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照明 档案 数字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照明工程档案是城市建设工程档案的一部分。抓住路灯工程竣工档案,就是抓住了路灯工程建设管理的“牛鼻子”,能促进路灯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路灯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传统照明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照明档案的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保管方式仍然采用纸张保存和目录管理,利用时需到库房直接查调档案原件,多次调用利用使档案资料易受损,如纸张发黄、发粘、发脆等。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库存空间,而且耗时长,造成重复劳动,管理成本高。此外,档案收集不全,检索利用工具还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利用,传统上,依靠“老人”记忆与印象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档案齐全、完整、安全等问题。

二、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趋势和特点

国家档案局明确提出,我国档案管理将“跑步前进”,数字化档案必将成为今后档案的主要形式。城市照明行业也不例外,“数字化”、“无纸化”的档案管理是一个必然趋势。近年来,照明工程档案载体逐渐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特点。

1、数字化档案的收集不同于以往的纸质档案收集,其收集手段主要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管理来完成,只需文档人员在完成本部门形成的电子文件后,通过网络留存到档案室即可。它不仅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维护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防止了存有信息内容的载体在个人手中发生丢失、损坏,从而保护电子文件的安全。

2、数字化档案的保管存放方式由传统档案柜架变为用数字存储器以及光盘、磁盘存储,极小空间可存放大量的数字文件。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管理成本较低。

3、数字化档案的利用有统一的档案资源数据格式和标准,授权使用者可以从任何角落访问自己所需要的档案资料,解决了档案反复借阅利用和档案保管的矛盾,从而最大限度地对库存档案进行有效的保管和保护。

可见,数字化管理适应了当今快速、及时的发展要求。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能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手段,及时、方便地为需求者提供给各方面的服务。

三、如何实现数字化

从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现代的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确立“新老衔接、平稳过渡”的工作思路,才能规划好城市照明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之路。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狠抓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领导关心档案事业发展,重视与支持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关键。加强领导,应做到既抓档案部门的工作,又抓文书部门的工作;既抓档案管理工作,又抓档案移送问题;既抓硬件方面的建设,又抓软件方面的建设;既抓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问题,又抓各项制度的落实问题;既要全面组织,又要相互协调;既要抓紧档案管理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的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2、形成系统完整数据库,作为单位发展立足之本城市照明网络及其设施数据,是城市照明发展之本。在市场日益健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实行城市照明设施电子文件档案一体化,集中统一管理,也是单位的发展之本、管理之本、服务之本。在未来规划中,需要对既有设施的建设年代、原技术条件、维修改造状况全面掌握,形成完整资料,为将来的改造、更新打下数字基础。在项目的设计中,需要对周边城市照明设施、网络、供配电系统、容量、监控系统作系统了解,实现设计的系统性、配套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周边线路的了解,需要新建项目与原有项目的衔接,需要系统、整体的监控运行。在日常维护、应急抢修过程中,需要掌握开关的控制区域、设施技术数据等,实现无缝对接,快速保障。这些城市照明的日常工作,都需要数字化档案的直接支持和保障。这就要求我们档案管理者,急工作所急,想工作所想。就日常所需的数据,有针对性的收集资料、建立档案,为城市道路照明工作经济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理顺管理机制,形成闭合的管理流程

照明工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作为一项照明工程,从立项、设计、审图、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形成的文件材料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经历时间长。城市照明工程建设,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结合实际,实行一体化、闭合式的收集管理流程。可建立电子档案统一制作、接收数据格式,把电子档案模板发放到各档案形成部门,通过理顺机制,明确职责,采取多媒体资料的签收和归档管理,便可实现对各类档案的“形成、归档、编目、利用”流程进行计算机控制,使内部业务流转顺畅,保持各环节的有效衔接,避免环节资料的流失。

4、提高素质,纳入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用好用活现有的人才资源,提高创新档案工作能力,应成为档案数字化实现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将电子化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并作为评先争优的重要参考,激发员工的事业心和荣誉感。让每个接触资料、涉及流转的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树立档案意识,不仅要掌握传统档案管理知识,更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数据录入、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等适应数字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基本技能,尽快做好传统档案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型的工作,通过规范目标管理、细化和落实考核来促进档案数字化工作。

5、实施数字化档案管理需要注重的几个环节

数字化档案管理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如果处理不好,电子文件也会遭受损失。因此,在实施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好书面化、全面化、同步化、专业化及财务化等环节。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21-02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对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多年来,一些高校分别针围绕理学学士、管理学学士培养目标,设置各自的课程培养体系,但因各院校背景不同,对于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认知存在差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统一框架。就学生就业情况而言,专业培养方案与就业并未建立有效对接,招生与就业之间不平衡,使得专业建设面临迫切压力;从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而言,课程设置及各科目间的逻辑衔接关系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基于此现状,探讨城建院校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城建院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我校依托城市建设院校背景,于2013年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初始目标定位为:面向我国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城建特色下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与思维,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城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历时3年的实践尝试。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对专业认知不断深化。我们在认真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基于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前瞻性准则,结合国内外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现状剖析,集体研讨并于2016年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掌握数字化管理技术,具有生态管理理念的,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数字化社区管理等工作,具有应用城市管理相关理论与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城市管理问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路径设计

课程的设置,必须结合城市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且课程体系设置应始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导论部分的课程、基础课程、方向选修课程之间配置合理,逻辑清晰。总体而言,城市管理专业基础课应横跨管理学和城市科学两大学科基础,且专业课则应突出综合性专业的特点。具体而言,课程设置包括导论性课、基础性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其中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应突出城市管理综合性特点,从多个学科门类着手,设置涉及面广泛的专业选修课,侧重于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

1.理论课程的设置。①基础性课程设置。涵盖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通识教育课程,此外,开设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高等数学、统计学原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等。②导论性课程设置。目前城市管理人才普遍欠缺城市科学的知识素养,这是国内对《城市发展导论》课程的重视不足引起的,结果导致学生对于城市发展的诸多基础性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体现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他们的视角狭窄,看待问题的深度有所欠缺,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城市管理的现实问题,并影响了其他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要补充《城市发展史》导论性课程,并确立起该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自然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等城市科学类的课程。③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肩负的是组织、领导和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工作,他们必须能够灵活地运用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因地制宜地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因此《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法律基础》等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是其工作必备的核心基础知识。④专业选修课程设置。(1)专业必选类课程设置:①数字化城市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作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城市管理正在从粗放型、被动式管理方法向精细化、主动式管理方法过渡,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向数字化、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发展。3S技术以其实时性、准确性、便捷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日渐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物联网技术也正在改变着城市管理方式,使得数字化城市管理在向着其高级阶段――智慧化城市管理发展。在13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补充《GPS》、《GIS》、《RS》、《物联网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对于培养城市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现实工作起到关键作用。②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向课程设置。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日益庞大,网络化运营的推进使得城市管理必须走向精细化、智能化,且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有路径。我校是国内具有传统特色的城建院校之一,具有城建类雄厚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已有的教学优势,而是要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态势,在教材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教学力量研讨并突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新开课程的教学难题,切实培养出具有绿色基础设施管理能力的城市管理人才,提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同时达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供需匹配。(2)专业任选类课程设置。在高年级开设《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社会调查分析方法》、《城市社区管理》等选修课程,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和能力,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

2.综合实践环节的设置。综合实践环节的设置,将政策仿真、社会调研、数字化城市管理有机融合:①公共政策仿真方面:以Seminar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参与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引导学生使用Anylogic软件仿真实验,认知系统主体行为机理,直观认识拟定公共政策所涵盖的不确定性,对于城市管理具体工作中实现公共决策理性化和科学化打下技能基础。②社会调研方面:城市管理中涵盖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社会调研方法及数据处理是城市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训练学生选择适当的调研命题、方法,设计科学的调研表格,训练学生使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正确处理相关数据,并提供详实有据的调研报告。结合目前我校城市管理专业教师现承担的地F安全运营致灾因子分析及承灾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天津市建委立项),京津冀绿色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研究(天津市科委立项),天津市红桥区智慧社区建设路径研究(天津市房建厅立项)等多项课题,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问卷调查表,并到一线开展实际调查工作。③数字化城市管理方面:结合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推动的智慧社区,组织学生调研,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认知,选择调研主题、方法、并提交调研分析报告;第二,借助我校2017年建设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协同管理实验平台,以翻转课堂的崭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系统操作过程,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第三通过和社区管理中心协调,除支持学生开展数字化社区的调研实习外,给予学生观察和操作现有智慧社区管理系统的顶岗实习机会,对于所暴露出来的理论教学不足,返校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对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建廷.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J].城市,2003,(1):3-11.

[2]王琦.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21(3):113-117.

[3]康维波,张文翠,宋明爽.城市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有效性研究[J].社科纵横,2015,(8):159-161.

[4]钱玉英,钱振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84-87.

[5]文正祥,徐建平.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363-366.

[6]徐建平,马春.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讨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33-35.

[7]李文静,俞慰刚,纪晓岚.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2009年全国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纪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0-114.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政管理;问题;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市政机构亦称市政管理机构,它是城市管理体制在每个城市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机构在城市的延伸。市政机构作为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部门,是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城市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

一、现行市政管理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政府的管理职能与管理内容广泛而复杂,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市领导县的市政体制,城市的管辖区域除了包括市区之外,还包括大片的农村地区,可以说,我国城市政府现行的市政职能所体现出的全能性、全面性特点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制度环境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和层层集权的痕迹。在以城市政府为单中心的市政体制下,市场经济和社会自治受到极大压制,管理城市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都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市政府在对公共和私人领域实行全方位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它们又简单片面地把城市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等同于政府直接去干预和管理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直接介入企业的人财物和产供销等相关的运行环节,形成了一套“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而且在管理过程中,市政府经常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性命令等强制性手段来控制城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迫使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严重制约了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不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过多的参与和干预了微观经济的运行,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情。

其次,我国市政组织的设置具有同一性,导致市政部门林立,机构设置臃肿。通常,在我国只要是处于同一行政级别、同一行政建制上的城市,其市政机构的设置在组织性质、部门类型、职责功能上都是基本相同的。每一级城市的权力分配、管理职能都极为相似。为了协调部门之间的矛盾和扯皮问题,经常需要由市长召集专门会议,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政资源去解决协调,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再次,市政部门掌握的独立性职权较少,在公共管理领域缺乏足够的自。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具有西方国家那样悠久的城市自治传统。建制市不是独立自治的政治实体,而是享有一定自的地方行政单位。地方各级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要服从于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上下级市政机构之间具有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上级政府可以随意解释或随时收回它下放到基层的权力, 使得各级市政机构难以适应这种随意性的变化,难以调动城市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各级市政机构的职权做出专门明确的规定,其管理权限与普通地方政府几乎完全一样,市政府的权责分配不合理,上下级关系不顺,侵权越权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本该由市辖区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的事务但却管不了(有责无权),而不该由市辖区和街道办负责的事务却又必须要管(有权无责 )的状况。实际过程中 ,这种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四,市政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协作,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现象非常严重。现有市政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实行各职能部门分别管理某一领域的公共事务,分别负责具体执行和资源配置,各部门的人、财、物相对独立,妨碍了部门间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协作,阻碍了人、财、物的合理流动,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盲目引进、重复建设,导致了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市政机构的逐级审批制度,使得公共权力破碎化,每个部门都有权,但都没有完整的权力,企事业单位要办一件事,往往需要逐个报批,有时要盖几十个公章,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

最后,市政机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在现代的城市环境中,能够很好驾驭市政机构运作的管理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市政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尤其是主要决策者,懂得国际贸易、金融、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人才短缺;工作人员大都缺乏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和城市管理理念,知识更新慢、创新动力不足,不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1、注重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

市政管理数字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推进市政管理数字化进程中,必须制定统一的战略发展规划。市政管理数字化统一规划是指导和协调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看,美国的52002年电子政务战略6、新加坡的5政府ICT指导手册6、韩国的5信息化促进基本计划6及52006年电子韩国展望6、日本的5e-Japan战略6和5电子政府构建计划6等,均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数字城市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这些国家市政管理数字化的建设。各国城市政府还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方法,进行市政管理数字化系统的顶层设计。美国应用企业架构(EA)思想构建了/联邦企业体系架构(FEA)0;英国政府基于政府资源的信息管理,了电子政府交互框架(e-GIF);德国政府/面向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标准和体系架构(SA-GA)0。顶层设计有效地对技术标准、开发过程、数据结构等进行规范,为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完善数字化市政管理平台保障体系

市政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市政管理乃至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市政管理的数字化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才能发挥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功效。根据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经验,数字化市政管理平台保障体系至少应包括市政行业管理标准体系、市政管理程序体系、技术支持与服务体系及市政信息安全控制等四个体系。市政行业管理标准体系是相关部门及市政部门自身平台建设的依据,市政管理程序体系是保障市政管理数字化平台正常运转的重要依托,技术支持与服务体系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市政信息安全控制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出台了若干旨在指导市政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包括信息标准、实施标准、相关制度等。市政行业各专业管理领域也纷纷建立了相关的标准。因此,市政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应该参照有关标准,积极构建市政行业管理标准体系、市政管理程序体系、技术支持与服务体系及市政信息安全控制等四个体系,从而保障市政管理的规范性以及各层级政府单位进行业务往来与数据共享的可行性。

下面是数字化市政管理平台一体化的流程图:

结语

总之,无论是程序建设、制度深化还是数字化管理平台,目的都是为了使市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在行使职能时,能够正确运用法律所赋予的公共权力,按照正当程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方式开展职务行为,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求,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绩效型市政机构。

【参考文献】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建设 典型应用 挑战

2008年,IBM公司首先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于2010年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将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作出响应,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学习、生活、工作、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改善政府对交通的管理、环境的控制等。《著云台》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以实现技术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并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智慧城市建设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通过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方面实施各种应用,更好地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一、智慧城市概述

1.1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地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使城市构建成为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1.2 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是全面透彻感知:立体传感、智能识别、分析处理、和谐运行。二是宽带泛在互联:依托宽带网络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动。三是智能融合应用: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智能融合,实现随时、随地、随身、随意应用。四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实现全民参与,创造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

1.3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另外一个概念“数字城市“,那它与”智慧城市“是什么关系呢?“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为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础,注重数字化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智慧城市”基于“数字城市”的信息化基础,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智能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的城市。“数字城市”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再现城市,行业信息化过程相互分割、相对封闭,注重信息数据的产生和积累,以信息化提升传统城市运营效率。“智慧城市”则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自动、实时、全面透析地感知城市,在宏观上更开放、整合、协同,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效能;注重数据应用模型的建立,以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营水平。

1.4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城市信息化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后,正在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数字化主要体现为城市公共信息、市民服务信息、个人社会信息转化为数字化计算资源;网络化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在区域内将分散的信息互联成为数据;智慧化主要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整理、加工、分析资源,协同工作,智慧互动,“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迅速,从概念提出,到规划建设只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2009年,首次提出”感知中国“概念;2010年,全国两会首次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及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有超过150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或制定了行动方案。

二、智慧城市建设

2.1 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在需求和技术的双驱动下,"智慧城市“以改善民生和服务作为建设导向,更加注重底层的物联感知、信息的共享协同、应用的创新发展,这就对智慧城市的业务发展、支撑提供和技术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通信运营商,一是业务要创新,面向政府、企业与公众客户群提供融合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应用创新;二是支撑要完备,规划先行,但更需要重视平台建设、业务运营、设备维护等全环节的支撑;三是技术要融合,提供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无缝连接的网络。

2.2 智慧城市建设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政府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提升政府服务价值,创造产业经济价值,体现民生社会价值,最终达到“强政、兴业、惠民”的目标。强政主要体现在完善城市功能核心系统,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效率,建设服务政府。兴业主要体现在提高本地GDP,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保持经济可持续性。惠民主要体现在构建和谐环境,引导创新应用,提升信息化生活品质。

2.3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

在民生与服务方面,重视创建和谐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经济水平,提升生活品质。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业务应用创新与体验。在共享与协同方面,摆脱信息孤岛,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部门间高效协同。在物联与感知方面,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实时感测。

三、智慧城市建设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主要服务“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3大领域,主要分为公共应用类业务、行业应用类业务和个人应用类业务,涵盖政务、金融、交通、医疗、安全、能源、文教、物流等各个方面。

3.1 公共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公共应用业务通常为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广泛,是一种广泛的公共资源。

智慧公共安全,通过建立全数字化城市监控系统,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智慧之眼” 视频监控探头全部纳入系统,警方可借助该系统破获街头盗抢案件及其它各类安全问题。保安押运3G智能监控可以将全市押运车全部实现定位、监控等功能,实时监控、调度、组织,更增强了押运车辆的安全保障。智慧城管则解决了传统城市管理中责任单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缺少有效监管的问题。

智慧医疗从药品监管、医院移动查房、医学影像云存储等医疗行业信息化项目入手,一是实施药品电子监管项目,实现药品溯源。二是实施移动医疗应用系统,实现移动查房信息化。医务人员通过该系统可以浏览和查看病人的电子病历、最新的检验和检查报告、PACS影像、已执行或正在执行的医嘱,实现病人身份识别,实时下达新的医嘱。三是实施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实现无胶片影像管理,运用云存储技术,提供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3.2 行业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行业类业务是与企业信息化紧密结合的一种延伸,它服务于企业,也是企业向外披露和展现的重要手段。

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从而分析信息做出决策,使商品从源头开始被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即可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智慧高速是一种免费的出行服务产品,依托强大的云平台和呼叫中心人工坐席,在传统导航软件的基础上,还为用户提供人工智能导航、高速公路实时路情查看与沿途播报、高速公路实时视频监控沿途查看与在线点播,以及报警、咨询、互动、娱乐等全方位的驾乘服务。任何时候点都可通过语音方式轻松获得人工导航、路况咨询、电话代办、音乐视频、信息娱乐等服务,着力保障驾乘人员方便、安全、绿色出行。

智慧水利采用应用一体化设计的无线应用平台,通过资源列表区分应用,涵盖移动办公、移动视频监控、水利门户网站、三防决策支持、移动视频会商、小水库监管、综合服务信息等10多项功能。通过该平台,水利三防单位及部门将随时随地地利用3G移动通信高速网络安全接入水利信息系统,一是实现水利三防信息报文的移动查询和处理。包括水库、江河水位视频监控实时查询,水、雨、工情、气象实时三防决策信息查询等,为防汛抗旱、办公管理等重要工作获得及时、科学、便捷的决策参考。二是实现移动化的水利三防应急会商调度系统。通过交互式视频调度,利用智能手机方式实现应急指挥,实现召开视频会议、进行视频对讲,实现视频录像上传等功能,提高三防应急决策、指挥管理效率。

智慧照明,由于城市照明涉及地下管线、供配电、道路、桥梁、绿化资源等公用设施,各专业单位在建设、管理方面自有一套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面临着资料分散、数据不完整所带来的协调管理难、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照明设施进行监管和养护等相关工作的效率,也严重制约了城市高效发展的后劲和城市管理效能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亟需建设城市照明监控管理系统对市政设施的监控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维护,实现设施监测智能化、档案资料电子化、养护管理智能化、实施决策科学化。

3.3 个人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目前智慧城市的个人业务应用还较少,主要是由于产业链缺乏和缺少市场推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引入极大丰富了个人应用的体验,推动了实时高清电视、3D在线游戏等高速低时延应用的发展。

智慧旅游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机交互、地理信息技术和异构融合技术,打造统一门户和平台,实施旅游信息交互、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等。游客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及时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方便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

四、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建设“智慧城市“泥沙俱下。目前中国已有23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蜂拥而上重复建设、信息安全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国家层面缺乏总体协调、明确的发展思路、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国产软硬件产品的总体技术性能、产品成熟度与国外相比尚有明显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党政信息系统和重点核心业务的需求等。

将智慧城市片面理解为数字城市。很多时候人们容易把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混为一谈,简单地理解为把各个部门的电脑连在一起、网络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智慧城市了,其实数字城市只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基础内容,只是将信息集成数字化,而智慧城市则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的飞跃。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各有差异。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概括其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技术工程项目建设型,把智慧城市当做技术工程项目来做。二是数字城市的扩充型,停留在数字城市的建设,缺乏对数据的智慧处理能力的开发。三是智慧能力建设型,具有业务云存储、网管、终端一体化的智慧,具有市民主体、城市公共服务力量、依法监管等人、机、物的系统协同服务能力,具有基础标准与应用业务标准相统一的标准规范等,这是目前理想的建设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网络条件尚有待加强。如技术上没能开发”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不能真正”一卡通“;再如各类网络自成体系,相容性低。还有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重复建设大,小区入户重复率高,不利于家庭、社区物联网与骨干网的有机对接和业务开发等。

数字化城市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series standard specification of City Municipal Comprehensive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System approved by MO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tension architecture and nine extension application of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improve the supervise and handle ability, command disposal ability, decision support ability and social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and form a new modern, open mobile urban management situation.

关键词: 数字化城市管理;扩展应用;督办;指挥通信平台;公众监督;移动城管

Key words: digital city management;extensive application;supervise and handle;communication monitoring platform;public supervision;mobile c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018-02

0 引言

城市管理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城市中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带动周边地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1]。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管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建立并完善与之协调的信息系统,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对于城市的公共管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引资纳才非常重要。

1 数字化城市管理现状及问题

2004年10月,由北京市东城区自主创新研发的“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创造性提出了监督与指挥相分离的管理体制、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管理评价体系,再造了城市管理流程[2],2005年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全国推广。

2006年11月,国家建设部在江苏扬州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大中城市以扬州模式为参考,在市级分设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实行统一接纳、分别派遣、区级受理的模式”[3],逐步向全国推广数字化城管的扬州模式。

通过近年来数字化城市管理(简称“数字城管”)的建设,很多地方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管理变粗放低下为精准高效,变突击运动式为可持续长效式,变主体分散、职责交叉为上下左右无缝对接。但是,城市管理依然存在大量问题亟待解决,如职责不清、指挥手段不先进不全面、对案卷所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分析不深入、决策支持较弱、社会公众参与度不够等。通过本文研究,部分上述问题将被解决。

2 数字化城市管理扩展架构

为解决当前数字城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结合新技术应用,在遵循建设部批准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标准规范基础上,进行数字城管的应用扩展,涵盖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等步骤,规范闭环工作流程,实现城管热线整合、重大问题督办、指挥处置手段升级、公众监督等。扩展后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应用扩展后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采用SOA架构和移动VPN等技术,基于电子政务网、公共电话网和无线通讯网,集成基础地理、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资源,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网格化监督和管理,形成现代化、开放性的移动城管新局面。

本扩展架构实现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应用系统之间业务数据的信息交换,达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目标,推进城市管理达到主动、精确、快速和统一的目标,真正整合优化政府信息资源和政府数据库群,建立覆盖全时段、全范围的城市管理体系。

3 数字化城市管理扩展应用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扩展架构下,应用软件功能在建设部标准的9个子系统(无线数据采集、监督受理、协同工作、大屏幕监督指挥、综合评价、应用维护、地理编码、基础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共享与交换)基础上,扩展9个应用子系统,包括:视频监控、业务短信、部件在线更新、领导移动督办、移动工单、车辆监控、人员监控、社会公众。通过9个扩展应用子系统的建设,大幅提高监控实时性和广泛性,提升对处置力量的掌控能力,提高指挥手段的先进性科学性,深入分析多发性、季节性、时段性问题,提升决策支持能力,随时随地支撑领导督办,时时刻刻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3.1 视频监控子系统 用于远程查看问题发生位置周边的视频信息。根据问题所处位置,系统通过调用视频接口,打开现场视频探头获取图像动态画面,便于实时掌控现场情况。视频监控是“数字城管”监督与指挥中心了解城市市政、环卫、治安状况的重要手段,为城市管理决策者提供一种全新、直观的管理工具。

3.2 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 用于遗漏部件和新建部件的补查和更新,降低普查费用和运行维护费用。在“城管通”中增加部件上报模块,监督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新增的部件或兴趣点,通过“城管通”上报到“数字城管”系统,存放数据并更新工作图层,依据问题类别进行属性数据的更新维护,最终确认入库,完成数据的管理更新。

3.3 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 领导使用的移动APP,可随时随地处理城市管理中的紧急事件,查看统计信息,查看重要案卷的详细信息,了解城市管理中的问题、数量、专业部门处置情况等宏观信息。主要功能包括:急要件(突发、重大事件)浏览,督办(针对业务环节的严重问题填写督办信息,并发送到相关部门)、单键拨号(对发现的问题或特别关注的问题下达口头指令)和特别关注(查看办理情况统计、专业部门统计办理状态、问题分类分季分时统计、高发问题统计、部门综合评价等)。

3.4 业务短信子系统 用于实现业务办理过程中的短信提醒。通过发送短信提醒的方式,保证相关人员接收到监督指挥中心下达的通知,并根据通知内容展开工作。短信类型包含业务办理中涉及到的到达、催办、督办、急件、领导批示等信息类型。

3.5 移动工单子系统 专为专业部门研发的案卷处理移动APP。专业部门无需专门值守人员,可随时随地接收和处理任务,缩短处理问题的时间。

3.6 车辆监控子系统 供监督指挥中心操作员、值班长和办公人员使用,用于定位监控管理装有GPS/北斗车载终端的城管车辆、环卫车辆等。确保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能够实时获取现场的监督员、车辆、视频资源等信息,进行轨迹回放、资源调取、指令下达。

3.7 人员监控子系统 供监督指挥中心操作员、值班长和办公人员使用。通过“城管通”的GPS/北斗模块和GIS相结合,实现对城管监督员空间定位、轨迹回放等可视化监控管理。

3.8 城市管理指挥通信平台 利用GIS的空间展现功能,实现对城市管理中的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案的生成、确保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能够实时获取现场的监督员、车辆、视频资源等信息,进行资源调取、指令下达。实现在地图上部件位置、空间、城管事件发生的地点的定位,城管巡查人员在街面的工作情况进行精确定位、轨迹复现等功能,满足领导在办公室内即可完成微观定位、宏观监控、应急处置等需要。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以及事后善后管理的过程中,需建立应对机制(预案、知识库等),采取一系列应急指挥措施,保障城市管理中的财产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3.9 社会公众子系统 用于向公众、企业及其他法人团体实时相关城管信息,主要包括城市管理政务公开、动态信息、网上问题申报、信息查询、后台信息维护等功能,可在线接收涉及城市管理相关问题的社会公众举报、问题处理状态的及处理结果的反馈等。

九大扩展应用子系统联同九大标准应用子系统的落地实施,需结合各地方的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按照“条块结合”原则,围绕“监管分离”,建设相应组织机构、监督体系、指挥处置体系、评价考核体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城管模式;同时与涉及城市管理的规划、住建、公安、交运、水务、环保等部门以及供电、运营商等单位的信息系统无缝对接、业务协同,形成“大城管”格局。

4 结论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扩展架构及其九大扩展应用已在江苏省兴化市、盱眙市、盐城市等地落地实施,运转顺畅,领导获取信息更及时便捷,指挥临场化体验逐渐形成,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初步形成了移动化城市管理新局面。兴化主城区被划分为2083个单元网格和71个监督网格,21.56万个城市部件被逐一编码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了快速发现、精确定位、及时处理、有效监督。自从数字城管建成以来,每月平均处理城市管理各类信息近万件,及时处理率达98%,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感。同时,也进一步发现了潜藏的问题,如数字城管数据利用不充分,缺乏专题分析,尚未体现城市管理疏堵结合的业务理念等,需要在后期进一步深入分析,逐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彭学君,李彭城,王永军.数字城市与数字城市系统架构研究[C].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