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儿童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目标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规律来制定艺术教育目标,这是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也是艺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幼儿的艺术教育主要应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而不应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的。家长与艺术教师应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针对这一成长阶段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来进行艺术门类的选择,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孩子天性与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艺术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通过教育方法与手段,根据儿童的自然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达到或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认知能力,意志品质及创造性。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1.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及交流的工具,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艺术熏陶。
2.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世界,感受艺术,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并通过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的去创新与创造。
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儿童大胆去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床在,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或肢体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艺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智力全面发展与健康和谐成长,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及形象思维的能力。
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有间接的影响与延续作用。通过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和学前儿童艺术作品与艺术创造去影响社会整个的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艺术文化,为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储备人才。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与教师的功利心
当前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多数情况下,家长都是认为社会竞争压力大,让孩子多学一项技能,将来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而某些教师,特别是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在进行艺术培训教育时不是在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而是让孩子不断的考级或参加各种比赛,以赢得在社会上的声誉,以便更好地招生。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孩子很难在艺术领域有长足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强调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对孩子自身的影响及作用,家长和教师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及体验的获得。
2.内容选择存在问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最终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当前许多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缺少艺术欣赏以及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欣赏活动贯穿于艺术教育活动始终是体现审美目标主要的内容,在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环节十分薄弱,由于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所以在这一方面儿童艺术教育止步不前。
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
为了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解决目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艺术教育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或艺术要想学好,必须是兴趣作用的结果,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也应该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自主的去学习,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避免急功近利。慢慢去观察或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所在。如给孩子听音乐,看舞蹈,让孩子自主去模仿,或者给孩子买画笔,让孩子去自由的绘画,教师或家长再适当的去引导,帮助孩子去认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按照成人的想法或模式去限制及否定孩子的创造或发挥,而是应凭借经验与敏感性的去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再进行适当的启发与鼓励,这种艺术萌芽会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愉快的记忆,再以此为起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启发与开导,不断的进行深入教育,并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等等,不断的加强与稳固儿童对艺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进一步地发展。
2.教学上要循序渐进
艺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长,艺术教育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身上的体现应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按照儿童的接受能力,艺术教育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的逐步的过度,教育上的循序渐进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不至于让孩子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根据学前儿童不会抽闲思维,难于集中精神这一特点,多采取直观演示法教学,不要单纯的讲解,让孩子跟着做或看着做,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多一些欣赏性教学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艺术教学在内容上常常缺少艺术欣赏这一环节,教学都是采取教师教,学生跟着做,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空间与条件。所以,在艺术教学中,特别在艺术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多创造条件,给孩子上一些艺术欣赏课,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觉,他们对艺术的领悟不应是成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鉴赏与欣赏自己的不断领悟。
4.多种教学法的运用
在艺术常规教学中,艺术教育者为了好教学,或急于求成,他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按部就班传统老套。对于学龄前儿童,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很难有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育者应改变思维,大胆创新,根据孩子这一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总之,学龄前儿童是艺术启蒙及培养其艺术修养与兴趣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关键的。要想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的探讨,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后备军而不断地努力。
作者:刘彦 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成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探索[J].四川戏剧,2012,(05).
[2]魏玥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J].读天下,2016,(11):319-320.
【关键词】培智儿童;数概念;因材施教;“小步子”
On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methods Peizhi Number of children
Guo Xiao-mian
【Abstract】Number of the concept of the human brain to recognize and reflect the number of objective thing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Peizhi children have many flaws and shortcomings, the number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children Peizhi, on the one hand,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order of the number concept scientifically arranged, on the other hand, for their speci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ed, individualized.
【Key words】Peizhi children; Number of concepts; Individualized; "Small steps"
数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中有关的数量及其关系的认识和反映。儿童对数概念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而儿童的数概念又是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引下,经过“初步感知表象和想象抽象逻辑思维尝试运用和记忆”等环节而逐步形成和掌握的。
然而,由于培智儿童在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等心理活动领域同普通儿童相比,有着许多缺陷和不足,我们在对培智儿童进行数概念的教学时,一方面根据数概念的逻辑顺序科学地进行安排,另一方面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首先,采用“小步子”程序的教学和训练,制定特殊的学习目标。由于培智儿童的思维发展迟缓,不灵活,他们对数概念的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无论从速度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尽如人意,更不用说他们对数概念材料的重新组织等任务的完成。为此,在教学中,除了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外,注意化大的教学目标为一个一个具体化的阶段小目标。目标设置的要求为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具体到抽象概括。如自然数“4”的教学,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为四个,即(1)“4”的认识(数数和读数,含“4”的符号意义和4与3大小的比较);(2)“4”的符号的书写;(3)“4”的组成;(4)“4”的加减运算。在每一个教学目标指导下,分别呈现例子、建立实物模图像、创设情境并启发学生讨论,巩固练习,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予以反馈等,以便及时调整各个学生的学习策略。实验证明:“小步子”教学的实施,既能使学生把握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及时进行训练加强巩固,而且在施行下一个小目标时又能够做到复习上一个小目标,显然,小步子的教学既使学习成为一种明显的目标指向性活动,又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起点,建立可接受的台阶。
其次,加强直观性,创设“乐学”的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概念学习水平就会有不同的心理操作。心理学指出:学生数概念的形成,遵循于“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这样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由于在整个小学阶段,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只能局限于具体水平和认同水平的概念学习。因此,根据培智儿童的特点,在数概念教学时,我们重点在教学方法的直观性方面下功夫,努力采用生动具体的材料,变抽象的数学符号为直观具体的学习素材。具体做法有:
(1)运用“活动教(学)具”。广义的活动教(学)具包括算盘、幻灯、可拆拼物模或数模、图片等。由于教具能“动”,故它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直观。如教学“5”,它表示有5本书、5支铅笔、5个小朋友……(即五个东西的集合),那么,“5”是怎样组成的呢?我们运用活动教(学)具,比如:池塘里有4只鸭,又游来1只,现在共有几只?教师一边移动模型教具,一边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在座位上进行实物(模型或图片)操作,经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己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加深感性认识,并通过表象和师生言语的表述作用,建立起物——数间的有机联系,使他们能正确理解概念“5”的含义。
关键词 兴趣 想像力 创造力 作品评价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给幼儿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造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幼儿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回望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不能不承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从一入园就把孩子们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牢笼里。贯穿在《纲要》中的幼儿教育改革精神,被颠倒、被曲解。我们怎样在教育方法上打破原来的禁锢,打破“依样画葫芦”式的美术教学呢?
一、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观念比较落后。常常听到家长在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画之后就大声地斥责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看人家画得多好!”许多教师也仍然以“像不像”“颜色合理不合理”“构图饱满不饱满”来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是学前儿童美术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2.孩子对美术活动没有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常有一些孩子找老师说:“老师,我不想画。”一些画画还不错的小朋友却说:“老师,我不会画。”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对绘画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呢?
3.注重绘画技能教学。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里,幼儿教师们教给孩子一些经过成人简化了的形象,一笔一画地按顺序让孩子来记住这些形象的画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示范画,将较长的时间用在讲解范画上,幼儿开始绘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孩子们无言的模仿牢牢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 让幼儿进行模仿绘画,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将学前儿童美术置入了“依样画葫芦”中,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将美术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
在一次中班美术活动《大树》中,看到此景:“政政,你怎么把树涂了这么多种颜色?一点不好看。”政政放下手中的笔茫然地看着老师……这则典型的案例说明,我们在幼儿美术特别是绘画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明显的知与行的分歧,致使幼儿认为绘画就是按着教师的想法进行模仿,很枯燥。
2.成人的态度影响孩子的绘画兴趣。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得好,有的孩子动作协调,有的孩子喜爱唱歌……因此,不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优秀。有些家长和老师不理解孩子的画面,常常无视孩子精心绘制的作品,错误的评价会让孩子变得沮丧,并且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慢慢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
3.提高想像力的误区。绘画是以观察为基础的造型艺术活动。幼儿由于年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制约着他们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孩子自信心的不足,成人的激发没有引起孩子的共鸣,新奇的观念得不到认同,造成孩子的从众心理。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不敢大胆想象创作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敢下笔了。
三、对策研究
幼儿个性化的创造表现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后,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这种创造潜能,真正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那么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从何处入手,该如何把握呢?
1.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⑴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题材。那么如何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呢?孩子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所以题材要生活化,选择孩子身边最熟悉、刚接触的事物,往往能抓住孩子的兴趣。⑵使用拟人化的语言激发绘画兴趣。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肢体语言的参与能让美术活动更加生动起来。通过探究美术教学策略与游戏的关系,以“玩”为枢纽,启迪并开发幼儿的美术创新潜能。将美术教学活动游戏化,有机融合各种游戏因素,让幼儿带着游戏精神充分地体验、表达和创造,让幼儿画得快乐、画得有意义,能很好地发挥孩子的表现能力。
【关键词】学龄前教育;社区教育;教育地产;公益化;资源配置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很多购房者中,除了考虑价格、地段等因素外,其次就是考虑教育资源。根据我们的调查,80%的置业者购房时会考虑在教育设施较好的学校附近。这一方面反映买房人在买房投资的同时也注意到教育设施的完善对房产的保值增值作用;同时也说明,教育在提升家庭文化素质,保证个人在社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因此,房地产开发时注意从最基础的学龄前儿童教育开始构筑资源配置,不但可以提升房地产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更能满足购房者对基础教育的刚性需求,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而当今政府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投入,忽视学龄前儿童的合理配置,使很多城市出现学龄前儿童入学难的问题。这不仅是增加了社会抚养成本,加重居民生活负担,更是影响国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使全民素质教育输在起跑线上,是全社会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
1 房地产开发规划和建成后的管理趋于功利化,注重开发商的短期利益,忽视国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直接导致了学龄前儿童的入学难问题。政府应引导房地产企业在开发房产时不应过于重视短期利益,而应合理配置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房产开发企业和居民的双赢。
2 新建房地产区域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匮乏,房地产开发规划对相应的设施设置不足。与旧城区的学龄前儿童入学难问题相比,很多新建房产区域的学龄前儿童入学则是难上加难。应考虑从社区一级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就配置学龄前儿童教育设施和场地,与基本义务教育相结合,加大师资投入,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人性化、公益化。
促进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公益化是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实现房地产开发科学化的一大举措。但完全由房地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做起,推动落实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公益化:
2.1 政府政策扶持。
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学难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单依靠房产开放商的力量并不能达成这一目的,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策引导。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学难问题政府应担负责任。对于新建居住区规划配套教育设施,土地可由政府无偿划拨或给予政策优惠,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实施,建成后产权归属无偿划转教育部门管理。这样,房地产开发企业无须再为此缴纳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只需多掏一点基础设施配套费,并且明确了“代建”配套教育设施可减免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房地产商的“包袱”放下了,将有更多的积极性搞好代建,并交给教育部门来办学,实现教育的公益投入和产权确认。
新建居住区规划配套教育设施用地,由房地产企业在土地购入阶段配套购入,其中教育用地征地费用计入居住区土地开发成本。建设经费纳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统一征收,实行专户储存,在新建教育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建设成本结转到房地产开发企业。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由教育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实施与责任主体,产权归教育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代建配套教育设施可按规定减免相应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2.2 完善新建住宅区学龄前儿童教育体系。城市规划都在新建住宅区规定配套一定比例教育使用面积,但这主要针对义务阶段教育,对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入学并没做出相关强制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受投入资金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在运营和管理阶段利用垄断地位和产权优势,将该部分定位不明确的公益性教育资源变为企业盈利的来源。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政策法律支持,在新建住宅区学龄前阶段儿童教育师资力量投入和后期配套、维护方面投入不足,造成政府服务管理的缺失。这是加剧此项矛盾的诱因。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新建住宅区学龄前儿童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应以人为本,使学龄前阶段儿童教育与义务教育享受同等待遇。
2.3 突出公益性。教育地产重点在低龄化的基础阶段,是由现行教育制度和购房者实际需求决定的。现在中学阶段的选择已趋向多元化,但相比较而言,幼儿园、小学阶段就近入学,划分学区的政策制约了家长和孩子的选择范围,同时孩子年龄小需要接送的现实,也向家长提出了就近优质幼儿园或小学置业的要求。
目前在新建房地产开发中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由三种:一是开发商自建幼儿园自我经营;二是开发商提供设施,由各名牌幼儿园负责经营;三是直接在拿地时就相中名牌幼儿园资源或者力邀名牌幼儿园到楼盘周边开设分校。以上方式都不属于公益性教育。
在我国教育系统投入不均衡的情况下,虽然房地产企业愿意花钱办教育,但没有身份地位等配套政策的肯定,高运营收费以及开发商资金链出现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学龄前教育的公益化和教学质量。且新建学校是一个投资巨大且投资周期很长的事情,需要大约30年才能收回成本,这就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办教育不是社会的需求。若想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于民生,必须把学龄前儿童教育与政府义务教育相结合,真正覆盖社会基层,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在这种现实环境下,如何满足居民的学龄前教育需求,又不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成为政府和房地产企业推行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公益化的主要着力点。
2.4 完善社区教育、会所教育等学龄前教育。
努力提高 3―5岁婴幼儿入托率、学龄前儿童3年入园率是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学龄前教育,除了幼儿园及一些早教机构外,还可以依托社区的大平台进行。一个结构完善的社区,除了有学校外,还有教育会所、社区活动中心等各种学龄前教育平台。可以通过组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来发展孩子们各种兴趣。
逐步完善以社区活动中心为主要平台、开放式社区学龄前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社区化、多功能、实用型、服务型的教育培训层次。 以社区学前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共享为原则,充分挖掘和发现社区教育文化资源的潜力和作用,开辟多途径的社区教育通道,促进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向社区所有学龄前儿童开放。除了场地、设备等硬件的供应外,还应进一步社区学龄前教育软环境。比如加强社区学龄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支稳定的、以兼职为主的社区学龄前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吸纳社区内教育专家和离退休老同志等社区成员,充分发挥他们一技之长,开展社区学龄前教育公益行动。
现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好产品和好教育的联姻才会产生价值。我国的学龄前教育还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行列,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太小了,要提高全民素质,首先要从学龄前教育开始。学龄前教育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性格,孩子长大之后才能适应各种环境,有一个正确的心理来面对社会的挑战。这是学龄前教育的社会属性。
当房地产业为其产品不断地添加了会所、园林、综合配套等之后,现在置业者又把‘添加学龄前教育’提上了日程。这是购房者的要求,也是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了使所开发产品更有竞争力,而自觉地为社区引进高品质学龄前教育,使其产品功能更加完善,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这是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政府教育发展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房地产新热点:地产教育.房地产导刊.2009
[2] 新时期下幼儿教育的资源分布.教育导刊.2011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37-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然而,在一些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系),比如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笔者拟以所执教的长沙师范学校音乐舞蹈系为例探讨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现状分析
笔者在音乐舞蹈系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已6年有余。回顾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影响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下设音乐教育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技能技巧课,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比较具体、形象,正是这一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特殊性。〔1〕
技能技巧类课程的教师多采用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其形式主要是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较有利于师生沟通,也有利于因材施教。而学生也主要是在反复练习中理解、领会并巩固技能技巧类课程的知识及技术要领的。而《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相对于技能技巧类课程来说,内容抽象得多,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为主。另外,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为大班教学,有时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上大课,人数多达数百人。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数百个学生,很难谈得上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开展因材施教。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与技能技巧类课程,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显著不同,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2.学习动机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倾向。笔者曾对音乐舞蹈系65名学生作过调查,学生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学生只有6人,仅占9%;而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的学生却有54人,占到了83%;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不愁将来找不到工作,至于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对今后前途的影响不大。可见,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更多的是受外在动机支配,缺乏持久的动力。〔2〕
3.学习态度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的原因是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先天不足,而正是这种先天不足,使得他们往往把自己学业成绩的不佳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不高,觉得自己难以应付文化课课程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了在文化课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情感上的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行为上的逃避学习,产生诸如抄袭作业、无故旷课、上课心不在焉等情况。〔3〕
许多音乐舞蹈系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时产生了心理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特殊,无需具有太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产生了学不好基础理论课的自卑心理。这种矛盾心态体现在学习上,直接导致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气氛沉闷,参与度低。
三、改革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校本教材
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通常相对薄弱,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学习内容又以具体形象为主,因而不太习惯抽象化的思维方式。然而,目前《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大都体系陈旧、内容僵化,并且理论性过强,缺乏实际案例,再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又比较强,因此无形中更加大了学生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的难度,并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低下。笔者调查还发现,目前大多数《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几乎不介绍普通心理学知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缺陷,如果教师仅仅用这样的教材来授课,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4〕
因此,要想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效果,我们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既能满足幼儿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又符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校本教材。笔者认为,该教材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二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内容可重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应尽可能反映当今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三是根据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着重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有关心理测量的内容。
2.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摒弃讲授法,而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又告诉我们课堂上不宜作过多的讲解,因此探索新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1)自我分析法。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心理学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自我剖析。在学习普通心理学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剖析自我,回顾自我成长历程及分析期间的各类发展规律,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心理素养和培养学科感情的重要途径。
(2)角色扮演法。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幼儿的行为表现,揣摩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心理现象。
(3)案例分析法。由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就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现象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上,以主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一些直观、具体、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如利用教学录像、视频、挂图等,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图像、语音、符号、动画等多媒体方法综合传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
3.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如前所述,很多艺术专业学生对自己在基础理论课学习方面碰到的困难归因不当,这是他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时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这种归因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该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想改善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可有意识地发挥艺术专业学生想象力丰富、极具创造性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错误归因。比如,当讲到“能力”这个概念时,我们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重点放在能力的个体差异分析上,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艺术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上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异并不证明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一步坚定只要肯付出、相信自己、不怕失败,就一定能获得丰厚回报的信念。
我们知道,信心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更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5〕对于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只有在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邹晓燕,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8-10.
〔4〕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6-58.
〔5〕张霞.对师范院校体育艺术专业《心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抚州师专学报,2001,(3):29-31.
Reflections on Reforms of the Course of Psychology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Art Major
Hai Y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hangsha Teachers’ School, Changsha, 4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