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医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医学;个案;虚数属性;象素逻辑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49-02
何谓“个案”?个案即是前辈医学家终其毕生临床诊治经验,认为非常有保存价值的诊治案例,流传给下一代医家的经典治验。它的内涵是:第一,它源于临床,具有完整的真实性;第二,亲身体验,全身心投入的治疗案例;第三,具有经典的临床指导意义,对后人有启示性示范;第四,具有个性化治疗,理法方药通盘设计的套路:第五,凡经典“个案”均包涵有类、证、病、机、治、法、方、药的整体辨证思维内涵,对后辈有振耳发聩般的指南作用,如一代巨匠叶天士医案即是。
纵观有文字记载近两千年医学史料,上自司马迁中记载的“个案”,中到明代江的《名医类案》,清代魏之砺的《续名医类案》,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近到现代的余瀛鳌《现代名中医类案选》,再看今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发行的《中医临床家颜德馨临床精华》。都是以“个案”的记载形式作为历史病案流传范式的。如果把“个案”否定了,剔除到“科学”之外,那就从千百年宏观医学史上否定了中医的科学价值体系。认为中医“个案”不科学的另一种理由是“个案”不能重复,仅仅是个人的偶然性的治疗经验,与此相比建立在医学统计学基础上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设计研究结果有很强的可信性和应用价值。初一听,这是不可质疑的科学比较,中医注重“个案”示范,西医强调“群案”统计分析;“个案”不可重复,“群案”可以重复,似乎无理可驳。
但是让我们仔细分析,全盘审视联想,纵观中医千百年“个案”记载史,这其中定有它的秘诀,潜藏着一种隐态的、让人一时难以识透的公理性定律。
中医千百年来一贯注重“个案”,是建立在整体审证求因、辨证基础上的。“个案”表面上看是针对个别患者治疗经验记录,其实,这初看是“个别性”的治疗案例中潜藏着非个别性,具有“类、证、病、机、治、法、方、药”整体示范启示作用的一般普适性指导原理。“智者求同,愚者察异”,中医高层医学哲理是“智者求同”,求同必然要寻找具有普适性原理的治疗规律,这一求同规律的发现必然是在临床第一线上的亲历验证。“个案”中寓藏着求“同”的普适性指导性示范机理,这才是中医流传千年不衰的真理。“个案”是“大病案群流”的科学内涵。清代杭州医家魏之发明了一贯煎方剂。魏氏发明一贯煎并非运用群案统计学,而是建立在无数个“个案”的亲身验证上,在积累了长期的临床治疗经验的某一时刻,内心突然涌现出“肝体阴而用阳”。历代治疗肝病虽然有肝病传脾,当先实脾的机理,但大多是注重在健脾、理气、疏泄,升左用阳的思路上,忽略了肝“体阴”这一本质属性机理。只有悟出了顾护肝“体阴”这一病理,才是辨治慢性肝病的关键,从而组建了一贯煎六味药对的经典方剂。同样李东垣在发明了补中益气汤之前也是在临床第一线上反复地碰到一个个中气不足脾气下陷,清阳不升,纳谷不馨,便溏烦热的无数个“个案”,运用补中益气汤所组建的药对,治愈了无数个“个案”病例。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一时刻,突然内心涌“悟”出了,凡是证属中央者“土”,脾气下陷的患者均可运用补中益气法得以调治中焦气虚证的杰出科学理念。
《金匮要略》的小半夏汤治支饮呕吐仅用两味药,从单体生半夏到炮制半夏,再与生姜配伍成最简单的复方。它的形成是建立在无数古代医家针对无数呕家,口渴反不欲饮“个案”的亲临躬行,在临床反复试错纠偏过程中,审证求因得以完善的“个案”。有人研究,仅从小半夏汤剂到二陈汤的演化过程,就经历了1千年左右,不要说古人亲口尝试生半夏,不知献出多少条生命才得以形成。从单味生半夏到制半夏,小半夏汤经历了多少年?再从二陈汤到温胆汤,十味温胆汤,蒲辅周加减温胆汤经历了多少“个案”岁月?同样,北宋的钱乙在承传《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创立了六味地黄丸,也是他在无数年临床“个案”辨治中,历经无数试错、纠偏法“个案”验证上得以完善的。
马克思说过,科学的语言是数学,统计学是建立在数理逻辑,还原论分析基础上的,有人认为中医之所以不科学是因为中医基础理论中没有数理逻辑的语言结构。这有违历史事实。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四大块中隶属于“子”部,“子”部代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它以历法、天文、术数,天工开物,医学、农学作为基础。与西方比较。所大不同的中医数学并非纯粹数理逻辑,而是象数逻辑;非实数而是“虚数”:如一元气、二阴阳、三才四象、四气五味、五行六气、七窍八卦、九宫等。这些数与阿拉伯数最大的不同点是“虚数”属性,“象数”逻辑,非牛顿数理之纯粹数。前者以时间维,时令季节二十四节气为第一要素;以时间流动为第一要素,符合生命演化、消逝过程;以研究常人体生理与反常病理规律见长,注重动态“流”。后者作为研究物理、化学的工具,以空间占有,切割计算为目标,专长于形式逻辑。
一、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互文性线索
在现代艺术的实践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现代艺术实践都能够与现代文学的理论内容相互呼应。因此笔者根据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两者之间的历史线索进行分析。
(一)形式本体论
当现代艺术从20世纪的初期流传至中期的三大思想潮流,成为了西方国家的?术主流。其中以凡高作为现代艺术的向导表现思想,又以高为艺术的象征思想[2],然后以塞尚为先导构成现代艺术的主义。而这三大思想潮流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又主要表现为三大发展走向:其一就是探索现代艺术的发展自律性,其二就是追求现代艺术的非理性。现代艺术自律性的探索往往以实践为主要载体,而后艺术的非理性是艺术的超现实主义载体。两者艺术的特性可以将其总结为如下学派:现代艺术的具体实践中具备了表现的立体学派、抽象主义的艺术形式、用艺术符号代替生活实践的艺术形式;另外一种就是表现主义为主的艺术形式,此种表现方式具体在上文所提到的凡高为代表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现代艺术的表现实践所对应的文学理论有:直觉表现论、还有从艺术实践所发现的幻觉主义。
(二)观念本体论
现代艺术实践的后期发展主要集中于二战之后为代表,在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历程中,现代艺术改变了原有的实践理念,在传统的理念之上发展了新兴的思想潮派:比如行为艺术、极简艺术、超级写实艺术还有观念的实质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而此类艺术实践表现方式则主要具备了以下特点: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颠覆,消除了艺术的隔阂[3],实现了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格局。而此种格局又主要分为两大种类阶段:其一就是现代艺术的主要过渡形式,在艺术进行过渡的过程中,主要有纽约画派的抽象表现艺术形式,比如西方国家著名的抽象表现艺术家康定斯基。该艺术家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对艺术的主要色彩描绘,对各类学者的艺术进行理论反应。其二就是后现代艺术的实践阶段递进,“达达-波普-观念”的艺术实践发展历程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通过将现代艺术从达达阶段开始发展,从而构成了一条上下求索的艺术追求方式,反映了艺术后期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广义的艺术观念的具象理解。
而以上所提到的艺术发展历史都有相应的现代文学理论与之相照应,其中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理论学家有利奥塔、哈桑、斯潘诺斯等诸多学者的文学理论[4]。当然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两者之间虽然具备了互文性,但是并不代表两者之间可以互相代替观察,也就是不可以通过其中一种来观察另一种的发展,现代文学理论也只能被当做现代艺术实践的发展观念支撑。
关键词:学校档案 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79-02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衡量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①,是体现学校各个方面发展变化的重要的综合性文献,也是学校决策的不可或缺的依据。随着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电子文档及各种媒介文件的激增,传统的、手工的学校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认识,尽快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的学校档案管理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适应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就教于各位同行和专家。
1 实现学校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意义
1.1 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是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校的档案工作应当充分发挥档案的保障和支持功能,理顺存档文献和学校发展历程的对应关系,发挥和挖掘档案资源的最大功用,而现有的学校档案管理模式和手段都难以适应这种要求,所以,只有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用高科技手段对传统的档案管理进行现代化改造,才能顺应潮流,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1.2 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需要
原有的档案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管理方法之上的,往往存在标准化不足、规范性不够的缺陷,以致于归档不准确、存档顺序易颠倒、查询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克服。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使档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1.3 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提高学校档案服务水平的需要
档案管理不是简单的保存和保管,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即有档案文献资料的作用,其核心是服务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而现有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资源服务功能的发挥,使许多档案资源成了躺在文件室(柜)里的藏品。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克服由于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造成的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使这些资源得到开发,更好、更有效地地服务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1.4 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工作“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要手段,管理人员变成了档案资料的附属品,每当学校遇到检查、评估和考核时,档案人员都要在大量的存档档案资料里去清点、整理、重装和归档,既费时又费力。只有实现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才能把管理人员从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提升自我的管理素质和水平,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
2 目前学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学校的档案管理采用传统和手工的方式基本上还能够按基本要求正常进行,但是,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日渐显露,特别是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了②。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不少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和现代服务意识,缺乏现代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经验;许多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的和以纸质档案为主要对象的管理阶段,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效率不高;多数学校的档案管理技术和手段仍较原始,致使许多音像档案被消磁、使大量图片资料失去了原有的清晰、使不少的电子文档不翼而飞;由于管理技术和手段的落伍,使得档案文献的交换、交流、查找以及传输等许多环节显得十分繁琐和缓慢,往往延误工作时机,给学校工作带来一定的损失。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领导的、有管理的、有资金的、有设施设备的、有人员素质的,对此,如果不下大气力提高认识和加以解决,势必对学校的正常工作和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应当引起各级各类学校的高度重视。
3 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3.1 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
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资金、设备的问题,关键的还是思维和观念的问题,所以,应该把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放在首位。作为学校领导,特别是主管领导,要对档案管理现代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切实改变原来那种把档案管理工作只看成是简单的收收藏藏的落后认识,而应当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用敏锐的战略眼光看待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对学校发展及各项工作的重要性,把档案管理现代化放在学校现代化的全局中通盘筹划,借鉴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和技术,使学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工作落到实处。
3.2 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建立一只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队伍
学校的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要具有较高的档案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③。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才会有高质量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是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所在。(1)要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使之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坚定明确的事业心;要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之充分认识学校档案的重要性以及它潜在的价值,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确保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2)要提升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学校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相关的学校各项业务方面的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培训,努力实现档案管理人员由传统型、事务型、封闭型向科技型、复合型、开放型的转变。(3)要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科技素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已在学校工作中广泛应用,学校档案管理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应用技能,不断适应学校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3.3 以完善设备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代化的学校档案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装备。在对学校档案管理进行现代化改造时,应该根据学校的类别、办学形式及办学规模等实际,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设备投入和设施改造。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档案室,应配齐密集档案架(柜)、防磁柜、计算机(联网)、档案管理通用软件、扫描仪、温控器、复印件等④,当然,在设备的配备过程中,既要加大投入,也要考虑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现代技术装备能够成为学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3.4 以高质量的服务为目的,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档案文献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各项工作和全体师生提供服务。我们要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建立完善的档案文献数据库系统、查询系统、统计系统和库存文档管理系统,使各类文档的分类更科学更明晰,使各类资料的收、存、发、传更加便捷和有序,使各种服务更加周全,最终实现档案文献最大程度的共享。
注释:
① 董继英.学校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166-167.
② 刘燕.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21-123.
1 医学伦理学的概念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优良的医学道德规范制定和实现的科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1]。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许多伦理学问题,如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代孕、冷冻胚胎技术、胚胎移植前诊断等生殖技术给人类提供了非自然的生殖方式,引起了一系列概念、伦理学和法律问题。另外,产前诊断、遗传学检查、遗传学筛选、遗传咨询、基因治疗、基因工程等技术有利于人们及早发现遗传性疾病,但这些技术引起了这种检查和筛选是否可以强制进行、是否应该限制严重遗传病患者的婚育、遗传信息是否应该保密、遗传咨询服务是否应该免费,以及这些技术带来的利害得失如何权衡等伦理问题[2]。医患关系是医学伦理学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 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2. 1 医患关系导致“人机化” 随着医院自动化、信息化和遥控化的诊治手段被广泛采用,医生可通过仪器设备等高新技术设施获得患者的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等数据,并具有敏感度高、精确和迅速等特点,为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诊疗已从人与人的交流转化为更多地通过机器设备进行交流,医生和患者也由“相识者”变成“陌生人”,与患者打交道最多的不是医生护士,而是机器和电脑。这种以机代人的趋势,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增加了医生对高新技术设施的依赖,而忽视了社会、心理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2. 2 医患要求呈现“多元化” 医生要求患者主动配合诊断治疗,医患关系应该是“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尽量避免不合作型或冲突型; 患者对医疗卫生保健在层次上、档次上和要求上的差别,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的患者追求优质服务,要求高档病房甚至非医学需要服务; 有的患者仅要求基本医疗保健; 有的患者连最基本医疗保健也难以实现等。
2. 3 医患调节需要“法制化” 医患双方自主参与意识增强,对保护各自权益和自觉履行各自职责的观念日益强烈,为卫生立法提供了思想基础。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带来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迫切需要卫生立法解决,如利用高技术进行性别鉴定、人工授精、克隆等带来的道德、社会问题; 器官移植中供体来源和卫生资源分配中的公正问题等,都直接涉及医患关系,仅靠道德调节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法制调节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3 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
3. 1 加强医患交流技巧培训 制定《医患沟通制度》、制作医患沟通光碟、建立医患沟通网页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沟通意识,普及传播医患交流的技巧,让医务人员发自内心地表达对患者的关爱。医患沟通的基本要求是诚信、尊重、同情、耐心,沟通过程中应诚恳、平易近人[3]。加强医患沟通是缓解医患矛盾最简单可行、效果最直接显著的有效手段,是现阶段我国改善医患关系最可行、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
3. 2 抓好医务人员基本功训练 “三基三严”训练要常抓不懈,鼓励医生为患者更多地采用查体方法、常规化验检查、必要的分析、综合等理性思维方法,减少不必要的高新科技检查,缩短医患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减少误诊误治所导致的医疗差错和纠纷[4]。
3. 3 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加强医生岗前培训,着重服务态度、交流技巧,建立奖惩制度,把对患者的尊重、理解、信任和人文关怀体现在从入院到出院的医疗服务全过程,让患者体会到温暖、感受到关爱、人格得到尊重。建立诊治保护制,构建隐私“屏风”,切实保护患者隐私权[5]。医生在给患者实施治疗前,须明确告诉患者所要采取的治疗手段、用药种类、方法。若存在多种可行的治疗方案,则应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参与自己的治疗。
3. 4 建立医师职业风险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师职业风险保障制度,医生才能在治疗过程中具有创新和积极的态度,才能胆大心细和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才能使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步地发展[6]。
3. 5 健全适合国情的法律法规 加快卫生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改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大卫生监督执法是当前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对解决医患冲突、改善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法律约束,减少医院处理医疗纠纷的工作压力,用更多的时间来抓医疗服务质量,从根本上保障患者利益,引导医患关系良性发展。
4 对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措施
4. 1 医疗服务可得性 患者到医院就医是否能得到相关服务是患者最先考虑的问题。医院应主动适应卫生改革形势,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疾病谱的变化等调整医疗服务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7]。
4. 2 医疗服务易得性 坚持“患者至上,患者第一”的观念,根据医院自身的功能定位,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性化”服务,积极做好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体现在医院的服务内容、工作程序、设施规范、环境设计等方面,都应以简化流程、方便患者为核心。
4. 3 医疗服务有效性 医院在选好学科带头人的同时,抓好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拓展服务内容和形式。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和新项目,加大临床技术研究力度,突出医疗特色建设,提高解决疑难危重疾病的能力。
【关键词】考试;考试学理论;改革发展
一、考试在中国的发展
“考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若以原始社会末期甄选帝君为中国人事考试的发端,其历史便可追溯到遥远的五帝时代,距今已是四千余年。历史上国家社会在甄选人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总结及传承,但一直以来,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考试”这个古老的话题,由于理论没能形成体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竟没有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廖平胜先生首先提出考试学概念,并在前人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开创了中国考试学这门适应现代社会人事考试制度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赖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客观需求这一巨大原动力的推动”,正是由于现代中国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社会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中国陈旧的考试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家社会甄选人才的需要。这种客观的社会需求促进了考试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考试学”这门学科就应运而生了。读研究生以来,有幸拜读廖平胜先生的《考试学》,这本书以科学的考试学理论指导着整个国家社会的考试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的人才甄选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社会的考试理论与制度,适应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需求,为当时国家社会的人才甄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曾经辉煌的考选制度为后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现代化人事考试改革还沉腐于过往而难有革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科学管理,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日益依赖于素质精良的优秀管理人才去实现,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去甄选优秀人才,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实施科学的人事改革,就需要科学的考试学理论为基础。归根结底,没有科学的考试学理论指导,就不能有成功的考试实践;缺乏理论根基的考试机构,也就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考试学理论对考试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
“没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就犹如航船行驶没有舵和指南针一样”。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考试甄选人才方面一直领先于世界,中国素有“考试学创造者”的美誉,“考试”也一直被国际友人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西方国家的人事考试制度大多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先哲们在考试方面的伟大科学理论被西方引进,发展,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人事考试变革的进步。然长期以“考试创造者”自居的中国,却未能发展、创新考试学理论而对国家的考试改革有更大推动力。虽然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但这种历史传统也相应地制约着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历史的传统是一种巨大的惰性力,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民革命虽然把封建制度彻底摧毁了,但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适应于这种专制统治的习惯,心理以至生活方式,还远没有清除干净。中国在考试制度方面一直因循守旧,没有创新的考试理论,没有独立的考试机构,没有专业的考试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廖平胜先生以毕生精力开创了中国“考试学”。中国“考试学”的创立以科学的理论体系填补了中国在考试方面的理论空白,从而使得中国的考试改革与发展有了理论依据。无论是在制定考试政策法规方面,还是在组织实施考试方面都有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所以,考试学理论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的考试革新就可以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完善的考试机制、发展专业的考试人才,同时创新考试技术,用现代科学的方式组织考试。顺应时展变化的考试得到完善,才能有科学合理的人才甄别方式,人才在各个领域得到合理配置,不仅人力资源能发挥最大的效能,相对于中国的发展也会因“人尽其用”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门新兴的科学还依然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与关注,推行与发展这门科学更需要许多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应当竭尽努力完善推行这门学科,在有“巨大惰性力”的传统观念下,以科学的考试学理论指导考试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考试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国家社会人才甄选活动提供理论服务。
三、结语
“在我国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竭力倡导以人才发展为本源的科学发展观的现阶段,如何从科学发展的高度,以考试是一门科学的视野,去反观中国考试的历史经验教训,透视现行考试的利弊得失,创新我国的考试制度,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强国大业,已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所以,科学的考试学理论的创立,不仅揭示了考试学的客观规律性,指导着考试的改革与发展。更为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对人才的甄选活动提供科学的手段,对国家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征用提供科学的尺度,为中国的人才强国大业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又能使不同的人才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在社会工作中做到“人尽其用”,从而防止人力资源的浪费。但这门年轻的学科仍然需要更多人的努力研究,随着国家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作为服务于国家社会人才甄选的考试学理论,也当顺应国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理论。
参考文献
[1] 廖平胜.中国人事考试制度的职能、困境与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6).
[2] 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