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教学的理论

语言教学的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教学的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教学的理论

语言教学的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学理论 外语教学 课程设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32-01

将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实践相结合已不是一个新的话题,长久以来外语教师们都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新的更适合各类学习者的教学方法。很多外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都是直接运用教材,所以他们不用去考虑如何设计课程,只需要跟着教材走就行,但是,教材往往都是以一种教学模式书写而成,而课堂上却会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且学习者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单纯遵从教材的设计来安排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学者自己去设计更适合学习者的外语课程,或者将教材做一定的修改以满足学习者的具体需求。

设计一门新的课程除了考虑学习者的现有知识水平之外,外语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文化,需求,情感态度等。以前的语言教学研究往往指语言知识教学的研究,例如语法规则的教学,而对于大多数教学者来说,这些语言知识就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含有语法词汇的教材。含有语法词汇的教材多种多样,语言知识点是如何呈现的,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呈现的都是教学者选择教材是应该思考的,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是由教材作者的某种语言学倾向所决定,Janice Yalden以图形的形式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即语言理论会影响目的语,而语法教学就是由描述性语法和语言学习理论构成,描述性语法又是由目的语决定的,但是,其中语言学习理论对语法教学的影响是隐性的,并不明显。现如今,随着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以语言学为基础的教学法的一一呈现,中介语的研究和错误分析法对语言教材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形态学和句法学方面。

Johnson(1989)将运用语言学的历史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反思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基于对语言片面认识的语言教学是有很多缺陷的,而语言学的新思想,比如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和Hymes的交际功能概念都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提出了挑战。第二个阶段中,学者们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大纲,教材的编写,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问题都进行了研究,力求使语言教学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定。到了第三个阶段,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课程的整体过程,努力地把语言教学与教育理论及课程研究结合起来。

大多数的外语教师习惯性地将自己看作教材的践行者,教材遵循什么语言理论,提倡哪一种教学手段都是教学中的首选活动,但是,当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当他们考虑是否改变教材中的课堂活动时,都需要他们主动地去思量教学者自己的理论倾向。当然,语言学理论本身是不会对教学有直接作用的,教学的选择和提高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语言教学,比如阅读课之前让教学者学习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并非是告诉教师理论比实践重要,而是让教师学会积极地将理论进行思考和再加工,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让教学更加有效。基于此,Stern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定义为“语言教学所基于的思想”。

Streven (1985)将语言教学分成了四个不同的变式,这四个变式分别是理论为主导的教学(theory-domineted),教学为主导的教学(learning/ teaching dominated),神秘性教学(mystique-dominated)和文学为主导的教学(literature-dominated)。这四种教学是按照学术性的不同程度进行的划分,其中以理论为主导的教学最具有学术性,以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最折衷,神秘性教学往往运用心理疗法,相比与语言学理论并不一致,而以文学为主导的教学因为教学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所以是没有系统性的,因此被认为是最不具有语言学学术性的语言教学。Streven坚称这四种变式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当今的教学研究还是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研究,其既不纯理论化,又与语言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都会通过课程的教学大纲表现出来。

那么设计一门语言课程应该先制定教学大纲还是先设计教学方法呢?自然教学法(natural approach),沉浸式教学法(immersion teaching)和以语言为交际手段的教学法(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这三种教学模式都主张教师从教学方法入手,认为过程是最重要的,而教学目标次之。但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却希望教师能够事先告知教学目标,所以教学大纲是不可忽略的。Janice Yalden提出了比例大纲的模式(proportional model)来设计语言课程。在1983年,Yalden就以图表的形式列举出了语言教学的计划步骤,即由需求分析到目的描述,再到大纲类型选择,原型大纲制定,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步骤实施,最后是教师评估,其中大纲类型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原型大纲制定,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学步骤的实施,是依据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原理确定的。比例大纲模式有三大特点。首先,比例大纲是适用于以发展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的语言教学。其次,比例大纲强调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语法能力,交际能力和篇章能力三者按一定比例加以变化。Yalden建议在语言初级学习阶段以语法和语音为主,之后慢慢加重语言功能和语篇技巧的训练。第三,为了是语言课程具有系统性,话题,情景,意念和主题等均可以看作是支持课程内容的框架,而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准确性和交际的流畅性要保持平衡,不能有失偏颇。

在设立语言课堂框架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框架的灵活性,在框架中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要告知学习者,而一个课程框架最好能够适用于多种教学情况和多种语言课程(Yalden, 2000)。

语言教学的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际理论 应用语言学 前景

引言

应用语言学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很多人觉得基于交际理论的应用语言学并不具备独立性的特质,仅仅是一些语言学上的理论应用,因而没有实质性的价值。还有观点认为应用语言学只是语言教学上的另一种形式或视角,并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应用语言学的认知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但是,持以上观点的人们对于应用语言学的理解都不透彻,只看到了表象,没有客观地对应用语言学给予正确的评价。本文借鉴了一些前人的研究,对应用语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主要讨论了应用语言学的定义、范围、方法论及发展前景等内容。

一、应用语言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我们在研究应用语言学时,应该对其中的实质问题有一个深层次的把握,而首先放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对于这门语言学应该如何进行一个定位。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在语言学领域,学者将应用语言学主要分成两个版块:一个是狭义上的,另一个则是广义的。广义上的应用语言学指的是该学科上的研究成果在不同领域上的运用,又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解决各类语言上的问题;而狭义上的语言学就指的是语言教学。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语言方面的学科,我国的学者在很早之前就对该方面的问题有所关注,基于交际理论的应用语言学是建立并且将语言学科进行进一步完善的理论体系,是研究语言的方法、原则和一般性的规律。应用语言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满足不同领域的发展需要。而关于领域语言,一些学者也在自己的论著中有所提及。学者于根元认为:“这种理论对语言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应用语言学在名字更改后的一种候补,它与语言上的研究具有对称性,是相关联的。”关于这个语言学科究竟是否应该更改名称,目前还尚在研究和争议当中,所以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和探讨,还应该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的,同时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范围比较广。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语言教学、规划,语言的本体、学科建设和广义上的社会语言学等几类。应用语言学虽然与其他学科相比是独立的,但是它与其他新兴学科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应用语言学还有一定的延伸。我国对语言学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如今有了很大的进步,将这门学科与相关理论进行一个完整的结合,不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如今,很多应用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开阔的眼界,与时俱进的研究理念,促使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空间也越来越广。由此衍生了很多新的领域,如统计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实验语音学和病理语言学等。

如今随着对基于交际理论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应用语言学中的本体语言学将同更多与该领域相关的方面发生关系,其语言学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更加完整。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应用语言学并不是一门可以包含所有门类的学科,真正可以包含所有的学科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的。我们也不能在应用语言学上强加一些本不属于该领域的东西,而应该遵从实际,遵从真理,尊重该门学科的实质性意义和重大的作用。应用语言学包含多门语言学学科,并不只是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社会和语言的关系,在应用和理论上有所区分,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应用社会语言学或者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分,除了这两种区分外,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社会语言学由社会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组成,但是,这种结合并不只是单纯的机械上的相加,而是从原则和理论上的相互融合。每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应用语言学也是如此,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每一个结构都有着固定的研究范围,在这个范围里,可以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二、基于交际理论的应用语言学的现状研究

应用语言学的起源较早,早在19世纪末,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就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术语和相关概念,但应用语言学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却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6年,美国密执安大学成立了相关的学院,之后杂志《语言学习》面世出版,而杂志上的副标题,用的是应用语言学杂志。有了这些铺垫,应用语言学课程便应运而生,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也跟着建立起来,研究该门学科的学者热情大涨,相关文章相继。我国现如今有多所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应用语言学的课程,并且招聘了多位专家来校任教,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很多国内学者对应用语言学比较关注,在研究前人的论著时,也通过自身的理解出版了一些优秀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相关的论文。刘涌泉、乔毅所撰写的论文《应用语言学》、桂诗春教授的《应用语言学》、王宗炎编纂的《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等,都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应用语言学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很多优秀的论文还发表在一些有名的杂志上。上海外国语出版社共出版了19本《应用语言学》丛书,这些著作的出版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有着重大影响。应用语言学在我国出现较晚,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还相对落后,但是,我国应用学语言的研究发展很快,这也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只要经过努力最终一定会达到更高的标准。

三、交际理论中应用语言学的方法论研究

无论什么样的理论最终都需要有方法论进行指导,应用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学科,在历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越来越成熟,相关理论也已经得到了更多学者的认可,他们在寻找相关研究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着相关的方法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在那时,便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并进行相关的方法论研究。如今是21世纪,该门语言学学科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阶段,研究的方法也更加科学更加全面,很多学者对其发展速度叹为观止。言学家在进行该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时,需要先对西方相关方法论进行了解和研究,切不可盲目前行,以防最终走上错误的道路,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语言氛围,结合传统的理论思想,将我国的语言研究推向更高的位置。理论的性质决定方法论的特殊性,应用语言学自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主要分为四种,一种是综合性的,一种是实践性的,一种是创造性的,还有一种是灵活性的。其中,综合性的应用语言学领域较为广泛,所以应该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进行使用,就应用语言学的具体方法来看,这种方法可以是动态调查,也可以定性分析或者综合实验,也可以是这些方面的一个整体结合。灵活性的应用语言学有各种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特质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这些方法都必须是适合的,而且还不能照搬。创造性的应用语言学需要自己想方法,并没有现成的方法论来供学者们研究,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创新。实践性的应用语言学主要是针对语言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种研究方法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方法论的运用是为了让语言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而不是单纯性地为了研究而研究。所以,我们在进行语言学科的研究时,一定要对其方法论进行深度的探索和思考,不仅是为了满足该门学科的总体建设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应用语言学不断发展的需要。

四、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前景展望

从应用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看,这是一门服务于社会的学科,我们在研究和运用的同时,不仅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性问题,还能引导着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走向正确的轨道。但是,尽管它的贡献巨大,发展势头良好,我们也要清楚地明白目前该门语言学科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而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与国际上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而所面临的挑战也越大。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各个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学科整合和学科分化的时代。新世纪的语言发展与以往有所不同,这种发展更加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我们一定要紧紧地跟随时代的脚步,将语言学同相关学科进行结合,只有不断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让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更好地发展起来。

结语

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一直以来争议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门学科在不断的实践中有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有人将应用语言学看作是宏观语言学或者边缘语言学,也有人将其看成是语言学的应用研究。随着这门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研究该领域的人相比之前大大增多,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从这个角度出发,应用语言学理论在深化该领域研究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语言教学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对其展开研究的最大目的。另一方面,学者们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上从未中断的争议也属于一种好的现象,没有争议就没有进步,在学术界,只有学者们不停地争论探讨,学科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所以,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将应用语言学与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进行一个有机的整合,从而推动应用语言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语言学现状和展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教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

[3]于根元.中国现代应用语言学史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语言教学的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国外语教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54-03

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说它古老,因为西欧早在文艺复兴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学校型外语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的语法一翻译教学法;说它新兴,因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实践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的外语教学法专家罗贝尔,加利松(Robert Galisson)首先提出将外语教学法更名为“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1985年后又创立了“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同一时期的法国语言教学专著和论文等也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做了系统阐述。对法国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方面的理论构建和教学实践(教学法)进行考察和解读,以期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一、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到教学法的演进

直到20世纪70年代,外语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教外语”的层面上。无论是直接法、听说法,还是后来的视听法,教师都是通过声音或影像等辅助教学设施来训练学生的听说,使其达到听懂外语并运用外语进行表达的目的。“这种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教学思路发端于19世纪末,并一直在世界外语教学界拥有广泛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法国外语教学,不论是师资培训,还是常规教学,其主要内容就是语音、语法、拼写、词汇、讲解课文等。

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阔、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其中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特定的和临时的”。这样,人们就把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研究对象从以前的专注于课堂“如何教”扩展到“如何学”,以及“教”和“学”二者的关系问题上。这种思考的结果便产生了外语一文化教学法的雏形(见图1)。

这一图表形象而直观地反映了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语言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教师开始由以教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早已准备好的课堂内容(语言文化),他们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作出反应;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教材选用、课程进度、讲授方式方法等进行观察和反思。通过师生互动,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并且,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最终要让学生运用适合自身特点和习惯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现代化学习方式。

二、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教学法到教学法学的演进

正如教学法是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宏观思考那样,教学法学则是对教学法的宏观思考。它同样发端于法国,但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名为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其创始人和积极推动者为罗贝尔・加利松。

罗贝尔・加利松是一位在法国和欧洲外语教学界享有盛誉的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专家,著作丰厚,如:(论思考型外语教师的培养),(论外语教学法上的伦理道德),

“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界定,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是一门主要面向外语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学科,其宗旨是努力使外国语言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进程实现最优化”。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加利松坚持认为,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必须从观察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思考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然后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性决定了这一领域的所谓理论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而且是“特定的和临时的”,亦即是说,理论必须与动态的实际相结合。仅就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言,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领域不应有天然的鸿沟;另一方面,它将激发外语教师重视科研。用罗贝尔,加利松的话说,一个外语教师完全有能力既是教学法专家,又是教学法学专家。

2 在语言和文化,特别是二者的关系上,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有许多独到之见。如果说目的语与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上的不可分割性现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共识,罗贝尔・加利松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文化”和“大众共有文化”之分,并积极主张将后者教学法化,引入学校的外语课堂。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定义,“知识文化”是人们描述、表述出来的一种显型抽象文化,属知识范畴,因此属理性思考,理性认识类。讲授“知识文化”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中那些能够反映其民族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和科技等成就及其发展进程的背景性系统知识。讲授的方式多为独立于语言的专门的文化课程。所谓“大众共有文化”,主要指人们具体实践的日常生活文化,国内有学者称之为“交际文化”,属感性认识,其首要特质是隐含在目的语语言和非语言当中,却常常反映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社会习俗、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等。因为是隐含的,所以目的语国家的人常常只需意会,无须言表。传授“大众共有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目的语中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为目的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所共有共享的文化,最终实现成功学习和有效交际。“大众共有文化”与语言形式的互为依存性决定了语言和文化教学必须同步进行。罗贝尔,加利松一手开创了“法语词汇文化语用学”,长期致力于“法语形象表达法”、“法语拼接词”、“法语大众共有文化词”、“法语隐迹文化词语”、“境遇词”、“法语成语谚语”和“法语委婉语”等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卓著。

3 在外语教学法上,以罗贝尔・加利松为代表的当代法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理论将外语教学视为一个由学员主体、学习对象(目的语及其文化)、教育者(教师)、班级或小组、学

校、社会、人际和物质空间、时间等要素组成的开放性系统,其内又可细分成若干子系统,几乎涵盖了外语教学的所有方面。通过它,既可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找出每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也可开展纵向分析,找出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不言而喻,如此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外语教学工作绝非某一特定的、现成的教学法所能驾驭。

三、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理念在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20世纪末期以来,汉语学习的热潮在全世界汹涌而起。法国作为欧盟多元语言文化政策的主导者和积极推动者,在汉语言文化教学方面更是一马当先,独树一帜。由于中西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汉语教学实践中,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课程被置于特别突出的位置。在这方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stitut Nationaledes Langues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非常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概而论之,“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制造者,又是文化的产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着二百多年历史、从诞生之初教授三门外语到如今教授93种外语的法国东方语言学院就一直奉行“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开放型外语翻译人才”的办学宗旨。现任校长吉尔,德卢什(Gilles Delouche)先生说:“我校的与众不同就在于除了语言课外,还开设了涉猎广泛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课程。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掌握一门外语。还要学习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并负有传播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使命”。前校长安得烈,布尔热先生(hndr6 Bourgey)也曾强调指出:“多学科性是东方语言学院的古老传统,应该传承下去。如果我们只单一地教授语言,学校便失去了精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法语名称是“Departement Chine”,并非“Departementdechinois”,直译应为“中国系”。一字之差,内涵相去甚远!恰恰与法国东方语言学院亘古未变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这就是立足语言,着眼文化,培养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传播的使者。这一理念在该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学院中文系的哲学、科技、历史、社会、宗教、语言学、经济、政治和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大致分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中国文化课程构建的是一种中国观念文化知识体系,也就是要让学中文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情感和思维方式。东方语言学院一向有着语言教学紧密结合文化的历史传统,但如此丰富的中国文化课程从来没有削弱或者取代汉语语言教学的主体地位。语言与文化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外语教育的既定目标。

四、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外语教学之目的语的法语或英语等语种都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流通的语言,承载着新兴的科技文化,外语学习者无不追求这种文化。因此,我们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上都向西方看齐,以西方理论为改革取向和评估准绳。然而。西方理论是立足西方学校、学生、语言、教学环境而研制出来的,决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为我国外语教学导航。所以,探索与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活动才是我国外语一文化教学界的当务之急。

2 外语教师不能满足于按照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更要与时俱进,既要学习、吸收外语教学理论,也要总结教学经验,包含师生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外语教师既要广泛学习、借鉴中外的教学理念和主张,但又不能生搬硬套,只能借助这些理论通过反思去提炼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具体教学环境的自己的理念,并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外语教学理念。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文化教学应该是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语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专业课程(如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设置的中国文化课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2][3][4][5][7]傅 荣,解读外国语言一一文化教学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2―7,

[6]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8]傅 荣,对法语教学法I,6electisme现象的理性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2, [9]Robert Galisson,Dc la linguistique appliqu6e。la didac,tologic des langues―cultures:vingt ans dc r6flexion diseiplinaire[j],Etudes dc Linguistique Ap必qu6e,Paris:Didier Erudition,Sept,1990。 [10][11]Delouehe,Deuxsi~clesd,histoiredel,EcoledesLangues orientales[M]。Paris:Hervas,1995:11,

语言教学的理论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语言的间接性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剖析,探讨这个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以及如何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论证了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语用能力的启示。

近年来,语用学(Pragmatics)理论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语言理论基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语用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utterance),强调在语境中(context)研究词、句、话语等言语行为的意义(meaning)。作为语用学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主要阐述了如果从语义的角度看语言,只能解决“言之所述”,而从语用的角度看待语言,则可解决“言之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即“所述”,“所为”之后给言语对象带来的影响和后续发展。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用学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同时给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言语行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文将就语用学中重要课题言语行为理论做简单的介绍并试就该理论谈一些对外语教学可能起到的启示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这一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奥斯汀首先提出,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讲座,以《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为书发表了这个讲座,在他的论述中,提出的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出某种语言就是用这种语言在实施某种行为。奥斯汀之后,他的学生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 J. R.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 Act Theory)。

1.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长久以来,哲学家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者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选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叫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奥斯汀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怀疑。并提出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推翻了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逻辑一语义的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传统观点。奥斯汀认为并非所有的可分真假的陈述句都是“描写”的,他用语言事实表明有许多极为平常又有意义的句子,他们的逻辑值既非真也非假,由此奥斯汀把句子分为两类,把可以区分真假值(truth value)的句子称为“叙事句”(constatives),其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事实和描述状态、报道事态,所表述内容是可以验证的;把无法区分真假,只能区分适当与否的句子称为“施为句”(performatives)。它们不具有报道、描述和表述的功能,却具有实施某些行为的功能。施为句的话语都是不能验证的,它们无所谓真实或谬误。奥斯丁关于施为句的行为功能举了以下四个经典的例子加以说明:

(1) I do.

(2) I name this shipthe Queen Elizabeth.

(3) 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4) I bet y ou six 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

奥斯丁指出出以上话语是当事人在适当的场合上说的。比如(1)是在结婚仪式上,(2)是在给船命名时,(3)是在某人立遗嘱时,(4)是在某人打赌时。这些话语的说出,实施了结婚、命名、赠与和打赌的行为。奥斯汀指出这些施为句没有真假意义上的区别,但是必须满

足三方面的“合适条件”,即:说话者必须具备实施这一行为的条件,如(1)必须是结婚的当事人,即新郎或新娘;说话人自己要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诚意。

奥斯汀起初对他的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分十分满意,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意识到某种意义上每个句子都可以用来实施行为,不是只有施为句才有这种功能。于是,奥斯汀终于摒弃了最初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他又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即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指事”( locutionaryact ) ,“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act),“以言指事”指一切说出来的有意义的话语。“以言行事”指说话人表明其意图,是言内行为,如允诺、断定、请求、命令、愤怒等。至于实现了以言行事这个行为之后,听话人会受到什么影响,这就是“以言成事”了,如说服、鼓舞、欺骗、留下印象、恫吓等。言语行为的三部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每人的话语都同时完成这三种行为。例如Class is over。老师通过这句话,首先说话人表明意图,同时,实际也是在向学生宣布课结束了;最后结果可能是学生离开教室,是言后行为。

2.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这一概念是塞尔在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的。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做某一言外行为来做另一件言外行为,也可以说成是:“通过施行了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有时我们为了求礼貌,在想让对方做某事时,人们常常不直接使用命令句式,而是“转弯抹角”地说出自己的意图,通过某种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种现象即为语言的间接性。人们只要稍加观察便可发现语言具有间接性。例如:

Can you give me the book?

字面意思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则往往是请求。该请求是以询问形式

发出的,但还要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换句话说,上述例句所表达的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即通过一个言语行为(询问)来间接地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请求),这就是语言使用中语言的间接性现象。 虽然塞尔的理论很快遭到了其他某些学者的抨击,塞尔的这一理论却能把一些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关联,甚至是前后矛盾的话语解释得清晰明了。此外,塞尔还将人们的潜意识对言外之意的理解过程明示出来,使人们能够对自身的语言交际过程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因此,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二、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强调的是语法以及词汇的学习,过分强调解释语法规则和教材中的语言点,往往忽视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日常交际能力,导致合理的教学大纲无法有效实施,这种填鸭似的教学法会给学生增添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会觉得学习英语就是死记硬背,同时学生对目的语的背景知识匾乏,交际失误屡屡发生,久而久之自然会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此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法也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极为沉闷压抑,收获的课堂效果更不尽人意。

2.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及指导意义

Canale和Swan曾经说过,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仅仅会造出正确的句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结构及语法规则要受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规则及交际环境制约的,交际双方必须根据说话场合、交际身份、谈论的话题及交往的社会准则、文化习俗诸因素来决定语调、语言结构及话语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说得好”、“说得得体”。学生在理解话语意义时,不仅需要语言的一般知识,还要根据语言的实际运用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会话合作、会话含义等语用规则,要有较好的理解和推理能力。而对这些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和培养正是我国英语教学中所缺乏的。如果英语教师能把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并认真研究,细心总结,这必将对今后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定能使学生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更透彻、更准确,使教学效果更佳。因为在对言语理解的过程中,对字而意义的理解和“言外之意”的理解是最重要的两个层次,语义推理和语用推理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英语教师也应一改往日以讲授语言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作法,把教文化渗透于教语言之中。胡春洞在其著的《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曾说到“学生是整个建筑,文化是建筑风格,语言是建筑实体,而教师就是建筑设计师。中学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在教人、教文化、教语言一体化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通过教文化带动外语教学,推动中学外语教学的全面改进。

语言教学的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理论 指导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视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意义,反而注重于难度较高的听说教学。这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与听说教学的比重严重失调,由于大学的英语不在注重基础的词汇教学,因此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受到严重的阻碍。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

1.范畴化原理。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人们语言意识的产生是人们认识世界并逐步的对事物进行规划、产生社会行为的基础。在我国众多认知语言学学者的理论中,根据认知语言学对事物不同认识的原型效应,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原理划分了三个层次,相较于抽象的上位范畴原理和细化的下位范畴原理,基本范畴原理更为全面,这也是现阶段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借鉴认知语言学的出发点。

2.隐喻。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是指将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进行相互替换,增强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更深层次上增强人们对社会不同角度的认识,提高人们的多角度思维方式。范畴原理与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两个不同的层面,分别代表着认知语言学中的具体和抽象的层面。隐喻不同于一般的抽象化原理,其在对语言进行认知的抽象之后,还能够将抽象的词汇再具体化到实际的语言中。通过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具体化到语言中,隐喻不断赋予了词汇新的意义,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视角。

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学习具有很多相同之处。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一词多义的词汇,就需要借助隐喻的作用。通过对词汇具象和抽象的不断转换,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多义词,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这些多义词。

二、现阶段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四六级、雅思、托福等社会认证,让大学英语的教学和学习压力不断地增加。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是教师对于词汇教学的忽视。大学阶段所面临的英语社会认证考试,多是以英语听力的测试为重点,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听力培训而不是词汇教学。虽然有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认识到了英语词汇在听力考试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较少,并且没有专门开设英语课外学习时间,对学生的词汇进行训练。

大学中的英语词汇学习不同于高中,大学的英语词汇难度较大,因此大学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不应当延续高中的教学方式。以此大学的英语教学应当走出传统教学体制的怪圈,采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要提升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比重,并对词汇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提升词汇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殷实英语学习的基础。在高校的英语词汇中多义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如此大比例的多义词,如果仅仅是生搬硬套的死记硬背,对于大学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不但没有任何的促进效果,反而会使得大学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1.基本范畴原理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基本范畴原理是人类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要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基本范畴理论史是最重要的理论支撑之一。教师在利用基本原理理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基本的词汇为中心,向下或者向上延伸其他的近义词甚至是反义词。形成一个脉络整齐、体系明确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体系。完整、合理的词汇体系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效率有着很大帮助。

基本范畴原理是认知语言学基本范畴理论的细分理论,主要依据为人类对语言认识的不同层次。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英语词汇根据所其表现意义的深度划分为不同层次,并在词汇教学中引入分层次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词汇分层之后,学习难度会降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中较为抽象的一部分。在实际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抽象的教学没有理论教学那样枯燥。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词汇进行抽象。学生在进行抽象化想象后之后,大学英语教师便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词汇在此具体化到实际的教学情景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认知,帮助学生巩固大学英语教学中内容,并且掌握英语词汇的学习和应用的方法。

在对多义词的进行课堂讲解时,隐喻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隐喻教学多向思维、思维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可以极大的扩充词汇教学的内容,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词汇的意义。借助隐喻教学多向的思维的特点,大学学生的跳跃性思维便不会受到英语词汇框架的限制,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是人类语言教学的又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国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加透彻的了解我国英语教学的本质,帮助我国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所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加深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认识,将这一理论深入的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提升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