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调查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调查,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开始持续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30,达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针对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国21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导向,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于未来人口战略目标的不同观点
就未来人口战略目标而言,目前的主要争论集中在:是否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以下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们认为在新的百年里继续有效地减少人口数量依然是我国人口政策必须考虑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识与人均资源劣势要求减少人口总量;其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潜能,要求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缩减人口总量。最后的结论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在100年后将中国人口降到8-10亿并力争更低,200年后降到3-5亿。与第一种观点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结构问题已经一跃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宋健(2002)认为人口数量问题成为“笼中之虎”,尽管威猛,却尽在掌握之中,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的独特性,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口战略目标应该由数量问题转移到结构问题上。持此观点的学者虽然不是很多,但这至少警示人们人口结构问题的严重性。第三种观点认为,统一人口数量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才应成为长期追求的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多方位的寻求平衡发展。李建新(2001)驳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数量减少的观点”,认为在追求减少人口数量过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龄结构老化则必然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他引用中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事实,论证了“人口数量多少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题。蒋正华等人(2000)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目前追求最优人口数量是不现实的,当前所做的是将总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内的前提下,实现人口结构、人口地区分布的合理布局,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在人口战略目标上的激烈辩论,说明中国人口未来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异常复杂、困难的任务,需要慎之又慎。
关于有无必要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观点
在人口总量压力与人口结构压力并存的情形下,能否进一步降低生育率,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热点问题。对未来人口目标的不同观点,体现在对于生育政策的走向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三种意向:1)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将总和生育率降到1.5甚至1.0以下,并长期保持下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口过多与人均资源长期紧张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在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上追赶发达国家;2)稳定目前低生育率,这是人口总量未来能否停止增长并转向负增长,最终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关键;3)提高生育率,稳定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0左右,是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最优的稳定状态。这些意向最终体现在对生育胎次政策的主张上:1)主张继续推行一孩化,从而进一步扩大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2)维持目前的生育胎次政策或稳定总和生育率于1.5~1.8左右(马瀛通,林富德,2000);3)调整现行的胎次政策,扩大二胎比例或逐渐向二胎政策过度(李建新,2000,2001;于学军2000),一方面,对生育率水平特别低的地区(如北京等地生育率已降到1.0以下),应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对生育率较高地区,通过生育政策把生育率控制在2.0左右的水平上,这样既达到控制人口增长,又达到调控人口数量的目标。以上学者们对未来生育与政策调整问题基本上属于理论探讨,目前尚无严密的计算和论证,对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无系统的论述。
关于人口调控的不同观点
从上述的讨论中可看到,无论从我国目前人口数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上看,我国的人口是需要进行调控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逐步完善,人口控制机制应如何确定,现行的管理体制有无存在的必要或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已倍受关注。在人口调控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观点:第一,只能由政府计划调控,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市场经济对人口调节的时滞性,即使对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对人口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其二,人口的生产不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对两种生产的调节机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人口生产并不受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调节,因此人口控制不应该也不可能由市场调节,只能计划生育。第二种观点认为,今后的人口调控应主要通过竞争、劳动力市场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家庭的生育行为、控制人口数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方面,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边际效应必然出现递减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20世纪最后20年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动的研究,认为近20年来人口发展主要由经济等客观因素所决定,当人口政策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时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把婚姻、生育之类的私权归还于民。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述评
我国学术界在上述三方面的人口问题研究中既存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也存在差异显著的推断和论证逻辑。总体来看,各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性及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决定。
一方面,历史上长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基数庞大、增加速度快,对中国资源环境能源形成严重的压力。再加上人口运动的惯性和人口再生产自身规律的作用,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尖锐化,因此人口数量问题是理论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近几年中国人口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如果按照自然趋势发展,中国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像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持续处于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但是由于70年代开始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发生了快速转变,致使中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这就导致了我国人口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21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双重压力。
第三,中国人口转变的经济基础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转型是在经济追求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的,与工业化几乎同时发生,而欧洲是在工业化完成后的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才出现的。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10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仅为1000美元,显然,中国的人口的转变缺乏经济基础。
总体而言,对前面提到的人口问题虽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各种观点的争论使人口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具体而言:
在未来人口战略目标上,学术界把人口目标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并深刻认识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找到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研究的视角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在确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及适度人口方面将人口学、经济学、资源环境学等结合起来,跨学科的特点突出;在分析人口结构问题时,选取了改进之后递进式生育预测方法,这种预测方法更适合于中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在人口生育政策的导向及人口控制的调节机制上,对人口政策的探讨不再仅限于关注人口数量,而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审视人口政策实施的条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对于这些方面的探讨,可使未来的人口政策更符合实际,从而能尽可能的缩小负面效应,这是其合理的一面。其不足之处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地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技术条件与经济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因此全国的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更多地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未来人口研究及人口政策制定的启示
上述针对人口问题的观点,是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国人口问题而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国未来制定人口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在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下,生育政策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原有的生育政策在过去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但人口政策总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也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完善,无论生育政策的导向如何,对生育的调节手段应该发生转变。
第二,生育政策应分地区区别对待。虽然改革和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生育政策的选择与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在上海、广州等地综合生育率低于1.0的地区,特别是佛山(0.55)等超低生育率、经济基础好、思想观念超前的城市,稳定低生育率水平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应将低生育率稳定机制从政策控制机制向群众自我约束机制转变。在经济基础落后的西部高生育率地区,应深入群众实地调查,确定出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宜的生育调节方式。超级秘书网
第三,促进人口流动,改变生育观念。在城市总和生育率已经较低且基本稳定的的条件下,控制农村人口成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而促进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是人口向城市的简单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人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的转变。发达地区经济条件的引力,与落后地区人口过剩的推力,使得落后地区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流动中改变生育观念,转换生育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小平.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与对策[D].战略与管理,2004
2.叶文振.数量控制:21世纪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导向[D].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
3.宋健.结构问题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核心问题[D].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
4.蒋正华.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人口科学,2000
【关键词】学龄前;肠道寄生虫;寄生虫;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05-02
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时一种严重威胁其健康发育的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给予疾病的防治,加强健康教育措施,我院对210例学龄前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地区偏远地区2010年2月~2011年12月210例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年龄在3~6岁,平均(4.95±0.37)岁,男110例,女100例;其中就读幼儿园者141例,未就读幼儿园69例。
1.2 方法:根据《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止方案的技术规定》对其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测。收集所有儿童的新鲜粪便,采用改良加藤法对蛔虫、钩虫和鞭虫等进行检验,使用透明胶纸拭肛发对蛲虫进行检验
1.3 数据处理: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0例学龄前儿童肠道感染者101例,占48.10%;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地与外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学与未入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蛔虫感染人数最多,为97例,占96.04%,与钩虫及粪便吸虫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均无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感染者。详细结果(见表1)。
3.讨论
肠道寄生虫感染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蛲虫、带绦虫、鞭虫、结肠内阿米巴虫、溶组织阿米巴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等。此外,还包括肝毛细线虫和人芽囊原虫等。
从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肠道寄生虫感染较多,占48.10%。患儿无性别差异,但外来人口的发病率高于本地人口,p<0.05,其可能是由于外来人口对我地区的环境不适应,儿童居住环境有一定差异,流动人口卫生习惯较差等。而入学与未入学的儿童发病率并未存在差异,这与部分报道结果相反,其可能是由于我院本次实验调查对象较少,出现误差,加之部分幼儿园对儿童寄生虫感染认识不足,学生集中等,容易导致对学生的健康指导效果降低,学生之间相互传染造成幼儿园内儿童发病率也较高。
从感染寄生虫调查发现,蛔虫感染例数最多,与国内大部分调查结果类似。主要是由于蛔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其经过粪口途径感染,导致传播广。蛔虫类似蚯蚓,一般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幼虫会钻入到肠道粘膜,甚至经过淋巴管和微血管进入肝脏等,引起各种疾病。患儿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其可能会呈现脐部周围的腹痛、食欲降低、消瘦、哭闹、烦躁、易惊醒、磨牙等。如不进行治疗,可能会引起各种肠梗阻等并发症,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肠道寄生虫感染发病率较高,其需要我们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给予预防,并积极治疗。
健康指导中,首先要积极控制传染源,对已经携带寄生虫的患儿给予普查和广泛治疗,对容易发生感染的人群进行集体的驱虫。其次,要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改善儿童的卫生条件,并改变其不良的饮食习惯。不饮生水,不吃未经过清洗的蔬菜和水果,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此外,还要鼓励儿童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患儿的免疫能力,降低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发生率。家属还要重视家庭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积极消灭家庭中的苍蝇、蟑螂等,避免虫卵入侵。第三,对发现患儿有此疾病后,要积极给予治疗,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甲苯咪唑咀嚼片、复方阿苯达唑片等。
参考文献
[1] Scherrer AU,Sjoberg MK,Allangba A,et al.Sequential analysis of helminth egg output in human stool samples following albendazole and praziquantel administration.[J].Acta tropica,2009,109(3):226-231.
[2] 吐送托合提·肉孜,古丽鲜·巴依孜,阿布都卡依木·阿布都拉,等.某县3~18岁肠道寄生虫感染监测与驱虫药效果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208-209.
[3] 唐莉娜,王世海,陈兆义,等.三苯双脒肠溶片治疗儿童蛔虫、钩虫、鞭虫疗效观察[J].中国共患病学报,2008,24(7):681-682.
[关键词]六年级留守儿童 阅读现状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87-01
前言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随着务工人员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急剧增多,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占到了农村儿童总数的60%以上,由于我国的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落后教育思想的禁锢,造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非常令人堪忧。课外阅读不仅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同时对儿童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黄岛区六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现状
1. 家庭中个人拥有书籍的数量及种类
通过调查发现,六年级留守儿童的家庭中拥有书籍的数量,家中没有书籍的就占18.2%,0-5本的数量占的最多,占到了47%,而20本以上占的比例就非常小了,仅占到了总数的8.5%。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留守儿童拥有的书籍数量非常有限,5本以下的儿童占到了绝大多数,可见他们课外书籍的匮乏。在图书的种类上主要还是以故事类的书籍较多,而科普类的占的比例非常的小,可见留守儿童的阅读不够均衡。
2. 个人阅读的时间量
通过调查发现,六年级留守儿童在阅读时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每天能够保证阅读20分钟的儿童占43%,20-40分钟占8.2%,40-60分钟占4.5%,可以看出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儿童的数量在逐渐的减少。并且60分钟以上的儿童没有,而没有没有阅读的儿童占到了43.8%。同时在周阅读量上一周能保证阅读1-5小时的占的比例最多占到了54%,而能保证20小时的几乎没有,综上可见儿童的阅读时间非常的少。
3. 个人阅读的时间段
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区的留守儿童阅读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学校的课余时间,在课外的时间中白天比晚上占的比例多,可见留守儿童回到家中几乎就是停止阅读的,这与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原因。
4. 个人阅读的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途径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购买和同学之间的互换,而去书店和学校图书室借阅占的比重非常小,可见学生阅读的途径是非常狭窄的。
5. 个人阅读的目的
通过调查发现,在扩大知识面和提高学习成绩这两方面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总共仅占21%,在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和好玩却占到了65.2%,可见学生的阅读目的存在偏差,缺乏阅读的自主性。
二、阅读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读书的意识淡薄,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留守儿童绝大多数都是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来照看,所以隔代影响比较严重,对孩子阅读的问题不够重视,只是照看他们的衣食住行,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留守儿童阅读意识的淡薄,觉得阅读没什么用,不如玩玩,看看电视。由于家长的不够重视,学生从小在家中就没能形成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能形成阅读的兴趣。
(二)学生拥有课外书籍少,阅读的机会不够。学生阅读就必须有书,而书的来源无非是购买和图书馆借阅。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家长的不够重视很少给孩子购买书籍,并且虽然农村学校都设立了图书室,但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缺乏,造成图书的数量不足种类匮乏,加上不能随便及时的开放,造成学生不能借到书籍,阅读的机会就非常的少。
(三)学生自身阅读方法不当,阅读具有盲目性。
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往往在如何择书、看书、摘录以及分类处理的等问题上,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缺乏方法上的有效指导。造成后果就是不知道该读哪些方面的书籍,以及如何去读,使阅读的效果收效甚微。
(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许多老师和家长认为读课外书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正面的作用。因此,严格控制学生看课外书籍。
(五)农村文化氛围淡薄,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三、建议
第一,整合各方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合作常抓不懈方能促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必须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力量,来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第二,增加投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在家庭方面应该给学生购买更多的课外书籍,在学校方面,不仅增置图书更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在社会方面创办更多的免费阅读室,定时发放各类图书给孩子。
第三,进行阅读知道,解决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教师应该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读,懂得如何选择,并且还应加强学生阅读意志力的培养,让学生懂得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2013-05-10)[2013-08-28].
[2]重庆拟对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实施九大关爱行动[EB/OL].(2010-07-04)[2013-08-28].
[3]有人疼,有人爱,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EB/OL]. (2010-07-05)[2013-08-28].
[4]“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公布[EB/OL].(2014-04-23)[2014-05-23].
关键词:国际化公共交通 语言服务 乘车手册 基本元素
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西安市国际化进程中城市公交系统双语服务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11JK0389
一、引言
随着国务院的批复,赋予了西安全新定位――国际化大都市,未来将会有更多类似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样的国际会议与国际活动在西安举办。将会有更多的外籍人员来西安开展商务、旅游活动。根据西安旅游网的最新统计,2010年1-12月入境到西安旅游和工作的外籍人员总计2612.69万人,而且这一数据还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西安公交英语服务不规范的情况,从小处讲,影响了外国友人在我市的旅游、工作和生活,从大处讲,影响了西安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而城市公共交通行业隶属第三产业――服务业,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服务意识――使游客乘坐与使用交通工具的便捷性很大程度地提高。 那么首先就需要了解外国游客熟悉的公共交通服务到底是什么情况。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翻译方面,罕有对其他服务手段方面,如公交乘坐手册的研究。所以,本文将试图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美国公交乘坐手册,获得美国城市公共交通多语言服务的一手资料,系统地梳理出外国游客熟悉的城市公共交通语言服务环境,为提高我们旅游城市交通的国际化、规范化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调查研究
我们在美国印地安那州 (Indiana) 的西拉法耶市(West Lafayette)乘坐了1A Salisbury、1B Salisbury 及Wabash Trolley Line 三个线路的公交车,及华盛顿州的DC Circulator、25C Route、CARTA Downtown Area Shuttle三条线路的公交车。 并且搜集了这五条线路公交车的服务手册作为第一手资料。
通过研究, 我们发现所有手册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期(Effective Dates)
在每一个服务手册的封面都会写有一行小字,清晰地告诉乘坐者这个手册可以使用的有效时期。 例如: Wabash Trolley Line的Effective Dates: August 24,2009 to May 7, 2010(有效期是2009年8月24日至2010年5月7日);DC Circulator的 Effective October 2011(有效期是2011年10月)
2、行车线路图(Route Map)
每个手册均无一例外的标注出行车路线图(去程与回程), 并且指明行车方向与转换车站。
例如:Wabash Trolley Line的行车线路还有说明:Evening and Saturday service follows the Black Line. Weekday service on days when Purdue classes are not held follows the Black Line instead of the Gold Line.(夜间及周六行车路线为黑色线路,非普度学校的上课时间,行车路线遵循黑色线路而非金色线路。)DC Circulator清楚地标明了转换车乘的图标 。
3、站点发车时间(Timetable)
每个手册均无一例外的详细地罗列了每个站点的到车时间,精确到分钟。
并且还有一些考虑非常周到地补充说明。 例如:25C Route的 Additional service: service is available on portions of CAT seven days a week; Weekday service in some areas operates from 4:30 AM-Midnight. Please use one of our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determine the days and times service is available in your area.(CAT段一周七天服务,某些地区是早4点半至午夜,请联系信息中心确定在该地区的服务时间)及对阴影部分时间的说明:Shaded times in the scheduled below this route map indicate when both Route 25C Triangle Town Center and Route 1 Capital connect at the transfer point located at Triangle Town Center.(阴影部分的时间是25C路与资本1路在三角镇中心的转乘时间)及时间表中数字或者字母地说明:Numbers on this map represent major stops. Intermediate stops are also available.(数字代表站点停车, 中途也可以停车。)
4、票价信息(Fare information)
所有手册均明确地标示出乘车票价。
例如:CARTA Downtown Area Shuttle的Fares: Effective October 17,2010 the fare is $1.75 in exact change. Drivers do not carry change. The CARTA One-Day Pass is $6.00. The Three-Day Pass is $12.00 and 31-Day Pass is $50.00. By-the-ride Passes are as follows:10-ride pass-$14.00,40-Ride Pass-$49.00(票价:2010年10月17日起有效。1.75美元。司机不不找零钱。日票6.00美元。三日票12.00美元,31天票50.00美元。往返5次票14.00美元, 往返20次票49.00美元)及补充说明,例如:25C Route:**Passengers age 65 or older, children,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1.when paying reduced fare/fare free, a CAT ID card must be shown.2.To obtain a CAT ID card call 919-996-3459.3.A Medicare Card and a valid ID may be used to secure a CAT ID card. 4. Children under 12 and over 60”tall must present a CAT ID. Other GoPass and regional portions are available. Please call 919-485-RIDE(7433) or visit for more information. (65岁以上的乘客、儿童和残疾人:1、折扣票与免票须出示CAT卡.2、如需CAT卡可拨打919-996-3459电话咨询。3、CAT卡需要医保卡和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关联。4、12岁以下并高于60公分的儿童必须出示CAT卡。可以使用其他GoPass和地区卡。获得更多信息,请致电919-485-RIDE(7433)或访问网站。)
5、使用说明(Instructions)
每个手册都有不同程度的手册使用说明。 例如:1A Salisbury包含有以下说明:How to ride the bus(如何乘车), special assistance(特殊帮助), transfers(转车), lost and found(失物招领), route updates(行车线路更新), holidays(节假日运营); 1B Salisbury还额外有riding tips(乘车小窍门);CARTA Downtown Area Shuttle包括有how to use this brochure(如何使用该手册), identifying your bus(选择乘车), shuttle stops(乘车站点), animals(沿线可能遇到动物), courtesy seats(爱心座位), discount fares(折扣票价)等等。
6. 联系、投诉与建议(contact and comments)
每个手册均提供了可供乘客联系的地址,电话与网络联系方式。
三、结语
调研表明,西安作为旅游之都,其将来的发展必然将朝国际大都市迈进。这就要求西安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方向应该适应国际潮流,就必须拥有外国游客熟悉的乘车环境的语言服务。所以,国际大都市定位的城市公交在语言服务方面必须有质的改变。我们建议在城市公交车上,要配备语言手册服务, 同时手册中应详尽地包含以上几个必要元素,例如,应该印刷有公交线路运行图,行车路线、时间,票价等基本乘车须知,为外国游客提供一个便利的乘车信息。 以改进我们公共交通方面服务的不尽完善。手册上改变游客“看不见”与“搞不懂”的现状。 使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城市的“窗口”服务上感受到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Price J L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measur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997,18(4-6)
[2]Strauss A.Corbin J.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rechniques[M].Thousand Oaks CA:Sage, 1990
[3]Denzin N K.The research act: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M].New York: McGraw-hill1978.
【关键词】火车站 导向标识 设计
铁路车站导向标识系统是我国高速铁路信息导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化的导向标志系统已应用于我国多条高速铁路车站,为旅客快速出行和车站客流组织引导提供了极大便利。火车站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应同时具备两个属性,即功能属性和文化属性。火车站作为人们出行抵达目的城市的第一落脚点,也可以说是人们了解接触这个城市的起点。一套完善实用的火车站导向标识系统不仅能有效地减少人群拥堵,并且能够提高车站服务水平,让人们对这个车站及这座城市印象深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北京地区火车站导向标识系统现状和问题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导向标识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整体形象的重要衡量标准。优秀的导向标识设计能够带给人们最大的方便和自由,在满足人们出行的同时,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目前来说,导向标识设计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国设计师的重视,设计师不断加强对于导向标示设计的研究和开发。经过笔者调查发现,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地区火车站的导向标示系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导向标识缺乏系统性。北京地区火车站的导向标识系统大部分以标识牌为主,公共场所的标识牌起到引导旅客疏散的作用。但是以北京地区火车站为例,这些标志牌显得较为单调,缺少一套完备的导向标识应具有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且有部分导向信息不够充分,造成了进出火车站的人们手足无措,导致短暂的停滞。
第二,标识牌的设置不够人性化。如在北京西客站“网络购票自助换票厅”处,车站的导向标识牌选择的是包在柱子上半环形的形式,这样虽然节省了空间,但是从远处看,会造成信息读取缺失,使有些乘客短时间内找不到自助换票厅,给出行带来问题。
第三,导向系统牌损坏严重。北京地区火车站的视觉导向系统牌在材质上大多采用亚克力板材,这种板材具有质轻、易于成型等优点,但是容易损坏。比如一些标识牌上的文字已经出现缺失或者脱落,这是由于标识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维护不到位造成的,不仅会危及到出行人群的人身安全,而且还对标志牌的正常使用造成严重影响。
第四,标识设置不够全面。北京地区火车站的导向标识基本上覆盖了整个车站,但是标识设置不够全面,视觉导向系统设计的载体较为单一,多样化的应用不足,大面积载体在目前并未进行很好地应用。比如北京西站售票厅内和出站口通道的地面,缺少地面导向标识;西站售票厅外的卫生间处导向标识牌的设置不够完善,乘客无法及时看到卫生间的导向牌。
第五,标识的识别度有待提高。北京地区火车站导向标识中的图形、文字、数字及面板颜色虽然有较高的辨识度,但是有一些地方还存在缺陷,例如中英文的字体大小比例过于悬殊,有些标识牌英文过小或者没有英文标识,导致信息传达不清楚,缺乏国际化意识。
二、对北京地区火车站视觉导向系统设计的思考
第一,安置导向标识要以合理科学为原则。导向标识放置要根据车站的具体布局及导引线路以满足旅客需求,使旅客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目的地。北京地区火车站导向标识牌的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充分考虑到旅客的需要。
第二,导向标识图形符号设计要以易于识别为基本原则。导向标识上的图形、文字及数字的组合方式,标志和面板的色彩搭配等版面设计应充分考虑旅客视觉、人体生理特征、阅读习惯、空间关系等。
第三,导向标识系统需遵循传递信息的连续性原则。北京地区火车站的导向标识设计应该有连续性,要考虑到乘客的视野范围,保证乘客在各个通道、路口及拐点等位置的信息再次得以确认。
第四,导向标识设计应遵循传递信息的醒目性原则。在火车站这样一个空间布局复杂的环境中,导向标识的放置要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意分离,使乘客在复杂的环境中按照需求尽快找到标识。标识牌的高度设置也有讲究,不可过低以避免被其他物体遮挡,不可太高以防止乘客不易找到或难以识别;在光线不足时使用还要保证有足够的照明条件。
第五,对视觉障碍者的需求在导向标识的设计中也要兼顾。首先,从色彩上讲,应以醒目的黄色为主,如车站盲道的颜色应该设置为黄色。其次,火车站的导向标识牌应该放置盲文标识牌,以方便盲人旅客的出行。
第六,导向标识牌应选择合适、耐用、美观的材质,以提高北京地区火车站的视觉导向系统的档次,同时避免出现由于使用时间过长而破损的现象。
结语
一套既系统又完整的导向标识设计可以帮助乘客轻松地找到目的地并满足乘客出行的需求。通过对北京地区火车站导向系统的考察与研究,笔者发现提高火车站内部环境的品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希望在我国火车站的建设中,导向标识系统设计能汲取现行经验,成为体现我国城市公共场所文明程度的一个典范。
参考文献:
[1]林家阳.吕凤显.导向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王丽梅.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浅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6).
[3]江平.艺术设计理论与应用指导[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4]朱钟炎,于文汇.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