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农业培训

新型农业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农业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型农业培训

新型农业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综合评价;培训效果;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22

我国经济体制的持续深化改革,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出现无人种田的情况,因此,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以及推动农业升级具有关键意义。当前,我国农民培训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农业需要以及农民需要。因此,一定要灵活设计培训课程,搜集农民的反馈意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改进,为新时期开展农民培训提供参考。

1 影响培训效果因素调查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及随机抽样访谈法,从扶持政策需求、政策评价、农民接受培训情况以及受访者情况四方面开展调查。在调查中发放问卷400份,收回400份,其中对培训比较满意的农民为205位,对培训感觉意义不大的农民130位,对培训感觉不满意的农民为65位。

2 调查结果分析

2.1培训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2.1.1 双培训模式 主要以农村金融服务、品牌服务、社会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为支撑,其特点如下:一是这种培训具有两个重要环节,即农民培训环节和经纪人培训环节。通过现场实践、课程教学、技能操作以及理论知识充分结合的形式,对农民开展经理人培训,当农民获得相关证书后,再对经理人进行培训,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扩大农民的培训范围;二是丰富学习平台,将基层专业和县级专业充分结合到一起,并且组建技术指导小组,对农民经理人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为农民提供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技术等服务,丰富学习平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2.1.2 依托产业型模式 主要通过产业实践的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其特点如下:一是重视当地产业优势,从培训内容以及学员遴选方面,以产业为根据组建培训小组,并且根据当地产业优势制定培训方案和内容;二是实现点面充分结合,“点”主要代表科学筛选学员,对学院开展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将农民培养成懂经营、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面”主要代表当地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通过产业优势,对农民进行产业培训。

2.1.3 依托院校型模式 主要依靠当地的农业院校的教育优势,邀请农业的技术专家担任教师,对农民开展培训和教育。其特点如下:一是将农民细分为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以及生产经营型,并且根据产业种类和生产环节的不同,对农民进行针对性指导。邀请相关行业的专业对农民进行针对性指导,在满足学员需求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专业化作用;二是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当地政府相关政策,利用周边农业学院的教育资源,对农民开展专业化培训,进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

2.2不同模式异同点的比较

这三种培训模式在管理制度和认定程序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培训方式和产业构成方面。

2.2.1 在培训方式方面 一是培训对象。依托产业型模式要求培训对象更加年轻,保证农民可以保证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进而发挥培训效果;二是培训内容。双培训模式更加重视农民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并且尊重当地对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当地的农产品生产提供品牌价值;三是培训方式。依托产业型模式缺乏实践环境,对实际操作不够重视;四是培训师资。依托院校型模式拥有更加丰富的师资力量,在资金方面也更加充裕,减少培训机构和主管部门的资金压力;五是培训硬件。以上三种模式都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保证培训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2.2.2 在产业结构方面 要根据当地的优势产业,种植经济利润更高的农作物,并且保证农民具有较高的营销能力和种植能力。由于当前我国农民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趋利性,自费培训并不现实,因此,新型职业培训可以加强对农民的吸引力,并且以产业机构为基础,实现生产丰富以及品种多样。

2.3培训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表明,农民的个人素质以及个人能力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的培训没有系统的体系及政策,导致农民的综合素质较低。政策因素可以对农民产生激励作用,让农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有效强化培训效果,政策因素还对培训资源带来一定影响,而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促进农民学习的重要因素。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也对培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政策扶持可以改变学员 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并且起到模范作用,提高培训的辐射范围,增加学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政策宣传也可以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让培训更接近生产,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兴趣。

3 结语

新型农业培训范文第2篇

1泰兴市农业广播学校采取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针对农民学习习惯的特点,泰兴市农业广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农民需求出发,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几年的探索,摸索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

1.1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缺点,但它便于组织学员,适于大规模,广谱性知识的传授。在每年2次的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中大都采用这种方法,但又有所突破。由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转变。将生产中常见的一些病害、虫害,作物生育关键期的各项技术措施通过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让农民不出课堂,就能学到许多实用技术。由于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

1.2深入推进送教下乡模式在培训中尊重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一切以方便农民、实惠农民为出发点,深入推进送教下乡模式。送教下乡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农业广播学校涉农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就需学习。力求通过系统的学历教育,提高从业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泰兴农业广播学校自2009年开办的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教育就是采取的这种模式。5年多的时间共招收53个教学班,3000多名学员,目前,已毕业学员1697人。为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

1.3着力强化田间课堂直观、通俗、形象的培训方法是农民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接受新技术方面,他们关心的不是为什么,而是怎么做。因此,在培训过程中着力强化田间课堂,把培训场所由教室搬到园区、基地,让农民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每年在作物生育的关键时刻,提前组织农民到田头进行实地操作、示范讲解。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落实肥料追施、防病治虫等技术措施,现场解答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培训模式能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针对性强,简明易懂;促进了各项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做到生产、教学的紧密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因而深受农民欢迎。

1.4不断深化完善“菜单式”培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农民对培训工作感兴趣,就必须深入了解农民对培训工作的具体需求。为此,不断深化完善“菜单式”培训。培训前,通过座谈讨论、到户咨询、深入调研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农民对培训工作的具体需求,由乡镇根据农民需求自主选择培训内容,确定培训项目。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和各乡镇区位、产业特色,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菜单。这种教育培训模式,能将培训内容与所在乡镇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有助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格局的形成。泰兴市分界镇的赵庄村,有多年种植甜豌豆的习惯,但种植面积不大,产业发展不快,农民增收不明显。2009年起,泰兴农业广播学校根据调研,在该村办起了果蔬专业中专班,并根据该村的特色产业甜豌豆,进行专门讲解。从播种、苗期管理到病虫害防治、高效栽培模式的运行及市场需求信息的掌握,实施一条龙服务。目前,村里甜豌豆种植面积达140hm2,收益是传统作物的4~5倍,“赵庄甜豌豆”成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著名商标。现在,甜豌豆产业成为赵庄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增收产业。同样在泰兴的古溪那一片,养鸡专业户较多,就开设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等内容的教育培训。在最美乡村泰兴祁巷,就举办以观光农业经营为重点的教育培训。在泰兴水产养殖户较多的虹桥、滨江一带,开设淡水养殖为重点的教育培训。由于教学内容跟当地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所授内容都是农民每天生产生活中接触的东西,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因而广大农民的参学热情高涨。

1.5采取能人带动性培训模式根据农民喜欢相互学习的特点,在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中,针对泰兴的优势主导产业,确定围绕推广机插秧,开展水稻高产增效技术;蔬菜园艺、林果园艺等产业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生猪、蛋鸡养殖;农民实用政策与法律法规、品牌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作为重点的培训内容,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68名技术指导员,确定示范农户4000户。通过集中培训农民技术指导员,带动培训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的培训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推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泰兴广陵镇新圩村蔬菜专业户李冠群,是农民创业培训班的优秀学员,通过学习,掌握了常规蔬菜的生产技术,成了农业产业技术与农民之间的“二传手”。在他的示范指导下,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7hm2,扩大到54hm2。现在,该村成为泰兴市有名的蔬菜村,他也成了编外农技员,村民遇到技术难题总喜欢向他咨询。这种形式,扩大了培训规模,提高了培训质量和效益。

1.6开展典型引路式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为提高农民学员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在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同时,还经常组织学员进行现场观摩,开展典型引路式的培训。把农民学员有针对性地带到5个示范基地,实地考察现代农业和新技术应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学科技。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开阔农民的视野,拓宽农民的种养思路。使他们树立科技致富、奋发向上的信心。泰兴珊瑚镇八户村的丁立君,拥有10hm2蔬菜大棚,过去一直生产常规蔬菜,雇佣工人,费用支出成本高,经济效益不明显。2009年秋播期间,丁立君参加了农业广播学校组织的去山东寿光的参观学习,看到大棚香椿的种植模式,回来后,就进行小面积试种,精管细作,纯效益15万元•hm-2以上。目前立君科技示范园种植的大棚反季节香椿,获得成功,产品供不应求,靖江的菜贩子直接到他田里来拿货,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1.7基地带动,产训结合模式在培训过程中,为了突出实践技能操作,将永兴牧业、农业现代园区、宣堡花卉苗木等8个生产基地作为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在培训中,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能够按照作物周年生产技术要求,全过程参与实际生产技术操作,使学员在全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每一项技术的要领与操作流程,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职业农民的技术要求。

1.8远程式培训模式聘请有关专家,以畜牧、水产、蔬菜等规模种养生产新技术、新品种为主,编写通俗易懂的农业实用技术明白纸;利用村、乡务公开栏,及时科技快讯;与广播电办《农村致富路》栏目,报道农业新闻、致富故事,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在电视台开辟《农业科技之窗》等栏目,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组织专家进行讲座,定时向农民播放农业技术培训光碟;建立农民培训网站(泰兴农业信息网),开辟农技培训、科技推广、专家答疑等栏目,让农民通过网络进行农业技术培训,解决疑难问题。这些新的传播载体,通过反复传送,加深了农民的印象,促进了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致富信息的传送。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目的的不同,还采取了使用科技直通车的送教下乡、送学上门的流动式培训模式和利用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以服务于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素质和产业经营能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开展的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

2小结

新型农业培训范文第3篇

一、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武清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主要锁定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园区负责人及技术骨干、种植大户、能带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信息员、农业生产经营户、农民土专家等农业生产、经营和传播知识能力强的人群,通过农技知识、科技成果、新品种引进、农业信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拓宽他们的眼界与见识,使他们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农民增收。通过遴选,确定500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二、 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

要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必须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立足于“一切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好务”的宗旨,切实履行好教师职责,为农民提供及时便利的培训服务,使农民尽快“智慧”起来、“活跃”起来,实现增收致富。武清区农广校现有专职教师7人,由本系统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京津两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以及被农民认可的土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38人。专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了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信息与网络等培训任务,同时聘请北京、吉林、天津、山东、台湾等地区专家教授实地讲课并指导,聘请成功的农民创业者、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企业家作为现场指导教师,增强培训的灵活性。

三、 选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用教材

通过调研,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从业特点,选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现代农业创业指导》、《农业信息网络应用》、《武清区种植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等实用教材。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及时调整和选编更加实用的培训教材。

四、 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特色内容

根据农民不同层次的需要和不同区域的农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分类开展培训。

一是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高层次的培训。如结合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培训工程,对参加中专学历教育的学员开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目前已经完成了《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营销》、《乡村经济管理》等七门课程的学习;结合武清区农业局实施的和台湾合作的生态农业项目,邀请台湾教授进行生态农业讲座,武清区农广校的兼职教师再以“手把手”、“一对一”的模式进行培训和指导服务,扩大科技覆盖面,提高学员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

二是送教下乡,根据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一村一品”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吸引村干部、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培训,引导创业。如在黄花店镇请天津市植保研究所所长王万立讲西红柿病虫害防治,在大良乡请天津市蔬菜站推广研究员李海燕讲西红柿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在高村乡化学校请北京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史亚兴博士讲鲜食玉米栽培技术等。

三是针对农业生产时令需求和农民需要,开展普及性技术培训,为农民“雪中送炭”,以简便的方式教会他们技术要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

五、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

在对农民培训时间的确定上,以服务农民为中心,以便利农民为出发点,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避开农忙季节和农民劳动时间,摆脱双休日和8小时工作制的束缚,见缝插针,充分利用农闲、早晨干活前、中午饭后、晚上等时间,到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开展零距离培训。也可适时让农民自己决定培训的时间。

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模式

一是“村庄、园区”是教室、“村官、骨干”是教师、“现场、地块”是教材的教学模式。帮助村干部、园区骨干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带头致富和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是“四个课堂”教学模式,即固定课堂、空中课堂、移动课堂和田间课堂。通过整合农村文化服务和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现代媒体信息与网络服务手段,突出农广校办学特色,体现务实、便捷、行之有效的教学风格。

三是通过“学校+企业”、“学校+园区”、“学校+合作社”的教学模式,推动培训与产业结合。注重优先培训具备职业农民潜质的农业生产企业主和员工、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园区技术骨干,并使之成为职业农民中的“领头羊”,带动示范周边。

四是建立网络联系,如手机联网,及时技术指导信息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武清区农业信息网,网上销售信息,畅通销售渠道,帮助农民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实际问题。

五是“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遴选部分种植大户走出教室、走出大棚、走出村庄,到山东等地进行现场参观,开阔眼界,拓宽思路,甚至拓展基地,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把外地专家、种植大户请进我们的课堂、园区、合作社,为农民朋友讲授新知识、新品种和新技术,传授好的经验与方法。

新型农业培训范文第4篇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主要面对的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他们跟普通的在校学生有着很大不同。首先年龄跨度大(从18 ~ 55 周岁不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异较大,其次他们又是边生产边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同时他们有一定实践经验,但缺乏技术指导。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概念、作用、特点、应用、练习等程序式的教学模式,实行边学习,边实践,边致富、农闲时间集中上课,农忙时兼顾学习和生产的组织方式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实践与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大竹特色的教学模式。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学方法

2.1 根据学情不同,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方法常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新型农民培养必须按照不同阅历、不同经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根据培训的内容、目标、时间的不同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1.1 培育内容不同,培训的教学方法不同。

培训的内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在培训水稻种植技术的时候,可以由专家对水稻的栽培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市场营销、合作社账务管理等课程由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于种植技术讲解的时候可以采用实地参观、具体操作的教学模式,出现问题立刻解决,直观性强,容易理解。

2.1.2 培训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

培训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培训的目标而发生变化。例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及社会服务型的侧重点不同,教学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教法。生产经营型主要采用考察及经验交流的方式来学习管理和市场操控知识;专业技能型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掌握生产技能;社会服务型主要侧重学习沟通和做好服务,以实训课程为主。

2.1.3 培训的时间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情况,农闲的时候学习理论知识,集中上课;农忙的时候,兼顾生产,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培训的时候尽量把培训地点设在农民的家门口,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及时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2.1.4 根据学员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员的年龄、基础、文化层次、理解能力都不一样,在学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区别对待,比较集中的问题课堂上统一讲解,个别的问题及时做好课后辅导。还可以采用相互帮扶的学习方法,年轻的、理解能力强的学员在课后帮助年龄偏大、学习能力差的学员,直至掌握为止。考虑到学员中以妇女居多,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养生保健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怎样与孩子沟通、如何科学饮食、黄瓜的腌制技术等知识,大家既感兴趣,又觉得非常实用,还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2.2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利用网络上的视频、动画等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使学员容易理解。学员在课后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自学、自测,提高和巩固课程教学效果。网络教学还可以让农民随时点播,使培训效果大幅度提高。网络教学,丰富了新型农民培训手段,延伸了农民学习链条,使新型农民培训覆盖面更广,受益群众更多,也为实现全民终身教育做出了有益尝试。除此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通讯设施,保证和学员的沟通,随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而且随叫随到,为学员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新型农业培训范文第5篇

在以往的工作中,农广校系统承担着农民科技培训的任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又承担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让工作收到良好成效,首先要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科技培训的差异,进而才能在教学工作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主体身份差异

参加农民科技培训的人员主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农业人口,只要从事农业生产,并依靠农业生产为生活来源的人员,都可以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这些农民在农忙时参加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可能出外打工,并不一定是将农业作为职业的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打破了“二元制”户口体制的限制,不管是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都可以纳入培育对象。如在当地具有一定产业、引领带动作用较强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工作人员,立志农业创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和下岗工人等,他们将农业视为神圣而光荣的职业,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二、获得土地方式、成本差异

长期以来,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人员的生产资料,都来自于所分的承包地或责任田。他们过去还缴付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好转,上述税收已经取消,并给予其在生产方面各种补贴,农民的土地成本大大降低。

新型职业农民是随着国家在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而诞生的群体,其土地的获得多是经过土地流转或土地参股的方式,使用土地的成本也就高于农民的土地成本。

三、经营规模、方式差异

过去农民的生产经营是建立在一家一户的基础之上,有些农村地区土地面积有限、土地等级参差不齐,在当初分地的时候,为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往往是按照分等级分田块的方式来平均进行,形成了每个家庭土地田块多面积小的局面,甚至形成“鞋带地”。在生产中只能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人力耕作方式,土地难以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效益。

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在生产中能够通过大型机械进行现代化、机械化耕作,利用“互联网+土地”的模式进行智能化管理,大大节约人力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转变,土地面积须扩大集中,对生产资金的需求和使用也远远超过一般农户。

四、经营效益差异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更加注重农民生产技术提高,看重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忽略建设环保型生产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造成了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等现实问题。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效益上不仅要关注其生产效益,更要关注其社会效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生产上由无公害化生产向绿色生产和有机生产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中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摒弃以往农产品污染物残留过高、随意使用剧毒农药、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污染环境等无职业操守的现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为我国建设诚信社会、美丽乡村的尖刀兵。

五、教学方法差异

在过去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农民生产收益的提高,将着力点放在对农民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上。走村串户,将课堂设在巷道场院,通过开大会的形式为农民普及科技知识;通过大喇叭、投影仪、发传单和播放科技碟片为农民传播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教授、专家、老师走进田间地头、温室大棚、饲养圈舍解决群众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这些教学方法,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满足更多的农民受众,而不是有差别化的教学方式。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教学,应该采取不同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创新模式。要充分理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质就是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首先关于“谁来种地”的问题,在培育学员的选择上必须要依靠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工作人员,他们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效益大提升的中坚力量。其次对于“如何种地”这个问题,可以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以产业为立足点,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以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为教学路线,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准。技术技能路线,即从种到收,依据农业生a技术环节和农时季节开展全程培训;经营管理路线,即从生产决策、成本核算、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到资金回笼,依据时间节点和产业需求开展全程培训。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开花。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观念超前,环节紧密。要以观念培训为先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有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环节紧密就是要按照不同的产业链需求,从专业化培训向产业化培训转变。

其次,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 专业技能型”“ 专业服务型”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使用不同的教学教材,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做到教材与所从事的类型相适应,达到学有所用,提升其所能。

第三,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已经离开学校多年,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逐渐降低,一味采取理论教学,会大大降低培育的效果,要多采取实践的教学方法。比如,到合作社、企业、培育基地去实习,提高广大学员的操作技能;带领广大学员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和设施比较先进的农业园区进行参观,提高他们对现代生产理念和技术的感知能力,从而达到观念的改变和接受能力的提高;将新型职业农民请上讲台,讲述自己在生产中遇到的挫折和成功经验,并相互借鉴,引起心灵共鸣,在个人的生产过程中少走弯路。

第四,要精准化培训,分开层次培训。在陕西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新型职业农民分为了高级、中级和低级三个层次,分别由省、市、县三级农广校组织培训。在不同的培训层次上,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学员所具有的经营面积和规模采取不同的培训教材,根据不同的种养类别进行精准化培训。

第五,要统一培训流程、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统一培训流程,对培育学员采取统一的管理、认证制度,各地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实现学习、管理、认证的统一标准,从而达到统一的培育效果。学设备,改变过去教学资源不均衡、各地教学设备缺失、不完备的现象,提高教学质量。统一师资队伍,就是要整合师资队伍,建立一定规模的师资库,解决部分地区师资缺乏现象。

第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科技信息更新迅速,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养成良好的学习新知识的习惯,达到“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的效果。首先要有看书学习的习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抽出一定时间来看与自己产业关联的书籍,从中学习新知识。其次,指导他们学习现代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在互联网时代要学会从浩瀚的信息中筛选对自己生产、销售有用的技术及信息。通过这样的指导学习,可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输血功能变成他们个人的造血功能,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