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第1篇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每年都要进行50亿t以上的建筑材料资源的消耗。而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超出2.3亿t的标准煤的消耗,并进行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但是,即使如此,我国的建筑行业也仍然面临着材料资源短缺、材料循环利用率低以及大量建筑垃圾的处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建筑垃圾,都是由大量的砖块、混凝土、木材和废金属材料等废弃的建筑材料所组成的,所以造成了建筑材料的大量浪费。而使这些废弃物变成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可以使大量的建设资金和材料资源得到节省,并降低建筑工程施工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此外,进行一些新型可循环材料的使用,也可以使建筑具有绿色和环保的特征,进而促进建筑行业取得新的发展。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现阶段建筑材料资源可循环利用的情况

2.1国内外情况

近年来,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对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欧美等国家都是由政府主导,并且在投资者和开发商共同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的。所以,国外社会对建筑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问题的认识较为统一,从而导致了很多新建筑的施工建设都进行了循环再利用材料的使用。例如,西班牙新建筑就进行了钢结构和可拆卸的装配式材料的使用,从而使得旧建筑材料拆卸过程中废弃物过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国内的相关部门也逐渐关注起了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将一些废弃建筑材料应用在园林铺路方面。但是,相较于国外而言,国内有关建筑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的实践设计,都是由艺术家和开发商来主导的,进而很难使各方面力量达成共识。因此,国内利用较为成熟的技术和设计方法进行建筑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的案例极为罕见,也没有突出的代表作品。

2.2新旧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情况

在旧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进行了实践。在国外,由于比较注重历史文化,所以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基础上,采用了灵活的设计手法进行旧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而在国内,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进行旧建筑的整体保留和功能置换。而在新型可循环利用材料的应用上,国内在进行临时建筑搭建时,则进行了预制可拆卸钢结构材料的使用。但是总的来说,虽然有关新型可循环利用材料的开发和研究比较多,然而目前可以利用的新型可循环利用材料仍然存在着品种单一的问题。

3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的方法

3.1传统建筑材料的再利用

目前来看,传统的建筑材料种类较多,主要包含了烧制品、沙石、灰、混凝土、木材等多种材料。而在进行建筑的拆除时,将产生大量的砖头、混凝土废块、木材和金属废料等多种废弃物。而将这些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再一次的利用,就可以减少这些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首先,施工单位拆卸过程中可以进行砖头等烧制品的收集,并将这些材料用于建设社区周围的围墙,从而进行旧材料的再利用。其次,德国已经进行了新型混凝土循环再利用技术的研究,而利用该技术就可以使保留下来的混凝土板材得到再次的利用。再者,施工单位也可以进行木材的回收,而回收的木材既可以用来进行家具的制作,也可以用在建筑装修方面。比如在日本的艺术博物馆设计中,设计师就进行了大量旧木材的使用,并使这些旧木材成为了博物馆的生动要素。总之,为了解决传统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问题,相关单位应该不断的进行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

3.2新型可循环材料的运用

由于废弃建筑材料并不能被充分循环利用,所以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问题并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人们还要致力于新型可循环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就目前来看,铝是可以进行高循环利用的新型建材,因为其在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具有塑形快速和循环率较高的特点。相比较而言,玻璃的循环再利用可节省的能耗只有5%,而铝材的循环再利用可以节省95%的能耗。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的时候,人们要注意到材料的循环利用是否会造成更多的能源被浪费。因为,进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的目的就是避免材料遭到浪费的同时,使建筑建设中的能源消耗有所减小。所以,在进行新型可循环材料的开发和运用时,要进行材料耗能情况、循环率、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3.3废弃物材料的循环利用

为了进行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建筑设计师可以直接运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建筑的设计,从而使建筑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就目前而言,利用废弃物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行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并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比如,国外的一些建筑已经开始使用废弃的集装箱进行建筑的建设,从而使建筑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并使人们进行建筑的参观。而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的美观性和多样性得以增加的同时,建筑材料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所以,我国应该积极的进行这种思想的学习,加大废弃物材料循环利用的力度,进而使废弃物成为建设新型房屋的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4法制建设的加强

想要进行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除了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政府还应该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进行自身行政职能的发挥。因为,只有在政府的带领下,社会各界才能积极的进行配合,进而使建筑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的问题得以解决。所以,我国政府应该积极的向西方国家学习,加强国内的法制建设,使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结语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第2篇

循环经济是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现在而言,循环经济的研究方向为:如何将“废物”变废为宝;同类产品的频繁交易产生的浪费问题;生产过剩和过度消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本文将针对三个方向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

循环经济;废物;浪费;生产过剩;过度消费

引言

1960年以来,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循环经济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文献接踵而来。但是,循环经济的各项理论仍比较分散,没有同意的定位和框架。本文主要从下述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评价。最后对循环经济的未来进行探索。

一、循环经济的研究概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是“宇宙飞船经济”但是他的概念是由Prarce提出的,20世纪末循环经济被引入到中国,之后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循环经济已经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循环经济作为一门学科还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已有研究表明,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的,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以这种本质作为循环经济的起点进行分析的话,可以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就是资源循环利用。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其定义比较权威的已经超过了十种,中国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各执己见,至今无法统一。这就说明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研究主线。既然如此,循环经济的研究核心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资源加工成产品,产品报废成了废物与资源加工成产品,产品在进行利用形成再生资源的根本区别只是对“废物”观念不同罢了。第二者的循环本质是废物资源化,循环模式的核心在于把废物看成资源,这是从全局的视角看待资源问题。废物资源化就是变废为宝。这个过程前期需要的政府的干预。并不是所有的废物都可以变废为宝。这要需要三个条件。第一,废物要具有其发挥的作用;第二,废物能够具有其研发的意义即科研发性;第三经济行为主体可以从其获得利益。利用“废物”的时候要合法,只有拥有了“废物”才能够合理的开发研究,因此合法便是利用的前提,拥有研究技术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变废为宝这个过程中,这三个条件很难都具备,这时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干预以及人脉关系,从而推进“废物”的开发利用。上诉模式季节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物质循环模式。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假定的是一种理想的经济状态,但是“废物”具有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这种理想的研究模式具有不确定性。事物的本态是研究的核心,要通过对事物的本真形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循环经济的起源源自于Building的“宇宙飞船经济”,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得资源在宇宙飞船上得到可持续的利用。这个理论也是理想状态下的。同样的,富贵的人会想到慢慢的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贫穷的就是努力的解决温饱。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可能一个个体的保护,而另一个个体在严重的破坏。要注重经济行为主体的多样性,保持主体间的差异和资源节约效果的平衡。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了分析单个和多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整体的资源进行的衡量,进而推断出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以及防止生产过剩和过度消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个重要的途径。最初的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源于外国,“宇宙飞船经济”思想,它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表达恰恰相反。“宇宙飞船经济”所支持的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他们对这个才有特别积极的态度。而新古典经济学,把事物本身都看成了悲观的存在着,他们悲观的面对了循环经济的治理。上述懂循环经济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循环经济是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的一项活动。同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的经济模式,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在资源的判断标准不同。传统的经济模式就是发挥其现有的货币价值而循环经济注重于资源的有效和合理利用,最优化的发挥其社会价值和环保价值。总体上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经济”,其关系到了经济行为主体的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循环经济是一种最优化的状态,是人们所追求的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满足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最优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所以在进行循环经济的同时要考虑经济行为主体资源的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可见,循环经济的研究主体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三、总结

通过对全文的了解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循环经济理论呈现“漂移状态”,学者们各持己见,一直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循环经济也面临着“破碎困境”,循环经济随时可能会破碎。第二,经济如何成功的实现转型的根本在于是否建立了废物资源化机制,没有建立废物资源化机制就会使得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在制造废物和利用废物之间的选择不一致,这将会大大阻碍全球经济成功转型。第三,循环经济理论关注的不变主题是资源效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的准则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和最优配置。第四,合理控制规模,学会创新,加强制度设计,是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基本战略。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是233145模式。第五,以生态效率为核心的方法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加以改进。要使循环经济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以后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产品交易买卖将会产生资源浪费问题,需针对这种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到治理办法。②加强对如何形成废物资源化进行研究。③加强对物质效率的定量计算进行研究。④产品生产过多过剩和人们过度的消费将会产生的资源浪费问题,加强对这种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找到治理的办法。⑤加强对资源效用的度量标准研究,和如何用数学表达和制度设计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Z1).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Z1).

[3]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9).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玉米秸秆 循环利用 燃料乙醇 效益分析

r作物秸秆是自然界中数量众多的生物质资源,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可产生的秸秆资源总量在20亿吨以上。我国是r业生产大国,也是r作物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r业部调查,我国r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2亿吨,其中玉米秸为2.65亿吨,占32.3%。目前,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可持续生态r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r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自2006年起开始,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进行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该技术以玉米秸秆制取低浓度乙醇为起点,集成酒糟养畜禽、沼气发电、沼渣养蚯蚓、蚯蚓喂禽鱼等r业实用技术,形成秸秆生态循环利用新模式,使玉米主产区废弃秸秆转化为糖化饲料和乙醇燃料。

1 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的工艺技术

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模式以玉米秸秆制取低浓度乙醇为起点,玉米秸秆经发酵转变为低浓度乙醇和秸秆酒糟。据分析,在玉米秸秆中,汁液占50%左右,汁液中水分占85%~90%,汁液中溶有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糖分,其他为非糖分,如淀粉、果胶、有机酸、树胶物质等,此外还含有蜡质物、色素等,玉米秸秆汁液以还原糖为主,锤度达8%以上,有的品种秸秆汁液锤度可达12%左右,可以用来发酵制取酒精。玉米秸秆制酒精初级产品,不同于其它淀粉原料,是利用秸秆中的糖进行乙醇发酵的过程:C6H12O6-2C2H5OH+2CO2+热量,每年在玉米蜡熟后期收获后,将秸秆集中加工,采用固体发酵的方法进行。每100公斤玉米鲜秸秆平均生产4公斤48~50度酒精初级产品。

低浓度乙醇为燃料乙醇公司提供原料,秸秆酒糟用以饲养牛、羊、鹅、鸭等畜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气用于发电,为玉米秸秆固体燃料成型加工提供动力,玉米秸秆成型燃料替代燃煤用于秸秆乙醇制取;发酵粪便用来养蚯蚓,蚯蚓养鸡鸭,发展肉鸡、肉鸭和鸡蛋、鸭蛋等有机食品基地;蚯蚓粪作为有机肥还田改良土壤。通过循环利用和技术集成,该技术可以实现玉米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实验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该模式是一项以发展畜禽产业为主,以生产秸秆液化、气化、固化燃料为辅的集成技术。以肉牛养殖场兴办乙醇车间为生产主体,生产的秸秆酒糟,在满足自己所需的基础上,带动周边半径3公里以内的r民发展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通过生物质工程技术的集成转化,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经过循环利用,终端产品是乙醇和有机食品。这种产业化生产模式,投资少,效益高,适合中国国情。其最大特点是将牛羊不喜欢吃的玉米秸秆,加工成适口性好,易消化的糖化秸秆饲料,为发展畜禽绿色食品基地创造了条件,为国家提供生物质能源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以往被废弃的玉米秸秆所创造的纯收入将会超过种玉米的纯收入。因此,发展生物质循环经济产业,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我国玉米产区玉米秸秆废弃物的有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 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模式的特征

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模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将多种r业新技术集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新模式。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模式以玉米秸秆制取低浓度酒精技术为核心,将“酒精精馏技术”、“玉米秸秆固体燃料成型技术”、“玉米秸秆酒糟饲养技术”、“畜禽粪污发酵沼气技术”、“发酵牛粪养蚯蚓技术”、“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有机肥生产等技术”等进行有机集成,形成了一种可实现r业废弃物零排放的秸秆生态循环利用模式。

二是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工程使大量被废弃或焚烧的玉米秸秆,转化成宝贵的糖化饲料资源。我国玉米秸秆产量巨大,但因其适口性差,不易消化,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而被大量废弃或焚烧。玉米秸秆制取酒精技术的开发,使玉米秸秆可以转化成适口性好,易消化、不需贮藏费用的糖化饲料,大大降低了畜禽饲料成本。

三是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工程使玉米秸秆规模化制取乙醇燃料,在技术、经济效益两方面都有了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有许多种玉米秸秆制取酒精的技术,但是由于工业化生产投资大,生产成本高,秸秆运输半径大,物流成本高,特别是冬季生产,出酒率太低,亏损巨大,由于经济效益差,至今没能实现工业化生产。本项技术以发展畜禽产业为主,以生产乙醇燃料为辅,依托现有牛羊养殖场的基础条件发展秸秆制取酒精燃料产业,投资少,启动快。带动r民发展绿色食品循环产业链,可节省大量管理、包装、销售成本,物流成本以及生产成本,使玉米秸秆常年工业化生产乙醇燃料,在技术、经济效益两方面都有了可行性。

3 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模式的综合效益

3.1经济效益

以年处理处理废弃玉米秸秆80万公斤计算。采取该模式可生产低浓度乙醇(50度)1.8万公斤、出栏育肥牛200头、绿色鹅鸭蛋1.6万公斤。同时,处理畜禽粪便80万公斤。总投资需要304万元,可实现销售收入186万元,实现税后利润31万元。

按全部投资计算,该项目所得税后内部收益率为9.63%,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所得税后净现值为81.8万元(基准贴现率为6%),投资回收期9.08年(含建设期)。

3.2社会和生态效益

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工程模式可使全国2.65亿吨玉米秸秆变废为宝,如加工处理四分之一,可生产99.5度乙醇90万吨,可养牛1990万头,还可生产鸡蛋鸭蛋240万吨,有机肥7200万吨。可实现新增产值1600亿元,新增就业机会155万个。

此外,用玉米秸秆固体燃料和沼气代替煤,从秸秆中制取乙醇,减少了煤烟的污染,用蚯蚓代替添加剂,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生产有机鸡鸭鱼、禽蛋,有机肥还田提高地力,实现了玉米秸秆零排放,改善了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杜绝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交通受影响,引发火灾等政府头疼的难题。同时,也根治了废弃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改善了r村生活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步和新r村建设。

4 讨论及有关建议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第4篇

循环经济价值理念的多维分析

(一)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机制相结合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品属性,在环境资源循环利用的问题上表现为资源的生态属性具有极强的外部性,这样容易使企业和个人产生“搭便车”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选择,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循环利用有影响,当一个环境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且没有给他人补偿,便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循环经济立法的提出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发展抑制负外部性对循环经济制定主体和相对方的影响。为矫正这种外部性,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应采用多种方式,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建立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各种积极的财政措施,以及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做到社会环境利益的最大化。当然政府管制也存在失灵问题,因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了资源的危机和重点资源区域的经济危机。循环经济正走向建立政策机制的推动阶段,而经济政策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这种经济政策正是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机制的结合,是当代循环经济立法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新的趋势和特点。

(二)交易成本是循环经济需求的内在动因

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商品,环境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各种风险发生的机率不确定,买卖双方通常会存在交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市场的先占者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并形成少数交易而获益。这种交易会伴随着监督成本、议价成本的提升,使交易成本增加。在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中,各方主体无法通过私人谈判达成共识,以确定合理有效的资源分配和权责分担,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成本如何分担以及收益如何分配才符合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依据科斯定理,当交易成本为零时,私人谈判将实现资源最优的配置,无论产权在法律上的安排是怎样的情况;当交易成本足够地高,从而阻止谈判进行时,资源的有效使用取决于产权是如何分配的。从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的生产活动造成大量污染和资源破坏,而社会需要花费巨额资金来修复环境。企业把本来应该由自己承担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社会的负担。企业生产者不可能轻易与其他主体妥协,放弃既得利益而主动分摊实行循环经济的成本。对于公众消费者而言,群体分散,信息有限,要凝聚起来和企业生产者达成循环经济责任分摊的交易,其成本将远远超过收益。最后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亦或是有自身独特利益的组织,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被某个利益集团所俘虏,在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政策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以分享剩余利润。

(三)循环经济是环境效率理念的具体化

资源循环开发利用的活动要在生态价值内有限度地进行才可实现环境保护和维持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环境行政部门,需要有效率地设置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以实现环境管理职权,调整权力关系实现效率价值。公众提高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和参与能力,这些都是环境效率提高的表现。

(四)循环经济体现环境资源的公平正义理念

循环经济制度的建立正是环境公平理念的具体化,包括环境机会公平和环境结果公平两层含义,只有保持公平才能维护和保证不同的利益主体应享有的合法权利和自身利益,失去了公平,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保证最低限度的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使用不同方法使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有效的成果,以达到效率价值与环境正义价值的统一。

(五)循环经济为绿色GDP新框架提供了现实依据

绿色GDP衡量的是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即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循环经济是绿色GDP新框架的现实基础,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重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生态环境保护的急迫性,这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要用绿色GDP来核算经济损失成本,它强调对环境的投资不能在短期内衡量其盈亏,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衡量。

循环经济立法供给的价值分析

循环经济立法供给必须要搭建一个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骨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制度的保障,需要法律的规制。正如道格拉斯•诺思所言:制度为人们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因此循环经济立法供给的价值实现,是一个从理念层面到具体的制度设计再到实践中去的法律运行过程。循环经济立法供给的经济学价值体现如下:

(一)循环经济立法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性

科学技术本身不能全部解决它所带来的所有问题时,循环经济需求方希望以法律的形式来消除经济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者弥补由此给别人造成的损失以及科学技术的缺陷,此时对循环经济立法的需求就成为环境立法改革的重心。有对循环经济法的需求,就必须有循环经济法的供给,如果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就会出现法律制度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社会的混乱。目前循环经济立法供给与需求存在不一致性,立法供给小于立法需求,从环境法领域看,表现为循环经济法律在质量、数量、体系化方面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的循环经济立法中存在部分立法空白、配套法规制定不及时、法律制度缺乏完备性、有些循环经济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可操作性不强,配套法规制定不及时,难以保证实施,如对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制度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定。所以要使循环经济的原则变成经济生活中遵循的基本原则,还需要制订更加详尽的法规、规范、标准等。因此有必要使循环经济法律供给适应需求,使循环经济法律的净收益最大,达到“帕累托最优”,不需要进一步的制度变迁,不存在进一步提高法律效率“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在制定循环经济法时最大限度的将外部性内在化,尽可能的使循环经济立法向市场机制让位,实现市场机制对其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二)循环经济的立法供给强调环境资源的社会经济权利

在“个人权利本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极力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极度恶化,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等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以财产所有权为核心的权利体系是产生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只有打破这一权利体系,建立新的权利才能衡平由于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巨大利益冲突。因此在循环经济立法中要关注和规范的是社会经济利益,反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三)循环经济立法供给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环境资源的循环利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循环经济立法供给实现了环境资源利益分配的公平价值

循环经济立法既要关注当代人之间环境资源利益分配的代内公平,又强调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环境资源利益分配的代际公平,要求通过法律制度的创新与规范,保障代与代之间在环境资源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形成人类共同体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共享和分享。因此循环经济立法在制度层面上,以“人与自然同存的整体利益”为中心作为价值观念。从利益分配公平价值的规范内容来说,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主要包含规制、引导经济行为和环境行为的规范,它的主要目的是增进人类活动中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同时追求的是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三者统一起来,要求从三维分裂的发展走向三维统一的发展。

(五)循环经济立法供给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the paper explores to construct the developing mode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human society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ffected by the energy crisi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low-carbon economy", our country also sought to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igh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of traditional oil agriculture already can no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low carbon agriculture and circular agriculture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关键词: 循环农业;生态经济;秸秆利用;多级循环

Key words: recycling agriculture;ecological economy;straw utilization;multistage circulation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313-02

0 引言

生态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着重研究有关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经济学主要追求的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与平衡,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符合了这种要求。通过对资源和生产副产品的循环、多级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1 循环农业发展中的生态学原理

所谓循环农业是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生态工程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包含了许多生态学的思想和原理。循环农业提倡以绿色GDP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状况,将农业生产活动与维持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视为一个整体。这其中的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是循环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特点。

1.1 个体生态学原理 植物生活与外界环境相和谐的形式成为生活型,它表明植物的形态及生理生化代谢是受其自身发生、发展的环境影响的。在循环农业中,对农产品的地域性特征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即生活型[3]。个体生态学原理中包括有限定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这两个定律均揭示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差异分布明显,环境气候复杂多变的地域,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气候条件、水土质量来合理种植和饲养动植物。同时,也要掌握各种农产品的生理特性,针对耐受程度的差异,合理育植、放养动植物,从而减少土壤环境中不利因素对农产品的危害。

1.2 种群关系原理 通常情况下,正相互作用、捕食作用、寄生关系和生化他感共同组成种群关系。

所谓正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进而促进彼此的增长与存活。利用此原理,在选择种植农作物品种时,可将能够相互作用的品种间作在一起,是两者形成生化上的代谢同盟,互利共生。

捕食作用,属于种间关系中的直接干涉型竞争。简单来说,就是生物界中的天敌关系。

寄生关系是指寄生物从宿主摄取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寄生与捕食存在较大的差异,寄生者具有较高的内禀增长率,同时具有特化专一的结构与生活史,并且寄生者通过对宿主的营养物质进行消耗,进而抑制对方的生长。

1.3 群落时空格局构建 群落时空格局是指自然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自组织结构,进而使得群落出现波动和演替,在一定程度上使自然资源与空间的效能得到充分利用。效仿自然群落的时空格局,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在时空上根据生物的生态习性,进行重新搭配与组合,构建立体的农业结构,对光、热、水、气和土等生态要素进行充分利用。

1.4 生态系统原理 生态系统原理,是发展循环农业最具表现意义的生态学原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循环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较少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实现“闭路”循环与多级利用。

2 循环农业与农作物秸秆资源

2.1 循环农业的内涵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内学术界在研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的背景下产生该理论。对于循环农业来说,其核心思想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延伸产业链,通过对农业技术进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对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升价值,同时美化生活环境。

2.2 农作物秸秆的多级循环利用 对于传统农业来说,循环农业是一次重大变革,一方面兼顾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遵循“4R”原则,对农业资源实现了循环利用,以及对能量进行多级利用。

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作为循环农业的一种模式,特点是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路径中引入生物质产业子系统,进而寻求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的途径。

2.3 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参照循环发展循环农业的原则,通过微生物资源进行转换,使资源重新回到农业生态系统,进而对资源进行多级利用,提高资源的价值。下面,以秸秆为例展开了4条循环路径,正是循环农业中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模式:①秸秆养殖与能源循环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将畜牧养殖业、无公害种植、清洁能源生产与秸秆利用相结合,将秸秆作为饲料喂养牲畜,延伸养殖产业链条,对废弃物资源进行重新利用,使秸秆养殖、生态种植与能源生产实现耦合与共生。基本路径为:以秸秆喂养牲畜,将产生的牲畜粪便放入沼气池中进行厌氧发酵,从而产生了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可用于农户日常用气需要和保暖,同时还可以发电;沼液可直接还田,做肥料;沼渣则可用来培养食用菌,食用菌产生的菇渣用来培养蚯蚓,蚯蚓可用来养殖鱼类和鸡鸭,所有粪便汇集后入沼气池,继续用来发酵。②秸秆食用菌循环模式。同第一种循环模式类似,只是在这种模式下,秸秆直接作为培养食用菌的养料;培养食用菌产生的菇渣,首先可以直接入沼气池用来发酵,还可以用于养殖牲畜,培育蚯蚓;蚯蚓可以用来制作蛋白肥料,还可继续用来养殖鱼类和鸡鸭,养鱼所用池塘中的废水和废渣可用于肥料还田。③秸秆沼气循环模式。这是一条清洁能源模式,直接将农田产生的大量秸秆作为原料放入沼气池中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同路径一,从而实现多级循环利用。④秸秆质碳循环模式。秸秆制炭是一条相对独立的路径。首先将秸秆进行热解,热解后产生了三种形态的物质。气态的物质,同沼气有着相同的用途,用于发电和农户日常使用;固态的物质,用于生产生物质碳生产培养基质、肥料缓释剂、土壤修复剂,最终还田以服务农田生产;液态的物质,即为木醋液,用来生产叶面肥和抗虫、抗菌剂,也用来服务农田生产。

3 结论

通常情况下,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从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利用和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物质浪费和能量逐级递减的问题。因此,将秸秆利用与生态养殖、无公害种植、增加加工产业的附加值和产业化链条进行衔接,通过完善闭路循环工艺,延长秸秆利用的循环链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秸秆的附加值。

循环农业遵循了生态学循环利用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增加产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促使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循环农业的发展,是我国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程克群,马友华,栾敬东.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安徽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