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开发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花卉旅游开发目标及含义
花卉旅游开发层次主要分为一般基础层次与延伸活化层次,其实,开发过程也就是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上升过程。
所谓一般基础层次,就是单纯以花卉自然景观为产品特色,侧重于单纯的视觉观光角度,利用花卉生长地天然的资源禀赋,展现花卉田园风光,这是大部分花卉旅游地的开发现状。比一般基础层次更高级一步的层次,就是延伸活化层次。
所谓延伸活化层次,其含义就是通过对花卉游览内容的多元延伸和文化内涵的活化,由单调的观光功能上升到旅游综合功能,增强花卉旅游的活力,带动综合经济效益的增长。具体的讲这个层次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意境环境,即根据花卉品种的特性,优化组合花卉品种和空间结构,创造出花卉旅游地独有的游览氛围。二是主题场景,每一种花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将其整理归纳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建设单元化的主题场景,既能增强花卉旅游产品的特色性,又使得花卉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三是要素活动,通过将花卉文化渗透到活动设计、听觉设计、味觉设计、触觉设计、季节性设计等旅游产品开发各个细节之中,进行系列化发挥花卉资源休闲、参与、愉悦等多种旅游功能,完善旅游六要素结构。四是生态设施,花卉产地本身就是生态环境优越、乡村气息浓郁的地方。景区内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设施的建筑风格都应强化生态理念,进行生态化建设,与花卉本身的环境融为一体。拓宽花卉旅游的载体空间,弥补和丰富旅游资源内涵,向休闲度假深层次方向拓展深化,提高花卉产品的整体吸引力。
因此,为了高起点、高标准,我们把花卉旅游开发目标确定为:延伸活化层次的开发。通过一般基础层次开发,3至5年后向延伸活化层次过渡,拓宽花卉旅游的载体空间,弥补和丰富旅游资源内涵,向休闲度假深层次方向拓展深化,提高花卉产品的整体吸引力。
二、花卉旅游开发形象定位及开发规模
1、在这两个层次开发基础上,还要进行旅游形象的整体塑造。一是旅游形象定位,即从视觉层面入手依据花卉的风格特性,结合所在地的地脉文脉、区位进行旅游形象的基本定位。二是形象系统设计,即在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上,对延伸活化层次内容进行形象提炼与整合,在营销口号、促销方式等方面予以系统反映,设计、推广和建立花卉旅游地系统化的旅游形象。
2、开发建设规模
从2014年起,用年时间,重点建设亩花卉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并逐渐沿辐射和带动其它村、镇发展。到年建成花卉生产经营企业达家以上,花卉生产规模达亩以上的花卉产业经济带,实现以花卉产业为主导产业,配合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基本实现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花卉产业总产值达万元以上,实现利润万元以上,带动餐饮、旅游、休闲、娱乐、房地产开发等产业收入,实现年收入亿元以上,利润万元以上,花卉经济带年产值达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元以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都市农业基本形成。
三、花卉旅游开发经营模式
从旅游经营角度来说,花卉旅游地经营传统上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的花果式的生产,花卉生产地被农民承包或占有,采取个体经营性的农业开发模式(集体经营的方式已经很少见了);另一种是园林事业式,由于一些花卉的级别高,属于珍稀景观资源,被政府行业部门(多为园林部门、农业部门)围合建设成园林景观。但是,单一的花果式的生产,农民经营分散、各自为阵,其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林果的销售收入,对花卉资源旅游功能缺乏相应的重视,花卉资源利用率低。园林事业式管理,由于采取部门事业型的经营,部门独享,缺乏市场开拓意识,大多开发为具有游憩功能的城市公园,附加的人为痕迹较浓,品位不高,加之内部经营机制不活,花卉资源的综合效益徘徊在低层面。
因而,必须摈弃这两种传统的经营运作模式,开拓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推动花卉资源资产化、产品市场化的进程,实现企业公司化的运作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花卉旅游品牌。
实施“公司+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手段惠及个体农户,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花农增收,保障花农利益,实现公司与农户共赢发展:(1)、向农户提供优质低价种苗,节约种苗投资,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确保切花的品质,实现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目标;(2)、向花农推荐种植国际市场畅销的新品种,带领花农抢占国外高端市场,避开国内无序低价竞争;(3)、花农切花采收后由公司统一加工包装和运输,既保证切花品质,又可以规模降低加工销售成本;(4)花农产品统一品牌销售,以品牌优势获取更大的产品附加值。通过农户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在花卉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提高农民种植花卉产品质量和档次,抢占高端市场,去获得更高经济效益。
在发展思路上,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品种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全面提高示范带动能力、规模化加工销售能力,实现农户在公司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指导下专业种植,产品采收后规模化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出口销售,最终实现规模品牌效益,走出一条带领花农增收致富的产业化合作道路,把花卉产业建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优势产业。同时,注重科技对企业提质创品牌的作用,成立技术研发中心,聘请技术顾问每年定期到公司指导及技术培训,并与省农科院花卉所合作开展土壤、植物营养及病虫害研究工作,实现国外新技术的消化、创新和推广。
四、花卉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基本思路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落实花卉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是实施都市农业战略的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内容,对加快都市后花园建设,实现促农增收的新突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实施组或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并落实专人负责,明确职能职责,使基地建设工作真正做到项项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同时,要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合力,对基地建设主动配合,急基地之所急,想基地之所想,主动想办法、出主意、活机制,大力支持、协调、配合花卉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与发展。
2、整合投资、加大投入、改善环境、增强后劲水利、道路等农业生产的直接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间接基础设施,在示范基地,特别是核心村应优先加强建设,以提高基地生产综合能力和发展后劲。要在建立多元化投资、整合投资的基础上,积极筹划包装项目,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增强和保证核心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要抓住南环路扩宽的契机,高档次、高水平建设好核心区景观大道,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硬环境。同时,要在用地、税收、信贷、社会氛围等方面为业主入驻营造宽松的招商引资软环境,把招商引资作为启动基地建设重中之重的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社会资金,扩大规模,提高水平,促进基地建设上水平、上台阶,真正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达到筑巢引凤,吸引企业的效果。
3、着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大力开拓市场各级党政和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市场环境、投资、税收、用地、信贷、技改等多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重点提高其经营能力和水平,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带动提高全市花卉产业化水平。同时,要加强对专合组织的建设指导与培育扶持,让其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花卉产业区域布局及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水平,培强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在大力引进花卉生产经营企业基础上,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重点培育扶持广交园艺工程有限公司,使其成为全市花卉产业的龙头企业。同时要壮大贡井区花卉协会,充分发挥其“内引外联”的“桥梁”作用,使其带领、引导企业、农民闯市场,开拓市场,发展市场。
4、以花为主,行业互动,构建都市农业花卉产业的高效发展,不仅是花卉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等方向面发展,在扩大花卉生产规模,提高花卉产品档次,增加市场占有面的基础上,必须和观光、休闲、娱乐业紧密结合,协调同步发展,走都市农业之路,才能真正意义实现高效,发挥基地综合效益,促进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
5、建立健全支撑和保障体系,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农业执法体系、市场网络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等配套体系建设,逐步发展成为行政监控为主、行业监督为辅的保障体系和国家服务体系为基础、企业服务体系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花卉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
五、花卉旅游开发公司经营管理规章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制定经营管理章程。公司经营范围:旅游资源开发、种植果树、花卉、苗木、草坪;养殖生畜、猪、家禽;技术咨询、经济咨询、技术转让;餐饮娱乐;课程培训。
2、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行使下列职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执行董事、监事,决定有关执行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审议批准执行董事的报告;审议批准监事的报告;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的方案;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修改公司章程;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
3、公司设执行董事一人,由股东会选举和罢免。执行董事任期年,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执行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执行董事行使下列职权:负责召集股东会,并向股东会议报告工作;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审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制订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4、公司设经理一名,由股东会聘任或者解聘。经理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股东会决议;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股东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股东会授予的其他职权;经理列席股东会会议。
关键词: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运行模式;京津冀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365-06
The Operational Mode of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LIU Jin-hana,YUAN Xiao-lina,SHEN He-jiangb,JIA Fei-fana
(a.College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b.Department of Touris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bstract: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an important tourist area in China.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endency(yet is faced with) many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used by the lack of effective operating mode. Therefore, some effective operating modes are constructed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board, traffic circle construction, interest balance mechanism, region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Key words: regional tourism;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perational mod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1 京津冀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提出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旅游一体化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满足区域内各方的旅游利益,同时有效推进区域内的旅游效益的增长[1]。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机制。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通过不断对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形成一体化运行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开发中起了先锋带头作用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长三角”打破行政界限,形成“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带动了区域整体的旅游业发展。
京津冀是我国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京、津、冀三地地缘相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互补性极强,区域一体化合作与开发是这一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而京津冀区域的旅游合作,发展历史由来已久,但进展稍慢。近年来,三地政府更加注重区域间合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以利于“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然而,三地旅游合作一直是“呼声很高,进展缓慢”的状态。
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开发缺少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因此,京津冀区域进一步开展深度旅游合作,合力打造区域旅游一体化,应当引入一套适宜本区域的、有效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一体化开发运行模式。加快区域旅游市场的一体化,需要更深层次地对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并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运行模式进行研究。
2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进展概述
近年来,地缘相依的京津冀区域正着力打造“京津冀旅游一体化”[2],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一是区域旅游协作会议制度建立。2007年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由此区域旅游协作会议制度正式成立。同时,京津冀旅游相关部门也初步建立联动机制,完善安全救援机制,合力对区域旅游市场进行规范。以三地目前的旅游质监投诉电话为基础,开通三地旅游投诉处理热线电话[3]。
二是京津冀合力打造便利通畅的交通环境。京津冀签署的《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实现交通的全面对接。京冀共同推进京昆高速北京至石家庄段、密涿高速廊坊至密云段、京台高速京冀段、大广高速前期工作,共同推进111国道一级公路扩建工程。津冀共同开展承德至滨海新区的高速公路,唐津高速西延至石家庄、唐山至廊坊、南港高速公路规划工作[4]。
三是签署了三地旅游合作协议。2012年5月18日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旅游合作近期行动方案》和《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京津冀三地近期将工作重点放在推动京津冀旅游规划连接,联合宣传促销,加强旅游招商项目合作,建立市、省级旅游信誉信息系统、旅游协调配套的投诉机制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互动机制,建设统一的旅游公益服务热线12301等方面[5]。
3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因素
3.1 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尚未形成
京津冀区域尚未形成区域性的、深化的、系统全面的协调合作机制,从而对三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和区域竞争力的产生了消极作用。且三地区域联合尚没能取得很大的实际旅游效益,还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计划与细则。
3.2 区域旅游发展思路不相契合
京津冀三地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路上不相符合,合力不够。三地在各自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对于区域资源对接、协作方式等提及尚少。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质是要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最佳的整合,但是京津冀三地仍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谈合作,未能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角度开展资源互补、优势互补[6]。
3.3 未形成统一的旅游开发运行模式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提出已多年,政策与文件出台很多,却没有提出具有实效性的一体化开发运行模式。政策文件是指引大局的关键文件,但只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空喊”是没有实际效用的,行之有效的具体运行模式才是区域一体化开发的关键性切入点。缺乏有效的统一开发模式,由此带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重复建设、资源分割。
4 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运行模式探讨
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运行模式是以区域旅游地整体为着眼点,探讨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的方式方法、机制保障与路径选择。在对京津冀三地旅游资源、协作方式、交通环境、公共服务体系等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京津冀三地旅游一体化开发的具体运行模式:旅游资源整合打包模式、区域旅游板块共建模式、“1-2-3”小时交通圈(射线)运行模式、利益均衡运行模式、区域旅游发展共生运行模式、旅游信息共享平台运行模式。
4.1 区域旅游资源分类整合模式
从地域的空间结构来分析,京津冀区域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向外辐射至河北全省。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就是对区域内的差异性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增强旅游资源整合契合度,使之成为一个资源整体,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及分布见表1、表2。
从表1可知,京津冀区域内A级景区整体数量很大,A级景区在京津两点大量分布。而表2中,由国家旅游局公布的339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河北省有10个城市名列其中(包括秦皇岛、承德、石家庄、涿州、廊坊、保定、邯郸、武安、遵化、唐山市)。京津冀区域旅游深入开发的切入点应当是合理整合河北省与京津两地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潜力,合力打造整合性旅游景区集群。
同时,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体化开发过程中应当把三地具有互补性特征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推出互补性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结合A级景区分布和资源类型,京津冀区域可以打造如下旅游产品:①区域5A级景区整合产品,串联区域内国家5A级景区;②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全线游,串联区域内7大历史文化名城;③区域优秀旅游城市线,贯连区域内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通过依托区域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包装销售旅游线路与专项旅游产品的方式,充分挖掘各地旅游资源优势,捆绑打包销售,最大限度地实现合作和共赢,是京津冀加强区域合作,打造跨区域整合性旅游区的有效途径。
4.2 三地区域旅游板块共建模式
以空间分布与地域组合为依据,可将京津冀区域划分为四大板块(图1)。4大旅游板块主要包括环京津旅游区(京、津及周边河北的7个地市)、京北旅游区(张家口及承德北部)、京东旅游区(承德、唐山及秦皇岛)、冀中南旅游区(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
地域空间上,将京津冀三地旅游资源划分为上述4个板块,既与旅游交通线路的布局相统一,又与区域内各类旅游吸引物相结合。这一划分的最大好处是将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差异性互补及功能性分类组合,从而使区域旅游一体化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从地域结构方面加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整合力度。
京津冀区域旅游板块的共建,一方面要求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对区域功能性分区进行差异性分管,对不同的旅游板块发展制定其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这种有效的布局整合为旅游企业和部门的旅游营销也带来了便利,即规范互补的板块划分可以是初步的旅游产品策划,在进行旅游营销时,以此为依据可进一步进行功能性细分。因此,可将区域板块的旅游产品打造为以下几类旅游产品:皇城园林线路、休闲养生线路、古城线路、滨海旅游线路等等。
环京津旅游板块以京城皇城园林游、现代都市游,配合以临近京津两地的休闲养生生态游憩;京北旅游板块以河北承德、张家口两地的园林游憩与自然风光游憩结合;京东旅游板块则是以环海滨海渡假游憩为其主要的特色;冀中南旅游板块以石家庄-邯郸为轴心,打造经典红色旅游、都市旅游、古文化旅游及太行风情游。具体旅游产品见表3。
4.3 “1-2-3”小时交通圈(射线)运行模式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备为京津冀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区域交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将北京打造为辐射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交通服务核心平台,建设以北京为中心,以京津为主轴,以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覆盖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城市,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2小时交通圈”和“3小时交通圈”(表4)。
其中,“1小时交通圈”的范围包括北京周边的河北廊坊、天津,以及保定北部、张家口东南部、承德西南部、唐山西部等地区的小部分区域。目前,该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已经顺利实现1小时内互通,但局部地区由于交通方式的转换上仍有所不便,限制了“1小时交通圈”的全面实现。第2个圈层为“2小时交通圈”范围,包括河北省内唐山、张家口西北部、保定、石家庄、沧州、承德北部大部分地区。目前的发展态势为圈内南北向交通便利,以北京为中心,南向、北向的交通线路通畅,而东西向的交通发展不到位。第3个圈层为“3小时交通圈”,其范围包括河北省内的秦皇岛、邢台、邯郸及邻近的内蒙古、河南、山西等边缘区域。制约该区域内“3小时交通圈”形成的因素是省际交通联动欠发达。
综上可知,“1小时交通圈”应以提高圈内局部地区交通方式转换能力为开发重点;“2小时交通圈”应以扩展圈内东西向交通为开发重点;“3小时交通圈”应以无障碍联动省际交通为发展重点。
在“1-2-3”小时交通圈的体系构建当中,交通类型主要以公路、铁路为主体,因为公路、铁路运输方式是旅游交通体系中最灵活、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当然,三地间的航空运输亦应纳入区域交通圈范畴。“1-2-3”小时交通圈构建的资金投入应主要依靠政府,同时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构建更加稠密的区域公路交通网络来实现的。根据我国公路交通网络的分布与京津冀区域间公路里程的构成,可将“交通圈”理论进一步深化为区域“相互沁入式”交通网线,也可称作“交通射线”(表5)。
由区域里程表构建“1-2-3交通射线”,即里程数在0~100 km地段,位于“1小时交通射线”(方框)之上;里程数100~200 km,位于“2小时交通射线”(单线)中;里程数在200~300 km,位于“3小时交通射线”(双线);而里程数在300 km之上的统称为“多小时交通射线”。当然,这只是“交通射线”的理想模式,具体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区域交通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4.4 利益均衡运行模式
为了加快京津冀区域旅游统筹开发的进程,对京津冀区域的利益均衡机制研究十分必要[8]。
首先,签订利益均衡合作协议,有效填补利益均衡可依据文件的空缺。京津冀相关旅游利益均衡合作协议是旅游利益均衡机制得以实现的保障和前提。这种利益均衡合作协议区别于普通的旅游合作协议的关键在于其制定的主要目的是协调“利益”,包含两个层面的角度:一是政府层面的利益均衡合作协议,即京津冀三地政府或者旅游机构出面签订的协议,是从宏观角度考量多方利益而制定的政策性导引文件和实施性细则文件;二是非政府层面的利益均衡合作协议,签订的主体是旅游企业或者民间的旅游组织,主要以多方的经济联合效益为考量。
其次,成立相关旅游利益均衡协调仲裁机构。利益均衡协调仲裁机构是利益均衡协调机制的载体(图2),利益协调议事具体机构的建立由政府来牵头[9]。此机制可定位于政府牵头而又中立于三方政府的中立、公平仲裁机构。利益均衡协调机制,是在对京津冀三地旅游一体化开展中,归纳出三方利益主体的观点,对重大决策和措施进行多方、全面的考量,全面公正地进行三方利益的协调与沟通。旅游利益均衡仲裁机制的另一主要职能是“仲裁”,即是在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中,当出现各地政府不能相互达成一致的利益时,将所产生的利益冲突以书面形式上交于旅游利益均衡仲裁机构,仲裁机构充当第三人的角色,全面评估三方旅游发展的利益,以大局出发制定出仲裁方案,三地旅游部门以仲裁机构制定的仲裁方案解决旅游利益冲突问题。
4.5 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共生运行模式
共生是指区域内旅游发展单元在旅游发展条件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旅游发展关系,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理想状态。全力打造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协调共生模式,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举措。
第一,区域旅游市场共管。市场共管强调市场公共管理层面,主要涉及就地投诉机制、旅游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统一化机制、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异地投诉机制,使得旅游者可直接向旅游地投诉受理机构提出申诉,使问题得到就地有效处理。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包括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
第二,建立京津冀旅游合作委员会组织。该机构应超越三地原有的行政区域管理,是独立的组织机构。旅游合作委员会分为3个组织层:宏观决策、中观监督和微观操作层。决策层面负责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合作协议;微观层面是对发展规划和合作协议具体执行的部门,微观操作层亦可根据当时当地的特殊性突发性情况对规划、协议进行小范围调整或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观监督层面处于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之间,最主要的是监督作用,负责通报三地旅游业发展情况,分析考量宏观微观层面的决策及实施效果评估,对三地旅游业中出现的问题作专题研究,商讨对策(图3)。
第三,区域内旅游要素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供给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体。建立三地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即将三地的旅游公共服务整合为一个整体,该平台的构建应该包括4个子系统及功能(图4):公共交通网络、政策管理、突发事件管理与服务信息供给是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开发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京津冀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体系构建必须基于这4个要素联动发展,从而促进京津冀全方位旅游一体化的进程。
4.6 旅游信息共享平台运行模式
构建旅游信息化一站式平台已成为旅游信息服务的一大发展趋势。我国目前在旅游网络信息平台的运用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建成十分成熟的旅游信息平台。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中,通过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可有效整合京津冀区域旅游数据资源。
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区域旅游信息与交流的平台,便于及时有关京津冀旅游信息化合作、交流及招商等方面的信息,推进政府与政府、政府与民间交流与合作[10]。具体来讲,区域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应包括5大系统(图5):联合政务平台,主要包含的是区域管理层面的子系统;手机网络平台,通过3G资源的利用打造手机客户端的旅游系统;旅游资源整合信息平台,是为旅游资源整合模式与板块模式服务的网络平台系统;旅游服务平台,设计关于旅游服务的咨询与预定系统;行业联合动态平台系统,是行业信息的网络平台。
5 结论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虽有成绩,但仍然存在障碍。探讨行之有效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运行模式是关键,其中,旅游资源整合打包、区域旅游板块共建、“1-2-3”小时交通圈(射线)、利益均衡机制、区域协调共生、信息共享平台等模式的有效运行,是推动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深度发展的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1] 吴 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2] 郑立华.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N].中国商报,2012-03-23(7).
[3] 苗泽华,白翠玲,李鸿飞.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模式[J].经营与管理,2009(3):68-69.
[4] 京津冀实行交通一体化 实现区域规划“一张图”[N].北京商报,2009-05-19.
[5] 京津冀旅游合作恳谈会召开[EB/OL].廊坊科技信息网,http:///news_view.as-p?newsid=2483.2010-09-04.
[6] 李平生.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寻求突破[J].北京社会科学,2007,29(1):69-74.
[7] 陆晓杰.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潜力要素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8] 刘 萃.区域旅游统筹开发的利益均衡机制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少数民族文化;民族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080---03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同时也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创办经济特区二十多年以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为了推动海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12月31日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力图把海南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意见》一出,海南这个3.5万平方公里的海岛顿时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并迅速引来了一轮新的投资热潮。于是“东方夏威夷”、“又一个香港”、“又一个拉斯维加斯”、“又一个迪拜”、“泡沫”等等这样的词一时成了最为热议的话题。
海南之所以能够赢得如此特别的关注与优待,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秀美的生态环境分不开的。加上近几年来,海南省创新思路,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来提升本土文化内涵,如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亚洲职业高尔夫球公开赛、世界小姐总决赛、南山长寿文化节、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及由张艺谋“铁三角”策划创意的《印象-海南岛》等文化精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海南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但事实上,每一个闻名世界的热带海岛旅游区都不仅仅单纯依托着自然资源和商业化宣传,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掘该自然条件下孕育出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如夏威夷的玻利尼西亚文化、泰国普吉岛的泰南民俗文化以及台湾阿里山的高山族文化等都是当地旅游必不可少的文化体验,而海南这方面的文化品牌尚属空白。
海南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岛上生活着黎、苗、回等多个少数民族。据2008年统计,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47.61万,占全岛总人口的17.86%。其中黎族人口就达到约132万,约占全岛总人口的16%,是海南岛最主要、最具特色的民族,也是中国唯一分布在海南岛的少数民族。黎、苗、回、壮等各民族同胞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形成了各自独特而灿烂的文化。而在目前的海南旅游业中,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景点只是被简单粗放地商业开发,未能充分挖掘出其历史文化价值,既不符合现代民族生态旅游的要求,也不符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立场。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黎族文化,应当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重新得以审视与定位,应当得到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一、灿烂悠久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
黎族是海南少数民族的主体,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黎族先民就已定居海南岛,他们是海南岛最为原始的居民。直到明代,黎族仍分布于全岛各地,但宋元明清各代,随着内地汉族大量迁入海南,岛内民族同化和民族迁徙现象日渐加剧,岛北黎族少量南迁,大部同化于汉族之中。今天的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黎族就是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自己璀璨而又独特的文化。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又可细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层面。黎族的物态文化主要包括其住宅、服饰、饮食及生产、生活交通用具等。如黎族的代表性住宅――船形屋,是黎族最古老的住宅建筑,也是古代热带气候环境下最合理的建筑;黎族文身历经数千年,这些刻在血肉之躯上的由不同图案,包含着对生命的祈求,对幸福的盼望,对灾难的回避,对青春美丽的展示,是黎族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外,制陶、纺织、黎药、农耕、交通等都有其精彩之处,尤其是驰名中外的黎族织锦――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出了全球首批12个“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也称黎锦)便是其中之一。
黎族的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峒”和合亩制,它们是黎族特有的生产和社会组织方式,一直保留到20世纪50年代。从生产关系上看,“峒”和合亩制属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方式,由若干户有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组成,有些还接受非血缘的外来户参加,“亩头”由父系长辈担任,生产资料归全亩统一使用,合亩共耕收获的产品,扣除留作公共开支和亩头提取少量稻谷外,其余平均分配。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是黎族典型的民族历史文化。
黎族的符号文化包括故事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图腾崇拜等,如黎族对青蛙图腾的崇拜,黎族最盛大的节日“三月三”、黎族史诗《吞德剖》以及黎族激越优美的舞蹈,如传统歌舞“跳竹竿”、“钱铃双刀舞”等。此外,黎族独特的节日、出生、结婚、死亡、生病仪式规则,都通过象征意义反映出黎族淳朴乐观和坚强刚毅的民族精神。
观念文化是通过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等表现出来的,它渗透到黎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黎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东西。黎族人民诚实守信、勤劳俭朴、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传统,对内是一种振奋民族精神的动力。对外是一种保持良好形象、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的品质,是黎族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事实上,除了黎族,海南其它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海南苗族苗族人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祭祖,用特殊原料制作的五色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苗族人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带着女婿回娘家过春节。唱山歌、跳龙舞等。
海南回族主要分布三亚一带,主要靠在三亚各景区经商为生,他们是中国最南端的少数民族。关于海南回族的迁徙由来,国内外学者有诸多的争议。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流落到海南岛的古代阿拉伯人,国内学者则认为是由越南南部占城地区逃荒到海南的越南人。尽管存在争议,但考古人员曾在三亚发现多处唐代的伊斯兰教古墓群,这表明在海南岛居住的穆斯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二、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重要内涵的可行性
在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的发展目标中提出,建设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特别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应当成 为海南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元素。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地方,除具有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外,还具有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于原生态,而原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当今一种旅游时尚。这种文化既原始又智慧,既原生又奇特。它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休闲方式,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用不可置疑。海南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活的文化遗产,以其原始、自然、神秘和趣味性强烈地吸引着现代都市人,这就使得海南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成为可能。因此,海南应当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原生态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游。
其次,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少数民族一般都聚居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同样,海南的少数民族也大多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尖峰岭、霸王岭、七仙,岭、吊罗山、黎母山这五大国家森林公园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山上遍布着葱郁的热带雨林以及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这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遥可看瀑布,近可泡温泉,加上少数民族原始神秘的生活方式以及热情纯朴的民风。从而具备了现代原生态旅游的几大要素。
再次,对这些地方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将会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海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相对落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应当让岛内所有人享受到中央政策的阳光,把民族文化生态纳入到海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范围,无疑也会给少数民族同胞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与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也可以带动人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生态,去弥补文化结构中的缺失部分,自觉规范文化消费行为,保护稀有、不可再生资源,科学开发、培育新资源,促进文化生成,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生态的传承与繁荣。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应有议题
海南做为中国一个起步较晚的经济特区。地区经济发展也较为不平衡。20世纪50年代解放海南岛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直接从奴隶社会后期的合亩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教育欠发达,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但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生态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恰恰是这些交通欠发达,高科技和现代生活方式很少进入或尚未进入的地区。
因此,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进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开始威胁着民族文化生态:一方面因民族文化的“自闭性”制约文化旅游档次的提升,把旅游者带入一种落后与单调之中;另一方面因民族文化的“速溶性”使民族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取代,失去了民族文化应有的旅游和研究价值口l,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旅游的开发方面而言,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过分注重经济目的,在资源开发上迎合游客的消费趣味,或者未能真正认识本地民族文化精髓,便脱离当地社会生活而进行过多的文化场景模仿,使民族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此外,一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规模性开发导致资源的文化价值逐渐消失,如能体现当地旅游特色和文化的旅游纪念品,特别是当地特有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因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制作而丧失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如海南椰雕制作工艺精细,在古代常常被官吏作为珍品来进贡朝廷而得“天南贡品”之誉,但如今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椰雕工艺被大规模开发,市面上的多数椰雕制品都粗制滥造,失去了本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地位。
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在旅游者所带人的外来文化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当地居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转变,进而影响其行为习惯,最后导致某些文化特征被同化或消失。如服饰、语言、建筑以及生活习俗等的变化,传统文化被同化或扭曲。原来的文化封闭圈被旅游打破,外来文化影响了原生的文化环境而导致文化发生变迁。
除旅游的介入会给民族地区的文化带来影响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如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一体化必然造成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在某种程度的缩小,带来文化的趋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即便是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肩负传承民族文化责任的青少年一代在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也开始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
正如被称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的黎族织锦技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黎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黎锦的纺织图案便成了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是黎族文化的载体。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机器织造正全面取代手工纺织技术,另一方面,黎族年轻人却再也不愿意学习这门“没有经济收益”的手艺,而纷纷走出黎寨,到外面的世界去打工挣钱。因此,现在黎族掌握传统纺织技艺的人数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一些特色技艺甚至已无人能够完整掌握。此外,黎族的传统民居船形茅草屋这种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传统民居也正濒临消失。海南本地媒体日前报道称,在船形茅草屋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船形茅草屋正面临被改造――年轻人深感茅草房的不便,盼望住上条件更好的砖瓦房。
因此,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迫在眉睫的应有议题,应当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审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双赢
诚然,民族文化生态的某些变迁,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不应阻挡也无法阻挡的。因此我们既要保护民族文化,防止其“溶”进大众文化之中失去它的独特个性;又不能采取“封闭式”的保护办法,对现代文化一味采取“围追堵截”,使民族文化与世隔绝。通观世界各国对民族文化保护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必须采用“开放性”的保护办法。所谓开放性的保护,就是顺应新的历史潮流,逐步调整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适应能力,使二者达到平衡的状态,在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因子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的文化要素,并不断地获得新的发展。
因此,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将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经济效益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双赢。
首先,通过政府部门的实地调研与评估,将自然保护区中的功能分区概念引入到民族文化旅游区,在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地建立“特色文化区”进行保护性开发,营建良好的旅游氛围。
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主要的旅游目的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满足对民族地区原生异质文化的好奇。通过以当地家庭和社区作为载体,与当地居民零距离接触进行参观访问,甚至体验式生活,让旅游者观察和了解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文化信仰,既能满足其了解民族文化的需求以及享受高质量旅游经历的欲望,又能使当地人从中得到直接的经济收入,促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再认识,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双赢。
其次,在旅游区范围内将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部分村落定为“核心保护区”,这类村落严格限制旅游者的进入,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旅游容量的阀值范围内进行。由政府部门对这些村民发放一定补贴,并提供相关政策优惠,鼓励、扶持这些村落发展旅游特色工艺品加工。
再次,政府部门应当有所作为,做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建设“五纳入”: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纳人体制改革、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具体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全省民族村落普查。确定保护村落和保护范围。既不能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又不能不问青红皂白过度保护,浪费人力财力。
2.制定正确的保护方针和保护原则,统一规划管理。
3.制定实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目前海南省对民族村寨、民族文化生态以及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因此制定相关法律依据和保障是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49-02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也较快,逐渐形成了一些专门从事旅游纪念品生产的队伍,许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得以重新焕发活力。但是如果作一横向对比,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收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旅游纪念品收入占旅游收入增长的比重并不大。旅游纪念品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滞后因素,其开发、研制、销售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影响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一)观念落后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开发企业重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建成风景区游客就会来,旅游就会发展,再加上投资成本相对较低、收益高,资本回收期也比较短,有利于公司和企业发展,而纪念品的开发难度大、资本回收风险大,且知识产权保护难。由于这种观念长期存在于各旅游企业中,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受到“冷遇”,也致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开发相对滞后。
(二)生产滞后
当下,鄂西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开发和培育还缺乏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缺乏权威的协调机制,缺乏市场、资金、服务等多方面的政府指导和扶持,缺乏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对于一些景点、景区来讲,经营思路还停留在传统的吃和玩的接待上,对旅游纪念品所能带来的多重效应认识不够,导致旅游商品开发滞后的现状,出现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特色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严重脱节。
(三)缺乏特色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企业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经营规模,缺乏具有支撑性的企业力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销售大多属于个体经营,技术与资金不足,设计包装简陋,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此外,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低、品牌意识弱。此外,各个景点出售的旅游纪念品大同小异,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大多数产品缺乏创意,缺乏突出展示本地景色特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不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无法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四)营销乏力
由于鄂西旅游纪念品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完善,生产、供应、销售各自为政,多数还处于小作坊式的经营状态,缺乏有效的协作和沟通,导致市场信息无法准确、快速、有效地流通和反馈,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此外,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促销活动,无法扩大旅游者对纪念品的认识和感知。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为代表的自然类旅游资源的开发率最高,而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和遗址遗迹类资源开发率偏低,其中尤以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最低。但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经济价值却潜力巨大,可待挖掘的空间广阔,若对其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开发,必定会改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现状,使其呈现新面貌。
(一)培育旅游商品市场开发意识
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业总体收入份额的高低是衡量旅游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在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促进鄂西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就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意义。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企业是中心环节,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政策来鼓励社会和企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增强其开发活力,采用多种模式,将购物功能与旅游功能合二为一,形成优质服务体系,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政府、相关机构和企业应联合起来,积极扶持、开展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工作,尤其要开发艺术性高的旅游工艺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明确旅游纪念品的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决定着产品开发的具体内容和档次、规模,准确、良好的市场定位有助于开发出畅销的旅游纪念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可依照消费群体的特点进行市场分析,认真分析和掌握各类旅游者的偏好,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商品定位和价格定位。如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入境旅游者中,欧美游客对仿古工艺品、民族用品比较喜爱,尤其是老年游客,他们欣赏的是古风古韵的荆楚情调;而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日韩游客,由于和我国有相近的文化渊源,他们对织锦、漆器、石雕等民族工艺品情有独钟。因此,在产品开发中要做到针对不同的消费市场特点来进行,才能有好的销路。此外,中档价位的旅游纪念品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市场的薄弱环节。
转贴于中国
中国 (三)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同其他产品一样,旅游纪念品也有其生命周期,鉴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旅游纪念品日趋老化的现象,应加紧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此外,旅游纪念品本身就是特色旅游商品,它集地方性、纪念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特色是旅游纪念品的灵魂。鄂西地区浓缩并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武当文化、巴土文化、三峡文化,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要深刻挖掘其文化内涵,将荆楚文化和现代工艺技术以及鄂西的物质资源结合起来,应用传统材料与新工艺或者新材料与传统工艺来培育、开发高品位、高起点、个性鲜明的名牌旅游工艺品及其精品,树立鄂西地区旅游纪念品形象,才能使旅游纪念品市场重获生机。以资源为依托,对相关旅游纪念品进行深度开发将是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的重点,应该将楚国漆器、三峡石雕、武当宝剑、土家织锦作为龙头产品来发展。旅游纪念品开发若以传统和民族文化为内核和源泉,就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较高的价值。丰富多彩的传统和民间艺术品,系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其工艺特点,开发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厚乡土气息的旅游纪念品。
(四)围绕消费者的需要开发纪念品,提高附加值
要改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某些旅游纪念品开发不成功或市场销售乏力的现象,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加强对旅游消费市场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围绕消费者的需要开发产品。另一方面,要注重旅游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该注重精致度、艺术性、独特性、宣传性、便携性的有机结合。除具有传统和民族特色的经典旅游纪念品外,还需要有不断更新的时尚纪念品,通过对材料、制作工艺、加工手段及营销方式的创新运用,大力发展时尚性纪念品,使之与相对固定的经典纪念品相辅相成,构成多维的商品结构,这样才有竞争优势和生命力。此外,精美的包装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既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要求,还可以提高纪念品的档次,增加纪念品的附加值,便于游客收藏或馈赠亲友。
(五)全面统筹鄂西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走品牌之路
鄂西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要尽快形成产业,从而在旅游经济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的品牌,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成立以省发改委和旅游局牵头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商品开发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省旅游纪念品研制开发工作和生产。第二,设立专门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机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生产都是以经验为导向,难以上升为系统的开发模式。因此,可考虑在部分高校或研究机构内鼓励开展旅游纪念品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进行科学论证与合理引导;另一方面,加大纪念品的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第三,建立专门的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立足于现有的生产厂家,选择一两个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带动附近的乡镇企业生产。第四,建立旅游纪念品产、供、销体系,以扩大生产能力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使之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
三、结语
数据读取模块自动读取济宁辖区各站点、时次的micaps高空、地面资料(云量、风速、湿度、温度、降水等),写入后台并显示在界面上。如果要素值因为网络不通等无法自动调取,则可手工输入。根据各景点的地理、气候特征对站点要素进行人机交互判识修订。如山区、水库景区的气温要低于站点值、湿度要高于站点值;闹市区的景点气温要高于站点值等。
旅游气象预报专题图的生成
1各类旅游气象预报的制作应用处理模块根据提交的各景区气象要素值和相关预报方法、公式进行运算判别,做出相应短期预报和舒适度、紫外线、火险、登山、钓鱼等专业气象指数预报。
2矢量地图的生成采用矢量栅格一体化的组织方法进行地理信息叠加和分析,根据地理经纬度生成矢量地图(含县市边界、河流、水库等),并添加行政名、景点风貌等。
3旅游气象预报专题图的生成将相应短期预报和舒适度、紫外线、火险、登山、钓鱼等专业气象指数预报与矢量地图中的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进行叠加、配准,经过有效结合形成并显示带有地理信息的旅游气象预报专题图。
各景区旅游气象实况、预报查询
以点击地图热区方式,查询济宁各景点的气象要素和舒适度、紫外线、火险、登山、钓鱼等气象指数。操作方便直观,数据全面,图文并茂。
产品分发和归档
预报结果通过12121、短信、互联网等以声音、文字、图形的方式分发、传递到用户手中;同时形成数据文件存入数据库,供将来调阅浏览、对比分析。
主要技术方法
1软件开发平台
采用软件开发工具,完成气象要素和地理信息的读取、数值计算、指标判别、预报结果订正、信息叠加等处理。
2参数字典技术
字典给出所辖市县各景区的名称、代号、位置(经纬度)。当需要增加新景点时,只要对字典进行修改,不需要修改程序,系统就可根据需要进行气象要素采集和旅游气象指数预测。参数字典技术的使用使系统更灵活,更易于修改和维护。
3矢栅一体的组织方法
将各种类型的矢量数据(景区、河流、城镇等)转换成以经纬度表示的文本文件,通过调取文本文件和对应的图像文件,对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进行叠加、配准,经过有效结合形成并显示带有地理信息的旅游气象预报专题图。
3.1地图数据采集
在闭合的济宁边界图上任意定一个起点,按顺时针方向每隔0.1个经距(或纬距)取点,然后读取每个边界点的经、纬度值。同样方法读出河流、行政分界、城镇点等数据。经纬度值存储采用文本文件存储采集到的地图边界点数据,每个点的经、纬度一行。
3.2地图绘制
利用图片框控件(PictureBox)的line方法将地图描绘在图片框上。即用语句“picture.line(x1,y1)-(x2,y2)”把边界上的点依次连接起来,构成济宁市矢量地图。
3.3编程实现
采用软件编程。由于源码较长,下面只提供函数的主要结构。①读取经度值jd(i)、纬度值wd(i)。
4基本操作参数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系统或多或少需要设置一些操作参数,为了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往往需要多次操作。为了简化操作过程,系统对一些反复操作,特别是对地理信息、气象要素实时值等数据的读取和显示等进行了分类参数化,用简单的命令代替复杂的操作过程。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