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府审计;国家经济安全;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和平时期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正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政府审计关注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集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不发达经济于一体的时代背景,在全球经济安全问题凸显下,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更具有特殊性。

1.1 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经济活动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源泉,在一个主要国家间不大可能发生战争的世界里,经济力量将是决定一国是处于主导或相对优势地位还是从属地位的日益重要的因素。

1.2 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审计制度的确立是基于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必要干预、调节和管理的现实需要,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政府审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的最高目标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利益,把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人民利益作为审计工作重要任务,尤其要关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民生安全、环境安全等,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压力的加大,国家经济安全观越来越受到各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要共同面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2 关于政府计防御国家经济安全风险的研究

发展中国家政府审计虽开始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但研究尚未深入,我国对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也才起步。如何使政府审计成为国家经济安全“卫士”,承担国家经济安全风险审计重任尚在研究中。近年虽然针对政府审计的国家经济安全防御职能及范围研究较多,但对外国资本跨国并购产业安全审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却很少。特别是研究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和审计评价系统的构建,政府审计对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动机、趋势、绩效的评价,以及对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审计等问题研究鲜见。因此,我们构建国家经济安全“防线”,政府审计职能转变,建立我国政府审计国家经济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并肩负起防御国家经济、政治安全风险的重任有着重大意义

3 政府金融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

政府金融审计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审计机构对金融机构会计记录、会计报表和其他财务资料所反映的业务活动真实性、合规性和经济效益所进行的监督、审查活动,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政府金融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要求。我国政府金融审计历经30年的发展已日渐成熟,但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功能定位等方面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作为金融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政府金融审计是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效率、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手段。政府金融审计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审计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机制。政府金融审计以审查金融机构财务收支真实性,评价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抗风险能力、资金运营效益为目标,便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及时发现隐藏于金融体系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整改建议,做好评价防御工作。政府金融审计围绕金融机构信贷资产业务、表外业务等具体业务展开审计,便于及时发现金融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化解危害国家金融安全的隐患,做好查漏纠错工作。政府金融审计通过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够及时识别金融动态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便于我们完善宏观金融政策、提高金融安全预警能力,做好信息反馈工作,提高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金融审计是监督金融管理机构的重要手段。金融审计机构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层次分明,将有助于规范金融监督行为,优化金融监管资源配置,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4 我国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关注

在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也受到高度关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并明确提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并把国家经济安全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007年的全国审计工作总结中,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了“现代政府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观点。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及理事论坛上,对“免疫系统论”作了详尽得阐述。该观点认为,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分析,从国家学说的更深层次研究来看,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发挥的是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由此,我国会计、审计界就政府审计发挥“免疫系统”作用,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我国会计、审计界普遍认同“免疫系统论”的观点。审计署党组通过的《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充分发挥审计保证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初步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的要求。

5 中国审计的国际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使审计国际趋同的进展迅速。审计的国际化更多地体现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与采用上。中国审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正在加速。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正在趋于国际化。

环境的变化是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无论这土地富饶或贫瘠,审计作为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极富生命力的产物就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存在和发展着,不断地完善和创新自我,服务于对它需求的方方面面,承担着社会公众的责任。审计的生命力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赋予的,审计发展的动力源来自于利益相关者们的博弈,只要社会存在、经济发展,审计必将继续实现其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春,李江涛,刘更新.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依据、作用机理及路径选择[J].审计研究,2009(4).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本项目开放;金融安全;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3-0011-03

一、金融安全的内涵

关于金融安全的定义,理论界不尽相同。李扬(2000)认为,金融安全是把金融控制在爆发金融危机临界点之下的一种合理状态。梁勇(1999)认为,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看,“国家安全”是对国家核心价值的维护,而金融安全从本质上就是对金融核心价值的维护,既包括维护价值的实际能力,也包括维护公众对这种核心价值的信心。对金融核心价值的内涵可从三个层次理解:首先,金融核心价值是金融本身的“核心价值”,也就是金融本身的稳定和金融发展的安全,主要表现为金融财富的安全、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运行的稳定;其次,金融核心价值是受金融因素影响的国家核心价值,这等于把金融的正常运行与发展看成是对国家安全的有力支撑;最后,应将金融核心价值看成是金融的安全,即在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体系、驾驭金融运行的能力。因此,金融安全就是对上述三个层次的金融核心价值及相应的国民信心的维护。

从全球角度来看,金融安全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英国著名学者苏珊・斯特兰奇认为,政治经济中使用的权力有两种,一种是结构性权力,另一种是联系性权力。所谓结构性权力,就是决定办事方法和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或者说是构造国与国之间、国家与人民之间、公司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等各种关系构架的权力;所谓联系性权力,即依靠某种权威使别人做他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权力。苏珊认为,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结构性权力主要有四种:对安全控制的结构性权力、对生产控制的结构性权力、对金融体系控制(或信贷创造与分配控制)的结构性权力、对知识创造控制的结构性权力。这四种权力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可见,就金融领域而言,谁掌握了金融结构性权力,谁的金融安全度就越高,在国际金融关系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二、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一)资本项目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1.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危机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金融安全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它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上。金融危机与资本项目可兑换是相关的,即资本项目开放的同时,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加。资本项目开放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与金融危机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而言,资本的大量流入将导致一国的实际汇率升值。在固定汇率下,为维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必然会对流入的外国资本进行干预,在外汇市场上以本币购买外币,这种干预将引起本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通货膨胀,并最终导致实际汇率的升值;在浮动汇率下,资本的流入将同时引起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升值。由于金融市场的调整往往比商品市场的调整更为迅速,易造成汇率超调。资本流入的,通常意味着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2)资本流动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于资本流动方向的突然改变,即资本流动逆转。一般认为,资本流动逆转是触发宏观经济不稳定和货币危机的直接因素。一旦资本流动逆转,整体国际收支将转变为赤字,并因此导致外汇储备下降,这不仅将导致国际清偿能力的危机,而且带来国内银行业危机。在表1中列出了每次爆发严重金融危机之前若干年各国的私人资本净流入占GDP的比率。在列出的9个国家所发生的l4次金融危机中,危机当年本国的资本流入占GDP的比率较危机爆发前平均下降了35%。在马来西亚,1985年的资本流入比率下降了75%。表1最后一列是危机爆发当年各国短期债务对出口收入的比率,这一比率超过50%的有6次,超过30%的则有11次。造成资本流动逆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国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大。政府财政状况的急剧恶化、金融部门的脆弱性程度的提高以及某些不利于国际投资者的政策法规的出台等等,都可能加大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可见,资本项目开放本身并不是资本流动逆转的直接原因,但由于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明显的资本过度流入倾向,而这又很可能是导致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过热的最重要因素。而宏观经济过热引起的基本经济面的急剧恶化却是最终促发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资本项目开放与资本流动逆转无疑有着某种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在资本逆转的过程中,一个开放的资本项目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

(3)资本项目开放会加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资本输出国的金融市场会受到工业国家金融市场波动的溢出影响;新兴国家之间的关联影响和交叉感染影响增强;在资本项目开放环境下,机构投资者取代银行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由于其行为特征表现出很强的“羊群效应”,因此在危机时常表现为危机传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4)国际资本流动结构失衡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结构主要是指期限结构、长短结构,也可以指诸如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银行贷款以及官方资本等方面的结构。一般而言,长期资本流入较多,短期资本流入较少,则国际资本输入国的经济较为稳定;官方资本、直接投资流入较多,证券投资、国际贷款流入较少,则输入国的经济较为稳定。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模型表明,债务膨胀会削弱经济金融的稳定性,并产生交互式的紧缩通货循环。资本项目开放后,债务结构中外债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使引发债务危机甚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加。钟伟(2000)认为,对小型开放经济而言,经济发展既得益于国际资本又受制于国际资本。钟伟将两缺口模型动态化后,认为为了保持外资推动型经济增长,如果不重视国内投资―储蓄机制的健全,经济发展将会导致受资国偿债压力不断增大,而且,还会由于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导致外资内流的逆转,出现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进而引发债务危机。

(5)由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引发危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在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下,资本流入国的银行突然面对大量“热钱”流入导致的流动性增加,将出现过度贷款的倾向,助长了不稳健银行的经营道德风险,降低了国内银行客户的平均质量,进而导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脆弱化。

2.资本项目开放与泡沫经济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开放资本项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借此吸引国外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然而,资本项目开放后,资本流动有可能出现结构性扭曲,即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资本流动的重要性降低,对实体经济发展贡献不显著的短期金融资本逐步取代直接投资,成为资本流动的最主要内容。这种结构性扭曲意味着资本项目开放对实体经济的贡献不断下降,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不断增加,因而增加了整个经济的脆弱性。

一般来说,资本项目开放可能引发以下几种泡沫:

(1)货币市场泡沫。若资本流入国实行浮动汇率制,本币必然升值而被高估,本币汇率中有泡沫的成分。货币市场泡沫必然削弱进出口贸易部门的竞争力,使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衰退,经常项目出现赤字,贸易收支恶化。即使资本流入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但因为保持了名义汇率的稳定,资本流入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也会使实际汇率升值。

(2)股市和房地产泡沫。若资本流入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同时央行又不采取冲销政策,则国内货币大量增加,充裕的资金必然会流向股市和楼市,形成泡沫。大量资金的流入必然导致供给弹性较小的金融资产价格陡然上涨,搅起泡沫或在已有泡沫上“火上加油”。即使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如果内部利率水平高于世界利率,大量外资的流入也会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掀起巨大的泡沫。

(3)外债泡沫。流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资本中绝大多数是对外借款即外债。根据伯格(Andrew Berg)和萨克斯(Jeffrey Sachs)考察,拉美国家所借的“石油美元”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投资于公共事业和增加社会福利,并没有转化为可赚取外汇的生产能力,显然外债中存在相当的泡沫。一旦国际市场利率上升,这些国家的政府就可能成为“蓬齐借款者”,外债泡沫趋于膨胀,这种泡沫的破灭是拉美20世纪80年代爆发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3.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控制力

(1)开放国宏观金融政策的自主性和政府控制力下降。按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制度下开放资本项目意味着放弃货币政策的自,浮动汇率下开放资本项目意味着放弃财政政策的自。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也表明,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流动和汇率稳定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目前,我国名义上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管制有余而浮动不足”。随着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将逐步开放,本外币资产的替代程度将逐步提高。在固定汇率下,资本的大量流出流入将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的增减已成为影响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和收缩的重要渠道。由于央行对冲货币政策的效果还取决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财政赤字承受能力、资本管制程度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调整等多种因素,所以资本的大量流出流入将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导致政府对金融的最终控制能力下降。金融控制能力的下降意味着政府应付突发性、系统性危机的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局面失控。

(2)在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存在结构性相互依存关系,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影响,一国政策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溢出效应,同时国外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波及到国内,影响到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这种政策影响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动渠道进行,最终削弱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自主性。

(二)金融安全是开放资本项目的前提条件

加入WTO后,中国的商品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企业家市场、金融市场等呈现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市场和市场竞争变得无国界了,但是,具体的市场制度、主体企业(包括厂商、金融机构等)、消费者、就业等是有国界的。魏尚进和武屹(2000)的实证研究发现贸易和金融一体化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他们使用了79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证明,贸易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益处大于金融一体化。这种对比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从贸易开放中受益需要的先决条件似乎相对较小,而从金融一体化中受益却要求具备若干条件,如健康的宏观经济条件、相当的国力水平、充足的外汇储备、有效的金融运作体系、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及金融监管体系等。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必须从经济发展、国计民安、安全等角度来权衡市场开放、产业准入等诸多问题,也必须从这些角度出发来考虑资本项目开放的时间。如果一味简单地追求资本项目早日开放,其结果势必造成国民财富的严重流失和经济运行秩序的混乱,这不仅不利于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而且将严重影响政治安全。总之,何时、如何开放资本项目,应充分考虑中国经济的内在要求,应从有利于中国经济金融安全、经济的稳步发展这一基本点出发,并以此为基本原则。

三、维持我国金融安全的政策建议

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外资的流入、加速国内经济发展。但是,如果这种开放与国内经济实力、金融监管的手段和监管水平不相适应,则易受到国际游资和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在开放资本项目前,必须建立金融安全政策(包括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以及外汇政策和相关法律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层次上的金融安全政策是开放资本项目的重要前提,也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根本保障。只有在金融安全基础上的开放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开放。

1.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增强整体竞争力。只有经济金融环境稳定,才能减少不确定性,减少国际资本投机的可能性。人们对一国经济金融是否有信心,最重要的标志是:汇率水平是否合理和能否保持汇率稳定、利率水平是否合理、债务清偿能力是否充足、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以及投资环境等等。只有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才能使国内各种资产和要素的收益高于国外,才能增加各类投资者的信心和安全感,减少投机性资本对经济的冲击。开放资本项目的充分条件是国内政策的稳健和国际间的有效协作,其核心是强大的国内经济竞争力和体制竞争力。我国应通过结构性改革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增强经济的竞争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外延型转向注重效率的集约内涵型;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制度创新和结构性调整。

2.保持必要的资本管制措施。资本管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次优选择。它对稳定宏观经济的核心作用在于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独立的货币政策不仅意味着政府保持着调节总需求、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在缓冲外部经济冲击、保持健康的国际收支状况方面保留着政策空间。应灵活地运用资本管制措施,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帮助稳定对宏观经济稳定的信心,以对付外来冲击。同时,实施资本管制能给资本外逃增加一个额外的逃避成本,减少资本外逃的数量,减少宏观经济中潜藏的危机根源,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关于管制的具体形式,可以考虑对短期资本征税,如采用托宾税或准备金等方式,对资本流动的方向或规模进行调整。

3.完善金融审慎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金融市场运作的法律法规。国际经验表明,管理与资本流动相关风险的更为可行的方式,不是直接控制资本流动本身,而是通过实施稳健的监管政策,增强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降低经济运行中可能受到的资本流动相关风险冲击的可能性。应增加更有效的监管以确保竞争和行为的谨慎,强化以银行为关键主体的金融监管和风险监管。主要包括:(1)加强资金投向特别是外资使用方向的监管,防止信贷膨胀刺激进口消费和泡沫经济;(2)加强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推进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3)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附属金融公司的管理;(4)加强对本国银行外汇业务操作的监管。另外,由于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多地采取证券投资的方式,因而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证券市场的开放。所以,健全证券投资的基础设施,加强证券市场监管也十分必要。

4.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充足的国际储备不仅有利于减少资本项目开放带来的负作用,而且还能缓解国际收支的周期性影响带来的冲击,维系国际投资者对国内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信心。同时,应加强和完善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对外汇储备结构进行经常性的调整,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益。

5.建立金融危机的预警体系和金融安全网。金融不稳定因素转化为金融危机前是有一定征兆的,建立危机预警体系能够把握主动,降低治理成本。设计一套完整的预警体系,应该根据国际警戒线和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各项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可测性和有效性。金融安全网一般包括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机制,它对于处理危机、减少损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表2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计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6.扩大区域货币合作,推进国际政策协调和监管合作。参与区域货币政策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建立区域性的监管体系,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以便能够在较早阶段发现危机的迹象,降低危机的危害程度。二是通过建立区域最后贷款人机制,扩大贷款基金规模,可以对专门从事投机的金融巨鳄产生威慑效应,对为数众多的中小投机力量,也可以起到稳定作用,有效地防范流动性危机,为资本项目开放后的金融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Andrew Berg and Jeffrey Sachs,“The Debt Crises――Structural Ex-planations of Country Performance”, Jou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29(1988),P271-306.

[2]Wei Shang-Jn and Yi Wu,2002.“The Life and Death Implication of Globalization”.IMF Working Paper(Washington: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苏珊・斯特兰奇(英).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4]姜波克,陆前进.国际金融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钟伟.资本浪潮――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M].北京: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2000.

[6]梁勇.开放的难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M]. 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7]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陈松林.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贷;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

一、大学生校园贷乱象的成因

(一)金融监管缺失。校园贷最初的目的是能帮助大学生创业、助学,在培养良好的消费意识、理财意识方面,也有积极意义,但由于未建立系统监管,有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的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严重的后果。(二)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念的缺失。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网贷的牺牲品,根本原因还要从学生自身找起。尽管大学生已经成年,但他们在校期间基本没有价值创造的收入,研究显示家庭是花销的主要来源。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线上和线下充斥着各种消费诱惑,具有时尚前沿的电子设备或国外物品能快速的通过互联网获得,大多都价格不菲。然而父母提供的基本生活费,很难支付这些产品的高额售价,校园贷的出现正满足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它能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消费愿望,这种不理性消费行为从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网贷的使用频率,长期会使大学生产生扭曲的价值观,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三)大学生金融信用安全知识的不足。大学生的金融信用安全知识与网贷或消费的理性成正相关性,即掌握的金融信用安全知识越多,网贷消费越理性。然而,近几年的“裸贷”等不良校园贷款事件的发生表明在社会、学校或家庭层面都缺乏相应的金融信用安全教育。在家庭教育角度,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涉及金融信用方面,很少对孩子的金融意识和理财意识进行培养,甚至是忌讳谈“钱”的问题。在学校教育角度,金融信用安全相关课程未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中,针对金融安全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也相对较少,缺乏具有成效的教育途径。总的来说,校园贷乱象丛生,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到学生个人都有原因。虽然市场监管机制正趋于完善,不良校园贷平台在严管下趋于好转,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金融信用安全教育亟待加强。

二、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的现状

目前根据各高校的措施看,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针对网络借贷的防范教育,设立了相关的监察机制和处理措施,但在学生信用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这一些问题。(一)高校对信用安全教育认识度较低。一是信用安全教育认识滞后。高校对大学生信用安全知识和法律的普及教育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校园贷这种新兴消费模式打破了传统,学校老旧的管理方法已经鞭长莫及,尤其是培养学生信用安全的教育缺乏,只侧重对交通、消防等日常生活安全的教育。二是传统的教育没有将金融安全教育相关课程纳入学生必学课程,认为金融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三是没有正确处理金融安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搞好金融信用安全教育不仅能够尽量避免学生陷入网贷陷阱,而且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最基本保证。(二)金融信用安全知识普及度不高。近年来校园网贷的发展非常迅速,最初的目的是为广大学生们创业、贷款提供便利,但与此同时,受金融机构监管不到位、网络贷款平台的运营者素质不良等因素的影响,校园贷广告中出现一些虚假宣传和隐瞒收费,加大了大学生判断真伪的难度。大学生盲目相信零利息等诱惑信息的学生很容易落入陷阱,无法偿还欠款,成为受害者。大学生金融信用安全知识的匮乏暴露出了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度不高的问题,学生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消极影响时不知所措,产生盲目心理、从众心理,出现不理性消费和贷款行为,最终对自身财产安全带来恶劣后果。(三)大学生养成正确消费观的培养不足。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理财和消费,大多数新生刚刚学会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消费功能,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理性的消费观念,易产生过度消费的倾向。通过分析落入校园贷陷阱的学生特点可以得出,大多数学生具有盲目追求奢侈消费的不良消费观念。面对大学生校园贷问题,许多高校重点在监察和应对不良校园贷学生,但预防工作欠缺,未能全面有效的帮忙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四)缺乏培养借贷风险意识的机制。校园网贷平台利用其门槛低、审核松、无抵押、放款快的特点吸引大学生参与,如果学生自身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对自身利益造成损害。除此之外,信用风险和金融意识的缺失也是造成大学生逾期还款的重要原因,归根结底,大学生认识不足,不清楚贷款不良记录对于未来生活的影响,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个人征信系统。一旦违约,就会受到一些不良网贷平台的催款追款,严重扰乱了在校生的正常校园学习生活。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加强学生借贷风险意识的措施还未形成机制,对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缺乏合理的机制,无法让学生意识到不良校贷的严重性。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4篇

1计算机专门人才缺乏

农村信用社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有些计算机专门人才不愿意到偏远地方工作。在目前的农村信用社职工中,计算机能力较强的人员是非常缺乏的,大部分职工仅会最简单的日常操作,没有计算的维护和网络维护能力。

2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

在部分的农村信用社,特别是相对偏远的农村信用社,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通常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信用社并没有建设专门的机房,同时还存在数据备份不及时、系统经常崩溃以及数据丢失等计算机安全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也次生了更多的计算机安全问题。

二、提高计算机安全的对策

1加强计算机的管理与维护

计算机存在的安全隐患或安全问题与计算机的管理与维护是密切相关的,为了保障农村信用社计算机的安全,必需要加强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将计算机的使用、管理与计算机的系统维护等操作职责分开,明确各项责任。同时,要对信用社负责计算机管理与维护的人员进行明晰的职能划分,特别是系统管理和业务操作要严格区分,控制权限,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2)严格计算机的操作规程,并制定完善的计算机使用规章制度,严防各种错误的操作;(3)加强计算机安全的维护管理。基于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和金融安全角度制度严格的岗位职责制度,对系统的管理员、数据库的管理人员、网络维护与管理人员、金融或会计实操人员等分配一定的权限,建立严格的操作口令管理、口令密封备案以及口令不定期更换等保密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对所有的系统维护项、数据修改或删除以及备份等项都要进行严格的备案;(4)做好计算机的日常保养与维护工作,如做好清洁、防尘,严禁不关机或非法关机以及做好日常的签到、签退制度等。

2加强培训与计算机硬件建设

鉴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计算机安全现状以及成因,为了保障农村信用社的计算机安全,必需要加强计算机管理与维护人员的培训,因为计算机的安全运行与维护保养是由人来完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进行计算机安全意识的培训。首先要加强的就是人员的计算机安全意识的培训和强化。这种培训可以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制度上的,也可以责任意识方面的。不管从哪方面进行培训,最终要让计算机的管理与维护人员高度认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严重危害;(2)加强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与硬件设施有关系,因此,除了加强人员的培训外,还要加强计算机硬件的建设,如建设专门的计算机机房,更新计算机设备等。

3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对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安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财会部门、信贷部门等计算机财务信息及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必需要依靠计算机安全的网络环境以及相关的管理职能,必需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避免如计算机密码泄漏、计算机管理权限过于宽泛以及不安全操作等引发计算机安全的事件发生。

三、结论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 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保证金融安全对稳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业的代表机构,经营着货币资金,现代商业银行已成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是各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聚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资金贷给资金需求方,实现资金的间接融通。商业银行是一种靠负债经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特殊金融机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为防止存款人恐慌性的挤兑造成银行危机冲击金融机构,就要有效保证存款的安全。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了保证存款安全、维护存款人信心、保护存款人利益、监督银行业稳健经营、维护金融稳定而制定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道德风险是现行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弊端。

一、存款保险制度概述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含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金融体系中设立保险机构,强制或自愿地吸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缴存的保险费,建立存款准备金,一旦投保人遭受风险事故,由保险机构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救援或由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1、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不能够完全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业务开展涉及范围广泛,牵涉诸多方面的利益,保持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和安全发展意义非凡,金融安全网的构筑至关重要。金融安全网是指,为保持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而做出的危机防范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即金融安全网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启动各种有效的措施保护金融机构,使其面临的危机得以控制,防范危机向整个金融体系的扩散和蔓延。审慎监管、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构成了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

2、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和前提,银行的高负债性操作决定了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高风险性、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银行内在的性质决定了其运营过程中必然会趋向各种风险状态,进而影响银行业的安全和稳定。

商业银行属于典型的高风险行业,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除了面临一般企业的风险外,还面临很多特殊的风险,如(1)信用风险,指债务人不能或不愿意归还到期债务而使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造成银行亏损甚至倒闭的主要原因。(2)利率风险,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化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波动是频繁的。(3)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满足客户的取款需要及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的即时现金需求带来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影响银行的清偿能力,是商业银行挤兑乃至破产的主要原因。(4)经营风险,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因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引起的风险,比如银行的计算机失灵等风险。除此之外银行还面临诸如:汇率风险、投资风险、资本风险、竞争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高科技犯罪风险等各种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银行业内在的不安全性和不稳定性。为增加银行业的稳定,存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资本是银行信誉的“护身符”和防御风险的“保护器”,标志着商业银行实力是否雄厚,更够有效保护存款安全、抵御经营风险,保护社会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但银行的自有资本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很小,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的自有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8%,尽管各银行尽力接近该目标,但是银行还是难以以其资本抵补各种经营损失。为维护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避免因丧失市场信心导致的市场崩溃和银行危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这一机制的建立意义重大。

3、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致使美国大批银行倒闭,银行存款人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为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美国于1933年率先通过立法建立了存款强制保险制度,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之后,印度、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挪威等国家也先后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至今,全球大约有120多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作为维持金融体系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推行开来。同时,存款保险制度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波动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比如,为提高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美国已从最初的统一费率改革为风险厘定费率制度;日本提高了保险存款的上限,墨西哥、芬兰等国也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整。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二、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7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在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此伴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道德风险是指,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了别人,从而造成了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是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制约存款保险制度有效性的根源。

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即被保险人拥有比保险机构更多的信息,使得他有动机去采取对自己有利又不至于被发现的行动,从而造成保险人的损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之间形成的委托关系中,三者都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一)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存款人为保证存款的安全和收益,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前,必然会审慎的选择存款银行,那些经营稳健、资本充足、风险可控的优势银行将受到青睐,着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优势银行,促进了银行业之间的正当竞争,约束了银行的行为,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意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存款人对参保银行的信任度和投资信心,减少了对银行风险辨别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减弱了对银行的监督和约束,为风险偏好银行和实力欠佳的银行提供了吸收存款的途径和机会――利用存款保险制度,只需要支付微薄的保费就可以借此获得大量的存款,为进一步扩大存款来源风险偏好银行会通过提高利率的手段和经营稳健的银行展开竞争,但稳健的银行因自身发展状况良好却不愿提高利率增加经营成本,这刺激着存款人倾向于选择高风险的银行。同时,风险偏好银行因为存款数量和吸收存款的成本的增加更有倾向将存款投放于高风险的项目,结果提高了整个银行业的风险水平,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存款保险制度大大降低了参保银行倒闭的可能性,所提供的激励机制使得存款人失去了关注银行风险状况的积极性,降低了其他债权人的警惕性, 存款人将监管责任转移给了存款保险公司,这种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将大大提高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

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后,银行只要向存款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费,就可以获得存款安全的保障,如果银行濒临破产或破产,为了确保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存款保险机构会对银行进行求助,例如:对于破产的银行进行清算,并在保险限额内支付存款人的存款;让有问题的银行和有偿债能力的银行合并;存款保险机构帮助面临破产的银行调整经营方向、组织资金运用,甚至通过提供贷款进行资金援助等。这对于本应该承担风险的银行来说,存款保险公司的存在转嫁了这些风险――即银行利用了存款人的资金获得了投资收益却不必承担资金使用后的风险,这增加了银行承担过度风险的动机。这种道德风险增加了银行破产的可能性和存款保险机构的社会成本。

(三)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人与存款保险机构之间发生了隐形的交易――存款人愿意将款项存入投保银行,既是接受了存款保险机构的相关规定,存款人希望存款保险机构能够监管投保银行的经营行为,在投保银行陷入困境时提供援助以及在限额内对存款人进行赔偿等。但是监管机构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可能迫于社会和政治的因素对金融机构进行不正当的干预,甚至随意决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例如危机救助标准,以获取金融机构的回报。当监管部门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监管当局会首先关注自身利益而不顾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监管当局为逃避监管不当的责任,会放松资本要求和对银行持有风险资产的限制,隐瞒银行的不良状况,从而造成监管部门监管宽容的道德风险。

三、道等风险的规避措施

不同类型的存款保险基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道德风险,事前基金和政府出资的基金安排会导致更严重的道德风险。故改进制度设计,提高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可以消减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控制所产生的道德风险。

(一)实行限额保险

全额保险的实行虽然可以大大提振存款人的信心,防止挤兑,但也会扰乱市场纪律,使得存款人失去了对投保金融机构的监督,导致了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实行限额保险,存款人也要承担部分损失,这会激励存款人加强对投保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督,例如通过转移存款或索要更高的利息的方式对欠稳健的银行实施有效的约束,同时减少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二)设立风险费率体系

存款保险制度的单一保险费率会诱发道德风险,单一保险费率下,投保银行的风险与保险费率完全脱钩,即不管投保银行承担的风险状况如何,经营是否稳健,存款保险机构按照统一的费率核定需缴纳的保险费,这就促使银行有动机为追求高利润而承担更大的风险,这种保险制度导致了激励的扭曲,刺激银行选择更大的风险资产组合。而合理的保险费率设定,即以被保险机构的风险程度为定价基础实行风险费率,可以有效的制约存款人和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

(三)健全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机制和职能

存款保险机构的宽容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在已知银行经营不稳健或有冒险倾向时,出于多种原因而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没有有效履行监管职责的行为,而这种监管宽容导致了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规避这种道德风险,应在存款保险制度中引入和强化金融监管,促使存款保险机构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更有效的实施监管职权,不仅要监督问题银行,还要对银行常规业务进行监管,积极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减少存款保险机构在关闭银行过程中的宽容,全面监控对问题银行的处置过程。

严重的道德风险使得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效率出现差异,对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研究,对我国是否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起到了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2]郭研.存款保险与风险控制[J].经济科学,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