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环境状况

资源环境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环境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源环境状况

资源环境状况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 

    一、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 

    社会生产活动对土地的扰动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分异,在我国自东向西呈现有规律的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也最多,对土地的干扰程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另外,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处于沙漠边缘带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多重因素影响,该地区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着。而由于洪涝灾害等原因,南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我国湿地变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等湖泊广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土地利用程度和方式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市场转型、社会发展及人口数量上升等大环境影响,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而问题的根源都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及方式有关,因此,生态环境状况能直接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庞大人口生存需求的多重压力下,我国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土地总体利用结构好转,质量相对下降,耕地结构性减少,牧草地退化严重。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用地、建设用地稳步扩大,生态退耕成效显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而同时减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地和湿地,导致其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下降,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生态退耕,其次是农业、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牧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牧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土地。 

    二、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人口压力加大,地区财政来源单一,国内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经营方式的恶性循环,我国土地生态环境的的污染和破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土壤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它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的代谢物组成,是土壤的养分。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不足以使大量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就是土地沙化。沙化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沙壤粗糙如砂、保水能力很差,即便有植物生长,也十分稀疏。土地是否会发生沙化决定于土壤中含有多少有机质和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任何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破坏土壤储存水分的因素都会导致土壤沙化。我国各种成因的荒漠化土地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水蚀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土地37.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的45%;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土地37.1万平方公里,占44.3%;物理及化学作用(包括盐渍作用和水渍荒漠化土地)6.9万平方公里,占8.2%;工矿开发引起的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有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141万平方公里,其中,易受水蚀荒漠化影响的土地87.5万平方公里;易受风蚀的沙漠化土地53.7万平方公里。总计已经荒漠化和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224.7万平方公里。 

    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 

    1、由于近年来降水减少,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意味着“石漠化”问题有可能减轻。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然值得警惕。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也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2、风蚀引起的荒漠化,即沙漠化。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继续强烈发展,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草场退化引起的草原荒漠化严重发展;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严重发展。

    3、土壤盐渍化荒漠化。从全局讲,由于干旱化发展,普遍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土地盐渍化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也有局部地区存在恶化现象。 

    (二)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我国的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水土流失类型众多,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种类型。局部地区存在冻融侵蚀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也在加剧。水力侵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上中游的山区、丘陵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以及长城以北。 

    水土流失的导致原因有两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出去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人为因素为主要因素,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是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超载过牧;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容易频发干旱灾害。地面植被差,降雨量减少,分布不均,暴雨多。即便在同等降雨的条件下,由于水和土的大量流失,致使水土流失区的旱情加剧。目前我国消失的森林、湿地面积越来越多;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着名的“地上悬河”。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大中小型蓄水工程淤积大量泥沙,严重削弱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流失造成坡耕地水、土、肥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旱情;水土流失使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长江上游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地区;除了上述情况,水土流失还会危及工矿企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三)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的破坏和绿地的丧失,是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二氧化碳增加会造成全球的温室效应与气候的变迁,进而影响人类本身的生存。此外,森林的砍伐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不仅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并且会使珍稀物种灭绝、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土地利用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垦拓荒力度增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未利用地或农用地用于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结果是:一方面,农用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也小幅度上扬;另一方面,未利用地不断的减少。导致绿林交错过渡带的生态用地较少,生态防护作用减弱。众所周知,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的面积增减会影响地区的小气候。土地利用规模增加了,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达到的,破坏了原始植被和生态平衡,会导致地表覆被破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循环难以持续,受到风沙侵袭,土壤养分含量大大下降,也影响了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战略 环境分析

一、人力资源战略概述

从不同的角度,人力资源战略有不同的定义。简单的说,人力资源战略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一致的手段。而企业战略的作用在于阐明一个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下的总体方向。

如果从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出发,人力资源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根据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目标,从而制定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进而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实现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目标的过程。”

二、环境分析介绍

(一)环境分析的意义

环境分析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第一步。进行环境分析不仅要关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并获取有可能对企业未来绩效发生影响的内外部变化信息,它为人力资源战略的分析、决策提供了依据。对人力资源战略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在进行环境分析时,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找出其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二)环境分析的内容

1.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因素

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以及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四大组成部分。

2.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因素

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内部环境要素,把握这些要素的相关性,以提高人力资源战略的针对性、配套性和可行性。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战略、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人员状况、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三、贵州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酿酒行业的政策是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十二五”对酿酒业的规划将完善产业结构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白酒行业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受到的重视和优待逐步消减,这与近年来我国白酒行业的过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此国家政策也对茅台集团造成了相应影响,促使其尝试进行多种经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造成了影响。

同时,近期“禁酒令”的出台,使得酿酒产业较大受到冲击。茅台酒更是被定性为奢侈品,在销量、价格上都大打折扣。在政策的影响下,茅台集团的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也将影响其人力资源战略。

2.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正处在持续发展时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对茅台酒的需求不断增加,长期而言是利于贵州茅台集团的发展的。

然而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短期内经济不景气。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居民消费减少,也减少了对茅台酒的消费需求。所以总的来说,茅台酒的市场需求呈稳步上升趋势,而现阶段稍有回落。

3.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

从长期经济发展和茅台自身特点来看,茅台集团的人力资源供求大致处于平衡状态。这是因为茅台酒的酿造需要独特的气候、水质等条件,决定了其不能够通过异地建厂等方式扩大生产,导致了茅台集团的员工需求较为稳定,同时我国酿酒、管理、营销等行业人才的供给也相对稳定。平衡的人力资源供求,是影响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因素。

4.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酿酒科技取得了进步,酿酒、管理、营销等各方面人才不断涌现而且质量逐步提升。这对于茅台集团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很有帮助。

同时,由于茅台酒的不可复制性,使得企业的人员需求相对稳定,因而茅台集团更多追求的是人才在质上的提升而非量上的增加。

(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企业战略

在“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的使命和“健康永远,国酒永恒”的愿景引领下,根据公司长短期发展方向,茅台集团建立了以白酒产业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国酒茅台”旅游公司为辅的企业战略,并建立完善了战略管理体系。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也将受到其影响,并在此企业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制定。

2.企业的组织结构

以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为例,其显著特点是突出酿酒及技术部门的重要性,将技术部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贵州茅台集团独特的组织结构,对其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

3.企业的人员状况

贵州茅台集团的管理层人员以本科学历居多,此外还有部分为高中以及硕士学历。在年龄结构上,由于酿酒需要经验的积累,故其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年轻血液。同时,其技术性职位设置详细,专业人士占大部分。

4.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

截止2013年半年报的数据,贵州茅台总资产大约397亿,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为132.6亿,扣除营业成本、税费等净利润大概为73.49亿元,其净资产收益率大概为25.13%。

雄厚的资本和良好的财务状况,使得其能够加大人力资源投资,以更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计划吸引高素质人才,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人力资源战略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制定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而环境分析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是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中应考虑并分析的首要因素组成。

参考文献:

[1]Wright,P.M.,Dunford,B.B.,&Snell,S.A.,Human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J].Journal of Management,27,2001.

[2]徐国华,杨东涛.制造企业的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柔性战略与公司绩效[J].管理世界,2005(5).

资源环境状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壤 土壤环境 质量 监测

一、前言

土壤资源是我国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人们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影响环境质量的同时,对于土壤环境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我们所讲的土壤污染主要指的是在人类开展日常活动或一些生产活动的时候将一些有害的物质带入了土壤环境,当这些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之后其含量远远超过了土壤本身的含量,从而导致土壤环境出现破坏的现象。土壤资源受到污染的类型包括两类,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人为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形式。由于土壤环境在受到污染之后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因此很难被及时发现,随着有害物质在土壤环境中越积越多,通过食物链的形式由植物最终转移到人体,也可以通过能量循环及水循环的方式影响人类。当发现时为时已晚,因此需要做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但是土壤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很难恢复,恢复过程需要很长的周期,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需要格外重视。

二、关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的阐述

土壤资源受到污染与人们开展剧烈的工业生产是脱离不了干系的,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的土壤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根据2014年4月,我国的国土资源部的国家土壤污染状况调差显示,我国的土壤环境状况非常不乐观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土壤资源污染异常严重,耕地面的在不断减少,因此加强对土地资源污染问题的探究,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是迫在眉睫的。同时促进土壤资源的保护也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优势,我国又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在早期开展的土壤资源调查主要倾向于对农用土地肥力情况的调查。但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城镇化及农业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大,土壤资源受到了污染,并且污染的情况与日俱增,污染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土壤资源污染表现出来的很大特点就是极具地域性。鉴于土壤资源出现了环境变化越来越明显,国家逐渐重视对土壤环境的监测和调查。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开展了两次较为大型的土壤资源调查工作,并且就我国的土壤资源的种类及具体情况形成了简单的框架。

在2006年,我国开展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是我国第一次开展较大规模的土壤环境质量的综合调查,整个调查工作一直持续到2012年,时间跨度大,地域跨度广。受到调查的单位为耕地,草地以及未被利用的土地等等。针对持续流年的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情况,与2014年我国的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该报告显示我国土壤资源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全国土壤的超标率高达15%以上,耕地的超标率更是接近20%,特别是在重工业集中的区域土壤污染厉害,在众多污染的土壤中受到的污染种类主要是无机型的五人,这显示我国的土壤资源受到重金属的污染比较严重。

通过一系列的土壤污染调查发展,我国的土壤污染情况明显,但是受到众多影响因素的影响,对于土壤环境的调查还是停留在较为初期阶段,因此需要不断促进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网络的建设,促进土壤环境监测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土壤资源环境调查工作与制度监管有机的结合。

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为了不断促进土壤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化,我国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由于土壤环境的主要特点就是地域性强,综合性强,并且随着人口及工业生产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就需要监测工作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统筹全局,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开展综合性的调查工作,需要掌握整体的土地资源的空间状况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在选择土壤资源环境监测点的时候需要重视科学性以及代表性,动态性的布点规则,对耕地资源的土壤状况,饮用水源地的土壤资源状况重点^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分析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情况不容乐观,但是总体的监测过程仍然是停留在初期阶段,并且我国总体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缺乏,这就是监测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造成的,因此需要国家不断促进土壤资源环境调查环境的完善,不断促进土壤监测监管力度的加强,这样才能做好土壤资源的检测工作,为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土壤资源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严春丽.浅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J].环境科学导刊,2016, (S1).

[2]邓丽, 张晓云,常锋.浅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化工贸易, 2014,(2).

资源环境状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域;生态环境;时间;空间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鉴于区域内各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不均质,本研究从全国农业生态环境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影响进行一个南北,东西的划分,结合县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等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价。

1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概述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组成的庞大复杂的多因素系统,为了评价其质量高低,首先必须遵循一定原则筛选建立一套满足研究需要并符合研究区实际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2]。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一个动态评价就要从时间,空间上进行立体分析。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北纬4°-55°,东经73°-135°,东西、南北在气温、降雨量、农业生产上差距较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各地也呈现不同的现象,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生态环境质量也略有不同,导致农业生态出现土地荒芜,水土流失,水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2县域农业生态环境时间变化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迁移呈现由好变坏再到变好的一个过程。第一,由好变坏的一个过程。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们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中,还没有使用大量的化肥,人们也没有过度的砍伐树木,大自然的生物循环链还没有断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之也相对很好。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东南部地区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滥伐森林,无节制的抽取地下水,向县城周边地区排放有害物质,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降低,西北地区县城地区的人们开始往沿海大城市迁移,导致农业产地的荒芜,东南地区的县域城市为了增加产量,无节制的使用高化学含量的化肥,致使水土流失,土壤不断贫瘠。第二,由坏变好的一个过程。当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环境变得尤为异常时,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到了生态环境,西北部地区土地的荒凉,东南部地区土地的不断贫瘠都让我们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的严重性。

3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空间变化

中国的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由水资源、气候、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水资源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气候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的种类与产量,经济状况决定了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所以在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上三点在空间上进行评价。第一,水资源和气候的分布情况。中国其实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是人均和地均拥有量缺极少,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不均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较大;此外中国共有五大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三类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热带季风气候仅分布于台湾海南岛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我国的西北。第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在近十年来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差距,还体现在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在整体布局上就呈现一种自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弱的一种趋势。经济条件较好的东南地区能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请到更好的专家来因地制宜,去保护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而相对与经济较差的西北部地区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到农业生态环境这个问题。

4结语

目前国内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针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在内的多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发展仍是中国的头等任务[3],国内的指标体系也多为经济,社会效益等指标,弱化了生态环境的指标。通过以上动态评价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农业自然环境状况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受到水资源分布情况,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限制,而且短时间内又无法显著改变。县域农业生态环境应当看做是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导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的状况。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全国各个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整治措施,相对于西北地区可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可以防止风沙的入侵又能保持土壤水分不被流失,对于水资源较多的东南部地区可以进行多样化农作物种植,科学的进行施肥,既保证了土壤的质量又提高的土地的利用率。针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且经济有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央应当提出整改措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帮助这些地区改善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作者:张琦 单位:文水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张从.环境评价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25-232.

资源环境状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改革开放

环境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呈阶梯状变化趋势。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工业基础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沿海地区却拥有近70%的工业基础,内陆地区只有30%的工业基础。和内陆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状况要好得多。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环境状况是引起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西部地区土地沙化问题严重、水资源短缺、经济增长效益低,这些问题是导致西部地区贫困的主要因素。想要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一)各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不平衡现状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产值的不平衡。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这10个省市。而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这12个省市。以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为例,东部人均GDP分别为8638元、14309元、25973元。而西部地区人均GDP则分别为2691元、4252元、8717元。[1]由此可见,西部地区人均GDP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人均GDP产值,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严重。

(二)各地区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现状

在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中,我国东部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5700元、8342元、13621元,东部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2531元、3618元、5258元。而我国西部城镇居民在这三年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4053元、5704元、8782元,西部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145元、1606元、2277元。通过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和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形式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形式则以发达的工业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与人均年收入现状存在着不平衡,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将会使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不断恶化。

二、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与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一)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

我国的资源不足且分布区域不平衡,很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其他地区则严重缺乏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的人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保护当地环境,最终引起了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严重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问题,这些环节污染问题不仅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对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了威胁。根据我国土地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土地面积为1.21亿公顷,而全国的2800个区县中,竟然有六百多个区县的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这一数据远远低于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规定的农民人均耕地标准。我国的水资源也同样紧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很多地区的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面积减少,导致我国每年缺水量达到400亿立方米。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我国东部地区的水利资源充足,有很多河流、湖泊以及水库设施,当地农民能够很好地发展农业、渔业。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这将会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状况要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水充沛、而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则比较恶劣。我国西部地区有大量的沙漠,这些荒漠的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34.6%,仅西北五省和内蒙古地区的荒漠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7.3%。当地居民难以在荒漠环境中进行农业生产,这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荒漠的面积还在持续增加,甚至会引起更加严重的沙尘暴。由于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沙漠,这将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使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还使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严重欠缺。很多地方不断出现河流断流、草木枯死、土地沙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西部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很多企业不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反而还向黄河中排泄大量的污水,致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三、环境因素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贫困、人口、生态环境这三种因素互相影响,会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随着西部地区人口的增加,相应的人均耕地面积就会减少,当农业耕地无法负担众多的人口时,就会出现贫困问题。[2]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西部地区的村民就会不择手段地乱砍树木,村民这种靠山吃山的观念会严重损害当地自然环境。西部居民为了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就会将很多林地变成农耕用地,破坏了当地的林地环境。由于失去了林地植被的保护作用,就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导致当地风沙、旱灾、沙尘暴等恶劣环境问题的不断发生。这些恶劣的环境问题将会使西部地区出现大面积干旱,干旱气候的风蚀作用会不断地侵袭农耕土地,使粮食产量迅速下降。土地的不断荒漠化将使村民逐渐丧失仅有的农业耕地,最终陷入极端贫困的生存绝境。

(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益较低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然而由于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过度开采,西部地区的能源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我国很多草原地区,牧民是通过饲养大量牲畜来达到致富的目的,牧区草地已经难以供养更多的牲畜。由于风沙的侵袭,很多草原地区不断出现土地沙化问题,这对于依靠放牧为生的牧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三)恶劣的环境状况危害着当地居民的健康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对这些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对生态环境则疏于治理。我国西部地区对工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很低,然而西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却严重超标,将会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我国黄河流域的内蒙古乌海地区废水污染问题严重,渭河、湟水河、北洛河等河流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废水污染问题。陕西、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的很多企业在对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当地环境,致使矿山废石、废水随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如果将这些废弃物排泄到河流中去,就会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给居民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注重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生态环境则是经济发展的大前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西部地区应该继续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要让沙漠地区出现更多的青山绿水。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确保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利用。当地居民也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不能滥砍滥伐,要保护林地植被,使水土流失问题不再发生。

(二)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缺点。某些西部的经济形式还是以农牧业为主,然而农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则非常缓慢。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形式,要依靠市场信息和科学技术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加快生态技术的革新,促进环保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要在西部农村推广农业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应该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要将有害废弃物的排放量降到大自然自净能力之内。[3]西部地区要逐步改变过去粗放型生产模式,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形式。

(三)西部地区应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的概念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当企业在损害生态环境的时候,就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果企业对生态系统进行了保护,那么就应该对其进行利益补助。生态补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让受益者支付生态保护费用,使受益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根据生态补偿制度中“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当污染企业在破坏生态环境的时候,还应该支付相应的环保资金。比如,一些化工企业会往河流中排泄污水,这将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生态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规定,让化工企业缴纳排污费,再利用这笔排污费来治理河道污染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

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能对污染企业进行有力的约束。然而,我国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却不够完善,很多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才利用法律的漏洞,大肆污染生态环境。为了有效治理我国的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明确各化工、石油、煤炭企业的环保责任。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如果发现污染环境的问题发生,就应该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罚。

(五)加强政府部门的生态管理责任

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环保技术开发、环境质量、污染问题清除等责任,要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内容与精神。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生态管理责任,要最大限度地平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4]政府部门要转变过去提供环保物资、直接投资环境治理工作的职能特点,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外资、私人企业、社会资金多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政府部门还应该对各种企业加强生态监督,要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化生产,应该注重开发再生资源。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环保宣传,要让公众都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多发动群众来共同预防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政府部门可以多引入社会力量的作用,让各种环境保护公益组织都加入到保护西部环境的行动中来。

五、结语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的经济状况要优于西部地区。环境状况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恶劣的环境不仅会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而且还会严重威胁西部地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为了平衡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策略,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我国只有在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才能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约束,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好转。

作者:邹景莉 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周聪.试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与环境状况关系[J].甘肃科技,2013(5).

[2]鲁西奇.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汉江区域环境状况为主[J].中国社会史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