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政府环境责任的不明晰是造成一次又一次污染事件的根源所在,所以在环境法律中应当明确政府的环境责任,本文就从环境责任的概念、政府环境责任强化的动因等方面分析我国目前在环境法律中政府责任的现状,为政府责任的完善提供思考的基础。
关键词:环境;环境责任;政府环境责任
一、政府环境责任概述
关于政府环境责任的概念从目前的观点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是,政府环境责任与环境行政责任相同,是环境资源行政主体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范所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另一种认为政府环境责任不仅是一种政治责任、行政责任,还是一种道德责任、法律责任。①从法学的角度看,“责任“有三层含义:一是分内应做的事,这种责任也可以被看做一种角色上的义务;二是某人对某事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所负的责任;三是因为没有做好应该做好的事或没有履行一定的义务而承担的责任。②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责任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一个主体由于其承担的社会角色而应该履行的义务;第二,一个主体因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对“环境责任”的定义应当是社会主体在一定范围内对环境保护应当履行的责任。因此,政府环境责任,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执行公务的人员,根据法律规范的需要和政府的职能定位所确定的自己分内应做的事,以及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时所要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包括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两个层面。③
二、强化政府环境责任的动因
政府作为对环境管理的主体,有义务为公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并引导企业和个人履行环保义务,依法惩治破坏环境的行为,我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环境责任意识是在近些年来不断发生重大环境事故中逐渐意识到的,因此政府环境责任强化的动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代价是我国环境的严重破坏,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这些无不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大家耳熟能详的其它污染事件有: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沱江水污染事件、紫金矿业重大污染事件和哈药总厂污染事件等,近年来之所以不断发生环境事件是因为政府及其环保职能部门忽视环境保护而引发的一系列环境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也是政府逐步开始反思我国环境领域存在的问题。
第二、社会大众要求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对精神的追求大于对物质的追求,同时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环境的好坏直接由人类感知和体会,当环境影响到人类生存状态时,其必然要求环境的改善,然而在当代社会,环境的管理是政府的职责之一,这里的“职责”就是指政府的“环境责任”。在环境日益受到严重破坏和公共环境利益不断受到非法侵害的现实状态下,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需要付出切实的行动来维护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
第三、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要求强化政府责任
。我国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不断颁布实施了新的环境保护类的法律法规,但是在现有环保法体系中对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行为方面规制的法律法规相当有限,要从根本上结合政府在环境包括领域内不作为、乱作为、迟作为的现象,必须加大在法律法规中对政府这些行为的规制,加大政府的环境责任。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应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责任,把政府纳入到环境保护法中法律所调整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借鉴现有立法成果,并创建和强化一批行之有效的环境行政管理制度。④
三、政府环境责任问题所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大量开发,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现有的环境责任履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公众对环境保护强烈呼声的要求,经分析,我国目前政府的环境责任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环境责任法律法规的缺失。《环境保护法》的第一章第7条第1-2款明确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这一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在决策权力和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职权做了规定,但是对于各级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在没有履行环境管理职责后所承担的责任在规定中有漏洞,因此,加强政府的环境责任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政府及主要官员扭曲的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思维。
第二、环境法律缺乏有效性。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形成了环境法体系,但现实是我国的环境质量并没有因为环境法律数量的增长而在环境质量方面有相应的改善,恰巧是越治越污。这就是“环境法律的失灵”,环境法律失灵的表现是“法律对政府、企事业组织和公民进行规范以及调整的制度、方法和责任等方面的失灵”。⑤环境法制的建设一直在进行,但环境法律的执行效果却不尽人意,并且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法律所要求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从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来看,法律很明确规定了单位和个人保护环境的义务,把一切重点放在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上,对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和行政责任方面则没有过多的规定,法律没有对政府由于决策失当而引起的环境危害没有足够的注意,⑥这是环境立法不足的表现。
第三、政府在环境法律的执行中缺乏执行力。政府环境执行力,往往被称为政府环境第二性义务,是指政府由于违反第一性环境义务而招致的法律责任,即不履行或怠于履行环境职责、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而应承担的不力法律后果。⑦政府在环境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执行力不强或不执行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第一,环境法律规定的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这是由于环境法律惩罚性责任小而导致的;第二,经济增长指标导致政府环境保护消极作为。地方领导政绩的体现方式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经济的增长,在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必定会以牺牲地方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
四、小结
对环境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正所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政府切实履行职权,承担环境责任的前提下,并正确引导公民和企事业单位共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而努力。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政府环境责任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蔡守秋.《论政府环境责任的缺陷与健全》[J].河北法学,2008.
[3] 张雷.《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 李雯.《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徐祥民.《政府环境责任简论》[J].学习论坛,2007.
[6] 高原.《政府环境责任问题若干认识》[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6).
[7] 张志伟.《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学位论文,2010.
注解
① 张雷著:《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② 张雷著:《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③ 李雯:《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④ 张志伟:《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
⑤ 蔡守秋:《论政府环境责任的缺陷与健全》,《河北法学》2008年第3期。
关键词农村环境 规划指标体系 规划方法 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R821.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农村目前仍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1]。国内学者多是从农村某一方面或某一环境要素开展研究,针对特定问题,研究特定问题,解决特定问题[2],在综合性和区域性农村指导规划方面研究甚少。郑州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环发〔2007〕192号)的指导下,同时依照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相关规划及计划要求,首次尝试对郑州市整个农村范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系统、长规划期限的研究,构建了区域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指标体系,并将公众参与贯穿和指导规划编制全过程。规划对预防和治理郑州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解决农田面源污染和建设环境优美社会主义新农村,均有较强指导意义。
1 郑州市农村环境概况
规划界定农村为除城市建成区以外,人类集居并以农业(包括农、林、牧、副、 渔业)或乡镇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郑州市规划重点区域为除其建成区和县(市)建制镇以外的农村区域。
2规划编制思路
针对郑州市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特点,同时结合其社会经济实际情况,规划本着协调发展、互惠共赢,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科技先行、多方筹资的原则开展编制工作。规划范围涉及整个郑州市农村区域,规划以2007年为基准年,分为近(2010年)、中(2015年)、远(2020年)三期。
规划在综合考虑郑州市空间和时间因素前提下,将规划分为前期准备、基础研究和规划编制三个阶段,其中公众参与贯穿规划全过程。
3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等相关规划和计划要求,综合郑州市相关公众意愿,同时在咨询和访谈环保局、水利局、林业局及农业局等相关局委专家基础上,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规划指标体系,明确了各阶段的规划重点、难点和目标。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指标体系见表1。
表1郑州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主要编制内容及指标体系一览表
注:(1)表示农村水质和土壤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无法获取准确数据,其阶段目标值根据相关规划和政策要求等确定;
(2)上表中部分指标具体解释及计算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全国生态示范区验收标准》 和《郑州市生态文明村考核指标解释》相应内容。
4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公众个人或组织依法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直接或间接地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及效果表达个人或集体的利益、意愿和主张,从而影响政策制定、执行与完善的行为[3]。基于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复杂、污染类型和特征多样,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弱,以及农村综合性的环境规划研究缺乏[4],对郑州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开展较大范围的公众参与尝试具有现实意义。
5结论
郑州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开展了农村区域较大范围、模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活动尝试,并将公众参与结果及时反哺于规划编制、修改及完善过程,构建了综合性、区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指标体系,应用了针对性的规划方法,制定了因地制宜、易于实施的重点工程任务,是对农村生态和环境综合性规划编制的有益实践。同时,由于农村生态和环境统计数据有限、管理职能交叉或管理空白等客观因素影响,下一步在完善规划定量预测、综合分析生态和环境系统内外部影响、规划实施保障等方面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朱跃龙。京郊平原区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 张雪花.在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体现资源价值与环境的成本探讨[C].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
张伟,男,汉族,1964年11月生,原籍河南省上蔡县,环境经济方向博士,现为济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第2届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第7批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特色为绿色投融资。张伟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际期刊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SCI检索刊物)等10多篇;在国内权威刊物《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等4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1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多项;先后出版著作3部,主编教材4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10多项。
二、研究领域
张伟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该领域着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污染或预防污染的措施。他的研究专长是绿色投融资,主要研究环境保护的投融资设计、路径优化及相关政策支持。先后被聘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山东生态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济南绿色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等。曾被授予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理论人才工程成员、济南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研究成果
张伟教授近5年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了13篇论文。目前已在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SCI(SSCI)论文5篇,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相关CSSCI论文8篇。有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等转载。并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项目7项,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低碳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金融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理论、实务与案例研究”;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项目“非环保系统资金投入、项目运作的经验与借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山东省产业集群升级优化战略与融资对策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创新发展半岛城市群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生态强省与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利用外资增强山东省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全国统计科研规划项目“城市环境设施产业投资绩效的经济统计评价与改进对策研究”。以上项目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均已按时完成,并得到专家好评,所提对策建议有些被国家环境保护部采纳,进入“十二五”规划;有些被山东省领导批示,并被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环保厅等采纳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5年内获得8项科研成果奖励。主持完成的成果或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3项;获得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共计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2项。
四、主要论著
1、经济体制转轨绩效与城市环境设施投资体制个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区域竞争力研究丛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011年。
3、桥隧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探讨,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4、外商投资与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5、金融业绿色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
6、发展蓝色经济应当继续加强节能降耗,统计研究,2010年第7期。
7、利用FDI增强我国绿色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与思路探讨,管理世界,2011年第12期。
8、外商投资环境规制与东道国绿色创新,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9、外商投资、创新能力与环境效率的结构方程分析:以山东为例,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3期。
为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建设和谐节约型校园,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保护环境的积极宣传者和实践者;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及科技创新能力,__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举办__第五届大学生环保作品大赛。请各院部积极做好宣传、组织报名和参赛等相关工作。现将活动方案通知如下:
保护人类环境,倡导低碳生活,构建和谐节约型校园。
__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
作品分三类,即文章、摄影作品和环保科技制作。
1、文章,具体形式和要求如下:
本次文章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环保实践和生态体验,参与绿色家园创建活动的经历、故事和感受,以及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节能减排、构建节约型校园等方面的创意、设想、调查报告和科研论文等。
(1)文章必须是以环保和构建节约型校园为主题,如学习环保知识的体会,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报告、建议等;
(2)题目自拟。题材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散文、杂文、言论或调查报告;
(3)文章内容健康,有现实意义;
(4)科研论文以学生本人的实践创新课题为主;
(5)文章必须用a4纸打印且题目为3号,文章内容为5号宋体字。
2、摄影作品,具体形式和要求如下:
(1)以环境保护为主题。
(2)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意,具体形式不限。
(3)作品需以照片的形式上交参赛,并附有1000字以内的创意说明。
3、环保科技制作:具体形式和要求如下:
(1)可以制作各类形的模型,要求必须是实物;
(2)模型的材料不限,但必须本着节约、环保、实用、美观的思想;
(3)模型要结构合理,比例适当,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环保性,安全性。
1、宣传与发动:
10月29日—10月31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版面等形式向广大同学积极宣传此次活动。
11月1日—11月20日,利用课余做好环保调研,准备提交作品。
2、作品提交:
11月21日—11月30日,学生以系团总支为单位向大赛组委会报名提交作品,报名地点设在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团总支(a-01楼209房间)
3、评比表彰:
12月1日—12月8日,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和相关教师对参赛作品进行评比,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和最佳创意奖若干名;在12月9日,进行总结表彰。
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赛,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上报方案完成作品。比赛期间,参赛者(组)可以使用相关的辅助工具,可以找相关教师进行辅导,但决不可搬用抄袭他人作品。
七、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办公地点:__
咨询电话:__
【关键词】人生观 可持续发展观 生命观 科学精神
引言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教师在生物学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习惯,懂得用科学的人生观来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什么是科学的人生观呢?科学的人生观内涵很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著;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实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要具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珍惜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下面就教学中涉及的部分内容谈一谈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上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1996年同志在第四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座谈会上指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1. 坚持节约各种资源;2. 继续控制人口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3. 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4.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 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这五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可见中学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生命观的教育,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生生死死,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规律。新生命的诞生,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新的梦想,在人们的关怀下、在人们的祝福声中茁壮成长。然而,生命的结束,给人们带来的却是无限的忧伤、无限的惆怅和无限的思念。对于个体来说,生命仅此一次,不会死而复生,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让生命放出耀眼的光彩。
雷锋同志用一生去为人民做好事,他的一生活的是多么的充实,可以说他让生命充满了光辉。华罗庚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数学,为人类科学奋斗了一生,为数学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为数学而研究的一生,他在打造人生。孔繁森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民族大团结的旋律。
人生是光阴的日积月累,光阴的逝去表现出人生的短暂,然而许多人依然在浪费生命,在虚度光阴,在自毁生命。
有的青少年在学校不思学习,经常聚集在校外集众斗殴、拦路抢劫他人钱财,随意伤害他人生命;有的青少年整天沉醉在布满X射线的电子游戏之中,昏昏沉沉,任生命在时间的悄然流逝中挥霍,任大好的青春年华无情的从身边流走,而留给他们的,只有那些一身臭汗或是无尽的烟味,还有疲劳的眼神。有的年轻人整日迷醉于花天酒地之中,不是烂醉如泥,便是酒气逼人,谁还会知道这世界是什么样子,更不用问生命是什么东西,而留给他们的只有那些不算太纯的酒精和烂醉如泥的身影。有的年青人意志力薄弱,经受不起挫折,一点点小事无法解决就起轻生的念头,动不动就不想活了,轻生是这些人解脱烦恼唯一选择,一了百了。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在短暂的一生中,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呢?首先要唤醒生命意识,即体验、感悟到自我生命的存在与珍贵,感受生命的美好而珍爱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其次是开发生命潜能,认识并体验个体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产生于人的智慧。这些潜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训练能力、强化心理、陶冶情感,才能使其潜能逐步得到充分的开发。再次是提高生命质量,包括智能的品质、人格的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及旺盛的生命力。
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的教育
对真理的热爱使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自然的奥秘不断被揭开。然而“科学界的弄虚作假”却不断挑战真理,误导人们以假为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弄虚作假行为一定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过街老鼠。美国总统林肯曾有名言“你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你可以偶尔欺骗所有人,但是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下面就新华网对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美誉的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黄禹锡科学造假事件进行的报道。
新华网华盛顿2006年1月12日电 (记者 曲俊雅) 美国《科学》杂志12日正式宣布,撤销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黄禹锡等人两篇被认定造假的论文。
《科学》杂志发表声明说:“鉴于首尔大学的最终调查报告确认两篇论文均系假造,《科学》杂志的编辑们认为有必要立即且无条件地撤销这两篇论文。同时,我们通告科学界,两篇论文所报告的研究成果被视为无效。”
2004年2月黄禹锡在《科学》杂志上,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2005年5月,他又在《科学》杂志上,宣布攻克了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其研究成果一时轰动全球。
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10日发表最终调查报告宣布,黄禹锡这两项突破性研究的实验数据是伪造的。
《科学》杂志还表示,将建立更为完善、更加严格的程序,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新华网首尔2006年3月16日电 (记者 张利) 韩国保健福祉部16日宣布取消韩国科学家黄禹锡的干细胞研究资格,同时禁止他为了研究目的而获取人类卵子。
新华网首尔2006年3月20日电 (记者 张锦芳) 韩国首尔大学20日决定撤销黄禹锡的教授职务,以处分他的论文造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