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教育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育 文化价值
一、前言
任何课程都不是处于”价值中立”或者”文化空白”的单纯的知识教授活动;课程的本身所具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播和体现,而基于课程本身,它就是文化价值附着的主体,很难想象没有内容延展的知识教学会是什么样子。当今世界飞速发展,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文化交错的多元化时代,不同环境之下的文化背景不同,必然影响到学习的理解的差异和行为之上的偏离,从而影响教育的优劣;我们怎样理解和看待英语教学对文化价值的贡献呢?而英语教育基于东西文化融合、未来发展、交流、沟通又将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意义呢?
二、文化价值特点
(一)文化价值的导入性。英语文化因素是跨文化英语交际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英语文化,其本身就包含不同质地和不同表述的功能;英语实质文之价值观是与我们不尽相同的,例如:“个人主义”的崇拜等与我们是相左的观点;我们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切不可套用自己的文化去理解英语文化的特色,而是要关注英语目的语言的导入和掌握英语民族的文化的深刻表达。
(二)文化价值内涵、主体关系。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人们往往把”学知识”称为”学文化”,把”课程”称为”文化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词义混淆的说法;人们将”知识”称之为”文化”,将”课程”称之为”文化课”,其完全在思维逻辑上,否认了文化价值的内涵性和文化价值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英语教育是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一个综合教育体系,或者乘坐一个系统,他们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相互辅助的。我们在初中英语教材之中,以丰富的词义附着生活的背景、故事作为直观的语言篇章,融合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宣讲,这基本上确立了英语教育的文化主体地位。
三、英语教学的文化价值体现
(一)实用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眼光;而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我们与国际上的接触也将越来越多;我们学习英语不光是为了在言语上的沟通与交流,其真正的实质,更是为了在东西文化之间进行双向的传递和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之中,不仅了解了英语文化价值之下的别人,也展现了具有东方文化价值观的自己;不仅能在全方位的领域之中进行畅通的交流,同时也避免了因为不会使用英语、不了解其文化价值、不会表述而导致交际中断。
(二)理解性。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不同背景以及历史文化产生的文化具有不同特性,也不可避免在某些地方发生碰撞;面对这种矛盾,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一味认为外国都是好的,我们的都是差的;更不可盲目追求异域文化而抛弃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欣赏、批判、反省和超越,正确认识英语教材只是作为一种自觉反映和表达异域文化的方式,它只是以其特有性质怀,体现了英语课程的文化理念,并不代表文化价值的导向。
(三)借鉴性
任何一个文化都是向前发展的;在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的不断演变之中,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它所特有的潜质内涵;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语言在文化理念上的表现尤其突出。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但也不仅仅只是一门关于语言的课程,它甚至还在其背后隐匿了整个有关英语的文化。英语文化价值观的实质,就是英语文化之下的“个人主义”;他们强调自由、民主、平等及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我们国家由于传统文化的酝酿,讲求“集体主义”思潮,从这方面而言,英语文化价值观正好与我们的价值观产生相对的互补性;因此英语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而言具有借鉴性的特点。
四、结 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理论或实践必定载负着某种价值、某种文化;英语教育不是处于”价值中立”或者”文化空白”的单纯的知识的教授活动;它在宣讲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扬一种文化和一种英语历史使用背景之下的一种精神。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老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价值引导的责任;在充分了解英语文化的特点以及所包含的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英语文化之中的有利资源,积极倡导人文素养的提高;结合实际情况,将自己的文化价值与西方英语体系的文化价值取向紧密结合在一起,促成学生自己的独有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另一类目的;利用环境的潜移默化和知识背景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的人生观念。
参考文献:
[1]韩宝成,刘润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回眸与思考(一)——政策与目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02)
[2]苏勤. 初中英语教科书与传统文化.分析与建议[J].现代教育论丛.2008(01)
[3]王海霞,王济卓.浅谈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1)
[4]鲁子问.我国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质疑与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识积累;语言教学;有效途径
一、引导学生于朗读中去积累语言
从古至今,多少有哲理的话再三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语文教师明白,只有积累厚实的语文知识素材,才能达到那种厚积薄发的地步,才能实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而且是唯一之路。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语言积累的最佳途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使学生能够于朗读中去理解,于理解中朗读,熟读成诵,读出感觉,读出滋味,读出内容,最终达到朗读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价值,从而真正实现引导学生于朗读中去积累语言的效果。朗读还有一点要强调,即注重情感的再现,要指导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朗读时充分表达学生的那份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在语文朗读中充分表达情感,充分感悟,激发学生的感情,自主地引导小学生于朗读中去积累语言。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语言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山美、水美,细致描写了桂林山水山的特点及水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那份情感。教学时,语文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听音乐进行朗读,可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相关美图,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形式多样的朗读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小学生在朗读之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朗读之中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景,在朗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知其意,定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把自己带入那优美的文字当中去,这样就在情感朗读之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引导学生于学习中去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于学习中去积累语言,可以在语文品析中进行。就是学生于欣赏文章之中的好词佳句中去感悟,去理解。深化理解,细致感悟,捕捉实质,感悟内涵,将课本中的优美语句变为自己的知识财富。
例如《长城》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一吨多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稍作了一下修改,改成了“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如同一台手扶拖拉机那样重。那时候没有如今的运输和起重设备,就凭借着人们的力量,拖上这陡峭的山岭。”引导朗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哪句好,好的句子哪些地方写得好。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装卸吊车的体型高大、数量入手,想象朗读,品味如今起重设备的优越,感悟当时人们的辛苦。这样,小学生在课文品词、品句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扎扎实实地印在自己的大脑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引导学生于说话训练中去积累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依据本班级的实际状况,灵活把握最佳时C,有效设计多样的方式,让小学生练习说话,使他们能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能够丰富积累。
例如,阅读短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我让孩子们自己找出喜欢的词语或是句子摘录在自己的积累本上,然后让孩子们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编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别饿坏了那匹马》中那善意的谎言。学生语言表达前让学生把他们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交流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于说话训练中去积累语言。
四、引导学生于运用中去积累语言
再一个积累方式就是引导学生于运用中去积累语言。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的片段,也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最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模式,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素材。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他们自己已有的语言积累,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手段。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进行这类训练,我先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灵活运用。在学生练习写句时,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积累本上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小学生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源源不断、彼此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知识,又汲取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丰富了小学生自身的语言,达到了语言的再积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社会体育专业 人文素质教育 实施途径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教育部、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资料显示很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相差无几,没有体现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特征,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显得比较薄弱。就社会体育专业而言,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能适应市场需求技能,能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健身咨询与指导工作能力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相对体育专业学生,他们更需要扎实的人文素质修养,以便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解决好当前高校相对薄弱且非常重要的社会体育生的人文素质提高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与与对象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并以西南科技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2.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括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追求,以及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促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并加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修养,目标是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理论和道德素养,使其成为既有学识又懂得如何做人的人。它主要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便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上的选择和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
2.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
社会体育专业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专项人才、体育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工作者,其中社区体育人才的培养数量占的比例比较大。高校中的社会体育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体,在进入社会后,必将成为体育各项领域的生力军,肩负着向社会大众传播体育知识和体育科学的重任。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既要有强健的体魄、熟练的体育技能,又要掌握全面的、科学的体育知识,更要有思想、有灵魂、有智慧、有信仰、有理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育人文思想是社会体育学生的内质需求,所以在整个高校社会教育体系当中,着重塑造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体育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2.3社会体育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的现状。
通过调查,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综合素质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对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产生动摇,缺乏人生目标的追求,道德、精神、价值失落,追求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对社会、他人缺乏责任感;对理论学习缺乏认识,“重武轻文”,知识结构不全面,文化底蕴不足,意志品质等个性因素发展不平衡,自我修养不高,如抽烟、酗酒的现象相当普遍,违纪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弊端,体育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究其原因是:(1)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入校时文化成绩较低,导致他们对体育项目以外的人文科学知识方面的理解力较差;(2)专业设置单一,学校的课程多数只设置与体育相关的专业,以致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了解甚少;(3)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仅凭体质的强弱,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只偏重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人文学科缺乏应有的热情和重视。就目前而言,仍然需要调整基础知识结构,术科和理论学科的比重,重新分配教育学科类、自然学科类,人文、社会学科类,以及工具学科类的科目设置或课时比例,力求从课程上达到塑造学生体育人文思想的目的。
3.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3.1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
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一个认识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认识问题涉及学院领导、管理部门、教师投入、教学资源与教学时数的矛盾等。就体育而言,从学院领导到学生,首先要避免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轻视和排斥,重构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人的文化世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从教育体制到教学体系上给人文教育以准确定位。要纠正唯运动技术的倾向,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
3.2充分利用体育专业的优势。
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许多专业课程,如体育心理学、体育史等,本身属于人文学科。此外,体育是德、智、美的良好载体,况且其本身蕴涵有人文素质要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发运用,寓人文素质教育于课程教学中。同时,要特别强调在其他专业术科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挖掘专业课的人文内涵,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诸多优势,使学生在运动项目的实践中深受体育与拼搏竞争、体育与环保意识、体育与社会公德、体育与公平公正等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培养。
3.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最终要靠自己。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使学生素质的形成从外力作用的被动式促进变成自我培养的主动式升华。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弃主导地位,放松纪律要求,而是确认学生是发展自己素质的主体,教师在坚持严格课程管理和学风教育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积极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学课堂上没讲、书本上没写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和体会。
3.4调整课程结构。
提高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有不少途径,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专门人文课程设置是其中之一。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加强体育专业的教学,保证学生有较突出的专业技能,而且要设置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近些年来,我校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课程体系、内容安排、学时构成比例等方面采取了不少积极的措施,有了不少突破进展。但是,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人文社科类课程门类较少,学时不足,重视不够。如除了国家规定的“两课”的教育内容外,其它的人文社科类公共课程很少,只是辅修方向上有一些课程。在学生选修课程方面,关于体育知识扩展和深入类的课程仍占主要方面,人文社科类课程门类少、要求不高。因此,要改革和拓展现有有关人文素质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合理,各方面素质一致发展,做到一专多能,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还应关注的问题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基础、层次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在高中临考前改学体育,这部分学生欠缺的很可能是对体育的投入、热爱、领悟;而对于那些多年体育训练进入高校的体育大学生,他们欠缺的就可能会是文化底蕴,这就造成学生人文与体育基础的差异。要培养兼有两者的综合人才,在塑造学生体育人才思想这一过程中就不可忽视体育生中存在的层次差异问题。
3.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
人文教育除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要有体现之外,还应贯彻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除了其体育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的传授外还会产生一定影响: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例如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勇敢顽强精神、优良品质、运动技巧、健康体态,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二是使学生懂得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人类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学生通过对这种密切关系的理解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由此可见,一位教师形象的好坏,治学的方法是否严谨,是否有敬业精神,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各方面对学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位社会体育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良好师德,身教胜于言教,只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此外,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多学习多进修,使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人文知识,以及较强的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以满足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3.6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文素质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结构,其形成主要靠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熏陶,这比某些强制性的教育更有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关怀自然、关怀生命的情感。因此,营造优良校风,优化育人环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与物质环境。校内教室、宿舍和训练场馆及所有公共场所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加强图书馆资料的建设,提高资料的利用率;扩大计算机、语言中心、实验的服务效能。二是文化环境。要经常组织内容丰富多彩的各类报告,开展学术交流,举办高品位、高格调的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把知识性、趣味性、高品位、高格调融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从而使社会体育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提升,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和自身人格的完善。
4.结语
高校体育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校体育及至整个高校教育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要求,社会发展,以及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它能拓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但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单一,人文课程缺乏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优化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文课程、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施社会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改革课程体系,强化人文课程尤为重要。
我校社会体育教育应大力加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其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健.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5,(1):105-107.
[2]文世平等.加强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2.23,(2):7-10.
[3]汪正毅.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225-227.
[4]郁建亚.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几点建议[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6,(3):52-54.
[5]陈俊钦.论终身教育思想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1):39-41.
[6]潘国斌.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调查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2:54-55.
[7]周典明,郑沪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95-96.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是教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教与学相辅相成,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愿望,有助于达到一种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势必要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现代的英语语言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优化教学,让现代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提供帮助。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一般说来,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Sapir在他1921年出版的论著Language一书中写道:“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和考虑文化这个因素,教师不仅要教授语音、语法和词汇,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便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且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当地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正确使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教育技术迅速兴起,多媒体技术也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等优点,已成为教育技术的主流,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多媒体介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文本、图片、幻灯片、声音等视觉与听觉材料,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改变了很多教学模式,为《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也开拓了新的天地。
2《英语国家概况》的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2004年试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想突破传统的“纯语言”教与学,就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及其文化素养。因此,在非英语专业中开设一门《英语国家概况》选修课非常必要,对这些学生讲解各英语国家的地理概况、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等,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课堂的趣味性。2.2课程教学现状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以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对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介绍,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深层文化因素,比如: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仪式、解决问题方式等。其次,从文化本身的特性来看,文化是动态的,会随时问、地点和人物的变换而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是一成不变的事实性描述,缺乏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起源及最新动态的描述。最后,从教学方式来看,以知识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诧异的敏感性和识别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笔者曾在自己学校开设过三个学期的选修课,供高职高专学生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选修。在第一个学期的学习结束之后,同学们普遍反映,自己本身的语言基础相对薄弱,无法接受和传递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课本中的很多纯记忆的知识点枯燥乏味,似懂非懂,下课后就很快遗忘。
3《英语国家概况》与多媒体技术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提出,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传统的语言教学相比,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程教学,能变更学生被动吸收的局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将文字资料、图片、教学视频材料、教学音频材料、构建知识、拓展知识有机融为了一体,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的传授与辅导,使学生学习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都能得到满足,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特点,能够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适合实际情况。
4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国家概况》教学实践
笔者结合自己之后的几个学期的《英语国家概况》选修课课堂教学经历,谈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辅助进行《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4.1生动的故事贯穿课堂《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每个国家的介绍都从该国的地理和历史开始谈起,书本上详细的地理介绍,纷繁复杂的年代、人物、国际关系很容易让学生混淆,而且孤立的记忆也会让人乏味。何不将这些重要史实转述成生动的故事?这就需要教师将这些看似孤立却又有千丝万缕联系素材串在一起,并用PPT课件将主线列出展示给学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4.2选择性播放视频资料文学是文化的又一传承形式。对于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好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是对他们语言学习更高层次的要求,实属不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更真实生动地展现文学作品的魅力,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可以结合电影播放这种方式。比如在介绍英国文学莎士比亚的作品章节时,可以播放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直接展示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魅力。电影《雾都孤儿》、《汤姆叔叔的小屋》、《飘》等,都能很好的反映当时时代的主题和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可以选择性播放。4.3身临其境地了解习俗文化与习俗相辅相成,学生对这一块的了解也相对多一些。学生接触到的文化和习俗都与西方的“洋节日”,以及“洋节日”特有的习俗有关。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无一不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在这些节日上的浓厚兴趣,从节日本身出发,用一些生动的图片及音频、视频资料,来介绍节日的来源、特有的传统服装、装饰、食物的象征意义。比如谈到万圣节,教师可以展示出许多不同的南瓜灯图片,从万圣节的由来谈起,谈到南瓜灯、谈到万圣节特殊的活动等等,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宗教文化和习俗。学生们带着这些认识去解读西方其他的节日,学习文化,事半而功倍。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兴趣高涨这一契机,布置小组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各个小组自己组织材料,制作PPT,向同学们展示小组成果,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1+N”模式 学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06-02
1 引言
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科学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获取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评价的方法不仅包涵以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也包括以学习为目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2 形成性评价概述
形成性评价是由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Scriven)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提出,后由布卢姆(B.S.Bloom)引入教学领域,并将此转变为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型和发展性评价,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元的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基本含义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的 “形成”过程,是基于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建构者,在知识构建和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形成性评价吸取了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信念,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评价环节中应运用多种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自我表现的形式与机会,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沟通技能得以更全面的施展,促进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策略。
3 终结性评价的特点与弊端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一般在学期末或某学习阶段结束后,用标准化的试卷对学生进行评估,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最终以学生的成绩或者分等级定论。终结性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一定的优势,既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表之一。
但是,终结性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考核学生对在持续得教学阶段后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态度、努力或能力无法进行客观的衡量。另外,终结性评价的测试题大多以选择题为主的客观题,主观题的量偏少,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是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更是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再者,在终结性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唯一的考评人员,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学生无法真正地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终结性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及创造性,不利用学习者的学习发展。
4 构建基于形成性评价为主导的高职英语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不仅包括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也包括以学习为目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2014年开始,课题主持人在所任的大学英语班级实施该课程的评价机制改革,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机制,确定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分别为60%和40%。细化形成性评价内容,安排评价进度、设定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学年,即两个学期,力求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任务和成果,使学生在学学英语课程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能力提高,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终结性u价则以期末考试笔头的形式完成。
4.1 形成性评价实施“1+N”的模式
形成性评价是全面渗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课程学习各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评价内容以教材与等级考试内容为载体,设置了巩固基础知识兼语言能力培养的评价内容,兼顾学生课内外的学习过程,尊重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学习,强调团队合作与创新,重在用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推行“1+N”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学习档案的创建,并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将评价内容分为学生以个人形式完成,即“1”模块和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的学习任务,即“N”模块,由学生个人自评与他评、小组内与小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一起完成教与学全程性的评价模式。
“1+N”模式评价内容丰富,既重视巩固学生语言学习基础知识,包涵词汇认知与听写、语篇朗读与理解,段落翻译与写作,学习资料整理与笔记等,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培养,如一分钟演讲、小组讨论、主题课堂展示。“1+N”模式评价形式多样化,不同于以标准化试卷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采用多种形式来评价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化发展。学生自主通过个人活动、同伴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口语展示、主题汇报、情景小剧、新闻报道、影片配音等考核任务。“1+N”模式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更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他们不仅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更担任评价他人的重要任务。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名义参与评价,即通过自评和互评,能更好地监控自己的学习发展,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学习方法与效果的变化,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学期末,学生本人、班级负责人、教师共同对学生在“1”和“N”个板块的内容成果进行整理、归集并总体评分,对于基础特别弱的同学,在班级同学的帮助下,设定备选的考核项目,供他们进行适当的补充性考核与评价,旨在充分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英语基础与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力求学生本人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2 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机制,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跟踪学生体现出来的情感、动机与态度,有效引导、督促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更要不断学习,更新课程教学和学习评价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使学生学有所成是教师的职责,成为教学业务能力和责任兼备的教师。
为有效实施“1+N”模式的形成性评价机制,教师应整合与开发教学资源, 结合高职学生英语等级考试的试题题型,创建模块化教学与评价,即在形成性评价设定英语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翻译几大模块,使教学内容的综合、全面,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学习与引入网络上优质的英语MOOC课程(如清华大学的《生活英语听说》课程),引导并督促学生实现利用课下时间,线上学习,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结合,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另外,教师应适时地创新和优化教学手段,开展主题课堂,结合高职英语教材,梳理英语主题,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主题课堂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和“应用型”课堂,锻炼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根据本校英语教学与专业特点,教研室组织开发本校大学英语MOOC资源,为今后学校升格为本科后提前整合、开发有效教学资源,最终促进教学。
5 结语
实施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循序渐进地将评价嵌入日常教学,使其有效地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可以监控和监督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更能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发展,为其以后延续性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秀兰.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6(4):91-95.
[2] Y宇红,周红.大学英语采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 69-74.
[3] 王华,富长洪.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 外语界,2006(4):67-71.
[4] 林怡.高校课程学习过程型评价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89-92.
[5] 张晓松.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等教育与评估),2009(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