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环境工程

资源环境工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环境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源环境工程

资源环境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工业;环境;脱钩;金昌

中图分类号:1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3-0162-04

DOI:10.13483/ki.kfyj.2015.03.03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旧有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以及一系列经济结构失衡,比如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对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过度依赖,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巨大等。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则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很好的模式。要低碳与发展共同前行,打破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以及环境恶化之间的连接势在必行。这个打破连接的过程就是脱钩(Decoupling),也叫解耦,即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以及资源产业过分依赖,重工业比重大,劳动就业结构单一,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单位产品耗能大,空气与水体污染严重,生态失衡。另外由于建市时往往只考虑了资源优势,较少考虑自然条件与地理区位,多数城市位于偏远地区甚至沙漠里,又制约了城市进一步发展。这类城市若不及时转变发展模式,将会随着资源开采殆尽、环境严重污染而走向消亡。资源型城市建设低碳社会面临的困难是所有城市里面最多、最复杂的,若能成功转型,无疑将在我国建设低碳社会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甘肃省金昌市是典型的以工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必然与能源的高消耗紧密相连。2012年金昌市工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为75.8%,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3.61%,工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7%,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市总能耗的88.23%。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物排放,有色冶金业作为金昌的支柱产业,向来是污染大户。同时金昌地处戈壁,生态承载力低,自然净化力差,高污染产出与低污染处理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金昌实现生态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工业发展对资源利用、环境影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应用Tapio弹性脱钩模型定性定量地研究了金昌市2002--2012年间工业发展与能源消耗、污物排放的关系,以探索新形势下资源型城市发展之路。

(一)方法和数据

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污染,“脱钩”则是断开这种关联,即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与造成的污染。本文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统称为环境成本,代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脱钩”又被细分为“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前者指环境成本与经济同时增长,但环境成本的增速小于经济增速,后者指经济增长而环境成本下降。自从“脱钩”被引入到资源环境领域,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评估各地区的环境政策、发展现状,并提出应对策略。已有研究对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为主,判断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否出现脱钩等现象以及脱钩的程度等。

在诸多脱钩研究方法中,以OECD的脱钩指数法与Tapio的弹性因子法应用最为广泛。弹性因子法不受统计量纲变化的影响,能够清晰界定和说明各种环境成本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数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政策方案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文采用Tapio的弹性因子法,公式如下:

其中e为弹性脱钩指数,EC为环境成本,DF为驱动力,代表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益。根据e与1的大小关系以及EC与ADF的正负情况,可以将脱钩状态分为强脱钩、弱脱钩、衰退性脱钩、强负脱钩、弱负脱钩、扩张性负脱钩6个类型。由于传统上以e=1来界定脱钩还是负脱钩容易过分高估一些较弱的变化,于是Tapio法将该分界点向两边各扩充了0.2,定义0.8

本文全面分析了金昌市工业发展与环境成本的动态变化,利用弹性因子法计算了金昌市2002--2012年间工业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硫排放、烟尘排放、废水排放与工业增加值之间的脱钩关系。

本文从2002―2013年《中国环境年鉴》、《金昌市统计年鉴》与《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取相关统计数据,具体包括金昌市历年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耗水量等。由于工业增加值反映的是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和转移价值,较之工业总产值可以更确切地反映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效益,所以选用工业增加值作为驱动力。

工业发展产生的环境成本有两种形式,前一种是资源索取,表现为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完成生产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后一种是污染物排放,表现为向自然环境排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前一种用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工业用水量来分析。由于工业增加值能耗数据缺失,故只能分析至2006―2012年。对于后一种,由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物)中废水以及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烟粉尘对环境有较直接、严重的影响,故选其历年排放量计算相对工业增加值脱钩指数。

二、结果

2002―2012年间,金昌市的工业高速发展,除却2008年受到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使得该年工业增长率仅有5.4%,剩余年份工业增加值都是两位数的增长率,即%ΔDF一直为正,所以脱钩指数总是位于第一、四象限,只会出现强脱钩、弱脱钩、扩张性耦合与扩张负脱钩四种情况。但由于金昌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能耗,重点耗能企业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举措,提高了行业加工转换效率,使能耗增长速度慢于工业增长速度,从图2中可见,2006―2012年间工业能耗总量一直在增加,同时脱钩指数小于0.8,为弱脱钩,能耗增长率小于经济增长率。2008年金融危机时,工业增长率只有5%,能耗总量几乎没有增长,可见这一年脱钩状态虽好,却是由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

金昌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毗邻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常年干旱少雨,水资源稀缺,社会节水意识较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较高。2002―2004年,工业用水增长量为正,同时脱钩指数小于0.8,因此为弱脱钩。2005―2006年实现了强脱钩。2007―2012年用水增加量都为正,2007年脱钩指数开始反弹,2008年达到了4.45的高值。2008年金融危机时工业增长率只有5%,而工业用水却大幅增加了24%,为扩张负脱钩。2009年为扩张耦合,2010年又小幅反弹,扩张负脱钩,随后两年脱钩情况逐渐变好,变为相对脱钩。

金昌市的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于硫化镍铜矿的冶炼过程,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核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有极大破坏力。由于早期污染较大,近年来金昌比较注重污染物的控制,二氧化硫排放与工业增加值的脱钩水平持续改善,2002、2004―2009年间二氧化硫排放量都实现了负增长,因此为强脱钩。但2011年出现较大的反弹,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29%,使得指数一度达到1.72,污染物增加量超过了经济发展。

烟(粉)尘主要是工业燃烧、冶炼、金属焊接产生的颗粒物,是大气环境恶化的另一元凶,对人类健康有着严重威胁。金昌地处戈壁,沙尘天气较多,自然状态下维持空气中颗粒物的正常水平已经不易,控制工业产生的烟(粉)尘则更艰难。从图中看出,脱钩指数波动较大,但除了2004、2006年为扩张负脱钩,2009年为弱脱钩,剩下年份都实现了强脱钩。总体来说烟(粉)尘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金昌作为工业城市,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排放得不到控制将会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2002―2006年、2010―2012年废水排放脱钩指数与二氧化硫趋势相近,2006―2010年间,工业废水脱钩指数经历了一次反弹。另外,在研究年份中,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以3~4年为周期波动。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全面分析了金昌市工业发展与环境成本的动态关系,利用弹性因子法分析了金昌市2002―2012年间工业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硫排放、烟尘排放、废水排放与工业增加值之间的脱钩关系。

研究发现:金昌市工业产值增长与环境成本之间基本呈现出弱脱钩状态,有少数年份呈现出扩张性耦合与扩张负脱钩状态。2002―2012年间,金昌市的工业产值高速增长,造成能源消耗不断增多。但由于产值的增长速度高于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因此能耗一直都呈现弱脱钩。但在2011年工业用水量、二氧化硫排放、废水排放脱钩指数出现了反弹,可能是由于:(1)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有色金属价格迅速下跌,金昌市工业产值受到影响,同时工业产品产量没有减少,对金昌市工业增长形成了一定压力;(2)2011年同时也是金昌火力发电、电石、炼铁等高耗能生产快速增长的一年,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逐步实施,减排空间正逐步压缩。总体来看,金昌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已经开始减缓,但各个分压力的减缓幅度并不相同,有的已经实现强脱钩,有的还是弱脱钩。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就资源型城市的工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看待脱钩过程中的波动

一方面,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向外输出资源,极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影响,一旦外部需求减少,就会极大影响当地的生产活动,造成滞销以致减产。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国际对有色金属需求大幅减少,由于各个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量不一样,对金昌市不同的环境成本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减排容易受到政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如新颁布的环境政策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新近投入使用的污染处理设备等。因此脱钩过程并不会是一路平坦,而是有波动的,甚至有可能出现倒退的情况。对此,政府和监督机构应该理性看待城市脱钩过程中的波动,坚持贯彻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因为暂时的波动而失去信心。

(二)灵活探索转型道路

资源型城市的职能是不断地开发资源和输出资源及其加工产品,其分工定位是造成现阶段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型的主要原因。而产业转型恰恰是我国降低能耗的重要方式,故而资源型城市目前只能靠技术改造与淘汰高耗能来节能降耗。由于这种方式节能空间有限,能耗不可能大幅降低,因此对于这类城市应结合其特殊性,不应生搬硬套其他城市的指标,实行综合治理,维持污染排放在较低的水平。虽然尚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型,但城市仍可以进行多元化有益尝试,利用自身优势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资源环境工程范文第2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水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形成、迁移和转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一个新兴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陆地水文阶段、水文及水资源利用阶段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阶段[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发展的总趋势是,越来越注重水环境问题的教学与研究。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可归纳为:水多、水少和水脏。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的水资源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我国水资源存在年内分配不均的问题,即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的特点,大部分地区70%~80%的降雨集在3~4个月内,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时间上分配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许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的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和水污染的形势,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加强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加强哪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由于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不同,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目前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甚至部分学校还存在根据师资条件设置课程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探讨并逐步明确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增加哪方面的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备的环境科学知识

    环境科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知识。

    (一)水质监测分析方面的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污染现象日益凸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质分析、水环境监测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每项水质指标的意义及其分析原理方法。水质指标大体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对于每一类指标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分析方法应有所了解,熟悉我国对水环境的分类和不同类型水体的适用范围。

    (二)水环境生态系统的知识

    水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生态系统有其基本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无机物质和能量。在水生态系统内生产者主要是水中的植物、浮游的藻类等自养型生物;消费者主要为各种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分解者为各种细菌等微生物;无机物质则包括氮、磷、硫、碳、氢和氧等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水是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物质,它是生物所需物质的载体,同时也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水资源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认识,将水资源的演化过程与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过程相结合起来。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其相应的水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如在水体中随着各种植物的增加,水体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中动物、微生物的变化;由于人类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还会造成城市河段水体的水质恶化等。

    (三)水质模型方面的知识

    水质模型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水质组分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水质模型是研究水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型模拟水质变化过程可以进一步认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演变规律。水质模型可以为分:零维模型、一维模型、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根据不同的水体选择相应的模型进行模拟,一维和二维模型在实际中采用得比较多。随着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具有分布式特征的水质模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水质模型的建立可分为:模型概化、模型性质研究、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验证和模型应用等步骤。水质模型的计算通常需要求解高阶的动力方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在学习水力学、数值法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相关课程。

    (四)水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越来越突出,流域内水资源争端也更加激烈。如何平衡好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益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位于一条流域的下游地区。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支撑经济的发展。上游地区为了保护水资源而不能大力发展污染比较大的工业,这样便造成了流域内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补偿上游地区为保护水资源而作出的牺牲,需要运用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因此,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处理水争端时,能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

    三、加强实践,提高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运用环境科学知识的能力

    针对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环境科学知识实践内容较少的现实,有必要在课程设计上增加相关内容,同时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对环境科学知识的运用。

    (一)适当开设水环境监测实验内容

    根据水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在水环境化学课程或水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水环境监测方面的实验。实验的内容主要为水质分析中的常规指标的分析,如水中溶解氧(DO)、pH、COD、氮、磷、叶绿素等指标的分析。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在生产实习中增加水生态调查内容

    生产实习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次实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达到基本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为了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运用环境科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生产实习环节增加水生态调查方面的内容。如调查不同污染程度水体中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的变化,调查不同污染河段中浮游动、植物的变化,水体中叶绿素的变化等,进而认识水环境污染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配备高性能计算机,提高学生运用水质模型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水体中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的模拟由零维和一维逐步发展到二维、三维;模型参数也由最初的DO、BOD参数发展到更多参数,如N、P、叶绿素等参数;模拟的对象由以前单纯模拟水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发展到大气—水体、水体—沉积物等介质中污染物的交换、扩散等过程。随着水质模型维数、参数的增加和界面过程的加入,水环境模型的计算量也成倍地增加。采用高性能计算机来求解水质模型是大势所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水质模型的建立、求解的相关内容。如可以先让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并求解较简单的零维水箱模型或一维BOD-DO模型,然后再逐步引入其他参数。水环境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还可以融合到地理信息系统(GIS),使模拟结果可视化。通过建立和求解水环境模型,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计算机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四)小流域调查时增加水污染调查内容,培养学生全流域管理理念

    小流域调查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比较重要的一次实习。目的在于综合运用所学的水文与水资源知识对一个流域进行分析研究,其涉及的内容较多。随着水环境问题的凸显,在小流域调查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水污染的调查,如流域内点源、非点源的调查,上、下游水污染的关系。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水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关系,如分析水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流域内水环境污染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及如何保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等。

资源环境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 远程共享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

一、引言

网络教育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远程面授、交互答疑和自学相结合、实践教学等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非全日制教育,主要依托全日制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为成人从业人员提供教育机会。区别于全日制教育,其主要特点有:教学时空分散、以学为中心、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学生个性化大、学习者“宽进严出”等。

针对网络教育的这些特点,文献[2]讨论了实践教学在网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分析了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主管部门认识不到位、学生实际工作与实践教学相关、学生个性化差别大、学生地理分散无法集中进行实践环节、学生数量大、近距离指导的需求,以及实践指导教师素质提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献[3]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包括实行开放式实践教学、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以及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

然而,就如何依托全日制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在结合全日制大学实验室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网络教育实验室建设,是关系到网络教育实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在综合分析网络教育特点、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全日制大学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体制措施和实现方法,提出了采用远程共享实验室资源的方法,通过Internet提供学习者对共享实验室资源的远程访问。

二、全日制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现状

在实验室资源共享的体制建设方面,特别是建设目标、建设思路、管理模式等,全日制高校实验室有一定的基础。文献[4]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全日制高校实验室的使用率很低,没有达到预计的要求,提出需要通过共享实验室资源的方式来提高使用效率;文献[5]从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初步成效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实验室的效率;文献[6]从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建设的关系出发,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在采用共享实验室资源方面进行实验室建设的具体举措。

在具体如何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方面,全日制高校实验室也有一定技术基础,取得了一些具体应用经验。文献[7]从实验室建设、应用高科技集中管理手段、建立共享资金支持等方面,讨论了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特别是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共享的具体举措;文献[8]从共享实验室数据资料和专业软件功能的角度,提出了从实验室管理、数字资源共享,到软件资源集成的平台,讨论了构建Web技术为主的共享实现;文献[9]更是从控制理论中的网路控制系统出发,提出了结合B/S和C/S两种软件架构为基础的控制实验室,该实验室可以实现学生的远程访问。

三、远程共享实验室的方案设计

综合网络教育的特点、结合实践环节对实验环境的需求,以及全日制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得出下表1:

为此,作者设计了远程共享实验室的技术解决方案,方案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1.身份注册子系统。该子系统负责实现用户帐号的生成、存储,以及帐号信息的检查,需要实现Web方式操作界面。采用微软的ASP编程语言和活动目录服务的ADSI接口是一种实现方案。

2.远程访问子系统。该子系统用于为用户远程访问实验室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通道,需要实现Web方式的访问界面。采用SSL VPN可以实现基于Web方式的远程网络连接。

表1 网络教育特点、实践环节需求和解决方式的关系

3.实验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实验资料共享和实验设备共享两个模块,需要控制实验资源和实验设备的访问冲突。采用网络共享协议实现实验资源共享,以及通过实验远程控制方式进行真实实验设备的操作,方便学生在设备上进行扩展方式的实验,可以实现该子系统。

另外,学生可以通过访问远程共享实验室的计算机上安装的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或通过教学辅助网站来跟实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

四、总结

由于网络教育区别于全日制教育的特点,实践环节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其效果难以达到。作者在分析网络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从全日制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网络教育特点、实践环节的需求和现有的解决方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通过远程共享实验室的方案来解决网络教育实验环境建设的问题。通过该方案在西南科技大学2010年网络教育部分教学过程中的试用,发现该方案对于网络教育实验教学有一定的促进。该方案下一步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功能完善、功能扩展、开放接口、系统集成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费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研究与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4):35-39.

[2]赵敏.论远程开放教育工科专业的教学与实践[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8(3):43-46.

[3]郭永彦. 浅议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9(2):13-14.

[4]陈敏.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研究[J].华南金融电脑,2009,(05).

[5]卞宁生,徐铮,李翔,等.教学型大型仪器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3).

[6]贾申利,杨帅.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与人才培养的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5).

[7]莫世平.高校实验室优质资源共享及运行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8).

[8]田文雅,许柳威.基于Web的经贸类高职院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09(16).

资源环境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P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城市环境逐渐恶化,严重威胁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命健康,改善当前的环境质量成为人们共同的心声。环境工程建设作为一种生态工程,主要是致力于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工程,环境工程建设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时间比较短,影响因素比较多,环境工程建设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其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建设的贡献。

一、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

环境工程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转变人们的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工作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受到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国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设水平和进程逐渐受到影响,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建设工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是生态环境的变化有时候是不受人力影响,一些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往往会会周围的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由于一些地区地势比较复杂,水灾,地震或者是泥石流导致的山体滑坡等。这些自然灾害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环境工程建设的作用。

(二)人为的生态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开发利用逐渐增加,一些不合理的开发行为严重破坏了周围的环境。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比如过度开采树木,导致周围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等现象;一些煤矿由于过度开采导致地面塌陷这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破坏。

(三)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一些能源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加,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但是人们往往会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以及环境容量,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环境破坏的恶果最终还是有人类承受。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是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社会的发展是经济环境的双赢。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雾霾等等城市病逐渐凸显,这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

(四)环境工程建设自身因素

环境工程建设对于建设技术以及管理工作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应的管理工作并不十分完善,由于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原因,导致的环境工程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比较多,严重影响了环境工程建设作用的发挥。目前环境工程建设专业的管理人员数量比较少,由于建设管理人员缺少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严重影响了环境工程建设水平。

二、提高环境工程建设质量的建议

环境工程建设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有助于改善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工程建设是以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为主要理念,解决城市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工程建设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加强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随着城市发展和建设,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增加,通过环境工程建设改善当前城市环境污染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加环境工程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可以有效地落实环境工程建设,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环境工程建设由于对技术要素要求比较多,环境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还需要一些企业投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需要。由于目前我国环境工程建设项目比较少,一些企业对于这一项目的认识不足,政府需要增加政策支持,鼓励环境工程建设,为城市建设和改善环境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提高环境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

环境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对于技术要求比较高,但是环境工程建设技术并不十分完善,一些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目前环境污染等问题主见凸显,环境问题的治理难度逐渐增加,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不断完善环境问题治理技术,对于环境的检测,治理等等都需要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时间比较短,一些相应的技术并不十分完善,同时一些开发的技术也未能正式应用于环境工程建设中。在今后的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增加技术创新,完善环境工程建设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当前城市环境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环境的监督工作

环境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环境污染的监督和治理工作不到位,导致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今后的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监督和治理力度,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增加对环境问题的监督和检测,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对相关的污染进行严格的治理,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城市环境。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治理,严厉打击污染行为,为环境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在社会中还需要增加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为环境保护以及环境工程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提高环境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素质

环境工程建设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作为环境建设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环境工程建设质量,保障环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一方面环境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需要增加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环境工程建设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工程建设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环境工程建设理论和技术,这对于今后环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及时发现环境工程存在的问题,减少由于环境工程管理人员问题导致的环境工程质量问题。另一方面环境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环境工程管理人员需要由较高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能够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为环境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环境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引进一些具有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不断完善现有的环境工程建设管理队伍,逐渐提高环境建设管理水平,保障环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工程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环境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工程建设受到严重的影响。在今后的环境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增加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在环境工程建设中还需要鼓励和支持技术支持,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其对环境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楠.简析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6).

资源环境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 建设 因素 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le human beings making tremendous progress in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merg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concern, and the relevant environmental projects has been carried out gradually. For th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t is faced with a number of problems, on which the exploration and study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ust be strengthened. Based on the basic knowledge on environmental proj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ve factors that have impacts on environmental projects from human and economy, and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increasing investment,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nd speeding up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actor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X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来说,对环境的污染处理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环境工程的治理进而提高环境的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导致环境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工程建设的质量,环境工程建设在取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因此,开展环境工程建设,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增强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于环境工程建设的基本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关注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出现了环境工程——这一新兴的学科。学科的确立和发展,直接推动了环境工程建设的实践发展。环境工程建设以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处理为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相关的技术以及管理规则,而开展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强对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保护,提高环境的质量。在当前的环境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环境工程建设涉及问题多且负责,涉及部门也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只有从整体层面有效的统筹和规划相关环境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分析

环境工程建设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还包括了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管理和保护。因此,在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和保护中,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内容的广泛性,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也较多,现将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一一分析。

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是环境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也是环境工程建设

的难点。生态环境具有非可控性、人为难以治理的特点,如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地震等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前,全球的气温开始上升,气候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对我国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在某些地区或区域在出现了生态资源的破坏和灭绝,导致产生了环境恶性循环,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以致生态环境系统失衡。

(二)人为因素

人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体,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环境系统。人为因素导致自然环境系统的破坏,是影响环境工程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占很大比例。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人员出于经济效益的目的,过渡的开发资源,以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如传统的煤矿产业集中区,过渡开采出现了地面塌陷,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另外,由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进而导致了对相关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对相应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污染和破坏。

(三)生产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关的生产工程建设随之大力的发展,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自然、经济资源的不平衡,加之各地的发展形式和发展内容的多样性,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不高,如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产业的存在,其生产过程必然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有的地方较为注重生产的大发展,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四)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搞好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只有这样才能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人类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众所周知,环境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情况下,过渡追求经济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系统的破坏,进而导致失衡,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如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我国森林面积的急剧较少,随之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