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技推广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农技推广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技推广资金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推广先进适用、高产优质、安全环保的农业技术,增强农业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业高产创建、旱作农业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补助资金,以及国家政策确定的其他相关补助资金。
第三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支持原则:
(一)突出生产应用。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解决生产环节应用主推技术的制约因素,调动农民使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积极性,切实将农业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二)突出区域优势。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布局,科学确定适用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应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三)突出安全环保。科学评估推广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推广技术中新品种、投入品等管理,农作物新品种需由省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确保推广技术安全环保,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
第二章 补助范围和对象
第四条 农技推广资金支持的技术与服务:
(一)有效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的繁育、改良、种植、养殖等。
(二)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主要农产品储藏、保鲜、干燥、包装初加工技术等。
(三)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和动物疫病防控中高效低残留药物施用,农业生产投入品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产残余物资源综合利用等。
(四)有效提高农技推广体系服务水平。包括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开展公益,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引导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等。
第五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主要支出范围:材料、农资、小型仪器设备等技术物化投入品的购置补助,推广服务、宣传培训、技术咨询等费用补助,以及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其他支出。
农技推广资金不得支出的范围: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办公费等基本支出,购买农业科技成果和专利的支出,建造办公场所、购置车辆和通讯器材的支出,基础性农业科研等支出,以及与农技推广工作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六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补助对象是主推技术推广承担者、服务提供者和实际使用者,主要包括事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人等。
第三章 资金分配和拨付
第七条 综合考虑各省耕地面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业增加值、绩效评价结果等因素,实行资金切块分配。
第八条 中央财政将农技推广资金分项拨付到省级财政,省级财政按照农技推广资金补助对象的预算级次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第九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补助方式可采取现金补助、实物补助、定额补助、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先建后补等。
第四章 资金管理和监督
第十条 农技推广资金实行省级项目管理。省级财政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资金规模,按照财政部、农业部相关工作要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确定当年支持项目,组织指导项目实施。
第十一条 省级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施范围和规模、实施内容、补助对象和标准、管理措施等。
第十二条 农技推广资金项目的申请者应当编制申报文本,主要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市场需求、效益分析、投资构成以及管理制度等。
第十三条 农技推广资金实行省级和部级绩效评价。
实行省级绩效评价的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资金绩效评价办法,按年度对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效果等组织绩效评价。
实行部级绩效评价的资金,由农业部商财政部制定绩效评价方案,分省实施。
财政部和农业部对各省绩效评价情况进行抽查。绩效评价结果以适当方式予以通报,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强化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情况,并于次年4月底前向财政部和农业部报送总结材料。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者应当建立健全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和项目形成的资产管理,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农技推广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和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可以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一、上半年工作小结
1、全力开展“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市农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三新”农业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已建“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8个,分别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选育试验示范基地、优新抗病花生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虾连作”生态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共计安排试验示范项目9个。所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专人负责,并从品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保优栽培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培训到户、指导到田,提供全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真正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投标承担实施“*区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全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到位率与普及率。利用《*日报》、《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情报》、《土肥简报》和专业杂志刊登、发表专项技术材料近百期,同时通过“*三农网”、地方广播电视台和农技110等媒体传播实用农业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解疑释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高度重视,打好抗旱保苗攻关仗
针对今年春节前后麦油罕见旱情,市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抗旱保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市、区)生产一线,实地调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体技术方案,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赠送田管技术光盘等形式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行动,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工作。在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实现了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超额完成了预案目标任务。
5、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经各地农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为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积极调研、总结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示范站建设经验,指导基层完善其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召开了“基层农技体系管理座谈会”,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并出台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机制运行创新活动”实施办法》。
6、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无公害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农产品质量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报任务;还积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主动联系各生产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材料汇总上报工作,布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自查。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径流小区建设,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采送水样等工作,并认真开展*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编写《秸秆禁烧政协提案》、《2009年*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7、推进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农委效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结合中心实际,布置中心效能建设工作,根据《市农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自身职能,分解制定单位、个人工作计划。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同时,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各项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8、千方百计寻机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大了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紧缩其它开支,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并下发文件,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力争农业项目在20*年的基础上又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已编报各类农业科技项目9个。同时,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项农业科技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抓好“三情”监测,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秋季农业丰收。
2、继续加强“三新”农业示范基地(片)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4、积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创新体制和机制,提高农技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上半年工作小结
1、全力开展“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市农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三新”农业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已建“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8个,分别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选育试验示范基地、优新抗病花生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虾连作”生态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共计安排试验示范项目9个。所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专人负责,并从品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保优栽培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培训到户、指导到田,提供全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真正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投标承担实施“琅琊区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全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到位率与普及率。利用《**日报》、《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情报》、《土肥简报》和专业杂志刊登、发表专项技术材料近百期,同时通过“**三农网”、地方广播电视台和农技110等媒体传播实用农业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解疑释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高度重视,打好抗旱保苗攻关仗
针对今年春节前后麦油罕见旱情,市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抗旱保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市、区)生产一线,实地调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体技术方案,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赠送田管技术光盘等形式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行动,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工作。在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实现了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超额完成了预案目标任务。
5、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经各地农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为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积极调研、总结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示范站建设经验,指导基层完善其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召开了“基层农技体系管理座谈会”,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并出台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机制运行创新活动”实施办法》。
6、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无公害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农产品质量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报任务;还积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主动联系各生产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材料汇总上报工作,布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自查。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径流小区建设,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采送水样等工作,并认真开展**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编写《秸秆禁烧政协提案》、《2009年**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7、推进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农委效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结合中心实际,布置中心效能建设工作,根据《市农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自身职能,分解制定单位、个人工作计划。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同时,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各项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8、千方百计寻机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大了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紧
缩其它开支,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并下发文件,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力争农业项目在2008年的基础上又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已编报各类农业科技项目9个。同时,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项农业科技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抓好“三情”监测,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秋季农业丰收。
2、继续加强“三新”农业示范基地(片)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4、积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
建设工作,创新体制和机制,提高农技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郁南县;农技推广;现状;发展对策
郁南县是农业大县,全县15个乡镇、178个村(居)委会,总面积1966.2平方公里。全县土地面积294.5万亩(约19.63方公顷),其中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30.52万亩,一级农田17.96万亩,二级7.72亩。总人口51.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8万人。全县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目前已形成了“北果南桑,种养并进”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28.13万亩、沙糖桔28万亩、南药20万亩、无核黄皮7万亩、荔枝9.6万亩、蔬菜11.6万亩、蚕桑5.7万亩、木薯7.25万亩、花生6.38万亩。随着郁南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这给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郁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完成
近年来,郁南县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文件精神,于2008年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同时在改革过程中,郁南县各级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改革目标,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按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全面完成改革工作。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大力改善推广条件,全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并于2011年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各项任务,较好地实现了农技服务直接到村、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健全完善了县、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
1.2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
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重新整合人力、物力、科研资源,设置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机械管理总站、土壤肥料站、种子管理站、畜牧渔业技术推广站。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打破原来每个乡镇都设一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分散设置,综合设置了15个镇级农业服务中心。全县共有在编农技推广人员79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6人,非专业技术人员53人。
2012年以来,全县15个镇全部得到中央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建设修缮办公场所、健全办公设备和配备检测仪器设备。目前,项目建设的实施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项目完成后,将有效改善镇级服务中心的工作条件和推广手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3经费保障情况
郁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在改革后,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县、乡镇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根据当地服务规模和绩效确定,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费。郁南县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完全脱离经营行为,是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保障了基层农技站的正常运作。
1.4运行制度建设情况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建立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农业局与技术人员都签订责任书;建立了农技人员培训制度,根据不同需求,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建立了农技人员工作绩效考核考评制度,实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单位、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为切实加强广大农技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制订了《郁南县农技人员监督考核办法》,采取年终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对技术人员严格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并与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挂钩,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
2013年1月,县农业局制定了《郁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方针和原则,正确行使绩效工资分配的自,科学考核,按劳分配,以工作业绩考核为依据,建立自主灵活、符合农业工作特点、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县农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现阶段郁南县种植业科技推广情况与取得成效
2.1新品种的推广
2013年引进水稻新品种10个,主推品种6个,良种覆盖率95%,推广面积28万亩;引进花生新品种3个,主推品种6个,良种覆盖率92%,推广面积4.2万亩;推广蔬菜品种主要10个,良种覆盖率98%;推广玉米品种主要有3个,良种覆盖率95%;推广番薯品种主要有3个,良种覆盖率95%。2013年,建立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10135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4.72万吨,同比增长0.07%,实现十年连增。同时,引进郁南县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郁南米业品牌“同乐健”金丝米。
2.2新技术的推广
郁南县积极推广新技术,2013年主推新技术7项,其中水稻3项,分别是水稻双季抛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油菜花l项,油菜“一菜五用”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综合技术3项,分别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2013年全县水稻主导品种应用面积28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5%;测土配方肥施肥面积30.5万亩,施用总量5000吨,覆盖全县155个村,9000多农户。同时加强果树、蔬菜、油料、南药等经济作物的新技术推广,使种植业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2.3加强农技培训工作
2013共举办科技培训班和现场会等共计38期次,培训人数4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9000份,接受农民咨询2500多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有科技示范户培训、柑桔黄龙病防控技术,沙糖桔、无核黄皮、大果山楂、粉蕉、芒果、三华李、“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等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农药安全使用以及沼气使用与维修等农村实用技术。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使农民掌握到科学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
3.郁南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域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着郁南县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
3.1分工不明确、职能职责模糊
虽然镇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是国家在基层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但实际上,镇农业服务中心并没有完全履行为农服务的公益性职能,究其原因是镇级农技部门实行镇主管,“多站”合并为“农业服务中心”归镇政府管理,造成事权、人权、财权的不对称、不统一的现象,部分镇级农技人员被镇领导干部抽调去协助政府中心工作,从事本职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时间较少,造成农技推广工作不同程度的存在“镇想管管不好,业务部门想管管不了”等局面[1]。
3.2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工作经费保障仍是制约基层农技推广改革和建设的难点问题。郁南县经济薄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设都遇到资金困难,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县农技推广部门下达布置的相关农业项目在乡镇这一块经常受阻,要么不愿承担接受、要么半途而废,项目试验示范始终难以善始善终。同时,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艰苦、工资福利待遇低,招聘大学本科、大学专科等专业人才困难。
3.3技术人员老化和知识断层、不利于农技推广
进行农业推广工作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具备土肥、植保、园艺、农技、栽培等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各镇农业服务中心严重缺乏既懂农业科技理论,又能进行技术实践的专业人才。而且许多资深农业推广技术人员流失到其他非农部门,而且很少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补充进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文化程度低、非专业人员过多,队伍不够健全和稳定等问题。全县及镇级农技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到70%以上,他们虽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缺乏专业理论基础。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慢,严重的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
3.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接受农技推广的配合度不高
一是小农意识阻碍农业新技术推广。郁南县目前在家务农的农民,有将近80%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由于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他们大都思想保守,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害怕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由于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大量青壮年农民已经外出打工,所以剩下的农民大都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知识少,科学意识差,使得他们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也较差,让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4.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4.1实行垂直管理、让镇级农技服务人员回归到农技推广工作中来
通过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各级推广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效,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镇农业服务中心必须实行垂直管理,即人、财、物三权归县管理、让农技人员专职从事本行业的工作,确保每个镇3-5人在岗在位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4.2多渠道增加农业推广经费
一是切实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的工资、津补贴、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及开展农技推广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二是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安排资金用于基层农技推广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条件;三是要建立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对在农技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鼓励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推广新模式、尝试农业新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寻找新途;四是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参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工作。
4.3健全农技推广培训制度
加快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提高农技人员素质。每年定期培训县、镇乡农技人员,不断更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新型农民。同时,联合人事部门制定科学的农业专业人才的引进、流动和管理机制,引进更多的大专院校学生加入到郁南们的农技队伍中,动员和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农技人员从事相关工作。
4.4发展多元化服务组织、促进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
出台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广泛参与农技推广工作,以他们的实际事例示范、带动、影响周围农民共同致富[2-3]。指导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积极探索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科技进村服务站、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结合,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发展多元化服务组织,促进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同时,严格挑选和培育农民技术员,加快村级技术员队伍建设,加快实现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一线的有效对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
4.5 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
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联合开展相关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在推广科技成果的同时,有力地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的示范窗口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郁南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蒲春雷.探索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新思路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体系[J].都市农业,2012(2):9-10.
2012年,全县再生稻示范推广面积3.0万亩,再生稻平均亩产达280公斤以上。重点在全县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中稻区和海拔300米左右单双混作区发展(见附件)。要求各乡(镇)建立100亩以上示范片1—2片,带动再生稻大面积高产。
二、优化品种布局
在300-500米的中稻区,山垄田和山排田选择Ⅱ优131,洋面田可选择Ⅱ优1273、天优3301、Ⅱ优3301、Ⅱ优明118等,示范推广宜优673、佳辐占和糯稻品种,确保两季稳产高产,再生季安全齐穗。
三、完善配套技术
要围绕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目标,对现有栽培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创新。要狠抓关键技术环节,重点落实适时早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实行畦厢式栽培、间歇性沟灌、两次烤(搁)田、适时重施促芽肥、低指标综合防治病虫害、头季稻十黄抢晴收获、适高留桩、再生季早施壮苗肥,喷施根外肥等再生稻关键栽培技术。并配套应用抛秧、旱育秧、机插秧等技术,促进高产、节本、增效。要严格把关,采取强化措施,确保每亩20公斤尿素促芽肥这一核心技术及时、足量实施到位。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发展再生稻生产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力量,确保人员、技术和措施到位。
2、增强责任意识。
各乡镇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强农惠农政策,认真兑现粮食综合直补和催芽肥等政策,以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再生稻的积极性。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实行领导包片、科技人员驻点、服务培训到户、技术指导到田的责任制,切实做到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要借鉴推广县“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成功模式,建立专家包片指导制度。要加强对再生稻高产创建工作的督导,保证发展再生稻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县将组织开展阶段性的工作检查现场考察、技术交流与总结等工作,并对发展再生稻生产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确保任务落实到田。各乡镇要将再生稻种植面积落实到村、到户、到田,乡镇农技站将各行政村具体再生稻种植面积登记造册,并将面积档案上报县农技站,作为今后抽查、督导、评比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