸易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上海自贸区发展至今,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不少傲人的成绩,但在优化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以及加强独立的金融监管等方面还可以有所改进。

(一)吸取滨海新区教训,进行PE建设路径初探

(1)私募股权市场发展的天津样本。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建立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过程中政府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有效地刺激了私募股权市场的发展。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收效甚微,甚至发生了欺骗投资者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投资者对于私募股权市场的信任程度。滨海新区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首先,政府对于滨海新区私募股权市场的管理欠缺经验。据资料显示,当时天津有2400多家注册的私募公司,但是在天津发改委备案的私募公司只有数十家。这让市场中缺乏秩序精神的投机者看到了制度监管的漏洞,在公司注册资本金等方面大做文章,并最终嬗变成为非法集资。其次,国内优质的投资项目缺乏,募集的资金往往不能进行有效配置。为了给予投资者相应的回报,募集的资金往往会在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市场投资,使得投机的意味过强。并且,国内IPO制度不健全。私募股权基金进行投资之后,最重要的一个退出渠道就是IPO。而国内IPO制度一直处于完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会经历政策阵痛期,使得滨海新区在进行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时,缺乏后续的保障。

(2)上海自贸区催生PE发展新机遇。据新华网报道,2014年3月,招商银行协助弘毅投资通过上海自贸区跨境投资平台,已成功向外投资了1.86亿元和苏宁电器共同收购了PPTV,顺利完成上海自贸试验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出海第一单。这或许会成为我国私募股权市场建设与健全的新的催化剂。上海自贸区对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总体方案支持在自贸区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支持投资者设立境外股权投资基金。上海自贸区一方面减少事前审批,放松对境内资本输出的限制;另一方面加强对境外投资的事中、事后监管,使得区内私募股权投资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

(3)吸取滨海新区教训,进行PE初探。滨海新区为后来的地区发展私募股权市场提供了一个“天津样本”,使得以后地区在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过程中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具体到上海自贸区,在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过程中可以有以下经验教训可供参考:1)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为PE运作提供制度保障。上海自贸区明确了私募股权基金运作的规则,除此之外,“法无禁止即自由”,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私募股权基金在经济运行与金融投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行业内部也要实行自律,规范行业内资金运作方式,充分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2)给予私募股权基金运作的资金自由度。在发展的初期,政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资金使用指向性以及资金使用额度的大致规范。但随着这一行业的逐步完善,政府就要退出行业管制,使得其可以充分自由地使用自筹资金。同时,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收购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时,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让其自由竞争、自由收购。例如,前几年中司参股著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黑石基金时,并不对其进行过多限制。3)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目前国内的IPO正逐步从注册制改为备案制,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在退出方面更加灵活,让企业有参与可以实现较高利润的项目的愿望。这也可以为我国目前表现较差的二级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培育优秀企业,实现私募股权基金与证券市场的双赢。

(二)借鉴香港经验,促进上海建成离岸金融中心

(1)香港建成离岸中心的有利因素。1)地理条件优越。我国香港位于珠江南部入海口,毗邻大陆珠江三角洲地区,河运海运发达,是亚太地区交通运输的中心。2)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香港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业)十分注重自身产品的与时俱进并且坚持创新。对于离岸业务,区别于一般的存款业务,香港银行代表办事处是没有限制性规定的,极大促进了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3)国际贸易发达。香港作为亚太地区贸易的中转与中心。因其地理、发展程度的优良,在亚太地区的贸易竞争中优势明显。

(2)借鉴香港经验,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1)制定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制度。上海自贸区应借鉴香港自贸区廉洁效率的金融环境、低廉的金融机构经营成本等经验,将上海自贸区金融管理当局建设成为为公正廉洁、高效纪律、执法严正的机构。在市场监管方面主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第一,确定市场准入门槛。首先,香港分级制度可效仿,不同等级所涉及的服务区域和经营范围不同。其次,央行必须对申请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严格评级(主要可以从资本实力、经营机制、信誉等级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并且颁发不同级别的经营牌照。第二,严格监管离岸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新的离岸金融业务开展前,相关银行必须对业务实施办法以及业务市场环境进行说明,并确立该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2)放宽离岸金融机构准入自贸区的标准。首先,引驻国内外已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参考香港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经验,上海自贸区入驻的开展离岸金融机构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应该在50家以上。此外,随着上海自贸区发展阶段的不同、成熟程度的不同、离岸金融市场成长情况的不同,管理当局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引驻非银行金融机构,并逐渐提高其参与程度。

(三)借鉴迪拜自由港的经验,采取独立的金融监管政策

(1)迪拜自由港建立背景。1)经济发展资源少,与周边国家相比,迪拜石油资源较少,在区位与自然资源上并不占优势。2)落后的中东法律制约着迪拜的经济发展,(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驱使迪拜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实现经济的进步。

(2)迪拜自由港实施制度。1)免税政策。根据迪拜自由港的规定,在迪拜投资设立公司,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增值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简而言之,任何企业和个人的税种在迪拜自由港都是不收取的。2)独立的监管与法律。第一,在行政权力方面,在迪拜自贸区,政府以其信誉作为保证,通过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建立了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监管机构,帮助客户处理资本注册以及事项批准的相关事务。第二,在法律方面,迪拜自贸区设立了独立的法律框架与法律机构,以此解决在自贸区内存在的各类争议问题与仲裁问题。第三,在风险监管方面,迪拜自贸区里成立了独立的风险监管机构――迪拜金融服务局(DFSA),通过对自贸区内机构授牌以及各类金融服务活动进行监管,控制迪拜自贸区的经营风险。3)开放的银行制度。迪拜的银行业务并不局限于揽储这项基础业务。相反,类似于项目融资、信用证融资等新兴的金融活动则是银行活跃度较高的业务,也正因如(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此,大多数企业更加乐意直接投资。

(3)借鉴迪拜经验,加强独立的金融监管。1)与区位相比,软实力更加重要。迪拜以其稳定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环境吸引了全世界的投资者,全天的监控系统,高效的安全体系为迪拜的投资商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2)目前上海自贸区的各项金融投资政策细则还在试验中,金融建设应分阶段稳步推进,可以学习迪拜经验,先实行分离型模式,在区域内设立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将自贸区金融市场和区域外市场分离开来,再全面提升软实力,分阶段稳步推进其金融领域的创新。

三、总结

国内外自贸区建设的经验以及金融投资领域的实践案例向我们提供了建设上海自贸区的重要的参考依据。我国在上海自贸区内开展金融试点,放宽投资准入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加强横向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能力。自贸区的设立为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及投资领域的创新和实践,将为我国再度开启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金融学院创新创业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郭文静.自贸区金融“试验”的借鉴与可能[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12):13-15.

[2] 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30-34.

[3] 周宏达.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进行时[J].中国金融家,2014(01):21-23.

[4] 吴雅文.我国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完善性研究[D].金融学.

[5] 韩良.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制度的创新初探 [J].天津法学,2011(06).

[6] 陈可炎.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研究[D].

[7] 何新华.中国香港在内地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评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7(02).

金融投资政策范文第2篇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金融投资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盐城市 文化产业 投融资政策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高。但是,伴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投融资难的问题逐步显现。盐城市作为江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工商业城市,其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立也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业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盐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盐城发展战略结构调整的需要。文化资源是盐城除沿海湿地、港口、风能等资源以外的又一大资源。当前,盐城要做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其中一条重要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不仅是高知识化、高附加值产业,而且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只有依靠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翅膀,盐城才能真正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的文化强市,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加快转型。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盐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盐城市产业经济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经济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汽车、机械装备、化工、纺织等重点支柱型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支撑着盐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盐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市正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无污染且具有高弹性化的现代产业形态,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产业。发展盐城文化产业为实现盐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盐城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的改革方案

当前,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能够有效帮助盐城文化产业发展筹集资金,解决目前盐城文化产业资金短缺的难题,使盐城文化产业在充足资金的保证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提高盐城文化产业投融资水平。

(一)进一步提高自我积累能力,改善投融资机制。良好的自我积累能力是文化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作为盐城市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自我积累能力,则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与银行贷款是很难得到持久发展的。因此,盐城文化产业要想真正走上可长期稳定发展的道路,就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宽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自我积累能力。首先,要充分利用大丰上海知青馆、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园、阜宁玻璃文化产业园等现有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大力延伸其产业链条,积极开发相关的文化衍生产品。通过开发文化产品及开展一些民俗节庆活动,努力为民众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众的文化品位与体验质量。其次,相关的文化企业管理者要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和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建立一种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与各利益群体互相协调的良性运营机制。

(二)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文化产业投融资水平。资本市场是企业获取发展资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平台。近年来,我国已经有多个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在国内及一些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盐城市应积极鼓励并有力扶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申请上市实现融资,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对于一些不具备进入主板市场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创业板及二级市场进行融资,或者通过与省内外知名上市公司的合作,采用收购、兼并、托管或资产注入、置换等资本运作的方式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结构。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发达的省份和地区,文化产业的投资主要来自于政府和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和个人,而且融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企业投资、私人投资、彩票集资、基金投资、个人和企业捐赠赞助等。显然,盐城市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光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在文化产业的投融资问题上,我市相关部门管理者和文化产业从业者应充分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降低投融资门槛,简化手续,逐步实现由政府单一投资向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投融资结构转变。要广泛动员外资及民营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于文化产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投资渠道较为单一的局面。

金融投资政策范文第4篇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还存在一些问题,文化产业多元投融资体制亟待完善,以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难题,为河南区域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一)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缺失

现阶段的政策性投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如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是通过补助、贴息、奖励三种形式,支持有产业基础、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或产业项目,但资金数额有限,难以满足众多中小文化企业的需求。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单一

河南省文化产业的重点企业,多数是由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形成的,如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支柱产业,政府投入仍占相当比重,在企业的发展中,融资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运用证券市场融资的大型文化企业仍是凤毛麟角。吸引外来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在扩大发展规模上,融资渠道也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

(三)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不畅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有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由于融资平台搭建尚不完善,文化企业又缺乏专业的融资团队和融资理念,多数文化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银行借贷为辅,利用其他融资方式获得资金的文化企业为数较少。

二、解决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困难的建议

(一)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具体政策措施,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准入政策,加强文化产业政策与投融资政策之间的协调,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细则,确保文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之间的衔接,提高政策的协调配合与执行效率。

(二)完善文化产业政府投资机制

强化各级政府财政投资政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额度,通过政策性投资对有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市场潜力的文化企业提供投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或产业资本进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同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还应建立对投资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确保财政投资政策的引导作用。

(三)建立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性银行

建立文化产业政策性银行,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需要有政策性银行支撑,支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需要有政策性银行跟进,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扶持新兴文化产业的兴起,支持文化产业规模发展。

(四)构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

加强银企之间协作,为文化企业构建融资平台,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完善文化产业融资政策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衔接,建立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建立文化产业重点优质项目数据库,提供金融专家为文化产业的咨询服务,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银企洽谈会,促进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双向对接。

(五)加强文化产业融资市场管理

在构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的同时,要加强文化产业融资市场管理,规范融资市场竞争。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后备文化企业的上市安排,优先办理立项审批、核准、备案等手续;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以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参股控股等方式的融资,推动风险投资基金等风险投资者给处于创业阶段、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

(六)规范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市场

金融投资政策范文第5篇

一、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研究综述

目前人们对西部大开放金融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的作用程度认识;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问题;西部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直接融资政策以及外资政策等方面。

(一)金融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的作用程度认识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推动。问题是金融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人们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金融支持处于主导性地位

马润平等人认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须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系统。在该体系中,金融支持处于主导性地位。”他们的理由是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可以拓宽西部开发资金供给的渠道,可以优化资金投向和经济结构调整等等。

2、金融支持不起主导作用

戴小平认为,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主导作用这种提法是过分夸大金融作用,也忽视了金融的特性。在他看来,金融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确实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原因是在西部大开发前期,由于投融资项目的长期性、非盈利性,商业性金融和外资大举投资内在动力不足,应以财政投资和政策性金融为主导;而在中后期西部投资环境改善后,商业性金融和外资才会发挥其资金融通的主导作用。除外,支持这种观点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兰州市中心支行有关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他们认为在肯定金融业支持西部开发作用的同时不能夸大了金融业的作用,原因是金融作用的发挥要与金融领域内外环境紧密相关,不对西部金融环境进行改革,金融将难以真正发挥对西部开发的支持作用。

(二)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问题

在分析西部地区经济金融落后的根本原因时,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央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和西部地区差异性的矛盾所造成的。为了发展西部,不少人认为必须根据西部地区实际,实施特殊的金融政策,为此提出了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战略。如马润平等人认为:要推行有差别的货币政策,途径有:①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②扩大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等。马洪波认为实行向西部倾斜的信贷政策其措施有;①降低西部存款准备金率;②东西部差别贷款利率;③提高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分支行的贷存款比例等。和秀星等人认为,有效的倾斜性金融政策是一种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无形资源,它是金融杠杆撬动西部大开发的“支点”。他们提出的措施有:①按大区实行差别准备金政策;②适当提高西部利率浮动水平;③适当提高西部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等;④提高呆帐准备金比例等。

在这股要求实施倾斜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强大呼声中,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戴小平的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倾斜受到很大限制,在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有着不同的货币政策,那将给中央银行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在他看来,货币政策因为主要是调控总需求,即使倾斜后对于结构调节的作用也不大。作者认为他所理解的货币政策的倾斜,应是体现在实施具体的优惠利率和约束性管制的节制等两个方面。

(三)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

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到底是多还是少?人们看法不尽相同。张锖认为,“金融组织体系残缺不全,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缺位,是限制西部地区外部融资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她的根据是西部金融机构的网点密度与资产总量远落后于东部,提出的对策是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设立标准等。人行兰州市中心支行有关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谈到要对“机构准入政策进行创新,降低西部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可见,不少人的观点是认为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了,为此提出通过降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设立的标准等措施来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体系。

而戴小平则认为,在构建金融组织体系之前,应明白西部需要怎样的金融机构。西部的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是基本建立了,这时候过多增设网点,无异于自相残杀,引起恶性竞争,当务之急是增强西部现有金融机构的服务职能。他还认为没有必要专门设立西部开发银行,原因是三大全国性的政策性银行可以履行这一职责。

(四)直接融资政策

发展西部金融,通过金融机构融资,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目前西部普遍存在着金融市场不完善的问题,表现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的滞后。但许多人提出的直接融资政策中关注更多的是西部资本市场怎么发展。和秀星等人认为“应放宽直接融资的政策限制,促进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人行重庆营业部一个课题组关于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政策的建议之一是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张方等人对于直接融资政策的建议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培育完善;二是设立西部开发基金。他们提出的措施有对西部企业上市给予倾斜和优先;在西部建立第二层次的证交所;在西部发行区域性债券等。

戴小平却是从一个比较广阔的视角来谈直接融资政策。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内容:一是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不应忽视货币市场的发展。理由是资本市场主要是解决长期资本的融通问题,货币市场主要是解决短期资金的融通。两种市场对西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发展资本市场时,应找准切入点,股票上市只是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更不能为上市而刻意破坏规则;在重视股票市场的同时注意发展债券和投资基金的市场。此外,吴跃云等人在论及货币政策融入西部大开发的难点时,谈到的一点是西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他们主要是从西部货币市场的不完善来说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发展货币市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五)对外资(FDI)的政策

西部大开发必须采取各种政策,以多元化方式提供多种渠道吸引外资参与开发建设,其中灵活的金融政策对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点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外资政策的建议方面,人行重庆营业部课题组认为:实行外资银行国民待遇,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立分支机构。马洪波认为:要加大西部利用外资力度,必须从基于规制的政策来吸引外资,那些对外资金融机构带有歧视性的政策法规和不合理的行为必须及时清除。张锖对外资政策提出如下看法:在间接利用外资方面,可考虑在西部地区率先放宽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首先是人民币经营种类的放开);逐步推行所谓“同步设点”政策,即要求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金融机构,今后如要在东部增设分支机构时,必须相应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等。

简言之,人们关于外资政策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两点:其一是为了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点,必须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以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其二是可以通过西部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政策来吸引外资。

二、制定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从有关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政策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当前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进程。总结分析各方的观点,笔者得到的启示是,在制定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时应注意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这些关系理顺了,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现实可行的金融政策。

(一)增长与稳定关系

金融业遵循的最高原则之一是稳健经营,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在稳定币值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在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政策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鼓励金融投;资西部大开发与维护金融业稳健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当前有的金融政策主张很有创新力度,但如果执行起来,其结果可能仅仅是在鼓励金融机构的冒险精神,与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的稳健经营基本职责相违背。如适当降低西部企业贷款条件、降低西部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等。金融业一旦置于稳健经营原则于不顾,大肆投资放贷,金融泡沫也就为期不远,到时不仅造成巨大金融风险,还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所以制定金融政策时,必须正确处理好西部发展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二)政策创新与维护关系

西部情况的差异性和西部大开发的紧迫性需要金融政策的创新思维,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我们在强调金融政策创新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创新本质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而不仅仅是由政府政策就可以推动的结果。金融创新是在经济、技术、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都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在对金融政策进行创新时,应遵循金融创新的这种特性。政府行为不是万能的,政府失败论是客观事实。所以在研究金融政策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政府的金融政策不应过多地于预金融活动主体的自主经营活动,而主要以市场取向为主。有人提出的“同步设点”等措施实质上是强调·以政策的硬性规定(行政干预)来“迫使”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该政策可行性值得怀疑。②在对金融政策进行创新时,应该是在总结、吸收已有的政策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的创新,不应前后矛盾。如有人主张的降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措施,“如果硬要实行,则会否定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改革成果,回到原有的以各地分行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③相关金融政策的创新应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如倾斜性的金融政策旨在消除东西部存在的政策不公平现象,具有合理性,但应注意的是,在消除旧有的不公平的同时不应该又造成一种新的不公平产生。这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公共政策的属性之一,因为实现公平是公共政策要寻求的目标之一。有的金融政策主张在消除已有的不公平同时无意中造成新的不公平,并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是在进行金融政策创新时应加以避免的,如,降低西部法定准备金率等。

(三)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的关系

当前西部地区的金融落后是由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和西部地区差异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金融政策属于“一刀切”做法,这种做法忽视西部经济金融落后的实际以及对统一性政策给西部经济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入主张实行倾斜性的区域金融政策。该政策强调了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其一系列政策主张的本质是通过政策手段在抑制本地区资源和要素的不断流动的同时吸引外来资金的投资。笔者认为,区域性金融政策的提出同样没有很好地处理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关系。因为该政策的实质是借助于人为力量将地区市场与全国统一的市场割裂开来,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潮流面前显得不是很合适宜。况且,这种区域性金融政策的存在也会给中央银行的监管带来困难。“原则上,为了区域发展目标,货币政策可以区域化,但由于货币系统的高度一体化,这样做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因此,货币政策是较少用于区域目的的。”所以,该政策的现实性让人怀疑。人们在研究金融政策时需要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同时考虑金融政策的一般要求(统一性)与地区现实存在问题,协调好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之间的关系,以便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

(四)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针对当前西部地区经济金融滞后的状况,许多人提出的金融政策之一就是放松对西部金融机构相关标准的要求,希望以此帮助西部地区金融业尽快发展起来。如,降低西部地区的法定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再贷款条件、降低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等措施。人们可能对倾斜性的西部金融政策实施效果寄予了过高的希望。实际上,西部地区经济金融的问题,不仅仅是资金短缺的问题,金融外部环境的不完善则是更深层次的方面。西部地区还属欠发达地区,本地区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造成地区经济效益普遍较低,投资环境不佳,可投资的有前景的项目不多,银行贷款回收、资产治理和风险问题因而也变得突出。这种状况下如果再降低有关标准,而不同时强调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那么可能的结果是一些并不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一哄而上,为了生存势必恶性竞争,导致的后果将是严重的。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就认为:“在西部开发中,应始终强调投资质量和防范金融风险。”所以,金融当局不可能对西部金融机构一放了事,与此同时强化金融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从政策科学的角度讲,一项政策的周期包含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等环节,其中监控环节对于及时矫正政策偏差、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监管措施是一项金融政策的重要环节,在强调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适当放松管制的同时,强化金融当局对其相关金融政策进行监控是其职责所在。总之,放松管制必须与强化监管紧密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