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制约因素;发展措施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传统的以供给决定需求的阶段转变为需求决定供给的阶段,尤其是当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国内的需求更是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健康运行。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加,隐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对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不完全,农村的消费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因此,发掘农村的消费潜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消费市场的特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中心的发展策略,从而形成“城市分割”的二元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高度发展的城市相比,农村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的特征,从而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转型,而且也是制定公共政策,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依据。

1、农村消费细碎而分散

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模式和历史文化等原因,使得我国农村居民分散在广阔的土地上,以自然村、湾、屯等小型聚落的方式存在。在历史的深化过程中,不同规模的集市,充当着乡村社会的物流中心。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农村的面貌有很大的改变,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农村的聚落依然众多而分散,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像大城市一样的人口集中的社区,商品必须分割成无数的细小份额,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数量极其众多,而且规模非常小,难以建立起集中的大型消费市场。

2、农村消费市场层次性强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既存在城乡之间的差别,又存在区域之间的悬殊。这种不平衡,反映在农村消费市场上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村消费潮流跟随而落后于城市。据相关专家计算,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消费市场存在十年的差距,一种商品在市场流行十年后才会成为农村的主力商品,商品潮流从城市缓慢转向农村。其次,因为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地理环境,我国经济发展显示出由东到西的渐次发展势态,农村消费市场自然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再次,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而且生产决定消费。因此,在消费时,他们将生产需求放在第一位,首先选择化肥、农药、种子、农用机具等;在消费需求时,物质性消费先于精神性消费,在保障基本的生活物品,如粮食、油、盐、衣物、电器以及建房后,才考虑精神消费。另外,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还受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各地的消费观念、消费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异。

3、农村消费市场季节性突出

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可支配资金来源的形式和方式。正因为这种日趋多元的经济结构,农村消费市场的季节变动性更加鲜明。首先,不同产品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春夏季是作物的生产期,家庭的消费都是围绕着生产展开,生产性消费挤占其他消费;在秋、冬季农作物已经收获,农村的婚嫁也比较多,这时农户有能力和精力去购买消费品,如添置家具、衣物、送礼、办酒席等。其次,春节集中了农村大部分消费。之所以如此,除了农村一直重视“过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等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就是外出务工劳动力绝大部分都会返乡过年,他们带回来大量的现金,加上亲人团聚,使农村春节消费市场导致火爆,消费量占全年很大部分。再次,农村消费市场的季节性还表现为由于政策因素或者社会风气导致的潮流性消费,如家电下乡导致电器大量消费、建房潮等。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

1、农民收入低制约消费能力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国家实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后,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并不断增加。据统计,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01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但是,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长持续放缓。而且,相比于城镇居民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109元,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依然非常大。农民绝对收入低下,城乡发展不均衡,严重抑制了农民的需求,降低了农村的消费能力。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抑制消费意愿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没有被纳入保障之中,由此形成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建立了如“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障等制度。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的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仍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农民只能不断压缩消费、增加储蓄,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对未来预期支出不确定,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普遍存在不愿消费、不敢消费的防守心态,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

3、农村市场体系不成熟限制消费行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农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特别是在时期,农村交易被限制在最低范围内,市场体系极不发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集贸建设和商品流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农村市场体系仍然存在发展阶段,非常不成熟。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村商品流通组织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主要依靠夫妻店、杂食店等组织方式,大型的连锁经营超市建设刚刚起步。其次,农村市场交易方式落后,我国农村绝大部分消费交易仍采取传统的货、款当面两清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而现代化的电子交易、跨期交易还没有被采用。再次,缺乏有效的市场服务,现代化的商品售后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缺乏,使农民对购买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顾虑重重,消费热情受到抑制。

4、农村消费公共服务不足影响消费意识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对于农村这样的市场发育度低、农民消费保守的情况下,政府的公共服务更是必不可少。我国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所致。首先,信借贷服务不健全。目前,农村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很难从正规渠道借到款,而且信贷政策“重生产,轻消费”,生产挤消费现象十分普遍,农村消费始终处于紧缩状态。其次,政府市场管理不到位,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作为,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在占有很大的比重,以至于有人称农村市场为“假货市场”和“假货集散地”。再次,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够,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少,监管区域大,导致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容易出现大量的盲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服务不足,使农村居民消费意识保守,因害怕权益受到侵害抑制需求。

三、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措施

在整个世界经济仍未走出低迷状况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全社会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激活农民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此,应该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特征,努力消除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利用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升级。

1、提高农民收入以增加农村购买力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增加农村的购买力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民有钱花。从当前农村的情况来看,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兴农”的战略,通过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农业投资回报率和整体素质、效益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完善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民补贴的力度,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民收入来源的渠道。再次,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加农村“打工经济”的收入。最后,对贫困地区、农户持续帮扶,通过扶贫开发政策,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以拉动其消费需求。

2、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加消费意愿

农村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的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放心消费。要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必须将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在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办法;其次,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再次,完善“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不担心看不起病、因病致贫,从而促进消费需求。除此之外,还必须完善农村的求助、优抚制度,解决农村特殊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保证他们的基本消费权益。

3、完善农村消费制度确保消费权益

实践证明,完善的消费制度能够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提高市场的需求,挖掘消费潜力。我国农村消费制度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下大力气建立和健全。首先,要完善农村消费信贷服务体系,国家应该支持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歧视和限制;其次,拓展消费财政补贴措施,将“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其它大件消费品上,通过给农民实惠,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再次,强化市场监管机制,把农村市场监管工作纳入到整个监控体系中来,工商、商务、质监、药监等部门要强化监督职能,强化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最后,健全消费者维权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和举办活动,切实保证消费者权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俊峰.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现状与营销策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刘广明.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金融支持探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6).

[3]余.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分析及路径选择――基于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中国商贸,2010(25).

[4]俞玮.促进农村消费市场释放潜力.中国金融,2010(22).

[5]高志敏.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商业时代,2010(24).

[6]唐正荣.试析农村市场的消费特征及促销策略.调研世界,2010(6).

[7]梁达.关注新形势下的农村市场与农民消费.中国财政,2009(7).

[8]吴孔凡.宏观调控一年来农村消费市场的变化及政策取向.中国财政,2009(23).

[9]徐炳强.论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基于扩大内需的角度考虑.中国商贸,2009(13).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区域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5.40.054

1 河南省消费市场环境分析

消费物价指数、消费比率、恩格尔系数这三种经济指标与消费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指标来了解河南省消费经济发展情况。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应是在一个稳定上升的物价水平上保持在一个较高消费率,并且伴随恩格尔系数的逐步降低。根据年鉴中相关数据,城镇的居民消费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农村的消费率从1997年至今一直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微小变动,城镇的消费率明显高于农村。通过比较河南省和全国的人均消费的水平我们发现,2013年全国人均GDP与河南省人均GDP的比率为1.23,而人均消费的比率为1.36,在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但消费水平没有同步提高背景下,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扩大内需,挖掘河南省消费市场的潜力。

2 河南省消费市场潜力分析

滨口藤田的消费市场潜力模型是在空间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数值模拟,使地区消费市场潜力处于一个均衡静态值。本文根据日本区域经济学家滨口藤田的消费市场潜力模型,利用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资料,计算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2013年的消费市场潜力值,通过消费市场潜力值与现在的实际消费值进行对比,得到各地区的消费实现率。

地区消费潜力值排名实现率排名

漯河2.33271E+13116

许昌2.31355E+13214

开封2.16298E+13312

平顶山2.01678E+13410

郑州2.01319E+1351

新乡1.9872E+1369

焦作1.97804E+13711

驻马店1.84272E+1386

周口1.80358E+1397

洛阳1.77263E+13104续 表

地区消费潜力值排名实现率排名

济源1.74149E+131118

鹤壁1.7325E+131217

南阳1.37176E+13132

商丘1.36332E+13148

濮阳1.35228E+131513

安阳1.33131E+13165

信阳1.11378E+13173

三门峡1.01195E+131815

河南各市消费市场潜力达到2013年生产总值的千亿倍,这主要是因为地区消费市场潜力值是该地区生产的产品能够被消费的最大水平是一个能够完全被实现时的最大指标,实际上经济的发展往往被限制,因此地区的消费市场潜力值比实际消费值即社会零售总额要高出很多,此外我们选取的替代指标的准确度也会影响潜力值的大小。

消费潜力值排名前5位的城市为漯河、许昌、开封、平顶山和郑州,但消费实现率极低,只有郑州的消费实现率排名第1,尤其是漯河,说明漯河的消费市场存在较大的空间,而郑州作为省会,而郑州不管是消费潜力值,还是实际消费值,都位于前列,说明郑州作为省会,在近年的发展较快,发展较充足,各方面开发的相对完善。许昌、开封、平顶山和漯河的情况类似,这和它们的特殊地势也息息相关,开封和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等作为临近郑州发展的城市,其经济发展将受到郑州的带动和影响,而南阳、安阳、信阳和洛阳的状况类似,消费潜力值位居前10位,但消费实现率排名位于前5名,濮阳、三门峡、济源和鹤壁的现状类似,消费潜力值位居后位,消费实现率也位居后位,新乡、焦作、驻马店和周口的消费市场现状类似,消费潜力值与消费实现率均居于中部靠上位置,实际消费略不足,在一个河南省区域内,消费潜力呈现分层聚集的状态。

3 河南省消费市场潜力成因分析

在本研究中,将河南省各个区域视为一个封闭系统,通过多次验证回归,剔除了郑州、洛阳和南阳三个奇异点城市,最终选定了几个对消费潜力有影响的几个因素,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进行实证,以多元线性回归Y=C+a1×X1+a2×X2+a3×X3+a4×X4+a5×X5为模型,方程的R方为0.807,方程的Sig值为0.052,生产总值、最终消费、离中心城市郑州的交通距离、工业增加值、城镇化率5个因子的Sig值分别为0.018、0.113、0.102、0.029、0.067。

结果显示,首先,生产总值对地区消费市场潜力的影响为正,是消费市场潜力的增长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可以为消费提供市场环境;其次,城镇化率对河南省消费市场潜力的作用为正,城镇化率越高,消费潜力越大,城镇化可以改善消费环境;在结果中我们得到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与消费潜力的关系为正相关,这和之前的某个研究结论相反,可能是因为河南是一个内陆城市,除了省内各城市之间的连接外,其省城边缘的城市更易与邻省的其消费市场之间交流;地区最终消费对消费市场潜力的作用为负,说明开发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应该着力提供人们消费的渠道,工业增加值的负相关与生产总值的正相关我们可以解释为消费潜力越来越依附于工业之外的其他产业。

4 发展河南省消费市场的建议

我们从以上分析得到的结论,河南省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消费实现率低下,消费市场亟待开发对河南省消费市场潜力的有关内容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当前消费市场的状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状况,政府可以根据各个区域的消费市场潜力,判断哪个区域可以用最少的刺激、扶持政策便能够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最大化地进行资源配置。从各地的数据来看,消费市场发展差距比较显著,在河南省经济政策的非均衡影响下,各地区消费市场呈现出局部之间、同质性区域的消费市场潜力,在空间上联系日趋紧密,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地理位置关系远离的区域消费市场潜力,在空间上联系日趋减弱。总体上,各个城市的消费市场潜力都大,消费市场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提升区域消费市场水平,需要进一步发展地方经济,扩大居民最终消费、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化率,充分利用地域空间,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性消费,使人们消费意愿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欧丽萍.云南省消费市场潜力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2.

[2]赵祝石敏俊.东北地区市场潜力分析与区域经济发展[J].地理研究,2009(1):203-214.

[3]黄娟.我国居民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J].现代经济探讨,2014(9):54-58.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在分析了农民消费行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就如何打开农村消费市场,为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仍有9亿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村这一庞大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对农村消费市场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对农民消费行为的研究恰恰是打开农村消费市场的切入点。

一、农村消费市场的基本现状

农村消费市场稳步发展,但整体消费水平较低,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只有30%左右。同时农民消费水平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消费水平基本上是从东部至西部逐步降低的,并且相差水平较大。

农村消费市场货源充裕,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但有些商品不适应农村市场的需要。伴随着一些商品在城市市场的饱和,农村市场成了这些商品的倾销地,但是这些商品却并不符合农户的需要。许多厂家、商家不注重研究农村市场的特点,市场上缺少适合农民消费水平、适合农村消费环境的商品。

农村市场商品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生存性消费比重较大,发展性、享受性消费比重较低;实物性消费比重较大,服务性消费比重较小;自我服务性消费比重较大,社会服务性消费比重较小。

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各种流通主体竞争激烈,但市场秩序和市场管理比较混乱。滞后的流通方式和混乱的流通秩序严重阻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延缓了农村消费品市场化的进程。由于缺乏有力的执行机构和正常的监督,致使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二、现阶段农民消费行为的特点

消费层次的多元化。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地区之间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差异更大,农村内部的消费层次更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消费行为受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文化等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要比城市居民大,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别比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别更大。

自给性消费在农民消费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农民的自给性消费虽然不进入消费市场,但对消费市场仍会有一定的影响。当农民收入下降,或者货币性收入相对减少,或者同类及替代消费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动时,农民就有可能用自给性消费替代货币性消费。这自然就会对消费品市场的需求带来一定的冲击。

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民对价格比较敏感,所以他们在选购商品时,对商品的质量,性能,耐用性和价格要求比较高,而对于产品的品牌、包装以及外观设计方面不是十分的看重,属于消费类型中的“求实消费”。

消费观念陈旧保守,消费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大部分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再加上受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农民一面是平日里非常节俭,舍不得花钱,另一面则是逢年过节,人情往来,婚丧嫁娶,却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尤其是在建房消费上,农民往往倾其毕生的积蓄,甚至举债建房。有不少是为争面子相互“攀比”,盲目求高求大,拆了盖,盖了拆。这造成极大的浪费,限制了农村购买力向其它消费品转移。

三、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城镇居民来讲低得多。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87元。再加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农民收入受自然不确定性的影响大,丰年农民收入增加,灾年农民收入减少。这种自然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民的预期收入不稳定,消费倾向偏低。可见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制约其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虽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影响到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着农户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目前农村家电普及率与城市相比要落后10年,如彩电的普及率只有城市的一半,电脑更少。但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里没有电视,不是农民买不起,而是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如有的地方电压不稳,或是电视信号不好,要么是电价偏高。再如洗衣机,很多农民没买的主要原因是自来水问题,在农村约有60%的地方还没通上自来水。

消费环境乱。农村市场秩序和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市场上的经营企业散小、经营品种雷同、商品档次低、业态单一。假冒伪劣产品随处可见,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较大危害,致使许多农户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不敢消费,大大挫伤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据商务部2004年对全国1万户农民进行的问卷调查,75%农民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落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大,我国农村更是处于这一体系的边缘,极大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再加上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城镇。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已是普遍现象。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

四、政府和企业如何开拓农村市场

1.政府的对策

通过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从根本上讲,农村消费市场的不活跃,主要是由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不高,消费能力相对偏低引起的。因此,要想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消费,一定要从助农增收这个关键环节入手。所以诸如“取消农业税”这样的惠农政策应该更多些,只有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农民的消费规模才会增大。虽然,现在政府在不断地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农村人口的收入相对于城镇人口来说,还是很低的(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的收入是农村人口收入的3.28倍)。所以,必须给农村人口更有利的发展条件,才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为此,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面向农村市场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来让利农户。在企业开发农村市场过程中,通过政府的税收调节作用来让农村人口得到更大的实惠。政府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在为农民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劳动收入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农民收入增加了,消费信心也将必然增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来重点解决水、电、路、通讯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经济较发达、住户相对集中的农村应建自来水厂。农村电网要提高运营质量,降低电价,为更多的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创造条件。同时要着力改善消费的软环境,净化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和支持科技和信息下乡,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政府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消费氛围,并对封建迷信、赌博、婚丧事大操大办的不良习惯加以制止。

加大政府管理力度,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打击“损农”、“坑农”、“害农”的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健全农村消费者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立法工作,清理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农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村消费品网络建设。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村、乡镇为基础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通过示范引导、自愿进入的方式,逐步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农家店”,加快形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终端。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的经济预期和经济安全是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重要因素,要改善经济预期,关键在于完善包括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的安全感,为促进消费注入“稳定剂”。农民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增加即期消费。

2.企业的对策

以适销对路的商品供应农村市场。一直以来,企业基本上是依据城镇居民的需求来设计产品的。这些产品在款式、功能、价位、操作使用方式及包装、说明、售后服务等方面均同农民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异。所以销售到农村市场的产品通常是城市市场饱和后产品的简单转移,而不是针对农村市场开发的适合农村需要的产品。进军农村市场的产品一定要针对目标市场的状况,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和开发,企业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农村消费者特定需求的基础上来开发满足农民需要的产品,增强产品对农村市场的适应性。生产企业要重视农村市场的个性特征,在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销往农村的产品应采用低价策略。农民对购买的商品一般要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即“经济实用型”产品。价格往往是农民购买商品时最敏感的因素,农村存在着大量的“求廉型”的消费者,所以企业对销往农村市场的产品应采取低价策略。就食品来说,有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消费者中,虽有74.4%的人会适当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但43.7%的人仍把价格便宜作为购买食品的首选,而城市消费者中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

建立以农村为主的分销渠道。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与城市来说是落后的,企业在分销渠道的设计上要更多的下功夫。必须尽快构建适应农村情况和农民购买习惯的消费品流通网络,提高流通效率。农村居民居住的分散且范围广,而农村经销终端多,但规模较小。企业在营销网络的建立时,应调整渠道政策,减少中间环节,或直接采用直销的形式来将城市各店向农村延伸。

促销策略要符合农民的传统习惯。因为文化素质的原因,农民受电视广告这种声情并茂的促销形式影响较大,而受广播和报纸的影响依次降低,并且他们不喜欢接受过于复杂的广告形式。在广告内容上,应更强调产品的具体性概念,而非抽象性概念。除广告之外,举办一些对农民有益的公共关系活动也是很有效的促销方式。

完善售后服务。由于农村的地理环境与交通等原因,使得很多商品的售后服务,不能覆盖到农村,这也制约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企业必须从观念上和行动上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农村建立起完备的售后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韩英.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消费模式变革[J].商业时代,2006,21:11-12.

[2]孔敏娜.农民消费者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及企业营销对策[J].内江科技,2006,6:24-33.

[3]王长江,王璐.农村市场的营销策略[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82-83.

[4]龚振,荣晓华,刘志超编著.消费者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6-130.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徐其东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及成因

生活性消费糊口化农村居民当前还是把保证温饱放到首位,消费行为的“糊口化”趋势较为明显。调查显示:户主对衣食住行娱乐等消费类别按重要性排序时,82.4%(385户)的家庭户主选择满足基本衣食生活需要,排在首位。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家庭户主90%以上认为收入低,家庭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家庭户主90%以上认为家庭支出大,几乎所有收入阶段的家庭户主都认为当前物价高,这一比重高达98.9%,说明经济因素决定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收入)一定时,消费结构层次会与其相适应。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1%,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很大,居民消费糊口化倾向明显,居民进行消费时期受到民以食为天等传统消费习俗的影响,从骨子里认为追求温饱需求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潜意识里把温饱问题作为人生的基本需求。个人消费城市示范化农村居民的个人消费城市示范化是指农村居民在消费时受到城市居民消费影响所诱发的不顾自身经济条件去模仿城市过高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经济现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个人消费的城市示范化特征趋势较为明显,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这种城市示范化特征越明显。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样本家庭户主在对“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对你的消费有影响吗?”的回答中,仅有14.3%的户主回答“没有”,58.5%回答“有”,27.2%回答“说不清”,在对“哪类生活消费受城市居民消费影响较大?”回答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个人消费城市化现象,医疗保健、衣着和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城市示范化特征最为显著,60%以上的家庭户主认为受到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这说明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这种城市示范化特征越明显。农村居民的个人消费城市化趋势受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日趋紧密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河南省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按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来源分组的平均每人纯收入从2006年的2871元增加到2010年的5524元,年均增长率18.5%,收入的增长为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化提供了经济基础;河南2011年城镇化率40%以上,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加之多年来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外出进城务工,这都为农村居民消费仿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现实参照。当今农村居民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追求小康富裕生活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展现自我个性成为许多农村居民消费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显露其居地社会地位的隐性炫耀和攀比的心理需求。消费决策思考集体化农村居民消费以家庭观念为中心,农村居民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以惠及家庭成员的集体性思考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笔者称之为消费决策思考的集体化特征。在对农业生产消费问卷调查中,农业生产类消费诸如种子、肥料、农用机械等家庭户主表现出集体性思考的一致性,94.9%的样本家庭户主认为其价值观影响农业生产类消费行为。笔者认为农村家庭户主的消费决策是理性的行为,户主要考虑家庭集体需要,也是由农民职业化定位的长期历史角色所决定,况且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村劳力能长时间抽身出来从事非农经营,使农业生产相对变成简单的非主业化经营,较少的投入即能实现家庭基本生活的满足。在对生活消费类调查中,家庭户主对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影响较大,均超过六成,以家庭观念为中心的消费决策集体化特征也较为明显。原因是农民虽然重视基本生活消费但已基本得到满足,把注意力集中到耐用品及教育医疗等。由于这类消费对于居民家庭生活的发展、改善和享受密切相关,同农村居民家庭社会角色地位心理预期相符合,所以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确定性加大、支出较大的生活现实和物价高涨的心理预期下,家庭消费十分谨慎而理性,考虑家庭预期的整体需要。家庭代际消费非均衡化农村家庭消费支出在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分配以老人和其子女代际之间非均衡化进行,即老人消费支出比例相对于其子女消费支出比例较小,表现出家庭消费代际间的非均衡化特征。我们调查中筛选出二代以上同堂的家庭,在全部有效样本家庭中有379户家庭符合这一条件。在回答“在您消费时是以子女为中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时,90.2%样本家庭户主回答以子女为中心,仅有9.8%的样本家庭户主回答以自我为中心;回答“请列举出子女的哪项开支较大”时,为子女的建房、婚事、教育是家庭开支的居前三位,分别有66.8%、56.5%和35.9%的户主回答开支大。之所以农村居民消费呈现代际的非均衡化,可以从我国的家庭特有的血缘亲情关系和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现实状况考虑。在我国家庭生活中,父辈一代人对自己的后代普遍存在着恩爱有加的情愫,当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时,为使家庭有限的经济收入实现价值最大化,老一代人表现出消费利他主义的价值倾向,在消费时常常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末位考虑,优先满足家庭其他成员的消费需求,再加上今天子辈的年轻人消费理念和传统消费习俗与父辈们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消费动机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强化了家庭消费的非均衡化。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当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的基本结论:农村居民消费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首先考虑满足生存需求的温饱问题,在具体的消费过程中追求发展和享受型的、体现个性需求的、城市居民消费示范化的消费行为,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居民消费决策时表现出很高的集体化的决策思考,消费行为结果家庭代际消费非均衡化的消费特征较显著。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基于我们对当前农村调查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现阶段农村经济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开拓和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农村居民消费相对于城市居民消费层次总体上较低,收入是制约消费的基本因素。因此,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关键是努力寻求和增加农村居民持久收入来源,提高持久收入水平而增强其消费信心。一是继续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尤其是提高农村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二是大力增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在稳定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收入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努力拓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偏低的现状,发挥农村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积累性作用,稳定并适时增加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调动农村居民发展农村经济和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在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商品流通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一是以城市商品流通体系为参照,以符合各地特色的农贸市场为依托,整合当地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建立起与城市商品流通体系相对接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便捷而高效地服务农村消费市场。二是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基本保障,优先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资和生活产品进入农村消费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加强工商、税务、质检、农业等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从源头上保证农村市场产品的安全,防止伤农、坑农现象发生,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顾虑挖掘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消除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顾虑,应改变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的“土地和家庭保障”模式,建立起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面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农村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和非均衡消费的现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和集体经济承受能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健全“保大病”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应根据群众意愿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多种合作医疗形式,逐步形成以村合作医疗组织为基础、乡(镇)合作医疗组织为重点的合作医疗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例如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三是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农民自愿和政府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建立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居民需要的、多样化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培育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正确引导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正确引导农村居民合理的消费行为。一方面政府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消费、理性消费、绿色环保消费等积极的消费行为,制定正确的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形成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构合理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应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合理的消费需求进行理性消费,在保持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优良传统消费观念的同时,适时地提升自身的消费层次,逐步培育出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农村新消费观念,减少超越农村实际的盲目地仿效城市那种显示地位和生活水平冲动性的短期购买行为,力戒过度的炫耀性消费和相互攀比性消费行为,消除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畸形现象。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第5篇

2011年,四川GDP总量已跃居全国第8位,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高达72%,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却只有3.2%。面临“三驾马车”的失衡,不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维持GDP总量平稳上升的重要抓手。

四川与全国消费需求的现状比较

消费总量

四川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趋势明显,但差距不断扩大。2006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54%,此后呈波动下降趋势,2011年四川占全国的比重已下降至4.37%(见表1)。这与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低于全国有关。六年来,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

宏观结构

从消费的行业结构看,四川与全国的消费均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2006~2011年,四川和全国的批发和零售业不断扩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四川批发和零售业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重仍然低于全国。

四川住宿和餐饮业的兴旺程度高于全国。六年来,四川住宿和餐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断下滑。2006年为18%,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2011年降至14.7%,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

从消费的地域结构看,四川城镇消费市场繁荣程度低于全国。2011年,四川城镇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6495.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7%,比全国低6.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市场繁荣程度高于全国。2011年,四川农村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154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3%,比全国高6.1个百分点。

微观结构

从支出类别看,实物类消费仍是居民主要的消费支出方式,且四川实物类消费支出高于全国(见表2)。2011年四川城镇和农村居民实物类消费支出占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7.3%、74.2%,比全国分别高3.9、5.9个百分点。在八类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支出最高,且四川高于全国15.7个百分点。

四川居民生活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降低趋势。2006~2011年,四川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农村恩格尔系数与全国的差距逐渐缩小,城镇恩格尔系数与全国的差距逐渐拉大。2006年,四川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于全国1.9和7.8个百分点;2011年,四川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于全国4.4和5.9个百分点。

消费水平

整体看,四川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全国,且差距有扩大趋势。六年来,四川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0.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尽管四川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基数低,2011年比全国低2369元,较2006年的差距扩大了607元(见表3)。

从地域结构看,四川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全国,且差距不断扩大。六年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8个百分点,快于全国0.8个百分点,但差距由2006年的2377元扩大至2011年的4063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增势强劲,实现反超。六年来,四川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十一五”末实现反超,2011年超出全国249元。

四川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居民收入缓慢增长导致了消费不畅

2006~2011年,四川GDP总量以比全国高3.1个百分点的年均增速(13.9%)持续增长,但四川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速却明显滞后于GDP增速。六年来,四川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1%、13.5%,分别比GDP的年均增速低1.7、0.4个百分点,这说明居民未能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收入偏低,导致消费不畅。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不足制约了消费扩容

2011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8044.6亿元,而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26.1亿元,仅是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9%,不足其四分之一。然而,2011年末四川农村常住人口却高达4685.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8.2%。过半的农村人口却只撬动了全省不足五分之一的消费市场,这说明农村消费市场的缓慢启动,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是消费难以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缓慢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阻碍了消费提振

2006~2011年,四川城乡收入差距由3.11∶1下降至2.92∶1,七年仅减少0.19。在此期间,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组别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有所缩小,高收入/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由5.62倍缩小至4.54倍,高收入/中等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由2.35倍缩小至2.18倍,中等收入/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由3.19倍缩小至2.69倍。然而,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组别的人均纯收入比率却有所升高。

居民收入差距的缓慢缩小不仅造成了低收入者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而且使得高收入阶层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推高了除生活必需品以外的商品价格,阻碍了低收入阶层基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外,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抑制了农村消费量的扩大,更制约了农村消费质的提升,进而限制了整个农村消费市场,乃至全省消费市场的繁荣。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限制了消费规模扩大

近年来,四川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不断增加,2011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已达到2419.8亿元,占GDP比重为11.5%,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GDP比重与全国持平,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略低于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全国。然而,四川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却低于全国,2011年四川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3006元,比全国低619元。其中,人均住房保障支出与全国相当,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均低于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