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工业化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新乡 453002)
摘要: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孕育科技创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新乡市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就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本文对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关键词 : 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029-03
作者简介:张式恩(1979-),男,河南新乡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
1 理论基础及问题的提出
1.1 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起动因素。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技术水平体现在新的设备、新的材料,同时技术要素是内生变量,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使边际生产率递增。他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力度。
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速度快,工业化程度就高。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落后地区要赶超发达地区,就像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一样,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孕育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追求的是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其基本目标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用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后,人们重新审视已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需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出现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而这些新技术和新模式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1.2 问题的提出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所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关键的就是科技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降低能耗、改善环境和缓解就业压力。
目前,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河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仍是带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新型工业化,是对“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问题在工业化模式选择方面的全面回答。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实施中原城市群规划、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新乡市是中原城市群“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贫乏的、典型的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这就决定了在以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背景下,作为非资源型城市的新乡,必须破解来自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
2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2.1 新乡市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新乡市紧紧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通过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全面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知识产权经济,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创新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工作硕果累累。
新乡市设立了5000万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基金,成功创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正在积极推进电池研究院建设,成立了新乡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中心。
2009年,世界首支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新乡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2011年,金龙集团获省长质量奖,新乡市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同时,新乡市也被定名为“新乡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2年,新乡市R&D项目课题4502项,在河南省居于第二位,专利申请书1025年,已是连续8年突破千件。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全省共2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
新乡市大力建设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体系、科学决策咨询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并开设了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资金、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始终确保科技创新资金供给充足。
2.2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实现工业化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路径。新乡市要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是首要任务。自2011年,新乡市就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发展工业来优化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工业跨越工程行动计划,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提供了强大支撑。
新乡市不断加快培育发展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目前,新乡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电池材料到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制造、电池回收的循环产业链。新乡投资2亿多元组建了电池研究院,2007年获批组建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封锁的新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已完成小试。
2013年5月,新乡市获得了中国第一个“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的称号。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实施项目28个,总投资51亿元。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正在加快发展氨纶及下游纺织产品、膜材料等相关产品产业链。
3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
①科技创新的指标。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研发经费的投入只有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2%的企业只能够勉强生存,而1%则很难生存。所以,本文选取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代表科技创新变量指标。
②新型工业化的指标。
根据党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本文选取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利用、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等六个方面,选取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人均邮电业务量、R&D活动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表示新型工业化道路变量的评价指标。其中,三个能源消耗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能耗越低,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指标越大,评价值越高。(表1、2)
3.2 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查阅2007~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收集到相关的原始数据,部分数据是原始数据计算得来,2009年R&D经费数据缺失,该表中使用的是2008年与2010年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从R&D经费支出的角度分析,2006年~2013年新乡市R&D经费支出逐年提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2009年超过了1%,2014年有望超过2%。于此同时,新乡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很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也连年成倍增长。
从人均 GDP 来看,人均收入是从产出的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率水平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产出水平,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新乡市的人均GDP连年提升,2010年基本上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2013年已突破3万元。
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个指标表示的能源消耗情况,指标数值都是越来越小,可见新乡市在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用人均邮电业务量表示的信息化水平,因为某些年份的重大建设,而是数据有些波动,但是整体不断提升的。R&D活动人员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渐上升,可见人力资源质量在不断提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没有统计数据,也未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所以暂且不进行该方面的数量分析。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12年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低水平,2012年的横向数据显示,在河南省,新乡市仅仅超过洛阳、鹤壁、商丘等市,处于较落后的地位,可见用该指标反映的新乡工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好。总体来看,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
4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放在关键和突出的位置上,要把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紧密融合,依靠科学技术走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工业化道路。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新乡市的科技创新必须有自己的战略选择,具体有:
4.1 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科技创新只有成为内生变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曾经说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公司,而不是在国家层面产生的。新乡市要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不断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4.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高新技术以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取代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发展高新技术还可以开拓新的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效用,使高技术具有更强的市场潜力。我们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全市产业规模和特色产业,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提升优势产业,引导培育新兴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分散、独立型向规模化、集群化转变,引导区内企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形成主业突出、优势明显、集聚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4.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党的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新型工业化,要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和谐共处,更应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传统工业时代已然过去,我们应该逐渐摆脱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将目光转向科学创新,依靠科学技术走出一条低污染、低消耗、高产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因此,企业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城市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5 结语
依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新乡市要破解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进行科技创新,就要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刘二杰.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7-19.
[2]汪慧玲,景文宏,戴石.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态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4):30-31.
[3]王伟.河南新乡加快走新型工业化之路[N].经济日报,2008-10-16.
一、城镇化是启动西部地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
1.城镇化建设是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协调发展的需要。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仅为2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其中一半以上的县市城镇化水平在10%以下,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为1∶4.6,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率为1.6∶1,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城镇化进程的滞后,必然导致二、三产业不发达,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稳定性差,自我保护能力弱。这就决定了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县市仍处于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状态。在面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退耕还林、退田还草,全面实施“禁采”、“禁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要与自给自足、以手工为主的农业产生尖锐矛盾。
2.城镇化建设是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需要。西部地区多数是农业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6%,数百万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可以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而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最根本的就是如何缓解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现实矛盾,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增加就业。
3.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工业化战略、促进乡镇企业升级换代需要。西部地区对于农村工业化的战略定位,只要通过对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连片发展,促进协作,集约土地,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治理污染,获取城镇集聚规模效益。并通过城镇建设,推动乡镇企业从“传统工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变,进而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国家工业化的全面整合。
4.城镇建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却十分落后。只有通过城镇化建设,形成对区域性生产要素较强的企业聚集能力,通过区域分工与产业发展,与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起彼此依托,优势互补的关系,并通过自身独具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级与发展级。
二、制约西部地区城镇建设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高价的房地产批发和廉价工业用地。城镇化带动的是城市居民的住房购买和政府配套的基础设施投入,土地是城市化最为核心的要素。当前,土地批租成为西部地区各地地方政府“筹资”的本钱。政府通过房地产土地的出让,获得城市化的资金,土地价格居高不下。与此相对的,是廉价工业化用地。地方政府强调低价工业化的做法实际上是没有意识到从工业化到城镇化这样一个发展规律,特别是忽视了城镇化本身就能提供巨大的非农就业。在西部地区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不致力于发展城镇服务化功能和城镇的就业,而过度开发工业区,这对于很多地区来说都是不合理的。
2.政府主导的城镇经营。西部地区的城镇公共资源和资产通常由国家所有和控制,因此,城镇经营成为政府介入城镇公共资源资产配置过程的一个响亮的理由。这样,政府所热衷的“政府城市经营――政府城市建设投资”体制对民间和社会资本投资产生了双重的约束效应,其后果又反过来强化了政府介入城镇公共经济领域的理由和冲动,并产生“政府主导-政府经营-政府收益-政府投资”的恶性循环。
三、构建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寻求国土规划和地方政府改革,寻求降低城镇化高成本的道路。当前城镇化高成本的直接原因是多层次的政府体制,导致土地、基础设施和福利制度的不规模运营。寻求降低成本的城镇化政策已经时不我待,重要的一条就是土地规划和地方政府改革,配合实现的手段就是集中、撤并乡镇,进而削减乡镇一级地方政府,形成中央、省和市三级。
2.城镇化经营的核心是要建立起具有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双重作用。城镇化实际上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资源和要素结构转换过程,以人口为核心的资源要素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约经济、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因此,城市在根本上应该是市场中心。从根本上说,城镇经营的意义在于使市场机制成为公共资源和资产的配置的基础力量,从而保证配置的效率。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非农就业。西部地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转移的过程。非农就业不仅包括工业化就业,更有城镇中服务业就业.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向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发展十分缓慢,不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依靠城镇网络体系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是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构想,结合西部地区城镇化实际,建设城镇应该立足于增强城镇发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合理调整城镇结构,逐渐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调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勇:《西部大开发要与新经济整合》[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8期
[2]张洪:《论西部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8期
在“第一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开幕前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丁文武在接受《计算机世界》独家专访时,也详细地解读了推动战略性新兴领域发展下一步的工作规划。以下内容根据采访整理。
一、贯彻落实有关规划
按照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电子信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实施工作,组织实施好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集成应用(太阳能光伏)、信息惠民(数字家庭)、物联网和云计算等行业领域重大工程。继续落实《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研究提出重点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
研究提出加快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的推进计划和政策措施,同时研究制定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LED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三、继续做好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加快“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项目协调,督导技术改造中央资金重点项目按计划实施。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平板显示创新发展专项组织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考核。会同工信部相关司局,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和集成电路产业研发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围绕产业重点领域加强配套产业链建设。组织实施信息技术产用合作专项,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
四、多途径开拓内需市场,增强内生增长动力
在实施平板电视、台式计算机、LED灯节能补贴政策基础上扩大补贴产品品种,争取将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推进实施太阳能光伏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政策,研究离网光伏系统的应用方案。研究推进家电下乡延续政策。加快推动4号文细则出台,落实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充分利用国内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机遇,大力挖掘电子信息产品的行业应用市场,不断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五、加强重点领域配套产业链建设
加强TD-LTE产业链建设。针对当前产业链发展的薄弱环节,一是重点加强对TD-LTE多模多频终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促进国产TD-LTE芯片在移动智能终端中的应用。二是支持TD-LTE多模多频测试平台建设,提高行业支撑机构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三是加强TD-LTE专利策略的研究,防御和应对TD-LTE阶段专利纠纷问题。
引导和支持彩电整机企业与芯片企业加强合作。支持整机企业联合芯片厂商共同开发智能电视核心芯片,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整机企业向背光、模组、面板等上游领域延伸,着力推动彩电业完善从芯片、器件、软件、整机、系统到应用的产业生态环境,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六、大力推动自主标准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推进国产设备和系统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一是引导芯片企业、金融机具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应用单位加强合作。二是积极推进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国产信息设备和系统在银行的应用。
推动北斗导航系统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一是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发展。二是促进北斗在重要行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推广。三是加强北斗民用应用的产业链建设。
推进AVS+标准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继续推动产业部门与应用部门的联合与合作,积极开展有线电视一体机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推动制造业与广电运营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支持AVS+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AVS+相关产品的测试验证系统的研发,推动尽快完善AVS+产业链。
推动自主技术和产品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加强产用互动,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加快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多渠道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继续推进离散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流程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七、组织实施整机价值链提升、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和重点应用电子产品三大重点工程
根据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提出三大重点工程,明确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主要突破方向,以及需要政府着力推动的重大事项,以强化国家意志,突出体现政府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1、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来提升整机产品价值链,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视听等整机行业。
【关键词】 两化互动战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
近年来,四川省一直将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工作重点。2007年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四川省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一主、三化、三加强”,指出要加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01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更是着重强调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做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并明确提出实施“两化互动”战略是四川省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战略部署。
现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四川省各项经济工作都要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在此背景下,四川省“两化互动”战略的提出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化互动”战略进一步强调了工业化的新型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传统工业化道路,传统工业化把工业化单纯看成是量的规定性,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绝对优势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从量的扩张上表现为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经济学界根据人均GDP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划分成为三个阶段:人均GDP在300美元以下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在800—30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中期;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为后工业化阶段。四川省许多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或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但这种衡量方法只注重了量的规定性,忽视了经济结构等质的规定性。
而新型工业化则强调了质与量的统一,强调了工业化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工业化发展速度适度等。四川省在推动两化互动发展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新”字文章,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把推动科技成果转换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市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意工业化发展速度的适度化,注重工业化发展中的可持续性与环境保护问题等,切实在工业化过程中体现结构调整、内涵发展等主题。
二、“两化互动”战略强调了城镇化道路的新型化
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化、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其包含多层含义: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等。
四川省两化互动战略则强调了新型城镇化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强调了其科学发展属性,强调了城镇形成过程中的集约式、平衡式、协调性发展。新型城镇化注重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文化、公共服务保障等内涵为中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注重物的城镇化转为注重人的城镇化,切实保障新进城人员的社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居住与经济发展载体。
三、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应当协调发展
当前四川省进入工业化与城镇化“双加速”阶段,更需要遵循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规律,促进四川经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仅依靠自发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把自发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
1、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两者是相辅相成、互助共进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空间依托的必然结果,并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两化互动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原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四川人均GDP约为全国的70%,非农就业比重低于全国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低于全国9.5个百分点。从三个国际通用的衡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指标看,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上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现代化进程看,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我省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落后全国5至8年时间。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必须以现代产业和现代城镇为支撑、为依托。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是四川实现现代化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是必须完成的历史重任。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才能迅速建立起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加快构建起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不断巩固和扩大四川在西部的优势地位,进而实现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的跨越。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进入“十一五”以来,四川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出现了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过去5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速比全国高近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年均增速比全国高约0.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此外,我省还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具有很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将加快缩小我省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重塑“四川经济版图”,不断提升四川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辩证的统一体,工业生产集中性和规模化,引发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化的聚集效应又为工业化提供发展依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
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也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超过30%,工业化城镇化就进入“双加速”时期。这个时期往往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期,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发展后果。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如果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就会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问题。反之,如果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就必然会出现城市“空心化”、大量平民窟和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问题。目前,我省就处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选择走“两化”互动发展的道路,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同步、不协调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才能有效解决我省“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服务业比重徘徊不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深层次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