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剧教育的概念

戏剧教育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戏剧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戏剧教育的概念

戏剧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戏剧 环境教育 传播效果

教育戏剧是一种以戏剧为媒介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学者林枚君概括其过程为,在自然开放的教室中,由一位领导者,运用发问的技巧、讲故事或用道具引起参与者兴趣并透过肢体律动、即席默剧、五官感受及情境对话等各种教学策略鼓励参与者运用“假装”的游戏本能去想象,且运用自己的身体与声音去表达。团体互动中,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去面对、探索且解决故事人物或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情境,由此体验生活,了解人我关系,建立自信,进而成为一个自由的创造者、问题的解决者、经验的统合者与社会的参与者。①

今年7月,笔者实习所在的公益机构,组织一次针对26名儿童(10-13岁)的生态教育活动。经过讨论,笔者和同事决定结合已有的有机农场生态探访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戏剧活动,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实施,探索教育戏剧应用于环境教育的效果。

一、教育戏剧与环境教育的内涵

1、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是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以及后来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实践学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赫兹-麦恩斯的创造力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②

不同学者对教育戏剧的定义稍有不同:Cottell认为,教育戏剧是儿童将自己融入到经验学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儿童运用想象力,增加创意表达,通过动作、手势、临时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探索多面的人类经验。③台湾学者陈韵文认为教育戏剧是指在教育场域中的戏剧活动:它通常由教师指导,将戏剧视为教育工具,由师生共同参与并创造,不以最终展演为目的。④学者张生泉认为,教育戏剧是指运用戏剧技巧从事教育的一个门类、一种方式。

综合多位学者的定义,教育戏剧可被理解为把戏剧与剧场技巧用于教育功能的一种教学应用媒介。教育戏剧中的策略多种多样,主要有:即兴表演、暖身、说故事、戏剧性游戏、定格画面、集体绘画、声音轨迹、扮演呈现等。⑤

2、环境教育

1970年夏天在美国内华达州卡森市林业学院召开的有关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表述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价值认识、概念澄清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对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说,这些技能和态度是必要的手段。”⑥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环境教育的内涵也相应变化: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专家认为,在该会议之前,环境教育主体还局限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会议之后,环境教育从内外部两方面重新定向。就外部而言,环境教育要重新思考它与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社会、科学及技术的联系,从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也就是说现在的环境教育把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结合起来,将环境问题置于现实社会各种关系和领域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全球观、目的、目标、指导原则、策略、方法、资料等。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纲要2005-2014》中建议教育者将艺术元素融入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教育项目中,并提出可将戏剧加入到教学环节中。

研究者Marie为了检验教育戏剧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尝试将教育戏剧策略融入环境教育的课程中,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做出尝试。研究结果证明,教育戏剧能够帮助儿童更好认识、理解有关垃圾不当处理以及正确回收的知识;同时,教育戏剧对发展积极情绪,帮助儿童表达个人对环境的想法,对自身角色的思考有显著作用;另外,积极参与环保类教育戏剧对于在戏剧之外开展环保实践,以及学习相关技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⑧

二、研究方法

虽然有关教育戏剧的研究多采用“前测—后测”实验方法。具有实证研究的优势,但因为存在无法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参与情况等问题,所以该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本文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方法。

笔者与同事经过讨论修改,最终确定教育戏剧方案如下:一、有关有机农业的知识讲解;二、与戏剧情境扮演相关的暖身游戏;三、以故事为背景的教育戏剧创作。

戏剧策略一:集体绘画——所有参与者根据描述,想象美丽村昔日景象,并将之绘制在白纸上。

戏剧策略二:定格画面——参与者分成四人一组,分别扮演老农、庄稼、土地和害虫。四人模拟农民施肥的定格画面。

戏剧策略三——教师入戏。助教扮演专家,再次回到村子里,助教依次走到每个学员身边,让学员以农民身份演出与专家再次相见的场景

第四部分:分享讨论。

借鉴Marie Jeanne McNaughton的研究中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估标准,按照知识概念认知效果、对所探讨议题的态度与个人生活方式、改善环境状况的实际行动三方面进行教学观察,探讨教育戏剧融入环境教育之后的教学效果。⑨

三、焦点访谈

教育戏剧活动后,笔者随机挑选8名学员进行焦点访谈。问题围绕学员对有机农业概念的认知,对这次生态环保教学活动的态度,个人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改善环境的行为几大问题展开。访谈结果总结如下:

1、教育戏剧帮助更好理解有机农业知识

指导者首先询问受访者什么是有机农业,受访者回答比较清楚且不忘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联系。当问到“是怎样记住这些新概念”时,参与者全都提到了在农场的戏剧活动,认为教育戏剧具有很强的学习启发力:“我扮演过“土壤”,在表演“施肥”时,我扮演得很痛苦,因为我感到总是施肥,土壤真的会受到很大破坏。”

2、对有机农业议题持有浓厚兴趣

环境教育并不是教学生死记硬背环境知识和生态道德准则,而是尊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通过陶冶个体道德情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关心自然、对自然负责的道德品质,因此指导者通过访问了解学员对有机农业的态度和想法。

指导者问学员,农民有没有错。学员听到这一话题,争先恐后开始讨论。有学员说“我一直认为不是农民的错,他老了,没什么文化,再加上没人帮他种田,如果不用化肥,他自己也没办法干那么多农活。”指导者追问:“可是一直使用化肥,对乡村环境影响是很大的,农民生活不能没有收入,可是乡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很难很难,农民怎样能够种好地的同时保护环境呢?”

该问题引发所有人的沉默思考。不久,有学员打破沉默:“找专家帮忙种田,不是找专家卖化肥给他们。”“农民是种粮食给我们吃的,应该像工作有工资一样,得到很好的待遇。”“应该帮助他们学习更好的技术”。有学员提出,“出台法律,禁止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农药,只要出现推销化肥的人就是违法的。”另一个学员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对农民而言,掌握有机农业技术,争取人力支持,问题还是没解决。

从学员的回答中发现,他们对于有机农业的利弊逐渐脱离了个人的简单情绪和简单是非判断,而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理性思考,并开始寻找解决方式。

3、从个人和社会角度建立了改善环境的行动意识和目标

环境教育的目标中,将对环境问题的反思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必不可少的。指导者说,虽然在教育戏剧活动中,故事围绕一个虚构的场景进行,但是相似的故事正在中国的乡村不断上演,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学员们有何针对个人和社会的行动建议?

有学员认为,以后一定在购买蔬果的时候仔细辨认,不吃施过化肥,虽然好看,但不健康的食物;也有学员,在课后向家人介绍了使用化肥农药种植的食物的危害。另有一名对生物知识感兴趣的初中生认为,他在活动结束后,和父母在网上一起找寻有关有机农业的资料,他说,如果有机会能把这些知识早告诉农民,让他们了解化肥使用与有机农业之间的利弊得失就好了。他的话启发了其他人,有人说“组织志愿者培训农民。”有的说“自己要去做志愿者帮助他们种地,还可以尝试最新鲜的瓜果蔬菜。”虽然在短短时间内,以及目前现实条件下,学员们只能在讨论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希望类似的活动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延续,学生也能被赋予更多亲身设计、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

四、结论与不足

本文针对的是一次以有机农业、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戏剧活动的行动研究,借鉴国外学者研究中的评价标准,考察利用教育戏剧的形式开展环境教育的教学效果。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发现,不论对知识点的认知、对教育戏剧活动的态度以及课程后改善环境状况的实际行动来看,此次教育戏剧活动取得了积极效果。

然而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在代表性与效度方面仍有局限。未来应结合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定量方法,了解教育戏剧在环境教育应用中产生的效果;其次,现有研究是针对教育戏剧应用于青少年课外环保教育的,未来需要针对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在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采用更加深入的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①林玫君:《创造性戏剧之理论与实务研究》[M].台北:供学出版社,2003:156-157

②岑玮,《教育戏剧的教育意义与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7

③Cottrell,J.(1987).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grades 426. Lincolnwood,IL: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④陈韵文,《英国教育戏剧的发展脉络》[J].《戏剧学刊》,2006(3):39-62

⑤张生泉,《论“教育戏剧”的理念》[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9(3):26

⑥王民、蔚东英、霍志玲,《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3

⑦Re-ori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Summary Report of the Inter-re-

gional Workshop[R].1995,Athens

⑧Marie Jeanne McNaughton. Educational drama in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04,10(2):142

⑨Marie Jeanne McNaughton.Educ-

ational.drama i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 pedag-

ogy in action.Culture & Society,2010(3):297

戏剧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作者引用他人的学术研究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不能把引用到的内容全部都写到论文当中,不然这样写出来的论文内容就很繁琐,而且重点也是不明确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戏剧论文外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戏剧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徐俊.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础教育,2011,(3):68-74.

[2]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3]李魏.从幕后到台前——教育戏剧中的戏剧“导演”[J].大众文艺,2012,(10):113-114.

[4]张勇.教育戏剧的教育特性分析[J].中国音乐教育,2013,(8):4-7.

[5]陆佳颖,李晓文,苏婧.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50-55.

[6]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2).

[7]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8]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9]李婴宁.关于教育戏剧[C]//孙惠柱,汤逸佩.边缘的消失:第四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论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李婴宁.英国的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J].戏剧艺术,1997,(1):56-61.

[11]张金梅.戏剧能给儿童教育带来什么——透视西方儿童戏剧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4,(Z1):44-45.

[12]吴戈.教育戏剧与中国现代话剧[J].文化艺术研究,2010,(5):151-159.

[13]黄爱华.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运用[C]//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14]陈漪.非专业戏剧教育及其育人价值[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2):113-117.

[15]郭梅君.小学戏剧教育两种模式的比较与思考[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8.

[16]苗芳.教育戏剧在幼儿阶段的应用[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3.

[17]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艺术评论,2013,(9):49-52.

[18]刘艳卉.戏剧教育、教育戏剧及其他——戏剧教育相关概念辨析[C]//孙惠柱,汤逸佩.边缘的消失:第四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论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9]韦爱诗,俞理明,顾耀民.开发性戏剧的教育作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3):14-17.

[20]李婴宁.大戏剧观念[C]//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21]尼兰德斯,古德.建构戏剧——戏剧教学策略70式[M].舒志义,李慧心,译.台北:成长基金会,2005.

[2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4]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5]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6]黄向阳.“教育”一词的由来、用法、含义[C]//瞿保奎.元教育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7]PETERSR.S.EthicsandEducation[M].London:GeorgeAllen&Unwin,1966.

[28]马利文.戏剧教学法的起源、表现形式、类别与作用[J].中国教师,2011,(17):19-21.

[29]马利文.以教育戏剧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教师自我发展过程案例研究[J].教育学报,2014,(1):75-87.

戏剧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叶志良.80年代中国实验戏剧的奠基[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1):17-22.

[2]孟京辉,赵宁宇,严子仙.年轻的戏剧年轻的二十一世纪——当代戏剧谈话录[J].电影艺术,2001,(1):74-102.

[3]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牛鸿英.孟京辉与中国当代先锋戏剧[J].当代戏剧,2004,(3):44-42.

[5]康洪兴.我国九十年代的实验戏剧与戏剧实验[J].戏剧文学,1999,(8):26-33.

[6]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戏剧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杨宝春.戏剧文化生态研究述评[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

[2][3]梁艳丽.试论香港的商业话剧[J].戏剧艺术,2011(04).

[4]投资北京编辑部.探隐忧“三问小剧场投资”[J].投资北京,2009(6).

戏剧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剧表演 基本功训练 创新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63-02

戏剧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经历了漫长的产生、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已经形成了以程式化表演为主要特征的表演体系。而对于学习和将来从事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基本功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戏剧艺术表演舞台上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靠演员来塑造。主要靠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来完成。“演员是舞台艺术的体现者,也是舞台艺术形象的创造者。”因此,作为一名戏剧艺术表演者,无论是授课老师口传心授传下来的传统戏,还是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都必须有创新意识,始终坚持把角色创造放在第一位的戏剧表演艺术理念。

一 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

1.基本功训练是创新和发展的前提

要真正实现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创新和发展,首先必须做好基本功的训练,因为这是戏剧表演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戏剧表演的载体是唱、念、做、打,这也是戏剧表演的四种基本功夫和四种根本艺术手段。所谓“唱”是指声腔演唱;“念”是指有韵律性的言语道白,二者互为补充,交相结合便形成了“歌”;“做”是指有舞蹈性的经过提炼出来的形体身段动作;而所谓“打”则是指武术形式和筋斗翻跌技巧,这两种结合,即产生出“舞”。作为学习和将来从事戏剧艺术表演的学生来说,只有真正学习和掌握了这四种基本功,才能使戏剧中的人物角色形象逼真鲜活,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在戏剧艺术的舞台表演实践中,实现以唱、念、做、打功夫完美结合的境界,尚需一个逐步吸收、融合的过程。譬如做功,它是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并按一定程式加以表演的一种技能。它通过外在的肢体语言的展示去表达人物内心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段,依靠的是舞蹈语汇的技术技巧以及特殊功法,如翎子、甩发、髯口、水袖、扇子、手帕等,既要使用的得心应手,又不能流于形式。至于徒手、把子、筋斗、武术、翻跌及刀枪器械的招式套路,表面上看,表现的是人物高超的武艺,实则旨在全面烘托剧中角色的精、气、神,因此,人物的肢体语言还需与戏剧冲突中适时铺陈的具体情境相结合。总之,戏曲的唱、念、做、打的灵活应用要能使人物角色更加鲜活生动。

2.基本功训练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基础

了解并掌握了戏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后,并不能说明就完全掌握了戏剧表演艺术的真谛。因为这充其量不过是掌握了入门的一把钥匙,还需要通过主观上的感受揣摩来进一步掌握戏剧表演艺术在形式的节奏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继而才能去构思怎样去塑造人物、把握人物、展示情节和发展情节,这也是戏剧表演艺术的灵魂。“所谓‘节奏性’,即戏曲音乐的节奏性。通过锣鼓的击打和文场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旋律,使整个戏曲形式统一于音乐的节奏之中。所谓‘虚拟性’,是指戏曲表演者利用虚拟的动作来完成的虚拟表演。它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或者演唱念白去调动观众的联想,让观众感受到演员所表现的环境和物体的存在。因为它摆脱了客观实物性。而有了这种虚拟性,使戏曲表演更加活泛、灵活,某种程度上更能激发出观众的想象力。”

戏剧表演艺术是一种集大成的综合性艺术样式,它的综合性和规范性的集中表现就是程式性。戏剧表演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它是由戏曲的唱、念、做、打以及相应的服饰、化妆、砌末、锣鼓经等共同组成的完备整体。从事戏剧表演的演员首先是运用唱、念、做、打去展现故事情节,刻画所表演的人物性格,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因人而异的特定的化妆、服饰等物质形式去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而这一切又都必须统一在一定的声腔、韵律、锣鼓经之中,最终形成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舞台节奏。

二 基本功训练的具体要求

戏剧表演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过程。对此,作为教师,须制定出既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1.认真分析,认识学生,因材施教

学习戏剧表演艺术的学生,入校前一般未受过正式系统的训练,对于戏剧表演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他们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好奇,学生虽然有刻苦学习的愿望,但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为使学生系统有效地掌握各种戏剧表演技巧,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严密的科学归纳和合理有效的安排。

3.认真设计授课方案,有的放矢

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仔细研究和构思整个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方案,按照教学大纲顺序,逐单元做好计划。所以教师力求做到:(1)必须对所授的动作、姿态及技巧的概念和要领要讲解清楚。(2)讲解时力求做到概念清楚,逻辑性强。(3)对各种动作要领以及各种舞姿的运行方法和路线,要求达到的效果,以及形体内外的感觉,都必须讲解得通俗易懂,做到简练而准确、生动而又风趣,使学生不感到畏难,而是对此充满兴趣和期待。

4.准确做好形象示范,言传身教

教师只有动作做得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才能使学生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师讲解要领时,必须做到准确凝练,突出重点。而训练中的讲解,必须做到有序、有规律可循,让学生边练习边体会,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哪怕是一些细小的动作瑕疵,都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启发学生以一种放松、积极、愉快的心态去做各种各样的练习,将外在的肢体动作和内在的心理状态有效结合,尽可能地同步演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5.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严慈相济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善于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同时还须要辅之以某种程度的强制。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灵活方法,同时还要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的程度。

三 基本功在教学教法中的创新与思考

众所周知,戏剧表演艺术的主要载体是人体。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形体要真正成为表演艺术的载体,就必须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规范。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训练过程,没有严格和规范的训练,就培养不出优秀的戏剧表演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技巧地运用启发与强制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德育是贯穿于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古人云:“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对戏剧表演艺术来说,“才”就是“艺”,“德”是“艺”的灵魂,“艺”是“德”的物质基础,只有德艺共存,艺术教育才能持续向前发展。在教学工作中,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要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人,根据目前大多数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子女的娇生惯养,造成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吃苦等现象。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对他们进行了“刻苦学习,早日成材”的专题教育,并请老戏剧表演艺术家讲述他们刻苦学艺、不畏艰难的事例,以事实证明“坐享其成”是不存在的,只有历经艰难困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培养他们坚忍不拔、肯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使他们明白“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认识到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肯于吃苦耐劳,学习过硬本领,将来才能成为戏剧表演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以德施教”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作为戏剧表演艺术的教育工作者,要热爱戏剧表演艺术事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视戏剧表演艺术教育工作为生命,以满腔热忱和高度的使命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把自己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教师良好的形象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无疑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通过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和训练,使学生从形体训练的直接效果来看,能发挥出在表演艺术中达到一定的舞台实用动作,使学习表演的学生具备舞台上所需的可塑性。从间接效果来看,能使学习表演的学生的表演素质有较大提高,使其平常间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显示出是经过严格形体训练后的令人感到赏心悦目的修养和气质,这也才是形体训练的最终结果。

四 结束语

“中国戏曲及其戏曲表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表演,不仅能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生活行为,也倾注了每一个戏曲表演者的思想感情。戏曲表演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传承下来的许多经典艺术,都是许许多多优秀表演人才的心灵结晶。”今天,时代在发展,戏剧表演艺术舞台更加趋向多元化,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局面,我们从事戏剧表演教学的教师,更应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不断做出新的尝试,才能更好地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和统一。特别是要根据戏剧表演形体训练的特点,将目标更多地体现在民族化的追求上。只有将民族化的东西融汇到戏剧表演艺术的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拓展戏剧表演艺术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扎实的高水平戏剧表演艺术人才,就必须认真重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科学性,认真负责地教好学生,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这也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和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彭三元.浅谈戏曲基本功训练[J].黄梅戏艺术,1991(4)

[2]梁艳.戏曲基本功教学心得[J].戏剧之家,2009(2)

[3]钟秀娟.浅论戏曲基本功的承传[J].戏文,2007(1)

[4]王光.浅谈戏曲基本功元素[J].运城学院学报,2005(S1)

[5]项莉.师范院校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改革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

[6]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吕艺生、朱清渊.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戏剧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和,是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周围世界的文化。当儿童进入学校之后,校园应成为儿童文化滋长的乐园,但学校教育却常常忽视甚至压抑了儿童文化。校园儿童文化的建设,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危机:

(一)学校教育对校园儿童文化的压制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为儿童提供了相互交往,形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机会,但其成人化、规范化、目的性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儿童文化的发展。

1.成年人的干涉

从事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都是成年人,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观察儿童的行为、态度和思想,忽视了儿童文化。影响学生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成年人对儿童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实中的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过分的强调对儿童文化的干涉,用化中的价值和标准要求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旦学生生活中流行起某种游戏,教师便开始惶恐不安,甚至以影响学业为由采取压制措施,扼杀了儿童的游戏精神。

2.过分强调的规范化

学校教育有严密的组织形式、系统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学内容,是规范化的教育活动。教师也秉承“教不严,师之惰”的传统观念,在严格进行规范化教学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的行为举止规范化,“两手放好,两眼看老师”的动作从幼儿园开始,就成为了上课标准姿态,以致于中国学生在课堂中的安分守纪,常常让外国来访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惊讶和困惑。过分强调规范化的学校教育,必然遏制学生的创造力。已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曾对此感叹:“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了对儿童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忽视了儿童本性张扬和个性突显,使得儿童文化的自由与随性受到了压制。

3.过分强调目的性

学校教育是为达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考试是衡量教育目的实现与否的一种方式,但却常常被本末倒置,成为了教育的目标。学校迫于升学率的考虑,以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为目标,重视知识文化的灌输,忽略儿童本性的发展,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观念也延伸到了儿童,使之过早与儿童文化分离,形成十年寒窗苦读日,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时的追求。

(二)现代社会对校园儿童文化的冲击

现代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观念的转变都给校园儿童文化带了冲击。

1.社会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普遍的社会观念中,孩子被看做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而不注重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没有看到儿童文化巨大的潜能。因此成人对幼儿过多的干涉,将化的观念强加与幼儿。成人社会充满了竞争,这助长了家长、学校超前教育的观念,为了是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往往在孩童时期就以学业为衡量好孩子的判断标准,像孩子灌输竞争意识,并主要以成绩为竞争内容,要求孩子以牺牲玩耍和与同学交往的机会为代价学习功课;用化中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约束儿童。

2.社会发展的影响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得到空前的发展,网络、电视占据了儿童大量的闲暇时光。不可否认,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儿童通过获得知识和信息,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过多的以来网络与外界交流,是儿童缺少对周围世界的生活体验和与同伴的近距离交往。现在,电脑游戏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传统游戏,儿童越来越没有机会交往、共处,离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远。

二、儿童戏剧与儿童文化的相通性

儿童戏剧是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一些儿童戏剧是创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蕴含了丰富的儿童文化,还有一些儿童戏剧本在创作时并不是专门以儿童为接收对象创作的,因为恰好适应儿童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儿童广为接受。这些儿童戏剧都蕴含了以下儿童文化特征:

1.充满想象和创造

儿童文化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儿童戏剧的情节设计、舞台表现都恰好符合这种文化的需要。如中国儿艺的《马兰花》中,勤劳善良的小兰能够死而复活;北京儿艺的《红领巾》中,顽皮的小少先队员通过穿越时空感受革命精神。作为儿童戏剧的对象,儿童也是是儿童戏剧参与者。如台湾九哥儿童剧团的《东郭、猎人、狼》中与观众的互动设计:大野狼被抓住了怎么办?儿童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需要对剧情的发展、矛盾的解决进行创造性思考。

2.游戏精神

儿童文化的本质精神是游戏精神,这与儿童戏剧有相通之处。戏剧本身包含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游戏因素。模仿是儿童的天赋本能,儿童通过模仿来探索周围的世界;角色扮演是儿童进行生活体验的途径,为儿童在真实角色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如包蕾的《小熊请客》的取材,来源于儿童“过家家”的游戏。通过小熊请小猫、小狗、小鸡来家中做客,唯独没有邀请好吃懒做的狐狸的故事,使儿童在游戏中了解了几种动物的食物,也明白了不能好吃懒做的道理。儿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游戏,进行了生活体验。

3.扮演者的亲密交流

儿童文化是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儿童文化中的成员有一种亲密感。在儿童戏剧参与中,儿童需要与同伴进行大量体能相近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亲密感。

三、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的途径

张金梅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儿童戏剧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儿童戏剧教育”界定为:在激发儿童创作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儿童乐于并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师幼共同建构的指向人文精神的一种审美教育。将儿童戏剧用于教育并非新的议题,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已经把戏剧用于儿童教育上,进而发展成各种流派,如英国的“剧场教育”(Theatre in Education),美国校园的“创作性戏剧活动”(Creative Drama)等。儿童戏剧各流派的研究取向分化为“本质论”和“工具论”的角度,前者将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培养儿童的戏剧艺术审美能力;后者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当下已经出现了“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融合的趋势。如英国的“剧场教育”中,观众参与剧场,增强了儿童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既满足了儿童的戏剧艺术创造和表演的欲望,又强调了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我国儿童戏剧教育走进校园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港澳台地区和沿海发达城市已开始尝试并初见成效,内陆地区发展缓慢。香港演艺学院张秉权教授曾总结了香港学校的四种戏剧教育模式:将戏剧作为课外活动的学校戏剧组;将戏剧作为独立科目的戏剧教育科;将戏剧作为教学法的教育戏剧;将戏剧作为学习经历的教育剧场。在2001年,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的教育改革中,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加入了“表演艺术”课程,确立了戏剧在儿童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将戏剧纳入了艺术课程,并对九年义务教育各阶段儿童应达到的戏剧表演能力做出要求。在上海,面向中小学戏剧活动已经开张的红红火火,形成了“课程内戏剧教学”模式的戏剧普及教育,“课外学生社团”为主流的戏剧精英教育两种模式。湖南地区已有部分中小学通过社团活动开展戏剧教育,但并未推广普及。

结合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研究精髓和国内儿童戏剧教育实践经验,考虑湖南地区校园儿童文化建设实际,笔者认为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可参考以下两种途径:

一是将儿童戏剧社团融入校园。据统计,全国有3.8亿少年儿童,而专业的儿童剧团只有24家。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中,专业的儿童戏剧表演很难在校园中普及。结合戏剧中艺术元素的教育特性,利用儿童表现欲望和表演天性,通过儿童戏剧社团的形式,将戏剧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进行专项训练,不失为将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校园中的儿童戏剧社团既不同于专业的儿童剧团也不同于一般的儿童戏剧活动,应兼顾活动过程和演出效果。既将戏剧作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也将创编、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作为儿童学习的手段。注重戏剧活动过程中儿童的自由想象和创造,通过一段时间儿童对角色的体验与诠释,儿童演员之间的交流与磨合创作出具备一定审美价值的儿童戏剧作品。通过儿童戏剧活动过程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儿童戏剧表演让更多的儿童作为观众感受儿童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所传达的儿童文化。

儿童戏剧社团应注重戏剧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和儿童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和改编剧本,在排练的过程中儿童对剧本角色进行体验,可随时提出修改建议,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传达思想。通过排练中的创造性思考和尝试,儿童在戏剧情境中对角色的经验进行反复的心理体验,从而避免了真实错误导致的各种消极影响,使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通过儿童戏剧的表演满足儿童表现的欲望,使更多儿童受到儿童戏剧中蕴含的儿童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校园儿童文化建设。但不得不考虑到的是目前湖南地区能进行儿童戏剧排演指导的师资有限,中小学繁重的学业往往使得戏剧社团形同虚设,而许多高校校园中许多戏剧社团活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小学儿童戏剧社团可以与高校戏剧社团合作,引入适合儿童欣赏的戏剧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进行演出,也可以借鉴高校戏剧社团的经验,儿童参与高校剧团表演,从而使部分儿童率先接受儿童戏剧教育,逐步将儿童戏剧教育融入校园儿童文化建设。例如笔者所在的岳阳地区就采取儿童参与高校儿童戏剧排演的方式,并将高校儿童剧团排演的较为成熟的儿童剧引入中小学和幼儿园,以解专业儿童剧团缺乏的燃眉之急。儿童参与到高校儿童戏剧排演,在排演的过程中得到了学习和体验,又为成年人排演的儿童戏剧注入了更丰富的儿童文化。

二是将创造性戏剧教学融入课堂。创造性戏剧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儿童戏剧教育先驱温妮弗瑞德?沃尔德提出来的。创造性戏剧重表演的过程,不重表演的结果,主张通过文学故事戏剧化的想象、表达,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帮助儿童理解自我和社会。创造性戏剧主要是将戏剧作为教师教学的媒介和儿童学习。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创造性戏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儿童文化因素。教师可以采取组织综合戏剧教育或渗透式戏剧教育两种形式。

综合性儿童戏剧教育儿童戏剧综合活动是指以儿童戏剧表演为中心,融合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符号的综合性活动。主要可以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或英语课堂,还可以与美术、音乐课进行跨学科的衔接。如语文教材中剧本的教学,传统的方法是逐段分析,归纳中心,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但往往止步于分角色朗读、没有真正的融入戏剧教育。如果能在语文课上熟悉剧本,表达台词,在美术课上进行服装、道具、舞台设计,在音乐课上为戏剧配乐,儿童必定对文学、美术、音乐都形成根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缓解了儿童戏剧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但这种模式的执行需要各学科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戏剧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类比视角 高职教育 戏剧表演 “表演权”

英国表演学家谢克纳曾经说过,戏剧表演具有五个特质,一为某些事件发生在这里与现在的过程;二为不能挽回与不能取消的互换动作过程与情况中的结果;三为以某物作为悬赏给表演者和观众而存在的竞争;四为使参与者改变身份的创始;五为具体与有组织的使用空间。那么,在高职教学的实施下,从类比的视角进行分析,采取科学的手段,就能将高职教育和戏剧表演师生实现出“表演权”的有效共享,为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重要的资源。

一、类比视角下高职教育对教师“当众孤独”的误区与破解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并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尊师重教”是一个结合体,但是,这一观念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却造成了一种误区。传统高职教育活动中,很多的教师都喜欢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展现在课堂上,甚至“当众孤独”。在现实的高职教育中,备受学生推崇的传统意义上的好教师,同样深陷在这种“当众孤独”的境地上,还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深信不疑,乐入其中。而学生在面对这一情景时,那种被教师所制造出来的讲台的迷恋感,和观众对演员制作出来的幻觉舞台的迷恋感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同时,这种只有传道和授业,而无解惑的课堂活动,只是将观念装进了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教学情景的实施和思维的雕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学者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上,启发式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在他们的脑海中所涌现的观点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此时,教师以思维触动为主,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体现,这一过程和剧场中看戏的观众极为相似。戏场中看戏的观众,在保持原有的认识水平上,以各种的理解为主,对戏剧表演进行观赏,这一过程就能完成自己的需求。同样,演员从角色中跳出,以另一种身份打破观众的幻觉,教师在课堂中跳出自己的权威身份,打破学生对教师和知识本身的知觉都需要很大的勇气,而其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在质朴教学观念下,其所体现的核心本质是“学生与教师的对峙,但是,在传统的教师环境中却认为,教师就是演员,学生就是讲台下的观众,这种比拟虽然合理但不尽完善。而从环境戏剧所体现出来的意图分析,戏剧环境早已打破舞台的界限,给予了观众一个全新的视野。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演员的表演要想和观众产生一种良性、有效的互动,首先就要保证观众和演员同时具备这表演的权利,而这一观念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同时充当着表演者和观众,或者同时充当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种身份。

二、类比视角下高职教育与戏剧表演师生“表演权”的实现

1.对戏剧表演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知,在类比视角下,戏剧表演师生“表演权”的实现首先需要充分的信赖学生,让学生在信赖中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成长的力量,进而打开他们心灵上的窗口,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戏剧表演的五个特质中,竞争是一个主要的概念,而对戏剧表演中的学生来讲,“表演权”在师生之间的共享实现,竞争意识的体现尤为强烈,这就需要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演员的角色分析,一名演员角色塑造的是否成功和学生所掌握的技巧有着直接性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上至关重要。在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中,他们在表演和比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紧张、焦虑、恐惧和胆怯的心理,而在表演和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不能对这些情绪进行良好的控制,忘词、跑调、表演停止的现象随时都会发生,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戏剧表演学生作为高职教育中学生的一个分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在师生“表演权”的共享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到学习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鼓励学生对专业学习中的各种技巧进行刻苦钻研,通过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鼓励学生将学习中集中注意力,通过注意力的提升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采取心理暗示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这样,教师及时的在学生的学习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将赞美、信任和期待传递给学生,并用语言告知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具有良好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可以得到提高,而且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还能得到改善。

2.将形体语言运用到戏剧表演之中

戏剧表演作为一种形象艺术,语言作为人们交往的工具,而形体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在戏剧表演舞台和高职教育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形体语言,演员可以塑造出更加准确和生动的人物角色,使自己所呈现出来的舞台更具冲击力和张弛力;而教师和学生可以使课堂活动的实施体现的更加具体、更具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实施的效果。在戏剧表演艺术领域,形体语言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工具与材料。和口头语言相比较,形体语言使人们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的真实,丰富而又准确地体现着戏剧表演艺术人群的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而形体语言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教师在课堂的讲解中,以形体将传授知识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学生通过这一形体表达,就能很快的捕捉到教师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课堂不会过分的死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就能以一个轻松的心态来迎接知识。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会将生活中的自己融入到戏中,进而在戏剧中将自己的理想、愿望,而演员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肌肉活动、感官等统称为动作,这一动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肢体语言。观众通过对演员外部行动和所扮演角色,以及所传达故事情感的理解,就体会着演员所要传达的情感故事。同样,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将自己所要传授的内容以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口头语言对这些知识回应,通过思维、记录等肢体语言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这一过程和演员情感故事的传达过程相互呼应。形体语言是人体科学、传播学、心理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集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形体语言的实施上,其具有着很强的实践型,也是演员所必须要训练和掌握的一门技巧,然后在感触肢体语言的基础上在表演中给予真实的发挥,并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揭示、内心世界的展现、塑造出一个生动而又鲜明的形象,在艺术领域中绽放光芒。

3.从生活中寻找戏剧表演的乐趣

当前教育工作的实施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在质朴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是一种对持的关系,高职教育中,课堂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教学课堂没有秩序,而是将学生释放到这一教学舞台中,大胆地和教师对这个“表演权”进行争抢。这一争抢,并不是说对教师的不尊重,而教师也不必担心,课堂“表演权”的争抢会让学生产生藐视和不尊重自己的情况。在这一环节中的争抢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在打破传统教师长期霸占话语权的前提下,允许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在这个交流和沟通的竞争中,对自己所具备的演员和观众角色进行转变。戏剧表演的最高境界是演员所表现的作品能够打动观众,并让观众从自己的角色中产生共鸣,那么,其作品的良好实现就需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提炼。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同时在生活中体现着,在戏剧表演师生“表演权”的共享下,从生活中寻找戏剧表演的乐趣,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值得学习的地方,从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出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教学的实践出发,在教学中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从人格上做到学生和教师的完全平等互爱,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想学、爱学、乐学、要学的心理,成为学习上的真正主人,在学习中展示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将师生“表演权”下的共享成为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从这一舞台中探寻学习的快乐。教学中,从学生的真实感受出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推广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对戏剧表演学生的学习来讲,不仅有趣,而且具有意义,某种情况下还能给心理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从类比视角对高职教育与戏剧表演学生在“表演权”共享下的有效实施,其得到了良好的实现,而在这一观念中同时可以发现,表演和倾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表演的视角分析,教育工作的实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贯彻着一个平等的地位,改善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存在和碰撞,对学生和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重组,这样学生才能在成为舞台焦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表演去说服并感染观众,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自信,在自信中体现教育上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志华,章建成,黄银华等.类比学习与外显学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不同性质网球技能学习的影响――从闭锁性和开放性技能的视角 [J].体育科学,2011,31(5):65-74.

[2]张清.大学教学与戏剧表演:类比的视角 [J].高教探索,2010,(4):68-72.

[3]周闻.职业教育中音乐表演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J].戏剧之家,2012,(5):59-60.

[4]柳爱琴.高职教育音乐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J].戏剧之家,201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