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市场的现状

消费市场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奢侈品市场 消费外溢 品牌差异

在国际上,奢侈品的定义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称为非生活必需品。人们购买奢侈品的用意在于其所能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而其使用价值是可以用其他产品来替代的。品质的优越、价格的高昂、文化底蕴的深厚都使得奢侈品对人们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消费行为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地区和阶层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使得消费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使得中国虽然经济发达程度不高,其奢侈品的消费能力却不容低估。

一、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前景看好,各国奢侈品品牌都在提高对中国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当然,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由于发展时间短,和发达国家相比很不成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消费结构年轻化

发达国家的奢侈品主要由掌握财富的 30 到60 岁的中年人所消费,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则显得尤为年轻,以明星、商界精英为主力军,其中不乏80、90后年轻人。我国消费结构年轻化为全球罕见,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因为中国年轻人创业成功的事例有很多,他们有经济实力对奢侈品进行消费;其次,相当多的购买奢侈品的年轻人虽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但出于对时尚的追求和迷恋,不会收入的多少放弃对奢侈品的购买;再者,中国是一个很重家庭感情的社会,不少高收入阶层对后代极度溺爱,这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一大特色。

(二)处在增长初期

有数据显示,当国民人均收入超过2500美元时,奢侈品市场会极具动力,进入快速发展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这个数值,因此奢侈品消费会急剧增长是不容置疑的。在我国,奢侈品消费大多集中在服饰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覆盖面较窄。在发达国家,消费的范围则很广,包括美食、房屋、旅游等等。奢侈品消费在市场逐步发展后,就会由个人用品上的花费转变为对全面的生活方式的奢侈化体验。这些表明,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

(三)消费外溢严重

我国奢侈品消费每年都有四分之三左右的消费额发生在国外,外溢现象十分严重。主要原因在于相同奢侈品在国内和国外价格上的差异。我国奢侈品进口关税较高,再加上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政策,最终将国内的价格推高许多。除此之外,国内的奢侈品在种类上没有国外全面,上市时间也有推后,使消费者在国外更能寻得合意的商品,这是导致奢侈品消费外溢的又一原因。

(四)消费集中在外国品牌上

在我国,人们的奢侈品消费偏重于国外品牌,对本土奢侈品并不青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崇洋心里依然存在,国人消费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其对西方世界文化盲目崇拜,而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结晶没有形成全面的认知,从而购买国外品牌多于国内;第二。中国本土的品牌由于发展时间短,在经营手段、发展理念等方面缺乏经验,这与国外品牌的成功经营和大举进攻相比,在品牌竞争力上存在差距。

二、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改变税率,降低价格

我国奢侈品消费外溢现象对扩大内需的危害是极大的,而要改变这种现状,政府需要在国内创造出优良的条件,消费者才会转移到国内购物。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奢侈品收取的税率是很高的,进口综合税率平均达到了25%-30%,部分商品甚至达到了50%以上。对此,政府应适当改变税收政策,调低奢侈品进口关税及其他各项税收的幅度,并通过建立免税店等方式,平衡国内外的价差,引导人们在国内消费。

(二)发展本土品牌

我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在人们奢侈品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很小,无论从产品设计,还是知名度等与国际品牌相比都显得较为稚嫩,尚处在成长的初期。积极培育发展我国自己的品牌,必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改变国外品牌垄断市场的状况。奢侈品能成为奢华的享受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精神层面的丰盛给奢侈品品牌的成长提供了营养。例如历史上帝王的御用制品、瓷器茶叶、民族服饰等能表现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物品,都可以被加以传承和创新。

(三)端正消费观念

我国奢侈品消费发展时间不长,人们的消费心理较狭隘,对奢侈品的认知仍处于较为浅显的层面,存在很多非理性的行为。一部分年轻人购买与自身消费能力不相符的物品,盲目的攀比炫富,这种现象与建立节约型社会道路不相符,并且对消费者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是我们不提倡的,需要通过引导来改善。政府应针对这种情况,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介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使人们的消费理念得以端正。

(四)净化消费环境

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还不成熟,仿制品充斥其中,消费者对这些产品难以进行准确分辨,打击了人们购买的信心,为了无风险的购买到真品,消费者选择了去国外消费,进一步导致消费外溢,这非常不利于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制定相关政策维护市场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到对扰乱市场秩序的商户予以制裁,净化消费环境,才能打消消费者的顾虑,建立有序和谐的奢侈品市场。

参考文献:

[1]甘俊,肖子拾.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11.

[2]杨啸.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及其推力探析.南方论刊.2011.10.

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艺术市场 艺术管理 当代

随着我国在国际政治上地位的日益突出和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全国各地的艺术品市场均迅猛发展,而作为地处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其艺术品市场却在以一种本土化的态势低调而缓慢的发展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应该依托“一带一路”构想和甘肃建设文化大省主题思路的崛起与拓展以及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平台,使甘肃艺术品市场日益形成相应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结合本省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和不断积淀的人文认知,对当代艺术品的关注、品鉴以及收藏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热情,也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一、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发展真可谓是举步维艰,尤其是当代绘画作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能是症结所在。

1、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从美术家群体力量来看,甘肃省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人数为12人,远超过上海等直辖市及其他东部省份,甚至远超过我们的邻居――文化大省陕西省。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当代艺术品市场是否有同步的进展与提升?事实上,仅保利一家,在2011年的拍卖成交额就达到了121亿元,甚至与兰州紧邻的西安,单场文物艺术品的拍卖成交额也突破“亿元”。而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在甘肃省,多年来坚持做艺术品拍卖的仅有几家,其中,四方拍卖公司的单场拍卖成交额也不过千万元,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整体水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而且也与甘肃省文化艺术总体发展态势相去甚远。

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呢?资深收藏家刘建新先生认为,组织一场规范的艺术品拍卖会投入较大,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而属地性拍卖公司需要有经济实力,同时也需要市场环境和不断提升的文化环境。这可能是制约甘肃艺术品拍卖市场规模的主要原因。

2、总体文化影响力孱弱

实际上,发展的根本不是简单的一场拍卖会就可见一斑的,艺术品市场之所以进展缓慢甚至滞后,除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是文化影响力不足。目前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并不缺精品,也不缺资金和信心。近几年,甘肃省总体文化层次提升还是有比较可喜的进展的,但总体文化影响力相对孱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收藏家徐胜表示,现在社会整体比较浮躁,这种浮躁造成大家不关注艺术品内在的文化价值,更多在琢磨它到底值多少钱,“不挖掘实际的文化内涵就没有收藏的意义,卖文物艺术品跟卖白菜没区别,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界重视。”

3、艺术品拍卖市场对当代书画名家的信息拓展和定价引导作用发挥有限

甘肃本土文化底蕴深厚,更不乏有实力和个性的当代书画名家,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本省书画名家的整体市场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应有的关注度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不仅是要提升拍卖质量,更是要整合本省艺术家资源,通过积极的态度和途径开拓甘肃省整体的文化影响力。

二、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新常态

通过一段时期的研究,联系到甘肃本土近几年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节点,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这样或许更有助于我们横向与纵向的观察和探讨。

首先,国内总体艺术品市场出现新的审美要求。

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终端――投资者和收藏家来说,他们中的中坚力量正在把目光放到更多70后、80后中轻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上,如2012年中国嘉德秋拍推出“油画雕塑”专场,青年艺术家作品占21席,成交15件,吴成伟作品《思念》以218.5万元位居本板块首位。北京华辰也专门设立“新视界――青年艺术家新锐作品专场”展出51件青年艺术家作品,成交26件,成交总额为222.76万元。

不难看出,一方面这些艺术家自身的本土化,使得他们的艺术表达带有极鲜明的本土DNA与地域特质;另一方面,这一阶段艺术家的作品基本都在本土市场流通,没有形成诸如前辈艺术家作品70%~80%集中于馆藏或者学术的局面,这样的艺术品存量与其后的持续创作,有助于当代艺术购藏者从整体上把控其作品的品质、层次与流向,其可行性也更有潜力。

2014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再次推出一系列来自尤伦斯夫妇私人珍藏的当代中国艺术品,涵盖著名艺术家如方力钧、曾梵志、张晓刚等的早期作品。此次上拍的37件拍品均是首现拍场,总估价为1亿1150万港元。尤伦斯方面也因此再三强调:其多次出售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实为收藏的调整,基金会在过去30年间一直专注于支持年轻艺术家。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负责人表示,尤伦斯现在是处于作品调整阶段,目前整个方向是以年轻艺术家为收藏重心。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大藏家,尤伦斯夫妇的每一次出货都能引起国内艺术品市场庞大的连锁反应,而这次更是引来海啸般深层的审视和考量:抛售还是洗牌?笔者是认为,假如这些首次现身拍场的作品真的如业界所议论的,是尤伦斯夫妇作为“抛售”的筹码,那么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将面临大整合,新晋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关注点和投资或将决定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行情走势。

三、促进甘肃省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策略

1、当代重要的艺术家群体力量尚未充分发挥,其市场空间不容小觑

国画大师赵望云先生之子、陕西著名画家赵振陆对于甘肃的艺术品市场,曾有过很中肯的评价:甘肃的艺术品拍卖可以盯有名望的地方老书画家,也可以盯有个性的中青年书画家,因为他们的作品增值潜力不小。

2013年6月16日在宁卧庄宾馆举行的未来四方集团兰州第32期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就已隆重推出了“杜元、魏翰邦、郑虎林三人书画”及“李伟、张兴国、王万成三人书画”两个当代书画作品专场,受到现场300多收藏人士热情追捧,所有作品悉数成交,总成交额近150万元。不难看出,这是很重要的尝试和探讨,也为当代陇上书画力作的市场推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以打造“敦煌画派”为基点,推进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拓展

众所周知,为助推“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甘肃省正在依托敦煌莫高窟美术遗存等丰富的资源,全力打造“敦煌画派”。“敦煌画派”的主体定位也正是以敦煌壁画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表现敦煌历史、敦煌壁画内容及现实生活的,具有甘肃地域特点的美术群体。随着打造“敦煌画派”工作的深入,一批甘肃省优秀中青年画家的潜力将会不断凸显,其作品在甘肃省艺术品市场的需求量也将水涨船高。

未来四方集团艺术品部部长晋学英说,“敦煌画派”作品总体风格是厚重大气、华彩典雅,富有西部文化个性和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具备这样风格的作品在全国艺术品市场一定能够占有重要一席。

3、建立“当代艺术家―经纪人―策展人―评论家―拍卖公司―收藏者”的艺术品市场有机生态链

作为艺术品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艺术品价格将会集中体现这个市场中的参与者――艺术家、经纪人、策展人、评论家、投资者和收藏家以及拍卖行的所有行为和信息。如果能建立完善和有效运作的艺术品市场有机生态链,将会对本省艺术创作―艺术收藏―艺术推广,乃至文化强省产生无形的庞大推力。

现在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目前我们艺术品市场高速发展,而相应的人才培养却没有跟上。从业人员更是缺乏系统化的知识储备和系统培训。

艺术品市场发展靠的是人才,其中包括了专业的拍卖、鉴定、艺术管理和咨询等诸多的相关领域。甘肃省文博单位、艺术院校等机构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和契机,加强艺术市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壮大储备力量。

其二,应普及本省整体艺术素养,提高投资者和收藏者的文化艺术知识储备,正确引导其科学、理性地进行艺术品的投资,有益于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近些年以来,甘肃省先后建立了各类综合性或专门性的艺术场馆,甚至还不断涌现民办美术馆、博物馆,甘肃省的文化艺术事业得以持续稳步的提升,也对甘肃省深层的艺术培养产生了强大的推力。基本艺术常识的普及已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艺术需求,我们需要建立本省艺术品市场的学术支持体系,在学术探讨与艺术市场之间建立互动关系,为艺术市场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同时也为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审美趣味与收藏方向提供强有力的学术引导,促使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逐渐合一的趋势。

4、制订艺术品市场准入标准,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甘肃省艺术品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有的企业因为前几年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而盲目上马,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更是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甘肃省必须提高艺术品市场的准入门槛。首先,制定行业资格标准,对申请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其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整个行业在协会的领导下,制定行为准则,对各企业经营进行监督,加强行业自律,营造一个规范、有序的艺术市场经营环境。

当代艺术品市场是一个高层次、高要求的市场,其间的艺术创作领域、艺术流通领域、艺术消费领域、艺术市场环境四部分密切相连。甘肃的当代艺术品市场正处于发展的攻坚阶段,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参与各方对市场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对现存于甘肃本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各环节中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其中的关键在于:引导甘肃省艺术创作者们在艺术市场化环境中建立健康良好的创作心态;帮助甘肃省现有的艺术中介认清市场发展趋势并加快实现自身完善;改善甘肃省艺术市场文化提升大环境,以求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各环节的运行更加顺畅。

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第3篇

摘 要 农村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和可观的开发潜力,但是现状不太理想。大学生就业也是困扰学校及社会各界的难题。两者的结合研究对学院的专业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村消费市场 大学生就业 研究

一、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在目前城镇居民消费基本饱和、消费市场缺乏新热点的情况下,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是当前消费领域必需关注的问题。

以“家电下乡”为例,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仅为城镇的2/3,洗衣机和手机不超过1/2,冰箱约为1/4。目前我国农村家电普及程度仅相当于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国政府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指出,从2009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范围从第二阶段的14个省(区、市)推广到全国,各地实施时间统一暂定为4年。家电下乡产品由于实行了最高限价和财政补贴,将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来源。有业内人士这样分析,如果说目前每100户农民中仅有46户使用洗衣机,假如将这个数字提高到50户,那么一年就需要洗衣机1000多万台,这个数字超过了家电行业洗衣机年产量的50%以上。据商务部统计,进入2月份以后,家电下乡各类产品日均销售总量30844台,日均销售额4607万元,约为1月份的3倍。今年家电下乡财政补贴预计能拉动约1500亿元的农村消费。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创下新高。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幅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时,原来的一个岗位,现在有两个、三个人来竞争,短时间内造成毕业生就业紧张的问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进入30年以来最难时期,中央地方纷纷出台措施,拓宽渠道保就业,发放创业贷款,发放就业券,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等。

赖德胜是国家十一五课题“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负责人,在他主持的一项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85%以上希望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工作岗位,65%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三、抓住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契机促进大学生就业

农村的消费增长缓慢,成为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就现状来看,农村消费市场不容乐观。但是,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农村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城市市场的日趋饱和,农村市场在不久的将来也必定是最具潜力的市场。从近几年政府实施各项政策和方案可以知道,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的扩大内需的战线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市场开发促进了农村消费。2009年,商务部将在已经建立26万家农家店的基础上,新建和改造15万家农家店,支持建立1000家农产品配送中心以及200个至3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预计将使100多万人实现就业。

为了推进家电下乡,一些企业在农村市场的网点正大幅增加。目前,在家电下乡涉及的10多个省市中,海尔已拥有2000多家专卖店和10000多家乡镇店;创维已启动了“农村液晶倍增计划”。同时,部分外资品牌也纷纷跟进。三星已推出专门针对二三级市场开发的32英寸液晶电视,而其在华南的布局已覆盖了广东、湖南、福建、江西、广西、海南6省的一大批乡镇;西门子家电集团也将在开拓三、四级市场上有所动作。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家电企业纷纷进驻的热土。

由此,大量有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充斥农村消费就业市场,必将有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帮助相关企业进行渠道搭建、维修和保养等配套服务的运作,建立服务机构帮助农民了解下乡电器、汽车等设备。另外,文化下乡和医疗下乡也将是下一阶段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重点,大学生可以抓住上述种种契机解决自身的就业。

四、农村消费市场开发对贵州交通职业学院有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同时,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研究有利于充分贯彻中央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号召,联系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院专业建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效应。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汽车下乡”最初的工作就是把汽车拿到农村市场去销售,这将有助于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开拓就业岗位。

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消费市场开发

消费是指人们消耗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过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较以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以及余暇时间多少选择自己的体育消费方式。对于体育消费,我国体育理论界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概念,占主流的观念认为:体育消费是居民生活消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体育消费者体育需要的行为过程,体育消费可分为物质性消费和非物质性消费两大类,具体又可细分为:观赏性体育消费、参与性体育消费、物种形式体育消费、精神产品形式的体育消费。人的体育消费,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是为适应健身、心理和社会交往的需要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形成的,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人们的衣食住的生存消费以后,才可能进行体育消费,当前体育消费已成为大众生活消费的重要部分,开发体育消费市场,是提高体育事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现实选择,对推动体育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体育消费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已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们拥有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由于受传统观念及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体现。

1.作为体育消费市场主体之一的消费者还不习惯或不愿付出一定代价进行消费。据有关资料分析表明,1987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社会消遣方面的费用支出,只占全民消费支出的0.34%,而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平均不到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消费的10%。

2.消费结构单一。体育消费主要以实物消费为主,据调查表明以运动服装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比重体育消费支出的81.5%,而用于观看比赛,参加娱乐活动的劳务性消费比重仅占体育消费支出的10%左右,这和我国民众传统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

3.体育消费市场中提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还不能根据体育消费的需求合理安排市场布局,使体育消费市场在管理、经营方面还不够规范,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化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的缘故。

二、影响和制约体育消费市场开发的因素

1.收入水平不高。收入水平是引起体育消费最直接的因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仅仅是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据1997年、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1990年~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年为1510元,1991年为1710元,1992年为2027元,1993年为2577元,1994年为3496元,1995年为4283元,1996年为4839元,1997年为5160元,由此看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法,人均在69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695美元~2785美元间为中等收入国家,因此,国民的收入水平对体育消费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体育设施数量,开放程度以及服务水平对体育消费的影响,良好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是促进体育消费的前提,如果缺乏体育锻炼的环境,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必然影响消费的社会化水平。同时体育设施对居民开放程度不高,也是制约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3.传统消费观念体育消费的影响。我国人民自古有勤俭持家的美德,在消费观念上长于计划开支,消费结构方面一贯表现为重实用和耐用,对于体育消费和花钱买健康在思想上尚未高度重视,还存在宁愿把钱用来赌博和花钱炫耀,也不愿用到体育消费中的社会现象。

三、开发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对策

1.加强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引导居民健康有益的体育消费。长期以来,体育是由政府投资的一种社会福利型事业,这种观念存在人们思想中已产生较深刻的络印。因此,要把体育作为一种“产品”推向市场,在人们思想上要一个逐步适应和转变的过程,美国各种职业体育联盟都公开宣称只有一个动机:“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使有关各方尽量多赚钱,他提供的产品是比赛,产品的质量要求是精彩,他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刺激大众的体育消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利用广告宣传,体育产品包装,提供高水平竞技比赛等方式大力宣传体育的社会价值,以促进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使人们转变观念,积极参与体育消费。

2.加大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促进体育消费增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体育产业必须围绕体育消费的要求,以体育消费为轴心,没有消费的存在,产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另外,体育产业又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的兴旺,可大大促进消费的增长。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民体育意识较弱,体育人口相对较少,加上体育处于在运行机制、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情行下增强大众体育消费水平,是促进体育处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体育消费市场包括物质发生性体育消费市场和非物质发生性体育消费市场,发展体育处于就是要以激发两类消费市场为先导,要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除应有安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政策法规保障外,还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围绕体育消费的需要进行,关键要从改革体制上下功夫,体育消费作为市场必备条件之一,其消费意识、消费行为态度、消费水平和倾向等相当程度影响着市场的发展,如何根据消费者需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体育资源是体育产业在发展中应考虑的重点。

(2)发展体育产业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3)加速体育管理的科学化,要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并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大胆尝试能推动产业升级的管理模式。

(4)大力培养体育经营人才,当前体育产业经营效益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5)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各界对体育的密切关注和有力宣传,对体育产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满足体育消费的需求。目前我国已拥有61万个体育场馆,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且有34.6%未向社会开放,比美国人均16平方米还有很大差距,远不能满足人们的体育消费需要求,因此,各类体育场馆,应加速向经营型转变,使有限的体育设施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可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步做到有偿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打破传统封闭的自我服务体制,确实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

4.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要同全民建身活动的开展和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改革紧密结合。

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服装;市场特征;营销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35.094

1 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现状

根据世界惯例,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以上时,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这一标准。据统计,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突破了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接近15%。预计到2050年之前,我国老年人口还将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每年将新增100多万人。

我国老年人口的庞大规模为老年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群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老年人的服装消费需求也日益扩大。但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在服装市场上,青年人的服装占到80%多,老年人则仅有不到5%的市场份额,老年人的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老年人服装的品种少、色彩单一、样式陈旧、尺码不全、场所不集中等方面,因此,老年服装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

老年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政府和企业都有直接关系。首先,政府缺少对老年消费市场的关注,政策上缺少对老年消费市场开发的优惠政策,缺乏对从事老年人产品服务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缺少对老年产业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可操作性支持,这是制约老年消费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企业对老年消费市场忽视,一些企业缺乏对老年市场的关心和了解,在没有对老年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简单地认为老年人消费能力不足,不愿意进军老年消费市场;有的企业则是忽视了老年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缺少市场细分,将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简单地归为单一的消费群体,推出的产品缺乏针对性,或者产品质量不高、服务水平差强人意,老年人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ZW(]华松苗.浅析老年消费者市场的发展趋势[J].商业流通,2014(15).[ZW)]

2 老年服装消费市场特征

在与老年消费群体的接触了解中,大部分老年消费者表示了对当前的市场一定程度的不满意,大部分老年消费者会认为能够满足老年消费者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产品太少,同时,部分老年消费者表示服装在年龄阶段不应该划分得那么明确,虽然老年消费者会因为年龄导致的不同身体原因而对特定的单品无法穿着,但对服装的时尚追求是相同的。因此,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年龄和精神需求,满足她们对年轻化、对时尚品味的追求。以下是对老年服装消费市场特征的总结。

2.1 消费自主性强

老年消费者基本是经济独立的,且经过多年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稳定的消费风格,明确自己的消费需求,不会轻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在对不同老年消费者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老年消费者都对自己的着装风格和喜好有很明确的界定,很清楚自己的消费需求,并不会特别在意他人的意见,有自己既定的审美和品味。同时,这一群体对时尚的流行度则关心较少,并不会受社会风尚的影响。这也是老年消费群体的理性消费表现,购物时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喜爱的。因此企业应该从老年消费群体出发,研发满足老年消费者喜好和需求的产品,而并不能靠制造流行趋势来左右老年消费者的选择。

2.2 心理惯性强

因为丰富的生活阅历,老年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虽然有时会因为年龄、体型变化等原因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着装风格和习惯。但老年消费群体对特定商品和品牌都会形成自己的消费习惯和偏好,相对会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

2.3 消费注重实际

相对于年轻人的冲动消费,老年人的消费观较为成熟理性,大部分老年人将商品的实用性作为购买的第一目的性,强调商品的质量和实用性。同时,因为活动场所的有限性,以及身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也使更多的老年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舒适得体的服装。因此,企业在面向老年消费群体设计开发以及营销推广时都应考虑这类消费者的成熟和冷静的消费观,避免过多精力集中于过于花哨讨巧的产品和策略。

2.4 价格敏感度高

我国现阶段的老年人大部分年轻时都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贫困生活,生活都相对节俭,因此较低价格的产品对老年消费者有一定的吸引力,收入水平的差异影响着他们对服装价格的承受能力。但随着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经济因素并不能单纯地左右老年消费者的决策,低价格但同时需要高质量的保证。虽然一些老年消费者也会因为对新品的好奇和追求而选择购物,但大部分老年消费者表示主要还是会在季末折扣等各种价格相对优惠情况下进行消费。因此,在面对老年市场时,企业需要将价格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但这并不只是单纯地追求低廉,老年消费者更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只要产品质量与价格对等,即使高价消费仍然会接受的。

2.5 消费追求便利

因为年龄原因,老年消费者在选择购物场所、购物方式和产品使用上都倾向于最为便利的选择,包括就近消费、舒适购物、贴心服务等的优先选择。同时,相对于网络购物的方式来讲,因为体型的特殊性和网络商品的不确定,都使得老年消费群体对网络购物的方式并不热衷,而是更倾向于实体店铺,这也提醒了企业在针对老年消费群体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渠道和方式,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2.6 补偿性消费

大部分老年消费群体年轻时会因为对家庭的牺牲,或是社会普遍资源贫乏,而无法满足自己对美的追求,因此在有条件时,就会有补偿性消费动机。在对老年消费群体的了解中,虽然在更舒适还是更得体的选择上有不同的倾向,但大部分老年消费者对服饰装扮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心,对服饰的消费需求也很强烈。相对于服装给别人的印象,老年消费者同样希望通过漂亮的着装来取悦自己,有着对美的追求和需求,而并不只是对舒适度的单纯满足。同时,老年消费者同样会考虑不同场合下的着装风格,对舒适性和时尚性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求。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老年消费群体的社交场合和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求,准确地抓住老年市场需求,提供老年市场空缺的产品。

3 老年消费市场营销策略

现在的老年消费者都有着更为开放的心态和精神,能够接受和尝试新的事物。企业不应该简单地认为老年消费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都在减退。而应该提高对老年消费群体的重视度,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和设计来满足老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下面是根据以往文献的研究和在与老年消费者的访谈了解中总结的老年消费市场营销策略。

3.1 产品

企业应根据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进行市场细分、精准定位,推出满足不同类型群体的消费需求。注重服装的品质,提供舒适性较强的面料和能够贴合老年消费者不同体型的款式。保持创新,满足老年消费者对时尚、品位的追求。

3.2 价格

企业需要进行清晰的产品定位,根据目标顾客群的消费能力提供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产品和合适的价格。使高消费层能够得到品质的保障和身份的认同,也能使低消费层得到平价实惠的产品,满足大部分老年消费群体的物美价廉需求。

3.3 渠道

因为老年消费者追求便利的特点,企业应尽量拓宽销售渠道,围绕老年消费群日常的生活范围和场所选择合适的渠道,如购物广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超市等。将产品集中化,为目标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购物方式。

3.4 促销

针对老年消费群体,关注老年消费群的活动习惯和娱乐方式,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宣传促销方式和渠道,通过多种渠道、多样方式使得消费者能够及时获取服装商品信息,并增加老年消费者的积极性。

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多,以及老年人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开拓和发展老年消费市场,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的繁荣,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满足老年消费者的生理、心理需要,抢得“银发经济”的先机。

参考文献:

[1]华松苗.浅析老年消费者市场的发展趋势[J].商业流通,2014(15).

[2]阚丽红.老年服装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4.

[3]王爱珠.老年经济学[M].上海:复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