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教学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前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89-02
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即托幼机构教师。就幼儿园而言,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决定能否胜任教师岗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高校而言,一方面,学校设置的教学实践课程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学校设置的教学实践课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择业取向和就业状况。目前,托幼机构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专科师范院校一味地迎合幼儿园急功近利的需求,重艺术技能、轻理论,培养的学生能唱会跳,能很快胜任幼儿园的工作,但是这些人相对缺乏教学智慧,只能成为教书匠;另一方面,本科院校设置的学前教育专业不能摆正自身的位置,不能很快完成由培养中等幼师学校师资向培养幼儿园师资的角色转变,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不能合理安排教学实践课程,培养出的学生科学、人文基础相对厚实,教育理论扎实,但却是“书本知识的巨人,教学实践的矮子”,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幼儿园教学工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强调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此,笔者以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一、全程实践的含义
全程实践是“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在实验、实训、实习情境中构建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联结,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积极完成‘预备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同时实现职前学前教师、在职学前教师和学前高校教师的教学相长及协同发展”[1],具体到地方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全程实践。在时间上体现为将实践教学贯穿在大学四年全程中,在形式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教育实习、课程实习、教育见习、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按照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实践的学习程序,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成为反思型和智慧型的准幼儿教师。
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除了规定要具备一些说、唱、弹、跳、画等基本技能外,还突出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准幼儿教师要有将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具备教育研究与反思的能力,不仅会用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创造知识,这是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儿教师区别于中等师范及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否达到专业化要求的重要标志。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研究,它是基于教育现场的实践性研究,应突出教育研究的情境性和反思性,突出对理论的验证和运用。教师的实践如同医生的临床实践,需要不断去发现问题,做出决策,进行反思,获得自己的专业成长,形成教学智慧。所以,实践教育必须贯穿于幼儿教师教育的全过程。
二、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全程实践教学的目标
作为从事幼儿教育专业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设置时不仅要考虑到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还要从专业发展的视角来设计课程方案。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形成学生的教育研究与反思能力,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并形成新理论,成为一名发展型幼儿教师。
2.构建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体系(见图1)
(1)课堂教学
在大学4年中,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安排比例适宜的讲授课和实践课。对于教师口语、计算机、三笔字等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课堂讲授只占其中1/2的课时,其他时间要强化学生的练习。对于琴法、舞蹈、声乐、绘画、手工等艺术类技能课,课堂讲授也只占一小部分时间,让学生多练。而对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游戏理论与指导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要安排适宜的实践课程。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案例分析和实验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重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教法课程,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可以通过模拟讲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并结合校外实习进行课程实习,让学生到现场实践教学,使其掌握教法课技能。通过课堂内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运用,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育实习和见习
在了解了关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后,还应强调从教育实践中学习。让学生进入教育现场,促使学生提高判断力,形成教学智慧,并使其能应付多变的教育事件。因此,与以往集中实习不同,全程实践教学理念下的教育实习分散在大学4年中,根据实习的目的分为教育见习、课程实习、科研实习和顶岗实习,每个阶段实习的目的和内容也不一样。其中,教育见习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与一日生活,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任务,并产生职业认同感。课程实习的目的是结合所上课程加强课程与实践的联系,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学会反思,学会研究。科研实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亲临现场时,发现问题,学会选题,体验研究的过程,为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做准备。顶岗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置身于教育现场,承担起幼儿教师的职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不断进行创新,形成教学智慧。
(3)课外活动
对于教师口语、计算机、三笔字、琴法、舞蹈、绘画、声乐等技能类课程,只靠课堂上讲授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讲授只是告诉学生如何去练,但是,技能能不能掌握及掌握的程度怎样要取决于学生在课外下的功夫。
(4)第二课堂
学生弹琴、绘画、口语表达、写字、唱歌和跳舞除了期末课程考试外,我们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主要是通过教师技能大赛、艺术作品展与艺术技能大赛、语言技能大赛、教育名著选读、课件设计与制作、合唱团、舞蹈队、教案展示、儿童画绘本作品展和班级文化环境创设作品展等来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课内—课外—第二课堂”连贯一致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图 1 全程实践教学图示
三、建议和思考
1.改革教学方式
要贯彻全程实践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师主导讲—学生被动听”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在各科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与教育生活相融合。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教育实习和见习,采取研讨、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和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专业意识的形成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讲授法外,还可以运用问题研讨和模拟教学等方式,并结合课程特点在一学期期中安排四周的课程实习,使学生到教育现场进行语言课的教学实践,之后再回到课堂进行再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促进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2.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既能进行理论讲授又能进行教学实践操作。“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指教师队伍结构而言的,即既有理论型教师,又有实践型一线教师。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师资结构、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全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一方面,要吸收一线幼儿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要鼓励高校教师多到实践基地去学习、去研究,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团队。
3.建立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2]。以幼儿园为基地,坚持服务地方的宗旨,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来自教育现场鲜活的实践感悟,促进其专业发展。根据实习的内容和目的联系不同的托幼机构,并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实践基地,结合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和不同阶段的学习目的,选择适当的实习基地,这样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学生优化发展。
4.改革教学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我们确立了类型多样、不同主体、多途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课程的考核,除了期末考试外还强调要有平时考核的形成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在评价形式上除了书面方式外,还包括第二课堂的评价,以全面促进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育;德育;美育;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不在于获得某一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追求那种有益于儿童长远发展的情感,态度和能力。那么,在具体幼儿教育实践中我认为可以归结为智育,德育,美育。
1智育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儿童进行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认识活动的兴趣和良好学习品质的教育。以发展幼儿的智力为核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而在当今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小学化现象比较普遍。我认为,这不是对儿童智育的发展反而是阻碍。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四个方面。小学化现象追求知识技能的发展,却忽略了儿童的年龄阶段需求,身心经验的获得。
而科学的智育在具体实践中是应该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另外还要带有探究性与引导性。比如,幼师再具体实践中带领幼儿做一个名叫“蔬菜市场”的模仿游戏。幼师先作示范性指导,然后,幼儿自行模仿现实生活中蔬菜市场的交易活动,在其过程中要求幼儿进行直接交流和注重运用礼貌用语。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力,交际力,文明礼仪同时增加了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对幼儿的智育应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将专门的智育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形式多样的教学与游戏活动发展幼儿智力。
2德育
幼儿教师按照社会要求和幼儿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引导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目标,培养和形成幼儿道德品质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它的实质是道德的去自我中心和社会道德的内在化过程。
对幼儿进行德育的形式必须与幼儿道德发展水平相匹配,同时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连续性与反复性的实践活动。在成年之前,儿童存在三个叛逆期,而三岁左右就是第一个叛逆期。幼儿园阶段就正好处在这个时期。那么,在幼儿中就会出现虐待小动物,自私,认为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和情感冷漠等现象。那么,对幼儿德育的进行正是满足现阶段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教育。它对幼儿的文明习惯和基本的行为规范为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初步的核心价值观和公民素养。例如,通过讲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思想,从而进一步改变其行为。像“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懂得了谦让;鼓励孩子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幼儿懂得“感恩”和劳动的光荣;帮助儿童养成与他人交流时说“谦辞”,“敬辞”的习惯,教会幼儿懂礼;游戏过程中,让幼儿彼此协作完成活动,让幼儿懂得合作。同时,在让幼儿“自食恶果”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和自我保护。例如,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监护下允许孩子去接触冒着蒸汽的暖瓶,那么,幼儿会深刻的记得安全问题,并且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总而言之,德育需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充实和丰富幼儿的体验,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并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渗透在游戏中。
3美育
它是利用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发展幼儿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趣与能力的教育。
而感受美是审美的基础。幼师应尽可能的有计划地带领幼儿去接触美的事物,亲近大自然。让幼儿自己观察花草树木,鸟虫鱼兽,以其直观形象性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同时,幼师在日常活动中也要“寓教于情”,营造情绪氛围,研发幼儿的共鸣。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美育其实是无处不在的。通过艺术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也许更加直观些。例如,幼儿通过绘画感受用眼睛捕捉到的画面美,通过乐器感受用耳朵捕捉到的声音的美。美无处不在,美育也可以无处不在。这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实际的观察中,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对这一目标的贯彻其实就是实际教学中的――幼儿智育、德育、美育。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就幼儿教育的问题我做了如上的观察和思考。
4 基本能力教育
4.1创新课程理论教学。①目前,对于幼师的培养,一般都是将老师作为课堂的中心,是整个课程的灵魂。②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学。
4.2创新弹唱教学手段。①键盘教学。另外,为了更加突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将学生划分不同层次,不但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还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认真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②声乐教学。声乐教学一般采用集体发音的方式,对于所有学生进行抽取提问的方式,发现问题作为典型进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媒体这类的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设计情景,将教学内容嵌入到情景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5结语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对象是智力发展程度以及其本身的约束能力比成人都有一定差距的孩子,所以学前教育是一项艰难的任务。现在时代变化的速度非常快,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要有耐心的根据学生本身的素质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积极利用新型的教辅设备,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这样才能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丹妮.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2:45-46.
[2]于艳.论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的演唱方法[J].大众文艺(教育理论),2011,18:249.
[3]刘扬、高宇哲.论学前教育专业弹唱课的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3):200-20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开放式教学 方式方法
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还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氛围,一种教学意识,一种教学习惯。作为一种与封闭式教学相对立的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1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基本含义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整合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广泛吸收已有各种教学法的长处,创造性地应用于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通过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改革评价体系,达到使学生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指导思想。它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立体的目标体系,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个性、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品质。
2 融入社会、感受自然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像个万花筒,社会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要与现实生活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语文教育是思想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在塑造人的灵魂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所以,语文教学除了课堂、学校以外,还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把学生限制在教室里,不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开放式教学打破这种时空阻碍,有计划地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语文是生活的工具,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中汲取新鲜活泼的语文学习内容,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需要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同步。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课堂教学引向开放,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扩展学习语文的范围,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要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需要,就要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大胆想象,或勇敢质疑,或互相争议。尤其要鼓励学生不顾生疑,大胆发问,敢于挑战权威,对新问题、新知识始终怀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3 构建平台,开放教学形式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读书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学生之间能够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要开放教学形式,学生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见解“释放”。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司马光》一文时,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想对文中的哪个小朋友说什么?”开始,学生面面相觑,露出想说而不敢说的神色。我改变了形式:“这样吧,把你的想法下位去告诉你的最好的伙伴。”一下子,教室里热闹起来了。然后,我再点名(其伙伴)来说,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法也真是出乎意料。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互动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这开放过程中,学生毫无顾忌地吐露真言,这让老师无比开心。
当然,求知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应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带到大自然或社会课堂中去,让教学空间由教室延伸到课外、校外的活动中去。
4 提高教师素养
当今时代,只会上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为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完善研究方法,提升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素养,拓宽研究视野,2015年7月7日至9日,“中国首届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会”在西南大学成功召开。培训会中,4位国际数学教育界的顶级专家,即国际数学教育杂志(ZDM)执行主编、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数学建模研究专题委员会(ICTMA)主席、ICME-13主席、德国汉堡大学的Gabriele Kaiser教授,国际知名数学教育研究专家、《数学教育教与学研究手册》主编、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Ken Clements教授,国际知名心理测量专家、曾任PISA项目副总监、现为PISA专家顾问团成员、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张立民教授,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弗莱登塔尔奖获得者、中国目前唯一一位学科教育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梁贯成教授,共做了6场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来自国内外49家单位的205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培训会议。基于对会议期间专题讲座的分析,本文着重梳理录像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简略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将其运用到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当中,旨在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一 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即是对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有熟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丰富的数学课堂中可以发现并研究问题,在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可以设计研究方案等,与专业的研究工作者相比,数学教师有着极大的优势。基于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更应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模式,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同时,数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自我升华、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提高科研能力,成为一名教学和研究并重的高素质人才。
二 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
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学者提出教育教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等。在培训会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Ken Clements教授介绍了研究数学教育教学的多种方法,如: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混合研究、行为研究、历史学研究、人类学研究等。当然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研究者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会议期间专题讲座的内容,下面简单介绍三种国际流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1.录像研究法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费莱登塔尔奖获得者、中国目前唯一一位学科教育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梁贯成教授做了题为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video studies”的专题讲座,给与会者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录像研究的精彩讲座。梁教授从1995年和1999年分别进行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的录像研究的背景和结论出发,介绍了国际数学课堂录像研究的意义、优势、原则、框架和方法。
研究者们可以从多角度的镜头中捕捉到利于研究的不同画面,不同的研究者也可以针对同一视频录像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相比现场观察,录像研究有可以重复观看,中途可以做停止、倒退、快进等操作的优势。因此,录像研究法深受研究者们的喜爱。录像研究主要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学生讲话字数的比例、教师提问的个数和难易程度以及问题之间的联系、复习旧课与学习新内容的时间比例等。研究者可以从录像中研究了解这些问题,反复地观看课堂教学的过程,确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人类学研究法
国际知名数学教育研究专家、《数学教育教与学研究手册》主编、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Ken Clements教授做了题为“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的讲座,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数学教育,所举例子形象生动,资料丰富,令与会代表耳目一新。数学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方法也可以多学科化、多视角化。其中,人类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富于人文性,也是人文科学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教师们可以以人类学为基础,通过深入实地考察、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等方法来阐释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和问题。
人类学中最引以为自豪的研究方法就是田野调查,而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就是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数学教师们可以利用学校课堂能亲身参与学生活动的优势,以人类学独特的视角,融入教学过程。培训会中,Clements教授介绍了他在2011年从人类学的视角提出的“5—R模型”,并以反函数、代数方程与因式分解以及有关几何的教学为例介绍如何运用“5—R模型”,最后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结论。
3.统计分析法
国际知名心理测量专家、曾任PISA项目副总监、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张立民教授做了题为“Sampling considerations for large-scale assessment”和“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data”的讲座,介绍了大型测验中样本选取的方法,并亲自用Excel、SPSS等软件演示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使得在场的听众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座中还特别介绍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即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简称IRT)。IRT是在一定假设之下,用一个数学函数去反映考生在试题上的可观察的作答表现与其不可观察的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对心理与教育领域存在的随机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国际教育测评项目(PISA)也在应用IRT编制测验、建立题库和进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等。
IRT具有经典测量理论所不具有的许多优点,如:项目参数和能力参数具有不变性;项目难度和考生的能力水平定义在同一度量系统上;IRT定义了CTT中没有的项目信息函数和测验信息函数等。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IRT来编制试题,检测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情况,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目前,已有几种计算机程序如BISCA、LOGIST、BILOG和MULTOLOG等都较成功地实现了项目反应模型的参数估计,为教师们在实践中的应用扫清了障碍。培训会中,张教授介绍了自己所编的IRT程序包(TAM Tutorials),并结合具体实例,用R软件演示了如何分析数据,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张教授提供的技术资源合理地开展研究。
三 思考与启示
根据上述三种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可以加以深入学习及合理借鉴。(1)可以通过观看一节课,或者观看几节课的录像视频,从数学课堂教学中选择某一角度对录像内容进行编码统计和分析,如:分析教师如何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来组织不同内容的教学,如何加深学生对某一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等,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2)可以以某章节的数学知识为例,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定期的、有规律地进行课堂观察,课后与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通过测试数据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观察数据对数学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练习册、问卷及访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3)可以基于IRT做关于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水平的研究,可以做中学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适应性评价,也可以做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测验研究,还可以做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研究等。当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研究者们也可以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
本次培训会开拓了中小学数学教师的研究视野,研究者们应认真体会和消化培训中的研究方法,加强研究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为实现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前概念;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将小学生接受正规教育之前自身形成的一些概念或者思想观念,称为前科学概念,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前概念。在当前的形式下,有很多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概念问题却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甚至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观念与教学方法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
1.前概念概述
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上学之前的前概念而言,实践中有很多的理解方式和思考角度。以对事物的认知角度来看,小学的前概念形成是非常正常和必然的,这主要是因为前概念的形成体现出了认知事物及其发展的规律。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前概念作为一种科学的含义去转换一下,然后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自然地接受下来,正确的形成过程应当如此。从实践来看,小学生阅历有限并不代表着其先前的所有经验都是错误或者前考虑的,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所建立所谓科学概念,虽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或者片面性,但同时也能找到其合理之处。在小学生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过程中,很少有人将注意力只是集中在自己理解的那一部分上。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他们经过了学习或认知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他们也不会轻易的去放弃所谓的前概念,而是在对新的概念不断排斥和扭曲的基础上尽量找到一些与其概念想通的部分,并将新概念与前概念融为一体。
2.前概念的影响
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多数小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实际上就是自然现象和相关事物的原有概念转变与发展,并非是所有接受信息渐渐沉淀这样一个过程,而是动态的、渐变的过程。基于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或者引导者,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地去认知和利用小学生前概念意识中的积极部分.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合理地去利用;对于消极或者错误的一面,并非置之不理,而是要尽可能地以实现概念上的转变为最终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充分地去了解小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以及生活阅历背景,尤其要指导小学生思想观念中有什么样的概念比较片面,或者是相互对立的,要充分地运用当前小学生自己的原创概念去制造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样一个场景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及时地对前概念进行自我转变。前概念实际上对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认知能力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是简单地通过告知转变前概念是于事无补的,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只有将前概念与现代科学概念相互碰撞,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在矛盾与冲突的解决过程中转变概念。
3.前概念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前概念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用好了,对小学科学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前概念基础上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概念基础上的深刻转变。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以电学为例进行说明。在为上课之前多数学生只是知道电池、导线加上灯泡,连接在一起就能使灯泡发亮,而这一电路串联或者并联等并不知晓,想法却是千奇百怪。小学生的脑海里中实际上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电路印象,教师只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电池、导线和灯泡,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前概念想法。小学生拿到材料之后通常会比较兴奋,但几分钟之后很少有人成功,更不用说将电路图画出来。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找出灯泡不亮的原因,并对其前概念进行再一次的认知,但发现问题时,也就是找到了前概念中的缺陷与不足,自然也就在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转变。
第二,通过试验去修正前概念中的错误内容。以上是关于如何转变或改变错的前概念,而这一点则是对前概念中的错误部分进行改正。比如,在上“磁铁的两极”这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果将钢珠放置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位置,则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有的学生会认为仍然在原位置不会发生位移,有的学生则认为会跑到条形磁铁的两端,这两种观点均是基于学生前概念意识进行的猜测,其中大部分认为会在中间位置。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在经过多次实验以后惊奇地发现钢珠总是由条形磁铁的中间位置滚向两端。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前概念是存在着问题的,虽然形式上看是错误的,但不能否认他们都想到了磁性这一因素,只是在判断磁性问题上存在着问题。根据这一冲突,自然就引出了钢珠为什么会想两边滚动问题的思考。通过实验大家都知道了条形磁铁上的每一部分表现出来的磁性,但新产生的问题是同一条形磁铁上的每一部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磁性呢?条形磁铁中的哪一部位磁性会最强呢?在这种反复的认知冲突解决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概念,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参考文献
[1]刘松.成功的彼岸——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前概念的应对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10)
[2]史柏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概念及教学对策[J].小学教学研究,2010(06)
[3]施伟芬.应用数字化科学教学纠正小学生错误前概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3)
[4]李伟明.小学科学前概念转变的几点尝试[J].小学科学:教师,2012(02)
[5]吴金涛.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