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教育方法

语言教育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教育方法

语言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幼儿语言教育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的概念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语言发展是智力发育的关键要素,这点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幼儿期是人脑发育最迅速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经过科学的教育与引导,可以使幼儿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因此,幼儿的语言教育工作不容忽视。在这个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应针对幼儿心理特点,通过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强化幼儿语言教育,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笔者摸索出了以下两点训练方法,希望与同行共同交流与探讨。

一、善用教材,激发幼儿兴趣

任何专业的教学都离不开因材施教的原则,幼儿语言教学也不例外。它需要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选取能激发幼儿兴趣的对象来达到幼儿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儿歌、儿童故事、儿童诗歌等。

首先,诗歌是一种以儿童作为主体对象,用于儿童聆听、吟诵并且阅读的文学作品。幼儿时期,人的思维最富于想象和联想,孩子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万物都生动而富有灵气,他们相信,在他们的身边,鱼儿会舞蹈,鸟儿会歌唱。儿童诗歌不仅内容丰富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押韵,深受幼儿的喜爱。例如,儿歌《小熊过桥》,“小竹桥摇啊摇,有个小熊来过桥。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儿歌让幼儿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小熊憨态可掬的过桥情景,同时“ao”的押韵,使这首儿歌不仅简单易学而且音调生动。幼儿期儿童语法结构单一,词汇贫乏,儿歌用朗朗上口的文字将正确的语法、词汇与幼儿口语结合起来,不仅激发了幼儿对语言模仿的兴趣,同时能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儿童故事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文学题材。不论是家长还是幼儿教育者都可以发现,听故事几乎是所有孩子都痴迷的一种语言活动。儿童故事是幻想与现实巧妙的结合体。幼儿喜欢听故事,是因为故事里有着各种不同的画面和角色,为幼儿打开了一道想象的大门,森林里的小动物、城堡里的公主、勇敢的小精灵和邪恶的巫婆似乎都鲜活地存在着,在故事中,幼儿能轻而易举地辨别善恶与美丑,他们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宣泄着情感,感受着大自然的奇妙与多姿。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幼儿观看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儿童剧,使幼儿在鉴赏中得到潜移默化的语言学习。

二、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幼儿语言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教师除了精选教材,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堂,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使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一,提问是吸引幼儿注意力、打开幼儿思路的有效途径。语言教学中,好的提问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总是停留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的无教育意义层面,必然会出现幼儿毫不思考,盲目从众的单字回答。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的提问不注意难易程度,不切实际,也同样会导致幼儿无法回应并对回答问题产生抗拒的负面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尽可能多的启发性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不受修辞和语法的限制,既为幼儿提供了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又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经过大脑的整理进行表述。例如,在儿歌《春天来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自由表述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并根据幼儿的答案用儿歌中的语句重新表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幼儿在完成语言训练的同时促进思维发展

第二,设置主题情境,培养幼儿表现力与创造力。其中包括了儿童故事的分角色表演和情境游戏。讲故事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故事就像是一扇扇,能让幼儿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奇妙世界。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参与故事的表演,不仅能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表现力。在选材上,教师要注意挑选那些符合幼儿年龄、有教育意义、人物个性鲜明、情节单纯又富有趣味性的文学作品。让孩子担任角色表演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分析人物性格,运用不同的音色、音高和音量去完成不同的形象塑造。例如,儿童故事《三只小猪》;猪大哥憨厚老实但比较懒惰,声音可以稍微低沉,语速较慢;猪二哥比猪大哥年幼,但也不够勤快,声音可以相对平稳;猪小弟年纪最小,声音可以清脆响亮,语速稍快;大灰狼凶恶狡猾,扮演时声音沙哑低沉,油腔滑调。运用不同的声音在角色塑造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做些简单的动作,并且根据故事内容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声情并茂的表演,可以使孩子体验到语言与表演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创造力。

情境游戏是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创设幼儿同伴间的情境交流模式,使孩子在自由、平等、和谐的集体气氛中轻松交谈,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在观察成人或和同伴的交往中获得经验并通过自身与外界的交往实践得到发展。成人与幼儿的交流,很容易形成成人主导幼儿被动回应的模式。相反,在一定的主题情境中,幼儿间的交谈更能体现他们沟通交流的平等性与自由性,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交际能力。例如,以“商店”为主题的情境游戏中,让孩子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两种角色,自己配对,共同演练他们在生活中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商店的情景。这种情境游戏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幼儿口语交际的能力。

总之,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智力开发的基础。科学地进行语言教学,需要教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实践,在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鹏朵.提高幼师语言魅力促进幼儿交往能力[J].宁夏教育,2012,(12).

语言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教学;教学法; 方法论

引言

语言教学作为一种职业出现在一百多年以前。这一现象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出现。语言教学的方法概念——基于一定的语言及语言学习理论的系统教学方法的集合——作用强大,而探寻更好的方法一直是广大教师和应用语言学家所倾心致力的。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将“寻求正确的方法”视作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一些人认为,外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们假定,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最终将揭开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奥秘并形成一种新的“超级方法”,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另一些人更为乐观地相信,这种“超级方法”就蕴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法之中,充分挖掘这些方法将会戏剧性地改变眼下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

所有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包含着一套关于“如何完成教学”的规则。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强说的训练,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语言模式;有的强调发挥所记住的对话或课文的作用;有的则要求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尽快地进行相互交际的尝试。尽管不同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对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规定则是一样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种材料、何时教和如何教,对学习者的规定主要在于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由此确定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按照这个规定,教师的工作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方法的要求相一致。

Skilbeck(1982)曾把历史上的教学法按教育哲学划分为三类:经典人文主义(Classical humanism)、重建主义(Reconstructionism)、渐进主义(Progressivism).经典人文主义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阅读,吸收目的语文化,是接受教育和思想训练的途径。教学目的:人文教育;教学大纲:内容定向(content-oriented);教材编写:主题为中心;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测试手段:常模参照系(normal-referenced)。其不足之处是,过于注重语言知识,偏重书面形式,忽视口语能力培养,不能保证获得运用外语的能力。

重建主义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首先是口语交际,听说教学应处于领先地位。教学目的:工具掌握;教学大纲:目标定向(goal-oriented);教材编写:以句型、情景、功能、意念为中心;教学方法:前期注重模仿、重复、记忆,后期强调意义教学、情景教学和角色表演;测试手段:标准参照系(criterion-referenced)。不足之处是,前期的机械训练,忽视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过程枯燥、挫伤积极性,活用能力差;后期的排练和表演只能培养照本宣科能力,不能保证根据交际实际的应变能力的获得。

渐进主义主张学习外语要投身真实的外语环境中,根据个人需要,由学习者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际能力。教学目的:交际能力;教学大纲:过程定向(process-oriented);教材编写:信息源;教学方法:教师提供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试探、归纳,从而内化语言再外化为交际行为;测试手段:自我评估。不足之处:需要目的语环境,语言基础不牢,学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停滞不前。

这三种理论都有可取之处,“任何企图发展某一理论而排斥其它理论,事实证明是不明智的,最有益的尝试莫过于把三者的优点综合起来”。

语言教学方法论的定义

语言教学方法论是语言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选择的活动、任务、经验及其运用方式的总称,是确定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既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也不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死守的一套僵化的准则和程序,而是教师每面对一组新的学习者时都必须重新进行的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及其过程。从大量的教师培训课程或语言教学过程来看,作为一种探索过程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其间是大有差别的,在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特殊的方法都可以成为教师模仿和内化的模式。

语言教学方法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的表述会包括语言本质的理论及语言是怎样被学习的,更具体地还包括二语习得的理论。这些理论跟语言教学的各种方案特色相联系。这些方案特色可能包括规定的目标、课程说明、活动的种类、教师的角色、学生、教学材料等等。方案特色又与实际教法和学法相联系。这些因素的全部集合就形成了语言教学的方法论。

语言教学方法论的流派

在方法论中经常在方法(methods)与套路(approaches)之间做一个划分。方法是指具有规定的技巧和做法的固定教学体系,而套路表示在课堂上可以用多种方式解释和应用的语言教学哲学。把这种划分看成是定义从高度规定的方法到松散描述的套路之间各实体的连续体的也许是最有有用的。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这段时间常被看成是“方法的年代”,在这一期间提出了很多语言教学相当详细的规定。情景语言教学在英国发展起来,同时一种平行的教学方法听说法出现在美国。在方法阶段的中期,继当时流行的情景语言教学法和听说语言教学法之后,又提出了多种语言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用如下的名称推出:沉默法(Silent Way), 暗示法(Suggestopedia),社区语言学习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在1980年代,这些方法又被一些互动性更强的语言教学观超过,后者被统称为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交际法提倡遵守如下的一套宽泛的原则:

·学习者通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习语言。

·真实而有意义的交际应当是课堂活动的目标。

·流利是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交际包含着不同语言技能的整合。

·学习是一个创造性的建设过程并需要不断地尝试。

然而,交际法的倡导者们并没提出可以最好地实现这些原则的一套做法,这就使得交际法更接近套路而不是方法。

交际法衍生出很多其他教学法,他们遵从同样基本原则,但在语言哲学细节上或教学做法上却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这些派生出的套路包括自然套路(The Natural Approach)、合作语言学习套路(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内容教学套路(Content-Based Teaching)及任务教学套路(Task-Based Teaching)。这些方法很难简单地说清楚,然而,详细介绍这些套路和方法的不同与相同的文章是有一些的(e.g., Larsen-Freeman, 2000, and Richards & Rodgers, 2001). 看一看各种方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概况就可以基本了解各种方法的观点。下面就是部分方法的概况表

从上表看出,有些教法流派把教师当作理想的语言楷模和课堂活动的指挥者 (例如,听说法,自然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 ,而其他流派则把教师当作背景知识提供者和学生的课堂伙伴 (例如,交际语言教学法,合作语言学习法)。

还有一些普遍的问题各教学法和套路的代表人物对其反应不一。例如,成人学习第二语言能不能与儿童学第一语言一个模式?一类学派(如,全身反应法,自然法) 提出第一语言的习得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普遍成功的语言学习模式,因此第二语言教学必定以第一语言习得为样板。相反的观点 (如,沉默法,暗示法) 认为成年人的头脑、兴趣、时间限制及学习环境都与儿童不同,因而成人的课堂学习模式应当与儿童学习第一语言的自然模式有很大不同。

另一个重要区分是语言学习的初期感知与产出的作用上。一个学派提出学习者一接触新语言就应当开始积极地交际和使用它(如,听说法,沉默法,社区语言学习法),而另一个学派说任何企图产出之前都应当有初始的和延续的接收期(听、阅读)(如,自然法)。

现状与未来

二语教学跟其它领域一样,其方法的走向总是难以预料。当前的一些预测认为当前的趋势会继续和改进,另一些预测的观点则有点像科幻小说似的。下面是对未来二语教学会有重大影响的十种情况。

1、教师/学生合作

在未来的教学计划中对师生的配合会给于更大的关注。教师将被鼓励去发现自己的教学法风格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风格特点,之后是两者配合起来。将发展出相互配合的教学和学习技巧,用相似的语言学习风格和套路把学生和教师联系起来。看一看图2中勾画出的教师与学生角色,人们可以预测会发展出这样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偏爱的方式在教育场景或技术资源方面是相一致的。

2、方法的相互作用

尽管对方法共同性的寻找结果不令人满意,但方法间确实存在着共同性。各种不同方法的要素杂交形成一个共同的语言教学程序,这似乎是找到能最好地支持有效学习的方法的正确道路。各种方法和套路通常都是作为独特的和唯一的方法和套路提出的,然而当语言哲学基础相似时,把不同方法和套路的做法结合起来似乎更为合理。人们可以称这个套路为“折中套路”。

3、课程发展思想

很笼统的教育设计观点并没有让语言教学受益多少。语言课程观来源于一般教育并把成功教育看作是知识、教育、学生和管理的紧密结合。从这个观点来看,方法论被看作为必然被思考出并与课程上的所有其他意图一同实现的几个教学意图之一。

4、内容基础

基于内容的教学认为语言学习是聚焦于意义(即聚焦于获得某种特定的主题内容)的副产品,而且支持语言学习的内容主题的选择应能最好地与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相一致并能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最佳发展。对于语言教育者来说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内容"和“多少内容”能最好地支持语言学习。对语言教育者来说自然的内容就是文学和语言本身,而且我们开始看到在语言教学中对文学和语言的主题重新有了兴趣。

5、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的概念来自于Howard Gardner (1983)提出的关于人的才能的多元智能观点。这一模式是普通教育中提出的众多学习方式模型之一,语言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追踪调查。下表是Gardner提出的八项本能智能, 它表明富于语言的课堂任务类型能迎合这些特定智能的每一种。

这里的挑战是识别各个学生的智能,之后确定适合的和可实现的教学任务。

6、全功能反应

交际语言教学法是建立在早期的描述语言的概念/功能观点上。现在话语分析和体裁分析的新进展及图示理论、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的新进展再次激起了对语言教学功能法的兴趣。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有一种教学观引起了对一语和二语教学的广泛再思考,教学采用五种基本文章体裁:报告、程序、解释、说明、叙述。功能教学模式的改进会引起人们在一语和二语教学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体裁和文章的类型。

7、各种策略

“学会学习”是教学对语言学习策略关注中的重要主题。这样的策略在最基础层上包括记忆窍门,在较高的层次上包括学习、思维、计划和自我监控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策略确实是可以教给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者将在语言学习任务中应用这些策略,而且这样的应用确实在语言学习中取得了重要的收获。简单而又很高效的策略,如帮助学习者记忆和使用二语新词汇的策略,会吸引教学者对各种策略的广泛兴趣。

8、词汇短语化

词汇短语化的观点认为只有“少部分口语子句是完全新创造的”,“被记忆的子句和子句系列构成了日常交谈中听到的流利口语的很大部分”。据估计“一个成年讲英语的人所掌握的被记忆的完全子句和句子的数量可能至少要达到几十万 (Pawley & Syder, 1983)。大规模计算机语料库的研究给了词汇短语使用的理解很大帮助,为二语习得研究者对词汇短语的猜测性探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于语言教师,这种探究的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教学应当以那些被记忆词汇的定式、组合方式、变化方式以及出现的情景为中心。

9、零区全语言

对某种“聚焦于形式”的再次感兴趣为当前的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动力。“聚焦于形式”的观点贴着提高意识、注意、参与、提高输入等各种标签,它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上:学生只能学会他们认识到的东西。全语言的倡导者们声称提高学生对语言工作方式的认识的一种方法是经过一个包含更广泛语言活动的学习过程,包括识词学习、过程写作、真实内容和学生合作。

10、全正面交际

全正面交际这种方法注重非语言沟通作用的发挥:节奏、韵律、速度、音频、音调、语调、重复、犹豫不决的现象、讲话的姿态、面部表情、手势、距离等非语言信息。我们知道人类交际的语言部分只占全部意义的一小部分。甚至有语言学家宣称“我们在交谈中非言语方式转递的信息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交谈的言语方面常常可以忽略了。”尽管有这些说法,语言教学还是选择了把注意力放在人类交际的语言部分,即便在教学当中我们采用了所谓的交际教学法。

结语

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和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出现,人们对外语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因此外语教学法流派异彩纷呈,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半个世纪以来相继出现的外语教学法已有近20种之多。各种外语教学法虽各有主张、各具所长,随着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发展,逐渐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各取所长的折衷化现象。这是因为在理论上,各种外语教学法的语言观不同,导致其方法论亦各不相同。而往往是某种教学法侧重或强调了某一方面,从而取代或弥补了一些先前的教学法。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必然存在着某些不足,这又为新的教学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和可能。这是教学法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而各种外语教学法为巩固存在、扩大影响,还须向其他教学法甚至是对立的学派借鉴。这种规律久而久之,便引发出大融合、折衷化的趋势。在具体的外语教学活动中,往往是多种或几种教学法混和交替使用,只不过是有的采用得多一些,有的采用得少一些罢了。

参考文献

[1]Christison, M. (1998). Apply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FL education programs.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6 (2), 2-13.

[2]Brown, H. 1994a.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egents

[3]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4]Howatt, A.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Richards, J., &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Scarino, A., Vale, D., McKay, P., & Clark, J. (1988).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 Guidelines: Book 1

[8]Skilbeck, M. 1982 “Three educational ideologies” in T.Horton & P.Raggat (ed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the Curriculum, Hodder & Stoughton

[9]外语教学法(新本) [M] 应云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王 岩. 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 上海:外语界 2001(2):25-28.

语言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而对于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够重视,忽视了语言形式的意义和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性,忽视了语言的文化教育,导致学生交际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进而转化成为自身的文化能力,是今后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制度、宗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制约和影响。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而明确这一点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讲尤其重要。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只能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所写的内容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所犯的语法或语音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习惯,在习俗上不能接受。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因此,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四、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一)正确使用注释

教材中对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理解很困难,有时还会引起理解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化难为易,可以利用一些事例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把这些零散内容进行系统化让学生易于接受,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二)应用归纳教学

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实现语言交际的现实性和得体性。

(三)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

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介绍外国文化中的异国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这些内容学生们很感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英语教学。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时进行。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英语故事,将这些故事进行分类。将有些故事当作课文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将这些故事作为阅读材料,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四)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体验教学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但通常情况下条件不会允许。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教师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齐筠.语言,文化及英语听力教学.外语学刊,1998,1.

[2]罗传伟.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刘书英,张光明.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外语研究,2002,6.

语言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韩国语;语法教学;教学方法

提到韩国语语法,很多人都会皱起眉头,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枯燥难以理解的语法条条框框。如果把语言比作是一个鲜活的人物的话,那么语法就是它的骨骼;如果语言是一座建筑物,语法就是它的主框架。语法学习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当中。没有语法,学生学到的将只是一系列的词汇,话不成句。随着中韩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韩国文化、韩国语言、韩国美食深受大家的喜爱。中国大地掀起了“韩流热”的风气,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韩国语专业。韩国语在中国虽然发展猛烈,但由于韩国语教育起步比较晚,加之韩国语语法复杂繁琐,使学生在学习韩国语时难免产生错乱无章、理不清头绪的感觉。所以本文将如何教好韩国语语法、如何让学习者更容易吸收语法内容做了以下总结。

一、明确学习韩国语语法的目的

让学生明确知道学习韩国语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灵活运用语法之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要掌握语法技巧,灵活运用语法,不要死记硬背语法,而要在具体语境中去学习语法”。学习语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韩国语能力而服务的。

二、了解韩国语语法顺序特性

韩国语与汉语的语法顺序截然不同,汉语的语法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而韩国语的语法顺序是:主语+宾语/补语+谓语,通过举例针对韩国语特有的语法顺序对学生进行分析讲解。

例如:

나는 3편의 영화를 다 보았다.(我看完了三部电影)

그녀는 너무 예쁘다.(她非常漂亮)

通过以上的例子学生很容易看出动词和形容词做句子的谓语,需放在句子的结尾处。以这种方式授课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韩国语语法顺序,不容易混淆,不容易出错。

三、多钟多样的教学方法

韩国语语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可根据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况大体分为:演绎法、归纳法等。在传统的语言语法教学中,老师习惯使用演绎的方式进行教学,演绎法就是将语法的涵义和用法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根据教科书的例子让学生反复朗读。这种方法通常会造成学生只会模仿,不会灵活运用,学生出现记得快,忘得也快的现象。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语法产生反感,无法提起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语法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纯粹的语法知识灌输。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授“-는게좋겠다”这个语法知识点时,老师会先讲解“这个语法用在动词词干之后,对某件事、某个人发出忠告或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使用”。学生虽然听完老师对涵义的讲解,却不能理解及运用此语法,所以我在授课时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归纳教学法。先给学生举很多生动形象的例子,使学生对这个语法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们的心和注意力,然后再进行讲解。

例如:

오늘은 집에 일찍 가서 푹 쉬는 게 좋겠다.

今天早点回家好好休息一下比较好。

음악회에 가니까 정장을 입는 게 좋겠다.

既然是参加音乐会,穿正装比较好。

根据以上例子先让学生从中寻找出共同点和语法知识的使用规律。然后老师再讲解这个语法使用范围,其中把“-는게좋게다”完全分开来讲。等学生对此语法完全理解之后,再根据此语法进行大量的实例练习。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抽象讲解。使学生能够牢记语法,对语法学习和掌握起到很好的效果。

除了总体教学方法的转变之外,老师在进行韩国语语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设定更多的辅助式教学方法:

1.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语法数据库

在每次讲语法课结束后,老师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跟本课堂语法知识有关的作业,并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将学生做错的语法用红色笔标记出来,老师对学生习惯出错语法进行整理后,下次课上对学生做错的语法有针对性的讲解。课下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语法进行归纳整理。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纠正学生常犯的语法错误,还使学生加深对语法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避免再次出错。久而久之,学生把错题归纳整理后就形成一套自己的语法“数据库”。避免以后乱用语法、混用语法、错用语法的现象出现。

2.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语法手册

韩国语语法看似简单,每次给学生单独讲解一个语法知识点时,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很容易理解,而且可以马上举例运用。问题是一旦把所有的语法融入到一起,学生就会混乱,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语法用词有很多种,根据语义不同,所使用的词汇就完全不同,所以相同的语法知识点很容易使学生乱用或是错用。

例如,表示原因的韩国语连接词尾就有“기때문에、아/어/여서、-느라고、-기에、-길래、-(으)므로”等很多个。这些全部是表示原因关系的,学生在使用时容易理不清头绪,产生困惑。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初级阶段学习语法时,就要建立自己的语法手册,对每堂课学习的每个语法的意义、用法、例句等做出详细的整理。并以此为主线,将以后每次学习到的语法逐渐添加到手册中,出现类似的知识点时应用例句加以区分。学生长时间归纳总结语法知识,就会形成自己独立的语法知识网架。在具体应用时能从自己独特的语法结构体系中进行抽取,做到信手捏来,游刃有余。

3.理论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

韩国语语法教学必须将理论教学与练习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作用。单纯的理论教学枯燥无味,使学生感到疲倦,不愿意学,但是单纯的练习教学法,学生只会反复模仿语法,达不到灵活运用的目的。老师只有在课上将理论和练习有效地结合起来,用练习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才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法运用能力。

4.精炼教学语言,减少教学障碍

有很多老师在讲授韩国语语法时,常常习惯用专业术语来讲解语法内容,因为很多专业性术语学生们从未接触过,往往以这样方式给学生授课,会给学生带来困扰,无法理解专业术语的意义。久而久之,使学生对韩国语语法产生新知识不理解,旧知识一知半解,新旧知识混淆不清。作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简单易懂、简洁精练的语言,摸索出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将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大大减少学生学习语法的障碍,同时减轻学生对于语法学习的负担。

5.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

老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时应搭配人物、动作、图片或使用多媒体来制造语言环境,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语法教学形象化、直观化的目的。使用多媒体及图片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大调动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过程。如果单纯用口头模拟情景讲解,学生很难理解知识点,老师更不能有效地渗透知识点,很容易出现老师一人在讲,学生无人在听的课堂气氛,长时间下来学生会对韩国语语法产生抵触心理。老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及运用语法知识点,可以在设置模拟情景时,展示出韩国的景区、美食等图片。通过这些辅助材料,不仅帮助学生了解韩国民族文化特点,更是提高了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的巩固性。

四、语法和语言教学融为一体

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注意把语法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不把语法教学融入到韩国语语言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误解,认为语法是单体,无法把语法知识与语言知识结合到一起合理运用,进而出现学完不会用,学完就忘的情况。老师在授课中只有把语法融入到语言中,才能使学生达到学好韩国语的目的,老师在授课中不应单讲语法,而是要把语法和语言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串连在一起,进而使学生达到学好韩国语的目的。

韩国语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韩国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每位韩国语老师都应该加强对韩语语法教学的探讨和研究。这样既可以完善韩国语教学方法,还可以借鉴他人在语法教学中的好方法、好点子。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韩国语产生极大兴趣,同时提高韩国语语法教学质量。作为新一代韩国语教育者,应当不断地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寻找出一套有效而实用的韩国语语法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韩国语语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英华.韩语语法教学方法研究,2010

[2]王沐阳.应用韩语专业教学方法点滴 时代教育,2011

[3]沙艳华.韩语词汇教学初探,2012

[4]全金姬.交流式韩国语语法教学方法探析,2007

语言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体验式情境创设

一、幼儿语言教学的意义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和关键时期。幼儿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语言有自身的结构要素和结构规则。幼儿除了通过活动和交往,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关知识外,还需要有专门组织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幼儿有集中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还可以使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语言经验,锻炼幼儿在众多的同伴或成人面前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活动中愉快情绪的相互感染,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

二、幼儿语言教学创设体验式情境的意义

1、创设体验式情境能发展幼儿的内部言语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促进语言学习。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正是内部言语形成的过程。

2、创设体验式情境能发展幼儿的独白言语

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经常运用看图说话、看图片猜想图片故事内容,幼儿在描述过程中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创造力。

3、创设体验式情境能发展幼儿的对话语言

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游戏化,就是通过角色的扮演来进行的。比如语言游戏"买果子",教师与幼儿共同准备扎头的头巾、各种水果、水果篮子等物品来创设情境,幼儿分别扮演买水果的顾客和卖水果的营业员。营业员吆喝"苹果、桃子、柿子、李子、栗子、梨,好吃的水果,大家来买呀!"顾客则问"某某水果多少钱一个?""某某水果2元钱"、"我买某某水果"、"给你,欢迎下次再来。"通过这种游戏情境的体验,角色的扮演,在不经意间发展了幼儿的对话语言。

4、创设体验式情境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言语

丰富生动的情境给幼儿以真实的生动的情感体验。真就是美,美则激发创造。情境教学从观察入手,大量的观察,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象广远的情境,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表象,给他想象添上了有力的双翼,使他的创造力能够升腾。如让孩子表演白雪公主,孩子除了模仿表情、言语,更可以想象白雪公主是如何战胜巫婆,怎样生活下去,可以让想象的空间拓展。

三、幼儿语言教学如何创设体验式情境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创设体验式情境

当今社会是现代化信息时代,电化教育手段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电化手段运用,使我们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完整、便捷。如语言活动《大灰狼娶新娘》,活动一开始,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喜庆的唢呐音乐,让孩子们说说,这段音乐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很快有孩子说:"小燕子结婚了!""抬花轿娶新娘!"……(孩子们的经验大多来自于电视剧,这也得归功于多媒体的视听功效吧!)他们一个个都被感染了,小脸上喜气洋洋,就如真正置身于一个婚庆现场一样。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说有一只大灰狼今天也要娶新娘,你们想不想看看它的新娘是啥模样呢?此时语言的诱导很快又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转入新的情境,孩子们都充满期待与好奇,随后老师播放故事PPT,在"新郎"的"新娘,新娘,让我看看你的……"的话语中,"新娘"的手、脚、尾巴和嘴巴一一展露,老师逐个引导幼儿猜猜、想想、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只手(脚、尾巴和嘴巴)啊?"、"谁还会有这样的手(脚、尾巴和嘴巴)呢?"孩子们很快学会了"新郎"的问话,并乐此不疲地学说,且在简洁、形象、有趣画面的启发下,不用多说教,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出"毛茸茸"、"尖尖的""又粗又长"等词语的含义,学习投入而轻松,活动有趣而生动。

2、借助实物操作创设体验式情境

小班幼儿直观性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过程中借助实物操作帮助学习的重要性。如小班语言活动《香蕉变戏法》,老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一根香蕉,让孩子们自由地把玩香蕉,发现香蕉在不同的摆放形式下给人的视觉印象。由于有了具体的实物和直观的形象,孩子们在有意无意间发现了好多的变化。如朝下放时像拱桥、滑梯、像月亮;躺着朝上时又变成了小床、小船、摇马等;垂下来放的时候像机器人、像大刀、像大大的豆荚等;放在嘴与耳之间又像电话、像手机;李梓无意间把香蕉横放在嘴上,洋洋指着说:"呀!你长胡子啦!",大家全玩起了胡子,有上八字胡、下八字胡,还有的把香蕉竖在下巴上,留起了山羊胡;接着又出现了大象的鼻子、野猪的牙齿、牛角号、、翻跟斗的虫子……在分享香蕉时,孩子们自己体验剥香蕉皮,以及剥的过程中香蕉又是如何变戏法的,孩子们说像花儿、像喷泉、柱子、蜘蛛网……又在吃的体验中,发现变短了、变小了、变没了……如此这般,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操作实物香蕉的过程支持,凭空想象,绝对变不出这么多的戏法,而真实的体验让活动不再枯燥,在操作情境中快乐体验,主动积极地投入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轻松学习,大胆想象,活动氛围愉悦,师幼互动和谐。

3、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有时在语言故事的讲述前,我们往往准备一个情境表演,可以请其他班的小朋友进行角色表演,如故事教学活动《小熊请客》,请几个小朋友排练好小话剧进行表演,让孩子们观看,这种生动的角色表演能引起幼儿的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很容易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及对话,学起来就轻松愉快。在孩子基本理解的基础上也可以让孩子们进行角色表演,孩子兴趣高,语言表达会更流畅,更能体验角色的情感。这比枯燥的讲解更能吸引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利用大自然的情境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源泉。常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让幼儿自由感受大自然的美、真,以此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比如,我们带孩子到海边,踩文蛤、捉泥螺,在海边嬉戏,感受海的广博、物产的丰富,游戏劳动的快乐。大海给孩子启迪,他们的思维活跃,语言如珍珠般闪光。比如孩子们欢呼着:"大海,我来了!我投入你的怀抱了""大海是那么大,一眼看不到边。"这些词 ,从大班幼儿口中说出是多么令人惊喜。

当然,体验式情境创设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一个萝卜一个坑,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抓住其主要信息,设置出贴切适宜的情境来,这样才能给小班语言活动带来情趣、兴趣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