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管理基本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各级道路管理的相关部门或者是有其授权的具有安全生产和监督职能的其他相关机构,监督部门监督和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施工过程中的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等基本内容。在管理执行的具体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指定的相关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等,基本原则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因此,为了保证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顺利开展,我们应该以道路工程安全生产的基本技术指标以及基本行为规范为参考的价值标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开展道路工程的生产检查和监督,同时还要开展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安全体系的监督与管理。在施工程中做到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和及时处理隐患,及时的制定相关的有效预防措施。

2.道路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现状

2.1安全管理的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安全意识薄弱已经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很多道路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仍然是在坚守提高速度的认识层次上,盲目的追求工期和加快施工进度。这样做的结果是运气好时道路工程可提早结束,但质量和安全却得不到基本保障。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施工单位对于安全生产的严重忽视,同时也没有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在实际的操作中严重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

2011年6月中旬, **高速公路大铲湾特大桥第9号桥墩处进行架桥机作业时,架桥机前支腿与摇平滚总成的连接部位突然断裂,正在作业的架桥机堕入海中,6名工人和架桥机从20多米的高空坠入海中。根据调查,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缺陷,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未有效执行,项目部管理不到位,架桥机实际规格型号与设计说明书不符合,导致专项操作方案必然存在问题,不具可操作性,而造成的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2.2管理水平的和管理质量的相对落后

虽然有的道路施工单位中已经实行了相关的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是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很多施工单位把安全管理过于理论化,根本不能实际实施。还有的安全管理人员本身缺乏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的了解,这更导致其在进行安全施工管理时缺乏基本的理论依据。另外,还有的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的机构设置上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在传统的施工观念之下,很多施工单位认为降低成本是提高效益的最佳方式。但是,这一错误观念却造成了整体工程安全管理的落后与漏洞百出。

2007年3月28日,由中铁**局第二工程公司承建的北京**街附近的地铁10号线二标段发生塌方事故。施工过程中,由于现场复杂的地质情况不清,当施工断面发生局部塌方和导洞拱顶部产生环向裂缝的险情时,未采取保护抢险人员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情况下, 即实施抢险,发生二次塌方,造成6名施工者被埋身亡。这起事故反映了承担该项目的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质量落后,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标准执行不严格,未实施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

2.3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考核机制

对于施工作业安全的监督与考核是道路单位施工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主要是要通过考核与监督对工程的进度,尤其是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与检验。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施工单位却并没有落实相关考核机制与监督机制,也没有建立相关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长期的无人监管或者无序监管的状态下,道路施工的质量必然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缺陷。

2005年7月,某工业与城市污水合排应急工程,在管道进行功能性检测时, 一人在进入干管中打通闭水试验封堵堵头时中毒, 另3人进入干管抢救也相继中毒,共造成4人死亡。这是一起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操作人员违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引起的中毒窒息事故。

3.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强道路工程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的意识

对于道路工程来说,其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的危险主要包括施工用电、民用器材爆破以及各种道路管道的施工等。从总体上来讲,我们应该提高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第一,对工程施工中所有的危险源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并且要制定科学与可行的措施以及时的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要对危险源的地点和范围做出明确的界定,树立安全标志牌和安全维护,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发展。第三,工程施工的相关人员要对工作区域内的安全动态进行严密的监控,做到及时的发现危险源和排除危险源。另外,我们也要对施工现场的各种机械设备进行安全防护。

3.2监督机构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第一,完善安全管理的相关组织机构。道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作为保障,主要负责对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进行调节和控制。规章制度中应该明确规定安全管理的质量是日常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要从规章制度上做到奖惩分明,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安全机构的设置要具有有效性与实干型,不得做表面文章,我们应该从思想上树立向安全要效益的基本理念,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二,要制定全面的安全管理基本制度。对于安全管理制度来说,最为重要的当然是执行的力度。对于已经经过论证的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我们应该严格的执行,并且要自觉地接受来自相关方面的监督,保证道路工程在一个较为严密与较为科学的监督机制下开展。对于道路工程的施工而言,制度化的管理是现代化管理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们所指定的规章制度应该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要具有可操作性。

3.3积极的开展安全教育

施工人员的素质是道路工程安全施工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应该积极地培养与改造施工人员良好的素质,是做好道路工程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所有的施工操作人员我们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安全知识的普及与讲授,只有施工人员在经过培训与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以正式上岗。同时,对于员工的安全性教育还应该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期性,道路工程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养与安全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当中。我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要加强道路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施工进行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3.4监督和检验单位要进行道路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检查

安全制度实施的质量要进行检查与监督。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检验,从多个方面对施工的安全性是否达标进行验收。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予以解决,同时还要根据检查结果和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方案适当的调整。第二,道路工程的施工现场大都比较复杂,突况较多,在检查中应该注意安全工作的各个细小环节,因为往往是这些环节会引起较大的安全事故。第三,相关的组织和机构要掌握合理的安全检查的频率,对于道路工程施工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并且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更多层次上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基层 供电所 安全管理 工作

在现在的生产生活中,电力供应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基本的生产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现在社会化生活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电力供应作为最基本的生活必要供应,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如果在电力供应中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相应的社会与工作问题,所以在现在的供电工作中要着重做好基层供电所的安全管理工作。

一、基层供电所现有制度浅析

(一)基层物资管理制度

现在,作为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物资管理工作在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在的基层物资管理过程中,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一为货物纳入进入供电所,即所谓收货阶段。其二为货物应用阶段。其三为货物废料回收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现在采用的安全管理制度属于分段管理下的有效利用管制。在此过程中,理论上每一步的物资管理安全有专业人员负责,并由此确定相应的管理责任。同时,也有专门仓库负责相应的区段材料的储存。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制度中人为因素所占的比例较大,基层供电所人员素质不稳定,并且在此过程中制度适应性与合理性原则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状况很容易受到挑战。

(二)基层日常人员运行制度

在基层日常运营过程中,基本的制度属于人员组建基本制度与人员配置基本制度。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人员基本组建制度属于人员运行制度的基础。在现在的运行过程中,人员组建属于通过集体考试进行录用,而通过此建立相应的人员构成,在形成相应的人员构成之后进行人员配置。人员配置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的人员配置;其次,是根据供电所基本行政人员不同岗位的固定人数进行相应的配置。这两方面的人员配置很容易发生冲突,造成日常人员配置制度失灵。

(三)基层应急运行制度

现有基层供电所应急制度是根据不同情况设置的,首先是自然环境突变造成的供电所日常运行出现困难。在此情况下,比起供电所的安全,更需要关注的是用电线路的安全。这样的应急运行制度对于基层供电所来说大多属于人员的重新调配以及行政人员与技术人员、功能人员应用转换。第二种属于供电所由于安全或者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供电站本身运行出现问题。在处理这种问题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应急方案就是通过应急抢修,迅速恢复相应设备的运转,并且防范次生问题的发生。

(四)现有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不足

在现有基层安全管理制度中,主要的问题是: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制度性配合不完善与制度运行老化导致制度运行中人员素质达不到运行制度所需的条件。制度适应性与制度强度也不够人员进行相应的适应性改造,导致制度运行过程中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整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引发了相应的制度结构问题。

二、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所谓“安全性原则”,就是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制度运行过程的安全,又要保证相应的制度外延与制度内涵的安全。在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中,秩序性建设是首要的。同时,在此建设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考虑也是必需的。

(二)有效性原则

在M行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中,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有效性强调不足造成的。在工作当中敷衍了事,采取一种回避态度进行相应的工作与安全检查,导致相应的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策划过程中在有效性方面出现漏洞。有效性作为制度运行的保障,在做好基础供电工作的过程中需对其进行加强。

(三)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进行基层供电所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性原则。在进行安全工作的过程中,要使工作和人员配置都处于合理状态,还要注意让相应的组织结构处于合理状态。在多方共同作用下,形成合理的整体运行结构。在此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相应的合理性原则。

(四)整体性原则合理性

所谓“整体合理性原则”,是指在现在的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整体性建构,形成有效的整体作用下的合理化结构。在建构过程中,整体作用作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在进行结构与解构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其合理性。尤其是在进行制度的合理应用过程中,过程合理性直接与整体合理息相关。如果过程合理性受到冲击,那么整体制度设计合理性也会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就是制度疲态的表现,这样的制度疲态对于安全性原则与有效性原则来说都是从责任体丧失开始。在责任体丧失的情况下,整体性构建合理性原则面临挑战。所以,在现在的安全工作中,要有整体眼光进行合理性构建。

三、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具体提升方式

(一)提升人员素质

从宏观上看,上文已经对其中一些相应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下面对于其中具体的支撑细节进行论述。在具体的相关工作中,我们要深刻了解“干部决定一切”这句话。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相应的安全意识。一方面,通过人员的更新换代,对于一些不重视安全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岗位调整,改变人员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在此过程中,策划相应的安全演习。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人员的应变能力和相应的素质。

(二)增强制度适应性

在进行人员建设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制度建设。在现有制度之下,要进行制度适应性建设,改变现有制度过分依赖上级的现象,并将基本制度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当地实际的具体、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安全工作的适应性。

(三)提升制度坚固性

在提升制度适应性的同时,也要提升制度的坚固性。所谓制度坚固性就是制度的原则性,每一个制度把持自己的基本原则。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纪律检查单位进行相应的制度检查,抵制其中的制度破坏因素。

四、结语

通过具体研究现有基层供电所制度,本文认为在现在的安全工作中要重视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原则,并在具体工作中提升人员素质、增强制度适应性、提升制度坚固性,坚持合理性、整体性原则。

(作者单位为国网福建光泽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范文第3篇

随着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逐步发展,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越明显,本文就天津市医院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工作的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基本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医院;安全等级;管理体系建设

一、引言

根据上级部门三级甲等要求,为了促进和规范天津市医院信息化建设我院于2014年启动了围绕医院核心业务系统:门诊信息系统、住院信息系统、HIS信息系统,深入开展信息安全等级和统计管理系统,为后续各兄弟医院等级保护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基本建设和方法。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安全现状分析

大型综合性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程,医院的信息系统应用众多,结构复杂,覆盖广泛,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众多,医院信息系统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信息系统任何风险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医院信息系统故障,会造成门诊大量排队,业务科室投诉,临床业务停顿,每次引发的问题都给医院管理人员造成巨大压力,社会舆论和声音受到严重影响,不同程度也给医院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医院信息系统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物理环境安全风险

医院的物理安全具备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及介质安全等物理支撑环境,保护网络设备、设施、介质和信息免受大自然,环境事故以及误操作导致的破坏和丢失。

(二)网络安全风险

医院的临床、财务系统和物流已经全部纳入IT系统,业务网中各业务应用是其信息系统的核心,同时也需要与外部发生业务联系。因此业务应用面临的任何风险,都会产生严重后果。

(三)管理层安全风险

对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尤为重要,责任不明,管理混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都有可能引起管理安全风险。

三、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作用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必须满足等级保护标准,同时也要满足政策的要求,还要贯彻执行,不断进步。一个健全的、正常运行的医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1)能够有效增强行政和技术上的安全管理,将解决网络设计缺陷,威胁网络安全的问题,制定出信息系统规范和安全标准。(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更加重视和执行对安全知识、法规、标准的宣传和培训,考核实现了信息安全的动态管理过程。(3)全方位的保护医院的核心业务系统,在核心数据和信息受到袭击时,要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并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4)满足医疗行业和监督机构要求,保护国家或区域医疗信息安全,维护社会医疗秩序稳定。

四、安全保管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

我院从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及人员安全管理等五个方面着手开展安全等级保护建设。

(一)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立

组建安全管理领导团队,由院领导和各科室骨干出任第一责任人,把具体的办公地点设定在信息所。

(二)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公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制定《网络安全息安全管理制度》,等9个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内部检查和管理评定,不断优化和持续改进。我院在实施安全等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采取分级、分类、分阶段的策略,根据我院各系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安全等级。

(三)系统运维管理

根据最高等级的保护要求,制定多种信息安全方法:一是机房定时巡查,二是增加视频监控,减少视频盲区,三是建立智能监控系统,对全院网络运维情况监控,减低网络故障。

(四)人员安全管理

我院坚持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适当和管用、足够的措施来加强信息安全,大大降低系统故障。

五、安全等保的实施过程

实现等级保护,应该采取分级,分类,分阶段的策略坚持分级实施保护,加强安全,突出关注重点,要害部位,根据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不平衡,须根据信息资产的规模大小,依赖程度的深浅,按阶段分步骤逐步实现等级保护的各项要求。(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第一阶段主要是做好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前期工作及安全管理人力资源配置。(2)信息安全工作团队结合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对HIS,LIS,RACS等核心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对在传输和存储的过程中,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等重要特性进行调研和评价,结合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差距项汇总,分析差距项目涉及的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医院信息系统造成的影响。(3)制定安全管理策略、安全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各方位保护措施,计划和建成符合三级等保系统基本要求的信息安全管理框架。(4)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根据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进行全面的信息安全牢固与整改工作,充分发挥安全体系的各项功能。(5)自查和调整。深入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根源,查出不完善的过程记录文件并进行完善,调整不合理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六、结束语

至2014年初,在我院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使信息安全通过了等级保护测评的三甲医院,为地区三甲医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工作开启良好的开端,展现了我院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成果。

作者:杨静 单位: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行政楼

参考文献:

[1]王升宝.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研究及应用[J].通信技术,2009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安全事故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安全意识是基础

深化全员培训,提升安全综合素质。贯彻落实工程项目全员安全“强素质工程”,将安全理念及知识列为所有培训班的重要内容,当成必学必考课程。管理层,要重点加强国际、工程项目一流的先进安全理念和方法培训,提升安全管理力、决策力,做到正确决策,安全决策。管理层,要重点加强安全管理系统知识和法规理念的培训,提升安全专业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策划水平,逐步达到人人懂安全,人人重视安全,人人管理工程项目的局面。操作层,要根据岗位要求实施按需培训,不断强化“七个能力”培训,即基本的安全意识、基本安全操作、基本危害辨识与控制、基本的监护、基本应急逃生、基本自救互救、初期灾害的处置能力的培训,增强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安全执行力的落实。

坚持不懈实施班组长安全素质提升工程。班组长在现场管理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十分重要。按照国发23号文件的要求,保证班组长每年培训不少于24学时的要求,人力资源和安全管理部门共同进行在岗班组长安全能力水平和素质状况调研分析,根据中心班组长能力和素质的实际状况,做出班组长素质提升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内容的连续性和不断深化,持续提高班组长抓基础安全的技能和水平,树立班组长是本班组的工程项目第一责任人的权威,赋予班组长现场工程项目的决策权、组织权、评估验收权、考核奖惩权、应急处置权等,对班组长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激发班组长工作激情。狠抓班组管理制度的梳理完善和执行落地,积极指导班组抓好人、机、物的优化配置,规范作业流程、工序转换、交叉作业、巡回检查等重点环节的管理和执行落地,推进实现基层班组工作要求指标化、工作内容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推进基层班组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优化风险管理模式,做到各环节风险严格受控。增强全员的相互关爱意识,自觉做到风险相互提醒、操作相互关注、违章相互纠正、安全相互保证。对发现的隐患立即提醒、逐级提醒、相互提醒,切实消除班组安全管理盲区,全面提升班组防范事故、保证安全的能力。

二、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安全文化是先导

安全文化是企业营造安全氛围,建设本质性安全企业的前提之一,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最大潜能作为基本准则。一般情况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都是要解决人的思想意识问题,只有靠先进的文化的素养的培育,才能逐步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安全管理也是一样,靠安全文化熏陶,才能使之思想上得到重视,不断引导和提高了人们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认识,才能培养正确的安全意识,正确看待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才有可能产生自觉的、可控的安全行为。因此,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应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安全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不断促进持续改进和全员参与,使企业安全文化在安全理念传播与认同、安全环境布置与氛围营造、安全业绩考核与激励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员工从思想到行为基本做到“我能安全”。把中心成立以来的安全管理经验和积淀进行总结提炼,参照国家提出的《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基本规范》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标准要求,把安全、环境和职业健康三个方面进行统一考虑,按照一体化管理的理念,进一步规范、确定和提炼,建立适应工程项目开发中心的安全文化体系。不断扎实推进安全文化创建活动,为争创工程项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奠定基础。

培育积极的安全态度,结合工程项目开展的新一轮工程项目承诺制,开展我的工作我负责的安全承诺建设,按照企业法人代表对政府监管部门、管理层对企业法人代表、项目中心负责人对企业管理人、层层签订工程项目承诺,落实好主动承诺的责任制。在承诺的基础上,开展工程项目诚信体系建设,所有的项目都纳入到工程项目诚信体系中来,根据履行工程项目职责和践诺情况进行授信评级,对安全诚信好,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从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对安全诚信差,要列为重点隐患排查的名单,加大日常巡查力度,要公开曝光,限期整改。同时通过对多年安全文化建设实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归纳,系统、全面地提炼其精髓与特质,形成中心工程项目的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完成中心安全文化的纲领性的文件手册,指导各个基层单位培养安全文化氛围,不断推进符合企业特色安全文化的建设。

三、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基础安全是关键

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法治意识与职责意识。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要求和以法治安全的策略,在工程项目企业推进HSE管理体系的运行。要加强工程项目过程的安全风险管控。

加强对直接作业行为的引导规范。管理人员应认真履行自身的安全责任,要保持敏锐的安全观察力,要不断提高安全业务能力,在作业现场违章指挥,针对发现的“三违”问题,及时进行制止和纠正。要严格执行管理人员的工程项目责任制,选拔一些懂安全、业务熟练的人员充实到安全管理队伍之中,为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对直接作业的安全监管提供必要人员保障。要健全完善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职工明白什么样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行为是符合要求的,什么样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行为是不符合要求的,切实规范直接作业的操作行为。

强化直接作业能力培训。首先改变直接作业培训方式方式,针对行业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加强员工队伍的作业技能培训。其次是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严格安全的岗前考核。第三是注重和典型事故案例的教育相结合,通过对事故产生原因、危害的分析,使员工引以为戒,举一反三。

严格执行安全项目责任制。落实每个员工的工程项目职责,是工程项目工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工程项目做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确保整个系统中各个环节、各个部位、各个工种达到本质安全,才能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落实工程项目责任制,首先要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考核,提高其安全意识,发挥表率作用。第二是督促一线班组长落实好责任范围内的安全责任。定期不定期地对班组长进行安全考核,对那些只重工程项目效率不重视工程项目、不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经排查所在班组的安全隐患多、“三违”多班组长及时进行更换。

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有效减少和消除“三违”行为。习惯性“三违”现象是导致工程项目事故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对于检查中所发现的习惯性“三违”现象要及时进行制止,在企业中进行全员教育,对于屡教不改的员工,要及时开除或换岗,同时对于能够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工程项目工作做的较好的员工,及时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出广大职工自觉遵守操作堆积和工程项目法律法规的主动性,激发出自觉排查隐患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有效减少和消除“三违”现象,控制伤事故的发生。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在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下,随着国家安全管理政策调整、工程项目行业标准修订、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企业工程项目目标任务变化,结合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中心须及时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之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企业要根据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顶层设计。继续建立完善与企业业务、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套相关人员。结合中心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安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素质再提高问题,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安全队伍建设。

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企业坚持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领导分管负责制,安全总监具体负责制,安全管理监督工作保持一部一站、部站分设的管理模式,安全处负责安全综合管理工作,安全监督站负责安全监督工作。各管理区成立安全管理监督组,继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监督网络。做好调研和规划,不断配齐安全、职业健康专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的管、控能力。继续贯彻落实三级安全主任监督、四级安全监督制,把符合条件的安全技术人员聘任到安全主任监督、四级安全监督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的人员。

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管理体系是重点

进行新一轮全员安全管理体系知识培训,重点宣贯GB/T28001-2011新标准,加强对安全管理体系的深度培训和理解,增强全员安全管理体系的执行意识、风险意识,使全员了解管理体系的实质,强化安全风险核心管理,有效开展工程项目和管理过程的安全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活动,全面提升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的管控能力。

强化事前预防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导则》,在新建设项目、新技术推广、新工艺应用、新设备采购等环节上,在设计阶段就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的风险研究分析,做好安全危险危害因素识别、风险分析,落实风险控制措施,把可能的隐患消灭在事前阶段,提高单位对项目风险的管控能力,做到安全关口前移。

加强体系内部审核的管理,重点培养一批有审核能力的内部审核员。采用内外培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一批即懂得各项业务又懂安全管理体系理论的内部审核员,解决内部审核员缺乏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不断满足内部审核的需要,规范和有效开展内部审核活动,逐步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闭环管理、持续改进提供人才保障。

全面贯彻落实工程项目企业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近年来,国家工程项目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企业安全工程项目标准化基本规范》等工程项目标准化规范。企业应以此为契机,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工程项目企业标准化规范”与安全管理体系异同点的研究,整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开展工程项目标准化评比工作,对已达标的分项目,要分级指导和监管服务,帮助提升水平、加快改进;对未达标的分项目,以及尚未开展标准新建、改建和扩建以及有新工艺工程项目的分项目,要抓紧组织制定地方安全标准和规范,全面推进标准工程项目作,切实把中心安全管理体系与之有效整合,结合实际,优化建立一体化的体系,既满足国家标准化规范的要求,又符合中心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便于运行和管理,减少管理内容重复现象的发生。

完善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职责,探索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对解决重点、难点安全管理问题的管理评审机制和项目化运作机制,负责人亲自实施项目挂帅。出台相应的运作制度,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和项落实活动,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力和有效决策,不断推动安全管理体系扎实有效的运行和持续改进。

继续规范和完善运行模式,按照基层班组的工程项目类型,利用系统化的思想分别制定规范内容,把基层所有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全部纳入到其中,重点围绕工程项目进行的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进一步规范基层站队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和正确做事的准则,不断强化职工的风险意识和操作能力,贯彻按标准做好工作就是工作的标准的要求。逐步实现安全管理唯一运行的文件,克服体系理论与实际操作在基层脱节的现象,克服体系的复杂化,基层不愿执行的现象。

强化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工作 ,体系运行就是落实管理体系规定的各项工作,我们需要好的体系,更需要好的落实,并且落实工作也是体系管理的一个最关键环节,无论多么好的体系,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变成一纸空文,更重要的是,不重落实一旦形成习惯和风气,将会影响整个体系有效运转,甚至会导致体系的失败。体系运行是一个全要素、全员、全过程、全天候的执行过程,应事先进行培训学习,起到宣传警示的作用,使全员都做好执行的思想准备。体系应在任何情况下对所有的职工统一使用,一视同仁。在职工中不断提倡格守制度规则是一种品格、一种素质,也是一种诚信,更是职工应尽的一种责任。

进一步融合体系运行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在进行安全管理体系修订工作时,充分探讨安全管理体系与日常安全管理的关系,重点策划好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与日常工程项目活动的接口、与年度工程项目承包目标的接口、与新业务方面的管理接口、与上级不断更新的管理要求的接口、与部门日常管理制度的接口等,策划方案要达到即能保持体系基本文件结构和基本内容相对稳定,又能体现日常频繁变化的要求,并能纳入体系一体化运行。特别要策划好与法律法规、标准的结合以及实际工作内容的结合,增强安全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祁有红,祁有金. 安全精细化管理[M]. 北京:新华出版社,第一版.2011:51-53.

[2] 刘铁忠,李志祥. 企业安全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2):21――25.

[3] 李爽.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3(6):110-111.

[4] 蒋勇.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 安全2005.3(7):222-225.

[5] 姜威. 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探析[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12.

[6] 韩晓霞. QHSE管理体系及其在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7]许立甲,李杰等.石油石化行业危害与事故监测预警技术探讨阴.中国工程项目科学技术,2008 2 ( 4 ) :79-81.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解决措施

在产业快速发展和产量节节攀升的同时,煤矿相关单位发生生产事故导致伤亡人数也呈节节攀升的趋势。从2001年的5670人,到2003年的6434人,2005年的5986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重大事故。从2010年至2014年,国内煤矿单次事故死亡人数10人以上的发生188起。几乎每周都要发生一起。与国外相比,以2013年为例,我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5%,但事故死亡人数竟然达到了全世界事故死亡总人数的80%。煤矿工作人员人均产煤量为321吨,效率是美国的2.2%,而每百万吨煤炭生产过程死亡率达到美国的150倍。煤矿采矿安全管理方面的统计数字对比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如前所述,我国煤矿采矿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安全生产事故是急需改进的重要桎梏。

一、煤矿采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频发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工作和监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

无论是煤矿管理层、监管层还是地方相关监督部门,都没有做到真正从思想上和认识上给予安全生产工作足够的重视,导致实际煤矿工作中没有把安全生产当做首要标准来遵循。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与安全工作产生矛盾时,不是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改正,坚持安全第一,而是有意识迁就生产效益或无意识放任安全隐患。

2、管理人员工作标准较低

但凡发生了安全生产事故的煤矿工作现场,经调查后几乎全部存在管理人员工作标准低,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浮夸的现象。管理人员对井下已经存在的问题尚且心中无数,更何况是潜在的危险点和薄弱环节。安全管理通常仅仅停留在教育和讲话上,没有落实管理人员带头下井的工作制度,或是采取以包代管的方式,导致原本完善的安全制度流于形式。而更高层的现场监督工作也往往纪律松弛,纵容了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的存在。曾经大力推行的质量标准化工作名存实亡,安全生产制度成了无本之木,仅仅停留在纸上。

3、企业安全投入不足,预防工作不到位

在企业安全保障经费的角度来看,计划投入和实际投入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在煤矿生产计划预算中,应该提前到位的安全投入往往是拖了又拖,减了又减,能少就少。这样一来,安全工程、安全设备和安全装备欠账严重,即便基层安全管理人员有心,也无力保证采矿安全最基本的需求。

在此情况下,原本应该是采矿生产前提条件的事故预防设备和准备工作也难以按计划展开。又例如高强度生产的采矿工作面,通风报警装置都难以保障,回风流瓦斯超限频频出现,这些都是造成瓦斯爆炸等严重事故的诱因。

4、采矿技术管理混乱,缺乏合理统一规划

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煤矿生产现场,通常是安全隐患和问题长期存在,才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发生。甚至相当程度上是在设计和规划时就留下了不合理的技术隐患,生产过程中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和纠正。例如采取分布不合理,工作面密度太大,甚至在瓦斯密集区域内同时设置多个采掘面,导致风门过多,通风系统构成复杂,发生事故后事故极易扩大,且难以救援。

5、作业工人安全技术培训滞后

在诸多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作业工人本身的安全技术培训不足,工人素质和安全意识低下。作为生产一线的工人,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工人,通常都是生产事故中最易受到伤害的主体,同时也往往是事故发生的直接责任人。如果工人基本的安全技术培训能够得到保障,一线作业工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许多误操作导致的意外事故或许能够避免。

二、采矿安全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逐渐提高,降低事故发生率,摒弃带血的GDP等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建设安全型煤矿、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势在必行。

1、处理好效益和安全的关系

安全第一应当是任何事故高发产业的基本原则,尤其是煤矿这种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伤亡惨重代价巨大的行业。安全管理应当是企业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情况应该成为企业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绝不应厚此薄彼,或者将安全管理责任抛给政府部门,仅仅是满足于符合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最低要求。

2、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和基础上

基层的作业班组是煤矿采矿作业的基础,在产量和安全之间,一线作业班组往往会看重产量而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侥幸心理,是一线作业班组普遍性的趋向。因此,在采矿安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基层作业班组纳入总体规划,夯实安全基础。例如建立科学的管理办法、考核机制,建立科学、规范、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将懂安全、会管理的作业人员提拔为班组长,多指导,多关心,并鼓励班组自查自纠,以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安全工作积极性。

此外,还应以煤矿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设置安全检查监督员,确保安全管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宣传和执行。严格标准,提高门槛,将质量标准化与作业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结合起来,广泛的开展企业安全管理活动,并且深入持久的坚持下去。

3、建立岗位准入考核制度,纳入安全管理内容

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是避免事故发生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应当严格按照《劳动法》、《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一线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水平。杜绝无证上岗,建立上岗培训和岗位准入考核制度,考核不合格的不准进入一线工作。且需要对考核合格的人员定期复训,保证煤矿员工安全技术素质精良。

4、不断提高煤矿安全设备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应当做到安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和安全管理水平同步提升。

此外,企业应当保证安全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状态,从技术层面有效优化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做到按标准投资,按预算使用,同时建立技术设备全寿命管理制度,责任到人,保证设备运行状态良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煤矿行业作为目前我国的高危产业,其采矿环境通常都多变且不可预知。由于此前我国煤矿存在普遍的安全问题,严重事故时有发生,煤矿采矿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亟待加强。但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得到解决。煤矿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管理层和基层共同协作。相信通过本文所述的几项措施的共同作用,能够对我国煤矿采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蒋家慕.《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浅议》.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