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市场形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全市贸易业运行面临四大问题
(一)消费增长缺乏内在动力,零售业难以维系持续高增长局面受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各类商品消费增长普遍放缓。从全市298家限额以上单位汇总数据分析,今年5类商品消费低迷,个别呈负增长。受国际金价大幅下跌影响,全年金银珠宝消费呈“过山车”态势,其零售额增速从2013年初的31.2%提高至4月份的75.4%。随着价格的震荡,10月份其零售额不升反降,同比降幅达27.9%,最终全年以6.3%的增速收尾,增速同比下滑10个百分点。(二)批发业运行缺乏稳定性,主要商品销售增长缓慢当前全国全省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减少,钢铁需求下滑,使本来已经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雪上加霜。这对我市目前仍以铁矿采选、钢铁冶炼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冲击较大。2013年,全市81家限上批发单位中销售额下降的有32家。从限上单位商品销售情况看,金属材料(铁精粉、钢材)销售额71.8亿元,占限上批发单位销售额的26%,比重最大,其销售额同比下降2.2%。其产业链的相关商品如化工材料及制品、成品油等受其波及,销售仅维持个位数增长。尽管在机电产品、煤炭等个别商品销售拉动下,全市批发业最终实现增长,但这只是个别主体的暂时拉动,并不具普遍性和持续性。此外,批发行业中的烟酒销售额47亿元,同比仅增8%,增速比上年下滑12.4个百分点。(三)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不升反降住宿餐饮业在饱经消费市场增长动力不足考验的同时,又经受了“厉行节俭”政策和风尚的彻底洗礼,其营业额增长明显下滑。其中限上住宿餐饮单位营业额不升反降,降幅达到13.8%,属前所未见。据悉,北京市高端餐饮业普遍受到重挫,有受访餐饮单位表示,春节前夕,其营业额同比下降60%到70%。央视新闻对此评论为“冷了畸形消费,暖了广大民心”。经调研发现,作为比邻京津的旅游城市和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地区,我市住宿餐饮业,特别是高档、大型单位受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和反“”影响较大。由于接待外来参观考察等活动大幅减少,各大宾馆饭店客源骤降,同时接待标准降低,营业额明显下滑;此外,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大幅缩减有关行政开支,大众勤俭节约观念逐步形成以及消费者自带酒水现象增加等因素,也对住宿餐饮单位的经营有一定影响。尽管经营单位不时推出“特价房”“特价菜”“满100元返50元”“赠桌、送菜”等促销活动,对大幅下滑的形势有一定缓解,但还远不能扭转行业运行的整体趋势。这也是经营主体面对新的消费环境,逐步适应、转变,必然经历的阵痛过程。目前,全市116家限上住宿餐饮单位中有69家营业额同比下降,其中个别单位停业。(四)影响消费增长的相关指标增速放缓,全省排位靠后,不支撑零售额的高增长按照国家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的评估办法,我市的各项指标不支持零售额的高增长,所以增速在全省进位很难。
二、对全市贸易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建议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为我市贸易业在内的大服务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创建国际旅游城市为其指明了方向;“5+2”产业体系为其提供了有力载体;“十二五”战略中的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总要求和方法为我市贸易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方法和路线。我们既要立足当前,注重关键环节和现实矛盾,解决现实问题;也要着眼长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提高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消费愿望,打破制约消费增长的瓶颈制约。(二)住宿餐饮业要尽快转变理念和方式,适应新形势,把服务对象和方式从政务转向商务,从公费转向公众的同时,化挑战为机遇,及时调节居民和政府消费结构,实现健康发展。(三)引导批发业转型、升级。
作者:孙红艳 孟照西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 河北省承德市统计局
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也不放弃要促使消费者掏出钱包购买商品的念头,一些公司正试图另辟蹊径来打开顾客的钱包。在美国,女性消费者构成了80%以上的购买力,所以一些公司抓住商机开始改进其商品及相关信息吸引女性的注意力,希望通过努力来增加销售量。
菲多利(Frito-Lay)是百事公司旗下的零食公司,最近正在搞一个名为“只在女人的世界”的活动,目的是使女性相信薯片和爆米花并不只是男性体育迷在喝啤酒时才能吃的专利。
澳美丝(Officemax)是美国第二大办公用品供应商,最近不仅重新设计了记事本和文件夹来吸引女性顾客,而且还做广告鼓励她们将办公室装饰得漂亮点。
麦当劳也第一次在2月份举办的纽约时装周向引领潮流的女性推销一款新的热饮。
贝恩公司(Bain&Company)的全球消费者经济分析部的咨询员艾瑞克(Eric Almqust)说,经济不景气让这些公司将目光锁定在女性身上令他很吃惊。毕竟,女性控制着消费支出的绝大部分已经不是一个新闻了,她们购买了90%的食品,55%的家电产品,以及大部分的新汽车。
但是,经济的萧条也促使公司重新思考其原来的经营模式。从经济危机开始,SheSpeaks市场咨询公司就帮助花旗银行和飞利浦公司研究如何留住女性顾客。一些女性杂志也开始刊登这些公司的广告,若是以前则不会这样感兴趣。
除了女性强大的购买力,商家将她们视为潜在消费者还有3个原因。《女性消费市场》的作者马蒂・巴瑞塔(Marti Barietta)说,第一,她们是忠实的顾客,且更喜欢买品牌的东西。第二,女性传播产品的信息比男性快得多,特别是通过聊天以及她们的社会关系网。第三个原因就是美国现在多数失业的行业都是男性占大多数,比如工业和建筑业。这说明女性还是主要的家庭收入的支配者,有着很强的购买力,
但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适用女性消费市场的这种政策。尤其是像品牌汽车这种主要的销售对象是男性的公司。“性别转变”或试图吸引女性的政策虽然能够解决短期内的销售业绩,但从长远来看会降低公司的销售量。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许多学者把消费主义当作金融危机的诱因进行反思,后危机时代重新审视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出现了反对消费主义扩大化现象,甚至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所提出的正常性刺激消费政策误解为在提倡消费主义。究竟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标准是什么?本文试图厘清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着重研究消费主义内涵与特征及消费主义与正常消费的区别标准。
关键词:消费主义 正常性消费 区别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始于19世纪,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时代,生产对消费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不仅决定着生产,而且更决定着生产循环和再生产。刺激消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促销花样手段不断翻新,使得19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步入消费社会,作为一种主流价值取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登峰造极地步,遍及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消费主义逐步开始影响我国,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消费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
消费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的”。消费(consumption)长期以来理解为“用尽”、“耗费”。十八世纪中期后,成为与生产(production)相对而言的概念。如今,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消费指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动力和劳务进行消耗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程远,2003)。生产消费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是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个人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狭义消费指个人消费(江林,2007)。个人消费具有两重性,即具有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性质。一方面,人们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来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消费食物来解除饥饿,消费衣物来预防寒冷等,这反映消费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人们消费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进行,因而人们的消费活动具有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
通常人们所讨论的“消费”指狭义上的消费,即个人消费。在个人消费中,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原来意义上的消费”,消费真正目的所在,即人们每天消费已经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包含劳务资料)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它直接与劳动力再生产相联系。通常情况下“消费”指生活消费,这里所指的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继续生产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的总和,它是一种需求得以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来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实践,而是两者的结合(卢嘉瑞等,2005)。作为一种推崇消费之上、享受之上的社会思潮,以追求过度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并在此价值观念支配下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者王宁(2001)认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需求与满足,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
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关系已经背离的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实现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而不再是单纯需求的实现。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进的。
(二)消费主义的特征
一是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物质主义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之上,表现为享乐主义和对物质的无限追求。特别重视对物的占有和消费。
二是突出的象征符号特征,消费主义除把物质商品看成“物质”外,更多把商品看作是一种代表身份或者地位象征符号。物质消费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质量生活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三是极强的感染特性。通过有形物质消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外显行为很容易引起人模仿,且一旦接受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就难以摆脱,容易失去理性判断力和批判力,把物质消费这种虚假的需求(desire)当作人类和个人的生存本质。
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
正常性消费是为需求而消费,是一种必需,是生产和生活得以延续的根本;而消费主义,已不仅仅是为了需求的消费,更侧重于为了消费而消费,以便通过这样的消费达到一种身份的彰显和虚荣的满足,是一种欲望膨胀的表达,消费不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必需,消费成为了一种手段,满足的是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关键看是否超过了“度”,消费中超过了 “度”就是消费主义,否则属于正常消费。怎样认识和把握消费主义中的“过度”,卢嘉瑞认为,就个体而言消费中的“过度”包括:超过本人或家庭支付能力(包括信贷力)的消费;浪费性消费,包括占用大量物质财富而不消费或很少消费和某些少数人侵犯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消费;超过规定标准的消费;影响和危机到了人们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的消费。只要没有超过上述限度的消费,均属正常消费,理应得到支持和保护;而过度消费才是消费主义,必须反对。
笔者认为,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临界点的“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心理需求过度,另一方面消费行为过度。消费心理过度指消费心理超过实际的消费需求,即消费满足的已不仅是实际需求,而且是为了满足一种欲望的膨胀,一种虚荣心的增长,一种身份的彰显。“传统心理学把‘需求’界定为一种状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这种紧张状态就会最终消灭。在消费社会中,社会成员的需要恰恰相反,它即使得以满足之后也不会消失―如果可能的话,它将变的更加强烈”。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目的已经不限于需求的满足,穿衣不仅仅为了御寒,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丰衣足食之后,人的需求并没有得以实现,或者说人的消费需求已不再是这些,而已经膨胀到消费本身就是目的,消费成为了满足异化需求的手段。
消费行为过度指消费行为超过了自身实际消费力。马克思对消费力有两种解释,一是人们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务的能力,称为绝对消费力;二是人们购买消费品的支付能力,称为社会消费力。绝对消费力指人的实际必要的需求,就像人必须穿衣遮体御寒,必须吃饭维持生命体的健康运行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社会消费力是符合个人购买力的消费,就是指与个人的收入水平相符的、在个人支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的消费。符合个人消费力的消费在合理消费的“度”之内,均属于正常性消费,必须同时满足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个条件。很多有钱人具有充足的社会消费力,但属于挥霍浪费的消费,这种消费导致社会资源闲置,造成了社会供需的结构失调,造成社会贫富悬殊之间矛盾的激化,是一种典型的消费主义,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杜绝。合理消费指在自己的支付能力或者信贷偿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而且是自己的绝对需求或者真实所需,所占有的消费品不会闲置,也不至于挥霍浪费。
消费主义与消费行为分析
(一)消费主义与刺激消费
在我国,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9年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放缓,国家明确提出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方式带动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然而有人误认为,政府提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是在提倡消费主义。其实,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并不是提倡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不是提倡人们不顾自身消费力(实际需求和消费力)盲目消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所采取的诸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政策,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促进了家电、汽车、住房、节能环保产品等行业的生产和结构调整,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我国经济稳步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出口没有明显回升前提下,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意义,这对解决生产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可见,刺激消费实际是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国家经济稳步回升的战略举措。
(二)消费主义与品牌消费
品牌消费在消费主义中的突出体现是以符号消费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符号消费是消费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之一,指在消费中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更多地把商品当作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功能。而在实际消费中,这种符号的具体化身就是品牌。以符号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都是消费主义的表现,是不合理消费。
通过正常性消费与消费主义的区分标准来衡量判断,前者属于消费需求的过度,而后者则是消费行为的过度。所以,这两种消费都是应该反对的。笔者并不是反对所有的品牌消费。品牌本身是一笔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品牌往往又是质量的象征,因而名牌产品特别是国际名牌都有着耀眼的光环,受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追捧,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人们偏好或享用名牌产品,是一种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物质丰富、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体现。所以,品牌消费不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确实让人们感到放心和舒心的消费。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都适度的情况下,消费者追逐名牌才是大势所趋,必须正确区分品牌消费与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与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是拿将来挣到的钱提前进行消费。借贷消费是最典型、最普遍的超前消费。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是消费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消费社会的符号性、物质性和享乐性的本质使得人们尽情陶醉于消费带给他们的虚荣心、攀比心理满足,人们通过符号消费彰显身份、地位和价值,在这种消费理念下,大多数人在透支、负债的情况下过着一种纸醉金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这种消费方式就是应该反对的超前消费。
然而并不应该反对所有的超前消费,在经济繁荣时期,借贷消费有一定好处,在消费者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贷款提前享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它又可以刺激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消费者一般也能通过固定收入来源还贷,因为经济增长了,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偿还贷款不成问题。但即便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不能盲目提倡超前消费,必须把握政策消费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度”。除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度外,更重要的要符合消费力方面的度,尤其是社会消费力的度,要量力而行。这个“力”就是收入约束和信贷约束下形成的购买力和信贷力,突破了购买力和信贷力的约束盲目追求高消费,这种超前消费会对个人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必须反对。而在符合收入约束和信贷约束下形成的购买力和信贷力并不应该反对这样的超前消费。
消费主义与高消费
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消费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大小。然而,高消费并不一概都是消费主义,不能一概反对和限制。高消费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继续扩大所产生的一种现象。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然而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两级分化已是不争事实,社会分层因此而加剧。社会经济结构多层次化决定了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化,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化又必然表现为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的多层次化。
高收入阶层(这里指诚实劳动获得合法收入的高收入阶层)的收入高于中、低收入阶层,其消费水平自然也高于中、低收入阶层,他们的高消费是很正常的行为。对这种高消费不仅不应当反对和限制,而且要给以鼓励和支持,积极为他们拓宽高消费的领域和空间,根据他们的需要提高各种消费的档次。有需求就可以供给,要供给就必须生产、扩大再生产和生产创新。这样做,既增加了就业,又扩大了需求。必须区分高消费与消费主义,应该把握正常消费与消费主义“度”,在适度合理消费需求引导下,符合自身消费力情况下的消费,即使高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只要属于正常性消费,而不应一味地反对和抵制。
参考文献:
1.王宁.消费的欲望[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2.程远.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3
3.江林.消费者行为学[M].科学出版社,2007
4.卢嘉瑞,吕志敏.消费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宁.消费社会学[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法]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英]齐格蒙特•鲍曼,郇建立译.被围困的社会[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关键词:限购;房地产市场;非理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9-0052-05
长时间以来,由于房地产自身的特点,注定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参与市场的房产企业既有全国性企业也有地方性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如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土地价格的飞速上涨直接导致了房价的迅速上涨,许多地方土地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高房价引起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它一方面影响房地产自身,使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泡沫,最终影响银行信贷,从而产生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高房价使许多人买不起房,调查显示,我国有至少80%以上的人买不起房,因此,人们对于房价降价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政府推出了限购政策。
一、房地产市场非理表现
(一)需求产生阶段:从众消费行为和攀比消费行为
从众消费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面前,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以群体中的其他消费者为参照对象,做出与多数消费者一致的消费行为或者反应倾向。[1](P1005-1013)一旦在房产消费中消费者从众消费,就会出现一下两种恶果:一方面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产生严重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所购房子不符合自己的实际需求,造成了房屋的空置和资源的浪费。
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这种行为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攀比消费是一种炫耀心理,这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在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子的时候购买房产,以此来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另一方面,攀比消费是一种求异心理,就是要通过外在物质的东西来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甚至以叛逆式的标新立异的奇特行为,来向人们显示自己的存在,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滋生压倒对方而求独领的畸形心理和行为,从而产生攀比消费行为。
(二)收集评价信息阶段:观望消费行为
观望原指以置身事外的态度去看待事态的发展,所以消费者更愿意持有货币等待他们认为的最好消费时机,所谓钱在手心不慌。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样判断好的消费时机。按照市场供求的一般规律,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这种商品购买,由于需求的减少,当房价上涨时,人们会有一个这样的预期,房价还会上涨,所以就会选择购买,而当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时,整个市场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而需求的增加又加速了房价的上涨。在当前限购的情况下,房价出现了松动,许多地方房价已经下降,正如人们不希望看到的那样,人们依旧持币观望,并没有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复苏。2011年人们没有看到往年的“金九银十”,反而是房产市场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寒冬。
(三)购买决策阶段:超前性消费行为和滞后性消费行为
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它以追求享乐为目的,以消费高品牌、高档次的商品为特点,是一种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而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2](P24-27)这种消费行为反映在房地产市场就是购房者严重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坚持要购买房产,从而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使自己成为房奴,扰乱自己正常的生活。它不仅会败坏社会风气,也会在经济上造成虚假社会需求,更会妨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反的,另一种极端是滞后性消费,也就是说持币观望到了另一极端,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往往信奉买房不如租房,他们认为现代我国《物权法》规定房地产使用期限为70年,过了70年之后房地产又不是自己的了,所以这些人宁愿租房也不购买。我们知道,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滞后性消费行为实际上是掩盖了正常的市场需求。
(四)购后行为阶段:投机性消费行为
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因需求拉动而一路高歌猛进,房价快速上涨,引发了各路炒家介入房地产市场,短期投入,炒高房价,择时出手,获取暴利。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先生认为,中国有四大类资金投入房地产市场:家庭存款;企业不投资资金;受贿款;国际热钱。这些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后,加速了房价的拉升。例如:深圳、广州等城市由于炒家的介入 ,2006年底至2007年上半年,房价飙升,不到一年时间,房价上涨一倍以上;2010年海南建国际旅游岛政策出台之后,房地产价格增长了3倍。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严打房地产市场炒家,深圳房价快速回落,投机炒房受到有效抑制。但是,任何市场都有投机行为,只要有获利机会,炒房者仍然会择机入市。
二、房地产市场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假设
众所周知,在房地产市场上,人们的消费行为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兴衰,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政策引导、非理性消费行为和人们对于市场的预期,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假设:
关键词:EMH;供应链;企业;消费行为变更
本文从EMH理论出发,分析企业变更消费、重新选择合作伙伴的行为特点,从而探讨供应链企业的应对策略。
一、概述
市场有效假设(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它们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加之套利定价理论(APT)等,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体系。EMH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总是完全反映所有信息,并排除了利用现有信息就可以获得超额回报率交易策略的存在性(即个人投资者或者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持续获得超过市场的平均收益率);CAPM的主要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清晰显露的方式去定量风险和回报,通过给出的一个框架,对给定风险中报酬的极大化和对给定报酬中风险的极小化分析。虽说目前现代金融理论正在经受行为金融理论的挑战和质疑,但它承袭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目前,仍然是对市场价格和风险收益的最好描述。
供应链管理活动不同资本投资项目,其风险性和收益率的规模都比较小,动态性也相对较弱,但是供应链管理的许多项目活动不能否认是一种投资行为,在决策过程中必定离不开资本运作的知识储备,所以,运用EMH理论的成果重新审视供应链管理,特别是重新审视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合作伙伴的选择,是现实可行的。
二、EMH的理论基础
在20世纪60~70年代,Fama的三种有效市场研究(1970)说明了已知信息不能用来在市场上获利的命题,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分析者的共识形成了公平价格。Scholes(1972)的研究发现,在许多股东大量出售股票的情况下,价格反应很小,说明“无基本价值信息时价格不反应”。这些针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分析结果支持了EMH,资产价格是信息的快速正确反应,无基本价值信息时资产价格也将无波动,其结果表明了资产价格与信息的相关程度。
EMH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竞争,认为在市场竞争者或者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投资者,整个市场是有效的。已知资产的相关信息是资产价格的反应,资产的信息可以快速、正确地融入资产价格,掌握未知的资产信息即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的“获利”,那些接受信息迟的人将不能或很少因此信息获利,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也就是说,投资领域中,信息广度和信度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资产价格的确定性,公众对资产的已知度越高,其资产的价格就越接近实际价值,反之,对资产项目缺乏了解,带来的一定是动态性强和获利可能大,存在“投机”的空间。
EMH的理论推导逻辑性十分强,也十分全面。如果一般资产项目的信息全部公开,众多理性的投资者在消化这些信息并估计了所有的风险之后,通过集体的意识就可以使资产的价格与其价值相等,该资产项目也就变得“无利可图”了。而恰恰因为市场的动态和社会的复杂,一般资产项目信息总是不全面的,项目风险和收益也总是并存的,因此,有时需要在确定风险中寻求报酬极大化;而有时却又需要在给定报酬中寻求风险极小化;而更多的情况是寻求风险最小化和报酬的极大化的组合优化。
三、企业消费行为的变更
供应链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概念,为了实现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赢利目标,企业需要从上游节点低成本购进原材料和半成品,同时还需要将附加了增值服务的成品向下游节点销售,并希望获得高额的利润。企业无论从上游节点获得的成本过高,还是从下游节点得到的利益过低,都将损害企业的既得利益。而当企业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并达到一个“忍无可忍”的地步,企业就要变更旧的交易行为,选择新的合作伙伴并实施新的消费行为,我们把这种企业因为其满意度受到伤害而进行的重新消费行为称之为企业消费行为变更。当企业利益受到损害、满意度受到破坏时,企业就具备了变更消费行为的基础,但只有在变更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利益价值可能大于因变更消费行为所带来的成本价值时,消费行为的变更才可能被实施。
由于企业生产计划性和过程大惯性的约束,企业消费行为追求一种确定性,过高的收益率所伴随的高风险不利于企业的行为特点。按照EMH理论解释,对于变更消费的企业而言,旧的消费关系所展现出来的信息一定全面,其项目确定性大,所体现出来的关系比较明确,暴利等动态性大的可能几乎不存在;而新的交易关系所展现的信息不确定,已知信息较少,不确定性大,其中可能的“利润”大,但关联的风险同样也大。在消费行为变更的决策过程中,企业会因追求稳定与合作的要求而制约其仅仅通过变更去寻求“暴利”机遇的企图。因此,在变更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企业首先必须面对利润诱惑和企业生存约束的两难选择,需要企业选择固定风险下的利润最大化,即保证生存条件下的股东利益最大化。
市场体现的复杂性迫使企业追求有利于商品价格升高的经营行为。理论上,使商品价格升高经营手段有两种:一是以创新为手段创造高价值附加;二是以投机为手段寻求泡沫价格。创新是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已经取得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而投机也是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一种常见方式,因为它的应用可以使用最低的成本达到相同的效果,两种方式都是采用在一种商品上附加并溶入一种“信息”的行为,而且溶入的“信息”是有利于商品价格提高的“信息”,只不过其中“信息”的真与伪、完全与缺失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不同而已,随着这种信息的公开或者共享,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相近,其中的暴利现象也就消失了。由于企业寻求的是具有创新特征的长期经营行为,因此,企业消费行为变更需要对变更后关系对象的充分信息识别,以适应企业的行为特点。
很明显,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不仅需要充分考查变更消费项目,研究替代企业的信用、质量、发展、合作、价格、风险等等信息,更需要企业充分挖掘并证实信息的真伪,保证对替代企业利益回报的预测不受企业投机行为的影响,从而确保新的交易关系是一种牢固的、并且可以创造价值的同盟关系。
四、变更消费行为的相关信息分析
企业变更消费行为,其主要起因是出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但操作的主要障碍是成本的控制,而企业变更消费行为的最大成本来自于企业对新关系的考证,即如何获取新项目中的所有信息并分辨真伪,以保证新关系的确定性。构成一个新的战略同盟关系,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信息。
1. 新企业的信用信息。信用的不准确,可能会带来企业间关系的不确定,如差的信用给企业带来的往往是灾难性的后果。而优良的信用,可以减化相互关系,带来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提高企业竞争力。
2. 新企业的柔性信息。新企业的柔性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柔性,从而最终影响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的柔性是指与一种商品相关的企业群体适应市场的敏捷程度,它与企业自身能力及其环境密切相关。
3. 新企业的发展信息。在供应链中,企业间的需求、能力及其反应能力都是以企业间的满意度为纽带,在整个供应链中逐次传递的,企业发展能力的不匹配,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适应力和发展速度。
4. 新企业的产品价值信息。新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价格是消费变更的主要显性指标,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它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保证的指标,同时也是企业在变更消费行为所必须考虑的重要信息。
5. 新企业的潜在价值问题。潜在价值包括市场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等,它往往可以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利益或损失。企业经营者应该更重视因信息不完全而造成投资项目价值与价格不相符的现象。
6. 其他相关问题。一切可能会造成企业利益变化的相关问题均为考证的内容,能够使企业利润增加的因素对企业消费行为变更具有支持作用,而使企业利益损失的因素则对企业变更消费行为的作用为负,但无论正负,在变更消费行为之前必须知道,考证的内容越多,项目的确定性就越强。
五、结论和分析
EMH理论给出了一个资本市场的框架,认为价格是已知信息的表现形式,而价值是资产项目所有信息的函数,信息的已知和公开,意味着价格的确定,而只有新的信息才可能引起资产项目的价格波动。消费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只不过它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具有广泛意义,如果商品等同于资产的命题成立,那么,商品的价格是已知信息的表现,理性的市场中只有信息可能造成商品价格的上升,从而使企业可以获得较高利润的解释也就是正确的。
供应链企业经营和管理面对工业交易市场,它具有计划性和惯性大的特点。企业经营中,一方面以创新增加卖出资产项目的良性“信息”,争取理性投资者的高额惠顾;另一方面,充分搜寻和理解买入资产项目的所有“信息”,努力达到全面掌握,以此提高买入资产项目价格方面的确定性。供应链和企业的特性决定了企业追求稳定的本质,其买卖行为强调一种长期发展的确定性,当企业变更消费行为时,企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充分搜寻和理解项目资产(供应商选择)的全部信息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消费成本,从而保证新合作者的利益回报。
参考文献
1.刘志阳.西方行为金融理论:一个文献综述.学术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