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信息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房地产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成因
(一)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房地产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房地产商品生产过程复杂,涉及领域繁多,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很难有人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很精通,这导致消费者难以确定商品的质量。(2)房地产商品隐蔽工程多,被后续工程覆盖后,由于其本身的特点,难以进行全面检查。(3)房地产商品地理位置、设计、构造各不相同,在市场上不会存在相同的两个商品,人们不可能通过了解其他商品的特性来帮助判断,这决定了房地产商品的私有信息非常丰富。
(二)预防信息不对称的成本费用高。(1)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与开发商相比,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消费者若想获得与房地产企业相对称的信息,是要付出高额代价的。(2)理论上讲,一个完全的合同应包含交易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应对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规范双方的行为。但现实中,充分估计将来可能出现的偶然性及如何处理这些偶然性是非常难的。在我国房地产交易活动中,合同一般都由开发商拟定,他们制定的条款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利益,这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采用商品房买卖示范文本以后,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变,但专用条款和补充协议条款中,这种情况依然存在。(3)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人们的有限理性,合同绝大多数是不完全合同,所以违反合同是难以避免的。在我国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多是开发商违约,作为消费者也是受害者,要想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办法就要付出高额成本。
(三)房地产市场中的利益驱动。(1)房地产一级市场主要是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市场的主体是国家和房地产开发商。国家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时,有的开发商难以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就利用各种关系与政府官员勾结,以非正当手段获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使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没有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此外,国有土地采用协议方式时,由于国有土地出让信息的不完全公开,地方政府就有可能凭借对国有土地的权利垄断来制造竞租,从中谋取利益,这就更加剧了信息不对称。(2)房地产二级市场主要是指住房一级市场,是开发商把建好的楼盘卖给消费者的市场,市场的主体是开发商和购房者。在这个市场里,开发商主要通过牺牲建筑质量降低成本、隐瞒产品信息、夸大宣传等手段维护自己的信息优势。而且在我国,70%以上的物业管理项目都是由开发企业派生的,一些企业为了尽快回笼资金、扩大销售,经常在物业管理方面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消费者住进去之后就会有被欺骗的感觉。(3)房地产三级市场主要是指二手房买卖市场,包括在二级市场基础上的第二次或多次房地产转让交易活动,即购房者将自己所购买的住房,通过房地产中介机构转卖给新的购房者,这一市场的主体是售房者、房地产中介机构和购房者。由于这三个市场主体对房地产商品的信息掌握程度各不相同,造成了任何两个主体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想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获得最大利益,都会由此加剧信息的不对称。
二、完善房地产市场对策研究
信息不对称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但完全消除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营造完全竞争的环境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各个利益相关者着手,将信息不对称对房地产市场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一)从开发商角度。对开发商而言,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力求产品质量得以保证,优质的产品即使价格偏高,也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最终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低质量商品房若要进来滥竽充数,他们后期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
房地产开发商还应充分意识到,信息经济正逐渐把整个市场推向买方,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做的不是研究如何榨取消费者,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消费者信息,增加自身的信息含量,并敢于把“私有信息”共享出来,增加企业透明度,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值得信赖的产品,让广大消费者放心购买自己的产品,走出一条品牌经营路线,这种无形效应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的利润将是巨大的。
(二)从购房者角度。对于购房者来说,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开发商或是销售商,这些信息一般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大多数购房者不具备专业知识,信息搜索又要付出很高的成本。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小开发商只注重短期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逆向选择问题。消费者能做的就是尽力收集各种从正规渠道获得的权威信息,借助于社会、政府、行业协会的援助,或请律师陪同购买,或付稍高的价格去购买质量有保障的商品房,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依法维权,不让侵权者有机可乘。
(三)从房地产中介服务角度。房地产中介服务始终渗透于房地产市场运作的各个阶段,贯穿于房地产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关系着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房地产中介日趋重要的今天,我国房地产中介机构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中介企业规模小、入市门槛低,许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资力不够、素质不高、严重缺失诚信,使得我国中介机构一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虽然我国中介企业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数量在不断扩张,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想在强手如云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中介机构自身而言,笔者建议如下:
1、树立行业诚信作风,创建中介企业文化。当今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商业伦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和维护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企业若想发展,一定要掌握这条根本性原则。企业守信可以成为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比做任何一种宣传都重要;企业失信,后续产生的法律、经济成本甚至无形代价也是巨大的。所以,中介企业一定要创建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开拓市场。
2、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房地产中介是人才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人力资源也是第一位的战略资源。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这个道理在任何行业都适用。因此,提高中介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3、发展连锁式经营模式。类比其他行业机构的连锁经营模式,笔者认为,创建中介企业品牌,实现跨区域连锁经营,发展规模、拓展市场,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要求中介机构保证自己的服务质量,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这样下来,消费者不仅得到了高品质的服务,那些只为追求短期利润、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中介企业也将被挤出市场。
(四)从政府角度――政策建议。由于市场机制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有其自身的缺陷,因此政府有必要采用一定的政策措施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1、加强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关于房地产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大多是在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后的应时之作,难免有疏漏之处,一些规定、方法由不同政府部门制定,相互之间难以协调。房地产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它在遵守一般规则的同时,有自己特殊的活动规则,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跟上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需要,已经制定的法律及监督机制执行力度不够,也给某些投机的开发商和中介商留下了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机会。因此,要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增加市场透明度,使房地产行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制定住宅质量、信息公开规范化政策。为改善住宅信息不对称,加强购房者对住宅信息的了解,从根本做起,就是要对商品房的质量信息进行全面公开,并对公开的内容、时间、途径进行规范化管理。开发商宣传大体分三个阶段,即预售前阶段、预售阶段和现房销售阶段。笔者建议,在预售前宣传时,公开住宅项目的工程质量目标、功能质量目标和环境质量目标;在预售阶段宣传时,还应公开施工图审查结果及修改情况;在现房销售宣传时,把上述所有质量信息及工程验收信息和室内环境验收检测信息全部进行公开,并将这些信息通过售楼书呈现给购房者,或在专门网站公布,给消费者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
3、引导非营利组织在房地产市场管理中发挥作用。加强政府在经济市场中的监管是解决房地产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政府一般只能从法规的制定、政策的引导等方面促进市场发育,在一些具体操作层面,需要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非营利性组织的介入。笔者建议,通过政府引导,设立一种“房地产市场服务协调管理机构”,分担一部分政府的职能。如,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引导,协调交易中的矛盾及纠纷,研究解决行业中的共性问题,市场信息,规范行业人员业务和行为、提高其职业素质等。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08-02
2010年至今,在CPI高位徘徊的严峻形势下,央行5次加息,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21.5%,货币政策由2008年的量化宽松转向紧缩。国家一松一紧的宏观调控,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都难以承受,面临着资金链紧张的问题。目前国内出现下面的金融困局:宏观方面是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导致银根紧缩;微观方面是资金荒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银行为维系项目的资金需求,只能增加民间借贷在资金中的占比,导致民间借贷需求旺盛。从2013年3月至今,温州80多家企业发生老板失踪、公司破产、员工讨薪事件,仅9月以来,就高达25起,一场由民间借贷风险传导至实业的危机正在爆发。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配给问题。信贷配给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定义。就宏观上的信贷配给而言,它是指在确定的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贷款需求大于供给。就微观角度而言,它又包括两个方面:①在所有的贷款申请人当中,一部分人的贷款申请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既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②贷款人的贷款申请只能部分被满足。这种现象是由信贷市场上贷款人和借款人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本文分别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来分析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概念最初来自保险市场的研究。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指非对称发生在委托合同签约之前,属于隐藏信息;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非对称发生在委托合同签约之后,属于隐藏行动。
1 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1.1 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
信贷市场上银行对借款人的信息掌握不完全导致了逆向选择,假设市场是存在两种类型的借款人:一类借款人的投资项目收益率低但能获得稳定的回报,因此还款风险较小,另一类借款人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投机性,投资成功会获得较高的收益,但同时还款风险较大。前一种借款人被称为“高质量”的客户,后一种借款人被称为“低质量”的客户。
如果信贷市场信息对称,银行能知道哪些是高风险项目,哪些是低风险项目,则可以通过对高风险项目收取高利息,对低风险项目收取低利息来降低贷款风险。而实际上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无法通过此种做法来降低风险。下面通过对两种风险的项目分析来确定银行合适的做法。
假设两类项目各有一个,分别为项目1、项目2。项目1为低风险,项目2为高风险。两个项目都完全依靠银行融资,融资成本为B,贷款利率为r。项目i(i=1,2)投资成功获得收益为Ri,若投资失败则一无所获。投资成功的概率为Pi,且P1>P2。根据收益与风险成正比,则收益越大,成功的概率越小,可以得到R1・P1=R2・P2。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当于融资总额比例c的担保品,且c
银行融资B元所得的期望收益为:
PiB(1+r)+(1-Pi)cB=PiB[(1+r)-c]+cB
i=1,2
借款人项目i的期望投资回报为:
Pi[Ri-B(1+r)]-(1-Pi)cB=PiRi-PiB(1+r-c)-cB
i=1,2
令?酌0为使低风险项目的投资回报等于0的贷款利率,则由上式可得:
?酌0=[R1P1-cB(1-P1)]/P1B-1
当利率小于?酌0时,两类项目都申请贷款,当利率高于?酌0时,低风险项目无法支付贷款利息,将退出信贷市场,剩下的是高风险项目。
于是,当信贷市场上出现过度需求时,如果银行提高利率,将会使低风险项目退出市场,贷款质量从而下降,银行面临较高的风险。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因此,在?酌0的利率水平下,即使有超额需求,银行也不会提高利率。低利率水平下的信贷配给是银行解决逆向选择,控制贷款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银行可以通过借款者的信用记录、工作年限、不动产及其他货物抵押等信号来甄别借款者质量,按一定比例限制愿意贷款的不同风险类别客户的数量,将贷款数额控制在需求量之下。这种做法是银行的信息甄别机制,而借款者可以通过向银行进行信号发送,具体可以通过填写保证书,向银行保证自己会承担一定的风险,或者对自己的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向银行公示企业财务变化、经营状况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对于经营绩效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品牌效应向银行展示自己良好的声誉。
1.2 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
银行发放贷款后,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观测到企业的行为,企业有可能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在信贷市场上,企业借款之后会有两种行为:一是企业投资成功,按时还本付息,二是企业投资失败,拒绝还款。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如图1所示。
图中Ub,Ui分别指银行和企业得到的效用,如果银行能知道x,y的大小,即信息对称的条件下,会出现如下情况:
当x0,如果银行正确预测企业的行为,则会选择提供贷款。
当x-5,如果银行正确预测企业的行为,则会选择不提供贷款。
但实际情况下,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得知x,y的大小,因此不能做出是否贷款的选择。
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发生的原因是在以个人信用为主要交易载体的市场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服务制度,如果个人遵守信用,将会得到一定形式的奖励,比如办理其他金融服务时可以得到相应的优惠服务,守信的时间越长,得到的优惠程度越大。如果个人违反信用,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建立失信举报机制,并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将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按照时间长短不同记录于各相关数据库中。
1.3 我国信贷市场的分析
此次温州出现的信贷危机事件所处的宏观环境比较复杂,国家一松一紧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银根紧绷,几乎采取了只抽不放的政策,银行答应给企业续贷的资金迟迟不能兑现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实体经济的变革超前,而金融的改革滞后使得民营企业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民间“高利贷”便随之产生。
为了避免中国式信贷危机,政府要为企业转型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激励,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最重要的是让民间金融合法化,将民间借贷纳入主流信贷体系,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2 政策与建议
本文分别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分析了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存在于市场中并无法消除,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机制使信息不对称尽量减少,让信贷市场更有效率的运行。
首先,从中小企业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讲诚信,遵守信贷市场的运行规则。民营经济还要尽早作出转型升级的定位,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中找出路,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具体做法如下:向银行提交一定数量的抵押品,用来保证承担一定的风险,抵押品价格越高,企业违约的可能性越小;定期向银行披露企业的运作状况,包括企业财务变化、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对于经营绩效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品牌效应或者连锁店效应向银行展示自己良好的声誉。
其次,从银行角度来看,为了减少贷款风险,可以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甄别,从而按一定比例限制愿意贷款的不同风险类别客户的数量,通过信贷配给在给定的利率水平上控制贷款数量,防止高质量的企业被挤出。银行还应该建立个人信用服务制度,对企业实施激励―惩罚机制。当个人遵守信用时,银行给予企业一定形式的奖励,比如办理其他金融服务时可以得到相应的优惠服务,守信的时间越长,得到的优惠程度越大。当个人违反信用时,银行应对企业采取严厉的惩罚,比如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将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按照时间长短不同记录于各相关数据库中。
最后,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应该积极推进重点中小型企业贷款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要素供给、竞争规制、市场秩序上作为企业转型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民间借贷虽然为一些中小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它的高利率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各地政府要积极探索民营企业担保制度和中介服务,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将民间借贷纳入主流信贷体系,让民间金融规范化、合法化。
参考文献:
[1] 江世银.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信贷市场[J].经济研究,2000,(6).
[2] 葛长有.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6,(6).
[3] 黄伟宏.信息不对称状况下的信贷配给[J].上海金融,2011,(9).
[4] 胡明东,周如田.信贷配给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0).
[5] 乌家培,谢康,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市场导向 吸收能力 技术创新
市场导向和企业创新之间的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和争议,争论焦点是市场导向是否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导向导致琐碎的创新和R&D的短视,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导向对技术创新战略产生影响,是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归因。就市场导向对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问题,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较少,那企业市场导向是通过什么机制作用于技术创新的?本文试图从吸收能力的视角,探讨市场导向和技术创新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相关概念
自从1990年提出市场导向概念以来,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是行为观点以及文化观点(Harris,2001)。行为观将市场导向定义为三种活动的集合:市场信息的收集;部门间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以及组织层面上对市场情报的反应能力;此观点认为市场导向是一种信息管理的过程,是组织通过学习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文化观将市场导向界定为一种组织文化,这种文化能最有效地诱发为消费者创造卓越价值的行为,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绩效。按照文化观的观点,市场导向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包括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部门间协作三个不同维度,由于市场导向的文化观点涵盖了市场导向的行为观点,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市场导向的含义,且构成市场导向的三个维度有各自不同的内涵,每一个维度都涉及不同的认知活动。因此,本文将分别研究市场导向三个维度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创新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创新程度和创新的知识基础不同,创新可以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变性创新。这两种技术创新模式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包括创新目标、创新重点、技术、不确定性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而两者差异的实质在于新知识的内涵以及使用知识方式的不同。渐进性创新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对现有产品、服务和管理方式的小幅改进,并强化已有的设计、惯例和结构;突变性创新是在全新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对现有产品、服务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二)研究理论框架
市场导向和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然充满了矛盾(Grinstein,2008)。市场导向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源于营销研究中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中介作用,认为市场导向是产品创新的重要诱因之一,对技术创新方式有较大的影响。Zhou,et al(2005)基于中国转型经济市场中的一些著名企业样本的经验研究表明,市场导向通过对高级技术的利用和主流客户提供更大的收益促进了技术上的突破创新。Atuahene-Gima(2005)研究发现市场导向通过促进能力开发和能力探索提供了一个关键的机制,在促进了企业渐进创新的同时还促进了突变创新。但具有市场导向的企业关注顾客需求信息,它们不一定拥有满足顾客需求所需要的所有技术知识,因此,市场导向必须通过向外界进行知识的获取来弥补自身知识资源的短缺,进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吸收能力可通过对外部知识的使用扩大企业的知识存量(Leonard-Barton,1995),促进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想法(Grantand,2004),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与顾客价值。也就是说,企业在吸收外部知识能力上存在差异,正是这些能力的差异导致了企业创新绩效的不同(Beaudry & Breschi,2003;Giuliani & Bell,2005)。本文基于以上论述,本文将以市场导向—吸收能力—技术创新为框架进行研究。
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方式关系
(一) 顾客导向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
顾客导向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顾客现实需求导向和顾客潜在需求导向。顾客现实需求导向要求企业关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领域,开发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现有需求,并且注重改进企业在现有领域的表现从而满足目标市场上大部分顾客的需求,同时不断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Jaworski et al.2000)。以顾客现实需求为导向的企业通常使用态度和认知研究、概念测试、市场模拟和联合分析等适应性学习技术来理解消费者需要,导致企业在进行资源配置时,更加倾向于与现有市场相关的产品创新,导致企业在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上的短视行为。也就是说,过于以顾客现实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可能会无视激进式创新,从而制约了创新的潜力。另外一种是关注顾客潜在需求导向,此种需求导向了解和预测现有竞争对手的行为和战略(Slater,1996),通过变革价值流程来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市场结构和市场现状,并识别和充分利用未开发的市场空间,使得企业摆脱“目标市场专制”的限制,更容易产生创造,实现突变性创新。但由于突变性创新创造的产品一般是针对消费者潜在需求的,它被市场接受和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短期内很难对企业业绩有利润的回报,这对于一般的企业是难以接受的,在长期内会抑制企业的突变性创新行为。基于以上论述,本文认为:
命题1:顾客现实需求导向与企业渐进性创新呈正相关关系;顾客潜在需求导向与企业突变性创新呈正倒U型关系
(二)竞争者导向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
以竞争者为导向的企业持续监控竞争对手的动向,然后通过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和营销项目或者通过采用“比附营销”的有效策略来赢得市场机会。搜集竞争者信息有助于企业追踪行业技术动态,为了应对竞争对手,可能会导致更为新颖的产品或者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维持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但是,一些学者认为过分关注竞争者会使企业忽视差异化的机会,忽视细分市场和顾客需要的变化,单纯模仿竞争者的战略而阻碍了创新战略的开发(Day&Wensley,1988)。对产品创新而言,过度以竞争者为导向的企业倾向于开发仿制品,而回避革命性新产品的研发。Lukas&Ferrell(2002)认为,关注竞争者行动的企业往往遵循风险以及研发和上市成本最小化的原则,视模仿为产品开发的重要途径,他们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竞争者导向与产品开发的激进程度负相关。
命题2:竞争者导向企业突变性创新呈负相关关系;竞争者导向与企业渐进性创新呈正相关关系
(三)职能间协调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
Narver&Slater(1990)认为职能间协调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为了共同的组织目标抛却小集体利益而进行协作,它能改善部门间的沟通、配合、信任和承诺,从而实现组织资源的协调使用以便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价值。部门间协作的过程促进了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信任和承诺水平,促进新的市场信息的产生、收集和传播,这有助于鼓励研发人员开发出创新性更强的技术和产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然而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职能间协调并不能促进突破性产品的开发,原因有三:随着产品研发牵涉到的部门数量增加,组织压力程度随之增加,克服组织压力的常见方式就是回避不太熟悉的更具创新和挑战的研发项目;职能间协调程度较高的企业往往要牺牲过于创新性的观点来调和部门间的争执和异议;职能间协调试图同质化不同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才,适得其反的制约了创新(Auh&Menguc,2005)。
命题3: 职能间协调与企业突变性创新呈负相关关系;职能间协调与企业渐进性创新呈正相关关系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以产生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特点(Cohen & Levinthal,1990;Teece,2007),是一系列技能的集合。企业的吸收能力可以对知识进行识别、转换、探索以产生新知识,强化现有组织资源的重整能力。这种吸收能力说明组织有能力利用外部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对组织有用的知识。同时,组织也需要具备可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尤其在高度动荡的市场环境中,需要创造更多的新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新产品开发、流程改善、组织决策等方面。因此,组织需要有足够的吸收能力才能从外部获取信息和知识转化成为已所用的新知识,实现组织对新技术的创新和新市场的开拓。
就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而言,国内外众多学者证实了吸收能力对创新有着影响。Cohen&Levinthal(1990)认为,吸收能力是基于先前的相关知识积累发展出来的,拥有相关知识积累的企业对新技术会有较好的理解,也更容易产生新想法并开发出新产品;Szulanski(1996)认为组织吸收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其捕获外界信息,有利于其对行业技术、市场动态等前沿信息的监测,从而可指导企业进行正确投资、研发与市场开发。因此,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助于其不断监测外部环境的变化、行业的最新动态变化趋势,及时获取并消化外部信息与知识,并最终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Zahra&George,2002)。拥有较高吸收能力的企业对外部环境的辨识将更加敏锐,使得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能够加快问题解决的速度,同时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Atuahene-Gima,2003)。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知识和制造流程技能知识流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的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和技术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会促进企业创新(陈怡安,2009)。
企业为了维持现有顾客,提升对现有市场的占有率,保持竞争优势,必须通过市场导向从顾客、竞争对手等渠道获取对企业运营起关键作用的外部知识,对组织外部知识的消化使得企业能够不断反思传统的思维方式,并对企业的心智模式在认知上进行转变,而这种转变对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Holmqvist,2004)。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所获取的外部信息和知识,经过消化、转换并应用,并进而在企业技术创新和能力生成中发挥作用。由此本研究认为,市场导向能够促进企业对外部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并通过吸收能力与内部互补性知识进行消化、转换并应用推动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4:企业吸收能力越强,越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吸收能力对市场导向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结论
在动荡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和吸收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影响因素。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市场导向,积极主动的了解顾客信息,注重顾客现实需求,挖掘其潜在需求,及时掌握竞争对手的动态,并做好部门的协调工作,为顾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吸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就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加强企业研发团队建设,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的合作等途径,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和内部知识水平的提升,提升企业吸收能力,从而进行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Cohen,W.M.,Levinthal,D.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
2.Atuahene-Gima,Kwaku. Resolving the capacity-rigidity paradox in new product innov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
3.Zhou,Kwin Z et al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 on technology-and market-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
4.Harris, L.C. & Ogbonna,E.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1, 51(2)
5.Kohli,A.K. & Jaworski,B.J. Market orientation:The construct, 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2)
关键词:基础电信竞争策略趋势
随着电信业的重组,我国电信业将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市场竞争会出现新的特点。这次电信行业的整合,结果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效果及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显然现在还不能做出断论。基于此,对我国基础电信市场以往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能够为重组后的电信市场竞争提供借鉴,对于我国电信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的特点
(一)同质化竞争为主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特征是同质化,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同质化,都是面对电信整体市场;竞争手段同质化,价格战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基础电信业务市场由于历史原因,除通信法规的限制外(不同通信公司,业务种类有所限制),电信运营商在服务对象、服务种类、竞争手段等方面大同小异。由于经营许可的限制所造成的通信技术差异,被相互进入和替代所模糊,比如,移动通信运营商,利用2.5G、3G技术进入互联网市场;其他电信运营商,通过IP电话进入固定长途通信市场。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价格竞争激烈
各种通信业务市场以同质竞争为主,各电信运营商的营销重点是以资费下降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特别是争夺低端用户市场,主要集中在价格战上。在电信业务领域,一直以来都以价格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并没有形成电信市场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不正当竞争
任何市场竞争应当遵守规则,但现在的电信市场竞争夹杂着许多不正当竞争内容。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在广告宣传上,内容虚假或含有诋毁竞争对手的内容;在业务推广上,采用不正当手段挖走竞争对手的用户;在互联互通上,人为设置技术障碍;在通信建设上,阻挠竞争对手的工程;在通信资费上,大打违规的价格战。
电信市场竞争主体的变化
电信技术的进步促进电信业务全球化,这又促进形成国际电信市场的竞争。随着电信市场参与竞争的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主体范围越来越广泛,趋于全球竞争。
首先,除了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铁路、能源、电力等部门也加入电信市场竞争。其次,以前许多运营商一直希望能提供集固定、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于一身的“三合一”业务,如今“四合一”服务(即在“三合一”的基础上加上无线服务)也具有了现实的发展基础。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多领域的运营商开始参与到融合服务的队伍中,其中包括固网运营商、无线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尽管其间有管制的因素,同时,不是每个地区、每个领域的运营商都有机会开展这种“四合一”的服务,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白热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融合类服务将为运营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已经成为全球通信业发展趋势,这将促使更多的行业有机会参与电信业务市场竞争。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逐步开放,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电信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也将进入我国通信市场,参与通信市场竞争。
电信市场竞争趋势
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引起了运营商、消费者、监管部门和国外投资者的共同关注。运营商们一方面痛恨价格战,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以降低价格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电信收入结构表明,新增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成本的降低。过量的价格战,导致通信企业增量不增收,每客户的ARPU(AverageRevenuePerUser,每客户平均收入)值迅速下降。ARPU注重的是一个时间段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利润。很明显,高端用户越多,ARPU越高。在这个时间段,从运营商的运营情况来看,ARPU值高,说明利润高,这段时间效益好。投资者不仅看企业现在的盈利能力,更关注企业的发展能力。ARPU值高,则企业的目前利润值较高,发展前景好,有更好的投资价值。
恶性价格战,不符合国家通信发展规划,随着3G时代到来,未来的电信市场竞争将由目前的价格竞争,转化为差异化服务、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和渠道竞争。
(一)通信差异化服务和产品竞争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产品丰富、消费需求多元的时代,消费决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由从众型向个性化发展。电信市场竞争重点将转向细分市场,要求实施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以此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各电信运营商的产品,其核心价值相同,所不同的是性能和质量的优劣,市场竞争重点体现在差异化的产品上。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目前移动和固定通话业务发展相对成熟,运营商们为了提高ARPU值,纷纷致力于开发电信增值业务,使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各运营商试图不断开发新的电信增值业务,从而使产品差异化竞争,成为电信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如韩国SK电讯公司,在进行市场细分时,以5岁为一个客户群进行业务设计,从18岁以下到60岁的客户都有专属的业务。其中Nemo项目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地铁票,也可在指定餐厅、百货公司刷卡消费,费用与手机账单合并计算。SK电讯公司在推出此业务的一年时间内,客户就发展到300万,占韩国移动客户总数的近10%。可见,通信业的竞争已开始由网络技术、价格竞争,逐步演变为差异化服务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趋势。
(二)通信市场品牌竞争
品牌要完全摆脱价格战的阴影。目前电信运营商在品牌战略方面,还是以资费要素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新的品牌就是一个新的资费套餐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品牌不会产生溢价,反而成了价格竞争的精美包装,目前,公认比较成功的“动感地带”品牌,也没有脱离价格的影子。未来电信市场的品牌竞争,就是要通过建立强势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摆脱价格战影子,让通信品牌给企业带来品牌溢价。如韩国SKT是品牌经营的典型,SKT的资费在韩国三大运营商中最高,但是,其用户流失率很低,这得益于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运作要处于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层面。电信企业的品牌分为企业品牌、客户品牌和业务品牌。运营商的品牌运作,目前更多放在战术层面上,宣传的重点主要放在业务品牌上,目的在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运营商的品牌运作应当着眼于长期的品牌建设,重点是企业品牌建设。战略意义上的品牌,不是推出多少种业务品牌,因为业务品牌会随着业务的升级换代消失,而企业品牌可以长存。
品牌要体现独特个性。在市场品牌竞争中,各个运营商的客户品牌,其目标用户群应该互相避开。业务品牌内涵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品牌名称”和“品牌内涵”两手抓。运营商打造品牌,进行新业务宣传,既要强调品牌名称,还要增加用户体验传达品牌内涵。如中国联通公司品牌图标是中国结,其品牌内涵是情感沟通。
可见,品牌战略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通信运营商要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领先战略,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但是,电信市场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通信渠道竞争
渠道是宣传业务、发展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渠道的优劣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电信运营商渠道竞争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改造自有营业厅。电信运营商的自有营业厅承担了对全部渠道体系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我国现有主要运营商均有自有营业厅体系,这些营业厅除销售之外,还承担了客户服务功能,在视觉信息传播、市场信息采集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对现有营业厅进行VMD(可视化营销策略)的改造。我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种类多,结构复杂,因此运营商需要付出大量的营销努力以构建品牌忠诚。业务设计和资费吸引,只是用户造访店面的必要条件,而VMD则是促成这一行为的关键。VMD不仅仅是华丽的橱窗与装修,更重要的,它是渠道,是促销体系,是差异化营销战略体系,能够提高营业厅和产品形象,营造令人愉快的店内气氛,并能提高销售效率。
体系改造。体系渠道占据了目前销售体系的最大比重,它们数目众多,且在形式、规模、紧密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渠道的所有权不在通信运营商。商和运营商之间是一种供销合作关系,经济利益决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运营商需要通过这一类渠道,增强渠道竞争力。商通过业务获取销售收入。商行为是否规范取决于商的素质。素质较差的商,甚至不惜在电信业务上降低价格,其目的促进终端销售业务增长,这样可能导致通信价格体系混乱,损害电信运营商的声誉。
另外,数据业务种类繁多,变化速度快,结构和功能复杂,不易被用户理解,用户要求提供服务咨询活动,这是产品延伸价值,即服务价值。为此,要求对以销售为主的渠道进行管理体系的改造,并转化到销售和服务并重的经营形式。
增值合作商渠道。体系仅仅在业务下游与运营商合作,而增值合作商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更加紧密,其范围不仅包括销售和用户服务领域,还包括业务设计、内容提供、网络运营、市场运作等。最早的移动通信业务主要针对行业用户和公众用户,通信公司为他们提供无差别的服务,此后通信公司逐渐与其他行业联合,共同开发新业务。如中国移动在动感地带业务上与麦当劳合作,中国联通在BREW上与建设银行合作,这些是品牌和业务设计上的联合。在未来大融合时代,各个行业实际上是趋同的,针对用户需求,广电、传媒、金融、电力、汽车等行业的企业,完全可以提供相同的用户解决方案。借助于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在电信运营商处办理银行业务,也可以在银行办理电信业务,目前的手机钱包业务已经表现出这一趋势。这种渠道类型实际上更是一种战略资源,适合所有的电信运营商。
直复营销渠道。所谓直复营销,就是消费者通过非人员的媒体接触商品或服务后,通过电话、邮件、电视、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来完成订货和购买的销售方式。直复营销的形式有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个性化营销、关系营销等,其共性是利用多种途径,针对个体沟通进行非店面式的销售。目前的电信运营商均具有成熟的客户服务热线体系,客服热线作为渠道,既方便了用户,又为现有的渠道体系做了有效的补充。
未来市场渠道竞争中,直复营销渠道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其中,互联网将起重要的作用。用户强调电信需求的个性化,企业为用户所选择的业务组合千差万别。不同的业务对手机终端的配置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互联网较好地支撑了这一销售目的,同时,很多数据业务依赖于互联网来实现。互联网渠道由于对现有渠道体系冲击较大,因此更适合具有创新意识新进入者加入。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信企业垄断经营局面被打破,电信竞争机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电信市场陆续对外开放,电信业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为我国通信事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电信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电信实践经验需要总结,并上升到理论。这就需要人们观察分析电信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探讨新的问题,促进电信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俨.试论分销渠道策略成为企业主要竞争策略的原因[J].现代商业,2008(3)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得会计信息的渠道是非常单一的,并且由于会计信息很多是无法直接体现到会计报表中的,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会计信息也是不完整、不全面的[3]。对于这些获知范围外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无法获知的,以至于他们无法全面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的经营情况,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准确性。不仅如此,如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得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不真实的,就会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样不仅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权利,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健全的会计信息机制
有效的市场机制对于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积极意义,然而要想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就是满足各利益集团的需要,而会计信息就是影响各利益集团的主要因素之一。会计信息处理的方法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在会计信息处理时,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决定,然后落实到报告中。但由于企业缺乏健全的会计信息选择机制,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规范会计信息市场的要求
(一)制定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市场的规范化,需要制定具有可行性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企业对会计信息的编制是追求多层次结构的,要体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利益高于成本等方面的特点。以我国当前发展形势来看,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需以可靠性为主,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对双方的受益情况进行公正的反映,作为会计信息再加工的标准。当前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且具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因此,如果可以制定会计信息的标准,就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助于会计信息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会计信息市场建设
当前企业在会计信息供求方面的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但会计咨询服务方面的规范制度却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市场的规划,对会计信息市场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会计信息市场的发展方向、会计咨询服务的发展目标等进行规划,引导会计信息市场发展。此外,会计信息咨询服务市场也要不断完善自己,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会计信息人才队伍,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不仅如此,会计信息咨询服务市场还要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对市场的动态及时掌握,看准时机,积极开拓市场,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最新、最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市场机制
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市场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完善会计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会计信息市场管理是以经济发展规律为依托的,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灵活性强,全方位的网络信息系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促进会计信息市场的发展;第二,完善会计信息市场管理制度。完善的会计信息管理制度要包括会计人员与信息的管理两个方面,在制度中对市场主客体进行明确说明,并加强对会计信息咨询市场的规范管理;第三,完善会计咨询服务管理机构。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做好对会计信息咨询服务管理机构的资质审查工作,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促进会计咨询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培养
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由会计信息服务机构和会计信息终端使用者两部分构成。后者是会计信息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最终的消费者[4]。因此做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有效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增强真实会计信息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培养,可以对会计人员形成约束,从而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市场的正常运转。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