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营效益

企业经营效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营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经营效益

企业经营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营效益;运营监测;电力行业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引言

目前,各大电网公司运营与监测(控)中心正处于建设阶段,其设置初衷是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功能,实时汇总分析各类信息数据,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为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证。

运监中心建立之前,公司对于经营效益管理的研究只是在财务部门展开,而财务部门所具备的数据能支撑起的经营效益管理仅限于财务管控等点层面,如果全面考虑公司经营效益影响因素,就需要一个全局统筹性质的部门来研究分析。国网总部对于运营与监测中心公司经营效益分析职能的定位如下。

公司经营效益综合分析以全面监测为基础,以各部门专业分析为支撑,有利于全面反映公司整体运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风险,确保公司总体目标的达成。

一、经营效益分析思路

密切跟踪公司内外部形势变化,依托全面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公司主营业务活动,结合专业分析,分析外部环境影响、总结公司主要运营特点,通过数据、指标的匹配研究分析,发现运营过程中的异常和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为公司运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保障公司年度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二、经营效益分析重点

公司经营效益综合分析的分析重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从宏观形势变化影响、电力供需形势、投资及建设环境等方面简要分析公司面临的外部形势,重点关注对公司运营产生较大影响的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行业发展等情况。(1)宏观形势变化: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尤其是和能源、电力行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动向;煤炭市场(重点分析电煤市场)变化、行业政策变化;重点用能行业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主要分析指标:GDP总量及其增长率、进出口额及其变化、重点用能行业产品价格及其变化趋势、主要港口煤炭价格等。(2)电力供需形势:分析电力消费增长及结构变化情况;重点行业用电及其增长情况;装机规模、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及其变化情况;电力供需平衡情况等。主要指标:全社会用电量及其分类用电量、用电负荷、发电量、发电装机容量(包括各类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及本期新增容量)、拉限电损失电量、发电机组利用小时、窝电电量(发电机组可调容量、发电机组实际出力)、跨区输送电能力、跨区输送电量。(3)投资及建设环境:分析说明重点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投资情况;建设环境及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政策变化等。本部分以定性分析为主。相关指标:前期工作计划完成进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进度。

2.主要运营情况分析。结合监测异常,分析主要运营情况,对指标预警情况,特别是指标完成存在风险或难以实现年度目标的指标进行重点说明,总结公司整体运营特点。(1)主要运营指标完成情况:以监测业务为依据,选取主要运营指标,通过分析监测的异动,指标完成情况、增减变化原因、趋势、年度目标完成进度和指标预警情况等,重点反映公司运营的关键绩效,综合体现公司运营情况。主要运营指标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经济增加值(EVA)、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物资采购总金额、招标采购节约资金、物资集中采购完成率、物资到货及时率、售电量、线损率、投入完成额、投产线路长度、投产变电容量、核准500(330)kV及以上电网项目数量、统调用电量、最大错避峰负荷、国家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售电平均单价、市场占有率、优质服务完成率、电费回收率、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开工线路长度(现场)、开工变电容量(现场)、电网基建投资额等。(2)指标预警说明:结合运营监测中出现的异动,对指标预警情况,特别是指标完成存在风险,或难以实现年度目标的指标进行重点说明。(3)公司当期运营特点:通过关注主要运营指标完成及预警情况,结合专业分析的支撑和对日常运营动态的了解与掌握,归纳总结公司当期主要运营特点。主要运营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生产、电网规划建设、经营状况、供电服务、物资管理、产业金融、新型业务、国际业务、综合动态等方面。

3.措施及建议。针对前述主要宏观环境、主要运营目标完成情况、监测及业务协同情况分析,通过对公司运营情况的变化趋势研判,针对分析反映的问题及风险,按照问题出现的频率和范围、问题涉及的组织与机构进行归类,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撑。

三、经营效益分析方法

经营效益综合分析主要采用指标状态量化、分析评价、问题汇总、剖析与预测和措施建议陈述等方法。1.对主要运营情况,业务协同情况和运营中心协调控制情况,从指标状态量化入手,采用加权、比例计算、时间数列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量化。2.对指标状态的量化结果开展对比评价。对比可以是预期指标和实际指标对比,本期指标和往期指标对比,或是本期实际指标同其他企业实际指标对比。指标比较的目的是观察变化情况,用以提示指标在分析期间增减变化的方向和趋势, 判断经营活动产生的问题。3.对运营中的重点问题及风险,采用鱼骨图,因素分析法等归纳分析方法,对相关问题利用其内在的相互关系进行归类合并,以便从复杂的现象中整理出思路,抓住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电网企业的庞大、复杂等特性决定了其经营效益管理的难度很高,既要保证供电可靠性,又要考虑其经济性,即在可靠供电的基础上确保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不断探索合适的方式、方法对企业经营效益进行有效管理,为电网企业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付钊.论企业成本和效益管理[J].新西部,2014,12:62-63.

企业经营效益范文第2篇

研究假设

对于经理层而言,其目标与股东有所差异,经理层会更关注企业的成长,企业成长会给管理层带来更多的年薪、在职消费和无形声望。而伴随着企业成长,其经营业绩从总量上看也会随之有所增加,因此得出:假设2:企业营收增长率越高,经营绩效也会随之改善。对于普通员工而言,其从企业中获得利益主要来自工资部分,员工对于工资的提高并无主动权,只有企业经营绩效改善,员工收入才有可能改善,而改善后员工内心有一个评估机制,来评判工作是否得到了奖励。如果工资提高获得奖励,则员工工作积极性将提高,而这有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因此得出:假设3:应付职工薪酬营收比越高,经营绩效越好。企业对于供应商的态度比较复杂,一般而言应付账款周转率越快,企业利用信用融资的可能性就越小,那么企业就需要额外的支付更多的资本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反之应付账款周转率越低,则企业能够利用供应商更多的信用融资,其资本成本将降低,而这有利于经营绩效的改善。但对供应商货款支付条件的苛刻,会促使有些供应商远离企业。总体来看,企业对应付账款的支付是消极的,因此得出:假设4:应付账款周转率越高,企业经营绩效越差。在企业经营中,债务融资是融资的重要一面,但随着债务融资规模的增大,一方面企业固定的财务负担增加,同时由于经营的不确定性,盲目的债务融资可能会导致财务困境;另外反映债务越多,债权人的利益越难保障,因此得出:假设5:利息支付率越高,企业经营绩效越差。在企业经营中,由于企业不当而被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行政部门处罚,而这种不当有很大程度表现为与客户签订合同的不履行等行为,因此企业罚没收入越多,则表明企业对客户的责任越差;当客户接受这一信息后,将减少购买或拒绝购买公司产品,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绩效恶化,因此可以得出:假设6:罚没支出率越高,企业经营绩效越差。企业生活在社会中,企业的社会贡献会影响其多个方面,当其社会捐赠较多时,会无形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21]。而知名度的提高不仅具有品牌效应,而且在招聘员工、融资等方面也将获得便利,这些便利的取得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改善,因此可以得出:假设7:社会捐赠支出率越高,企业经营绩效越好。

实证研究

1、数据采集研究样本为2009年12月31日前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同时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有PE参与,这样样本共92家公司。其中PE是指主营业务从事股权投资业务,但不包含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类投资公司和公司管理层持有的投资类公司。模型中采用的数据均为2011年年报数据,数据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3、回归分析(1)描述统计表2描述了研究样本中样本数量、均值和标准差的情况,可以发现在92家样本中,净利率这一指标的均值为9.615%,而标准差为11.64171%,样本总体在2011年度经营业绩表现不错,而且样本内部偏差也不是很大。值得注意的是,衡量企业对供应商责任的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均值为24.96,但其标准差为115.934799,样本内部偏差较大。而其他指标基本偏差不大。(3)假设检验从经营绩效(净利润率)的影响因素来看(见表4),在PE支持企业群体中,政府责任与经营绩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564,且在1%之内水平上显著,假设1成立;管理层责任与经营绩效亦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10.730,但显著性略低于对政府责任,假设2成立;另一个与经营绩效相关的责任指标为债权人责任,其与经营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133.602,同时也在1%之内水平上显著,假设5成立。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PE支持企业群体中企业经营绩效(净利润率)与员工责任指标应付职工薪酬营收比、与社会的责任指标社会捐赠支出率、与供应商责任指标应付账款周转率以及与客户责任指标企业罚没支出率不相关,即假设3、4、6、7不成立。

结论与建议

企业经营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一、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产生的渊源

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起源于产权理论和委托理论。企业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盛誉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而随着生产力发展和规模大生产而出现的专业化的加剧,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企业内部产生了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在这种委托关系中,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所获取的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股东与经营者相比,在信息获取的易得性和真实性方面处于不利位置。由于委托人和人目标利益的不一致性,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契约的不完全,往往会造成者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惜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事实。所以,激励约束机制便是为解决这种委托—关系而产生的。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公司制改造、股份制改革,股东和经营者往往是分离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选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活动中总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这与国有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并非总是一致的,这使得国有企业经营者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这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要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避免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建立适当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在国企改革的探索中,我们也建立了一套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如经营者持股制度、年薪制等,但这些机制在实践运行中收效不大,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经营者持股制度,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在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的同时,也使其受到相应的约束,但国有企业经营者持股比例偏低,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根本无法把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些股份是凭着职位得到,而不是凭借其经营业绩获得的奖励,这样的激励约束机制无法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说来,目前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激励对象不明确。在人们对企业的一般认识中,作为经营者的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不只是法人代表一人,而是由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和工会主席组成的小组。这事实上混淆了经营者与投资人、党务工作者、职工之间的关系,其实企业激励的实际对象只能是作为企业法人代表的经营者,他们才是企业真正的人,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激励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在过去很长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是结构单一的月薪制。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形式日益多样化。虽然现在一部分国有企业实行了年薪制、期权、期股制,但未能将其落到实处,还没有形成类似国外的体系完整的企业经营者薪酬体系。

(三)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除了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作为辅助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对业绩的评价,也是对经营者本人的肯定,适时给予员工一定的精神激励会让他们时时充满工作热情,有时可以达到物质激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目前这一激励形式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还很不充分。

(四)约束机制低效。在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能,负责监督管理非银行企业国有资产,但由于公司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完全等原因,约束机制往往并不能对经理人造成较大的威胁。

(五)对经营者的选择仍旧是行政配置下的组织人事部门委任制。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政企分开,企业能够经营自主,但是行政配置经营者的选择机制使得政企分而不开,要么行政干预过多,企业没有足够的经营自;要么企业出现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做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三、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对策

在原先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中,造成相当多的经营者要么受不起物质利益诱惑不惜以身试法,教训惨痛,要么由于物质利益激励与精神激励的脱节使得其缺少上进的动力,创新不足,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效益,为此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已成大势所趋。

(一)根据企业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手段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物质激励的实现主要依靠健全的薪酬制度。现阶段,实践中的各种薪酬制度如年薪、奖金、退休金等制度各有其优缺点,有的国有企业在经营者薪酬制度方面采取 “年薪+期权”,还有的采取“年薪+奖金+退休金”。而至于到底采用哪一种或哪几种,还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此外在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物质方面激励的同时,还要以精神激励为补充以提高经营者的社会地位。对经营者的精神激励应偏重于提高企业经营者社会地位和知名度方面,使经营者感到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起到物质奖励达不到的效果。

(二)规范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内部约束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发挥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职能,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其次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经营者的责权利做出规范性的规定。如在经营者进入企业的任职合同书上,对经营者的责权利做出严格的规定,强化国企经营者利益约束机制,引入风险收入机制,完善精神利益机制,从而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约束。

(三)强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外部约束机制

强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外部约束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也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就是健全与之相关的法律体系。我们应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完善《公司法》,还应出台一些相关的具体法规,以达到在对经营者的合法权利给予保障的同时有效地约束其经营行为。其次,建立统一、开放的经理市场机制。一方面它可为国有企业选择称职的经营者提供渠道,另一方面它也使在职的经营者有了潜在的竞争压力,使其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从而起到约束其经营行为和激发起工作潜能的作用。再次,通过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强化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就可以形成对企业经营者经营行为的间接约束。因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一旦出现危机,投资者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企业。最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其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浅谈有效建立企业激励机制[J].价值工程,2012 (35)

【2】郝燕玲.浅析基于委托理论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6)

企业经营效益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A公司作为特大型能源电力企业,位居世界500强前列。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A公司面临营业收入增速放缓、电力改革逐渐深化的新局面,公司经营效益的持续较快增长面临严峻考验,经营效率亟待提高。为了持续改善经营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增强竞争力的目标,公司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经营效益评价、分析指标体系,研究纳入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方法,及时预警经营效益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查找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中的弊病和短板,依托管理创新,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营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日常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时,企业需要分析自身经营效益的综合水平,综合各类指标和同一类别中的各种指标对经营状况做出评价,因为单一的财务指标只能片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中某个时刻、某个方面的情况。因此,A公司建立经营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结合多个指标综合考虑。

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创造效益的具体方面,A公司经营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被划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资产效率模块、经营质量模块、投资效益模块、偿债能力模块、盈利水平模块以及发展能力模块,如下图1所示。其中前三个模块侧重从A公司的资产和投资角度出发,分析公司的存量资产和增量投资带来的效益成果,并对资产本身的运作水平予以评价。偿债能力和盈利水平侧重从财务角度分析A公司经营过程中的稳健水平和实际创造的效益,发展能力模块侧重A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对公司维持现有的增长模式和发展水平的能力进行评估。

资产效率模块:资产效率主要指的是A公司运营资产的水平,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等,通常用周转率指标衡量公司对资产的经营管理。资产效率模块的指标通常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

经营质量模块:经营质量是指A公司资产的经营效果,涵盖电网资产、固定资产、售电收入等方面,通常以每单位资产产生的收入、费用或产量衡量资产的运营水平。经营质量模块的指标包括单位电网资产售电收入、单位电量电网成本价差比等。

投资效益模块:投资效益是指A公司各类投资如电网投资、基建投资等的投资水平和回报,以各类投资所占比例、投资产生的销售和收入增量来衡量投资效果。投资效益模块的指标主要有单位电网投资增售电量、电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等。

偿债能力模块:偿债能力是指A公司以资产偿还长期负债、流动负债的能力,是对债务的承受能力和保证程度,通常以各类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偿债能力模块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等。

盈利水平模块:盈利水平是指A公司获取收益的能力,即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增值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收益如营业收入、经营现金流量等的质量及其水平的高低。盈利水平模块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

发展能力模块:发展能力是指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是企业在其固有资产、权益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通常以资产、收益的增长情况衡量企业的发展潜力。发展能力模块的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

为全面衡量公司经营效益,A公司在6个模块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司经营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指标库、核心指标库和全面指标库。A公司通过三套指标体系层层推进,对各部门及下属各单位进行经营效益的考察和评价,对于经营效益出现问题的单位进行及时预警和干预,从而达到实时监控,提高经营效率的目标。

三、对其他大型国企的借鉴意义

首先,经营效益评价可以促使国有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通过经营效益评价,可以了解企业各项生产要素的利用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措施、改进经营管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依据。

其次,经营效益评价可以促使企业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开展经营效益评价必须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方法和现代化计算、通讯手段,不断揭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必然促使企业更多地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经营效益范文第5篇

一、传统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

实践证明,企业只有勇于管理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我,适应市场并驾驭市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中国经济要发展,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所以必须形成自己的独树一帜的先进的管理体系。1.理念创新我国许多传统企业过去总是习惯于计划经济体系,在管理模式、价值取向上的观念已形成固定模式根深蒂固,在当前情形下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样的经营理念难以使企业在市场条件下赢得优势,抢占先机。因此,传统企业实现经营模式的创新,必须首先在理念上进行创新。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认真总结市场经济的规律,并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机构、文化建设等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整个企业,树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特性的经营理念和心智模式。这是一种颇有难度的创新,这种革新是对人们头脑中观念的革新,是价值观与行为取向的重新塑造。2.技术创新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已经证明,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重要力量。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看,或者从全球知名大企业的发展历程看,凡是始终注重技术创新的企业,都能够经受住改革的冲击,经受住时代的变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反之,那些固步自封、不能够随之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的企业,大都被时代的浪潮淹没。因此,作为传统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固有的特长;另一方面,要注重技术创新,要成立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机构,增加资金投入。“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加大了技术研发,才能在生产经营上实现转型和突破,才能打开更广阔的技术领域,进而开展更广范围的经营,实现企业效益的倍增。3.进行制度创新现代经济学已经证明,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作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刚性约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相应的变化。否则,制度如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落后员工思想的变化。那么,现有的制度就会成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羁绊,就会成为企业增加效益的瓶颈。因此,作为传统企业,要实现企业效益持续增加,必须对自身的制度进行创新。要对企业的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资本运营制度等各项制度进行梳理,过时的要及时废除,不能满足要现实需要的要及时更新,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全新的制度。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违反制度的要坚决按制度规定办,确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从制度创新中要效益。

二、传统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对增加企业效益的作用

1.提升效益企业效益的提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当前效益,另一个是长远的效益。而经营模式的创新。如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一方面,能够大幅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减少资源消耗;另一方面,经营模式的创新,如:战略上的创新、理念上的创新,又能够提升未来的效益,为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2.拓展市场传统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如在市场营销理念和管理上的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有力地拓展市场、展开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竞争中占据优势,必然要不断拓展自身的市场范围,也必然会遇到众多竞争对手。因此,这样的竞争过程实际上是多个博弈对象的动态博弈过程。一个企业如果能最先拿出适合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就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最先获得该博弈的主动权,就能够战胜对手,获得最后的胜利。而这样的经营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在相应对策条件下找到最佳的、最适合的市场策略和运行方式而已。这就是一种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3.有助于企业家的形成“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企业的管理者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可以说,企业家的经营管理理念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家的文化内涵决定了企业的文化建设。传统企业对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促进他们及时转变观念,跟上时展的步伐。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批职业经理,或者说企业家。这样一个阶层的产生,一方面,使企业的管理处于专家的手中从而提高了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发生分离,推动了企业更健康的发展。而职业的企业家必然更进一步关心经营模式创新,关心管理创新,因为他们知道经营模式创新的功效。因此,他们往往成为重要的经营模式创新的主体。

作者:张瑜单位:郑煤集团运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