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医学含义

现代医学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医学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医学含义

现代医学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庞杂、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等诸多问题。我们认为,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可以从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

现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等许多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但由于现代汉语在一级学科上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所以,现代汉语的研究、师资也主要集中在中文系,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其他专业受重视的程度有限。对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本应是一门主干课程,可在许多高师院校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将它定位为主干课程,极个别学校该课程只有二十几个课时。可见,现代汉语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等师范学院的小教专业有不同于中文专业的特点,它并不强调中文学科知识的精、专、深,而強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但是,当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小教专业课程与中文专业课程雷同,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师范性的特点,致使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

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侧重于学生语言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术语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注重语言抽象规律的归纳和分析。而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胜任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具有的汉语理论知识,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与中文专业有所不同,理应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当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没有区分师范与非师范、中文与小教专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服务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不强。例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现代汉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不考虑小教学生汉语实际,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但当前现代汉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不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意识,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教师本身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显得空洞苍白,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

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主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现代汉语教学不过关,学生在语言能力这一最基本的素质上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就难以胜任语言教学占相当比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因此,对于小教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理应成为专业主干课程,在课时安排、课程重视程度上都应该享受主干课程的待遇和地位。

(二)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规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前所述,不同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的服务对象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以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为宗旨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与运用能力、语言教学及语言研究能力。只有厘清了课程定位、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

(三)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汉语教材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内容大多面面俱到。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应该从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入手,根据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使现代汉语教学切实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1.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

现在许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不太关注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完全按照教材编排进行语言知识、技能讲授与训练,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语文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规定,现代汉语教师必须熟悉并引导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及运用情况,才能让现代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语言学问题,但由于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时间精力有限,有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非常需要语言学者的成果支持。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和小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中,主动把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2.合理增删教学内容

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还应根据专业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合理增删。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少讲音位等语音理论,讲清基本的发音规则、辨音方法、音节汉语结构分析方法;强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学习,了解小学拼音教学与现代汉语拼音教学的差异;强化学生说、听、辨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和基础的语音教学的能力培养。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规定与要求凸显了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重视汉字结构规则和书写规范的教学。对于偏旁部首的分析要講清楚讲透彻,并结合小学第一学段的生字表来进行笔顺笔画的训练。帮助小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也是小学识字教学的一大任务,因此现代汉语课中造字法的学习应该加强,并应结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识字内容进行,理解了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特别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的特点,分析表音、表意偏旁,就可以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少写错别字,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词汇部分减少关于语义场、义素、义位等过于专业的内容,强化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内容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实际讲解词汇的发展与词语的规范化。

语法部分的内容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是分量最重的部分,内容庞杂,抽象难懂。对于小学教育的学生来说,重点不是了解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语法知识深入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则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将“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法知识要点,这可以作为我们取舍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修辞部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分析却是重要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将“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修辞知识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加大修辞教学的分量。

(四)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

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实际,采取更加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沉闷气氛,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自己寻找结论,鼓励争论。

现代汉语教材中的用例比较注重科学性,与语言生活有些脱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实际生活语言用例,特别是选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来讲解语言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可加强现代汉语教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还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语言理论、枯燥的汉语知识加工制作成可见、可闻、可感的生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思维、产生联想、把语言符号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理解,书本知识就变得好学易懂了。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有其专业特性与专业需求,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的特色与需求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审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现代医学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孟子;学;性善;求其放心;深造自得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1-0093-05

收稿日期:2014-11-12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道德承续研究”(14Z14);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现代转化研究”(13K010)。

作者简介:冯丕红(1987-),男,云南大理人,哲学博士,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转化、教育哲学研究。

在“性善论”和“仁义说”的喧嚣中,学界很少有人专门论及《孟子》中“学”的意涵,即使偶有关注,也多从“教育”或“教化”视角概而述之,而不愿正面论之,这似乎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规常。何以如此?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孟子》言“人性本善”,在顾名思义的解读中人们通常认为,人性既已善矣,故无需学以善之,因此,“学”自然显得不重要;另一方面,《孟子》言“学”,凡32见,占全书之0.09%[1],其所论之“学”远不如《论语》、《荀子》浓墨重彩,其意涵未被深入发掘,自然不足为奇。因此,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学”并非《孟子》之重要范畴,而不屑或不愿进行研释,纵有涉及亦统归于修养教化之列。事实真的如此?实践证明:顾名思义式解读不仅流于草率,堕为肤浅,且常是错误与悖谬之滥觞;《孟子》中“学”论述虽少,着墨亦轻,但并不能从逻辑上推断它没有特色优长,更不可断然否定其研究价值与意义。因此,在遵循《孟子》原典本意基础上,破除顾名思义式解读所铸就的――《孟子》言“人性本善”不重视“学”或无需“学”的――思维定势,于“无墨”或“少墨”处悉心探寻其中“学”的意涵不仅急迫而且必要。我们于此立意,拟对其论说语境、基本内涵做梳理澄明,以提供学习之参考借鉴。

一、“求其放心”:《孟子》中“学”的

论说语境

“求其放心”是“人性本善”的逻辑使然,是《孟子》中“学”的论说语境。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指出“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者(《孟子・尽心上》)。四端乃人的基本规定,一开始就以萌芽形式存在于每个个体中,并构成了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根据和出发点,理想人格的养成,无非是其具体展开。那么,现实生活中人之恶从何而来?孟子以“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牛山之木”等做了回答,指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并不是天生的资质如此,而是受到了外界的污染、为环境所迫,即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放其良心者’――才会变成这样”[2](P25)。具言之,孟子认为人性先天本善,之所以变得不善,并非本性使然,而是由于“外力影响、自暴自弃、‘以小害大,以贱害贵’等原因‘不能尽其才’”[3],因耳目之欲与不良环境的侵袭致使(善)良(之)心失掉了自身作用[4]。虽然,孟子未能像荀子一样深究“人之恶”的本原,但这并不妨碍其指出复归“本善之性”的方法。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人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可见,《孟子》中“学”之鹄的在于把“我固有的”后因诸原因而“放失”、“陷溺”的“善心(端)”找回来,从而回归“先天本善之性”。换言之,《孟子》之“学”是在“从先天善端出发而又返归本善之性”[5](P131)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因此,如果说“人性本善”是《孟子》一以贯之的主旨,其“七篇之中,无非此理”[6](P235),那么,“求其放心”就是《孟子》中“学”难以逃脱的论说语境。

《孟子》中“学”要在“求其放心”的语境中才能被准确理解。“求其放心”是把握《孟子》之“学”的关键,若抛开该语境,则难免会陷入两重困境中:其一,《孟子》中“学”失去存在意义――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人性本善”故无需言“学”,《孟子》中诸多论“学”文本终因缺少提挈之纲领而变得支离难解,以致被当成“篡文”;其二,《孟子》中“学”将丧失本色。正如《荀子》之“学”以“化性起伪而从善”为存在语境[7],从而显现出独有特色一样,《孟子》中“学”也唯有在“求其放心以复归善性”的语境中才能确证自己的特色。那么,何为“求其放心”?结合《孟子》全书,我们认为将其释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那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8](P206)是较妥当的,个中缘由,船山先生做了精细公允的论述:

“人之所以为人者,仁义而已矣。受之于性,而含之于心,其存其去而善恶分焉。其失之也,则有放之事,而所放者皆吾之此心,非其难存者也;其求之也,则有学之功,而所学者皆以尽吾之此心,非有外袭者也……人皆有心,心皆有路,存之则不放,放之固可求,是以君子知其可求,而求之事起焉。古人之嘉言懿行,皆示我以此心之轨则;天下之庶物人伦,皆显我以此心之条理;于是而有学问之道。乃不知者谓增加于见闻之后,求备于古今之远,而非也。君子之所以终身学问而不倦,其道岂有他乎?心不自信,以学验之;心不自坚,以学辅之”[9](P727-728)。

《孟子》在“存心复性”的前提下谈“学”。“在强调先验的‘善’的同时,又强调经验的‘学’,认为如果不加以后天的培育,先验的‘善’仍然会掩埋失去……孟子的‘学’是为了扩展人性(善)。对于孟子来说,一切后天的经验和学习,都是为了去发现和发扬亦即自觉意识和保持、扩充自己内在的先验的善性,也就是所谓的‘存善’”[10]。因此,当毛奇龄看到朱熹将“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阐释为“学问之事,固非一端,然其道则在于求其放心而已。盖能如是则志气清明,义理昭著,而可以上达;不然则昏昧放逸,虽曰从事于学,而终不能有所发明矣”时[6](P312),对其提出严厉斥责,“据此,则求放心但为学问而设,其曰‘义理昭著’,谓必存心则学问义理始昭著也。曰‘有所发明’,必存心始学问可发明也。是孟子一生只在求放,而注者抄变其词,谓必著义理;孟子一生只存心养性,而注者抄变其词,谓必发明学问,是背驰也”(《四书改错》)。也正是出于《孟子》学之“存心复性”的语境,我们不赞成将“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释为“读书学习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心灵的旷达、高远、超越与自由境界”[11]。此外,“学问之道”值得关注。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指向是人文而非科学,学习内容主要是伦理道德而非客观知识,《孟子・滕文公上》“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即为确证。因此,“学问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绝非“读书学习”四字所能概括。

概言之,在《孟子》的思想世界中,我们决不能离开“求其放心”语境,抛弃“存心复性”意境而空谈“学”。

二、“深造自得”:《孟子》中“学”的基本意涵

在“求其放心”的语境下,《孟子》中“学”的目的在于“存心复性”。《孟子》言“学”进路虽与《荀子》“长迁而不反其初”(《荀子・不苟》)相异,但同样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或恢复人之善良本性,这可说是儒家的大传统。与《荀子》在“恶”之前提下主张“化性起伪”并一以贯之的做法不同,《孟子》言“学”为善展现出了两个貌似矛盾的面向:其一,顺先天本善之性而为之,即对先天善端“扩而充之”;其二,面对后天或现实之恶,主张“反诸求己”。前者是在理想境况中说的,可称为“顺推”,后者则是在与实际生活交会遭遇阻力与逆境后提出的,可称为“逆求”。因此,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实践工夫,有顺推与反逆两端”[12]。顺、逆似乎矛盾,实则均以“人性本善”为起点和归宿,呈现出内在一致性。不管“顺推”或“逆求”,《孟子》中“学”都以“深造自得”为本意。

“深造自得”出自《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原意“君子依循正确的方法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要求他自觉地有所得”[8](P145)。泛指“学习者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在内心不断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加工,以达到精深的境地的学习策略”[13]。若要准确把握《孟子》中“深造自得”的内涵,需对“深造之以道”和“自得”进行深究。“‘深造之’者,进而不已之‘意’;‘道’则其进为之方也”[6](P273)。此处“道”除具指学习方法,亦可释为为学之总依据,在《孟子》指“人性本善”的大前提和“存心复性”的要求,亦即逃脱不了的“求其放心”语境;“自得”除指“自己去做、去看、去想、去经历而有独特的心得体会”[2](P59)外,亦指在“求其放心”语境中,顺性而为,循“顺推”路径扩大本有善端,或努力克服外在环境及自身不足的影响,依“逆求”路径“反诸求己”,最终殊途同归,均有斩获――在《孟子》中集中体现为努力趋近或最终成就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

那么,《孟子》中“深造自得”有何可行之方?主要包括先立其大、反诸求己、博而约之、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反思质疑等六方面内容。

(1)先立其大。《孟子・告子上》说“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贵害贱……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在孟子看来,所谓的知识,不外是认识并保持仁义的规范”[5](P55),与此相关,孟子将感性(食色利欲)与理性(善良本心)分别同小体和大体对应起来,认为“大体”――“心之官”,代表理性,“小体”――“耳目之官”,代表感性。顺从“大体”就是“大人”,从其“小体”即为“小人”。“孟子看来,理性与感性既有大小之分,又有贵贱之别,感性永远处于从属地位,不能以感性的欲望,去抑制理性的要求”[5](P83)。因此,主张“先立乎其大”、“无以小害大”,将理性(善良本心)奉为圭臬并将其做为认识的起点与终点,指出要善于理性之“思”,而不能蔽于“耳目之欲”。《孟子》论及“大”、“小”之处虽未直接言“学”,但却胜似言“学”。因为,“学”作为一种具体实践无疑需以“认识论”或“知识论”为基础,《孟子》中多处论“学”,并展现出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如反思质疑等),与其“先立其大”的理性认知不无关系。

(2)反诸求己。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以及《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是对孔子《论语》中“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语义延续。意谓:当学习实践遭遇困境时,首当从自身查找原因,审视、检讨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然后加以改正。《孟子》“反诸求己”是在“人性本善”、“求其放心”的语境下提出来的,它要求人们反观自身,且要心“诚”。“诚”即真诚地内省人之先天固有善性。当然,反诸求己并非主观臆断、为所欲为而是有前提和原则的:其前提是“万物皆备于我”以及“人皆有之”的善端;其基本原则就是“诚”。

如把先立其大、反诸求己分别看成是《孟子》之“学”的认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是从宏观处着眼的,那么,博而约之、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反思质疑作为为学的具体方法,则是从微观处着手的。

(3)博而约之。“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约之”(《孟子・离娄下》),意谓学习理当注意“博”与“约”的关系。做到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论说阐述,对各种知识有较为充分、全面的认知了解,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进而“约取”之。博学详述旨在增广见闻知识,夯实基础。但唯有把“博观”之见闻知识进一步提炼升华、融会贯通,之后方能进入执简驭繁的更高境界。这与苏轼所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稼说送张琥》)无疑有相通之处。学习过程中,博而约之,“博”是“约”的基础,“约”乃“博”之提炼、深化与目的。无“博”而欲“约”之,古人称其为“躐等”;无“约”而徒“博”之,古人诟病为“支离”。不管是“躐等”抑或“支离”,都是学而无方、不得要领的表现,如此谈“深造自得”犹痴人说梦。与之相比,《孟子》已然洞见“博”、“约”之内在关系,为横渡“学海”,攀爬“书山”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4)专心致志。倘若反诸求己道出了学贵自得的真意,那么,专心致志则说明了学而贵专的道理。学而贵专指学习用心专一,无丝毫马虎。孟子举“弈秋诲二人弈”(《孟子・告子上》)的故事说明学而贵专的重要性。在个体智力与教育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能否专心致志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倘能专心致志地学,人们完全可在后天环境中弥补先天智力等不足。那么,同时学弈,何以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驰心神游?其实“有心不专,非天啬之于心;有志不致,非天夺其志”[9](P718),而是因为为学过程中未能“先立其大”,结果被外在的、感性的欲望――大雁的诱惑――所牵引遮蔽,这也进一步确证了“先立其大”之于学习的前件性作用。

(5)持之以恒。《孟子》中多处论及学习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如:“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刃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上》)……为学犹掘井,唯有坚持到底,方能泉源洞开;为学亦如走山路,不坚持终将茅塞。学贵以恒,恰如泉水般“泉源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孟子・离娄下》),如此,离所期盼的理想境地――不管是内圣外王抑或复归本善之心――亦不远矣。

(6)反思质疑。“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尚书》乃儒家经典,孟子怀疑其中《武成》篇所载“武王伐纣”事件的真实性。孟子怀疑的具体内容姑且不论,其学习的严谨态度及善于反思质疑的治学精神无疑值得我们效法和借鉴,纵是世所公认的经典,作为学人亦不能盲目崇信,而须实事求是,在反思质疑基础上保持自己的审慎思考与独立判断。正因反思质疑之为学精神的宝贵与难得,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成为了一句千古治学良言,素为世人津津乐道。

如上所论,先立其大、反诸求己、博而约之、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反思质疑构成了《孟子》为学之“深造自得”的基本内涵,也正是基于上述内涵,孟子才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尽心上》)。

三、“学应有方”:《孟子》中“学”的现代启示

《孟子》中“学”除了包括以上意涵,还纳含知人论世、磨练意志等内容,但不可否认以上方面是最主要的。尽管其内容侧重于伦理道德方面,与当下知识之学有所不同,但“学”之方法与精神无疑是相通的,即便今天我们一一审其学的意涵,依然能得到诸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当致用。孟子言“性善”,论“为学”,终未将其束之高阁,而是为实现“王道仁政”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服务。结合孟轲人生轨迹,《孟子》中学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莫过于:学当致用。具言之,学习应为改善社会总体状况,为公义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私利。所以,当孟子发现乐正子学习是为了吃饭、饮食时,对其投去了鄙弃的目光,感慨道“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J啜也”(《孟子・离娄上》)。放眼当下,为短期功利目的而学甚至学而无用、学无目的的观念与乱象在社会乃至大学中依然存在,其深层原因在于“为己之学”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分离,“学”没有了支点、目标与方向,自然难以产生孜孜不倦的热情与兴趣。孟子学以致用,点醒我们:个人之学与我们所栖身的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切不可忘记中国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中国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就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形成了知识报国的深厚传统”[14]。张载、顾炎武、等无不例外。因此,“当代学者生逢大时代,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确实需要超越左右、超越虚无、超越极端,真正将国家前途、民族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强盛和民生福祉不遗余力地贡献才智”[14],为国家繁荣发展、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另一方面,学当有方。从《孟子》的学习意涵中我们体悟到,学习也要讲规矩、方法。倘若学而无方,那么只能徒费心力而不得门径。学习有何方可循?(1)学习要始终秉持理性精神。学习是个过程,其中充斥着各种诱惑,在此过程中作为学人固要兼顾感性之知,但绝不可被感性见闻所遮蔽,被无穷欲望所牵引,而需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与清醒的理智,如此方能洞明世事,学有所成;(2)学习要注意自觉自省。现代人通常寄“己之学”于“他人之教”,当学无所获时,便哀怨“在外者”(客观环境),而不反省“在我者”(主体自身),不愿查找自身原因,徒然不知学习是个“出于己又归于己”的过程。《孟子》反诸求己可谓根治上述病灶之良方。学习是自己的事,理应自觉自进。若学有依傍,将其寄托于“他者”,则难免徒学无功。因此,孟子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用之于学,无非此理;(3)学习要讲究博观约取。“博”与“约”的内在联系如加以引申,既可用到今日大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亦可用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中。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精或精学专业知识,教育界亦提出“厚基础、宽口径、精技能、重个性”主张,这无疑是学习需博观约取的自然深化与逻辑演绎。就此而论,《孟子》“博而约之”的学习理念并未过时;(4)学习应该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学习既是过程,那么,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深入精髓,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源远流长。现代人读书学习往往难以静心,纵能静心亦不能持久,仅此现象已足以反映目前“学”之社会心态。《孟子》“弈秋诲二人弈”所内涵的“学当专心致志”的精神可提供有益启示;作为学人除了专心致志,尚需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更不能像“陈相见许行”一样,见异思迁,“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滕文公上》);(5)学习要有反思批判精神。反思与批判不仅是行之有效的读书、学习方法,而且是涵养学者气质和学术精神的重要途径。就读书而言,学者“保持自己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千万不要以为印成铅字、装订成册了,其中的内容就一定是对的”[2](P59);就治学而论,学者不能唯权威与专家是从,而应在实事求是基础上保持批判性与独立性,不可人云亦云。

总而言之,《孟子》中“学”给予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上述所云仅是个挂一漏万的概括,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杨泽波.孟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350.

[2] 徐洪兴.《孟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 .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1-202.

[4]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7.

[5] 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 冯丕红,李建华.《荀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3(4):92-97.

[8]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 王夫之.四书训义[M].长沙:岳麓书社,2011.

[10]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43-44.

[11] 张传燧,陈艳君.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新解[J].大学教育科学,2013(5):95-100.

[12]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92.

现代医学含义范文第3篇

旱滩坡葬着一位汉代老中医

10月下旬的一天,我们踏上了寻访的道路。

根据向导介绍,武威医简,最早发现于1972年11月,当时是武威柏树乡下五畦村村民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了一处汉墓,经由当时的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的发掘、清理,最后发现了医药简牍92枚。

车子在柏油路上疾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地。

旱滩坡墓群地处武威市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一片滩地上。墓葬分布面积较广,东起金塔河,西至西营河,地跨柏树、松树、红星、西营四乡,宽约1公里,长约20公、里。这片滩地,地势较高,终年干旱,草木难生,因此人们称它为旱滩坡。千百年来,人们把这里视为安葬陵墓的理想圣地,从西汉到明清,在这里形成了绵延10多公里的旱滩坡墓群。

车行至现场,我们一行看到的是一黄土。再寻再找,见到的却是一片片残瓦。随行的向导用遗憾的口气说,当年发现的汉简土墓可能由于时间太久远了,所以墓地已经被黄土掩埋了大半。时至今日,只能依稀推测出墓室大小和结构。在此汉墓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墓葬。据此分析,这里可能是古人的公共墓地,很可能与武威汉代医简墓主人相关的墓葬分布其中。

据随行的专家介绍,武威汉代医药简牍的成书年代在公元1世纪左右,根据随葬物品推断,该墓的主人是―位年逾七旬的老医生。这位老医生,是一位悬壶济世、具有丰富行医经验的医学人士,他把行医多年的“经验”记录简中,并让它们埋于地下,相伴长眠。

一阵风吹过,卷起尘土无数。拂尘叹息间,众人揣度着2000多年前那个物产丰富、人流如织、商旅往来频繁、文化兴盛的武威古城,端坐着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中医,他正在把诊号脉,坐馆诊治……

汉代已有较完备的中医药体系

武威汉代医简目前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该医药简是我国年代较早、保存形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临床验方著录,它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水平和中医临床治疗的真实情况。同时,它也反映了汉代的医学水平,说明汉代的临床理疗已经具备了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据武威市博物馆馆长黎大祥介绍,这批医药简牍共92枚,其中78枚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简牍为松、杨两种材质,长23-23.4厘米,宽0.5-1厘米;简身明显留有上、中、下三道绳痕迹。简宽1厘米的共41枚,呈黑褐色,右侧刻有三角形锲口,以固定编绳。简宽0.5厘米的共37枚,呈浅黄色,保存较好,字迹清晰,除2枚外,皆无锲口,一简书“右治百病方”尾题。简文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及其他内容。在临床学方面,不仅有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记载,还保存有许多治病的方剂即“治风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等共30多个,计有内、外、妇、五官、针灸及其他各科内容,保存非常完整。

黎大祥说,简文还对药物的炮制、剂型以及用药方法、服药时间都有详细的记载。从简文内容整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该医药简包含了“辨证施治”的法则,与武威简牍时代相近的张仲景提出的“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的观点不谋而合。其二,简文中所载的药物共100多种,充分说明简牍在某些方面反映的药物学内容,较《神农本草经》有所发展。其三,简文中针灸内容虽然比较少,但关于针灸穴位及刺疗禁忌的几枚木简,尤为中医学界所珍视。

医简反映中国目前最早的药品零售记录

“2000多年前,武威城是一个交流频繁,人员往来如织的地方。城中店铺林立,城外有诸多士兵驻守,军队中当时已经有军医官的设置,这些医官来自全国各地,也有武威城本地的医官。他们随身携带国家太医院颁发的验方集,以便为士兵诊治疾病。当时在城中,还有坐诊的医馆,这些医馆还经营大宗药材的采购与经销。城中的富户,养有多名奴仆,经常需要购买很多药材;城外,商人们来来往往,为武威城送来大量的商品,其中就包括很多药材。而来往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商人们,很多人患上了久治不愈的疾病,他们就在武威城医治。当时的丝绸之路上,各种动物猛兽伤人,也是常见的事,医官们也多拿药物医治咬噬伤。因此,当时的医生,不仅擅长使用药物,还使用针灸和推拿。另外,河西由于粮食富足,酒也是入药的辅剂之一。”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张延昌所长说。

张延昌指出,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宗药物的交易记录,这也是中国目前最早的药品零售记录。武威汉代医简早于《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方剂学,可谓“方书之祖”。《黄帝内经》已提出辨证施治法则,但缺少具体的临床应用,医简则是以辨证立方来体现辨证施治的,并举例说明了医简方是用之有效的。

武威医简是独一无二的原始医学文献

专家认为,武威汉代医简是武威对中国医药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从历史角度来讲,中国秦汉时期的出土文献中,只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和武威汉代医简。目前,武威汉代医简是最原始的医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张延昌讲,92枚汉代医简中,仅论及痹症者占到了13枚,载有痹症方剂6个,方证相应,组方严谨巧妙,且治法多样,除汤剂外,亦有熏蒸、散剂、丸剂和膏摩之法,方后还有确切的疗效观察。这说明早在东汉之初治疗痹症就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案。针对此,从1995年开始,张延昌便在深入研究医简组方用药的基础上,将武威汉代医简所记载的痹症方剂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并成功配制出“祛寒逐风合剂”和“清热逐风合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杂症。

现代医学含义范文第4篇

罗寄一(1920-2003) ,原名江瑞熙,祖籍安徽贵池,生于天津。一九四三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四十年代在桂林、重庆的《大公报?文艺》和昆明《文聚》上面发表过新诗和散文。一九四九年后为新闻从业人员,有多种译着问世[31] 。就四十年代中国新诗的文学版图而言,罗寄一应属于西南联大诗人群系,诗作数量不多,迄今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与路易斯诗的主题明朗、节奏明快相比较,罗诗意象繁美,富抒情的乐趣和圆浑的哲理。

罗氏心中徘徊着一个「幽灵,一个寻索灵魂的现代人。他被个体生命在「现代所须应对的难题死死缠住:如何担当历史传统的重负、肩负起人类的庄严的职责?如何抵抗群体对个体的虐杀而保持「存在的本真?如何承受时代的危难幷且从破碎的生活中寻回生命的意义和尊严?如何肉搏身内身外的无穷的黑暗、为一颗孤寂的灵魂寻找托身的屋宇?表现「寻求现代认同,因此成为罗诗的拿手好戏。不难理解,「历史、「宇宙、「人类、「上帝等宏大语词何以在其诗里频现,而且与灵魂的归依、爱情的苦涩、生命的意义等私己性的问题重叠。他的[32] 从表面上看,「爱情叙事应是主线,但诗人摆脱青春的哀怨和爱情的感伤的套路,导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承担,一望而知走的是穆旦、王佐良将爱情诗「智性化的路子。先看第一首——

阳光又一次给我慈爱的提携。

要是能用敏感多血的手掌,

抚摸一下皱折的山峦,起伏与光暗,

有如人类全部波涛的凝固;

要是能摹拟鹏鸟的轻盈,

也将振翼而起,在无穷广远的

高空,凝视地球的整体,

它底欢笑与泪水的纵横;

如果能实现这不可能的距离,

我将更领悟血和肉的意义,

感官世界如一幅画里的烟云,

和她面对如我面对沉默的爱人,

怎么能不流下透明的眼泪,

呼吸她深沉的情热与悲哀,

我没入一朵凌空的叹息,

在静寂里缓缓地展开……

第一节叙写诗人对山河大地的深沉的礼赞,与戴望舒的名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庶几相似,但由于前者把国族想象升华到对全人类的关切,气魄更为阔大。第二节暗用庄子《逍遥游》的著名典故,却超越遁世逍遥的传统心态,而希望与芸芸众生哀乐关情。诗尾写诗人的丰富复杂的心理,采用思想知觉化手法,把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结合,将国族与情爱融为一体。第二首写个体生命的脆弱如一粒浑圆的水珠,哀乐相寻,旋转轮替,狭小的个人经验要想获得突破,唯有融入社会大众。但诗人没有走向佛教徒式的「浮沤归海的达观,而是对个体融入群体后可能出现的自我埋没的悖论预感到「无穷的焦灼,他不肯干脆利落地走向大众、拥抱国族,而是对个人的梦想拳拳眷念。第三首由黑夜乘列车的经历出发,痛感个体生命在人本哲学意义上的两难。第四、五、六首写道,爱人之间的结合犹如两个成熟的生命融为无所不在的整体,使「我的灵魂为之弥漫和燃烧,以至于爱情成为凝聚了生命力、荣光和意义之所在。总的来看,包含群体与个体的紧张、有限与无限的对抗这些形而上的思考,而以对爱情之神奇魔力的描写收场,起伏跌宕的心理融入张力和思辨,在孤寂、幽郁而沉潜的旋律里夹杂浪漫的调子。

个体生命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根据问题,乃是罗寄一念念不忘的主题。把城市与乡村、历史与个体进行对照,它揭示的残酷世相瓦解了流行的意识形态,暗示这种情形是亘古的规律:「城市漫布着凌乱的感伤,/躲避在摇摇欲坠的阁楼里,/风吹打他们战栗,那无辜的血液/正泛滥着庞大历史中渺小而真实的课题。[33] 是关于元旦的随想,但抽掉了我们习见的喜庆色彩,而是呈现一个萧索暗淡的世界。开篇是诗人的主观感受的描绘:「无组织的岁月如同一场酣梦,细胞机械地死亡到诞生。第二节出现现实生活中一幕「婚嫁场景,「褪色的旗帜暗示仪式的重复和时间的流逝,「浮在云雾里的笑比喻逢场作戏,「被动员的传统的温情形容神情的矫饰,「婚礼的彩车装载的自动封锁的幸福隐喻个人与群体的隔绝。第三节插入阿Q画圆圈的著名典故,以犀利的笔触解剖人性的自欺怯懦、徒劳无功 [34]。但接下去,诗人的认识出现意外的转折,他决心忍耐无穷的寂寞,抵抗商品世界赠送的「廉价的谄媚。[35] 从乘坐列车的「我的角度来传达见闻与感受。「列车是罗诗频现的意象,象征人生之旅的匆忙寂寞的行进。置身黑夜中挺进的列车里,窗外的景物流动不居、似真似幻,观察者感受到空间位移和时间流逝的齐头幷进。又因为局促于封闭空间,观察者的视听大受限制,无法像在白天那样游目骋怀,只能与单调的钢轨击打声为伴。因此,表现内心世界的散漫思考,必然成为诗的主要内容。诗人写道,外部的景物荒凉黯淡,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内心挣扎,两者相互映衬。火车穿过一程又一程的废墟、坟地和荒野,而车厢内的思想者的智力消耗也在紧张地上演着——

转贴于

废墟,坟地,荒野,废墟,坟地,荒野,

怎么能解脱这激怒的冲动,沉重的

古代的烟火正弥漫这静谧的大谎,

枪弹刺刀在多重幻想外沸腾,

静静地沁入我不幸的运命,夜,

深沉,高大的实体从多度空间奔来,

我要求绝对,它们都要求绝对,

从这些对立中间,徒然去搜索

迷茫中起伏的双轨底交点。

弥漫大地的烟火气息,粉碎了世界静谧的谎言,前缀词「古代说明暴力自古而然。个人内心的多重幻想对照着外部的枪弹刺刀的「沸腾。「我要求绝对地坚持个性,「它们(社会秩序)则要求「我绝对服从。这些对立的声音正如平行的铁轨,诗人想搜索到双轨的「交点,但徒劳无功、茫然失据。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紧张,在姊妹篇[36] 里得到赓续,只不过这次的观察焦点从「火车(短暂人生的象征)转移到「月亮(永恒之美的缩影)上。但是,意象繁美,气氛幽谲,以及抒情主体的斑驳思绪,在在超越前者。月亮的光影穿行于历史深处,引发「千百万疑问的脚步移过,也诱惑世间的「万物期待拥抱的姿态,但诗人的用意不在重复古人的「玩月雅致,而由此联想到传统势力的沉重、人间秩序的混乱与和存在决断的艰难。

罗诗具有反思与内省的气质,伴随散漫的自由联想,声音呈现断续、跳跃、曲折的特色。此种诗风冲击着读者的阅读期待,正如叶维廉所说:「因为诗人自言自语,他是随时可以自由换位的,有时可以向空虚说话,有时转向内心,有时假想有个听众,所以有互相对答的语态,而事实上,他是自己和自己说,所以是半对话题,把自己问的问题往往省略了,却把答案说出来。所以说,抒情的声音,是断续如梦的,有些话说一半就不需说下去,便跳跃到另一个层次去,尤其是以主观内心世界为主的诗,即就以外在世界起兴的诗,诗人随时换位换声音的情况是常见。[37] 罗氏最值得探讨的作品是长诗〈序——为一个春天而作〉。本诗包括四个章节,新与旧、生与死、呐喊与仿徨、悲愤与欣悦、回顾与前瞻、私人世界与公共事务等纠葛一处,形成一个磅礴而曲折的「情绪的迷宫,淋漓尽致地展示「现代性予人的无穷困惑。第一节,先铺陈春天到来时具体的繁荣景象,然后点出它与抽象的幸福的预示的联系,但主要是通过回顾往昔的苦难来从反面加以衬托——

从昨天跨出一步的,我们终于要得到

幸福,即使是嘶哑的,含有昨夜的

叹气,我们也偷看了一角光明。

一切的存在溅满了污泥,这是一节不能逃避的

噩运:丑陋的眼睛——人的,兽的,

充血的,烟黄的,某一种饥渴,失神的疯癫……

魔术棒指着东一点西一点的懊丧,

不知道呼吸的理由,迫害与被迫害的理由,

也茫然于狞笑着牵引我们的“死亡”,

可是爬起来,从一只羔羊的哀怨里,

年青,而且在历史的夹缝里看见光,

每一个取火者都退隐到黑暗里,而我们

惊醒了,(从一个冬日的潮湿的恶梦)

是在褴褛的小屋里,为一个信号,

一个可祝福的使者照花了眼睛……

「丑陋的眼睛这个特写镜头迅速把身体与国族联系起来,点出人间的一切都有病态意味,「魔术棒暗示日常生活的支离破碎,「呼吸的理由比喻存在的意义,形而上焦虑紧跟着社会性的苦恼。但希望依然存在。从生活的苦难里挣扎起来,年青而哀怨的「羔羊看见「历史夹缝里的光明,虽然由于「取火者隐退到黑暗里,能否得到火种尚未可知。但「祝福使者(春天)带来的光亮信号,照花了梦中人的眼睛。诗的第二节从想象的角度落笔。「市场指代资产阶级现代性,它使人丧失存在的本真状态。「威权与高楼、轿车、耀目的门窗相联系,点出阶级批判的向度。为生活而喘息的人在厌倦中等候雕零,见证「冷酷与死亡是唯一的真理。第三节写道,「我对中产阶级的奢华生活感到厌倦,恍若被囚禁在狭窄的空间而近乎窒息,急切地呼吁人们投入生活。但是,「坚持一个萎若的传统,一杯/殖民地的咖啡,溅满了脱页的史篇,说明在殖民地的文化空间里,传统与现实无力提供这种机缘。诗尾部分,「我的生命力被「春天唤醒,荒海般的激情终于被推向巅峰。从目睹春天到来而产生宁静的喜悦,到以感慨忧郁的调子沉思过往的苦难,从对中产阶级世俗生活的批判,到对历史/现实的疑虑,最后以激扬高亢的语调结束全篇,诗人的抒情声音「状态出神,联想自由,沉思活动溢满情感的色彩,旋律跃动不定,动向不易测而时有惊喜的跳跃,全诗入神处都在意识的边缘进行 。[38]

[31]杜运燮、张同道编,《西南联大现代诗钞》,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页289。

[32]同注20,页290-294。

[33]罗寄一,,载天津《大公报?文艺》第72期,1947年5月2日。

[34]同注20,页299-300。

[35]同注20,页294-296。

[36]同注20,页296-298。

现代医学含义范文第5篇

高考是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我们可以通过试卷中每一题的失分率来揣测学生的薄弱项,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重点有突出地教学。自国家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主观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文教学。本课题通过对安徽省近八年(2006-2013年)自主出题的语文高考卷中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计量研究,探寻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和教学原因,揭示现在高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形式和分值划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国家对人才的选拔也越来越重视,而高考也成为学生进入更高学府深造的一张证书。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国家也在不断地更新学校的课程教育。2006年,国家教育部扩大了各省自主命题的范围,安徽省也开始走上了自主命题的道路。相较于2005年国家统一招考的语文试卷,安徽省在2006年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直至2008年,安徽省一直沿用全国语文试题的基本结构和试题命制模式,保持各大题和各考点分值设置不变,即第一卷都是选择题,其中包括现代汉语知识,科普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这一卷都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属于客观题,答案唯一。而在第二卷中,涉及的都是主观题,包括文言文翻译,诗词赏析,诗句填空,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以及作文。这种类型的出题方式将主客观题分开,分界明显,但过于死板。到了2009年,安徽省的语文试卷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总的题目类型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在排序方面做了较大调整。第一卷由科普文阅读选择、文言文选择和翻译、诗词鉴赏、诗词填空、现代文阅读构成,其余部分包括作文被划分到第二卷中。笔者认为这样的排版主要是将现代汉语知识的运用与文学知识的运用划分开来,让学生能够从内容上分清两方面知识点的不同。

研究近八年来的安徽省语文高考卷的分值,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8年三年的试卷中现代汉语知识的分值为27分,所占总分值的比例为18%;2009年至2013年安徽卷的排序有了变化之后,各题型所占的分值较以前也有了不同,有关现代汉语知识的考点缩减了一题,分值下降为24分,所占总分值的比例为16%。从分值的这一变化可以看出,虽然汉语知识的考点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在高考试卷中仍有一定的分量。除此之外,在诗词分析以及现代文阅读方面,仍有涉及现代汉语方面的知识。例如2007年诗词赏析中的第一题问到:“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分值为四分)现代文阅读的第十七题:“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指出一例加以赏析。”(分值为六分)这两题都明确指出从修辞的角度来答题,而这部分属于现代汉语方面的知识,并且两题的分值都不小。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略现代汉语知识的教学。

二、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掌握较差的原因分析

从近几年的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并不尽如人意,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都有不少学生在现代汉语部分丢失大量的分值。在04年语文高考试卷的抽样调查中,一卷中的语文基础知识得分率为54.67%,低于科技文与文言文的得分率;二卷中的语言运用知识的得分率为37.50%,远远低于翻译、阅读和作文的得分率。仔细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自己,社会大环境和教学的小环境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1.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弱化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运转以及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生用来解决学习问题的途径也越来越广,其中最便利的要数电子产品,包括手机查询和网络查询。这虽然为学生节约了不少时间,却也减弱了学生对所见字词的熟悉程度。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也在不断地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并不能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在输入数据时,就会产生滞后的问题,即查阅的字词不符合正规的书写方式。如果购买的是盗版或不合格的电子产品,里面可能会出现大量的错字错词,这是对学生的误导,对他们学习基础的字词是巨大的阻碍。

2.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网络语言的发展与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有关,求新求异是人类的本性,也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动力,但是过多地追求新颖,忽略语言文字的规范,这对传统道德的传播及语言规范化产生了强烈冲击。错字怪词的使用,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字词知识。例如,“有木有”“神马”的出现就是“有没有”“什么”的变音。当这两个词在电视节目或者网路中出现时,大家由于它们读音的新奇,觉得很有意思,因此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学生等青少年群体中,大家觉得十分好用,久而久之,就会忽略原来的写法,这也是学生在汉字考点方面容易犯错的一个方面。

3.方言对学生学习字词读音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方言比较复杂,大体上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在复杂的方言区内,还可以分出许多次方言,直至到一个个地区方言,这些除了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不便外,也阻碍了学生对字音的正确理解。例如在安徽大部分地区,声母n和l不分,因此很容易把恋(lian)读成nian,把篮(lan)读成nan,而这些也都是经常出现的考点。方言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应加强普通话的推广,让学生们读准音。

(二)教学界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教师在教学上的偏差

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涉及到字词的方面不是很多,这让学生产生了误解,认为字词不是很重要,而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文言文和诗词的背诵方面。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学还有一个关键的盲点,那就是对汉语语法知识的忽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语语法知识在高中语文阶段对很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的知识上,他们只知道主语、谓语、宾语等一些名词,这些可能还有部分是从英语学习中掌握的,所以在老师利用语法知识讲解一些知识点的时候,学生通常都不知所措。在高考语文卷中虽然没有直接考查什么是主语,谓语等,但在语病方面确有涉及,语病考查就是根据语法的知识来设定的,安徽卷自主出题以来,每年都会考查。例如2008年第三题的A选项“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在这句话中,由于缺乏主语,因此容易引发歧义。通过语法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将第二个“诚信”提到“不仅”的前面,这样后面的一个分句也就有了主语。

2.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高校中文专业学生接受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汉语类课程可以说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半壁江山,而且现代汉语就是其中一门非常专业的基础课,但是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1.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应冷淡,缺乏普遍关注和了解;2.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陈旧落后;3.没有真正地发挥课程应有的指导作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较弱。

三、现代汉语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子产品和网络用语

针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和现代网络用语的流行,语文教师应该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但也绝对不能忽视其不利的影响。对于学生过度依赖电子词典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加以适当地制止,积极引导学生使用纸质字词典,并将其基本意义和用法抄录在笔记本上,当做课堂作业;而网络用语方面,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平时用语,遇到有问题的语言就应该及时指出来。例如现在的网络用语中会经常出现“鸭梨”一词,用来指代“压力”,这个词在学生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大家通过手机或者QQ来发泄自己的“鸭梨”。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指出来,解释“鸭梨”没有“压力”的意思,它们只是谐音,两者毫无关联。

(二)合理分配各方面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尊重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工具性的用途,应该合理安排好文学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教学,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注意教学方法。例如:在语音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方言对学生的影响。上面分析过方言是影响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字词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方言情况不断纠正学生读音上的不规范。例如在安徽大部分地区存在n和l不分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指出来,然后根据汉字声旁进行类推。例如声旁是“内”的字,声母往往是n,如“纳、呐、钠、衲”;声旁是“仑”的字,声母往往是l,如“论、伦、轮、纶”等,这样更方便记忆。

(三)高校应积极关注基础教育新课改,树立“育师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加强师范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现代汉语的课程定位,致力于未来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是每一位现代汉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的汉语课程是培养未来语文师资的重要支柱学科和核心课程之一,和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浑然天成的联系。例如高中语文课程选修课五个系列就把“语言文字应用”列为重要一块内容。正因为这样,现代汉语教师要积极关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熟悉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既要搞好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也要关注现代汉语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深入到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线调查中,积极探索与中小学语文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

现代汉语知识属于语文的基础知识,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然而自2001年语文新课标提出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人们在语文教学认识上开始出现了偏差,即淡化了工具性,而过度地强调人文性,语文基础教学受到了轻视,这使得语文教学走上了一个极端。再加上社会大环境、中学教师教学出现的弊端以及高校教学中的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把握,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隐患。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辩证地看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能忽略现代汉语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董凤宝.2006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简评[J].学语文,2006,(5).

[2]雷雨.高考语知的得分与失分[J].文教资料,2004,(2).

[3]冯同星.汉语语法——学好语文的关键[J].教育教学论坛,2010,(2).

[4]王勇.当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不良倾向的原因分析[J].语文教学之友,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