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业化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动力。动力是否充沛,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当前很多企业仅注重于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其根本原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不足。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配置上也应实现一定的创新。企业应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种任务,也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事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百年大计和长远发展。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文化建设的动力配置上应做到如下两点:第一,满足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应源于自身需要,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或异化为一种工作任务、政治任务。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开展的一项事业,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自觉以企业文化建设来推动企业发展。第二,符合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企业文化建设符合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没有文化支持是不行的。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文化软实力也将寸步难行。建筑施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高屋建瓴,从百年大计出发,自觉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性,并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二、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举措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上也应有所创新。结合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和规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不应照搬照套其他企业、其他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但是可以适当吸收它们的长处。更为重要的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构建符合自身需要、行业规律和企业特点的特质文化。笔者建议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着重构建如下几种文化:第一,安全文化。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线,安全之弦应时时紧绷。建筑施工企业尤其需要做到施工安全,施工安全关系到产品质量、职工生命以及企业品牌。建筑施工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应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第一项文化要素来抓。安全文化的构建既是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遵守,也是对企业、职工和客户的负责。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应做到安全规章制度详细制定,安全风险预先防范,安全措施步步到位,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安全文化的构建需要企业每一位管理人员和基层职工的积极参与、全面参与,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引导每一个人自觉服务于企业的安全规划,杜绝任何一处安全隐患。第二,责任文化。企业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构建良好的责任文化。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引导职工树立责任意识。具体来说,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以及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责任的承担要求企业不能仅仅以营利为目的,而是需要在积极承担责任的基础上营利。勇于承担责任的企业更能够得到客户和社会的青睐,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应制定承担社会责任的大纲和规范,在企业内部倡导责任意识,并以责任意识的培养和落实,作为职工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责任文化的全面构建。第三,人本文化。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还应构建人本文化。以人为本是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也是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建筑施工企业的业绩和品牌是无数职工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他们为企业的发展付出了青春。建筑施工企业应认识到每一名职工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符号或工具。人本文化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做到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就是以职工的满意为本、以职工的利益为本、以职工的发展为本,企业和职工之间不仅仅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是相互扶持、相互发展的关系。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认识到人本文化的重要性,并自觉构建人本文化,使每一名职工都能够感受到企业的人本氛围。人本文化的构建还能够有效地为企业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企业将从中受益。总之,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不但在理念上需要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在行动上积极创新。
作者:王利刚
引言
施工现场的管理是建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环节,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代表了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企业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施工企业应针对具体的施工项目,查找在项目的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以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和其他的工程管理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多
施工现场管理包括对人员、机械、材料、设备等施工现场各个环节的管理,因素多、基数大、管理难度大。加上天气等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使得施工现场管理的难度加大。不确定因素使得施工现场管理要灵活机动,针对不同的状况提出不同的管理措施,不能陈旧老套,照搬硬套。施工现场管理的机动性、不确定性,注定施工现场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各施工企业要根据各自工程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制度。
2、施工现场管理过程周期长
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现场管理贯彻整个建筑过程的始终,周期长注定现场管理的投入较大,人员较多。合理的施工现场管理不但可以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还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对安全、质量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3、施工现场管理参与方多
施工现场管理不光是施工企业自己,还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督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等多方的参与,如何合理的协调好各参与方的工作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不健全的施工管理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很多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纷纷建立起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的施工单位并未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现场施工管理混乱且随意,绝大多数的管理体系并不健全。很多企业在管理体系制定之初只是一味地模仿其他单位,并未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管理体系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效果。此外,项目管理人员往往对管理体系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力,成为一纸空文,形如虚设,未能落实到实处。
2、材料控制环节薄弱
施工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中最直接的物质,对整个项目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大多数建筑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时,并未进行严格的筛选,缺乏材料的检测环节,经常会出现材料订购不符,质量不达标以及长时间的存放引起的材料缺失等现象发生。更有甚者,很多施工单位中采购人员为了从中谋取私利而降低施工材料的标准,严重制约了现场施工工作的进行。
3、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建筑工程项目最重要的就是项目的进度以及完成的质量,就目前工程项目的发展形势而言,存在着大量偷工减料以及员工懒散延误工期的现象。很多施工单位监督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单纯地重视工程的最后验收而忽略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导致钢筋焊接,混凝土的配比,模板的搭设以及石料的称重不符合标准,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均在户外进行,其工作的地点距离公司较远,因此,适当的监督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主要措施
1、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度,提倡人性化管理理念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施工管理制度,是确保施工管理合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施工管理制度就要进一步深入到建筑单位内部,通过加强建筑单位内部施工项目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选择最佳优化配置;配置齐全相关管理部门硬件设备上以及人员角色分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科学分配,既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又可以促进部门间的和谐。在人员的管理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努力做好现代管理理念的传播和实践工作。确保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
2、加强对施工设备及材料的管理
避免施工现场所有材料乱堆乱放的情况出现,对于短时间内用不到的材料可以暂时寄存到别处。对于设备和材料根据施工进度,制定进入施工现场的时间表,并严格执行,既保证设备和材料的及时进入,又防止其在现场大量堆积。其次,根据具体的施工现场的情况,对资源利用率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期实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手段,提高施工效率。再次,对于已经进入施工现场的设备和材料由专人负责维护,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耗。此外,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保工作,防止施工设备或者材料的丢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推进施工现场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施工现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对施工现场管理的基础。施工企业应针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多年的使用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控制程序,并根据程序的内容有效地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人员进行管理。要保证施工现场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能够建立起一个规范而科学的现场作业秩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就必须要保证施工现场的各个要素都服从制定的控制程序,要统一秩序,克服主观随意性。要通过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现场管理制度,从而实现施工现场能够以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产出,取得经济上的有效化;同时,通过标准化制度的实施,使以最少的人力、财力来实现较多的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化。
4、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一定要做到“安全第一”的施工管理准则,一切以安全为中心,努力提高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安全管理素质。在施工过程中选择有丰富施工安全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专业的安全管理队伍;并且,根据施工过程的不同阶段,组织开展安全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普及安全管理知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知识文化水平,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5、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大规模的施工活动,多种多样的施工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使我们不能仅使用条文规范将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工作人员进行及时地协调与管理。因此,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不能仅通过条文规范,更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员工掌握工作中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行为规范,通过各种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在施工现场通过重视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了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为了推动创优活动,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一些企业在创优活动中所创造的施工经验,谈谈创优管理的体会。
1、创优要做好四个结合
(1)与QC小组攻关活动相结合
一个优质工程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通病存在。目前工程施工中手工作业多,人为的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太大,对由于人、机、料、法、环(4M1E)而产生质量通病,要积极开展QC小组攻关活动,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三全)管理,要改变过去质量管理“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现象;在QC小组攻关活动中,充分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和技能,充分调动每一个职工创优的积极性,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曾经要求,每一个重点工程,必须开展QC小组攻关活动,克服工程中的质量通病。通过开展QC小组攻关活动,大幅度地减少了质量通病,把质量通病消除在萌芽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2)与技术进步相结合
创优工程要向科技要效益,要质量。建设部提出在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十项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工效、提高效益、提高工程质量意义重大。在施工中,我们要提倡机械化(工厂化)作业,减少手工作业;要提倡干作业,减少湿作业;要提倡地面作业,减少高空作业。创优工程要有科技含量,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来减少质量通病,如采用新模板技术等,我们提倡电子控制搅拌混凝土,就是要减少由于人为的因素而产生混凝土质量的问题。
(3)与创建文明施工相结合
质量和安全虽然涵义不同,但有内在联系。一个施工现场如果没有可靠的施工安全作保障,没有一个文明、整洁的施工环境,不可能创出优质工程的。我们公司曾经规定,凡施工过程中发生四级(含四级)以上的伤亡事故,均不得参加优质工程的评审。安全生产实行一票否决权。安全生产如果不与创优挂钩,那么伤亡事故的数量是无法降下来的。创建文明施工活动,就是希望工人能在良好的、文明的施工环境中,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愉快的心情生产出质量优异的产品。我们要求施工现场要做到六化:“门前亮化、地面硬化、标牌规范化、材料堆放规格化、办公场地整洁化、职工宿舍军事化”。
(4)与检查及措施相结合
对施工的每一个过程都要设立质量控制点,如混凝土预制构件施工就要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内在质量如强度;外在质量如几何尺寸,有无漏浆、涨模、蜂窝、麻面等)。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举一反三,防止再发生。对工程的每个分项、分部都应该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以往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如常见病、多发病,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关键是要落实到具体负责人身上。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做好了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桥板侧面的预埋筋绑扎位置都在一条线上,向外拉伸角度都是一致的。
2、创优要抓好三个过程的控制
(1)事前预防的控制
要按照全面质量管理(TQC)和ISO9000系列标准的要求,对有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要事前预防,做到防患与未然。如图纸会审、技术交底要有针对性和预防性。针对现在由于一些设计人员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图纸质量存在缺陷,因此在施工前应对施工图组织审查,避免由于设计质量问题而造成工程质量事故;针对新工人上岗素质不高,应加强岗前培训和技术交底。为提高质量水平,企业应制订高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针对国家已取消了施工规范,企业应尽快制订符合企业发展的、适用的、先进的施工规范,要将创优的工艺编入规范中。如我们公司的工人在桥板外表面拉毛过程中,除拉毛外,还要求方向一致,深浅一样。
(2)施工过程的控制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如何在施工过程中防止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值得研究并采取相应对策,如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停电怎么办?混凝土养护时停水了怎么办?以及对进入现场的原材料如何控制等等。强调施工过程的控制,就是要把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降到最底限度。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操作者、检查者姓名、检查的偏差数字写在构件上,很实用,也便于监督检查。
(3)事后改进的控制
对工程质量采取事后改进,防止同类质量问题在其他工程中再次发生,这是贯标的要求。一个工程毕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会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施工企业应认真总结经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质量目标难以实现,是人的因素,还是材料问题,是工期太紧,还是工艺原因,等等,找出了问题,其本身就是一个收获,一个提高,这便于企业在下一个工程中予以改进、完善。
3、创优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目标管理和效益的关系
我们提倡创优要一次成功,一次成优,创优工程不能搞“优不优靠装修”,应该从工程中标以后,就进行创优的立项,列入质量计划,纳入企业创优目标管理中,从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到成品保护、回访保修等一系列环节中实施创优计划,并通过相关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包括激励措施来保证这些计划和目标的实现。要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主体施工时,就应该严格控制轴线尺寸和标高,因为这些尺寸如果有偏差,就会影响到面砖或地砖的施工质量。面砖或地砖的施工应尽量少破砖或不破砖,这些尺寸的控制与材料的模数有关,与设计、施工和材料的选择都有关系。如果靠修修补补、整整改改,是创不出优质工程的。有的企业认为,创优质工程费时、费工、费料,会影响企业效益。我认为,恰恰相反。表面上看,创优质工程要费时、费工,但一旦工程做好了,一次成优,就不存在返工,也不会再浪费材料和工时。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一个优质工程产生的效益往往是无形的,建设单位常常会指定已获得鲁班奖、省优工程的企业和项目经理来参加他们的工程投标,这种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可见,树优质工程是会给企业带来无穷的效益,创优质工程应是企业的长期行为。
(2)进度和配合的关系
国家定额工期在一定时期反映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一味地追求高速度、赶工期,搞“节日工程”、“献礼工程”是会受到历史惩罚的。合理的工期是创优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在装饰装修阶段,更要精工细作,“粗粮细做”;如果墙体还没有干透就马上粉刷、上涂料,今后的墙面不是裂缝,就是脱皮。我们有一些地区的工程由于赶工期、搞“献礼项目”,结果在工程验收前,工地一片混乱,工种间配合不好,相互打架;成品保护差,造成多次污染,既浪费人工,又浪费材料,更影响进度,损失严重,造成前功后弃,得不偿失。所以创优工程不仅要有合理的工期还要求施工过程中木工和混凝土工之间的配合、瓦工与抹灰工之间的配合、木工与油漆工之间的配合等等,要严格按照“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的原则,并坚持“自检、互检、交接检”的“三检制”制度。“三检制”是一种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质量检验方法,是企业质量管理中最基础的部分。在“三检制”过程中应认真做好记录,以便于质量的跟踪检查,查找责任人。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概述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领域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加强了对住宅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并将制造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的有效手段和最新的科技成果适当的应用到住宅建设中,提高了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工业化采用预制构件生产工业化、现场施工技术化、组织管理科学化的建设模式,代替了传统现浇混凝土的生产施工模式,能够提高工程效率和经济效率,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是保证基础施工和吊装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建造效率和速度,有利于实现建筑构件、施工工序的标准化,改善传统建造方式的设计、施工等环节相脱离的状况。建筑工业化可以实现预制化生产、装配式建造,可以从人员的培训开始将建筑工业化的知识作为专业知识,提高人员的建筑专业知识水平,实现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标准化。建筑工业化会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将当前建筑行业方面的设计、招投标、生产、施工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融合和发展,促使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1、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法规还不完善
我国目前为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制定的政策,从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来看,只有《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绿色建筑行动》算是较高层次的政策,一些约束力较小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对工业化的推进速度和实施效果的影响不大,只有制定完整的、针对性强的,约束力大的政策规范体系才能促进国建的建筑工业化发展,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发展情况看,国家主导和制定的严格的规范和政策体系,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针对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措施研究和解决,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来看,制定和建立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法规、政策体系,针对性的解决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建筑工业化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2、建筑部品的生产问题
建筑工业化要求的构件部品和构配件生产要具有标准化的施工工艺,工业化生产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住宅质量和品质、减少资源浪费等优势,标准化的构件会简化施工工艺、缩短工期,但是只注重标准化不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就会影响人们在户型选择、外观效果、舒适程度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影响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制定的“建筑统一模数制”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推进了我国建筑标准化、工业化的发展。但没有形成真正的应用体系,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模数协调缺乏对住宅部品的设计、生产,施工、设备要求的指导,目前我国的部品设计和种类较多,缺乏统一的模数制度和通用体系,造成了建筑结构体系与部品、施工设备之间的模数难以协调,影响了预制构件的生产规模、施工效率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能够使建筑工业化需要的建筑构件从生产效力,建筑的安全性能和设计合理性等有很大提升。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体系不统一,没有标准的模数化标准,容易造成大规模生产强调标准化而排斥多样化,使得建筑产品和造型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对建筑的个性化和功能化需求,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下结合当前的技术要求,大规模的生产还不能同时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及居民个性化的要求,强制生产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3、施工人才缺乏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模式会被工业化建造模式所取代,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主要依靠从事建筑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才能够在建筑工业化的探索中发挥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包括施工人员和知识分子在内,对建筑工业化的概念知之甚少,现有的人才储备己不能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人才作为公司在快速发展时的关键因素,根据目前的人才状况,企业只能择优录取和培养。”随着新建研发制造基地的增多,并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级城市,人才无疑成了最基础的支撑要素。例如,2012年底开始,远大住工举行了数场招聘会,但收获甚少,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没有将建筑工业化的研究纳入课程培养,造成了对建筑工业化的认识不清楚,达不到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标准。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的成熟,基于新型的工业化技术的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对实际操作与应用的培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型企业如远大住工宇辉集团、西伟德等的发展和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专业园区的建设如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园、合肥经开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等,都急需产业化人才,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人才的奉献。所以国家应加大对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据了解,根据我国新型现代建筑产业发展需求,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人数己经上升到了100万人。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对策
1、完善建筑工业化法律和规范体系
首先将我国可以根据本身的法律特征,从国家的最高法律宪法,层层制定法律、行政机关法规、行业或企业法规,根据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规范法律行为,行政性法规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是情况,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针对本地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集合优势力量,形成完整配套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实施,体现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优势。
其次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政策借鉴欧美、日本等的先进模式,根据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保证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税率、土地等的有效结合,制定综合性较强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企业的产业化道路,鼓励其在建筑工业化发展中进行新技术研发和实践,实现对部分企业的兼并、重组,帮助其发展,支持优势企业进行低成本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产业化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可以制定用来规定具体组织实施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政策法规,在技术上、组织上为建筑企业集团、绿色材料企业等发展提供机会,融合建筑工业化的相关产业和相应企业,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方面的成熟应用,保证建筑工业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2、形成工业化产品的实用体系和标准
部品建筑或住宅采用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商品,部品要实现标准化,必须从产品设计、通用部品体系、模块化、几何尺寸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实施,的建筑设计体系建筑工业化要求,以实现部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立标准为了适应借鉴国内外发展工业化建筑的宝贵经验,对现在建筑部品和构件的多样性进行合理统筹、计划和控制,实现建筑部品和构配件的生产标准化、系列化并向通用化发展,综合考虑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人工、材料、机械、技术的水平等的潜力,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摸索和探讨,己达到建立国家层面的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目的。
3、加强人才培养
从人才的培养上发展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应加强高素质入才队伍建设。通过与高校的联合培养,建立良好的培养环境,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培育更多专业型人才。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在各高校加设工业化研究的相关课程,能够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是更多地学生了解和深入学习建筑工业化知识,增强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兴趣,以更好的服务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国家可以统筹建筑业资格考试的条件,将新技术人员纳入到资格考试中,打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提高工业化人才的选拔层次。对建筑业企业来说,要制定一定的补助政策,以帮助其更多的引进或培育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入才,加强技术培训和审核制度,更好的培养新型技术人员。
四、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己处于快速的发展时期,产业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施工现场建筑垃圾零排放的绿色环保需求,将持续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建筑工业化处于发展的热潮中,以远大住工、万科集团为首住宅产业化先进企业,己经在快速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也促进了国家需国制定严格规范和标准,再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下,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更稳定的环境,因此,对建筑工业化制约因素的分析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建筑逐渐走向工业化方向,只有不断促进建筑工业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上文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对于后期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贺灵童,陈艳.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工程质量,2013,02:1-8.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障碍;路径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步,基本改变了手工操作的历史,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建筑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原属于施工企业内部的工艺过程已经逐步成为独立的行业,如商品混凝土、机械化施工、专业模板脚手架等方面,大大地推进了建筑专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分化、整合明显加快。但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相关障碍并未完全消除,主要体现在生产组织方式与技术发展理念等方面。
一、建筑工业化基本概况
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它是建筑业从分散的、落后的、大量现场人工湿作业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机械化拖工作业为特征、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1]。而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指“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二、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切入点,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业转型升级相协调原则。建立起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规范、引导建筑企业行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保证工业化发展有序持续发展。
(三)坚持政府引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的规划、协调、引导作用,在推进我省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推进。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策支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政府各方面扶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而我国目前有关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运行、监督、激励机制。
(二)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税收成本就越高,不利于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同类产品,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增值税税负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营业税税负高了近两倍。
(三)建筑工业化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是,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被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领导,建立推进机制
建筑工业化涉及的行业和工业门类较多,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建议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成立“建筑工业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建立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统筹推进各产业协调、有序发展。研究制定国家层面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指导建筑工业化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政策引导,建立经济激励政策
1.在财政政策上,通过财政支持激励企业的建筑工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并在政策性住房中大力推广建筑工业化。
2.在税收和信贷政策上,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工业化建筑,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放宽贷款发放比例和期限,降低贷款利率,鼓励建筑工业化发展。
3.在收费政策上,改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收费制度,改变统一按照面积为标准的收费方法,施行与建筑工业化挂钩的费用征收政策。调整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引导消费者从仅关注购买成本向关注综合成本转变。
4.对实行工业化建造的建筑,给予适当的建筑面积奖励,对生产建造企业给予享受高薪政策待遇。
(三)制度保障,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
完善的标准和监管体系是建筑工业化健康发展的根基。
1.完善针对建筑工业化的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标准、规范和规程,健全建筑标准化组织机构和标准化体系。
2.继续完善强制性和推荐性相结合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建立建筑工业化技术法规与建筑技术标准相结合体系,加快制定各类建筑工业化推荐性和强制性标准。
3.健全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工业化衡量标准,及其相应的量化指标体系。
4.在土地规划、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销售许可等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建筑工业化全过程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四)技术支撑,加快技术体系建设
1.健全适合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体结构、建筑部品以及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特别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应进行重点研究和完善。
2.设立建筑工业化科技专项,以加强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加快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将建筑工业化作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3.参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批建筑建造研发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对建筑工业化的技术集成、推广及应用。四是加强对BIM建筑信息模拟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实现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五)培育企业,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形成完善、高效的产业链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建筑工业化的推广和普及。建议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符合建筑工业化要求、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优势,建立和完善住宅的标准化、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部品通用体系,探索建筑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模式。近几年,我部先后在全国批准建立30多个产业化基地,对培育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大基地的建设规模和推行力度,通过产业化基地的引领和带动,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结束语
建筑工业化的产业链不仅是一条技术链,还是一条政策链和体制链。虽然保障性住房和试点项目在各省市地区得到了推行,但是各地方政策对建筑工业化的政策扶持不到位,不明确,不能有效激励更多的企业效仿。因此,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对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纪颖波,周晓茗,李晓桐.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3,08:14-16.
[2]纪颖波,付景轩.新型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3,10:8-11.
[3]纪颖波,姜丽.新型建筑工业化市场准入问题分析――基于企业资质管理视角[J].建筑经济,2013,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