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监督体系

供应链监督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监督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监督体系

供应链监督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是指由跨组织边界的彼此关联物流和信息流构成的行为系统。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农户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食品加工企业、食品通过配送企业进行包装、储藏配送到各零售商或者餐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概念产生于欧洲,它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实施综合性计划、合作和商品流程的控制。其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需要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成为了食品供应链中每一个参与方共同确保的公共责任。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为解决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一)食品供应链长且复杂

从种植、养殖一直到形成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

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而人体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后不仅将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还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据商务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

从加工环节来看,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这形成了影响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突破了2万亿元,然而,国家质监局在对全国6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的调查中显示,80%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

从流通、消费环节来看,目前多数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接销售,这种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将难以避免;而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趋小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人们对食品消费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的趋势。非时令食品消费、在外就餐消费等活动大大增多,食品消费不断上升,也使得群体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二)供应链基础薄弱

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薄弱。在存储上,我国一直只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而忽视蔬菜、水果的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而忽视加工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而忽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运输上,目前国内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而且主要是在干线运输,在支线配送上很少采用。服务不完善。一方面是服务标准不完善,譬如易腐保鲜食品的装船、装车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其次是服务内容的不完善,虽然食品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但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储、运输、搬运等方面,很少有能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

(三)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有待完善

食品供应链上相关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不健全。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委出台了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使我国食品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55%,此计划显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还很大;此外,我国仅个别省市实施了农产品的追溯性标准。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建设明显滞后。目前我国食品信息网络不健全,食品企业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和及时处理,上下游信息共享不够,食品追溯管理缺乏现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造成我国食品产业链连接不紧、难于管理和监督,这是引起食品供应链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结合以上分析,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增加食品风险发生的机率。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综合管理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保障;从国内现实来看,国内农产品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倍受关注。鉴于食品安全的特性,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应该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然后才是对总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等问题的考虑。为了达到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在进行供应链系统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供应链监管体系科学有效

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载体。因此,食品供应链管理本身不能孤立起来,而应放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去考虑,应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适应,使得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更科学有效。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集成与共享

食品供应链管理既是食品物流管理问题,更是食品安全信息流管理问题。我国食品供应链信息化滞后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征,因此,速度是关键。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即系统必须启动快速,安全事故定性必须快速,信息必须快速,措施决定和付诸实施必须快速,处理结果公布必须快速等。而这一切建立在信息能够流动快速、透明的基础上,所以,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系统,提高管理的信息技术含量,以使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安全信息能够集成,并实现共享。

(三)供应链合作协调有序

食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局部利益和行为经常与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使供应链系统性能降低、效益受损。供应链管理是将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因此,设计和实现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提高系统的功能与收益非常重要。通过食品供应链物流的协调管理可使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系统的同一目标努力,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食品供应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并通过从食品原料的源头进行安全控制,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

推行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上相关标准

力求做到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被要求执行;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统一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标准不同,就无法实现跨国界食品供应链管理,因此,标准是基础。目前,我国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其目的在于为保障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安全性。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体系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若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

(二)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

通过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建立和完善食品的产地环境监测网络,保证产地环境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通过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现象,防止不安全的农产品、食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原料,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强化中介组织和横向联合组织的行业管理的作用,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法人行为主体和机构,以公正、公平、诚信的服务为宗旨,向社会提供有资信的质量管理服务,主要进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注册管理,推广、宣传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实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等。

(三)提高我国食品供应链上企业的成熟度

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合食品行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提高食品企业的集约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壮大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由这些龙头企业来协调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带动整个食品产业链朝着健康、安全方向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食品产业融合与“一体化经营”,造就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增值环节内部化并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四)积极推行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因此,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增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通过食品优质优价机制激励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或者通过明确责任的潜在惩罚约束机制促使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运用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RFID(非接触式微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质量认证和跟踪管理功能,在供应链中以精确、快速的方式检索追溯数据,对接收、生产、包装、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的联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五)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和设备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现供应链高效管理。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参考文献:

1.陈原.试论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

供应链监督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 供应链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44-02

食品供应链涉及食品从田间走向餐桌的整个过程,我们日常消费的瓜果蔬菜、零食饮料等等无不处于复杂的食品供应链中。随着我国从农业大国发展成为经济大国,食品贸易增长迅速,食品供应链进一步延长,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将食品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相结合,抓好从源头到整个食品质量安全链条的监督管理,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整合,才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1 加强全程控制系统及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建设全程控制系统需贯穿从食品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提取消费者关心的供应链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便能通过这一体系溯本追远,进而达到从整体上掌控的效果。

以美国为例,在他们的食品外包装上都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就如同产品的身份证明,包含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原料生产地、生产厂家等。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能通过食品上记载的信息找到问题所在。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食品行业存在生产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的特点,因此导致了监管难度大。为确保食品安全,在此背景下建立可追溯体系需与基层组织建立紧密联系,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生产记录、运输记录和销售记录,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状况的可监控,逐步形成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信息网络,消费者可以上网查询相关食品的安全资料。

2 抓好源头监管

农产品种植、养殖的整个过程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是食品供应链的源头所在。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开发力度加大,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土地重金属超标、水源质量恶化,农药、化学激素滥用等现象屡见不鲜。农民严格按照各项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是做好农产品源头监管的关键。可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并逐步健全产品原料、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操作等的记录,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加工。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农资产品才能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管,多进村试点,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指导,提高农民选购和使用农资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进行快速检测,可在生产面积较大的基地或大型批发市场设立监测点,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即刻停止流通。

3 加强对食品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整合

质量管理是整合供应链所有工作过程与合作主体关联性的系统环节,一项关于影响我国猪肉加工企业绩效的研究也发现,通过强化猪肉链的整合有利于提高企业肉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具体来说,可通过与上、下游食品企业之间实现纵向或横向合作、联合或合并等途径,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的横向联合方式,有效控制或解决食品质量链上不确定性因素及其负面影响。

福斯特(Foster)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在供应链快速发展的时代,应该在采购、财务、会计、运营、人力资源、战略、工程等学科中,充分融会质量管理思想,消除组织中存在的质量感知差异,实现质量管理职能在供应链上的完全分配。[1]通过对供应链涉及的各相关学科、国内国际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评判标准等进行整合,可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目前,世界范围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名目繁多,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科学整合,才能取得最佳管理效果。

4 坚持社会共治

全球食品供应链是农产品生产资料商、农户或农产品企业、加工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组成的自上而下的供需网络。[2]涉及农业、动物科学、经济学、商业管理、加算机技术、食品科学等诸多专业学科知识。在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地方卫生局的许多部门都雇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食品检查员以及其他食品科研专家,采取雇用食品检查员、食品科研专家、生物学家等相关人员进工厂,全面监督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监管体系。

在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安全环节越来越多,安全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采用地方向中央层层上报的形式,导致了“处理速度慢”,“欺上瞒下”等情况的出现。对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预警体系,明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等级标准,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并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媒体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监督,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使其做到及时、准确反映食品行业的呼声,为政府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社会共治”。

近年来,消费者更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误传、错传食品安全问题的现象也有所增多,相关部门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同时,还应培养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减少外界干扰。消费者辨别产品真伪大都依靠感官和经验,关于科学的鉴别方法了解甚少。“色谱法”是科学的鉴定方法之一,必要时可求助与专业机构,对产品真伪进行鉴定。譬如,国内某享有高知名度的名品折扣平台涉嫌出售假货,有消费者为证实这一猜想,分别从网站和原生产厂家购买了同等数量的产品,之后寻求专业机构帮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产品进行分离和检测,然后对色谱图进行对比,从而证实了猜想。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很多,单纯依赖公共政策法规解决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不仅从政策法规上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监督,还应该从整个行业、整个食品供应链上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使得企业自觉建立健全自身食品安全体系,同时进一步调动消费者、媒体平台等进行公众监督,综合施策,共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供应链监督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物供应链;原因;对策

一、食品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食品供应链管理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观察》上被提出,食品供应链的管理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全面对食品生产、加工、物流等进行规划、组织、执行的过程,对食品供应链从原材料的供应至食物产品的流通整个过程的有效链接。食物供应链管理具有鲜明的特点:以最终顾客为中心、是全局管理模式。

(二)食品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原因

随着食物供应链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人们对食物产品要求也愈来愈高,主要表现如下:

消费者群体对食品和农产品的新鲜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并逐渐注重对食物交货时间的要求;消费者群体加强了对质量安全的要求,迫使食物生产加工行业的企业不得不进行食物供应链管理,以保障供应链上游和下游的销售和物流渠道的顺利畅通;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顾客对产品质量安全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被用到食品领域,在这些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应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风险和危害;国家和政府从人民群众安全和健康出发,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作出严格的要求,迫使企业经营和生产不得不进行供应链思维进行。综上所述,食品企业不得不进行食品供应链管理,以满足人们大众对食品消费品要求的提升。

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射出国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检测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各体系之间不协调。食品安全涉及面比较广,不是单一的部门努力就可以控制和避免的,需要几个部门协同作业、共同努力。在食品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发挥作用,这就导致各部门责任不明确,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得对食品安全检测不标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无法有效的发挥;食品安全体系中,法律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生产体系等之间协调不顺畅,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检测体系和应急预警机制。

2、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缺失全局性和完整性,处罚力度薄弱。从全局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建设现状,我国关于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只有《食品卫生法》和《农产品安全法》,这二者前者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国内法律建设暂时还没有将食品安全建立在食物供应链上,食物安全法律建设的不系统,致使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没有强力的保障,法律建设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威慑力;相关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不完善,造成对食物造假、售价的违法行为没有加大惩处力度,对食品质量安全行为处罚较轻,没有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

3、理论水平落后,未能满足食品业发展的需要。食品生产迅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食品行业质量安全问题也屡禁不止,理论水平不能满足实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即食品质量安全理论不具备时效性。需要针对实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专门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完善科学的保障体系和检测体系,尤其是对含食品添加剂物质的检测,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理论体系建设。

三、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和优化措施

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虽然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和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食品质量、食品检测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仍不完善,亟需向有效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虽然近年来,国内相关法律建设多大五六十部之多,但是法律并没有涉及对食品从田地至饮食过程,在这些领域存在空白。因此,面对当前食品质量安全严峻的形势,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快《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和颁布进程,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对食品质量监督力度,以满足消费者群体对食品日益提升的需求。

2、强化食品供应链管理,提升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水平

强化食品生产源头的管理,从对食品生产原料、化肥、添加剂等治理着手,保证食品生产环境、条件符合生产的要求,积极的倡导健康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发展;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打击生产中偷工减料、违规行为,及时发现不利于食品加工和生产的行为,避免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带来损失;加强对食品进入市场的审查标准,提高食品进入市场门槛,建立科学的市场监测和进出入制度。

3、RFID 技术加强对食品供应链可追溯性的管理

RFID 解决方案可以提升食品供应链和质量和效率,保障食品源头的安全,保障食品供应链中透明度的提升。通过该技术可以为食品供应链的商品提供详细的数据,这样就方便经营者关注食品生产各个过程的信息,让消费者看到经营管理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态度;当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时,经营者可以根据该技术对食品进行追溯,发现出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消费者群体的恐慌和担心;根据该技术记录和存储功能,可以从食品供应链的下游向上游逐渐过渡,对那些违规、违法的行为和个人群体,及时召回产品,并对责任团体予以处理,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谭立群;河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2]王惠殊;浅析我国食品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11年16期

供应链监督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超对接;果蔬供应链;对策

我国业内人士对“农超对接”模式下供应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果蔬农产品供应链本身进行研究和对如何建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探讨。本文将在这些理论研究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供应链主体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不协调和果蔬农产品流通阶段物流网不清晰的问题,并从供应商优化、供应链主导企业管理优化和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优化三个角度对此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超对接”模式下的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以“农超对接”模式在国外普遍流行,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在我国部分地区,“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销售在大型连锁超市和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模式的发展,有效推动当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了供应链主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流动成本,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典型的“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超市成立专门的直接采购小组,选择最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其建立契约、投入资金和引入技术等措施与之建立战略合作计划,以加强超市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和超市的桥梁,其负责组织农民进行生产、产品分拣和包装等一系列活动。家乐福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第二、“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三方农业公司+超市”模式。超市通过与第三方农业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第三方农业公司为超市寻求最优的供应商。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都符合消费者的要求。麦德龙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第三、“基地+超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基地农产品直接进去超市,在超市设立鲜活农产品专柜,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超市在合适的地点与当地建立了“农超对接”大型生产基地,产品涉及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等各种城市居民生活必需鲜活农产品。华润万家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二、“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传统供应商这个阶段。在此阶段,首先,合作社存在一下问题:合作社与超市主要进行单纯的物料交换,而没有更好的提供增值服务,导致其与超市之间存在不信任,易导致供应链主导企业另寻供应商。其次,合作社和超市之间存在价格博弈,供应商尽可能提高价格,而超市也尽可能压缩价格,在这两种力量之下,最终形成均衡价格,但是其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欺骗行为,从而导致供应链的崩裂。我国合作社与超市签订的供应链契约目前还是单一和短期,缺少一种长效合作,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后,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管理农户进行生产活动,产品的不合格从而导致最终造成农户的经济损失,降低合作社的信誉度。

对于供应链主导企业,主要存在其管理运作差异性和缺少监管机制的问题。在日常管理中,常常存在超市管理体系与合作社管理不衔接的问题。两者之间常常存在着相互博弈行为,其双方都各自持有相关信息,超市相关管理技术也是被动提供。其次,超市对供应商缺少监管机制,超市接收的农产品对生产过程中种子、农药及化肥等方面要求严格,农户即使接受了该种种植方式,也可能受利益驱使,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不完全按照要求去做。这就从源头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如果超市采购到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就可以在分拣、加工及包装等环节节约很多人力和成本,有利于后期工作的进行。但是很多时候合作社感觉到筛选剩下的农产品很可惜,就把不合格的以次充好混在其中,这会给超市带来很大的不便,也不利于两者之间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优化“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对策

超市选择供应商合作伙伴尤为重要,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优化。首先,供应链主导企业应该建立少而精的供应商。供应链管理是个开放系统,供应商隶属该系统一部分。供应链主导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需考虑其产品质量、产品数量、产品价格、交货周期和品种柔性等因素,从而建立少而精的供应商,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其次,在选定相应供应商之后,企业应该与之建立SRM系统,改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管理,与供应商结成长期、稳固的战略伙伴,使供应商及其资源更有效地参与到自己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中。最后,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中介公司寻求最优供应商。企业通过与第三方农业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第三方农业公司为超市寻求最优的供应商。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都符合消费者的要求。麦德龙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综上所述,超市优化供应商可以建立少而精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中介公司来寻找最优供应商。

“农超对接”模式下对超市本身管理优化极为重要,本节主要从两个个方面对超市管理进行优化。首先,超市应建立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需要将连锁超市信息管理系统(ERP)功能、生鲜农产品采购和流通关系信息管理(VRM: Vendo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功能和生鲜农产品社会公共信息管理功能集成起来,构建公共信息平台、VRM和ERP“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最后,超市应建立运作标准和过程监督机制。在对供应商进行监督和管理下缺少一个标准化的机制,导致供应商生产效率低下、供应链衔接松散和供应链竞争力差。

我国“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超市管理进行优化。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保障的加工增值服务。传统合作社是将单个的农户联合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提高与上下游厂商谈判的能力,通过规模化采购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集传统合作社和农业投资企业功能于一体,从事农产品价值增值活动。其次,建立与三方物流公司战略伙伴关系。经过前面问题分析,果蔬农产品通过农户配送或是超市配送中心配送其专业性和集成性不高,易导致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建立与三方物流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既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性同时也有效地节约了社会资源。最后,超市应该完善其营销体系。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消费习惯逐渐由传统超市消费转移到虚拟网络消费,这也拓宽了超市的营销体系。超市应制定完善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分销策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供应链监督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一、引言

二十世纪末期,供应链的范围被美国学者扩展,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本企业内部的联系,而更注重于企业之间的联系,认为供应链是将原材料经过不同企业的生产、组装、销售等过程转变为成品,最后转变为最终用户的过程。食品供应链的概念于1996年被学者第一次提出,认为食品供应链是从食品的初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各环节的经济利益主体(包括其前端的生产资料供应者和后端的作为规制者的政府)所组成的整体。在繁荣的当代,我们该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呢?从食品供应链管理出发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食品质量安全与食品供应链关系

1.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2.食品供应链

食品供应链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但总体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上游为生产加工企业,这里的加工主要指针对原料的初级加工,因此也可称为初级生产环节。中游为加工商,通常内部构成比较复杂,但一般都包括采购、生产、财务、加工、营销等部门,也可称为采购加工环节,通过采购原料进行再加工来进行食品的生产,然后通过作为承接中下游的桥梁――中间商,批发商,将食品向下游输送。下游即零售商和终端消费者,而产品经过零售商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就称为销售环节。这就是整个食品供应链的过程,在整个供应链的过程,流通环节,物流环节,贯穿全程,而政府监管部门监督整个食品供应链,也就是监督环节。

3.食品质量安全与食品供应链关系

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对视频智联安全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其每个环节都要达到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视频的来源是农业,经过了各个加工者的加工,在市场上的流通,而最终被消费者所享用。从这些环节可以看出,食品供应链涉及的流程非诚复杂,正是因为这些繁多的环节,使得食品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污染,从而不能保证食品质量的安全。而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却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就是将食品供应链上的各个不同环节全部纳入到农业和食品体系所形成的产业链条。这样,便减少了食品来源的污染并且大大的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质量安全不只是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的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因为食品并不会只停留在某一个单位,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食品成分的变化,都会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只有加强政府、企业、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等各与食品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联系与合作,并且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保证执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这样,才会让食品安全不只是空谈。

三、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对策

1.进一步完善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早在我国1996年出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便已经明令禁止将“苏丹红”用于食品生产,可是却还是发生了“苏丹红”事件,由此可见,国家并没有关于检测“苏丹红”的统一标准。而没有统一标准,就等同于没有统一的有效的管理模式,因此针对食品供应链,政府监管部门应当确保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生产加工哪种产品,必须有相应的质监标准被要求执行。 目前,我国应积极推行QS食品安全生产许可制度、HACCP体系、ISO9001和ISO14000,并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它的目的在于为食品供应链中一些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确实的安全性。

2.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整,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提升其质量水平并不会十分有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热潮到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深刻,就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来看,并没有涵盖所有供应链的全部环节,并且有一部分法律并不能适用于今天的食品安全需要了,所以,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法律法规是不可取代的。但仅仅只完善食品安全质量方面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得加大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政府等监管部门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调和各个监管部门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并对监管人员进行道德和法律的教育,最大限度的使食品质量安全不会再让消费者担心。

3.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

当前的中国有很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如:卫生、工商、质监等都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即使如此多的监管部门一起负责,但也会多多少少出现监管缺陷。

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根源在于企业,所以,应该建立健全的对于企业生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深化企业负责人的道德认识,并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安全监管体制。并且监管部门应该扩大食品抽查的覆盖面,不仅只对于大型企业实行抽查管理,更要加大力度对小作坊企业的质量监督。再者,可以建立各企业的档案库,将企业的各种基本信息录入其中,将日常的抽查情况和违法记录记录其中,这样,就可以实行重点对待,特别监管。

监管部门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还可以利用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向人民群众传达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作为消费者监督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也就不再会那么突出了。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增加收入成为每一个人最迫切的心愿,而在商海,更是如此,特别是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一起,食品行业慢慢出现了假、次、缺三货,以假当真,以次充好,以缺为整这三种产品一直侵蚀着食品市场,这也给国家造成了不和谐的现象的产生,更侵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所以,一定要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从生产链着手,改变这个现状,让市场不在存有三货,让企业也不会存在生产三货的念头,也让消费者不再会因为食品质量安全而担忧。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国家和谐,市场一直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2]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