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推广效率不高
湘西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专业设置,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等类别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基层设有推广站所,“七站八所”外加其他派出机构各自为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慢。
2、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湘西州共设县乡两级推广机构602个,实有推广人员3338人,其中本科以上、大专、中专、中专以下学历分别占7.7%、35.7%、41.1%、15.5%,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比重过低,中级以上职称占比不足25%。在实际工作中,农技人员虽然编制在农技推广部门,但主要工作却是行政管理,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农技推广人员一般都是乡镇政府里的行政和勤杂人员。
3、经费短缺,平台发挥效果有限
湘西州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各县(市)、各乡镇之间差异较大,部分县甚至没有工作经费,致使现成的简单的农业技术成果难以在较大面积上转化及产业化。
全州部分农技推广平台、系统或站点,仅在建立之初或上级检查之时运转,之后就慢慢闲置以致无人问津、无人管理。 二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对策
目前,湘西州农业科技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既是一次技术革命,又是一次体制革命。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人才条件,建立起高效、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科技要面向“三农”,以市场为着眼点、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湘西州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改革科研选题和申报机制,建立全州统一的科研需求信息网络。实施严格科学的项目全程管理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转化等工作。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农业科研院所部分转制为企业或直接进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之路。建立面向生产、面向市场的农业科技服务业,形成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成果转化新体系。改变自上而下的运行旧模式,形成立足市场经济和服务农民需要的自下而上的新模式。建立与农村经济建设紧密相关、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内外结合的农技推广运行模式。建立以州、县(市)农技推广部门为中枢,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上挂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下联群众科技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以贸工农一体化实体为龙头,带领千家万户进入市场的农技推广服务新体系、新体制。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拓宽渠道,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大力培育农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方向,积极探索农技中介组织和服务形式。
2、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积极将懂专业、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探索落实和完善科技人员兼职、交流以及离岗创业政策,鼓励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在基层创办、领办企业或合作社。积极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制度,积极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积极性。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选拔优秀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培训,注重与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各类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尽快造就和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科技服务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和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分散、远程、间接、示范等多种形式,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内容上与生产实际和 市场结合,提高广大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工作公益性强,必须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并在宏观上进行组织调控。要认真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的每年农技推广投资增长率,落实新修定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及各种优惠政策,促使新品种、新技术等及时转移转化及产业化。同时,湘西州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政策优势,积极开拓多种资金筹集渠道,丰富农业科研及转化经费投入。
4、产学研用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优势
产学研用联合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模式。要遵循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原则,加强与州内外科研院校的联合与协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府专家顾问团及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的智慧,切实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创造良好氛围,为湘西州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注入更大活力。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科技素质 问题 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个经济发展与科学进步的今天,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根据多年从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管理实践的认识,现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当前农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层科技推广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
目前全国各乡镇虽然都建立了农技站和林业站,但有的乡镇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却不负责推广农业技术;个别乡镇没有农技人员;有的乡镇有农技人员,但却被政府抽调去干一些其他工作。
另外,运行机制也不符合市场的要求,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忽略了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具有的自主选择权,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2.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渠道不顺畅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但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且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由于经费紧缺,配套设施不健全,难以开展必要的培训、试验推广,差旅费也难以及时报销,技术人员只好蹲在单位里,无法深入到乡村进行推广和技术指导,农民的技术水平无法到提高,严重影响农业的后续发展。
3.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在全国农业基层推广人员中,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具体表现为老龄化、学历低、总体素不高。此外,在调研中我们中发现,乡镇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与当前产业结构极不协调。“只懂粮棉油,不知名特优”的现象十分普遍。
受编制的限制和待遇低,人员得不到补充和更新,知识出现断层。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具备农产品出口创汇专业知识的人则更少。服务于传统产业的多,服务于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少。
4.农民的科技素质薄弱
由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有限,对新技术接纳能力差,不能从根本上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有足够的认识,有时不懂农业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对使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难以理解,从而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阻力。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1.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改革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就是对机制进行创新。在实践中,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根据实际情况,组建跨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作为县级推广机构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建立科学的科技工作导向机制,引入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观念,积极有效地开展科研、教学和推广活动,培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新技术的推广。
2.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合理利用信息化的媒介来推广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另外,要加强透明度和监督力度。制定相关措施,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增加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保证资金能维持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正常运作。
3.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具体做法是: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上,动员己调出农业部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归队,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工作,并清除不称职人员。另外对长期坚持在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奖励,除了给予必要的福利待遇外,在晋级、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政府还要定期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新科技,向农民传播新方法。
4.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应用者。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活动,通过讲座、科技宣传、技术咨询等,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尤其要抓好村级干部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科技骨干。同时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大力度服务于三农,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成功之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积极分析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的历程,建立高效运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传志.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2).
[2]王宏艳,郜云飞.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榆林科技,2008,(2).
[3]卢茂凯.新形势下创新基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技,2008,09.
1、整体实力弱
由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长期处于萧条状态,人、财、物长期得不到投入和补充,加之机构改革农机系统几经撤并,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工作条件十分简陋,部分基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资经费没有保障等,致使正常的业务工作无法开展。虽然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基本结束,但上述现象并没有改变。总结分析,造成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人员素质低
由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长期处于条冷落状态,职工生活待遇没有保障,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再则,基层长期得不到国家和政府的投入和扶持,根本没有经费帮助他们去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加之政府轻视、社会排斥,他们自身也丧失了学习提高的信心。
(2)机构改革形式化
地方政府对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的认识不够。地方政府对农机推广机构设置,总是持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在队伍结构和资源配置方面,采取你改我动、你调我整的观望态度;而不是积极地从地方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宏观大局出发,去挖掘和培植科技推广潜能的角度,来研究调整和正确对待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改革。
(3)基础设施差
问题存在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长期没有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和扶持;二是过去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基本被上级有关部门挤占挪用;三是自身发展能力差,缺乏市场经济意识,没有自我生存发展的造血功能。
(4)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承诺难兑现
基层要求最强烈的,就是财政保障问题了。要想马儿跑,就要填料加草,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而就这一点点,也成了基层农机推广人的一种奢望。
2、职能作用小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职能作用小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职能边缘化。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却遇到了新的挑战。现在基层农机推广完全不同于其他农技推广,要求它的条件也比较苛刻,要推广发展大农机(大中型农业机械),要集中大面积(地块集中且达到一定数量的试验示范基地)。而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就不同,他们的适应性较强,小可以入户(种植户、养殖户),大可以入园(农业生态园、养殖园)、入场(农场、养殖场)、建基地(试验示范基地、养殖基地)等。相比之下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受基础设施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现在还无法独立履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公益性职能。致使基层农机推广公益性职能很难体现,人才资源闲置浪费。
二、提高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是中国向农业机械化迈进的助推器和先行者。它的工作职责是集所能集之人力、物力、财力,将最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引进来,通过试验、示范推介给农民使用。作为各级政府,应该有效发挥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主导和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应按照“利用现有,不增负担,整合资源,方便工作”的原则,进行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改革。
1、物资资源的整合
将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现有的物资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基层区域(中心)农机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资金和物质不足部分,争取上级政府和财政的支持和帮助,为基层农机推广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2、人才资源的整合
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属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现有机构设置及人员结构所存在的弊端,直接影响和阻碍了基层农机化工作的开展。比如正常的农机教育 、培训和技术指导,它们干不了;农机安全生产和服务,它们做不了等。致使群众意见大,领导不满意。
通过整合,类似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改善,人员结构的合理调配等,都会积极促进基层农机化工作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3、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
根据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特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作用的管理体制。县、区域(中心)二级的人员和业务经费及资产全部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坚持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切实抓好农机技术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政策保障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没有农业快速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扎实开展,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都市农业,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农民的现实需要和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农业新科技的迅速推广与展开,迟滞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1.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人员配置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市、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配置不合理。目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大多集中在市直农口各局及其下属单位,而处于生产一线的乡镇站所农业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较小。乡镇与市直农口部门之间的科技人员交流的难度加大,市直农口部门难以根据全市各区域、各乡镇的业务需要,在市与乡镇之间调配科技人员。
1.2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推广的要求。
2.对策
2.1加快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
每个乡镇都要组建专业技术推广站,建设一个大的从乡、村、组、户组成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以“有农技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实体,有服务设备,有试验基地”为内容的“五有”乡镇农技站为基础,更好的建设农技推广的实力。要培养能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首先改变基层乡镇农业技术力量薄弱现象,农技人员要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通过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来提高农业技术人员水平,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造就种类齐全,有高综合业务素质的农技队伍。乡镇农技推广站要以服务为结合,大力开展农资经营,使当前农资市场经营顺序井然。切实改变在农技推广工作上“看得见,又管不着”的现象。
2.2建立技术、信息一体化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
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现代化设备来为广大农民服务,建设24小时智能电话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和农技专家咨询服务热线,成立农业信息网站等,将农业服务到最基层,“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为农民提供效率高、信息快的技术和服务。农民遇到不明白、解决不了的难题时通过咨询热线、信息网络准确、快速的解决与反馈问题。这样就会避免盲目的技术推广,更准确回答及帮助遇到问题的农民。使技术服务更加有的放矢。
2.3建立物质、销售连锁经营的服务机制利用技术精通、经营合理、管理明确的农民,和讲信誉、有经济实力的农资公司建立松散型的连锁经营站,形象、货源、管理要统一,推广技术、信息、物质“三位一体”模式,用最好的品种、技术还有安全可靠的优质农资传递给农民,从而达到农民放心使用、增产的效果。同时连锁经营站的服务范围要拓宽到产前的信息、产中的技术、产后的销售等服务做到周全服务。以服务扩大经营,既得到回报和扩大实力,农民足不出村就享有技术、信息、物资、销售等一体化服务。
2.4拓宽服务领域,转换农技推广方式
乡镇农技站还要起到加大农产品数量增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转变;要开展多种综合服务,服务内容有产中、产前、产后。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农技人员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辅助经营活动。各部门领导积极支持农技部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改革,转换农技推广机制、服务机制和经营机制。农技人员要踊跃参加技术入股,实施技术承包,利用好当地的天然条件,带领建设新型农场,形成服务统一等方法,做好各项农技推广与服务工作是农技人员的最终目的。
2.5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网点
关键词:农机;推广;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49-1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贴近农村,服务于农,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践行着推介先进农业机械、促进农业增效增收的宗旨。然而,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基层农机推广体系也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区域设置不均、知识结构不新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发展、完善及推广队伍的稳定,因此,研究和分析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1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1.1提高农村建设综合生产能力
基层农业机械的推广及应用,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可以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利用率,还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减少农作物的收获损失,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保护环境,最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吸收、引进、运用各种高新技术机械设备来减轻农民负担,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1.3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机械化在推动农民增产增效的同时,也在迫使广大农民不断接触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升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2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各地基层的农机所、农技站的人事任免权、财政权等均归属于基层政府,基层农技站对内部人员调动、财权、物权的支配具有较大的限制性。在这种制度下,农机主管部门布置任务后,基层农机站的执行力会大打折扣。此外,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对基层农技站的管理和约束,从而导致基层农机人员推广新技术、新机械力不从心。
2.2区域设置不均匀,工作落实不到位
由于受经济条件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一些乡(镇)设置了农机站,虽有固定的办公用房,但是缺乏现代化的办公措施;个别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的乡(镇)没设农机站,更没有专职农机工作人员,农机普查及农机购置补贴等业务工作不能有效展开。
2.3知识结构不新,队伍素质偏低
近年来,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呈逐年萎缩趋势,新生力量薄弱,一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基层站工作。而农机站现任的工作人员基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留任的农机人员,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跟不上新形势需要,人员和知识结构都出现断层,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工作显得步履维艰。
2.4职能发挥不大,具有较大局限性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还无法独立开展大型的种植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现阶段,从事的推广工作要么是大中型基础农业机械,要么是集中大面积的地块开展的试验示范,由此可见,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3完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思路
3.1理顺体制关系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严格实行以市、县农机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市、县以下的农技站作为派出机构,其内部人员工作调动、经费调动及资产管理统一由上级农机主管部门管理和支配。至于农技站内人员的工作调整、职务晋升及绩效考评,一方面听取当地政府意见,另外一方面也参考当地农民的意见。
3.2优化布局结构
各基层政府应逐渐打破各区域内的限制,争取在已有的农技站内设立区域联系站,同时,在未设置农机站的乡(镇)设立站房,从而做到镇镇有站、站站可联系的局面,从而优化各基层站的布局和结构。
3.3提升综合业务素质
提升人员素质是实现农机推广工作的关键,因此各基层农技站要积极开展对农机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可通过在职教育、脱产深造及短期培训等形式,更新农机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及时掌握各种现代农业科技。此外,各基层政府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农机人员的主观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奖罚分明,最终实现基层农机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3.4拓宽投入渠道
积极鼓励和扶持各基层站成立农机股份作业(租赁)公司,逐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有偿服务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拓宽投入和收入渠道,最终促进农机的推广工作。
3.5创新推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