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开发策略

旅游开发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开发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开发策略

旅游开发策略范文第1篇

会展业给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有目共睹的,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会展业发展迅速,以阆中为代表的优秀旅游城市也在节事旅游的开发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节事和节事旅游的定义

节事为节庆和特殊事件的统称,是一个外来的组合概念。依据影响力,特殊事件可以分为超大型活动、标志性事件和重要事件三个层次。超大型活动包括世界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标志性事件包括各具特色的城市品牌节庆活动,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青岛国际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等;重要事件包括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小的一些地方性节庆和特殊事件,如2013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

节事旅游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众参与性强的各项活动,吸引大量居民和游客,以节事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为了保证节事旅游的市场效应和可持续性,应坚持个性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开发原则。

二、风水俱佳、春节源头――利用节事旅游开发的先天优势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迄今有23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风水、天文、科举、三国、宗教等文化在阆中繁衍、发展。

阆中旅游资源丰富。诗圣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灿烂的历史人文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处,包括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佛塔,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包括清代四川贡院、华光楼、巴巴寺等,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地图集》200余处。

阆中风水景观独特。古城水绕三面、山锁四周,契合中国传统的风水格局,是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风水古城”。风水宝地孕育出伏羲之母华胥,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尹陈二氏兄弟状元等;还吸引了杜甫、陆游等文人墨客漫游于此,滕王元婴、张飞等王公重臣镇守其境,袁天罡、李淳风等名人大师寓居其地。

阆中是中国春节源头。西汉天文学家、历算学家阆中人落下闳编制《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正月初一定为新年第一天,“春节”由此而生,落下闳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2009年,阆中被评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三、景区升级、营销推广――提高节事旅游含金量和知名度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阆中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南(充)广(元)高速穿境而过,旅游交通全面提速;国道212线和省道302线辐射全市;高坪机场、广元机场毗邻相连;嘉陵江上连广元,下接重庆。陆续打造星级宾馆8家、古民居客栈和社会宾馆300多家,为大量来阆游客提供住宿接待。已发展旅行社12家,导游和讲解员约150名,餐馆名店50家,数十家旅游产品经销点,另有特色小吃、特色旅游商品各10余种。

为实现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目标,阆中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2010年开始编制《阆中古城创5A景区提升规划》,有关方面先后对阆中古城、白塔山、锦屏山等景区进行了维修升级,复建文庙等景点,兴建北街牌坊、古城西门城墙。同时,重新安装景区标识标牌系统1500余块,新增休息椅凳等服务设施,拆除古城部分不协调现代建筑,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阆中古城景区品质和品位提升很大。

旅游营销方面,阆中也做了充分的工作。在央视推出了阆中古城旅游形象广告,在邻近的两大重要空港双流机场和江北机场航站楼设立大型户外广告,在中西部核心城市公交车的黄金线路投放阆中古城旅游形象广告,在成都、重庆高端写字楼和住宅楼分别投放4500幅、3000幅楼宇框架落地广告,在成都人流量大的地铁1、2号线的重要站点投放阆中旅游广告,在重庆轻轨1、2、3号线车内张贴阆中旅游形象海报、横幅,在成都人民南路、重庆解放碑等城市核心区域户外LED播放古城形象宣传片。

四、天时地利人和――阆中成功举办2013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

2013年9月,主题为“美丽四川・相约阆中”的2013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阆中举行,本次旅游节由国家旅游局、四川省政府主办,四川省旅游局、南充市人民政府承办,旅游节期间来自海内外25个国家和地区300余位的领事官员、旅行商和媒体,齐聚嘉陵江畔的千年古城阆中。

本次旅游的主要活动包括六个方面:开幕式及阆中旅游产品展示;四川旅游商品展;第二届“嘉陵江之旅”旅游联盟年会暨川东北旅游区域营销联盟成立大会;“嘉陵山水秀”――川东北旅游图片展和四川100个最佳观景摄影点旅游图片展;启动嘉陵江水上游线路;第五届中国升钟湖钓鱼桂花旅游文化节。旅游节的开发,一方面提升了阆中旅游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阆中承办大型节事活动以及其他会展项目的实力和竞争力。

旅游开发策略范文第2篇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

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

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

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

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二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

1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

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2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

3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

4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5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

市场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

三结语

旅游开发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京津;乡村旅游;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1)04-0084-0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乡村旅游发展日益加快,在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村就业、增加经济收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及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景区景点。但由于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及对乡村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不够等原因,制约了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推动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其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形成乡村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开发模式。这是实现河北省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相协调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开发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这将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间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具备多项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自然资源诸如海岸、湖泊、山地、草原、森林,文化资源如独特的民间艺术、文物古迹、红色旅游等。目前已形成了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坝上森林草原、内陆湖泊湿地、环渤海及环中心城市等五大重点区域为依托,拥有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游、民俗风情游、休闲体验游、文物古迹游、农业观光游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类型,并打造出丰宁京北第一草原、华北明珠白洋淀、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太行明珠前南峪等许多著名的景区。这就为发展河北省乡村旅游、寻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前提基础。但总体来看,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创阶段,其发展规模较小,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产品结构单一,没有自身的特色和拳头产品。

二、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的发展障碍

虽然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喜人,并且具备了多项发展优势,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尚未成熟,不能适应全省经济与旅游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正确认识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保证。

(一)缺乏科学规划

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景点项目众多,有较广的地域分布,景点之间距离较远,集中度不够。这种旅游资源分散度较大的特点,加之缺乏科学的规划,旅行社在设计组织旅游线路时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另外,许多地方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没有科学的管理措施和环保意识,经营者盲目投资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其内容与形式雷同,乡土特色不突出、不仅削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也使得原本脆弱的乡村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其经济水平较低且服务设施落后,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后继投入尤为不足。比如该地区公路狭窄、公共交通设施较差,缺乏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公路沿途休闲服务设施配套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游客旅游的积极性,流失了大量的回头客,而且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三)缺乏产品竞争优势

目前,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上的产品项目大多都是大众游览性质的观光游。比如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普通的旅游线路,产品雷同,缺乏新意。能突出体现乡村旅游气息的诸如参与体验型、康体健身型的旅游产品甚少,这就说明了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个性化的需求。这些缺乏精品和亮点的同质化乡村旅游产品,就散发不出独特的乡村旅游文化气息,也形成不了竞争优势。

(四)缺乏旅游专业人才

正是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所处地域偏远、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相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加入。而且从事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当地农民,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综合素质不高,这就直接造成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服务质量水平低下,旅游项目经营管理不规范等现象,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较滞后。

(五)宣传营销不到位

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宣传力度不大,广告资金投入很少,大多数景区景点还处于等客上门的被动局面,很少外出促销。像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村,一直处于深闺或鲜为人知的处境。除此之外,乡村旅游能够招商引资的项目不多,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由于缺乏发展建设资金做保障、科学合理的规划做指导,导致了其旅游路线的低质化。比如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经营规模很小、运营成本很低,这就造成了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开发产品项目的精品化程度低,整体实力弱,不仅加剧了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阻碍了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三、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环京津地区根据所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景区推进模式

例如:游客在观赏涞水县的三坡镇、迁西县的青山关、安新县的王家寨等地区的同时,往往会在景区周边的乡村参与一些农业生产活动,体验一下农民的日常生活。该模式不仅能够使游客充分体验农村生活,对其自身也有一定热爱劳动的教育功能,同时也能释放和缓解游客的心理压力,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二)农业基地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发展周末休闲度假旅游。把休闲度假旅游同农村经济活动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的多层次需要,还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举多得。如栾城、赵县、顺平县发展起来的采摘旅游,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张家口怀来容辰万亩葡萄庄园、承德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观光园、保定昌利农业旅游示范园等,也依托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发葡萄、桃、苹果、梨等特色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三)特色经济模式

即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型旅游项目。该模式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又保护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环京津地区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诸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沧县狮舞、丰宁民间剪纸、唐山花吹、昌黎民歌拉网调、曲阳县羊平镇雕刻、河北民歌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开发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四)特色民居模式

即利用当地的古村落和特色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诸如张承坝上草原蒙古包、保定顺平的腰山王氏庄园、蔚县暖泉镇、张家口鸡鸣驿等特色民居,都可以借助其环京津地域优势和客源优势拓展自身的市场。

四、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循环经济对于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京津充足的客源优势,利用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鼓励环京津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特色乡村旅游是推动京津冀和谐发展、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主要手段,其具体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引导与管理

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是确保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拥有众多的乡村旅游景区,其开发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并结合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依据旅游地的资源特色、区位条件及生态环境、客源市场、经济水平等特点,对环京津乡村旅游景点实施差异化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的布局,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开发。各级政府要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规划方案来加强日常工作指导和管理,规范旅游设施及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收费价格等;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使乡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能够有法可依;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开发,构建各地的典型景区、核心景区。例如,环京津地区可以针对滨海渔区、草原牧区、山村农区等绿色生态旅游区开展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规划设计,不仅要突出其民居风格、村落形态、种植特色、还要打造其精品餐饮文化、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等方面的差异,精心塑造各景区的独特卖点,来满足游客的休闲游憩、周末度假等旅游需要。诸如张家口的冰雪游、廊坊的温泉度假游、秦皇岛的海滨游、唐山的渔村游、承德的皇家生态休闲游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体现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新颖性,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打造特色产品

1. 挖掘产品内涵。环京津乡村旅游产品内涵丰富,深入挖掘并开发其新颖独特性,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关键。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拥有许多著名土特产品,如沧州金丝小枣、赵州雪梨、京东板栗、宣化葡萄等。此外,一些民间工艺品如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也深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对地方特产进行包装和加工,设立参观窗口、让游客亲自体验、品尝或参与制作工艺品这一互动过程,不仅能够增加河北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其知名度,还可以增加当地的经济收益。

2. 突出产品特色。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时要充分突出其特色。乡村旅游活动主要特点是它的休闲性,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点开展爬山、赏花、农活体验、牧牛羊、饲鸡兔、露营、野炊、垂钓等活动,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满足游客多层次旅游需求。

3. 打造民俗文化。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合理利用当地民俗风情资源,设计与众不同的民俗表演与展览吸引更多的游客。比如设计一些上档次并能够充分展示其乡土气息的浓厚情调的民俗表演与展览,不仅能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乡村旅游项目,还可以使得游客了解当地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特色民俗,同时也加深了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不断激发游客的游兴,增加旅游体验,提高旅客的满意度。

(三)实施资源整合战略,培育产业聚集区

当前,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规模小、能力弱,因此,应该实施资源整合战略,培育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1. 规模化经营。要实现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的规模化经营,一方面要发挥旅游产业聚集优势,统一规划好环京津乡村旅游设施,实行产业化运作,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提高其知名度,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遵循旅游市场需要原则,积极迎合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趋势,加强环京津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相关旅游产业类型的整合开发,优化我省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例如,加强乡村旅游与运动健身、山地滑雪、温泉地热、草原避暑、海岸度假、河川漂流、户外拓展等休闲健身活动的结合,设计出以乡村休闲游为主题的参与性强、知识含量高的系列产品,不断的延伸其产品内容,重点挖掘其精品;建设桑洋河谷及昌黎葡萄沟相结合的葡萄产业集群,建设秦、唐、沧沿海地区的渔家度假产业集群,建设坝上满蒙风情乡村避暑产业集群等多种关联性强、特色鲜明、集约化水平高的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以此促进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的深度整合。

2. 联合共建,实现网络共享。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且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河北省要发展乡村旅游,开拓其市场,就必须加强京津冀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三方资源的互补优势,实现其乡村旅游资源的网络共享。可以通过建立“京津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三方旅游资源,加强横向联合,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开展乡村旅游咨询互动、设计京津冀之间的旅游精品线路、提供京津冀各景区的旅游产品预定活动等联合营销。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也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提升接待服务水平

首先,各地政府部门要积极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资金、税收、通信、土地、道路、规划、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其次,拓展资金来源,保证充足的乡村旅游后继发展资金,鼓励支农资金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紧密挂钩,积极利用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服务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再次,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宣传乡村旅游市场、整治乡村旅游环境等工作。最后,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人员的素质、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业培训,努力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接待能力及服务意识。此外,还可以实施乡村旅游就业创业工程,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巨大舞台,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加大宣传力度

对外宣传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相关旅游部门要加大环京津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做好乡村旅游的市场开拓工作。例如:开发乡村旅游精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旅行社设计多项乡村旅游活动线路供游客选择。经常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举办体验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项目,通过节庆活动来展现当地乡村的特色风情,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带动其市场的健康发展。

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构建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并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也只有把循环经济理念真正运用到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形成循环式的开发模式,才能保证河北省乡村旅游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崔建良.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河北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0,(19).

[2]刘占明,赵海燕.关于河北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的思考[J].大家,2010,(20).

[3]李田,王然.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2010,(7).

[4]樊中红,王蕾.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J].河北学刊,2007,(3).

[5]李光霞,等.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4).

[6]赵海燕.浅析河北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和有效途径[J].农业经济,2010,(4).

Hebei Beijing-Tianj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 Perspective

Zhang Can, Chu Shangjun

旅游开发策略范文第4篇

游客满意度是以游客为中心,从旅游者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竞争力和服务水平,进行受众评价,是游客对旅游的期望与实际体验的心理比较过程及结果。满意度调查和评价对于了解游客期望、旅游目的地现状、和游客满意程度,具有直接的反馈效能。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调研结果来制定旅游开发的策略,探寻旅游开发方向,对于提高旅游开发水平,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意义重大。

一、山东文化旅游概述

(一)中华文化发祥地

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在山东境内可以追溯到四五十万年以前,先人们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山东历史底蕴深厚,自先秦开始,政治、经济和文化就很发达,因此素有“齐鲁之邦”的称誉。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最早的城邦、现存最古老的长城、世界上第一所官办私营的高等学府、中国最早的甲骨文都在本地区被发现。

(二)圣人及名人故里

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名人大家诞生在山东。“文圣”孔子生于山东曲阜,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有着重大影响。“兵圣”孙武的故乡在山东广饶,他的《孙子兵法》中外推崇。另外,“五帝”之一的舜帝,政治思想领域的孟子、墨子、庄子、管仲,发明家鲁班,医学家扁鹊、农学家贾思勰,军事家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文学家刘勰、孔融、蒲松龄,著名词人辛弃疾、李清照,书画家王羲之、颜真卿、张择端等也在齐鲁故地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三)自然文化遗产众多

山东省内山岳河海与文化古迹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物。著名的山岳有“五岳独尊”的泰山、“革命圣地”沂蒙山和“道教圣地”崂山等。有代表性的水景有“泉城济南”、“帆船之都”青岛、“蓬莱仙境”,以及“水泊梁山”、“运河古都”等等。其中东岳泰山乃“民族之魂”,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另外,境内还有马山、黄河三角洲、长岛、贝壳堤岛与湿地、荣成、昆嵛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处。

(四)其他特色旅游文化

山东的鲁菜文化、齐鲁礼仪、封禅祭海、民间艺术等齐风鲁韵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独具特色。这里气候温和,经济发达,物产丰饶,质量优秀,拥有全国品牌之都、宜居城市等一批特色名城。山东名优特产繁多极负盛誉,如青岛青啤、海尔电器、烟台苹果、莱阳梨、苍山大蒜、章丘大葱等。山东半岛凸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黄金海岸绵延数千公里,海域广阔,岛屿众多,滨海旅游发展迅速,沿海水域盛产对虾、刺参、鲍鱼等海鲜珍品。因此山东在开展民俗文化风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二、问卷的设计

(一)调研目的

就普通游客对山东旅游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筛选出有重要价值的因子,深入挖掘这些因子的内在联系,判断这些因子对山东旅游的影响程度,从而改善旅游开发效能,提高山东旅游的影响力,为区域旅游管理和服务提供建议。

(二)问卷设计方法与逻辑

本文选取18个游客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作为因子,分别是:人文特色、景观特色、资源数量、资源规模、特色餐饮、本地娱乐、游程安排、服务质量、特色商品、游览环境、旅游餐饮状况、气候舒适度、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居民友好程度、山东民居建筑、山东民俗、路况。根据李克特量表法(Lik-ertscales)编制问卷,对因子进行调查和信息采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降维处理和因子归类。

(三)样本特征描述

向省内的团队游客和自驾游客发放了430份调查问卷,收回401份,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371份,有效率92.5%。问卷的发放、填写和回收情况,符合设计要求。

从性别结构来看,被调查者中55.2%为男性,44.8%为女性;从旅游次数来看,61.6%的游客有至少3次旅游的经历,30.3%的游客进行过2次旅游,8.1%的游客进行过1次旅游;从教育程度来看,50.3%的游客有大专及以上学历,20.2%的游客有高中或中专学历;从旅游者的年龄来看,40岁以上的游客占48.5%,30-40岁的游客占31.7%,30岁以下的游客占29.8%。由此可见,被调查者旅游经验多、素质高。

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一)问卷信度检验

本文针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18个动因变量,其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为0.899,大于0.6,为可接受的水平(Carmines&Zeller,1979),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问卷效度检验

四、问卷结果分析

(一)主要变量提取

从表1中的均值看出所有变量均值的得分均大于中位数3,说明所选的18个变量都对旅游开发具有影响作用。其中“人文特色”、“景观特色”、“服务质量”、“游程安排”、“游览环境”五个变量的均值都高于4.75,说明这五个变量是影响旅游开发的重要因子。

(二)公共因子归纳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将18个变量因子浓缩提炼出几个综合变量,对提取因子解的方差、旋转因子解的方差以及初始因子的总方差进行分析。表2将特征根大于等于1的六个公共因子进行了列示,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42%,也就是说,63.42%的总方差可以由上述六个公共因子来解释。然后,提取和旋转这六个公共因子,从得到的公因子方差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所有的变量的共性方差都大于0.5,说明原18个变量的基本信息能够被上述六个公共因子较好的反应出来。

(三)公共因子排序

根据问卷内容和旋转结果,按顺序由大及小,排序并命名六个公因子,分别是景观特色与形象、资源数量与规模、本地产品、旅游公司服务、自然条件、本地的接纳性,见表3。18个因子变量在原问卷中的位置是随机的,通过因子检测和分析,根据原变量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将原变量自动归类,出现了明显的聚集,分别集中于六个综合性因子中(表3)。

提取方法:主成分。

旋转法:是具Kaiser标准化之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

b.*代表某个因子中依据因子载荷值排列之最大值。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提升产品质量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景观特色与形象”公因子是游客最关心的问题。山东最引人注目的旅游景观是儒家圣地曲阜三孔、泰山和半岛黄金海岸,深入挖掘、提升这些景区、景点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充分宣传,打造品牌,是山东旅游开发的首要内容。

(二)提炼本地产品

通过分析,游客最为关心的第二个公因子是“本地产品”。提炼本地产品,包括本地的旅游商品、餐饮美食、运动休闲、文化体验和娱乐活动等,使游客能够融入当地社会,并在旅游期间通过消费本地产品,体验当地文化,是山东旅游开发的第二个主要内容。

(三)加强旅行社管理

“旅游公司服务”公因子是游客最为关心的第三个问题。加强旅游法规与制度建设,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为游客合理安排行程、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品质,是山东旅游开发的第三个主要内容。建议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监督机制,提高旅游管理效率,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

(四)扩充旅游资源

游客最为关心的第四个公因子是“资源数量与规模”。山东省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如,宽广的海域、湖泊、江河等,可借以开发新型旅游资源,为开展水上和滨海(湖)、滩涂旅游提供便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将向着文化和自然两个维度更深入的发展,因此发挥潜力,进行深度挖掘,是山东旅游开发的第四个主要内容。

(五)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条件”公因子是游客最为关心的第五个问题。当前游客越来越注重目的地的气候、水体、空气等自然环境,保护当地的旅游环境,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同时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的治理,创造出适合游客旅游、观光、生活的环境,是山东旅游开发的第五个主要内容。

(六)提高居民素质

旅游开发策略范文第5篇

一、贵州户外运动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优势

贵州省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山川秀美,文化多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全省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7%,丘陵面积占10%,土地资源的岩溶特征比较明显,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省有“山的王国”、“瀑布之乡”、“漂流之省”、“洞府迷宫王国”的美誉。贵州是世界上喀斯特溶洞分布最广、发育最典型的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之乡,全国经过考察探险发现的几十个长度超过10公里的溶洞中,贵州就占了2/3之多,贵州溶洞不仅囊括了世界溶洞所有的形态和类别,还包括很多世界上罕见的溶洞形态。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开展登山、攀岩、洞穴探险、山地自行车、汽车越野、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储量居全国第九位,全省每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即河川径流量在1035亿立方米[3]。贵州境内水系中的重要河流有乌江、锦江、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由于贵州地貌落差大,境内自然形成了桃源河峡谷、掌布峡谷、马岭河峡谷、南江大峡谷、飞云大峡谷、北盘江大峡谷和黄果树瀑布,以及十丈洞、四洞沟的激流、和险滩,是开展龙舟、溪降、溯溪、垂钓、漂流、垂钓、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的理想之地。

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暖湿润,境内林草资源极为丰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国际级公园22个,麻阳河、草海、茂兰、雷公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是开展徒步、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探险、狩猎、露营、滑草、等山地户外运动休闲的必要场所。

(二)贵州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弱势

贵州省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作为一个不领边不靠海多民族聚居、贫困问题最突出省,在全国省际经济发展中属于落后省份,2014年,贵州省生产总值达到925.01亿元,全省人均GDP为26414.7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个地州市人均GDP看,其中贵阳市为55226.12元,六盘水市为36275.18元,而毕节市最低,为319350.89元,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对贵州省经济的整体提升造成了影响,而经济发展的滞后将影响贵州体育旅游的开发。

贵州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这一特殊的地貌特征导致贵州省交通运输条件差,通往一些山区的路况复杂,道路狭窄,是的一些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隐藏这种深山区中,而贵州省道路交通的影响,导致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这是制约贵州省体育旅游开发额瓶颈。

(三)贵州省体育旅游发展的机遇

为了实现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省人民政府根据省内基本情况制订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贵州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扶贫开发,消除省内贫困和减小发展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切入点。当前,我省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突出特色,规模发展,并加大了财政投资力度,充分利用贵州省贫困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行了“绿色生态、立体经营,一业为主、多品共生,以短养长、滚动发展”生态经济模式。这为贵州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从而从根本上减缓或消除贵州省内的贫困问题,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四)贵州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威胁

在生态体育视角下,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体育旅游项目协调发展是贵州体育旅游发展的首要威胁。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有其自身更替的规律。当外界干扰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调节与自身适应的承载限度,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下降[4]。随着贵州体育旅游的开发,大量游客的涌入和各种体育旅游配套设施修建以及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将会给原始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因此,体育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应以保证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有序开发,科学规划体育项目功能区,要把重点放在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项目,生态旅游要实现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贵州省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一)科学规划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基础,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是正确开发的前提。生态体育理念强调人、体育、自然协调发展,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要科学规划体育运动场地,强调以生态为背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贵州省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

(二)营造投资环境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实现贵州体育旅游快熟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首先,要加快贵州省绿高速公路建设以及通往旅游景点的道路建设和道路升级,为游客出游便利,以及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其次,发展贵州体育旅游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制订积极性的旅游开发政策,为旅游投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采用股份、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吸引各方投资,共谋发展,最终实现区域体育资源有效利用和利益共享的发展目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