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工业化内涵

新型工业化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工业化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型工业化内涵

新型工业化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业化 内涵发展

现代职业学校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方向,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构建相应的专业群及课程体系,实施课程改革和德育管理创新,搭建直通市场的办学机制,使学校的整个办学体制与机制实现与市场无缝对接,达到建设现代职业学校的目标。

一、构建服务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专业群

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品牌建设中应以产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教育特色,创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我市在产业发展上,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行动计划和工业园区建设计划,做大总量,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带动一产,促进三产,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积极发展装备和电子制造业,改造提升资源型工业,发展壮大生物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好工业园区这一载体,实现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方向,形成若干工业集聚区。这样,在构建职业教育专业群中,针对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依托正阳工业园区,重点建设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电子产品生产、特色食品、物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相关专业;针对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培养人才,以构建“三中心、一基地、四城市”为方向(“三中心、一基地、四城市”: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休闲旅游基地;中国物流节点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城市和民族特色名城),抓住黔江列为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建设的机遇,实施“建设渝东南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做大做强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旅游、物流、会展、健身等消费热点设置专业。职业教育通过服务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助推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二、构建服务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初级实践人才,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其特点强调实践性、职业性、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其课程设置的取向应坚持以职业个性发展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四个因素:课程主体、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具体来说:一是开发课程的主体多元化。既然职业教育的课程是服务就业目标的,根据专业类别,不同企业、行业都应该成为参与者,并且学校都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二是课程目标是就业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的设置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共性要求,还需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有明确的定位。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与就业目标必须有机统一,才能使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有能力投入到工作岗位,有效率地完成企业、事业单位、工厂的工作安排,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三是课程内容以职业技能为考核基本点。所设置的课程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技术技能而言的,教学既要满足从业者对某一职业岗位的到前要求,还要重视从业者对这一职业岗位的未来需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职业技术训练,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四是课程结构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类课程、专业素质类课程和岗位技能类课程,其设置以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纯熟的技术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素质为目标。

三、实施以培养发展性人才为目标的德育管理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存,同时还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作为就业教育,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个人终生教育的一个环节,还承担个人素质提升的功能。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努力培育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构建德育网络,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连接为一体,发动多方力量共同育人。由于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农村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家庭的子女,其家庭教育本来就缺乏,加上社会上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果单靠学校一方的力量,难以完成对学生的引导,需要家庭父母的配合、社会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其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德育干部队伍,提高德育管理能力。可通过学习培训、岗位锻炼、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训练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素质优秀的德育干部队伍。第三,实施参与式德育管理,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可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适应中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使学生接受知识、树立观念的同时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职业学校学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第四,通过系列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

四、实施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方向的教学改革

职业学校对学生培养的方向是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教学计划上,相应减少了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增加了实践课,突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使用上,创新教材应用,增加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在教学实际执行过程中,将着眼点放在“一转、二定、三设”上。“一转”,即转换学习领域。对已确定的工作任务按相同一致的原则进行梳理和厘清,将工作岗位应学、应会、应做的具有教学意义的内容进行加工、整合,使之转化成学习领域的课程,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二定”,即确定工作任务,对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认真分析,将其中出现频率高、技能程度强、承载知识密的列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三设”,即设计教学情境,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根据完整过程、同一范畴和职业特征的要求,在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分解,分别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实施基于操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以实际任务承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对学业的考核方式上,由传统的重理论考试向理论、技能并重的方式转变,鼓励学生报考多种技能等级证书。

五、搭建直通市场的办学机制

要改革办学模式,通过“共述、联办”等方式加强建设,推动规模化办学。要依托区域内行业、企业,职业学校与企业实施合作,促进学校、企业、行业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使职业学校实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而。要改革培养模式,深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改变单一强调连续学习为连续学习和分阶段培养相结合,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人继续学习模式。要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探索职业教育评价的新途径、新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新型工业化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新型工业化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测度

1.引言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9)、《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的出台,如何抓住中部地区战略崛起、皖江城市带示范发展的良好契机,对于合肥市实现在“十二五”时期中的大跨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则从科技含量与信息化程度、经济效益状况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利用程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能力四大方面,选取23个基础指标构成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综合性原则,借鉴国外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和国内专家和学者对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研究的成果,本文构建的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指标、分层指标、基础层指标三个层次,四个大项,23个小项,最终指标体系如表3.1所示。

3.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实证研究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状况,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和收集的指标数据,对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现状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3.1 样本分析结果

我们先对参加这次因子分析的变量进行描述性说明和统计检验。

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这次共23个指标参加了处理,每个指标共有6个样本,没有缺陷值,参加率为100%。

统计检验:

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

3.2 确定因子变量和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构造因子变量是因子分析的关键步骤之一。因子分析中有许多确定因子变量的方法,如: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主轴因子法、极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等。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较为广泛的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3个,可以看出3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98.487%,说明这六个主成分己经解释了所研究经济现象的98.487%,可以认为抽取的主成分是合适的。(一般来说,社会研究抽取的解释度在75%以上就可以认为是不错的)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可以看出,由于进行了方差最大化旋转,各个因子中各原始变量的系数有了明显的变化。成分1主要包括了科技含量、信息化水平以及人力资源利用指标,同时也反映出了经济效益情况,体现了工业质量方面的情况;成分2包括了资源利用与环保能力和工业化水平指标,体现了工业化持续发展潜力方面的情况;成分3包括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电信业务总量占GDP总量比重两个方面的指标。

3.3 计算因子得分及新型工业化总得分

我们利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来计算各主成分分值,利用如下公式:

成分1=0.114*Xl-0.005*X2-0.135*X3-0.002*X4-0.072*X5+0.210*X6

+0.103*X7+0.061*X8+0.174*X9+0.260*X10+0.120*X11+0.054*X12-0.123*X13+0.067*X14+0.282*X15+0.190*X16+0.142*X17+0.018*X18-0.073*X19-0.079*X20-0.092*X21-0.234X22+0.096*X23

以此类推,分别求出成分2和成分3的值。

为了得到合肥市2004-2010年的新型工业化总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名,利用以下公式:F=83.947%*(成分1)+6.121%*(成分2)

+5.223%*(成分3),其中:F称为新型工业化水平总得分,公式中的83.947%,6.121%,5.223%,分别是成分1、成分2和成分3的方差贡献率。结果如下:

表3.1 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水平总得分情况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F值 -0.517512 -0.448587 -0.241396 -0.326731 0.293413 0.914183 1.116856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现阶段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特点:

(1)近几年,合肥市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略微波动中稳步上升的态势,速度、效益都有新的提高,除了2007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有微弱的下降外,其他年份均有明显的增长幅度,特别是在“十一五”的2006-2010五年间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是从经济指标的绝对数上来看,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还处于水平较低,质量不佳的状态。

(2)科技进步、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是推动合肥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3)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成为影响合肥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由资源利用程度与环境保护能力为主要构成成分的F2,虽然F2的值由2006年的-0.845506703到2010年的0.716565668,但是其方差贡献率为6.121%,严重阻碍了合肥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4.“十二五”时期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目标测度分析

4.1 “十二五”时期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目标测度

本文在构建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指标的基础上,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十二五“时期的各个经济指标进行预测,从SPSS软件自带的十一种数学模型中基于理论上合理、统计可靠性高、预测能力强、简单适用、模型自身适应能力强五个原则下,选取与指标拟合性高的模型对相应指标进行预测。

根据测度,我们发现合肥市工业化水平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从经济普查的经济数据中,我们发现制约“十二五”时期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瓶颈”也是较为复杂多变的。

4.2 制约“十二五”时期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瓶颈

(1)工业化结构不合理,难以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201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229家,其中采矿业有2家,占总企业数的0.090%;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供应企业有21家,占总企业数的0.942%;剩余企业为制造业企业2206家,占总企业数的98.968%。从这些数据来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出占据工业价值量的主要地位,这说明合肥市工业结构并不合理,传统工业比重较大,是一种偏轻农、偏原材料工业的结构模式。这一结构已经阻碍了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

(2)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动力不足,制约经济长足发展

2010年末,有R&D人员15173,而全年的专利申请通过数为4007件,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总人数的20.321%,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仅占单位从业人员的9.682%,科研型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缺乏相应的科技创新动力,制约了合肥市经济的长足发展。

(3)能源和资源的劣势限制了合肥市的发展劲头

合肥市靠近长三角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使其吸引了较多的经济效益状况良好的企业入驻。但是合肥市的能源和资源的储藏量成了合肥市明显的劣势所在,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只能是借用其他的优势去弥补,这就大大降低了促进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力,阻碍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劲头。

5.结论及建议

5.1 基本结论

(1)“十二五”时期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水平将呈现快速发展

根据第4部分中对合肥市“十二五”时期各个(下转第207页)(上接第205页)经济指标的预测值,选取以下指标进行对比2011年至2015年的数据就能清楚的看出合肥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将取得较快的发展。

(2)科技进步、信息化是推动合肥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动力

根据第4部分中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从2011年的69.358%到2013年的71.551%再到2015年的74.271%,呈现出叫快的增长速度;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占GDP的比重也是持续增长的,从2011年的4.760%到2013年的4.824%再到2015年的4.886%,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3)资源消耗成为合肥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阻力

由于合肥市自身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合肥市在能源和资源方面处于劣势低位,导致能源与资源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肥市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5.2 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十二五”合肥市要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改造提升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突破口,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加快资本集中,增强技术领先优势,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以现有的大型骨干企业、发展潜力的大的优势企业和一些重大项目为基础,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指成为合肥市工业的主导力量,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2)树立工业创新意识,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促进合肥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目前新型工业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关系到合肥市工业整体实力的提高。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弥补资源短板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参考文献:

[1]CHIUNG,CHIANG.The government strategy for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 Taiwan[J].Technovation 21,2001.123-132.

[2]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毛文娟,魏大鹏.天津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探索[J].统计与决策,2005(4):34-36.

[4]李美洲,韩兆洲.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6):10-14.

[5]许跃辉,石丽娟.“十二五”时期安徽新型工业化目标测度及实现途径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4):62-68.

[6]游达明,陈国藩.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16-119.

[7]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新型工业化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蒙古牧区;新型工业化;生态环境;生态工业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分析

1.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亿,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善经济增长质、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2.新型工业化之“新”

从与三农的关系来说,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加市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新”在最大限度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就业空间;“新”在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同样享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好处。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我们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力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走的是数量与规模同时扩张的道路,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在主导产业选择上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同时出现失业问题。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劳动力人员众多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二、内蒙古工业发展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1.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面对的是广阔的土地,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几乎未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加上对殖民地的开拓,资源、环境、市场等都对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形成了有力条件。而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这些条件。我区草场面积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不能重走,过去以凭资源,凭消耗,牺牲环境来推进工业化的做法也难以为继。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内蒙古牧区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证牧区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途径

走新型工业亿道路,是内蒙古牧区工业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途径。首先,新型工业化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较好地抓住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带来的历史机遇,为发挥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新型工业化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工业化,为牧区高起点推进工业化提供可能,从而有利于缩短工业化的进程。其三,新型工业化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重要内容,较好地结合了牧区原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基础。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战略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在西部,在民族地区。我国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下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城市,在东部沿海地区,在非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缓慢。造成上述失衡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是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工业加工度严重低下,民族地区应得利益流失等情况,除了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外,就要放弃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工业化步伐,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日渐拉大的差距。

4.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需要

(1)草原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在多年来只索取,很少投入,草原成为一个不能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而多数典型牧区恰恰是贫困地区,没有投入的能力。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提高对草原生态环境投入的能力,从而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

(2)提高牧区居民受教育水平,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需要。据内蒙古社科院对25个牧户的调查显示:总人口103人,劳动力占46.2%;文盲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6%,文化程度普遍低。而教育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密集的教育、文化、娱乐、卫生设施推动了牧民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教育是生育转变的重要决定因素。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直接的依存关系,生育随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且几乎成直线相关关系。再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教育年限多的人比接受教育年限少的人更愿意流动。城镇有限的工作机会是按照接受教育程度进行分配。牧民向城镇转移,若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找到工作岗位是非常困难的。

(3)牧区要想走出贫困,必须适度发展工业,草原畜牧业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牧区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生活贫困。摆脱单一的产业结构现状,使牧区走向富裕,又能避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只有发挥矿产资源富集的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内蒙古牧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措施

1.发展高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技术升级换代,加快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牧区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的竞争和严峻生态环境挑战,必须努力发展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来装备传统产业。必须发挥牧区的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使宝贵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得到利用。只有在高新技术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合理使用节约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是建立健全资源何偿使用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经济利用。二是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工业。缺水地区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淘汰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工艺和设备;加快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的研究和开发,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组织实施重大节水示范工程;强化工业用水管理,加强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三是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重点发展节约和替代石油、“三废”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

3.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搞好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

(1)切实推进工业污染治理方式从终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分散治理向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要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逐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最大程度的降低其对环境的负效应。要根据环境的承受能力,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严格项目审批,逐步完善现行环境管理制度。

(2)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行业或工业产品结构。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实现工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行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新型工业化内涵范文第5篇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生产要素和工业产出品的科技含量高,更多地依靠高新技术和人力 资本,尽量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低 级的传统工业品提升到更高级的创新工业品。要求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做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其综合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以技术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和资本 利润率。要使负面的外部效应最小化,做到生态破坏小、环境污染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在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尽量把 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结合起来,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概括起来,就是降低 社会总成本和提高综合效益。这也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区别之所在。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江小涓研究员接受采访时指出,“新型工业化”的“新”,是 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具体说,有四 个方面的新意。

一新,这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 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 颐峭耆梢栽诠ひ祷?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 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甚至能够使制鞋这样的传统产业也变得面貌一新。江苏森达 集团在国内皮鞋业第一家建成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董事长朱相桂就深有感触地说:“以前 小批量的订单,森达不敢接,担心成本太高;如今有了这个系统,哪怕是一双鞋的订单我们 也能接。因为只要轻轻一点鼠标,系统就会自动设计出最优化的生产方案,成本并不比大批 量高多少!”

二新,这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 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以信息技术为 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 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