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趋势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餐饮业营业额连续18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预计未来将保持17%以上速度发展,行业发展前景看好,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长期发展趋势良好。
2004年,全国实现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 2005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实现8886.8亿元,同比增长17.7%,比上年净增1336亿元,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2%,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分别为17.4%和2.3%。全年实现营业税金488.8 亿元,同比增长17.8%。
2006年,中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5.5亿元,同比增长16.4%,比上年净增1458亿元,连续16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增长了188倍。 2008年零售额达15404亿元,比2007年增长24.7%,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而在海外,中餐不断攻城掠地,2008年中餐首入奥运食谱,更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根据历年数据分析,预计到2012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0000亿元。餐饮业已经成为拉动消费、实现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经济近年取得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是持续迅速带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主因。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层次提高,中式正餐高端消费额比重将持续增长。
从长远来看,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近几年餐饮业的增长率都比其它行业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行业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餐饮行业缺乏规划引导,法规建设滞后问题。在快速发展中有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
我国餐饮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执法,市场秩序不规范,餐饮环境不卫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但是,国家加快服务业发展战略将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服务业总量相对较小,2007服务业产值比重不到40%,与全球服务业产值平均比重 60%(发达国家超过70%)相距甚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政策基础,为餐饮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1、金融危机对中国餐饮行业影响简要分析
自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全球,美国、日本、欧洲各国政府都忙着救市,目前来看效果还不明显,这次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影响主要是外汇储备部分损失,出口困难,减缓经济增长,失业增加,消费者收入下降,对餐饮业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居民消费能力降低,二是、入境游客减少,旅游餐饮需求缩水;三是,持续低迷将导致消费者信心受挫,降低消费热情。 受口红经济效应的影响,餐饮业成为了十大逆市而上的行业,在危机影响下消费者花上万元吃奢华盛宴的人少了,大宗采购和旅游减少了,但节假日亲朋好友外出聚餐的人反而增多了,中低档餐饮企业生意火爆。国内餐饮业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独善其身”,逆市而上,餐饮业拉动内需明显,2008年零售额相比2007年 有危机同时就有机遇,餐饮行业面临场地房租、原材料成本、运营成本降低的机遇,同时劳动力充足、人工成本降低,兼并费用降低将带来低成本扩张机遇,预计未来3年餐饮业将成为金融危机下国际风投、国内资金的避风港,中低档餐饮企业成为本周期投资与发展的热点。
2、业态分析
自改革开放后,世界上多种新型餐饮业态及形式在中国餐饮市场迅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中国餐饮市场的格局。如发端于八十年代末期的麦当劳等洋快餐业以及九十年代产生的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业态,份额不断扩大,特别在沿
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的餐饮市场呈现国际化的趋势,餐饮市场细分不断深化,中餐、西餐、中西合璧餐,正餐、快餐,火锅、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业态快速发展。目前国内中餐市场的呈多元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特征。 中餐格局的变化的首先源于国外连锁经营模式的引入,以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巨头主导餐饮业经营模式的变革,中式正餐的内在特点与市场都导致了多数运做的均为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是中餐经营的一贯特点,预计餐饮业连锁经营的瓶颈将导致比例及份额的逐渐下降。
其次,中餐格局将餐饮消费形式变化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三口人之家逐渐成为餐饮消费主体;大众化的、个人付费的餐饮消费已经成为中国餐饮市场的主流;传统中餐的大酒席形式被小餐桌的分餐制所代替。目前以二至四人为消费的主体,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是中国餐饮消费未来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国内新的餐饮消费正与洋餐潜移默化的融合,定位于年轻白领阶层的休闲咖啡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这一阶层人数的扩张,不少餐饮商纷纷以开设咖啡厅的形式,在菜品选择上,中西结合,直接与中餐竞争消费者。
互联网泡沫之后,风投开始将目光投向传统行业,vc的参与将助力中餐行业快速转化,餐饮业的规模化、连锁化运作是吸引风投目光的重要因素,与之前的互联网投资相比,餐饮业的现金流回收快,而且具有经营实体,有部分餐饮企业麾下还有不少不动产。获得vc青睐的中餐连锁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休闲正餐,代表企业如俏江南、一茶一坐;二是火锅类,如小肥羊、小尾羊等;三是快餐,如真功夫、大娘水饺。vc投资的几家中餐企业,如一茶一坐、小肥羊、真功夫等,虽然分属不同的中餐类型,却都具有可复制性、标准化程度高的共性。
餐饮行业发展趋势及预测分析表明,未来5年竞争局面激烈仍将维持,中餐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vc的参与将加快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转化,连锁经营将会加速规划化发展;同时大众化经营的市场空间不断延伸,特色经营更加突出。创新经营、品牌营销的力度加强,管理与人才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3、消费者分析
随首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水平和层次提高,中式正餐高端消费额比重将持续增长。但餐饮需求是复杂多变的,其消费口味和消费心理,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餐饮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要求,看清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的营销方法,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菜系分析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菜系”。各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各大菜系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占据着当地主要份额。而地域差异的存在,又引起消费者强烈的求异心理,愿意去尝试不同的风味。所以跨地域经营是未来的热点,它可以使各具特色的风味饮食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目前,菜系出现跨地域经营,相互融合趋势。2008年起我国共有46个城市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这些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比较高,成为中式正餐行业跨区域发展的增长点。
粤菜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风靡至今,20多年长盛不衰,其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拉动了餐饮业的繁荣和振兴;同时粤菜选料广博奇杂。适应了食客求新,求异的需要;不断创新,推动了粤菜持续发展。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粤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全国形成气候,逐渐走上各大菜系的霸主地位,成为各大都市菜品的龙头,引领消费潮流,份额持续增长。
消费者决策分析
经历了非典,禽流感、h1n1,健康的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卫生。分餐制日渐流行,餐厅卫生状况及每日消毒也为消费者关注,随着绿色食品,素食、食疗、滋补等等概念愈发得到消费者的赞同。“衣要布,食要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者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合理的膳食关系。健康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点亦成为消费者基本需求。粤菜在口味上清淡,注重营养,亦附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消费者就餐选译不仅只是讲究口味,餐厅的环境、氛围、情调都成了顾客挑选就餐地点的必要考虑条件,消费者日渐注重享受,注重餐饮产品与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和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餐饮文化上的差异也使餐饮产品具有鲜明的文化性特征。消费者追求“色、香、味、形、器、质地、声、温、营养、卫生”的同时,主张文化与食品、饮食方式、饮食习惯的融合。近几年应需求而出现的主题餐厅发展迅猛,将这个理念发挥到极致,无论是餐厅的设计装璜、功能布局、装修装饰风格,甚至是其经营的特色菜系,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主题和内涵,使餐饮产品的文化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抓住了文化这一卖点,将使餐饮产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互联网是信息聚集的地方,也是信息传递最快速的地方,对于餐饮企业,网民对餐厅或菜式的讨论热情,会激发其他网民尝试与参与讨论的兴趣。而对于口碑较好的餐厅也更容易得到网民之间的互相推荐,成为消费决策的因素之一。网络口碑营销,网络搜索成为餐饮企业推
广重要手段,
餐饮消费行为分析
随着近年来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观念的更新,推动餐饮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餐饮消费者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商务型消费增加。经济的发展促使商务活动增加,商务应酬活动推动了高档次的餐饮的迅速发展。
二是替代型消费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酒店消费来代替自己做饭,这集中表现在近些年来年夜饭的火爆。
三是被迫型消费增加。越来越多白领人士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时间紧,也没有条件自己开伙做饭,他们处于无奈,没办法只能被迫在餐馆里就餐,这就促使快餐行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饮食习惯也在变化,餐饮产品的消费时段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人工作繁忙,进餐时间不稳定,加上现代营养学的倡导,使餐饮产品的消费时段变得模糊。人们并不要求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但又不想太饿着自己,饿了总想找点儿零食、小吃。为适应这一需求,各种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小食店随之涌现;而一些大茶楼、食肆也纷纷推出下午茶和夜宵服务。这种随时供应,不分时段的便利与快捷正成为一种趋势,以吸引便利型消费者、价格型消费者。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三口人之家逐渐成为餐饮消费主体;大众化的、个人付费的餐饮消费已经成为中国餐饮市场的主流;传统中餐的大酒席形式被小餐桌的分餐制所代替。目前以二至四人为消费的主体,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是中国餐饮消费未来发展方向。现代餐饮企业应从年龄段、收入和家庭因素细分目标市场。
餐饮消费趋势分析:
经济低迷时期,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或预期收入肯定会缩水,大众消费者自然捂紧钱袋,自觉不自觉地缩减了高档消费和大宗支出,一般消费和小额支出并不会受到多大影响。预计不同类型餐饮消费在近3年消费趋势如下:
上班族消费趋势分析:在经济危机的压力面前,上班族们把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变成了diy,将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减少去餐馆次数。
家庭消费趋势分析:家庭的预算和支出会减少,会缩减了高档消费和大宗支出,但节假日亲朋好友外出聚餐的人反而增多。
商务消费趋势分析:吃奢华盛宴的人少了,中档餐饮消费次数将增加。
消费者分析表明,在未来3年,餐饮经营面临新的发展趋势,粤菜将引领消费潮流,跨地域经营是未来的热点,消费时段及消费趋势将产生变化,餐厅功能日趋多样,特色经营。
4、竞争分析
中国的餐饮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市场竞争的形势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把握这种变化趋势,研究制定正确的对策,对餐饮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在改革初期,餐饮企业之间主要是打价格战,打品种、服务、装修战;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用餐既要满足生理需求,又要满足心理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把注意力转向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这是一种更高水平的竞争。
二、由单店竞争、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多业态、连锁化、集团化、大规模的竞争。
三、由在本地发展走向外地发展,由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发展,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有的是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西部向东部延伸。几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大的餐饮公司和连锁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寻求向外地扩张,立足和占据外地市场,甚至打进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大都市。如今,地域的概念已经淡化,餐饮企业竞争的市场半径大大延长。
四、中外餐饮企业竞争加剧。餐饮业是改革开放比较早的一个行业,外资特别是一些国际名牌企业不断涌进中国餐饮市场,我国餐饮业一直面临着国外餐饮业品牌的强大挑战,与国外餐饮相比,国内餐饮企业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加入wto后,更多外资餐饮企业的进入加剧我国餐饮行业的竞争。国外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餐饮经营理念、服务质量标准、文化氛围、饮食结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中国本土品牌餐饮走出去步伐较慢,竞争力不强。 中餐具有色、香、味具全的独特魅力,有着广大消费者和市场份额,但标准化是规模竞争的瓶颈,关键的原因是将中餐烹饪作为一种高度手工艺化的工作,需要科学分析形成中餐标准化、流水作业,使之成为餐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和发展基础的组成部分。这项工作需要长期推行和持续的规范,是多数中小餐饮企业难以承受的,但也是中餐必须突破的关键。
目前百胜集团已利用标准化运作优势,形成中式快餐的标准化并加以推广,目前“东方即白”利用肯德基进行的全面推广就在利用品牌、标准优势向“中式快餐”市场延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国外餐饮业品牌布局已基本完成,未来洋快餐将引领中国餐饮竞争格局,通过国外餐饮业品牌对在中国连锁经营成功案件分析,中餐企业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餐饮品牌企业商圈选址策略、物流管理能力,单店的运营能力,品牌扩张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
目前国内优秀的餐饮企业已经开始提炼经营技术、申报餐饮专利、积淀品牌价值、整合上下游资源。融资扩张成了国内餐饮业的加速发展新模式,小肥羊就是其中代表案例,至08年3月,小肥羊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北美等地拥有350多间餐厅,业务年增速达35%,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人民币。在 thenielsencompany对中国六大城市市调中,小肥羊知名度接近100%,部分地区“第一提及率”超过50%。小肥羊9年来陆续获得并蝉联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等50
余项荣誉。
小肥羊遍布世界的连锁网络、产品的标准化和连锁经营战略,为中餐行业的经营和扩张树立了标杆。据了解,继味千拉面、小肥羊后,谭鱼头、小南国、真功夫等连锁餐饮企业日前正在酝酿上市。07年中国餐饮业的突出特点是资本活跃,百年老字号全聚德的成功上市,另外还有超过40家的企业正在积极争取上市,预计未来3年经济回暖后,将有更多的餐饮企业上市。
竞争格局分析
从行业数据统计看,中餐行业市场容量非常大,而且膨胀非常快,但我国餐饮企业现状,一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现代化水平低;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据统计,我国现有餐饮网点400万个,从业人员将近2000万人,厨师700万人,平均每185人拥有1个厨师。
餐饮市场相对来说是最分散的一个市场,国内没有一个大的餐饮集团可以占据1%的市场份额。可以说餐饮行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行业集中度相当低,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有待于规模企业的整合。从餐饮企业竞争与发展格局来看,未来我国餐饮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并伴有更多企业上市。
然而,在餐饮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提升、管理人才匮乏、成本控制难等多方面问题日益凸显,行业竞争愈演愈烈,餐饮业全面进入 “微利时代”,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遭遇严峻挑战。中国餐饮业已经步入行业洗牌期,必须交流新思想、探索新模式,迅速由传统的“粗放式、模糊式、经验式经营”向“精细化、流程化、连锁规模化经营”转型。
当前的外资企业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国企享受国民待遇,民营企业享受的次国民待遇。在餐饮业内,虽然不明显,但也不乏其例。国内餐饮企业的经营活动除了正常的税收外,各项费用种类太多,缺乏规范性,地区差别也较大,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中国餐饮市场将也进一步规范化。
餐饮业竞争格局分析表明,未来国内餐饮业竞争态势将发生四大变化,洋快餐主导中国餐饮竞争格局,品牌成为餐饮的核心竞争力。
6、基本结论
中餐行业面临的主要机会: 2.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水平和层次提高,长期而言中餐中高端消费额比重将持续增长。
3.中餐服务行业集中度相当低,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有待于企业的整合
4.由于金融危机作用,租金、人工成本及兼并费用降低将带来餐饮企业低成本扩张机遇
5.受口红经济效应的影响,预计未年2年,中低档餐饮企业生意火爆,成为本周期投资与发展的热点。
6.预计未来3年餐饮业将成为金融危机下国际风投、国内资金的避风港。vc的参与将加快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转化,连锁经营将会加速规划化发展;
7.跨地域经营是未来的趋势,粤菜引领消费潮流,份额将持续增长。
8.2008年起我国共有46个城市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这些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比较高,可做为中式正餐行业跨区域发展的增长点。
9.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转化加快,连锁经营将会加速发展;同时大众化经营的市场空间不断延伸,特色经营更加突出。创新经营、品牌营销的力度加强,管理与人才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10.餐饮相关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规范行业行为,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提升行业进入有利于中餐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中餐行业面临的主要威胁:
1.金融危机带来消费者的信心下滑,旅游餐饮需求减少,预计未业3年高端餐饮消费降低
2.国内餐饮市场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规模以上正餐营业额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3.未来5年竞争局面激烈仍将维持,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
4.中外餐饮企业竞争加剧。与国外餐饮相比,国内餐饮企业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洋快餐主导中国餐饮竞争格局,
5.融资扩张成了国内餐饮业的发展新模式,预计未来3年经济回暖后,将有更多的规模餐饮企业谋求上市。
6.餐饮业全面进入“微利时代”,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遭遇严峻挑战,需要向精细化、流程化、连锁规模化经营转型。
7.法规建设滞后。我国餐饮行业缺乏规划引导,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
8.餐饮结构失衡。由于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大众化餐饮在一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内高档餐饮势头强劲,中低档餐饮服务明显不足。
9.市场秩序有待规范。餐饮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执法,市场秩序不规范,餐饮环境不卫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影响正常有序竞争,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10.企业正规经营及跨区域发展,营业税税收会增加,对企业利润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结构变动度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101-04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经济较为落后。2007年人口为2 617.26万人,其中68.41%的居民生活在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不仅低于甘肃省城镇居民,而且也低于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1990~200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消费支出构成情况见表1。
1.1 食品支出结构呈下降趋势,膳食结构趋于合理
甘肃省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结构由1990年的60.49%下降到2007年的46.80%,支出总额由1990年的205.22元上升到2007年的944.05元,17年间农村居民食品方面的支出额增长了3.6倍,年平均增长43.46元,平均每年递增1.094%。恩格尔定律指出,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随收入增加呈下降趋势时,说明居民生活水平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前,恩格尔系数均在50%以上;2000年之后,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2000~2007年间基本稳定在46%左右。由恩格尔系数的绝对水平和变化趋势得出,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缓慢转变。尽管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结构变化相对缓慢,但纵向比较,其食品结构正不断发生变化。
查阅有关资料,得出甘肃省1990~2007年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结构图(如图1所示)。由图1得出,食品消费结构中的主食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副食支出比重缓慢上升,其中以植物油、动物性食品、水果及其制品的消费量上升,表明农村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食品营养正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变。在外饮食支出的逐年上升,表明农村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1.2 衣着支出逐年下降,呈现成衣化
甘肃省农村居民衣着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8.96%下降至2007年5.56%;支出额由1990年的30.38元上升到2007年的112.2元,是1990年的3.69倍。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虽然衣着支出总额有所增加,但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由(表1)可以得出:1990年到2007年17年间甘肃省农村居民衣着支出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但1996年以前下降较为明显,1996~2007年间下降不很明显。通过问卷调查表明,虽然衣着消费由自己制作转变为购买成衣,但却以中低档服装为主,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
1.3 住房支出和住房面积逐年增加,居住条件逐步改善
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7.01%上升到2007年的14.64%,增长了7.63个百分点,支出总额由1990年的23.79元上升到2007年的295.23元,增长了11.41倍;农村居民平均年末使用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15.1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1.16平方米。其中反映建房质量的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面积,2007年分别达到户均31..23平方米和5.15平方米,占户均住房面积的30.22%和5.82%,而1995年甘肃省农村居民的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仅为0.77平方米和0.19平方米,占户均住房面积的15.7%和0.41%。表明甘肃省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和住房质量都有了提高,但2007年新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和新建楼房结构的户均建房面积所占年内户均新建房面积比重仅为25.12%和16.13%,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和住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反映出甘肃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1.4 文教娱乐和交通通讯支出增长较快,精神生活明显改善
甘肃省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4.36%上升到2007年的10.36%,增加了6百分点;支出总额由1990年的28元增加到2007年的208.90元,年平均增长12.55%,年平均增加10.64元。文教娱乐支出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居住消费支出的第三项支出。支出的显著增长表明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对文化教育娱乐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种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农村居民对文化素质提高、技能培训和生活质量改进的重视。另一方面体现了由于受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大幅增加[1]。
甘肃省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增长很快,从1990年的1.26%增加到2007年的9.23%;2007年人均交通通讯费用支出186.17.00元,比1990年的7.6元增长23.50倍,年平均增长20.70%,年平均增加10.5元。2000年起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增长很快,年平均增长17.23元,是支出项目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说明农村居民收入方式、来源和交通通讯消费的增长相互促进。同时也反映出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与外界的交流日益扩大。
1.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基本稳定,变化不明显
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990年7.7%下降到2007年的4.28%,总额由26.12元上涨到2007年的86.34元。由于1997年以来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从而影响家庭用品及服务消费的增长,所以从1997年起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基本保持在4%左右,出现了徘徊的局面,有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受收入的制约,农村居民家庭用品及服务支出徘徊不前成为必然,反映出甘肃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1.6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缓慢上升,健康问题逐渐得到重视
甘肃省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1990年3.2%上升到2007年的7.43%,支出总额由1990年的21.32元增长到2007年的149.82元,支出结构和支出总额总体上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一方面说明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2]。另一方面说明随着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上涨,使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保健用品支出和医疗服务费用逐年增加。表明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还处于低水平。
2.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根据表1资料,运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计算出1990~2007年的年度结构变动度和各项目的贡献率(如表2所示)。
2.1 消费结构变动度
结构变动度是用来考察平均每年消费结构变动程度,结构变动度越大说明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越大。将结构变动值除以观察期年数即为平均每年结构变动度,计算公式如下[3]:
结构变动度=∑ni=2Xi1-Xi0
表2 1990~200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和贡献率
单位:%
项目1990-19951995-20002000-20071990-2007
年均结构
变动度贡献率年均结构
变动度贡献率年均结构
变动度贡献率年均结构变动度贡献率
食品2.0934.554.5043.590.2412.690.8133.83
衣着0.8013.190.121.180.0020.150.208.40
居住0.6911.342.4423.660.168.850.4518.85
家庭设备0.8614.280.101.010.063.000.208.45
医疗保健0.6711.010.666.430.137.080.145.88
交通通讯0.152.510.514.960.7439.920.4117.30
文教娱乐0.559.081.6515.990.4222.390.156.4
其他商品0.254.070.323.180.115.920.020.9
合计6.0510010.321001.861002.38100
1990~2007年,消费结构总变动度为40.47%,年平均变动为2.38%,结构变动度最快的是食品,年平均变化0.81%,最慢的是其他商品,年平均变化0.02%。为更清楚地说明结构变动度,可将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5年,消费结构总变动度为30.25%,年平均变动为6.05%。消费结构变动度最快的是食品,年平均变化2.09%,最慢的是交通通讯,年平均变化0.15%。
第二阶段,1995~2000年,消费结构总变动度为51.6%,年平均变动为10.32%。消费结构变动最快的是食品4.5%,变动最慢的是家庭设备及服务为0.10%。
第三阶段,2000~2007年,消费结构总变动度为13.00%,年平均变动为1.86%。消费结构变动最快的是交通通讯0.74%,变动最慢的是衣着0.002%。
交通通讯结构变动度由第一阶段变动最慢到第三阶段变动最快,变化最大。总体上,食品结构变动最快,结构变动度在第三阶段只位列第三,其余均位列在第一;医疗保健结构变动较慢,第三阶段结构变动度最慢。
上述结果反映了1990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其消费支出结构正向合理的方向转变。
2.2 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
从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来看,1990~2007年食品、交通通讯、居住贡献率都在10%以上,超过其他各项的贡献率。为更清楚地说明结构变动度贡献率,也将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贡献率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5年主要贡献率是食品34.55%、家庭设备及服务14.28%、衣着13.19%、居住11.34%,四项对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达73.36%。
第二阶段,1995~2000年主要贡献率是食品43.59%、居住23.67%、文教娱乐15.99%,三项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达到83.25%。
第三阶段,2000~2007年主要贡献率是交通通讯39.92%、文教娱乐22.39%、食品12.69%。三项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达到75%。
食品和衣着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分别从第一阶段的34.55%、13.19%下降到第三阶段的12.69%、0.15%;交通通讯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从第一阶段的2.51%上升到第三阶段的39.92%,其贡献率已超过居住和食品,跃居第一;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也较高,从第一阶段的9.08%上升到第二阶段的15.99%,然后又上升到第三阶段的22.39%,趋于稳定,表明文教娱乐服务消费结构正转向合理。从各项消费支出对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得出,食品、衣着等生存型资料呈下降趋势,而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和医疗保健等享受型资料呈上升趋势,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由不合理向合理缓慢转变。
3.优化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点主要在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以及文教娱乐等方面,但吃、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仍然是消费支出的大项,表明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需要加以合理引导[4]。
3.1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阻碍农村消费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首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从甘肃省实际情况出发,扩大马铃薯、苹果、啤酒大麦、洋葱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加快中药材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当归、党参、红黄芪、甘草、大黄等种植规模;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甘肃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
其次,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加快发展畜牧业。甘肃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自身特点应加快发展畜牧业。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为畜牧业的充分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加快饲料基地的建设,搞好饲草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同时要加强乳制品、肉牛、肉羊和特色畜禽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的进程。
再次,加强小城镇建设,努力开拓就业空间。结合甘肃省实际,制定小城镇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农村安置等政策、制度改革措施,解除其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健全人口、资金、技术、项目向小城镇集中的市场化机制,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自我集聚发展的能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3.2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消费环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消费结构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优化农村软硬消费环境,扩大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投资重点应用于实现农村居民的自来水化、电气化和农村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入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电力欠缺的地区,道路不畅等问题还很严重,应加大对这些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其生活质量。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其次,疏通流通环节,加强农村流通渠道建设。针对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分布范围广,交通不便,农村经销终端多,但规模较小,流通不畅等情况,解决的途径为:减少中间渠道环节。以县城为主要批发地和立足点,形成“企业―县级批发商―村级零售商”的通路;与中间商联合。除可与中间商合建渠道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商业的援助力度,如派员协作、派车送货、售后服务等;联合农村供销社网点。供销社长期服务于农村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网点多,分布广,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3.3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发展消费信贷是现阶段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性升级的必然要求。
首先,加快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动竞争性信贷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依托农村经济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拓展农村消费信贷领域,信贷产品要跟进产业链,不断满足“三农”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5]。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吸引金融机构投身农村经济。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尽快推出农民急需的旱、涝、风、雹以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险,应组建覆盖全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尽快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畅通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退出渠道。建立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动产不动产抵押、仓单抵押、权益抵押等多种担保形式,拓宽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渠道;出台鼓励金融机构支农的优惠财税政策。考虑农业信贷风险较高的实际,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以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或置换不良资产等方式予以补偿;为金融机构更好地支农创建宽松的环境。
4.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
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低,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整体上严重滞后于城镇水平,因此,要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首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标准要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明确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来源,应以政府为主,社会捐赠可补助一点,另外国家给政策,通过发行彩票筹集一部分资金;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劳动努力,仍然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标准,包括生活困难的家庭、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福利制度,解决孤寡、残疾的社会保障问题。
其次,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主,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建立适合甘肃省农民适当补贴的养老保险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养老之忧。引导农民在年轻、自身有收入时就开始积累养老金,同时探索农村养老基金积累、补贴方式创新。同时,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因地制宜确定农村医疗保障方式,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如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医疗补贴和大病统筹等形式。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联项目《甘肃农村最低生活机制的研究》的部分成果内容。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蔡德容.消费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32-260.
[2]项本武,俞伟悦.我国农村消费结构的变迁实证[J].统计与决策. 2004,(10):81-82.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6-331.
[4]孙慧君.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3) :81-86.
[5]桂黄宝.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问题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4,(4):15-17.
关键词:啤酒;消费;新趋势;对策
一、市场及产品结构将不断升级和优化
1.高档及中高档啤酒销量与份额持续上升。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市场对高档啤酒的需求大增。据调查,未来五年由于高档啤酒消费量的增加,中国啤酒市场的价格将增长17%,高档占比将达20%。
2.主流啤酒价格不断上涨。通过这几年的产品提价和档次提升,基本形成了6元以上/瓶的高档啤酒和4-6元/瓶为代表的中高档啤酒消费格局,中低档酒和3元以下的啤酒销量不断萎缩和下降。
3.纯生啤酒消费快速增长。纯生啤酒口感柔和、纯正、新鲜,香气浓郁回味无究,色泽金黄清澈,啤酒泡沫丰富,更原汁原味和富有营养价值,因此深受消费者喜受。从1998年第一支纯生啤酒上市以来,销量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在递增。百威、哈尔滨、雪津、珠江等啤酒在武汉、四川、福建、广东等地不断扩建及新增纯生瓶装及易拉罐生产线,足以证明纯生啤酒消费势头强劲。
4.进口和国际化高端啤酒不断增长。德国黑啤、新加坡等进口和国际化啤酒价格虽然比国产啤酒要贵3-5倍,但其优质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还是赢得了不少高端消费者的青睐。
二、注重品牌文化内涵
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提高,让消费者更注重品牌和产品文化内涵,从纯粹的有形物质消费向通过物质消费,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的文化消费渐成气候。消费越来越体现了文化品味,酒类产品尤其是啤酒是最能充分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物质之一,人们对啤酒的消费更加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交流。
三、啤酒消费动机、场合多样化和频次、数量因人而异
1.前几年,较多人的消费啤酒主要为应酬、聚会,集中在酒店、排档、餐馆等堂饮网点或KTV、舞厅、夜总会等夜场消费。现代高节奏的生活,让更多的人消费啤酒,是为了追求身心的解脱、宣泄或放松心情、庆祝喜事,或者在家吃饭、看电影、重大体育赛事时随手喝的饮料。消费动机的不一样,促进了场 合的多样化和不断扩大。
2.消费频次和数量因人而异。据笔者调研和了解,80%的消费者认为,随着年纪和收入的上升,自己消费啤酒频次和数量将不断下降,部分被红酒、洋酒、白酒或其它饮料所替代。同时,从事脑力劳动者比体力消费者及受教育程序较高的人的消费频次和数量也在不断下降。
四、消费口味不断变化,消费呈现多元化
近年来,更多的消费者喜欢丰富口感的啤酒,而不再是淡爽或浓厚的。数据显示,2009年,43%的消费者喜欢清淡、爽口的,57%的人喜欢浓厚和口感较重的。到了2012年,偏好清淡、爽口的下降到21%,仍有46%的人喜欢令人愉快的苦味或浓厚口感的,但却增加了33%的喜欢丰富口感的消费者。这一变化说明,消费者不再简单的喜欢清爽还是浓厚,口感更加多样化和细化。另据笔者抽样调查100名消费者,仍有26%的消费者希望尝试新品牌或新品种酒精饮料。
五、消费倾向于便利化和环保,购买渠道多元化
现代年轻人,更重视购买和携带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一改中老年人喜欢在传统食杂店、零售店、菜场及周边购物习惯,越来越喜欢在大商超、小商超和社区便利店等现代消费渠道购物和消费,喜欢购买携带便利的易拉罐和PET瓶啤酒,对容量和价格也比较不敏感,但追求包装的个性化和时尚化。
另外,年轻人一些全新的行为习惯,造成了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他们乐于网购和网上工作、生活和交友,更加热心环保以及倾向于消费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高价位啤酒。
六、更加关注健康和安全
随着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啤酒安全和健康,比如购买没有添加“甲醛”或无醇、低酒精度的啤酒,低价不再作为购买的主要因素,更加倾向于消费大品牌啤酒和主流产品。
考虑到中国啤酒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新趋势,笔者认为各大啤酒厂商和经销商应从中得到启示,抓住我国啤酒行业环境和机会的变化,勇于挑战和变革,拟定切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思路和对策:
1.树立品牌消费和“品牌高端化”理念,优化产品结构
(1)通过品牌影响力带动消费,打造代表品牌的高端产品。随着啤酒行业整合到位和集约化程序的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各啤酒厂商不仅有做好产品工艺的改进、装备技术升级、内部规范化管理和营销创新,还宜充分高举品牌大旗,做好线上、线下品牌推广活动,不能简单、过分地依赖促销和力度,而要通过品牌影响力,拉动消费,重视消费者沟通和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另外,宜开发和主推一两款代表品牌的高档形象产品,如“百威纯生”、“哈尔滨冰纯”、“雪津麦之初”、“珠江纯生”等。
(2)做好品牌VI统一和产品形象升级,不断提升高档及中高档产品销量占比。各啤酒厂商要认真做好高端产品铺货,强化动销和注重品牌沟通、生动化管理,引导高档产品进入家庭消费,不断巩固中高档主流产品地位,引导产品结构和产品竞争力提升。并根据市场情况,引导一批售价和终端售价的提高,以稳定渠道利润,加强渠道推力。
(3)培育和抢占纯生啤酒市场。纯生虽然具有一流的口感和色泽,但生产成本高,对设备、工艺和人员要求也较高,很多中小厂家无法或不愿投资生产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只有百威、哈尔滨、雪津、珠江、雪花、青岛、燕京等10多家大品牌啤酒厂家可以生产。因此,现有能生产纯生的少数厂家,宜抓住自身优势,进一步做好纯生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扩大,不断做强、做大纯生消费市场。另外,有条件和资金实力允许的厂家,宜尽快考虑引进纯生生产线。
(4)不断培育国际化产品和扩大进口品牌。相关啤酒厂商宜不断培育高端进口啤酒消费群体,争取国际化品牌落地生产,如百威、贝克、喜力等啤酒。
2.制定正确的产品组合策略,做好产品渠道铺货
消费者动机和消费场合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要求啤酒厂商,针对不同的渠道或人群,制定不同的产品组合策略并实施。不仅要重视和做好啤酒主流消费场所如酒楼、餐饮或夜场渠道的铺货,也要重视新型、小型或将来可能流行的消费场所的争夺,如咖啡厅、书吧、茶吧、影院、机场、车站候车厅、比赛场地、景点、码头等。
啤酒消费群体年轻化,要求啤酒厂商在推广品牌或产品时,更注重营销活动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及产品广告的年轻化、活力化和时尚化。同时,要重视体育营销和开展消费者细分,考虑不同的渠道和群体,对产品需求不一样因素,如对从事脑力劳动者或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群,推广更高档、更时尚、酒精度更低的产品。
3.做好产品开发培育和创新升级
消费者口味和口感近年来变化较大,啤酒厂商宜不断投入科研和产品开发经费,开发和培育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如福建啤酒龙头企业——雪津啤酒公司,近年来每年投入至少6000万元,用于产品开发、技术和装备升级,先后开发了引领福建消费潮流的冰啤、纯生、爱酷和麦之初等诸多概念性、主打产品,产品涵盖高、中、低档,有浓香型,也有淡爽型,度数从7度到11度不等。优质的产品和风格、口感不一的产品,确保了雪津啤酒近10年来快速、稳步发展,一跃成为中国前6强啤酒企业。
4.做好易拉罐推广和容量小瓶化
作为啤酒消费不可忽视的群体——年轻一代,购物追求便利、环保、便捷,给啤酒厂家易拉罐销售扩大创造了基础。各厂家,宜充分抓紧这个趋势,引进易拉罐生产线和扩大易拉罐铺货、动销。同时,在不影响市场前提下,可引导容量小瓶化,如从640ML调减到620ML、600ML,从500ML调减到460ML。另外,要考虑PET瓶替代玻璃瓶装产品是未来的趋势之一和在夜场推广330ML瓶装和易拉罐产品,以此提高企业利润和效益。
考虑到不少年轻人喜欢网购,啤酒厂家宜加强互联网媒体投入,开展“微博”营销或开设啤酒网店,还要不断挖掘家庭消费机会,挖掘环保和社会公益概念,加强新兴消费渠道铺货,产品包装更加新颖和个性化等。
5.重视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健康度
消费者对安全和健康意识的增加,要求啤酒厂商不仅要严防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而且要更注重产品质量,生产出更加安全、口感多元化和符合健康标准的无醇或低热量、低酒精度的啤酒。因此,啤酒企业要想做强、做大,一定要注意产品质量和安全及品牌健康度,不断调研消费者,了解和跟进品牌健康度,树立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消费。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消费在全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更显重要。因此对消费函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消费函数是指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决定消费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消费倾向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研究有效需求原理时提出的重要概念。他在研究“当就业量处于既定水平时,什么因素决定消费的总量”时,将消费倾向定义为:存在于YW(即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既定的收入水平)和CW(即在该收入水平下的消费开支)之间的函数关系X,即CW=X(YW)。凯恩斯认为,当就业量增加时,实际收入总量也会增加。社会的心理状态是:当实际收入总量增加时,总消费量也会增加,但其增加的程度不如收入,即边际消费倾向0
我国学术界通常在研究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时,用线性方程来描述消费函数:C=a+b×Y。其中,C代表实际消费支出,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a和b都是大于零的常数,a代表收入Y为零时的消费,叫做自发消费,b×Y是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叫引致消费。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的经济含义是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消费增加量,即b=ΔC/ΔY,也就是凯恩斯的dCW/dYW。
现在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对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0
本文借鉴熊正贤,翟有龙提出的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拓展模型,对宁波市市区居民的消费函数作实证分析,论证MPC>1的情况的存在。
二、消费函数模型及解释
在西方消费理论中,最早提出消费需求函数理论的凯恩斯的分析中,收入指的是现期收入,凯恩斯的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定”。随后,西方其他经济学者从对收入的不同理解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主要有杜森贝的“相对收入假定”、莫迪利安尼等人的“生命周期假定”、摩根等人的“消费决策影响收入假定”等。其中,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和杜森贝的“相对收入假定”应用最为广泛。凯恩斯认为,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函数,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当期的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收入。杜森贝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当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本文主要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为基础,对消费者函数做探讨。
马斯洛在层次需求理论中把人们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到较高层次。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基本需求,其他需求是非基本需求。人们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后,才会考虑非基本需求。因此可以把消费资料分为两部分,即满足基本需求的部分和满足非基本需求的部分。从弹性的角度来看,满足基本需求的消费资料接近于无收入弹性,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关系较少,即人们收入水平的变化几乎不引起消费量的改变。而满足非基本需求的消费资料有收入弹性,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关系密切,即人们收入水平的变化会引起消费量的改变,例如人们对高档服饰的消费,外出旅游等。因此也可以把满足基本需求的消费资料叫接近无收入弹性的消费资料,满足非基本需求的消费资料叫有收入弹性的消费资料。
由于消费资料分为接近无收入弹性的消费资料和有收入弹性的消费资料,令C1为对接近无收入弹性的消费资料的消费,C2为对有收入弹性的消费资料的消费,则人们的总消费需求C=C1+C2,其中C2=βYα。C2=βYα表示对有收入弹性的消费资料的需求,是收入水平Y的函数,β表示收入变动对消费变动的敏感系数,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数,可以看成是由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消费条件与环境、消费习惯等决定的一个综合参数。其值稳定,一定时期内可看成常数。α的取值分为以下几种情况:0
(1)当0
(2)当α=1时,C2的收入弹性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为ΔCΔY=β保持不变。
(3)当α>1时,C2的收入弹性大于1,边际消费倾向为ΔCΔY=βαYα-1,由于α>1,βαYα-1随着Y的增大而递增,所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增。
下面是取不同值时所构成的数学模型及经济含义:
(1)当0
此时表示消费的增加量小于收入的增加量,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说明当消费者在每次的收入增加以后,逐次减少消费的增加量,而把收入用于储蓄。在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如农村地区,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在那里,居民喜欢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未来子女教育、自身养老等方面。
(2)当α=1时,C=C1+C2=C1+βY
此时表示消费的增加量与收入的增加量维持一个恒定不变的比例,即β。这说明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保持不变。
(3)当α>1时,C=C1+C2=C1+βYα
此时表示消费的增加量大于收入的增加量,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增。这说明消费者在每次收入增加以后,逐次增加消费的增加量,有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的倾向。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沿海地区,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在那里,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提前消费,如通过借款、贷款等方式购买房子、汽车等。
三、实证分析
宁波市属于沿海发达城市,其市区居民消费水平应该符合边际消费倾向递增的情况。为了进行论证,基于前述模型,对宁波市区居民的消费函数进行实证分析。
(一)回归模型的建立
用1990年至2004年的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和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见表1(数据来源:2005年宁波市统计年鉴),以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为C,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为Y,根据模型C=C1+βYα建立宁波市区居民的消费函数。
在消费函数模型C=C1+βYα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拟合。由于α的具体数值难以测算,因此先假定α的一系列取值,指数函数中因变量对自变量数值变化敏感性很强,所以在在试探取α值时,先选择取α=1,然后再逐步加减0.01。然后令X=Yα,得到X的值,则C=C1+βYα模型变化为线性模型C=C1+βX,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功能对X和C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消费函数。在回归参数能通过检验的基础上,不同的α的取值,会有相应的不同的消费函数,这时应该选取拟合效果好的消费函数。判定系数R2=SSRSST=1-SSESST,SST为总离差平方和,SSR为回归平方和,SSE为残差平方和,各样本观测点与样本回归直线靠得越紧,SSR/SST就越大,直线拟合得越好。判定系数R2测度了回归直线对观测数据的拟合程度,反映了回归效果的好坏。R2越接近1,表明回归直线的拟合程度越好。
当α选取不同的值时,把表1数据用SPSS软件作回归分析,得到了很多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回归结果显示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都很接近1,则拟合程度都很好;都通过了线性回归关系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也通过了自变量X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p=0.000
从表2可知当时α∈(0.90,0.99),常数项t统计量的p值均大于0.05,通不过检验。在实际的回归过程中,当α=0.91和α=0.90时,常数项的估计值为负值,而且01时,常数项t统计量的p值随着α的增大而减小。当α=1.02时,p值=0.0391.02时,p值都小于0.05,都通过了检验。因此α≥1.02,时,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在通过了检验的回归方程中选取R2最大的回归方程作α=1.02为消费函数,则可以选时的回归方程为消费函数。
可见R2=0.986,拟合效果很好,且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检验。
回归方程为:C=500.559+0.587X=500.559+0.587Y1.02
(二)弹性消费资料比重的计算
宁波市区居民有收入弹性的消费资料的需求占总消费比重趋势。由C=C1+C2=C1+βYα,可知有收入弹性的消费资料的需求占总消费比重趋势为βYαC×100%=C-C1C×100%。将历年C的数据和C1=500.559代入计算,得表3。
表3 收入弹性的消费资料的需求占总消费比重年份比重199069.25%199173.00%199277.29%199384.05%199488.73%199591.01%199692.35%199793.04%199893.67%199993.32%200093.74%200194.71%200294.67%200395.22%200495.56%用SPSS软件根据表3的数据作序列图如下:
弹性消费资料占总消费资料比重的序列图
(三)结果分析
由回归分析得出的消费函数C=500.559+0.587X=500.559+0.587Y1.02可知宁波市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增,即MPC>1,这与前面建立的消费模型相符。由弹性消费资料占总消费资料比重的序列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宁波市区居民对有收入弹性的消费资料的需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由于改革开放,宁波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宁波市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居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越来越重视非基本需求,如购车,旅游等。宁波居民对宁波未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充满信心,对未来的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持乐观的态度,表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增,因而越来越多的市区居民有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的倾向,通过借贷增加对非基本资料的消费,因此非基本需求消费资料在居民的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四、结论
通过对宁波市区居民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可知确实存在MPC>1的情况。说明凯恩斯理论只是一种从普遍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理论,只是针对收入和消费的直接关系,却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国情以及由此对居民收入和消费造成的不同影响。同时也说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拓展模型是比较恰当和全面的。
北京市食药监局方面表示,由于存在地域差异,微商特殊的销售模式导致监管困难,成为了监管“盲区”。
近日,有消费者称,使用一网络红人售卖的面膜后出现皮肤问题,经众多消费者投诉后,这名网络红人销声匿迹。消费者的维权之路极为艰难。
据了解,当地工商部门以“案发不在本地”为由拒绝受理,不少人报警同样以“不在案犯地”、“找发货地”等理由被拒绝。
市食药监局方面表示,目前微商仍是监管“盲区”。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食药部门还是工商部门,均面临着“异地执法难”的难题。“微商的‘出售’行为涉及不同地区,通过层层的方式销售,一旦下家出了问题,上家马上像壁虎一样‘断尾’自保,调查取证非常困难。即使被连根拔起,低投入的商家很快又能死灰复燃。”
正是这样的现状造就了微商的面膜热。曾有人戏称“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卖面膜的”。北京商报记者曾在暗访中了解到,面膜等化妆品毛利率在150%以上,重复购买率高,并且无需售后服务,是微商进货的首选。
打造一个面膜品牌其实很简单。业内人士表示,大型化妆品品牌都有自己的生产线,而微商品牌商往往借助拥有OEM资质的厂家进行代工生产,品牌商仅需要制作一个精美的包装。业内人士透露,“只要肯投钱,任何人都能拥有自己的面膜”。
“微商所售卖的面膜绝大部分都属于‘安慰剂’。”一位化妆品方面的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化妆品行业存在技术壁垒,大部分微商面膜使用的都是公共配方。虽然大部分品牌的产品都“无毒无害”,但效果也绝不像微商所描述的那么神奇。
然而,微商打着“分享美容经验”的旗号推销产品,能够巧妙地避开监管,不涉及“虚假广告宣传”。
北商商业研究院方面分析,虽然饱受诟病,但微商作为新兴商业模式仍有存在价值。对微商的整治需要正确引导和加强监管,而非一棒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