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市场预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告花费――媒体
改版、整合,国内电视媒体格局在年内调整明显,电视广告增幅为12%,涨势依然落后全媒体。但在电视媒体内部,省级卫视在今年调整幅度较大,强势卫视的广告推动作用在第三季度较为明显,卫视整体在电视市场的地位得到一定提升。
电台广告增幅领跑各媒体达33%,同时电台仍然是国家宏观政策受益最大的媒体,前三季度资源量去去年同期增加了19%。
报纸、杂志、户外广告投放全面较快增长,增幅均为19%。其中报纸、杂志平面媒体持续进行扩容增收,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追加投放容量,相比去年同期,广告资源量分别增加了12%和7%。而户外广告则与电视广告一样属于资源稀缺的卖方市场,前三季度资源缩减了5%。特别是亚运会期间的广州,户外广告收紧更加明显。
广告花费――行业
受保健食品广告投放(尤其是电视广告)急剧萎缩的影响,食品行业在前三季度的整体投放出现少见负增长,首次成为降幅最大的TOP5行业之一;而连续出台的房地产市场的紧缩管理政策令刚刚复苏的房地产广告增长再次受阻,在报纸媒体的广告投放份额从2008年的30%降至今年的24%;另外,在“推动民生消费”的宏观背景下,日化行业和快消品的广告投放力度持续增强,在电台、户外等媒体TOP10排名榜上均有数量增加之势。纵观各行业广告投放,前三季度广告投放增幅最大的当属家电行业,其次是家居用品行业,第三位的是受政策积极推动的交通行业。
广告花费――广告主
2010年前三季度宝洁在CCTV的广告投放领先,而联合利华重点投放三大省级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安徽卫视)。另外,宝洁的广告投放量较位列第二位的欧莱雅高出近二倍,显示出宝洁公司强势的龙头地位,旗下玉兰油品牌也仍然位居各品牌广告之首。总体可见,2010前三季度广告投放的TOP20的广告主中,快消品企业占绝大多数,符合中国“推动民生消费”的宏观大环境。
中国零售市场凸显碎片化 前五位零售商份额占13.4%
消费者购买及使用洞察的全球市场的领导者Kantar Worldpanel的最新报告显示沃尔玛与好又多如果完全合并,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快速消费品零售商。在截止到2010年9月10日的24周,其占据消费者花费份额的3.6%,中国城市有21.3%的家庭在这24星期里光顾过他们的店铺。华润万家集团和大润发同期内分别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占2.9%和2.7%的份额。然而,前五位零售商总体的花费份额也仅占消费者总体支出的13.4%,这表明在来年数年内通过整合及并购以提高市场集中度依然有巨大的空间。
Kantar Worldpanel中国区总经理虞坚认为:“目前在中国,现代零售通路仅占居民快速消费品消费总额的46%,因此大多数零售商将继续通过增加店铺数量以及多业态的纵深发展来增强他们在这个高速增长市场中的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在全国范围里具有绝对地位的零售商――这一事实也反映了本地零售商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而且他们在一些区域市场中往往具有明显的优势。”
市场集中程度依旧很低,地域空间的限制形成对零售商提高渗透率的挑战
“与发达市场相比,中国市场仍然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虞坚表示:“在大卖场中,好又多拥有129个门店,其市场份额为2.7%。家乐福(156个门店)、沃尔玛(175个门店)则各占2.3%的市场份额。即使凭借目前的门店网络,由于中国地域广大的特殊性,前三名大卖场在过去24周也只能被15%左右的中国家庭光顾。因此,所有主要的零售商都势必将在未来3―5年增开更多的门店,满足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城市层级和区域导致的竞争多样性
主要的国际零售商在数年前已经开始由沿海省市和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和内陆省市扩张,不同级别城市的市场份额基本反映了这种扩张模式。例如,家乐福在一线城市(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占比是5.2%,但是在地级市(B级市)的份额为1%,在县级市(C级市)的份额仅为0.1%。大润发则采取了在二三线市场更为大胆的扩张战略,在2009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销售收入这一指标一举超越家乐福。大润发在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仅为2%,但是他在二三线城市却表现的相当出色,占比分别为4.4%和3%。随着二三线城市在中国推动内需发展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大润发在二线城市的大胆布局将助其占得先机。
Kantar Worldpanel中国的报告同时显示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格局仍显示出显著的区域性。例如,国资的百联集团在东部地区占有领先地位,市场份额达到6.3%。而沃尔玛则在南部和西部地区具有优势。本地零售商在一些区域市场的垄断优势将是沃尔玛在所有地区领先的阻碍。
县域现代通路的新空间
现代通路在中国的崛起归功于低价、一站式购物、方便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其他购物休闲设施的整合。在过去24周内,大卖场和超市占据一线城市53.9%的市场份额。然而,在县级市和县城仅占39.3%和34.9%,传统的杂货店、批发市场和直销等仍是消费者购买的重要渠道。
(1)发电原理具有先进性,光伏发电的发电远原理是将光直接转化为电子,不存在中间过程,也没有机械运动,这就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燃烧,不会污染,并且发电形式极为简单。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技术的发电效率极高。(2)太阳能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它是清洁型能源,非常环保,阳关不管是哪里都有,并且并不需要运输费用,也没有霸权国家进行垄断。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这项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地利用,这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光伏发电所的主要原料是硅,这种原料在我国储存非常丰富。(3)光伏发电系统非常便于安装、搬迁以及扩大容量,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性能也更加稳定、可靠。另外,最为重要还是这种系统不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把手,维修与养护的成本也比较低。
2光伏电池的分类及发电效率
太阳能电池单体是将光向电转化的最小单元,其工作电压基本为0.45-0.5V,而其工作电流密度在(20-25)mA/cm2。太阳能电池单体可以基进行串联或者并联,从而形成一组电池。通常来说,其功率能够达到几W或者是几十W,并能够独立作为电源的最小单元。它能够单独被使用,电池组件在经过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被安装在特有的支架上,然后形成电池方阵,这样就能够完全满足输出功率的各种要求。
2.1太阳能电池的分类目前,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正在研发的太阳能电池,种类不少。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市场上的结晶硅。基本占据市场的八成以上。而其中,CIGS(铟硒镓铜)、CdTe(碲化镉)和非晶硅等薄膜型,以及基于GaAs(砷化镓)等的Ⅲ—V族化合物型太阳能电池,有部分也已投入使用。其中电力用的控制板、配电盘等基本还处于开发阶段,想要进入成熟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近些年来,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及中资结晶硅电池方面。我国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就是对薄膜型太阳能电池、多结化技术等进行开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降低投入成本,从而能够有效的实现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提高。
2.2光电转换效率针对文章所阐述的结晶硅电池来讲,单晶硅的模块效率比多晶硅效率低一些,而结晶硅的工作效率则远远高于以上两者,因此,我国在结晶硅方面的研究力度比较大。其中化合物薄膜比例在0.12,而硅薄膜型在0.09-0.10左右,如果是采用Ⅲ—V族化合物半导体制作的电池,效果就会比较高,在研究的过程中,这种电池的研究比例在0.4左右。而其中对于有机体系的光伏电池单体水平为0.12,近些年来,我国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了0.14以上。并且,我国在有机系列太阳能组件性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强,其中针对高性能纳米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开发除了可以吸收大量光敏试剂的高性能纳米材料Ti02薄膜电极,另外也合成研究出了可以大范围吸收太阳光的光敏剂。而且制作DSSC电池的材料成本低,封装较简单容易,预计商业化生产成本相当低,故为最有吸引力的太阳能电池。
3致力于光伏发电高可靠性的研究
我国市场对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我国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针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具体有四个方向:分别为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进行的“高可靠性太阳电池组件开发、评价中的可靠性研究”;独立行政法人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委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下世代高性能技术的开发”;作为经济产业省辅助事业的“亚细亚基准认证推进事业;作为国际活动、产综研、美国NREL、EU总局研究中心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可靠性国际标准认证”。
在上文所阐述的论点中,针对对“亚细亚基准认证推进事业(主题名:也就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的可靠性,品质试验方式的国际标准化)等有关内容进行了介绍。在这个项目上的研究,日本研究的成果很突出,他们建立了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研究专项小组,并且同一般的财团法人所建立的电气环境演技所一同建设。此次研究的内容包括国内以及国外市场上所销售的各种光伏组件,如果是依据相关规定,在可靠性方面,如果要延长实验时间,就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法,同时采用筛选的方式在不断进行研究。而在下文中所研究的高温高湿试验的延长,又通过各种实验相组合的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以下对高温高湿的实验延长结果与PID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行DH实验,一般来说时间都会相对较长,大约要在1000h左右的时间进行评价,而如果实验延长,那么其评价时间也会相对延长,实验的对象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销售情况进行,其中组件A,需要3倍的3000h,最大输出功率(Pm)也几乎未发现降低;组件B,历时1000h,Pm稍许下降,但DH3000h则Pm下降5%-10%。无论对哪块组件按IEC规格的DH试验,在1000h内很少见到输出功率的降低,如延长到3000h的输出功率,二者之差将会明显出现。比原来的试验时间延长了,但作为光伏组件之间的比较方法,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PID,则是需要采用直流电压,其中光伏组件由于内部产生了一部分的泄漏电流,因此而出现计划反映,PID也就是防止电池单体内电子移动产生输出功率从而减轻这样的现象。作为再现PID的试验方法有:在组件前面玻璃上填满水的“水膨胀法”,和采用箱、盒(chamber)控制温度、湿度的“箱控法”。国内外15家公司对市销组件采用“箱控法”评价的结果示于图2,图3。以上所阐述的采用DH延长实验以及用箱控制方法的PDI实验,到了今天为止,依旧没有发现光伏组件间出现偏差的可行方法。然而,相对于DH实验,在现实中的环境下所出现的劣化相关性却没有被掌握,因此,实验时间的长时间化也受到过一些质疑。从世界范围来看,相关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究已经有十几年,其中所出现的PID问题也有了被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研究很多年,在这个过程中,可靠性、长寿命化的相关数据相对匮乏。想要保障这些能源的长寿命的实验方法,就必然要从提高其可靠性、长寿命性方面入手。
4太阳能光伏发电今后普及的预测
早在四年之前,世界范围山对于太阳能系统的引入量就已经到达了30GW左右,而在其中,欧洲的所在比例最大,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太阳能发电协会(JPEA),在中规定:以往住宅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占有八成以上,而未来非住宅性住宅的太严能系统必然会不断扩大,调查结果现实,光伏发电量每年都在上升。这样持续下去,到2020年约10GW,到2020年未累计光伏发电的引入量能达到34GW,2030年将达到100GW。此外,即使按EPIA(欧洲光伏工业协会)的世界市场预测,2017年内的引入量也将达到48GW。
5结束语
按照协议,中国华电将在电力发展及项目开发方面,委托中电工程开展电力产业政策、电力市场预测、电源点布局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以及电力工程研究设计、评审及相关咨询服务;双方将以在IGCC发电技术领域的合作为先导,开展在低碳技术领域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合作;双方将加强海外项目的信息共享,相互提供投资和咨询服务机会,进一步加强海外项目拓展方面的合作:双方还将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开展资本合作等。
中美将合力破解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难题
在近日召开的中美可再生能源产业论坛上,中美能源专家表示,中美两国应当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及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等领域进行互利合作,以解决两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上遇到的普遍性难题。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今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仍然是水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风电和太阳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给电网接入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中国风电发展已遇到了电网接入的制约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必将受到影响。
张国宝说,希望利用“中美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平台,与美方企业,院所合作研究解决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问题,并对以纤维素乙醇为代表的先进生物燃料技术开展联合研究和技术攻关,对生物燃料生产供应、市场消费和政策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表示,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已同中国在风电产业技术上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础,未来将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进一步展开合作。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拓展,规划与分析高级副主任波比・A・加勒特说,国际合作是美国能源政策的关键因素,与中国在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上的合作取得了重要成就。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美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3500万kW,占全美总发电量的1.8%,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100万kW。而中国截至2009年底的风电装机容量达2580万kW,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750万kW。专家指出,中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比例均较低,这充分显示双方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技术研发上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华电集团与内蒙古兴安盟就加强项目合作进行会谈
2010年5月31日上午,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云公民,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任书辉在集团总部会见了来访的兴安盟委书记王程熙,盟委副书记、盟长邓月楼一行,双方就加强项目合作进行了会谈。
云公民代表集团公司对王程熙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华电集团在内蒙古的投资建设情况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通报了本月中旬与、巴特尔等自治区领导会谈的情况。云公民表示,兴安盟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华电集团非常重视在蒙东地区的发展,将按照自治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积极考察研究。加强项目合作,在盟委、盟政府大力支持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王程熙介绍了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发展规划。他表示,兴安盟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十二五”重点发展区域,盟委、盟政府热烈欢迎并大力支持华电集团参与兴安盟的建设和发展,将努力为华电的发展创造条件,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办公厅主任林正山,规划发展部副主任罗锦华,华电煤业集团总经理丁焕德,华电内蒙古能源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李丰等参加了会见。
特高压直流工程启动验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京召开
2010年6月3日,±800kV向家坝一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启动验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动员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坚定信心,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再接再厉,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安全可靠地完成工程建设调试和双极投产任务,全面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出席会议并讲话。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郑宝森、舒印彪,总经理助理时家林、孙昕出席会议。
刘振亚对工程启动建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加快建成并安全投运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意义重大,该工程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创新工程。其建成投运后,将成为我国引领世界电网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成为我国西电东送的清洁能源大动脉,将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和“一特四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新兴产业如孵小鸡,培育是关键。中国作为后发展型国家,鉴于欧美注重制度安排鼓励市场竞争与日韩注重直接介入替企业兜风险的两种产业成功模式,力图兼收并蓄。雄心勃勃于后来居上。 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若不及时破解体制阻挠与国企占尽先机的沉疴,结局或与08年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类同。
但热烈之下,冷静需随。―方面,中国财政资金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远远小于欧美;且使用方向存在诸多体制内流动特点。另―方面,国有企业构建封闭式联盟,民企出局;地方政府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后,GDP瘾性大发,领偏七大新产业的航向。
围绕这些潜滋暗长的隐患,本刊分别从四大支柱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先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的忧思入手,以三篇文章的格局,进行呈现。
喊了十几年的“调结构”,这次要动真格的了。
在中国既有发展方式已到尽头,且全球正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举国寄予厚望。尽管将新兴战略产业作为投资重点意味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但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仍面临诸多难题。
规划细则出台之困
始于去年9月温总理“培育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法,在内部转换过不同版本后,历经一年,最终于今年10月以《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面目出现。《决定》首次明确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称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称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但之后,相关规划、扶持细则迟迟不见动静,使得市场陷入多重猜度,资本市场一度轮番炒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全面开花。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迟迟未能出台,参与政策制定的多位专家表示,战略新兴产业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有着巨大差异,为避免因政策出台仓促造成制度设计缺陷,重蹈“4万亿”大投资“急就章”覆辙,规划政策显得慎重了许多,毕竟“调结构”比救急更着眼于长远。
此前的“十大产业”多为传统产业,且振兴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十大产业”中,除了汽车业提振效果最为明显外,钢铁、有色金属、纺织、船舶业等则是“振而不兴”,石化、物流业则“振兴不够,收效不大”。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部长冯飞看来,战略新兴产业大多被确定为10年左右的长期发展布局,新兴产业的界定关系到“调结构”、未来可持续发展大局,前期工作扎实一些有利于规划细则的科学和理性。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摸底及相关课题调研,先后分行业并分别调研了湖南、湖北、浙江、辽宁、广东和上海等地,力求为尽快出台规划、扶持细则提供决策依据。
“由于国家统计局之前的相关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情况,战略新兴产业的厘清界定就很耗费精力。”冯飞告诉《凤凰周刊》记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不一致,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国行业分为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其中并没有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完全对应的行业类别。
虽已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具体行业,产业规模到底有多大,还需进一步剥离界定。对于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界定亦颇费思量。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领域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大规模推广应用同样需要一定时间。目前各方的共识是将规划内容写得实一些,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强调针对性,避免“通用性”。
除对整个行业发展情况的摸底外,需要厘清的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重点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决定》时说:“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准确理解国家战略意图。”
更重要的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明确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之一,有关专家透露,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必须与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相衔接,而“十二五”规划目前尚停留在“讨论稿”阶段。
最新的迹象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研究已经渐次展开。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三轮征求意见程序已全部结束,有望于今年年底前推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预计明年上半年报送国务院。
有关专家称,虽然有了政策利好支撑,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仍面临体制和机制障碍。
受阻体制利益
“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体现出了政府过多干预。
新一代信息产业中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本已不存在技术问题,但“三网融合”始终只停留在部分地区,而未能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根本原因是市场准入产生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侯自强表示,其他国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中国更复杂,牵扯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体制的问题。
市场逐渐呈现一种担心:如果完全靠政府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线,有可能走到错误的技术路线上去。
“必须要让不同企业的不同技术在市场上竞争,从市场上筛选好的技术。”上述专家表示,技术创新、转化有自身的规律和周期,政府很难明确主导技术路线,应该着眼长远战略,容忍市场“试错”。
此外,冯飞认为,政府在技术选择上表现出过多偏好,基于行政指令或项目审批方式过多干预技术研发选择、资金投入流向,实际上不利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亦坦承,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
许多科研机构表示,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的缺失以及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是造成技术成果弃之不用的主要原因。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研究室主任王军认为,亟待建立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现行管理办法制约相关行业发展。如节能环保和“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
“技术演进方向的不确定性以及各方争宠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到底扶持哪一个,扶持力度多大,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面临的难题。”冯飞说。
扶持又涉及到审批。“审批制度是诟病最多的一项体制弊端,但又必须存在,这是一个悖论。”对于破除体制障碍,前述专家建议,一方面管住政府投资,减少政府干预,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避免企业做出错误选择。
此外,政府新批了多个区域性创新主体功能区和实验区,同时还有许多中央和地方组织的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如何使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整合起来,避免地方相互恶性竞争,也是一个难题。
地方纷争抢食
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是中央政府鼓励什么,然后就一窝蜂地搞运动式地一哄而上,分食产业布局蛋糕。这在上一个“4万亿”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表现尤为突出。
然而,由此造成的大而不强或者产能过剩问题,朝野争议之声,不绝于耳。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同样的问题,七大产业,几乎当前每一个地方政府所做的配套规划都提到了。但敏感者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虽打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旗号,实际上在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恶性竞争,力图在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等条件缺乏情况下,短期内上规模。
“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领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的不确定性,很多技术不够成熟,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冯飞不无忧虑地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中央和地方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尽量规避这种不确定性风险。
比如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多晶硅制备技术,目前就有改造西门子法、新型硅烷法以及最新出现的技术,不同的技术生产一千克多晶硅,耗电相差100多度。一项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可能很快过时,盲目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如何遏制地方政府纷争抢食,避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掀起新一轮非理性的投资狂潮,成为中央政府棘手的问题。但从中央政府来看,又很难做出哪个地方应该发展哪个产业的布局。
对此,多数专家认为,政府应改变目前集中经济决策的方式,放松经济审批,增进地方政府间的战略协作、配套。
“区域间更强调合作、协作,不再是各自在行政区划内你的,我忙我的,这才能使布局更趋向合理。”冯飞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上,沿海地区的创新要素比较密集,使得沿海地区走在全国的前列。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在局部采取跨越式发展,决不应是全面开花。
“国家队”占尽先机
此次国家将高端装备制造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使得握有绝对优势资源的央企、国企占得先机。在已经公布的航空航天、军工、高速铁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无一不是“国家队”。
有消息称,中国科学院最近向国务院提交报告,敦促相关方面对中国大规模高铁建设计划进行重新评估。报告担心中国可能没有能力负担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计划,而且如此大规模的高铁网络可能并不实用。但这并不能撼动高速铁路装备纳入支柱产业的地位。
对此,前述专家表示,高端装备制造是七大新兴产业中资金、技术最密集,产业链最完备,见效最快,带动性最大的产业,领军扛鼎并不意外。“装备制造领域苦心经营六十年,有一定的技术积累,特别是军工行业高、精、尖技术具有很强优势。”
市场预测,由此将产生数个高端装备制造集群。首先是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制造等优势产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上海、南通、舟山等为重点,建设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结合上海地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黄浦江内部船厂搬迁,重点建设长兴岛造船基地。
其次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高档数控机床批量进入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此外,环渤海京津塘地区的大飞机制造、珠三角的汽车制造产业都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巩固现有优势,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尽管最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划细则尚未出台,但有迹象表明,此领域为“国家队”传统占位领域。其他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的趋势也与此相近,卫星通信、“三网融合”的下一代信息技术都由“国家队”占据关键位置。其中,成都高新区在物联网产业领域已经聚集了以国企为代表的近30家骨干企业。
“国家层面没有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央企、国企主导,我们在做规划设计时也没考虑这个问题。”一位参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思路设计的专家表示,国企、央企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但关键问题是民企的进入门槛还没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