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一、我国目前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府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要求,对我国公共管理和服务人员,在工作和退休以后,为了保障其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患疾病的情况下,由国家财政拿出转向资金对公务员进行的保障制度,主要涵盖基本工作制度、公务员福利保障制度。中国公务人员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1.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是国家公务员的形式支付的劳动报酬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是公务员的薪金,工资,薪金原则和有关规定或办法的总称。

2.福利制度。公务员的福利制度是在指正常工资以外,由国家或民间社会提供的,旨在解决特殊公务员的工作和生活问题,确保公务员生活水平,以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建立的补偿制度。

3.保险制度。国家公务员保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建立的,对公务员及家属生病,残疾,生育,失业,年老,死亡及其他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时,防止他们的收入中断给予物质援助系统。

二、我国现行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合法化。目前,我国的公务员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散落在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之中,没有形成一部健全的法律规范和完整的法律体系。虽然《国家公务员法》设专章规范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框架,但这些规定过于宽泛和模糊,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

2.缺乏统一性。我国目前的公务员社会保障系统没有一部完整完善的法律进行规范,所有法规都是单独的法规,已发行的单独的法规,规章,措施和通知,甚至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对公务员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规定都过于笼统和原则化。因此,公务员的法律依据比较凌乱,缺乏统一性。

3.缺乏标准化。目前,我国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混乱,缺乏标准化,各种关系不能很好地得到理顺。我国目前的公务员管理制度是分权管理结构模式:人事部门负责社会保险,公费医疗由卫生部门负责,工会还负责相当一部分的福利。

三、完善公务员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十年来公务员制度得到不断发展,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由缺乏动力和活力逐渐进行系统的制度建设,中国的公务员保障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公务员队伍中这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1.有利于提高公务员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

这样可避免公务员家庭生活的风险。公务员与普通工人一样将面临生,老,病,死等问题,在今天的环境中,他们也可能会失业,暂时或永久地失去生活来源,这是生活危险。

2.有利于公务员队伍工作积极性提高

在社会生产条件,家庭财产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需要有取代传统家庭的社会保障,保障公务员和他们的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有利于公务员的工作维持高效率。因为它可以保障公务员的基本权利,他们可以安身立命,但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加,他们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3.有利于促进公务员队伍稳定性

我国公务员实行的凡进必考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批高学历,高技能的人进入政府部门,在保护他们的基本权利的基础上,他们能够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做出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建设。这是不言自明,为公务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能够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并不会出现由于竞争压力大,民心不稳的现象。公务员可以得到基本生活,基本的安全后,大多数人有能力保住自己的饭碗,所以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稳定和公务员队伍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推进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具体路径

1.完善我国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

我国完善的公务员社会保障应被建立在我国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为基础和支撑上,因此,促进公务员社会保障体制应该是优先基于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上,有步骤,有层次,系统地扩展社会保障立法,制定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法。

2.建立统一的公务员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发挥社保基金调剂功能,避免其损失,社保基金管理应该由同一个社会保险机构集中管理,应该将民政,人事有关社会保障职能分离出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全国社会保障事务。

3.以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稳定的公务员保险体系

中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建立与员工与企业的对接,但也反映其自身特点,多层次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具体思路是建立三个层次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财政拨款和公务员的个人缴费负担,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主要由单位缴费(即从国家财政拨款)作为政府雇员的养老保险负担;由公务员自愿为实现老年收入保障而提前进行储蓄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金。

4.建立纵横交错的公务员保障体制的监测网络

不断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督力度,发挥多层面,多个管理局的共同作用。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加强自律和自我监控,逐步建立起一套规范运作,科学管理,审计检查制度化评价的内部监督机制,并通过逐步探索,完善内部监督信息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机制,同时注意发挥外部监督,特别是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的强大功能,重构社会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体系效果,并加强外部独立审计监督和资金提供者的监督权威,形成主要社会保险管理监督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资金提供者大会监督,社会组织(包括商业团体,工会等)和民意的有机复杂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范文第2篇

所谓的社会保障体制,主要是结合政府管理主体价值地位和对应法律规则条例进行国民收入结果重新分配的手段,其对于公民个体特定阶段劳动能力和生活困难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具体来讲,涉及这方面职能内容便是竭尽全力稳定个体基础生活保障水准,从中开辟较为稳固的安全管理网络,使社会文明秩序清晰呈现,完成经济改革步伐的全面推动任务规划指标。

一、公平、效益在社会保障体制内的存在意义和对应关联探究

结合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核心规范纲要解析,为了进一步协调后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对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适当做出重整,只有这样才能令内部公平、效率指标规范基础更加稳固。归结来讲,关于公平、效率两类要素本身存在着矛盾激化节点,尤其经过社会保障制度多元化改造和协调发展之后,为了真正克制上述矛盾问题,就必须从中体现社会整体团结、公民分配结果公平的特征。而公平自身是不可脱离效率加以延展的,一定技术规范空间下,公平效能的有机实现将令日后社会保障管制工作景致工作机制异常完善,但一旦对其结构做出偏重调试,就会令后续要素潜在适应功效承受限制,危及日后工作效率的合理扩散特性。

(一)公平原则

公平浅层理解结果就是强调公民分配结果的公道、平等状态,但是其内涵实质往往令世人难以捉摸,如今被划分到人员道德基准层面之中,经过伦理学理念的引导,将对后期社会价值判断流程造成深度影响。第一,具体借助哲学角度理解,公平可被理解为一类宇宙观,对于社会成员角色特征和适应地位加以重新定义,毕竟在哲学观视角下的生存权利就是对公平特性的一种回应。再就是单位社会成员都时刻保留自然环境下的物质、能力交换需求,而劳动权界定范围下的公平内涵机理就此呈现。第二,结合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平集结了收入、机遇均等效应元素,其中后者在通俗定义空间内被认定是发展起点和疏导流程的人员均等现象。而在现实生活状态下,机会均等似乎比收入均等结果更加难以实现。结合美国学者阿瑟奥肯观点加以补充验证,经济不均等实质上透过机会不均等结果逐层绽放,相对地比机会均等空间下的经济不均结果更加令人难以自然接受。

(二)效率内涵

这部分内容主要强调在预设规范条件下的实体投入、产出结果或是成本、收益之间的对应衔接比例关联,从中彰显的是人员自然环境改造和社会规则适应的能力水准。首先,从哲学层面理解,效率可以说是大幅度提升人类生活安定和谐秩序的前提概念,人类整体生活状态下的物质基础会顺势过渡到物料生产层面之上,进而在自然斗争环节中迎合人类的一切物质需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时期人们总会运用最大效率进行成本降低,尽量运用最低收入创造出最大数量的物质产品,进而令物质资料得到再生产,效率是为人类物质系统化生产提供所有支撑动机。其次,从经济学领域审视,人作为经济人,保留更多理性控制因素,希望透过最大效率追求降低生产控制成本,提高后期产出效益,所以效率在经济生活结构中的核心控制地位永久延续,也就是说人员在追求效率最大化过程中是对既定经济规律的全面尊重。

而公平、效率之间的关联形式较为复杂,长期维持对立统一趋势。效率毕竟是人员基础物质、精神生活中拥护的准则内涵,但是公平却是长久以来人们不断向往且从未真正实现的绩效指标。相关社会保障机制规划人员不能够深刻界定人员过往、目前、今后生活状态下的公平缺失迹象,至于物质资料生产环节中衍生的任何突兀性状况也被顺势埋没,也就是说,如今社会保障公平特性缺失,与工作效率有限结果是息息相关的。结合人类长久历史发展阶段观察分析,涉及公平都是以往历史层次提升变动的推动要素,透过一类陈旧公平、效率平衡节制点转向一类全新控制风尚。事实就是这样,任何历史变革活动都是针对社会保障机制既有公平、效率规划原则进行重组的行为,可是这两类因素重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事先赋予其一定程度的理性分析结果,需要人类多元化智慧的全程补充。由此可见,针对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公平、效率衔接关联加以有效维护,将会令原有社会秩序得到进一步协调发展,使得今后社会财富数量大幅度提升,社会整体安定协调状态也将延续得更加长久。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下的公平、效率改革活动隐藏的技术性问题提炼整理

我国实质上从经济时代起步阶段便树立起相互对应的传统社会基础保障体制,表现出低工资、高补贴、高福利的国家-企业-职工统包结构关系,而农村则是透过家庭保障和集体经济救济端口实施保障效能扩展策略。此阶段,作为社会保障体制对于职工生活和社会稳定功效开创各类协调支持媒介,可是因为其间管理者过度关注内部公平、效率调节的均衡特点,使得平均主义色彩过于浓厚,对应社会改造动力机制承受百般限制,而经过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拓展之后,涉及我国既有社会保障体制开始决定重新审视内部公平、效率关系结构形态。之后经过将近30年之久的保障机制改革过后,社会保障效应覆盖面域逐渐壮大,其间受益人群数量同步扩展,这部分调节理念已经在国家、社会成员个体责任意识内得到回归性转变,由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步入全新适应阶段。但是,其中隐藏的冲突性问题仍旧广泛,具体细节表现为:

(一)公平和效率关联问题始终缺乏对应长远指导验证理念的支持

在这类背景影响下,社会具体保障立法活动明显衍生滞后效应,使得对应保障机制完善和发展进程难以精准预测。具体来讲,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处理得极为混乱分散,而公平、效率问题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掌控元素,其间如若理论缺乏高度统一规范实力,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工作必然承受不同时期的冲突隐患牵制,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综合研究工作等。至此之后,我国社会保障控制目标始终未能得到精准定位,而改革政策布置前期的计划经济范围下的福利、工资保障政策,始终关注极端范围下的公平均衡效应。而经过经济改革体制深度贯穿过后,效率终于被相关管理人员放置在首位,但是却在无形中增长了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效应,一时间令社会保障体制在社会基层人民分配结果公平支撑效能上有所欠缺。如今在进行公平、效率关系问题分析过程中,十六大报告结果已经对内部效率优先和公平兼顾含义做出了系统规范表述,同时首次强调效率和公平重新调节的重要性。可是在具体实施改革方案期间,一类企业对于分配保障创新制度认知和处理能效上都不尽理想,因为这方面科学分析力度缺失,使得社会保障机制常常陷入两难境遇。

(二)社会基础保障制度覆盖范围不全,难以有机彰显公平、效率协调价值效应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涉及社会保障机制范围下的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个保障线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可是现实中截至目前,有关乡村贫困人口最低保障制度尚未全面贯彻,城镇部分贫困区在三条保障线左右早已徘徊许久却未曾真正触碰体验。需要注意的是,此类保障体制引导能效实际覆盖范围将和后期社会基层成员实际缴费结果保持相互因果对应关系,使得后期工作覆盖面调节难度暴涨,至于国内部分私营或是国有企业争相运用不同途径进行赖账。在此基础上,社会保障体制实施主体必须采取高费率进行企业秩序协调,而大部分地区雇主缴费基本上都会超出员工工资数量整体范围的3成以上,其中个人三项保险费用缴纳合计数量占据工资数值的1成。就是因为这部分过高的缴费效率一时间令企业人工成本和后期赢利实力全面受限,因此对应企业主体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参保逃避。在这类状况下,社会保障体制不管在公平、效率调节层面上都欠缺一定的支撑力度。同时经过既有行政管理体制的交接调试,使得企业和政府管理范围下的社会保障水准产生了全面变化,后期各类冲突矛盾必将由此迅速扩展。由于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个人账户资金挪用作现期支付,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估计空账金额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由于我国老年社会即将到来,加上改制不规范,现行保障制度实际上仍潜伏着很大的风险。

三、系统改革和科学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内部效率、公平统一关联效应的措施解析

(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原则

第一,全面推动我国社会基础保障体制结构下的法令条文创新规划步伐,令公平价值效应真正得到法律维护。现如今因为我国始终缺乏高度统一的社会保障控制法律内容,尤其经过不同区域异质化规范条例交叉执行过后,尽管灵活性较为可观,但是后期社会大众分配结果公平效应基本难以全面保证。后期相关规范管理人员的首要任务便是在立法中充分体现公平优先的原则。社会保障立法可根据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法,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然后以此为基础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立法。

第二,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的责任,以保证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实现。三者责任的模糊既影响公平,又有损效率。在财政支出上应该明确区分政府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在统一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的前提下明确区分中央政府责任和地方政府责任。对于企业,应该在划清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的前提下,尽快明确企业的责任并迅速实现企业负担平等化。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按统一的费率标准向所有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征收社会保障费,要体现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明确个人责任。

第三,不断完善支出结构,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美国史学泰斗汤因比指出:“人不仅仅是靠面包过活的。无论人的物质生活可能被提得多高,也无法治愈他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需要。”西方经济学中的“收入外部效应”,就是指一个人对收入的满足感并不仅仅取决于绝对收入,同时,也取决于其相对收入,即他与其他人的相对水平。库兹涅茨“倒 U”形假说等经济增长理论也告诉我们,当经济增长总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社会分配应该趋向平等。不公平将鼓励人们不进行“生产性努力”,而只进行争抢瓜分有限财富的“分配性努力”,产生“分配性冲突”,影响投资,抑制消费,妨碍甚至破坏经济效率的提高。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和完善保障制度

首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转变传统的单位福利观念和体制,剥离单位的社会保障功能,强化个人自我保障意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由国家、单位、个人共担风险的社会保障机制。

其次,建立收、支、管、投四个环节相分离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向市场化、技术化和经营化方向迈进,更好地增进社会效率。

最后,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树立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观念,在更高层次上提高效率。国家必须尽快创造条件,着手制定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流转制度;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

[DOI] 10.13939/ki.zgsc.2015.03.048

土地流转制度可以说是以当代土地的利用率,土地产出的价值低下等为考虑条件,制定的新土地利用相关制度。但是土地流转以后在农村的流动人口相关保障功能方面结合传统保障功能替代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作者以城乡统筹角度论证相关人员社保制度构建重要意义与合理性。城乡统筹社会结构倡导城乡间待遇的公平性,城乡统筹产业结构可以说为相关人等社保需求进行满足,城乡统筹劳动力的市场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平衡流动供给相关制度。

1 土地流转制度下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我国就该问题曾颁布过一台相关法令《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有明确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的经营权的流转市场,依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使农民可以通过转包、互换、出租、转让与股份合作这些形式合理规模经营[1]。可以想到,在未来几年发展中,土地流转这种形式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前景。但是从古至今,土地是农民的生命,农民的生存保障一直有赖于土地。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秉承传统集体的经济体制,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发展模式,这种制度体系下,土地包揽了农民就业、伤病养老与生活福利等方面的内容。家庭承包实行责任制后,土地在农民生活保障方面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针对农民失业保障与社会稳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结合土地现实保障的功能,因为工业化压力与当时实情约束,大部分农民都享受不到社保待遇。这其中国家也尝试过试点工作,但是在贯彻落实上却出现了大问题,基于这种原因,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与重要意义可见一斑。那么未来一段日子中,伴随土地流转的制度确立,土地逐渐流向主要务农人员,而务工人员像农民工一类则没有了土地。所以,我们国家社保要靠新制度与内容来保障。同一时间,农村社保体系缺失,拖慢了土地流转的速度。很多农民即使已经进城务工,也仍留有土地,将土地视为生活退路来看待。这样就使小农经营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迈步相对迟缓,造成农村经济始终停滞不前的现象。所以,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是作为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相关人员当务之急的任务[2]。

2 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稳步向前迈进,大批没有土地、又难于就业的农民,同一时间老龄化问题也摆在眼前。农民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增多,农村需要建立一套行而有效的社保制度为农民生活安全提供保障。所以,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1 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国家社保制度二元构造的前提

我们国家现如今的社保制度与现状是这样的:城乡发展的不够均衡使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社保资金欠缺,覆盖面又十分狭窄,保障水平不高,社会化改革不彻底,基于二元经济的结构为基础的我国社保二元结构也比较明显:首先,社保覆盖城乡相差悬殊。我们国家社保体系构建是以城市角度出发的,资金也理所当然的划分给了城市。市民不单有稳定制度做基础,社保水平也比农民高出很多。比较而言,我们国家农村社保体系建设仍然在起始阶段停滞不前,养老、医疗、生育等也还在萌芽阶段,有很大一部分数量的农民连最基本的救助都得不到。其次,从社保支出量角度看,我们国家社保城乡相差的更为悬殊。这种城乡区分的二元社保制度,对社保制度公平性有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2.2 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可有效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

乡镇企业可以说是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乡镇企业工人多数由本地农民组成,农民既务工又务农的现状使其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对于乡村环境与耕地威胁性很大,根治这种现象的关键所在就是让乡镇企业的职工都步入社保队伍当中[3]。乡镇与城市企业员工都被划分到二、三产业的范围内,他们在风险结构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城市企业员工不会再对土地进行经营,年老或者生病以后有可能再也没有生活来源,和市场经济相互匹配,员工会面临失业、工伤或者职业病等风险。另外,农民对于他们的土地总是恋恋不舍,原因是土地对生活的保障功能目前还是其他内容替代不了的。所以,只能通过统筹城乡社保制度,把乡镇企业员工划分到社会保障相关体系当中来,才是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农民集中于小城镇,农村向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方向迈进。

3 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制度设计

我们国家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众多人口现状的必然要求。所以,该体系具有独立特征,必须通过现今社会保障的视野,结合当代国情与经济发展步伐向前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主要把它划分为两点:首先基于当前经济条件,通过完善制度安排和设计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逐步拓宽。其次经济社会大幅度发展的前提下,推动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向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的方向迈进是建设体系的大方向。现如今,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相关制度,我们主要可以通过下面两点入手:

3.1 普及基本保障相关制度

基本保障的发起者是政府,在全国推广统筹计划,兑现公平原则。基本保障可以说是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城乡民众基本保障要经过科学设计,保障线、给付标准与保障资格的合理确立。为优化制度实践效率与接济贫困家庭,可尝试使用国际通用家庭普查的制度。

3.2 组建永久可自主转移个人账户

伴随现代化经济确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统一劳动力的市场是未来发展的大前提。为推动劳动力城乡、部门与地区自由流动,确保社保关系全国内可以自由转移,各项社保制度连接紧密,建立相关个人账户是势在必行的。现如今,城市企业员工在养老与医疗保险当中开始推行个人账户方式,较小城镇和农村暂时还没有开通。个人由农村步入城市,或者由城市步入农村,个人账户内积累的保险金可以实现轻松转移。预计未来社保统筹资金统一了,个人账户方式也统一了,并且在全国能流通自如了,社会保障工作才会真正容易做。

3.3 建立全国社保信息相关网络系统

通过上面提到的个人账户办法,应当结合先进网络技术,建立全国普及的相关技术系统,把所有人员社保金缴纳、支付、服务、记录与查询等一一输入到计算机的系统当中,尽量使全国信息互通有无方便快捷,最大化的运用当代先进技术,这样才可以准确处理社会保险的关系区域内转移与后续工作完成,满足农民工高频率、大批量的流动特点,确保农民工能连续顺利缴费。

4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现如今我们国家各政府财政支付的能力与老龄化现状与压力,在农村贯彻普惠政策作为基本养老模式,这是有很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可以说,这也是当代实现我们国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保险相关制度的突破口。另外,还应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制度等,为农村社保改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秦岭,王姣.新农村土地资产经营筹资模式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村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2006:3.

[2]穆怀中,沈毅. 中国农民养老生命周期补偿理论及补偿水平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2(4).

[3]穆怀中,陈曦. 城乡养老保险梯度协调系数及其社会福利改进效应研究[J]. 经济学家,2014(9):33-40.

[4] 朱善利.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逻辑[J].中国市场,2013(2).

[5]李娟. 浅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J].中国市场,2013(10).

[6]陆梦飞. 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J].中国市场,2014(7).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美;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30日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我国建国初期,政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职工疾病、伤残、生育、养老和死亡等保险项目进行了确定,之后中央政府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细化补充,其中主要是1952年1月《国营企业工人职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和1955年12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退职处理暂行办法》的颁布,逐渐建立起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随后的1958~1966年期间,我国又对社会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

在党的后,我国重新确立了社会保障的作用和地位,并相应的开展了大量完善工作,其后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更好的完善,并形成了社会保障项目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不断加强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更好的完善。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其主要是以战争年代的供给制为基础。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所以其势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综合分析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覆盖面相对较窄。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受益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以及国有企业的职员,一般社会人员并没有被包含在其中。而从社会保险的本质来看,其应该以全社会的人员为对象,要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但根据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现状来看,其覆盖面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2、社会保障项目不够齐全。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在劳动就业保障中的失业保险缺失的情况下,就无法让市场经济的安全运行得到有效保障。而根据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失业保险并没有覆盖全体失业者和下岗人员,并且失业保险的支付水平相对较低,并不能为失业者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问题。而对于医疗保险而言,近年来的医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实用性,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并不能有效满足我国社会的需求。

3、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较少。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其中有很多地方的福利事业存在设备老化严重,并且没有足够活动资金的情况。这样就导致这些地区的弱势群体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其生活质量一直处于最低水平线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发展。但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且由于受到两极分化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覆盖范围较窄的现象,不利于我国的正常发展。

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其建国初期并没有形成,因为受到放任主义的影响,导致其一直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直到1935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才对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明文规定,并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明确了政府在社会保障事务中的作用和责任。之后美国对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其中不仅将残疾人员和贫困、弱势群体纳入社会保障救助范围,从而让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美国社会保障制度随后的发展中,社会保障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但是国家财政却逐渐陷入困境,所以美国不得不进一步对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修订和调整。通过调整后的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水平上明显下降,但是对社会福利基金的建设却不断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普通大众的广泛认可。而在随后的发展中,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趋于完善,形成了结构体系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

(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资金来源渠道较广。美国的社会保障在资金来源上渠道广泛,其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在资金供给上承担的责任相对较小,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对于养老保险,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的是政府、雇员和雇主三方共同承担的原则,这与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相同。但是美国的养老保险缴纳比例是雇员和雇主缴相同的费用,剩下的由政府承担。而其他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工会、基金会、慈善机构、宗教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多个方面的非盈利民间组织。

2、社会保障管理层次较多。在美国社会保障项目的管理上,其主要由社会组织团体和政府共同完成。其中政府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会将效率和公平作为指导思想,并且具体的项目实施由州政府和企业完成。

3、覆盖范围较广。在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强制规定在职职工必须要购买养老保险,并且强制征收养老保险费用。同时,美国政府还鼓励地方政府建立失业救济制度,对社会中经济贫困人员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

三、中美两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社会保障;协调统筹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民生存权利的基本保障,也是公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必要途径。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城乡二元社会保障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新形势下,积极探究城乡社会保障的协调及统筹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的负面影响

(一)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在积极构筑中国梦的今天,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目标。但是,传统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仍是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绊脚石。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实现城乡合理流动,进而推动经济良性发展,但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严重阻碍了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的形成。今年来,我国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做过诸多努力,但效果不明显,二元结构依旧存在。二元保障体系一方面导致城乡人口权利的不对等,一方面也严重阻碍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市场风险化解体制的缺失也导致农民被置于边缘人局面,这就导致农村城市化、农村人口非农化割裂发展,阻碍城市化进程。

(二)阻碍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

我国现行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严重阻碍了经济改革的深化发展,而通过收入再分配促使劳动者社会公平,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重要目标。但是,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其收入再分配功能扭曲且效率低下,分配结果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农民社会保障缺失,广大农民群众无法享受生存保障。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及统筹发展中的问题

(一)不平衡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完善,政府出台了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了以五大保险为主的基本保险制度。与此同时,还出台了关于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福利制度,自然灾害、低保、互助等救济制度,住房公积金、廉租房等住房保障制度。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只有合作医疗、低保等部分社会保险,尚未建立起失业、生育等基本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稀少。城乡社会保障不平衡,严重阻碍社保统筹协调发展。

(二)统I层次低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不统一、不协调,其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力度较为薄弱,统筹层次低。政府部门考虑到城乡发展实际差异,在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时预留了一定空间,但是,在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方面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不同地区的城乡均按照自身发展实际,制定保障性条款,进而使得不同地区、城乡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是由社会、单位、个人三部分资金筹集,并由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这种实际运营现状决定了不同地区社保资金独自运行,难以被统筹管理,社会统筹层次低,无法保障社保资金的实际运用。

(三)保障管理机制不完善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各城市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构与信息网络系统,保障管理机制相对比较完善。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非常滞后,管理不统一,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严重缺陷。例如,各个地区的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站等机构自成体系,自己实施小而全的建设,造成医疗资源重复建设、保障机制不全面,提高了运营成本。

三、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及统筹发展对策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积极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今天,必须加强农村社保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优化养老保障机制。在积极建设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向着综合社会救助这一方向发展。新形势下,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正向着多元化方向迈进,为了进一步满足城乡社保协调统筹发展的内在需求,必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发展,必须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支持与建设力度,及时弥补农村社保体系的漏洞与不足,在结合农村群众需求实际基础上加大公关资源投入力度。应着重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基本项目的保障,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

(二)改革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针对城镇社会保障的基金征缴与保险扩面方面,应加强城镇流动性就业人员、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好地解决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员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医疗保障问题。其次,积极建设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制度,合理规范企业内部年金制度以及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再次,在统筹城乡社保制度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改革、统筹城乡保险待遇标准,及时出善的政策体系,在战略性政策的指引下合理提升保险筹资标准以及报销比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扩大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尽可能确保城乡居民保险待遇的一致性与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