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调查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统计调查;误差;统计调查质量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
统计调查不仅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而且调查对象是由具有某一或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总体,同时构成总体的个体数要足够地多,除此之外,还要求调查的个体单位数也要足够地多。统计调查对构成总体的许多独立个体的调查不是目的,综合与提炼许多独立个体信息资料才是统计调查的真正目的。因此,统计调查所获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取决于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准确。而统计个体之所以有可能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是因为统计个体担心一旦提供了个体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可能会为自己、他人或相关部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过,从统计调查的真实目的来看,统计个体的信息资料根本不是统计调查所关注的信息资料,个人信息资料只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出现,仅起到显现总体一般属性或数量特征的作用———从对个体信息资料进行深入的加工、综合中提炼出总体的一般属性或数量特征。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主体是统计信息,统计信息的获取建立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之上。统计调查搜集到的个体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质量。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种类的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质量的差异。
统计调查按是否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进行调查,可以划分为全面统计调查与非全面统计调查两类。
全面统计调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进行的调查,即要搜集总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体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再按对总体中个体信息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全面统计调查又可以划分为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两种。普查通常通过调查员借助普查表直接向个体搜集其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非全面统计调查指仅从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进行的调查。非全面调查又因从全部个体中所选部分个体的方式不同,分为抽样调查和非抽样调查。所谓抽样调查指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按照随机性原则选取部分个体的调查。同时,抽样调查又根据随机性原则在具体使用上的差异可以将抽样调查划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以及多阶段随机抽样等。另一方面,若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单位中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选取部分个体单位进行调查,则这样的统计调查称之为非抽样调查。生活中常用的非抽样调查主要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滚雪球调查等。
因此,无论在抽样调查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抽样调查的实际应用中,抽样调查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特征
1、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通常人们把由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并综合得到的总体规律性与总体实际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这种统计误差反映在统计调查指标上,就是由调查个体所得总体指标数值与总体实际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别。
2、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统计误差通常可以分为登记性统计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大类。所谓登记性误差就是指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主观原因而导致调查所得总体指标与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异。
登记性统计误差具有如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从理论上而言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在实际统计调查中,登记性统计误差又不可避免。二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一旦产生,误差的大小又不可以计量。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被调查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而且调查者能准确记录与整理分析这些个体信息资料,就可以避免登记性统计误差的产生。事实上,统计总体中的个体可能会基于各种考虑或顾虑不愿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根源在于被调查者可能根本不理解统计调查的真实目的,或者把统计调查混同于非统计调查。在我国当前国民参与统计调查意识比较薄弱、基本统计常识比较缺乏以及保护统计个体信息资料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要避免这种登记性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即使调查总体中的个体主观想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但是由于被调查的个体缺少必要的数据记录,或没有相关数据,或个人信息资料记忆有误也可能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资料。如在我国农村居民年收支情况的调查中,有些农村居民不是不想告诉你某年收支的准确数据,而是有些农村居民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年收支核算过,也没有详细的收支记录。
另一方面,即使被调查的个体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也可能因调查者数据记录不熟练、责任心不强造成记录错误,或者发生数据丢失以及分析、整理个体信息资料有误等,也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
最后,不论何种原因一旦导致了登记性误差的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的大小是无法准确计量的。这是因为被调查者提供的个体信息资料中不真实、不准确的程度有多大、调查记录中有多少差错、个体信息资料整理、分析中又有多大差错等,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均是不可测度的。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调查区别于非统计调查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对构成总体的个体进行独立地调查,因此不管是全面统计调查还是非全面统计调查、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都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
3、代表性统计误差、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所谓代表性统计误差指仅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且仅仅根据这部分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综合提炼出关于这部分个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如部分个体的均值),并据此对总体实际均值做出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差异。
代表性统计误差可以根据它是来自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区分为抽样误差(也称随机误差)和系统性误差两类。由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之为抽样误差,由非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为系统性统计误差。
抽样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在实际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不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而且其大小也可以计算。一方面,代表性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的普遍规律性不可能由其中的部分个体完全显现,否则,它就违背了部分与整体的基本哲学关系。另一方面,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尽管确保了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中的可能性,使得所选中的部分个体的构成与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构成趋于一致,由此保证了选中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能反映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特征。然而,总体中的某个个体能否最终被选中又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从而使得所选中的部分个体数量特征又不能完全反映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特征。由此表明,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数理统计关于抽样的原理已经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构成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先做适当的编排或分组,然后再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个体,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抽样误差的大小。即在样本容量一定的前提下,对同一现象总体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其抽样误差是有显着差异的。另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变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也可以适当减小抽样误差。系统性代表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系统性代表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系统性代表误差一旦产生其大小又是不可计量的。系统性代表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在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是主观地、或部分主观地从总体中选取个体作为调查单位。
因此,人们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如果能有意识地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自觉地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部分个体,就可以避免系统性误差的产生。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在统计教学中,要考虑理论知识的适度、够用,而不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要强调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统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言表述上,力求简明、通俗、易懂,把概念表述准确、完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将统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融为一体,让复杂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变得简单、快速、准确。将反映国计民生的最新统计数字放在恰当的地方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国家变化的日新月异。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统计的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计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统计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每个阶段来安排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和数据积累。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积累理论性较强,原则上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做”就行了。而对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这两部分,内容虽然多,但容易理解,可以简单讲解,让学生多看,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要在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讲解。搜集统计数据的过程又称为统计调查,就是围绕统计指标及其体系搜集统计数据,特别是原始数据。主要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邮寄法和实验设计调查法。统计整理,即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汇总。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并通过合适的形式把这些整理结果表述出来。具体来说,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统计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描述(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也是重点和难点。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计各章节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性的,前面内容往往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学习过程环环相扣,不能跳越某一章节而直接进入后面的章节。总论部分是对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概括描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体系,把握统计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统计活动的过程,尤其要准确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统计学基本范畴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以及延伸出的小概念。如果把统计课的学习比喻为盖高楼大厦,那么这些基本范畴就是地基或基石。深刻理解领会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运用,就为这座高楼大厦夯实了地基、稳固了基石。教师讲解这些概念时,可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固。
二、统计课重点、难点内容解析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如上所述,这是学好统计课的基础。例如,“总体”这个概念。毫不夸张地说,统计所有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总体”展开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客观现象,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社会经济现象包罗万象,种类繁杂,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统计研究时需要分门别类,把他们界定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现象或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即统计总体。个别现象或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三大特征。大量性即总体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一个或少数单位不能形成总体,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大量事物的普遍规律性,所以,统计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足够多的个体。同质性即构成总体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是形成总体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差异性即总体的各单位除了某些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不理解“总体”这个概念,就不能在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下,准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描述总体的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就无从理解和计算,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指标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
(二)平均指标这是统计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平均指标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基础的、最重要一种。明确它的计算原理和含义,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变异指标、抽样推断、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中各类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都学过。这是学习统计平均指标的基础。但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以前学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量,而这里的平均数是有特定经济内容的,是具体的有空间范围、时间限制的量。学习平均指标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这跟时间有无变化有关。计算静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都是同一时间点上的,它表示每个总体单位在某一数量标志上的平均水平。计算动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是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取值,是表示该指标在每个时间单位上的平均水平。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基本公式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这个指标的含义、计算原理、四个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都要讲透,特别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停留在“会就给定的资料计算出算术平均数”这个层面,而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计算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复杂的领域。因为标准差、抽样平均误差、平均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有关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原理为基础的。
关键词:统计数据;安全;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统计数据的概念
统计数据是指我们在进行统计工作时所调查到的有效数据,主要是反映社会发展现状和国民经济的数字资料,或者是其他相关资料的总称。主要包括:在统计工作过程中收集、分析、萃取的有效数据。用以表现研究现象特征的各种形式的数据。如果统计要去研究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就需要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计量客观现象的结果。
二、统计数据安全的概念
统计数据安全,主要体现在统计数据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统计数据的安全性是统计工作的关键,因为统计主要是用数据体现,一旦数据被盗窃、破坏或非法使用,将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待统计数据安全问题,防止我国统计活动及统计数据不受威胁,统计数据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三、统计数据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数据大量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统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当前统计职能部门为了满足统计数据需要,不断拓展统计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增加新的统计调查项目,使得原本就很繁忙的统计工作任务加重,要求也有所提高。同时基层统计力量及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机构没有专职统计人员,不具备综合统计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对统计工作的要求。
(二)统计数据的作用突出
当今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及相关领域中,获取数据时不再依赖经验和直觉,决策行为主要依靠统计数据及其分析。这些被获取的数据具有很高的预见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和指导相关业务流程进行有效运营和优化,为明智的决策作好服务。而成功的预见和决策可以获取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
(三)统计制度建设薄弱
基层单位填报数据时,虚报瞒报数据是导致统计数据失真的重要因素。由于为了维护个人利益或是企业的利益,企业领导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偏差,经常采取瞒报或者虚报数据,致使企业账册有很多套。那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一旦成为统计报表上相应财务统计指标的直接来源,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就很难得到保障。
(四)统计法治意识不足
由于企业相关负责人思想偏激,统计法制观念薄弱,严格守法意识不足,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上报不真实的统计数据,违反统计法律。同时一些统计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个人信息或者商业秘密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如:内部人员使用移动设备存储数据后转借他人,在社交网络分享中透露需要保密的信息,还有内部人员出于利益目的监守自盗等等。目前内部工作人员所构成的数据泄露威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统计数据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管理统计数据安全的内设机构
根据实际情况,在统计部门增设统计数据安全的内设机构,建立健全内设监督机构,加强对统计系统自身的监管监督,加大对统计数据安全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落实相关统计法律法规,防止统计内部统计数据安全事件发生,对违反统计数据安全制度的人员进行严厉查处。
(二)加大统计制度改革
目前基层统计指标不断增加,统计报表种类越来越多,统计任务日益加重。
相关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统计技术手段不先进、指标分类不科学,设置不合理,个别统计指标与单位实际经营生产情况不相符。因此,必须进行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及完善,将统计调查方法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指派统计调查任务方式,按照市场经济的思路结合抽样调查。同时,减少基层报表工作数量,删减不常用或已经过时的报表和指标;对不常用或变动不大的报表、指标,延长报告期,不要按月统计,可以适当延长,改成每年报一次。
(三)改革统计数据制度
如果统计机构公布统计调查数据,就要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并且这个统计机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是统计分析调查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统计调查结果误差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统计调查结果是否真实有效。只有这样的统计调查结果公布后,才可以为公众提供正确的信息导向。通过统计数据制度的改革,建立完善的统计数据定期公布制度,充分显示统计数据公平公开透明。
(四)切实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为提高统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要切实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法治理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统计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统计人员职业形象教育。同时要切实增强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工作能力,不断加强对统计调查与财务核算等知识的学习,确保统计工作安全、顺利、平稳进行。
(五)积极开展统计执法巡查工作
统计巡查是当下加强统计执法力度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快速提高社会公众对统计权威的重视及认识,强化统计数据的安全性。在统计巡查工作过程中,要努力体现统计巡查的政府行为性质,提高统计巡查的实效性,及时向社会公开统计巡查结果。可以将统计数据安全作为统计巡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引起各级统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六)建设数据安全体系
要确保统计数据安全首先建设完备的信息安全体系,配备完善的各种安全设施,安全管理制度要严格落实,安全和运行要实现相对集中管理,提高统计数据整体的安全保障能力。严格规定统计人员对所有资料均应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计算机和 U 盘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通过建设信息系统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物理安全,以及科学地划分网络安全域,充分考虑到各种技术的组合和功能互补,不断完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完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信息流控制等网络应用安全防护系统,提高统计信息系统对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保证信息化设备与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切实保障统计数据安全。建设统计数据的存储备份系统,完善存储备份机制,保证重要数据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备份。(作者单位:黑龙江共青农场机关政研室)
参考文献:
[1]李国荣.中国统计制度创新研究[F]吉林大学学报,2012(06)。
[2]陈秉超.《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性质和作用[[J].统计,1987(02)。
《统计学》是财经院校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定性和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研究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地掌握《统计学》课程,除课堂教学应有的54课时外,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总结,重视本课程作业练习这一环节,以实现本课程的既定目标。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总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及总的要求: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的分类。
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和调查表、调查时间等概念。
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内容。
各种专门调查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统计整理的意义、步骤。
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形式。
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分配数列中的名词概念,尤其是组中值的计算。
统计表的作用、结构和种类。
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总量指标的分类,尤其是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各种相对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注意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
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特点,尤其是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正确应用平均指标的原则。
动态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动态数列的种类。
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各种动态水平分析指标和动态速度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些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如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关系等。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异同点。
平均发展速度两种计算方法的侧重点。
动态数列的四种变动形态。
几种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尤其是用最小平方法配合动态趋势方程。
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的计算。
平均数指数的编制原理,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平均数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以及平均数指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和分析方法。
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以及根据指数体系进行指数间的推算。
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抽样推断的理论依据。
抽样误差的概念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
抽样极限误差的意义及计算。
概率度的意义及其与抽样推断可靠程度的关系。
区间估计的方法与步骤。
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以及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
主要的抽样调查组织形式。
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两种类型:函数关系、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的特点。
相关关系的测定方法,相关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回归分析的概念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特点、方法。
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相关系数与估计标准误差之间的数量关系。
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概念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中三大产值指标的核算方法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五大平衡表及四大账户体系。
教学难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
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区别。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分类,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各种平均指标的应用条件及计算方法。
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指标之间的关系。
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的区分和编制。
算术平均数指数与调和平均数指数的区分和编制。
因素分析法。
抽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意义。
概率度与概率的关系。
区间估计。
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相关关系的种类。
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及其与直线趋势方程的区别。
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干部的心气、士气、正气和锐气明显提升,队伍的调查力、快速反映力和公信力大大增强,展现了团结和谐、昂扬向上、干事创业的新局面。
一、着力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为推动“三个提高”提供智力保证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推动“三个提高”,也是如此。为此,我们从队伍知识结构和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着力构建了以聘请专家成立咨询委员会为塔尖、本队编内干部为塔中、统计调查志愿者为塔底的三个层面的人才支撑体系。一是聘请专家成立咨询委员会。我们聘请省社科院、吉林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科研院所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市发改委、政研室等政府部门领导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诊评估有关数据和走势,联合开发数理应用模型,开展课题攻关等,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是加大内部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培养。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已陆续选派20余名局处级干部到市委党校学习,处级以下干部也分批次到市行政学院参加在职公务员培训,还选派部分年轻同志到市委宣传部和政研室进行实践锻炼,还先后派出四个考察组赴山东、广东、北京、天津、河南等地考察学习。通过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培养,为我队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三是组建统计调查志愿者协会。这个协会的成立,旨在加强统计调查力量、强化统计调查监督、加快全民统计建设。目前,已有700余名市民、企业员工和大学生等加入这个志愿者协会。他们承担着调查员、信息员、宣传员和监督员的职责。大批统计调查志愿者的加入,不仅进一步树立了长春统计调查文化品牌,也为长春统计调查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目前,这些统计调查志愿者不仅参与了工商满意度调查、文明城市测评、组工满意度调查等,还为我队提供了大量反映社会经济问题的信息,成为我市统计调查工作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着力构建制度支撑体系,为推动“三个提高”提供机制保证
我们在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同时,出台了以规范机关内部管理、干部提拔使用,以及数据采集、监控和管理为主体的制度支撑体系,构建了覆盖各个部门、所有工作环节的制度保证体系,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依法行政层面。比如,在干部提拔使用和奖惩上,我们建立了以量化为主要特点,激励与约束并存的考核奖惩机制,我们建立了干部功劳簿,看人首先看功劳簿,选人首先看水平、业绩和贡献。我们力求通过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实施,让想事的人有舞台,让干事的人有平台,让干成事的人有后台,形成了不比索取比贡献、不比享受比奉献的良好氛围,干部的爱队感情、干事热情和创业激情大大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团结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三、着力构建技术支撑体系,为推动“三个提高”提供科技保证
统计调查工作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的科学。特别是一些原始的调查手段和方法已严重制约统计调查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在构建调查技术支撑体系上下了不小的功夫,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推广应用新的调查手段和技术,为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我们开省内调查队系统网上直报先河,开发网上直报应用系统,对工业品价格专业报表率先采取网上直报。对于直报网络支持系统,我们在长春信息港开发搭建了网络直报应用平台,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网上直报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试运行基本结束,预期6月底即可实现部分工业品价格调查企业网上直报。我们还积极探索其他专业有关企业调查网上直报系统应用,力争在下半年将网上直报企业范围扩大到全部企业调查对象。我们还在消费价格调查专业,推广手持电子设备采价,率先在全省实现手持电子设备采价,提高了价格调查数据上报的及时性。我们还在住户调查专业,学习河南平顶山电脑记账经验,正在积极推进城镇住户调查电脑记账方法。为防止企业报表迟报,我们在工业品价格调查、企业景气调查等专业,建立了手机提醒短信群发系统,适时提醒企业人员上报有关报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正在开展的城镇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我们建立了涵盖长春市260个社区的电子地理信息系统,为详实及时掌握每个社区的情况提供了方便,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着力构建数据监控支撑体系,为推动“三个提高”提供质量保证
“三个提高”的核心是提高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准确。实践证明,构建科学、严谨、理性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数据从采集、整理、审核、评估、上报的全过程监控,非常必要,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在研究制定数据监控系统的同时,成立了数据质量控制管理领导小组和执法检查领导小组。我们按照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念,引入了qc小组模式,来构建数据质量监控和管理系统框架,对源头数据质量和数据生成过程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为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效果十分明显。我们构建数据质量
监控系统主要体现三大特点:一是全员参与数据质量监控。要求全队上至队领导、下至调查工作人员,人人关心调查数据质量,人人努力做好数据质量监控;二是开展全过程数据质量监控。包括调查样本、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审核、数据加工等全过程;三是运用科学方法加强数据质量监控。根据各调查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科学方法,把专业技能、组织实施、统计方法、数据评估等有机结合,进而把数据质量监控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对于开发利用的数据监控系统,我们将结合iso9000标准进行补充,使其日臻完美。此前,我们就已开发利用的数据监控系统,开展了全队数据质量竞赛和竞赛结果“晾晒”,即“赛”和“晒”活动。我们将按照执法检查领导小组的计划,会同市法制局、财政局、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执法检查部署,严格执法程序,严肃执法纪律,争取本年度实现执法零的突破,进而为统计调查工作开展保驾护航。此外,我们还将在局队齐抓共管、协同作战上做文章,齐心促进统计调查数据的进一步提高,协力推动地方统计工作开展。
五、着力构建资金支撑体系,为推动“三个提高”提供物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