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今天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六五”普法启动以来,我市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法治环境建设工作。刚才,茂明主席宣读了《关于我市各县区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在全省调查结果的情况通报》,保斌主任宣读了全市法治环境建设目标任务分解方案,长根书记安排部署了我市当前法治环境建设工作。这些意见是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不断把我市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提升到新的层次,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氛围。下面,就全面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我再强调几点。

一、高度重视法治环境建设

从刚才通报情况看,我市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在全省排序普遍较差,10个县区得分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没有一个县区达到满意分(80分)标准,而且有几个县区排在全省后几名。调查涉及的八个方面内容,我们有6项指标在全省排序靠后,特别是依法保障投资经营环境在全省排序倒数第一。这个结果非常出乎我们意料,也给我市带来了很大压力。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基层基础工作抓得不牢,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群众还不太满意;另一方面说明,有些地方对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测评重视不够。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反思、高度警醒,切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法治环境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

第一,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发展大局。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法治程度决定一个国家57%的无形资本价值。芬兰、丹麦等北欧诸国及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长期维持社会福利财政政策,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透明对称、公平竞争、政府高效和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近年来,我市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有效,很多工作获得全省先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这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此次满意度调查结果看,说明我们的工作与发展需求和人民期盼相比还有差距。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当前,我市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四次党代会和今年省市“两会”精神,加快推进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魅力建设水平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昨天上午,我省又召开了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这对和其周边地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对更是如此。规划初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版图,范围包括以为中心的晋冀鲁豫皖5省30个地级市和两个县。从地理位置上看,18个省辖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的区位优势尤为凸显,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中离东南沿海最近,这样一个前沿优势,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法治环境如果不好,不能为投资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即使面临的机遇再好,也不可能招来大商,招来了大商也不可能在扎根生长。最近,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和实际,我们组织了几次招商活动,我跟投资商最先讲的就是的投资环境,如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如何亲商、重商、安商、富商,而且我们还向投资商郑重承诺,到投资创业,企业家能够成就的发展,能够成就企业家的未来。尤其是正在全面建设“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一市”,就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区”,就是国家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两枢纽”,就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一基地”,就是中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依靠的自身积累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法治环境建设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作为基础性的工作来抓,作为提升现实软实力和长远竞争力来抓。

第二,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和谐稳定。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依法治理的工作理念、制度、机制和载体上积极创新,各项学法用法制度和考核评估、监督检查机制不断健全,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自觉性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保持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还远未形成法治的浓厚氛围,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虽然经常强调“依法依规办事”的重要性,但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树立尊崇法治、敬畏法律的观念,还有一些同志不善于将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目标和基本方式。近年来,我们在法制宣传教育、公众法治环境建设等基础工作上,每年投入的财力和精力都很大,很多工作我们也做了,但成效还不尽人意,群众还不太满意。我们的各级政府、政法机关、司法机关,都要冷静思考,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切实把我们的基层基础工作做好。特别是面对各种利益主体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法治手段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法治环境建设事关民生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导向和要求,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连续两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充分说明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收到了显著效果。当前,随着依法治市的深入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提高,民生领域中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都与不依法办事有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制来规范,运用法治的方式来解决,只能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之,法治环境建设事关全局、事关民生、事关稳定。特别是今年,卢展工书记在全省依法治省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认识依法治省工作面临的五项挑战。这五项挑战,就是来自于民主法治进程中全社会对法治建设越来越高的要求,来自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来自于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内涵的要求,来自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来自于加快党委领导方式转变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卢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依法治市工作始终保持科学认识和清醒分析,积极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将全省法治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涉及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逐一整改到位,不留尾巴,不留盲点,扎扎实实推进全市法治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公众法治环境满意度。

二、积极推动法治环境建设

当前,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持续提升法治环境建设水平,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推动法治环境建设。

(一)围绕重点工作来推动。一要以法治环境建设促发展。当前,我们的发展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特别是在推进城乡统筹、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农村改革试验、项目建设、机制创新、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工作中,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来保障。比如我们的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现在发展势头很好,但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一方面需要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另一方面需要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当前在法治环境建设上,凡是法律能够解决的,各级各部门必须依法提供保障;凡是法律没有明确的,就要通过制订规范性文件和政府规章来解决,能够上升为法规的,要积极上升为法规。在这方面,《省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促成省人大立法,就是成功的先例。二要用法治环境建设惠民生。我们要坚持以法治惠民为目标,不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依靠法治途径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上要充分集中民智、尊重民意,在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充分维护民利、保护民安,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三要靠法治环境建设保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深化改革的先决条件,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而保持稳定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行法治。因此,我们必须把法治环境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做好基层和基础工作,确保法治环境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基础。

(二)突出司法公正来推动。司法公正是构筑法治环境的根本要求。只有提升司法公信力,才能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一要健全司法保障机制。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司法人事管理和跨区域司法机构设置,减少和排除影响审判和检察公正的体制和不合法干扰。要健全程序保障机制,规范司法程序,通过程序公正实现结果公正。二要完善司法公开制度。要坚决按照依法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司法公开范围,促进和落实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审务公开。三要完善司法监督体系。切实加强人大对“两院”的监督,加强政协和派的民主监督,加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监督,加强司法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监督联络机制,畅通监督渠道,提高司法公正。

(三)强化法治建设来推动。一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进一步增强全市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法律素养,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二要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积极为重大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经济结构调整、、民生等领域提供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服务接受者权益保护制度,建立服务质量纠纷调处机制,切实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三要加强法治队伍建设。要严格实行法官、检察官的准入制度,优先从具有法律资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中公开选拔考核,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干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实行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评定,提高法律服务队伍素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四)严格权力监督来推动。法治建设的核心是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要加强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促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一要完善法治监督体系。要加强权力机关监督,强化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和党内监督为一体的监督体系建设,建立行政执法的长效监督机制,提升行政层级监督的效能。各级政府和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制机构,各级监察部门和各行政执法部门的监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相互协助,形成合力,确保法治建设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二要强化社会监督管理。要将有关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人员、执法程序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人民政协以及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监督;加强和改进举报工作,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群众监督渠道。三要严格行政问责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关于建立产业集聚区四集服务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建立问责长效机制,将事前教育、事中监督、事后问责在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导致重大责任事故的,要严格问责,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合力保障法治环境建设

法治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求严、标准高、任务重、责任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强化责任,形成合力,确保法治环境建设顺利推进。

一要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计划,常抓不懈,落到实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要切实承担起责任,推进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问题、部署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自己的职责,按照职责要求开展工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二要合力推进。法治环境建设不仅仅是一两个部门和单位的事,全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责任、都有义务。各级各部门都要增强责任意识和作为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要把法治环境建设同依法办事、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工作。

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当前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障碍

近年来,我县十分重视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采取积极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部门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机关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办事态度得到进一步好转。如建立了政务大厅,开通了软环境和招商引资投诉电话,畅通投诉渠道,加大了对“三乱”现象的整治力度,及时解决了一批“中梗阻”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各部门软环境发展还很不平衡,影响软环境建设的障碍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上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是有的部门缺乏对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对企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上急下不急”、“主要领导干部急,一般干部和公务员不急”的现象。“工业不发展,抚松经济就不能很好发展”的思想远远没有得到解决。主要原因还存在部分人员素质低,特别是有的具体工作人员、办事人员人为设置障碍,乱收费、乱罚款,发展经济的意识没有深入人心。二是一些部门只强调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不顾全县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个别部门职能定位严重偏差,错误地认为“管理就是收费”。三是缺少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意识。一些同志摆不正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是软环境建设中最主要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部门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缓慢。二是行政运行机制改革步伐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政府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三)服务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没有把职能定位在服务上,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二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在服务方式上没有创新意识,甚至仍然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简单的管理模式。三是个别公务人员素质差。有的不懂法,不依法行政,工作上主观臆断、盲目行事,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随意性极大;有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知法犯法,不公正执法;有的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能力差,办事效率低下。

二、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对策

(一)不断深化思想教育,创造一流的意识环境。创新整治软环境工作宣传教育载体,开展“回头看”和“自查自纠”的活动,引导各级干部群众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执法形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方式方法,重点突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维这个基本点,着力解决好全县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软环境意识淡薄,服务意识差的问题。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整治软环境的目的和意义,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为企业发展的理念,变执法、管理、监督为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营造亲商、富商、安商、扶商良好环境。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造一流的政务环境。环境决定发展,政府创造环境。政府作为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的执行机关,与企业和老百姓的关系最密切,在环境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我县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已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政府在职能转变上的任务仍很艰巨,必须把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作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抓实抓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着力解决以审批代替管理的问题,改变部分行业中存在的“管理就是审批、审批就是收费”的现象。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要坚决予以取消。要合理划分和调整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行政审批职能,简化程序,减少环节,加强和改善管理,强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创造一流的企业经营环境。要切实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管理。取消不合法收费,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区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公开收费内容和标准,简化收费方式,增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透明度。加大对企业收费的监督、检查力度,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对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超范围收费以及以保证金、抵押金等方式变相收费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应加强和完善公用事业价格管理,推行公用事业价格听证制度,建立成本约束机制,降低水、电、燃料等价格。

(四)文明公正执法,创造一流的法治环境。行政执法队伍及其人员作为行政执法的主体,能否依法行政,文明公正执法,在法治环境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以罚代法、粗暴执法的现象依然存在,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因此,必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塑造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

(五)制定发展软环境评估考核制度,形成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投资软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提升的过程。制定发展软环境评估考核办法,可以避免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短期性、难以持久的弊端,把它纳入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有利于促进各部门改进作风,积极参与软环境建设(刘新明解乐成)

当前影响我县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障碍及对策

软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也是管理部门素质及社会信誉的主要标志。随着我县经济社会进程的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方式的快速转变,经济发展软环境成为区域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集中体现越来越突出。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创造凝聚力、形成吸引力、提高生产力。因此,进一步优化和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已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障碍

近年来,我县十分重视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采取积极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部门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机关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办事态度得到进一步好转。如建立了政务大厅,开通了软环境和招商引资投诉电话,畅通投诉渠道,加大了对“三乱”现象的整治力度,及时解决了一批“中梗阻”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各部门软环境发展还很不平衡,影响软环境建设的障碍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上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是有的部门缺乏对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对企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上急下不急”、“主要领导干部急,一般干部和公务员不急”的现象。“工业不发展,抚松经济就不能很好发展”的思想远远没有得到解决。主要原因还存在部分人员素质低,特别是有的具体工作人员、办事人员人为设置障碍,乱收费、乱罚款,发展经济的意识没有深入人心。二是一些部门只强调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不顾全县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个别部门职能定位严重偏差,错误地认为“管理就是收费”。三是缺少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意识。一些同志摆不正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是软环境建设中最主要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部门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缓慢。二是行政运行机制改革步伐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政府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三)服务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没有把职能定位在服务上,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二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在服务方式上没有创新意识,甚至仍然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简单的管理模式。三是个别公务人员素质差。有的不懂法,不依法行政,工作上主观臆断、盲目行事,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随意性极大;有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知法犯法,不公正执法;有的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能力差,办事效率低下。

二、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对策

(一)不断深化思想教育,创造一流的意识环境。创新整治软环境工作宣传教育载体,开展“回头看”和“自查自纠”的活动,引导各级干部群众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执法形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方式方法,重点突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维这个基本点,着力解决好全县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软环境意识淡薄,服务意识差的问题。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整治软环境的目的和意义,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为企业发展的理念,变执法、管理、监督为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营造亲商、富商、安商、扶商良好环境。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造一流的政务环境。环境决定发展,政府创造环境。政府作为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的执行机关,与企业和老百姓的关系最密切,在环境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我县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已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政府在职能转变上的任务仍很艰巨,必须把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作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抓实抓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着力解决以审批代替管理的问题,改变部分行业中存在的“管理就是审批、审批就是收费”的现象。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要坚决予以取消。要合理划分和调整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行政审批职能,简化程序,减少环节,加强和改善管理,强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创造一流的企业经营环境。要切实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管理。取消不合法收费,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区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公开收费内容和标准,简化收费方式,增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透明度。加大对企业收费的监督、检查力度,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对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超范围收费以及以保证金、抵押金等方式变相收费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应加强和完善公用事业价格管理,推行公用事业价格听证制度,建立成本约束机制,降低水、电、燃料等价格。

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环境;经济

一、营造干事创业的人文环境

事在人做,业在人为。我们的事业是大家的共同事业,我们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创业的人文环境,引导和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力,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达到各尽所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新境地。这里的关键是用好用足现有人才,不论是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人才,都是我们最宝贵、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要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注重引资的同时,搞好引智引才,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我们的持续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努力从机制、政策、环境上,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人文环境。

二、营造公正规范的法治环境

积极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营造规范公正法治环境的必由之路。

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首先要严格按照法律赋予的权限,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法定权力、履行法定职责,决不能超越法律之外或之上。要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审批、收费、检查、处罚等行政执法行为,依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防止行政主体不合法、越权执法,防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要树立执法为民、亲民执法、公正执法理念,防止粗暴执法、野蛮执法。要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推行执法问责制,加大对乱用行政权和失职渎职行为的追究力度。

依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司法干警牢固树立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文明司法理念,严防“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以及执行不力等司法不公问题。要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作用;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建立健全公正司法环境的考核评估机制,严格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维护司法公正。

三、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离不开诚信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重承诺、守信誉为重点,创建诚信政府。党委、政府依法、民主、科学作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要确保落实到位,不准任何单位、任何人言而无信。政府与企业签定的协议要严格遵守,承诺的事情要坚决兑现。要保持政策的严肃性、连续性,不能因领导的变动或领导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坚持以重合同、守信用为重点,加强企业诚信和商业诚信建设。税务、工商、质监、金融等部门以及政法机关要密切配合,一方面树立诚信企业的正面典型,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一方面严惩那些严重影响形象的恶性失信事件,让失信者得不偿失。

坚持以重公德、守信义为重点,开展公民诚信建设。要加大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贯彻力度,规范公民诚信行为,提高公民的信用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

要建设联合征信平台,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信用信息网,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要完善诚信监督惩戒机制,加强安全、稳定等工作,全力打造诚信中国、平安中国、生态中国,促进社会和谐。

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要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投融资领域,实行国民待遇。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一律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实现政事分开。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企业,投资不论先后,经营规模不论大小,经济成分不论公私,只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注重环保和安全,都要平等相待,依法保护。

要进一步完善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济行为,治理不正当竞争,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坚决打破地方和行业封锁,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公平竞争和异地创业的地方保护主义及歧视排斥政策,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举措,对进入市场的所有客商一视同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金融、劳务、会计、律师、公证、审计、评估、咨询、人才、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五、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重点,着力解决一些部门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推诿扯皮等服务质量差、工作效率低,甚至刁难勒卡问题。按照“便民、高效、公开、公正”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改进工作作风,转变管理职能,继续深入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无偿代办制、失职追究制、否定报备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切实加强行政执行力。要继续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完善行政审批服务,逐步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效能。

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黄河科技学院黄河法学研究所 河南郑州 450063

[摘要]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对我们来说早已耳熟能详,但多是宏观描述,难以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现代段子中,很直观的让人们感受到小农生产生活不需广泛的法律,以商品交换为主的生产需要广泛的法律,从中也可以看出传统中国无法演化出现代的法治。现代法治应该确立公私产权并强化对公民产权的保护,同时赋予市场主体以更广泛的自由。

[

关键词 ]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现代法治;产权

没有法律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然也必须是法治经济。

——张文显

一、当前的研究简述

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中,以“篇名”搜索方式在检索框中输入“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共检索出期刊报纸等文献127篇,时间自1989年至今。可以看出,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有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当然成果较多的依然是近些年。这些研究:第一,是以服务中国经济改革为研究宗旨,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法治建设。第二,这些研究在不同版本的法理学教科书中得到了体现。第三,多是宏观描述和抽象理论,难以让普通人以直观的方式明了自己在“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这个表述中的地位。这使得当今我国大部分的市场主体(或公民)无法意识到,法律尤其是法律中的以产权为核心的权利、自由等对于自己进行市场交易行为的重要性。

二、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名言早已被我们中国人熟知并铭记在心——眼下的一点物质利益远不如获得这种利益的方法重要。但是,当下一个段子打破了这一传统思维。段子内容是这样的:

“一高僧问老顽童冰哥:一根鱼竿和一筐鱼,你选哪个?冰哥说:我要一筐鱼。高僧摇头笑道:施主肤浅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你懂吗?鱼你吃完就没了,鱼竿你可以钓很多鱼,可以用一辈子!冰哥说:我要一筐鱼之后把它卖了,可以买很多鱼竿。然后把鱼竿出租给别人,收租金作为利润,钓上的鱼可以深加工,要是累了还可以提供住宿服务,吃住行一条龙农家乐。高僧:阿弥陀佛……贫僧不和***的人说话。”

这个段子在网上流传有段时间了,大家看了都是一笑了之。然而我们可以从这个搞笑段子中获得启发:小农生产或作业①不需法治环境支撑,市场经济与法治息息相关。

(一)小农作业不需要法治环境支撑。从世界范围来说,早期人类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作业,中国也不能例外。然而,当古代希腊罗马的自由交易发达之后,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为主。古希腊早期对自由交易有一定限制,但后来自由交易突破这一限制,并被法律认可和保护,罗马更是制定了当时世界上非常发达的法律以保护自由交易。中国自战国商鞅变法之后,历朝历代都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打击民间的商业、商人不说,还强制推行小农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务“本业”(农业)就会被国家唾弃甚至视为犯罪。

在小农作业下,人们基本上自给自足,除了一些生产工具之外,对外所需甚少。加之统治者国家机器压制民间商业,并从道德上进行否定,形成了整个社会对民间商人的仇视。使得整个社会的商品经济形态难以实现,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无法在小农作业社会。重农抑商制度下加上天灾等,使得农民只是牢牢记住“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即使能生产出多余的产品(粮食),也多是备灾备荒,不用来交易。既然不能用来交易,就限制了人们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欲望和行为。这种制度下,农民没有自由去选择其他职业以谋生;在国家对民间商业从道德上进行否定的宣传下,农民的思维被牢牢限制在小农作业上。在这个段子中,传统社会,一筐鱼往往在短时间内无法食用完,无法食用完就会坏掉,即使是渔民捕鱼也是以养家糊口为目的,而非牟利。于是要“鱼”显然不如要“渔”明智,有了“渔”之后,吃多少就“渔”多少(自给自足)。当交易成为非常态,与交易相关的法律也难以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就不一样了。

(二)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在这个段子“冰哥”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卖鱼”和“买鱼竿”属于买卖合同;把“鱼竿”租出去属于租赁合同,这需要合同法。在买卖合同中,如果一方是消费者,还需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商品质量有问题,还会需要产品质量法、卫生法,如果构成犯罪还需适用刑法。对“鱼”进行深加工时,如果是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进行经营,适用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如果要建立企业,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需要不同的法律;如果建立企业,需要雇工,这需要劳动法。如果要建“农家乐”,会适用不动产登记的法律,如果有地产公司建房,还会用到房地产法。这其中各环节都不可少的就是交税,这需要税法;如果其中出现了纠纷,可以选择仲裁,这就需要仲裁法,如果要诉讼,需要诉讼法,法院组织要有组织法,等等。

这些法律有不同的立法机构来制定,为了避免和处理法律之间的冲突,直接的需要是立法法,对立法法进行约束的是宪法,宪法具有最高权威。因为宪法就是确保大家生活在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如果市场主体不平等、不能自由的选择、没有公正的解决争议途径,商品交易就难以突破“星星之火”,已达到“燎原之势”,市场经济就难以形成。所以,这个段子就显示了,在市场经济行为中,处处离不开法律,缺少法律的保驾护航,市场经济就难以进行,所以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三、市场经济的发达得益于产权平等和交易自由

这个段子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于是这样的理论也就顺之而容易理解了:市场交易的前提是主体地位平等、意志自由,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竞争,使权力直接干预生产生活行为变为权力依法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等;法律也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保障、引导、服务、规制等。[1]在这个段子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相关研究者也鲜有提及的一点——对于市场主体产权的平等保护。

(一)传统中国的制度缺陷。传统中国也出现过非常繁荣的商品交易现象,譬如两宋,但是却无法突破临界点,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使得以商品交易为主要目的生产行为难以成为主流形态。因而传统中国一直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导致这种结果,除去缺乏自由、平等、公正外,还根植于传统中国对待财产的态度。先秦时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论说,可能不及实现,但是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整体之后,化家为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就成为财产占有的依据,一直到清末都是如此。清末,刚毅有言“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就是潜意识里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的影响,财产和人民都是皇帝的,人民对自己实际占有的财产不具有产权。皇帝拥有生杀予夺大权,有权籍没除他之外任何人的财产,没有任何与之平等的权力对他进行限制。

从古代“租”、“税”同义也可以推出,皇帝是天下财产的最终占有者,其他人最多只是这些财产的租赁者,而且是法律地位低下的租赁者,或者是皇帝用来生产财富“会说话的工具”。皇帝不但有权籍没他人财产,而且有权抬高地租(农业税),皇帝同样有权重征商税。这就意味着整体上而言,传统国人的生命和财产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生产再多的财富是“为他人作嫁衣”之时,他们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创造财富的动力。对他们来说,自给自足就可以了,拥有过多的财产可能惹来杀身之祸(除非寻求全力保护——)。这种情况下,商品交易一直存在,但是难以形成市场的广度,使得整个社会变成以交易为主要目的的生产方式。

不能从制度上对皇帝和他人的财产进行平等的划分和保护,小农作业就无法实现向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转变。我们的祖先对二十四节气的总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节气对于小农作业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生产来说,节气已不再重要。所以传统中国才会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至理名言。现代社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依然重要,无论是谁都需要有“捕鱼”的方法。但是,这已经不足以适应市场经济形态了,因为市场经济下,“捕鱼”的目的不是自给自足而是为了牟利,所“捕”之“鱼”多多益善。

(二)西方对产权的平等保护。“所有权”概念尽管在19世纪末才出现在《德国民法典》中,但是欧洲对于所有权的平等保护却源自古希腊罗马,尤其是罗马。到今日为止,古罗马依然发挥灿烂光辉的事业就是,他们制定了罗马法。罗马法以私法为主,在罗马私法中,对具有法律人格的人的财产权都进行了平等有效的保护,这一点被欧洲继承下来。如当征服者威廉一世去世后要埋葬时,王室也不得不向土地拥有者支付60先令,才能安葬他。后英国出现了《大》等法律,于是对于平民的房产就有“风进雨进国王不能进”的豪言壮语,其他西欧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从法律本身以及实际情况来看,欧洲对于市场主体财产权的保护是平等对待的,即使是王室,也不能持强凌弱。

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进了宪法或者宪法中暗含其中。加上宪法所确认人的各种自由和其他权利等,他们才会有“破茧成蝶”——由商品交易向市场经济的突破。私有财产“神圣”可能已不在,但是对公民或市场主体产权的平等保护依然严格贯彻,今日更是注入了保护弱势者的因素,使得弱势者一样能在市场中和强者公平自由的交易、竞争。

四、结语

历史已经过去,传统中国的小农作业亦非今日生产行为的主流,我们需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传统中不利于产权平等和交易自由的就应该予以摒弃,现今应该实现共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平等对待,必须强化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公平保护。中国历史证明了,缺乏人身自由和财产自由,国家即使存在繁荣也是短暂的。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对中国来说,尤其需要保护公民的产权和交易自由。当下最重要的就是修改土地管理法中对国有土体和集体土地的不平等对待;在物权法中弱化公有财产,提升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在拆迁条例中废除“强拆”条款;在刑法中废除除因贪财犯罪外其他罪名“没收财产”的规定,等等。

此外,这个段子给人的另一个启示就是:一定要打破传统思维惯式。以“大师”为代表的一批人就是墨守成规的思维惯式,而以“冰哥”为代表的一批人就打破了这一惯式。市场的边界是看不见的,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思想是自由的、思维是开放的。而小农制度所带来的思维是封闭狭窄的,这必然也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打破限制人们思维的障碍,尤其是教育模式。创新思维是人们天生的,我们所做的就是在教育中不要扼杀它,只要人们行为得当,不要干涉别人所思所想。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05-307.

作者简介

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在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今天,作为市场秩序的管理者,针对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设,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一、约束企业信用是工商部门的职责

工商部门作为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在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任务就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而企业的失信行为已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给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中国经济的世界统一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将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作为肩负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任的工商部门,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建立起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信用体系,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的民族企业做强做大,这正是摆在我们工商部门面前的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就是打造让他人相信一个企业的整套体系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企业的信用灵魂。总书记号召我们要以德治国,管理企业也应如此,我们要把“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促进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向发展,这样不但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企业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企业要建立良好的市场信用,除了工商部门运用职能约束外,关键还得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因为良好市场信用最大受益者,最终还是企业自己。

二、企业讲求信用的重要性。

企业的信用,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市场经济的发展良莠不齐。目前,一些企业和经营者不讲信用,相互欺诈,欠债赖账,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守信者得不偿失,甚至遭人讥笑;失信者心安理得,受不到惩罚,一旦做大,便有“英雄莫问出处”的架势,大受推崇。在经济往来中,由于无信,经营者相互猜疑,形同赌博,交易行为甚至倒退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最原始状态。极大地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前企业的合同履约率是80---90%,1990年以后,合同的履约率只有50%多一点,有些业务往来,甚至不签订合同。由此可见,整治企业失信行为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信用企业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诚实待人,以信取人源远流长。“失信”现象只是经济体制发展不成熟的一个必然产物,它不但引起了国人的忧虑和唾弃,更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就连企业自身也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信用的重要性。要建立企业的信用体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和推进:1、企业与银行的关系。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充足的资金能令企业生机勃勃。那么如何才能促进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取得银行的信任,关键应该是企业的偿还能力,那么,如何提高企业的偿还能力,那就是企业经营者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了。2、企业和企业的关系。3、企业与企业内部职工的关系。4、企业与社会各个法人主体的关系。5、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如果每一个企业都以诚信为本,自觉遵守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以法治企,以德治企,那么企业就能重塑信用形象,就能优化社会经济环境。

诚信能在无形中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企业的良好信用,不仅是企业整体素质的外在表现,而且是企业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资源和无形资产。首先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需要花成本的,其次良好的企业信誉能为企业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能使企业在相同成本的条件下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在加入WTO的今天,诚信能助企业走向世界。我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特别是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对WTO的游戏规则还不甚了解,加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还不成熟,政策和法制建设还严重滞后,这都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特别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高科技的经济领域,我国的企业要迎头赶上,还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中国企业心态比资金更重要,人文环境比物质资源更重要,理性、客观、辨证的精神支柱的思维方式比商机更重要。如今我们要以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以诚实守信为原则,让企业外应改革大势、内练管理真功。相信,中国企业一定能战胜商海中的风云变幻,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工商部门约束企业失信行为的举措。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契约经济。企业信用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的交往,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为了确保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我们工商部门应该制定怎样的举措,我们不妨作

如下的探讨:

1、帮助企业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

建立企业的信用体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信誉的企业才会有市场,只有通过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才能使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让企业经营者明白,只有他们才是建设企业信用的主力军,也正是信用市场的真正的受益者,每个企业的信用都是企业信用体系中的一个链环,只有每个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搞好了,才能共筑完整的市场信用体系。

2、加强法制建设,促使立法统一。

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刚刚从计划经济脱胎而来,较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起步晚,加之具体的国情,西方的经济法规也不能照搬照抄,有关经济的法律法规还尚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可操作性差,变化大。别说是和世贸规则相统一,就是各地方和各部门法规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一些违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扰乱市场秩序。当务之急,作为市场秩序的主管部门,工商部门一定要尽快制定完善的与国家法律一致的、与WTO规则不相违背的市场经济法规。使执法者有法可依,使守法者有法可遵。

3、打假治劣,推行名牌战略版权所有

中国有数十万计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经营的短期性,急功近利性,使信用建立更难。名牌商品是具有创新思维的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创造出来,具有优良的品质,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具有高信誉度和经济附加值的商品。一些不讲信用,没有商业道德的中小经营者,正是看中名牌商品富含的经济价值,以自己劣质的商品冒牌之。自己无信用,反而破坏名牌商家的商业信誉,使消费者真假难辨,无所适从。诚信的市场理念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无信企业如昙花一现,终难逃脱破产的厄运;有信企业,持续发展终将做大做强。因此,要倡导企业的信用,就必须对“假冒伪劣”重拳出击,要下“猛药”给予彻底根治。

4、建立企业信用的评价机制。

在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中,为了更好地给予引导和促进,我们有必要设置评价机制。确定评价机构、评论内容、评价方式,要根据评价的结果给予奖惩,让企业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誉为耻,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全社会统一的资信记录,让评判结果得以及时、动态地披露,在美国,偷漏税和刑事诉讼记录要保存7年,破产记录要保存10年,这都值得我国仿效。这样,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宣扬和激励“有信”,打击和威慑“无信”。

5、利用“经济户口”,建立企业资信库。

信用环境的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打破行业壁垒,打破地区封锁,资源共享。工商部门可以在“经济户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资信库。可以把企业的信用情况在网络上向外界披露,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这样,各企业在合作经营的时候,才能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引导企业走向良性竞争发展的轨道。

四、如何落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