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河北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降低15%左右。
近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以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核心,以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线,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的协同减碳作用,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资源保障。
规划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循环经济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5%左右,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强制分类区域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面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全回收。
聚焦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开发60项绿色设计产品,创建20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22年底前完成全省年产危废量100吨及以上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园区循环化发展,鼓励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到2025年,创建绿色园区20家。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以上。全面推进产城循环链接。
加快完善循环型农业体系。完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秸秆基本实现农作物全面综合利用。建设完善废旧农资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地膜新国标执行力度,推广使用0.01毫米以上标准地膜,到2025年,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回收。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到2025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
大力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争创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1至2个。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到2025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大力发展二手商品市场。推动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建立完善覆盖京津冀、辐射东北和华北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标志产品;实施垃圾分类,到2025年设区市、雄安新区、张家口市崇礼区、廊坊北三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系统。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率先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建筑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完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到2025年,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90%、85%以上。
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即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行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
实施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以石家庄、唐山等人口较多的城市为重点,开展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统筹废旧物资“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建设,合理布局便民交投点,在商超、学校、办公场所等探索推行智能回收设施。到2025年,设区市基本建成较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鼓励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申报国家、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相关专项科研项目。围绕典型产品生态设计、再生资源高质循环、高端装备再制造等领域,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突破一批绿色循环关键共性技术等;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绿色技术体系集成示范,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以河间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迁西机电再制造产业园等为重点,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支持瑞兆激光等再制造服务企业发展。加大再制造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建设再制造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争创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
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体系,构建了生态效率类、物质流状况类及人类发展类三大类指标为基础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兰州市2000—2012年统计数据年鉴为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兰州市各生产要素生态效率提高明显,输入端和输出端物质流总量增长,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明显,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逐渐提升。但整体上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仍较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
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兰州市
1研究述评
国外认为循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均是为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对策,二者一脉相承,因此,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以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点。托宾、诺德豪斯两位学者提出了“净经济福利指标”概念,将城市中污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社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社会义务、家政活动等项目[1]。Daly等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概念,将失业率、犯罪率、财富分配不公等社会因素所带来的成本损失考虑在内,对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与效益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区分,在他们看来,医疗支出等社会成本对经济是不能计为贡献的[2]。Prescott-Allen提出了“可持续性的晴雨表”模型[3]。Wackernagel等提出以“生态足迹”计量在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下,维持资源消费及废弃物吸收所必需之生产土地面积[4]。Cobb等提出了“真实发展指数”[5]。上述研究中各类评价方法总的特点是:指标单一、直观、易操作,但评价结果相对简单,无法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评价方法相继出现并受到学术界热捧:生命周期评估[6]、能量流分析[7]、物质流分析[8]及全额成本评估[9]等。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将物质流与能量流视为关键变量,直接促进了提高生态效率等相关研究的开展。国内学者中,于丽英、冯之浚构建了基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及社会消费四大体系,涵盖经济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及人文发展指数等共24个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10]。孙龙涛采用“目的树”方法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环境质量在内的5大子系统,28个分项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1]。林伟柏立足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四大基点,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郝莉花等将指标体系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了评价[13]。李王锋等提出包括三层次(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四要素(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21个指标的资源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和指导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建设[14]。王晨等构建了包含资源利用率、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及科技水平在内的区域循环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5]。
循环经济是最大程度上契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自2003年以来,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那么,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效果究竟怎样?我国批准的第一批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城市及地区等正要迎接一个建设周期结束后的评估,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研究者理解上的差异和指标选取原则上的各种混乱,具体能够选取哪些指标来表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尚无统一和标准答案,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未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循环经济的实质加以区分,导致未能体现出区域循环经济的独特性。事实上,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正是可持续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端目标。三者在概念、内涵上有细微但很重要的差别。(2)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符合可得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间两张皮。如表1是我国国家层面颁布的比较权威的指标体系,各个省市区目前主要以此为标准评价本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但该指标体系的系统数据短期内可得性成问题,且目前只能适用于单个指标的独立评价,无法满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需要[16]。(3)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减量化指标是静态指标,不能反映与上年度相比减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另有一些研究中提出的再循环指标不够明确,只能评价区域的生态发展水平,无法动态综合评价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子目标:第一,通过生态效率的大幅提高实现减物质化,简称减物质化。第二,从总量上减少对于生态系统的压力,实现代际间环境资源的公平利用。第三,进入无(少)资源消耗的人类社会,生态商业、功能经济占据主宰地位,实现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增长。根据上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总目标及分解后的基本子目标,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为3层:总体目标层(区域可持续发展)、分项目标层(集约利用资源、总量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提高人类福利)和准则指标层(生态效率类指标、物质利用状况指标、人类发展类指标),见图1。这3层构成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减物质化类指标包括资源生产率指标和环境生产率指标两部分。资源生产率指标的选取上,考虑到当前各地经济发展中首当其冲面临的用地、用能、用水紧张状况,首先选取GDP/单位土地、GDP/单位能耗和GDP/单位水耗3个基本单项指标用以评价,GDP/单位物质评价上述3种资源之外的其他资源生产率状况。环境资源生产率指标则包括GDP/单位废气、GDP/单位废水和GDP/单位固体废物(臭名昭著的“三废”)3个基本单项指标。这样,一共有7个单项指标属于减物质化指标体系。
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按照循环经济的输入、过程和输出的基本原理进行选取,由输入端物质总消耗量指标、物质循环利用率指标和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三部分共计10个单项指标构成。这一部分指标系统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的实质性特点,与其他已有指标体系明显不同。其中,输入端总物质消耗量是区域内各类物质消耗量的总和。从细化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消耗的考虑出发,该指标下笔者选取了工业用地总面积(km2)、能源总消耗量(万t标准煤)和总用水量(亿m3)这3个基本单项指标,比较富于现实性、解释力和操作性。当然,目前在某些区域经济管理统计系统中输入端总物质消耗量指标数据比较难以获得,需要当地政府尽快加强完善相关物质流账户的数据统计内容。物质循环利用率反映了各类物质在区域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情况,计算公式为物质循环利用率=物质循环利用量(/物质循环利用量+自然资源等的投入量)。该指标包括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3个单项指标,具备基本可得性。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之环境及生态系统压力的大小,分为最终排放量(气体或液体)及最终处理量(固体)两种类型。最终排放量=达标排放量(最终处置后)+直接排放量(未经处置);最终处理量=所有各类废(弃)物最终处理量总和。在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下,选取了废水达标排放总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废水非处理排放量及废气达标排放总量4项单项指标,上述4项指标在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管理统计系统中具备基本可得性。
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其福利的提升是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体现的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带给人类发展的最基本效果。选取6个单项指标对此进行描述:首先,参照联合国人类发展类指标选取人均GDP、平均预期寿命(岁)、婴儿死亡率3个基本指标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对人类福利及整体发展的直接贡献大小。其次,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人类环境权及就业权具有人权属性,宜将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绿地面积(m2)列入指标体系。最后,选取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为人类福利提升的基本指标之一。综上,就形成了表2所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个准则指标层下,23个基本指标形成关联、渐进、互补、完整的逻辑关系。3个准则指标层的共性是覆盖的23个单项指标均为进程性、结果性指标,同时又各有特点:减物质化类指标能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本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及其进步水平。但现实中的消费反弹效应(例如,家电效率的改进被家电数量的扩张抵消;住房效率的改进被住房数量的扩张抵消;汽车效率的改进被汽车数量的扩张抵消,等等)对于通过生态效率的提高所减少的生态压力具有部分抵消的效应,则减物质化指标也只能体现短期内资源与环境压力的缓解,并不一定能从绝对规模上反映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与合理,这就需要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对此进行反映。物质利用状况类的10个单项指标能够积极体现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状况,弥补减物质化类指标不能控制区域社会经济总量规模的缺陷[17]。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则直接指向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反映人类自身从循环经济发展中获益的多少,补充了减物质化类指标和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的不足。
3基于兰州市的实证研究
下面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按照减物质化类指标、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及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的顺序进行评价。
3.1利用减物质化类指标的评价减物质化主要体现生态效率的提高,兰州市历年生态效率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看到,从2000—2012年12年间,兰州市各种要素物质流的生态效率均有所提高,且有成倍增加的趋势。废水排放生态效率与工业固废生态效率的增幅尤为明显,分别是2000年水平的4.76倍和3.02倍。其他要素物质流的生态效率指标则在12年间达到了相对于2000年指标的近1.5~2倍的增长。
3.2采用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的评价
3.2.1用输入端物质流总量指标进行评价兰州市2000—2012年间输入端物质流总量指标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兰州市12年间的输入端要素物质流一直呈现增长势头,与我国国民经济1992年以来的持续两位数增长具有直接相关性。如图3所示,到2012年,兰州市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达到2000年的2.5倍,2012年自来水的供水总量则达到了2000年的2.01倍。
3.2.2采用循环利用率指标进行评价由于统计原因,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数据不够全面。根据现有资料总结如下:第一,兰州市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状况明显好转。2000年以来,在政府大力推进的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工作支撑下,兰州市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企业、清洁企业)企业数目逐渐增多。兰州西固热电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蓝星化工公司、方大碳素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兰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首批试点企业,均采用了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不断优化资源结构、实现资源梯次利用、改造产品加工路线及产品结构、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企业节约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的成效比较明显。不足之处是,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未有非常规范的量化资源消耗量的管理指标体系,企业循环经济管理依据和方式缺乏可操作性。第二,兰州市资源回收再利用状况有好转。兰州市废弃物排放量最近几年大大减少,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随着《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推进和实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目前,兰州市工业废弃物利用率已近94%,生活垃圾利用率达到50%[18]。兰州市现有废弃物回收处理设备改进率不足,垃圾填埋场数量不足,赶不上兰州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建筑垃圾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等尚无独立的处理系统。第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兰州市的工业用水(电厂除外)重复利用率近十年来逐年得到提高,到2012年已增加到56.5%[19]。可是,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4)相比,兰州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见图5)仍处于较低水平。兰州市治污开始遵循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控制”的思路,近十几年的物质循环利用率已经明显提高。但由于兰州市回收、资源化和加工处理技术落后,特别是在电子废弃物处理方面,除电子线路板有专业化、有资质的企业回收处理外,其他电子废弃物的专业化回收处理几乎空白,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程度很低[20]。
3.2.3用输出端物质流总量指标评价兰州市输出端物质流总量指标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从2000—2012年,兰州市废水排放指标呈微弱减小趋势,其他输出端物质最终处理量与经济总量增长均呈现正比例增长趋势。也即,自2000年以来兰州市社会经济系统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持续增强。其中,2012年,废气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2.91倍,生活垃圾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2.3倍。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也有逐渐增多趋势。
3.3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2000年以来兰州市人均GDP持续明显增长(如图7),从2000年的5850.17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17548.47元(以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2012年人均GDP约为2000年的3倍(以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兰州市的婴儿死亡率为34.1%,2004年这个数据是23.72%,2012年数据直接降低到13.68%,分别是2000年婴儿死亡率的14.38%和24.92%,可以看出自2004年后,兰州市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自2000年以来,兰州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呈现缓慢递增状态,从2000年的73.33岁增至2012年的76.29岁,增幅是2.96岁。
4研究结论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兰州市各生产要素的生态效率提高明显,这与近年来兰州市政府重视科技进步、改善产业结构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更直接受益于《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强力推进和实施。兰州市输入端(input)物质流总量在增大,输出端(output)物质流总量也在明显增大,双增大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存在,原因是:其一,从经济基础看,兰州市客观上具有相对较大的工业经济总量;其二,循环经济尚未成为普世模式,兰州市尚不能完全摆脱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本指标体系中上升幅度最快的是工业用水重复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次之,也存在一定的上升趋势,这说明兰州市近十余年来的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明显。而对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指标数据的分析发现,兰州市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也在逐渐提升。整体而言,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程度还是比较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向书坚,郑瑞坤.2013.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3):71-76.
[2]DalyHE,JBCobbJr.Forthecommongood.Redirectingtheeconomytowardcommunity[M].Theenvironmentandasustainablefuture.Boston.MA:BeaconPress,1994.
[3]Prescott-AllenR.BarometerofSustainability:amethodofassessingProgressTowardssustainablesociety[M].Gland,SwitzerlandandVictoria,BC:InternationalunionFortheconservationofNatureandNaturalResourcesandPADATA.1995.
[4]WackernagelM,ReesW.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M].GabriolaIsland,BC,NewSocietyPublisher,1996.
[5]CobbCTHalstead,JRowe.TheGenuineProgressIndicator.SummaryofDataandmethodology[J].SanFranciscoEconomies,1999(2):7-11.
[6]SeagerTP,TheisTL.Ataxonomyofmetricsfortestingtheindustrialecologyhypothesesandapplieationtodesignoffreezerinsulation[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4(6):12-15.
[7]Andersen.TransportoffishfromNorway:energyanalysisusingindustrialecologyastheframework[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4):16-19.
[8]SeagerTp,TheisTL.Auniformdefinitionandquantitativebasisforindustrialecolog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8):17-20.
[9]WernickIK,AusubelJH.Nationalmaterialmetricsforindustrialecology[J].Resourcespolicy,1995(4):29-30.
[10]于丽英.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4):20-22.
[11]孙龙涛.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2.
[12]林维柏.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汕头大学学报,2013(3):22-25.
[13]郝莉花.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9):15-17.
[14]李王锋.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8):13-16.
[15]王晨.区域循环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13(4):19-22.
[16]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8-10.
[17]俞金香.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18]祝合勇.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4):27-32.
[19]张志斌.兰州市环境污染变化及防治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6):181-185.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础工作扎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42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阶段,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批准实施。二是既体现战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既着眼长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长期战略,又立足当前,结合各产业、行业、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具体的、短期可见实效的支撑措施。既针对循环经济共性问题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又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术路线、实现途径。三是既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又明确了近期具体指标。《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的,提出了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为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四是着力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思路、内容、体例、机制上有很多创新点。比如,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水平低的“只循环不经济”以及个别“二次污染”、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地沟油”回餐桌等问题,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十“培育生态文化”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提出鼓励开展循环文化创意活动,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行业间、产业间、生产与生活系统、国内外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链接等措施;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响应中央有关精神,明确提出了要推行绿色消费,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公务宴请、家庭等各方面节约粮食。此外,《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了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
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
答: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十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任务贯穿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十还明确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把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作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的主战场,提出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目标、总结基本模式、给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等,力求把一些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树立新的资源观、消费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这些都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问: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浪费现象,《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强化了有关措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的陋习,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意识。其次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不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提倡绿色出行,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在餐饮住宿行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特别是餐饮企业要引导顾客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反对食品浪费行为,在零售批发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生产。另外,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问: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是指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000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各级政府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保障措施有哪些,如何确保有效实施?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快递行业;包装;循环利用;环境保护
一、我国快递行业包装利用现状
在我国,每天的快递业务量惊人,同时每天产生的包装废弃物数量也十分庞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人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快递包装,但是往往出现的情况是这样的,小小的商品却被包裹的里三层外三层,过度包装现象十分严重。而且,顾客收到包裹以后大都随手丢弃,很少有重复利用的习惯,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那些包裹在商品外面的层层的胶带,还有那些塑料填充物,都是极难降解的材料,对环境污染很严重。
二、我国快递行业包装循环利用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过度包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网购现象已为常态,特别是像在“双十一”这种购物狂欢节之后,消费者迎来收货高峰,同时带来的就是满地狼藉,随意丢弃的包装废弃物,看了让人闹心。为了避免货物在运输途中受损,提升购物体验,现在电商网购的包装越来越精美。消费者收到快递之后,都要经过层层拆解,才能拿到商品,许多消费者都认为,快递包装材料消耗巨量资源,且不少为一次性塑料制品,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但是这也不能完全将责任归结于电商,由于现在存在暴力物流的情况,快递在运送过程中容易出现破损,为了让顾客满意,电商们也不得不对商品进行一层又一层的包装。但是快递包装一次性使用确实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胶带、填充物等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不能自然降解,焚烧还会产生刺鼻气味,损害健康,污染环境。
(二)回收利用渠道少,循环利用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作为买家对于废弃的快递包装箱很少进行二次利用,往往都是随手丢弃,但是其实有百分之五十的消费者表示只要包装内商品没有损坏,不会在意包装新旧;百分之三十的消费者会更倾向于使用新包装;而有百分之二十的消费者却很在意快递包装,不愿意使用二次包装。其实有少数快递企业之前已经尝试过对包装进行回收利用,但是回收成本太高很难推广,而且有些运单的信息可能会留在包装箱上,考虑到个人隐私的问题,有些消费者不愿意让快递公司进行完整的回收。回收后的废纸箱的存储问题也成为快递公司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各快递公司的纸箱都印有自家标识,包装纸箱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循环利用的纸箱在运输途中容易破损,还要保证此前被使用后的纸箱干净卫生。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包装循环利用很难施行。
(三)政府、企业和个人没有明确各自的责任
目前,对于快递物流引发的巨量包装垃圾问题,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的责任都没有明确。从国家层面来说,缺乏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快递行业包装。国家应以立法形式,出台落实一些扶持政策,对从事回收、生产、使用再生资源的行业予以倾斜。从快递企业角度出发,使用更为简约、绿色环保的包装,可以减少一些难以回收材料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快递企业应当也必须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从社会个体的角度来看,我国公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每个公民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包装物,循环使用包装箱。
三、国外快递行业包装利用的主要实践与启示
调查显示,国外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开始重视包装问题,比如在美国加州大学就有学生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快递包装盒,较传统的包装盒减少了25%瓦楞纸的用量,使用也更加方便,2至3秒内就能折叠打包;德国早在1991年就出台了《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性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法国在1994年出台的《包装废弃物运输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有义务将废弃的包装物主动交给生产商或者零售商回收处理;荷兰在《包装条约》中,特别要求企业支付一部分费用来支持国家实行环保计划。国外的这些规定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借鉴,从中吸取到有用的经验。
四、结语
总之,现在快递行业包装浪费情况确实很严重,一些快递企业建立的包装循环利用体系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消费者在包装循环利用方面也不够重视,因此国家应当尽快建立包装废弃物分类回收、循环利用和合理处置体系;快递企业也应加大技术投入,研制新型环保型包装材料,有效改善快递分拣、运输、派送环节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减少包装损耗,提高包装循环使用的效率。我们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的快递行业学习,他们对快递包装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循环利用率很高。现如今环境日益恶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应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关于快递行业包装循环利用体系分析”(项目编号:15C28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依依(1996.1-),女,江苏徐州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孙秀艳,宋亚迪.快递包装如何避免污染[N].人民日报,2014-01-25.
[2]吴玉萍. 基于 ERP 的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选择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