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教育的特点

语言教育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教育的特点

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语言首先是一种文化,然后才能是一门科学

“文以载道”是语言教学的不变规律。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它涉及了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制度、文学、艺术、音乐及生活方式的学习,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的学习。通过它,不仅能学会语言本省,而且能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冶我们的人文精神,提升人生的境界。再者,重视人文精神对外语教学环节的渗透,不仅符合教育宗旨,也能大大提高教学成果。

一项调查表明,对比其他人文类学科专业,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思维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方面表现较差;与应用类文科专业相比,则更是显得缺乏足够的调研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所谓的外语专业人员“思辨缺乏症”大体源于学校强调外语的工具性而忽视外语的人文性。实际上,外语学习的结果绝不仅仅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

外语学习,我们要学的不只是那种约定俗成的符号,而是通过它逐步熟悉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文化特殊性,洞察该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这在外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各个层面,文化决定语言。有什么样的文化,必然有什么样的语言。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提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决定了我们生活性质”。

文化指一群人通过个人或群体世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的沉积物,包括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概念、角色、时间关系、宇宙观、制造物等。文化通过语言和思想模式并以活动和行为模式展现出来,把语言和文化分开是不可能的。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中、独立发展、自生自灭的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无时不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而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只是构成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

从基本意义上讲,语言是一个大的人类群体使用和理解的一套符号和连接这些符号的规则系统。词语和表示符号的声音因文化而异,制约符号的声音使用的规则也因文化而异。语言是了解一种文化如何理解现实的向导,词汇的意义由文化决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学得的,所有文化和亚文化有规范词汇用法和意义的特有的经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使用语言规则以及交际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已成为必然趋势。

从教学目的角度讲,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懂得多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或者仅仅记忆一些文化事实和深层文化特点如价值取向、美丑观念,是不可能令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前已被普遍接受为外语教学目标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在1971年由Dell Hymes首次提出,指的是运用一定语法规则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并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对谁使用这样句子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在缺少目标语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进行。交际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通过外语学习而获得的创新思维,这是在该民族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新事物相互作用下而激发出来的一种求新的力量。

缺乏文化意识会导致交际失败。学习一种语言并不是单单掌握这种语言的一系列语法规则,积累大量词汇,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是单单教一种语言,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使用这种语言,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坏取决于他运用语言的能力,即交际能力。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必须适时恰当地导入文化教学,脱离文化知识的语言学习将是毫无意义的。

三、外国语语境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而且有利于对外语的理解和学习

外语教学是通过教学活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外语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了解外语所反映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正确地运用外语为自己、为社会服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人格得到提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赋予其人文教育特色,进而提升、整合进教学体系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文化导入也要兼顾适度原则,因为没有语言能力就不能具有坚实基础的交流能力,所以我们不能为文化而教文化,本末倒置。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帮助学生从语言现象发现文化,再通过掌握文化去指导外语学习与实践,寓文化于语言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他们文化差异敏感度、容忍度,同时让学生领略国外文化的精髓,学会在“大众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转换,从而使学生能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

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1.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丰富程度提高,其所包含的各方面知识也越来越广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相应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向学生表达。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诗歌、散文、小故事等体裁为主,且大部分教学体裁都存在一定难度,故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语言特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注意的一个方面,其在授课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即是以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总目标,向其传达准确、科学的语言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当堂将要教授的词语的原始含义、引申含义、情感色彩等进行准确把握,当堂授课时应将掌握的词语信息通过精准、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通过举例等方法对词语所传递的语言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以提高小学生词汇运用的准确性。例如,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曼谷的小象》一文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学习小象的出生地即曼谷这一地名,由于曼谷中的“谷”字,学生容易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某一处山谷,这时教师应对曼谷是一个城市进行讲解,以免学生产生歧义。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应突出该文的重点为小象,故在介绍其出生地曼谷后,需相应的讲解小象的特征等其他要素,从而加深学生对该文的理解,并丰富知识存储量。

2.2可接纳性

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弱等特性,为让其可以自愿接纳语文教师的讲解,并对语文课堂上吸收的知识有所掌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选用学生易于接受且难易程度适中的说话方式,且应将课堂内容如词汇等尽量与其实际生活相贴近。同时,小学阶段分为一至六年级,一至三年级(低年级)学生具有联想力丰富等特点,故教师应尽可能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采用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四至六年级(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理解力,因此教师应在表达时选用严谨、规范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准确表达自身意思的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若干庐山三叠泉瀑布的图片和多媒体影像,授课时将准备的图片及影像展示在小学生面前,以调动其学习该诗的积极性,从而使其能够加深对该诗的理解和对该诗作者李白当时作诗时意境的领会。再如,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教师应选用严谨的形容词描写月光曲展现出的美丽月光,并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对贝多芬笔下的月光曲进行联想,以提升对该文的整体理解。

2.3典范性

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父亲语言;产生原因;特点

儿童习得语言的整个过程都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人影响,而儿童接受最早最多的语言刺激来自其父母。所以,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化的第一步,而父母是孩子语言和行为的启蒙老师,会对儿童社会化的行为产生重要的一步。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正确的语言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父亲的角色定位

受中国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以及母亲愿意主动承担带孩子的责任和惯性思想的影响,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会被削弱。有相当多的母亲不仅承担了抚养责任和教育责任,父亲角色缺席。但是,父亲在家庭子女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份量,父亲更多地参与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会增加对子女的积极正面影响。

社会赋予父亲的性别角色决定了他与母亲肯定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性格培养及行为导向、发展期望。从家庭看,受中国严父慈母模式的影响,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也就是工具性角色,这与母亲所扮演的角色有大大的不同,母亲角色体现在对家人和子女的的照顾养育上,这就是家庭中传统的分工模式。

二、父亲语言的不同特点

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要意识到语言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1)时代性

养不教,父之过。在古代,父亲言传身教,尤其是有学问修养的父亲,通常会用家训或者家书的方式来训诫教导子女,像著名的《颜氏家训》、《家书》等,在家中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都各有出发点,但思想品德的教育仍是主流的共识。诸葛亮教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志当存高远。古代父亲教导子女多是寓言于教,十分重视诚意正心的品格培养。在现当代的家庭教育中父亲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与古时不同,这时的家庭教育更关注孩子的心理个性和行为的发展与培养,给与孩子更多的关爱,而不是一味强调望子成龙。

古时父亲语言里更多透露的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而我们新时代的父亲,因为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会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2)权威性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就言语行为而言,特定的社会角色具有特定的言语特点和言语规范。性格对言语交际影响重大,它往往决定着交际主体的言语逻辑、言语行为,制约着言语交际的方式、风格、过程及对于交际效果的预期。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每个父亲不同的性格上,父亲的言语活动被他本身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比如在《红楼梦》里的贾政,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对于其子贾宝玉的不学无术和叛逆大为不满,在他看来男人就应该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与经济之间。因此,动不动就骂宝玉畜生、该死的奴才,还曾亲自抡起大板子朝宝玉狠命打去,随后还要用绳子来勒死他。他的语言常有震慑的效果,《红楼梦》第九回写到,贾政见到宝玉来请安,说去学堂,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宝玉听后也不敢出声,只好悻悻而去。父亲是家庭中常常说一不二带有很强男性自我意识的角色,因此,话语会有强制的权威性,需要树立一家之主的风范,维护良好家风。

(3)趋新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父亲与母亲的家庭角色有了更加明显的不同优势和特色。在语言上不再是一种工具性的表达,更趋于新颖的感情式表达。例如,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在他最伟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就写了很多父亲与子女相处的情节,例如,文中身居要职的田福军见女儿晓霞不愿同他一起坐车,而是非要自己去挤大卡车,在听了女儿的解释后,笑呵呵地回应说,小伙子!那你去吧,给咱好好押车!把顽皮大胆的女儿比作小伙子,语言幽默,化解尴尬,时代进步了,父亲与孩子之间更多了些亲昵与逗趣。在现代当教育中父亲扮演了小伙伴的角色,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探索外部世界。

三、父亲语言不同特点的原因

(1)受性格、职业、教育程度等的影响

父亲的语言态度常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如性格温和、冷静的父亲常常是以柔和的方式来对待子女,有耐心、不厌其烦、用词精细、语气舒缓,并且会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会多谈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即便是有意见分歧或者孩子犯了错,也会用征求的方法和疏导性的语言来试探以解决问题,并最终加以鼓励,多用委婉的疑问句,比如你觉得这样做是否合适呢?,或者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下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这一类父亲的职业可能会是医生、教师、作家或者是从事文职行业的工作者。而性格刚烈的父亲对子女的说话方式比较干脆利落,句式单调,有时甚至会简单粗暴,对于培养孩子言语交际的敏感度不是很强,这多见于一些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纪律性的职业,其本身十分看重规范和准则,所以这种职业素养多会体现在他们的说话和行为方式上,有权威性、强制性的特点,喜欢用第一人称,常是命令口气的祈使句或肯定句,可能会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身上,多是我觉得你必须按照我的要求这样做,懂什么,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没有我,你能有今天的成绩嘛,不要再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了这一类型的句子。

当然,还有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导致的语言特点的不同。其实,早有研究表明高教育背景的父母言语参与程度和言语变通水平明显高于低教育背景的父母。因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有别于母亲,语言风格不像母亲那种喜欢重复、絮叨,父亲的语言更具有抽象性、分析性和针对性,词汇丰富、文雅考究、互动频繁,倾向于对孩子的行为选择,而不是直接明确的行为指导,对孩子的语言有更多的规范化、礼貌化的要求,会让孩子在成长的早期接触一些复杂的、带有逻辑的句式,像不仅、而且,因为、所以这种关联词语等等,以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2)地域、文化、社会的影响

从地域来看,地域方言的种类也会影响孩子语言的发展。如果父亲是河南人,母亲是上海人,孩子就会分别习得河南话和上海话,而这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都大不同,像河南人说我们就是俺们,上海人则是阿拉。所以,孩子在父母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就会分别学会河南话和上海话。再说文化方面的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侧重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重视言语的礼貌得体,还强调书面的学习,我们常常会用乖不乖、要不要听话的话语作为衡量一个孩子好与坏的标准,同时,在古代社会父亲作为封建家庭的大家长更是注重孩子的教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语言习得的内容、速度和方式;而在西方社会中,家长特别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文化观念也十分重视孩子的说话,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语言,强调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追求个性发展。最后谈到的是社会对父亲拥有不同语言产生的影响,大多数社会人都会接受和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语言,也就是主流的交流言语,比如普通话,那么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就会跟孩子说普通话,当然这里不排除一些闭塞的地区,说的仍是当地的方言;还有因为社会分工、地位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也使得每个父亲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进而影响到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父亲语言在家庭教育中的特点及影响,浅析了产生这些不同语言特点的原因,特点主要从时代的变迁、性格、职业、受教育程度四个方面作了叙述。综上所述,父亲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将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使用的得当也决定了父亲在子女心中的形象,甚至能影响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使用正确的语言,做到规范、得体、礼貌,多一些关爱和鼓励,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苑馨蕊.母亲语言的特征及其对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特点;精炼;清晰;生动

教师如何借助语言魅力来引导学生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准确精炼,富有示范性

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学生才能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模棱两可或表达不清,势必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混乱,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一方面,教师语言一定要准确精炼;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训练的任务,所以,教师语言还具有示范性。

二、条理清晰,富有层次性

在听课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无伦次,条理不清,严重影响课堂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教师语言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一定梳要理好本节课要研究几个问题,哪个问题是重点,哪个问题是难点,重点问题怎么探究,难点怎么突破,在头脑中有个清晰的框架和结构,这样做得时间久了,教师在课堂中自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条理清晰、富有层次感了。

三、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性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剂。培养一定的幽默感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不可缺少的部分,缺少幽默感的教师常会在师生之间增加许多无谓的矛盾。幽默的语言,一方面能增加讲授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成熟,要开发逻辑思维,也不应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同样的一节课,名师讲得很精彩,而我们讲得却很平淡,究其原因就在于名师的语言魅力上,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能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易于营造一种宽松、乐观、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相应的语文知识也在不断的扩展范围和深度,所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对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表达效果有着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都在对小学生渗透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道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对于这些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小学生肯定是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透彻的掌握教材中课文内容的内涵,还有在表达的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变,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小学生真正的了解文章的内涵,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美感,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的有效实施一定要建立在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这是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所应该具备的特点。只有小学语文教学具备了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实效性才能够真正地得以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要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律,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语句和词语运用的科学、正确上,只有语言是科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所传达的思想才能够保证准确无误。

三、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