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语言教育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发展历程;比较法;语言学素养
引言
汉语的复杂,令很多外国学生虽想学习但往往不得要领,因此学习效率低下且难以得其精髓。很多学生难以领会汉语之美,更觉汉语难学难懂,极易产生畏难心理。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自身优秀的语言学素养,可以使汉语教学更生动形象且理据兼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可以更系统全面地掌握汉语的特征和语法习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汉语学习,减少学习的偏误和学习难度,更好地领悟汉语的精髓,体会汉语之魅力。
1.我国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深受语言理论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追溯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十年对对外汉语教学起到很大影响,我国这部分教学与时代脱轨,受到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也不够系统。在上世纪50年代时,对外汉语教学尚存在是否要用翻译授课的争论,当时的教学注重听说训练,直接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并行,教育争论莫衷一是。
到了6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们开始认识到用翻译方式授课的缺点,开始采用汉语直入法授课,借助感性材料和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练习来掌握汉语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汉语的语法和规律。这有益于大幅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一阶段教师综合运用翻译法和听说教学及汉语直接教学,逐渐演变为多方式综合教学,教学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的学习。其后果是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了孤立的语言知识及结构,但缺少实际语言交流能力,在实际交流中往往出现语言技能完全正确但语言非常不得体的状况。
发展到70-80年代,为了解决实际交流问题,汉语教学引入了实际功能法这一模式,并很快在国内普及开来。这就区别于长久以来的以教授语言技能为目的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进而追求言语的得体。
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过程深受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吸纳了国际语言学理论的精髓,也融入了国内学界的思考与创新。国内语言学家的很多优秀成果,例如主谓谓语句、致使句等都被借鉴用于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而主张博采众长,综合式教学法。
2.比较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
比较法是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要想了解汉语的特点,就需要跟其他语种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揭示汉语与其他语种的共性及汉语独特的个性。成年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总会用汉语和母语做比较,例如课堂上,外国学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和提一些疑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将母语和汉语做相应对比,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汉语中可以直接以形容词作谓语造句:雨很大。但美国学生则习惯于“雨是很大”这样的表达,因为在英语里形容词前边习惯加系动词。这是不同语言语法的不同导致的不同表达。教师可以借助英汉词句对比,讲述汉语和英语的不同,教学生了解汉语中是可以拿形容词直接作为谓语使用的。
通过对汉语和学生母语的对比,可以带领学生探讨各种语言的规律,从而揭示出不同语言的共性和各自独具的个性。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母语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多层级的针对性教学。
同时,对比研究可以揭示汉语和外语之间的发音、词汇和语法及语言习惯的共性和差异,帮我们找到外国学生学习的难点,帮助教育界编纂针对性强的实用型教材。
3.教师的语言学素养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如果汉语教师具有深厚的语言学素养,就可以很好地分析出汉语和学生母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就可以及时准确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有预见地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干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掌控教学进度。
一个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熟知汉语理论和常识,更要掌握教学方法。语言学旨在研究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结构,并深入研习语言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教师正确认识汉语,并可以科学地分析汉语现象,是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基础。对语言学知识的掌握,可以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甄别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系统化科学化地开展教学。
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以语言学的知识基础来保障其科学性。比如句型教学法,其理论基础就是结构语言学。教师在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前,要深谙其本质,了解其语言学理论基础,再灵活地加以运用。在课堂上,教师无需宣讲孤立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而更应侧重于汉语本身的知识传授。教师要有能力甄别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才能真正帮到学生并赢得尊重。
结语
语言学理论对于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探索,都是必备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善用语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对其作出了试探性的评论。然后在批判言语行为理论不足的同时,举例详细地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关联理论视角,并进一步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言语行为意识,增强英语言语行为的社会交际功能。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J.L.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来塞尔(J.R.Searle)在继承和批判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Levinson,1983)。该理论已经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为哲学、语义学、语用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Sperber与Wilson在批判性地继承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分类方法,让学者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言语行为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言语行为意识,增强英语言语行为的社会交际功能。
一、理论回顾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奥斯汀建立的。奥斯汀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交际行为中的关系来分析话语的职能。这是以社会活动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所提出的一种语义理论,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语段而是一定的行为。言语本身是一种行为,进一步讲,言语是见诸行动的“有言必有行”。经过奥斯汀的论证,言语行为理论已经成为语用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奥斯汀区分了两类话语:表述话语(constativeutterance)和施为话语(performativeutterance)。二者在性质上有很大区别:表述话语指各种陈述,其作用是描写某一事件、过程或状态,因而有真假之分。施为话语是用来实施某种行为的,说话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因此无真假之分。他举的例子是:I~thisshipLiberte.Iapologize.Iwelcomeyou.Iadviseyoutodoit.以言成事在他的哲学讲演集《如何以言行事》中,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论证。一是把施为句分成显性(如,Iorderyoutoshutthedoor)和隐性(如,shutthedoor)两类。二是从区分施为句和表述句到提出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lacutionaryads),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acts)和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acts)。比如说,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家对妈妈说,"Iamhun-Eon,这是以言指事行为;他的意图是向妈妈要东西吃,这是以言行事行为;妈妈听了他的话,拿出东西来给他吃了,他达到了说话的目的,这是以言成事行为。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由他的学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哲学教授塞尔加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塞尔整理了奥斯汀关于言语行为的分类,根据适当条件提出可以通过5种语句实施5种基本言语行为:断言类(as-sertives)或者阐述类(representa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rrun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宜告类(declarations)。第二,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ds)的概念。所谓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通过一种以言行事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一种以言行事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与一定的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content)即一个语段所涉及的人或事以及对此作出的论断相联系,但同一命题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以言行事行为来表达。例如:“请你明天到小张那里去”;“你明天到小张那里去”;“你明天到小张那里去吗?”这是三个不同的以言行事行为:请求、申明和询问。以言行事行为和命题内容的这种关系都具有F(P}的逻辑结构。(P)为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F为它的以言行事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不一定用有区别的语言材料表达出来。例如“我一定准时去”这句话在相应的语境中可以理解为许诺、警告、申明和威胁。在不同的场合,这同一句话表示同样的命题内容,却体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言语行为。不论是奥斯汀还是塞尔,在他们的论述中都告诉人们:要真正理解话语的意义,只靠句子结构分析,靠逻辑语义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和传统的语义学不同,言语行为理论并不在句子的意义上过多纠缠,而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具体语境下的话语意义,交际目的,手段、效果才是它关注的对象。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联理论透析
Sperbe:和Wilson先回顾了前人对言语行为的讨论:言语行为理论起因于对过分狭窄地集中讨论语言的信息用法的反应。语言可以被用来实施动作—即言语行为。Austin争论到,要较好地理解语言的性质,必须涉及较好地理解语言是怎样被嵌人社会规范中,以及语言可能被用来实施的不同行为。言语行为理论家一直十分关注描述性的问题:有多少类言语行为?在论述了Searle的分类后S,<W说到,尽管言语行为理论对言语行为作出了一定的解释,“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识别通常是沿着格莱斯的方法走。”教师的话语如何能使学生在文化背景、情感及认知过程方面获得最大的关联性是至关重要的。请看:
例1:Thebattery''''sgoneflat.
这句话可以分析为一个直接陈述:电池没有电了。让人很容易想到一些语境,在该语境下说这句话的人也许会有下列语境隐含:
(1)听话人本不应该让电池用光了。
(2)听话人本应该给电池提前充好电。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隐含也应该进行言语行为归类,因此,(1)可以分析为责备,(2)可以理解为要求或命令。这样,言语行为理论本身可以作为对Gri,语用学的自然补充,从明示与隐含的角度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结合语境进行话语编码,从而形成互动的互明关系,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取目的语的内涵信息。塞尔认为每一类属的言语行为都与一定的句法形式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或者说有一个“言外之力显示机制”(illocutionaryforceindicatingdevice),再加上言语行为的实施条件,以说明话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类型。
SAW指出,句子类型与言语行为的类属之间的对应关系不能成立,除非把它们视为“不可信(insinsete)”或者“有缺陷"(defective)或者抛弃传统的分类,对言语行为进行重新分类:
(一)规约类言语行为
这类言语行为(如许诺、感谢、叫牌、宣战、询问等)可以在具有规约性的社会中实施,并且这些言语行为同样必须能够被辨认,以便能实施成功。
例2:(a)Ibidtwonotrumps.
(b)Two、trumps.
例3:Thespeakerisbiddingtwonotrumps.
有些言语行为的确需要进行交际,并且为了交际需要,同样还需要进行辨别。在桥牌游戏中出两张非王牌就是一个例子。为了实施这一言语行为,说话人必须通过语言手段用话语例2(a)进行明示交际;或者通过话语例2(b)或者语境假设例3进行推理。然而,研究叫牌是研究桥牌的一部分,而不是研究言语交际的一部分。一般地来讲,研究规约性的言语行为诸如叫牌或者宣战属于研究规约性内容。
(二)无法确定类别的言语行为
这类言语行为诸如:断言、构想、建议、声称、否认、要求、警告与威胁等,同样为了成功实施并不需要对其类别进行辨认。另外还有像预测这样的言语行为,可以从它的明示的内容或者隐含的某些条件进行辨别。
例4:Theweatherwillbewarmertomorrow.
例5:Thespeakerispredictingthattheweatherwillbewarmertomorrow.
预测性的话语之所以是预测不是因为说话人明示地交际他正在作出的预测,而是因为他明示地交际有关将来事件的一个语境假设,该语境假设是他自己无法控制的。这并不是说例4的说话人绝没有必要同时传达语境假设例s,或者对于例4的听话人辨认该句为预测绝不是相关联的。作出预测的事实可以被说话人明示,或者被听话人用通常采用的方式辨别出来。
(三)通用类(saying,telling,asking三种)
srw认为只有这一类言语行为可在语言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理由有二:听者明白这类言语行为是理解过程的重要一部分,而它们又不属于第二类言语行为;同时,他们既不像第一类那样是约定俗成的行为,也不像第二类那样是社会行为,他们具有“普遍性并属于真正的交际范畴,而不是约定俗成的行为和社会行为范畴。(1995:246)
例6;YourwillfinishtheworkbeTore6p.m.
例7:Willyoufinishtheworkbefi)二6p.m?
例8:Finishtheworkbefore6p,m.
很清楚像例6的陈述句,例7的疑问句,以及例8的祈使句,既展示出逻辑上的相似之处,也展示出了三者之间的差异。
例9:来吧,有本事你拿刀把我杀了!(选自农村人吵架的真实语料)
这句话很显然说话人决不会真心希望对方拿刀来把自己杀死。只不过是在气头上由于自己一贯瞧不起对方说的一句属于过激言行的气话而已。修辞上的疑问句常常不是真正地让对方提供信息。
例10:难道我们的子弟兵不是当今最可爱的人吗?
说话人用这个修辞性的疑问句只不过是来加强赞美人民子弟兵的语气而已。
还有许多类型的析使话语既不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愿望也不用来转述别人表达的愿望。试比较例11一12与例13与14:
例11:Drivertotraffcwarden:Pretendyoudidn''''tseeme.
例12:Keepmy崛off''''hisgarden,hetells,.AsifIcould.
例13:(a)He:Couldyoutell,thewaytothestation?
(b)She:Ttunrightatthetrafficlightsandkeepstraighton.
例14:Recipeformintsauce:~twotablespoonsofmintleaves,twoteaspoontosugarandhalfatablespoonofhotwater,addtwotablespoonofvinegarandleavetostand.
例11可以分析为司机表达他自己的愿望:希望交通管理员假装没有看见他违犯交通规则。例12可以分析为说话人对别人表达的愿望的一种转述方式,对这两个例子的解释都是可信的。但对于例13和例14却不可能用与它们相平行的分析方法。对于例13的听话人来讲,没有必要认定说话人实际上在意他是否向右转。也没有理由让例14的读者设想作者实际上希望任何见到这张食谱的人开始做薄荷酱。理解这些话语的关键,不是把它们归人请求性的或劝告性的言语行为类别,而是要辨别出所携述的事态是从说话人的角度,还是从听话人的角度进行表征的。究竟所描述的事态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取向是值得推导的。听话人必须靠推导才能得到答案。一般来说,与关联原则一致的第一个解释首先应该考虑。想要被听话人正确理解的说话人一定会确信他试图传达的解释是与关联原则一致的第一个解释。顺着这样的思路可能会建构出对祈使话语的满意描述。
例巧:你说说,你什么时候能把你的一说话就发火的“麦秸火’,脾气改掉?(选择于河南农村的一则真实方言)
例16:这种试验的步骤是什么呢?首先,……其次,……(选自中学的化学试验课老师讲解试验操作的真实例子)
例巧的说话人并非想让听话人这一次准确地给出他能够克制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一说话就发火的坏习惯,而是采取这种修辞问句的方式表达对对方坏习惯的强烈不满以及又无可奈何之情。例16是说话人即化学老师在讲解试验操作时采用的讲课艺术,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以便唤起学生的兴趣及技巧性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然后,他再一步一步地详细讲解下去。
在指出传统的言语行为理论在疑问式话语表达的言语行为的不足之后,S/W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即可以围绕释义性用法的概念来建构出对疑问式话语的描述。他们的构想是,疑问句式话语的听话人要重新找到该话语的逻辑形式并把它融合进''''IhespeakerisaskingWh-P,whereWh-pisanindirectquestion.疑问句式话语是对说话人认为有关联的答案的解释.
因而,言外之力的标记语,诸如陈述语气或祈使语气,或疑问句词序,仅须使说话人的信息意图相当抽象的特征明晰化,这是寻找关联的方向之所在。
关键词:外语教学 文化教育 背景信息
引言
我国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而偏重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本文重点论述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化教育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英语语言文化简史及概要。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不可能不谈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英语的根源很复杂,包括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等,这样一种语言难免不会出现混乱。但它同时也变得更富有弹性,也更强大。在需要新词时,英语本身设置的障碍很少。出版商每年都要推出记录大量新创词的字典,而英语随时准备接纳它们。
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全球大约1/3的人口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它;并且据估计到 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能比较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你会在罗马街头的广告上发现它;从东京的流行歌曲里听到它;在柬埔寨官方文件中读到它;德国的电视和广播中有它的专门节目;法国的商务学校教授它;波利维亚内阁开会时,它是主要的表达工具。诚然,这种在14世纪的英格兰只有“下等人”才讲的口语,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演变为全球通用的语言。
二、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认知作用。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而文学作品又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因此,开展外国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在语篇选取时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选入一些反映深层文化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注解,实践,对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学方法。
另外在课外补充上要下大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主题概括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要掠读,有的要精读,还有的就要反复咀嚼,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整个语言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和了解语言文化。
结语
我们提倡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加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未来社会的外语人才,不仅仅要具有外语语言的自如运用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许国璋,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关键词】英语写作 负迁移 词汇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09-01
一、对比语言学
英语或者外语教学和学习者在教和学这一过程中都普遍认识到,外语的学习更多时候会采用比较的方法,即对本族语和外语的比较。我国语言学家许余龙 (2003) 曾经对对比语言学下过一个定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描述他们的异同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领域。那么对比语言学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呢?许余龙 (2003) 曾对对比语言学进行了分类: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并且随着对比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现在能对语言的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因此宏观上有了语音对比语言学,语法对比语言学以及词汇对比学,微观上甚至可以对两种语言的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等等进行对比。所以对比语言学不仅对外语教学和学习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对于其他领域比如翻译也提供巨大的帮助。
二、词义负迁移
迁移(transfer)最早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术语,迁移即母语对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会产生促进作用,被称作正迁移;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不对应时,而学习者若还试图借助于母语而学习目的语,母语对目的语的掌握会产生很大干扰,被称作负迁移。1989年,美国语言学家Odlin认为迁移是目的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产生的影响。
汉语负迁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而且在英语写作中的干扰作用甚是明显。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会不自觉地受到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所以很多词汇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英语表达方式不地道。而语言迁移理论会帮助我们认清并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汉语的影响。在不同的层面,受汉语负迁移影响程度不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其词汇层面受到的影响尤其明显。
三、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果
本文通过分析兰州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40篇英语作文,试图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作文中出现哪些词汇层面错误。
通过在限定时间内要求从全校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中随机抽取的40名学生完成英语命题作文,并对这40篇作文进行批阅分析后发现,汉语对英语词汇负迁移的作用非常明显,表1首先列出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类别以及所占比重。
Table 1 Frequency and percentage of lexical transfer classifications in the subjects’ writings
四、汉语在英语写作中词汇负迁移现象分析
4.1搭配负迁移
(1)We should dig the potential of the market and motivate graduates to take up jobs in small cities. (挖掘潜力)
虽然“dig”在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挖,挖掘”,但指的是“开采”之意。所以这里不能简单地根据汉语词组而简单地进行词项组合。这个动名词搭配的正确的写法应为tap the potential。
(2)I had made large progress in English.(great progress)
large确有“很大的”意思,但更多是指物体体积庞大或空间面积广大,而“很大的进步”我们通常只用great progress。
(3)People should have a good life habit.(living habit)
此处搭配有误的地方为“生活习惯”,正确的英语表达方法应为“living habit”而非“life habit”。
4.2词义负迁移
(4)If the manufacturers keep uplifting the quality of their products, they will win back some market. (提高质量)
“uplift”有“提高”的意思,但指的是道德、精神方面的提高。这里可以用“improve”或“enhance”表示在质量方面的提高。
4.3词性负迁移
(5)I will attend to(attend) the meeting.
在该句中“attend”本来是及物动词,但在写作中却往往被学生误加to。英语词汇中的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的性质和汉语相同,也是以能否带宾语来区分的。英语的大部分动词是及物动词,而其中很多既可以用作及物又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因此在学习英语动词时不能仅仅记住词性,还必须弄清楚一个动词在什么情况下是及物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及物的,这样才能正确使用动词。
五、汉语在英语写作中词汇负迁移的思考
根据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假说和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理论,“人类语言结构存在着普遍性(Language/Linguistic Universals),这种语言的普遍性反映了人类的经验过程,反映了人类获得新知识能力的普遍性”。母语和外语在元语言层面的共性所产生的正迁移是有利于外语习得的。另外,母语的习得经验和认知能力也有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外语输入(Input),并协助学习者组织和控制外语输出(Output)。
外语的学习更多时候会采用比较的方法,即对本族语和外语的比较。事实上,比较不仅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广泛应用,它更是深刻认识、研究本族语和外语的一种方法。如今外语教学者和学习者都意识到很多时候外语教学会采用比较的方法,即对本族语和外语的比较。事实上,比较不仅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广泛应用,它更是深刻认识、研究本族语和外语的一种方法。因此,外语教学者应在教学过程中对英汉两种语言所存在的异同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比较,使得学生能对两种语言间所存在的异同有清楚的认识并能转化为两种语言间的正迁移作用。
同时,外语教学者和学习者也应注意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正确学习新单词并注重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提高英语写作的技巧和水平,规范英语写作的词汇用法。
参考文献:
[1]Cook,V&Newson, M.Chomskv,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2]Odlin,T..Language transfer[J].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态语言 特点与作用
体态语言是一种非有声语言,主要靠身体或身体的动作输出信息,作用于信息接受者的视觉器官,以实现信息发送者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表情、举止都置于学生的感官之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应十分重视这种无声语言的作用。
一、体态语言是门教学艺术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重要手段
体态语言是一种非口头语言的特殊信息传达方式,有心理学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70%是通过无声的言语即体态语言来完成的。主要是通过身体或身体动作输出信息、表达情感和态度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眉目传情”、“手舞足蹈”等就是体态语言在实际交往中的妙用。它能反映人的思想情感、道德修养、聪明智慧和性格方面的境界。体态语言不仅是维持课堂纪律、稳定教学秩序的需要,也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教与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二、体态语言的特点
(一)体态语言可以塑教师的完美形象
鉴于体育教学的特点,使用体态语言尤为重要。教师的举止仪容仪表等,反映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精神面貌。表情丰富自然,举止沉稳和谐,热情激昂,色(表情)、姿(姿势)、情(情感)紧密配合,刻画出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为人师表的风采。以此感染教育学生,是体态语言的独到的特点和作用。
(二)体态语言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解读”学生
体育课上,体态语言不仅可帮助教师树立完美的形象,亦可使教师利用体态语言获得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解读”学生。讲解和示范中,学生作出点头、微笑等积极的反应,这说明教师所讲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融为一体了。反之学生摇头、看表,说明教与学已经脱节,教师应理智地做短暂的沉默,并灵活机智地调整原教学计划、进度和授课方式,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
三、体态语言表达形式
体态语言的表达形式很多,主要是指教师通过眼神、微笑、身姿等来表现出教师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信息,从而创造出一种良好学习意境,激励学生学习。
(一)微笑
全人类有一个通用的一种动作,一种表示,一种交流形式,它存在于所有不同文化的国家中,它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地使用它,并理解它是相近的含义,那就是微笑。微笑表现着友善、谦恭、渴望友谊的美好情感因素,是向他人发射出理解、宽容、信任的信号。微笑,是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二)身姿
身姿是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表现在走路姿势、站立和坐的方式上。一个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站如松(直)坐如钟(挺)行如风(轻快)身姿,这对提高授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体育教师走向学生时,面对学生注视的目光,展现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自然大方、潇洒矫健,步伐轻盈而具有弹力,显出自信和快乐,使学生感觉出体育教师身上那种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力量。
四、体育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的作用
口语的传达多属于理性层面,是思维的工具,又可表达思维的结果。而体态语言则不是思维的工具,但有时可以表达思维的结果,而有时则可表达人的潜意识。体育教学中人体的运动是该学科的主要特点,体态语言的表达和正确运用则尤其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运用这些无声的因素,使之成为体态语言的教学的艺术。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渲染教学气氛,营造学习氛围
当学生面对的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得体、目光期待、表情和蔼,面带微笑,并伴以生动的语言,刚毅果敢良好的运动性格和气质风度。这样会对学生的运动行为有很大的感染力。师生之间会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情感,形成一种和蔼、快乐、渲染教学气氛。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表情、行为也应当随之变化。
(二)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加深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知和理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靠语言信息,而不借助一定的体态语言,就有可能表达不清动作技术的结构,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教师以身体动作作为语言范例,向学生展示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顺序要领和完成的方法等,使学生能直观、顺畅领悟。这样既增强了口语的效果,而又能牵制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会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三)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体育教师的眼神、表情和手势等非语言对学生具有心理暗示作用。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较好的,用赞许的目光给予肯定或引导集体鼓掌,使学生得到鼓舞。用微笑对待他们,能使学生从教师的神态中受到感染,得到鼓励,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克服因难的自信心,激发其练习的积极性,产生“老师相信我,我也能做好”的自信心理。实践证明,体育教师适宜的体态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节学生的心理,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形成自学、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教师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往往有些技术动作不运用体态语言是无法传递信息,它具有直观、顺畅、明显的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通过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就要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形象和气质的塑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妙语连珠,诙谐幽默,自然大方、潇洒矫健,深深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充分感悟体态语言的魅力,享受到体育带来应有的快乐,领悟到体育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