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执法统计制度

执法统计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执法统计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执法统计制度

执法统计制度范文第1篇

2011年,是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精神,统计执法检查工作重心下移至基层统计所的第一年;是继续加大统计检查力度,规范调查对象统计基础工作的关键年。为此,顺义局队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基层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基层统计单位的基础工作明显加强,定报报表数据质量显著提高。

法制宣传与督导检查同步进行。为使被检查单位统计人员了解新《统计法》,增强法律意识,在督导工作中,及时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法制宣传单,规范基层工作行为,营造依法统计的良好法律氛围。

基础工作与数据质量同步提高。基层统计所首先对被查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进行细致检查,包括统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统计台账是否建立健全;其次对单位上报的统计报表按照统计制度的口径和方法进行全面比对,对重点指标、数据来源进行询问;最后对有差错的指标进行指导、纠正,提高了被查单位的数据质量。

沟通交流与回访工作同步落实。在对迟报单位进行催报后,为使其消除抵触情绪,基层统计所强化沟通交流,切实做好回访工作。在回访时,统计所工作人员重点核对曾经出错或者容易出错的指标,帮助统计人员理清表与表之间的数据勾稽关系,督促其完善统计台账。

顺义局队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开展,不仅增强了基层单位的依法统计意识,而且真正将督导成果落实到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上,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统计所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高宇 凌菡)

昌平局队为镇街“量体裁衣”打造服务套餐

日前,昌平区回龙观镇政府办公楼三层会议室,“应邀到访”的昌平调查队于桂谦队长和回龙观镇储鑫镇长、刘晋京常务副镇长就部分变动的统计指标、经济数据需求、统计服务领域展开了认真细致的探讨交流。于桂谦队长对统计所在为镇街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了四点要求。

关注镇街年度考核指标。紧紧盯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纯收入增长9%;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的年度考核目标,从进度描述、趋势动因、结构特征、措施建议等角度,定期进行追踪、预测、分析、反馈。

关注镇街区域重点工作。掌握昌平区和本镇街“十二五”期间和年度发展规划、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开发用足统计资源(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整合部门数据实现资源共享,为镇街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关注镇街领导重点需求。梳理、追踪镇街领导即时提出的重点需求意向,适时开展小型专项调查,如教育方面入园难入学难、医疗方面就医难、社区老人养老等热点问题,尽最大努力提供统计监测、描述和分析产品。

执法统计制度范文第2篇

即反映各行业特点和宏观微观两个层次管理需要的基本单位一套表制度。目前的基层单位一套表仅限于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执行,且还有部分对企业的调查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施工价格、景气调查等没有纳入。因此,完善健全规范一套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完善政府统计部门的一套表。首先,要对现行的行业报表制度再进行细分,将服务业统计制度适当分解,并反映新兴行业、文化产业、知识经济的特点;其次,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按规模区别对待,将一定规模以下企业的表式适当简化形成简表,有些行业甚至可设计一张表;第三,减少过时指标,不断增加反映企业发展变化如重组转制、多种经营、高新技术程度的指标;第四,将政府统计部门对基本单位进行的其他调查统统纳入一套表制度,必要时可增设新的指标群,限定部分企业填报。

2、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将政府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制度合并。第一步,取消一些业务主管部门跨系统甚至跨行业的行业统计职能,将其统计报表纳入国家统计部门的基层表制度,如旅游、利用外资、城市公用事业等。只要精心设计,其业务管理所需的主要内容完全可在一套表中反映。第二步,将各业务主管部门系统内的报表与政府统计部门的报表合并成名符其实的一套表。可在满足政府综合统计需要的基础上,在各指标群间留出一定空间,以满足部门、企业从自身管理需要增设一些指标。

3、以一套表制度为基础,设计制订不同行业企业的统计台帐。使其既能与制度表式、指标相衔接,提高数据质量;又能满足企业自身管理需要,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采取了以上的改革措施,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基层表可能由“七加一”套变成十几套甚至更多,报表表式、指标群及指标也会增加。但对基层单位而言,统计报表将只有一套,且没有指标间的重复。不同规模企业填报不同部分报表和指标,政府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各取所需,汇总出各种不同分组的综合资料。

二、关于“单轨制”

即建立在街乡基础上的政府统计部门终极在地统计。当今发达国家的统计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如人口、资源等一些基本国情的统计,而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一些行业经营状况的统计往往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如美国、日本等;二是主要国情国力、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均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其机构健全人员充足,其他部门基本不搞统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介于二者之间,但有些政府统计部门在做的事情,业务主管部门也在做。数据既不完整又交叉重复,基层负担沉重。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呢?我认为无疑应选择后者。因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需要对经济及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没有部门利益的统计部门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统计信息。否则,统计数据有可能成为某些部门反映政绩的工具,统计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数据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实际上,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正在弱化,很多下属企业划归在地管理,也难以再行使统计职能。

实行终极在地统计,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明确极少数业务上垂直领导、财务上统一核算且经营范围相对单一独立、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可实行部门统计,全国及地区性数字以部门统计为准;其次,对绝大多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满足领导和各界需要的统计工作,要逐步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主要依靠政府统计部门采集、加工、整理、提供统计资料,部门统计以满足自身管理需要为目的,且范围仅限于本系统内;第三,在政府统计系统,将统计对象按基本单位概念分解到街乡,由基层统计部门按地域进行统计,逐级上报,既避免重和漏,又能完整反映地域经济总况。那么,街乡统计机构能否承受最基础的工作任务呢?我以为有两个前提:一是坚持一套表的唯一性;二是按企业规模区别对待。这将在下面加以论述。

三、关于“目录抽样法”

即建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目录抽样法为主体的调查方法体系。通过普查,取得全面、详细的国情国力资料;通过目录抽样方法,取得日常的主要的或监控性的统计数据。

首先,要完善健全周期性普查制度。一是要特别突出基本单位普查的地位,使其发挥龙头作用,且基普已有的内容,其他专业普查应以此为准或不再调查;二是要完善第三产业普查的内容,既要反映总的规模速度,更要反映结构和不同行业的特点;三是建立建筑业普查制度,填补空白,使国家普查制度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统计数据能够配套使用。

其次,要大力推行目录抽样方法。一是要确定合理的规模界限,确保规模以上的企业能覆盖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反映经济发展趋势;确保规模以下企业占企业数的多数,减轻企业和基层统计部门负担。二是对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超级汇总制度,政府统计部门掌握对主要数据的控制力,并可进行各种加工分析。三是在完善目前的小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工业等专业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将抽样范围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延伸。此外,要在多种调查方法综合运用方面力争有所突破,弥补抽样调查的不足。

四、关于“计算机网络化”

即政府统计部门之间实现统计信息的网上传输(包括上报与反馈)。21世纪之初,国家统计信息工程“九五”规划将告完成。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四级政府统计机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联接;建成完整配套的数据库系统,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系统建设,使各级统计站点不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还能使信息沿现代化网络系统快速传递,既可以及时满足上一级统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也可以向下一级统计部门反馈综合信息,并可以进行横向资料交换,还可以在网上公众需要的统计信息。要借助网络系统强化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维护工作,力争实现即时的更新与维护,使其成为统一的动态的活库,能在统计管理和统计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关于“按工作流程设置的统计机构”

即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实现按信息处理流程设置的工作机构和生产方式。这主要是指县级及以上统计机构而言。为发展统计生产力,提高信息的可利用程度,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必须改革统计机构,使之与制度方法相适应,进而改进统计生产方式。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按制度方法设计、信息采集处理、资料开发利用、后勤服务保障诸环节设置工作机构,规范工作流程,以实现设计统一配套、采集协调顺畅、开发全面系统、保障有力及时。当然,最后一个职能将来有可能以社会化的方式实现。通过以上改革,力争提高统计信息生产体系的效率和灵敏度,使其及时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反映,满足对统计信息的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使之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执法统计制度范文第3篇

提高工业统计制度的执行率,重在统计方法的改进与完善,需要在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方法应用上进行改进与创新,如何从“全面执行统计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统计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和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学习,推进网络报表”等,来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的方法、理论进行探析和分析,对提高企业管理起到推进的作用。

【关键词】

统计制度;方法;措施;改进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把生产的产品,通过已建立、培育的市场实施销售,来获取盈利,企业得以持续性发展。在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统计中,一般考量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两项经济指标:

市场占有率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的销售量与市场同类产品销售的比列;在市场需求量既定的条件下,产品销售量决定市场占有率;产品的竞争能力由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主要因素,就是说,在市场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条件相同下,以绝缘的优势竞争就能提高市场占有率,所谓的优势,则是在产品质量、性能方面需要创新。因此,企业要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必须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在创新功能和降低成本上下工夫。

市场覆盖率是指企业产品,实际销售地区域与同类产品在全部销售地区数量的比列。直接反映产品消费者认可的程度、市场占有的广度和产品的辐射能力。

这两项指标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企业产品占有市场能力的强弱;通过对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指标的比对、分析,研究和制定产品实现扩大销售量的目标和战略。

产品质量统计指标包括:反映产品外观性质量和产品技术性能;从产品合格率和返修率这两项指标反映出生产产品能够拿到市场销售的数量;企业通过车间成品质检合格率来反映生产工艺执行情况。通过对返修量的统计,找出产品影响应用质量因素,从完善生产工艺,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来提升产品质量。

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可控、能控、在控;保证产品质量,能够有效降低各种资源的浪费,增强和提高企业有(无)形资产价值和形象以及市场占有率,是提高的经济效益有效途径。

1 现行工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统计报表多、数据收集难

从现行的数据统计来看,统计力量分布是呈倒金字塔形状,基层统计工作量大且力量薄弱;首先是数据的收集工作,报表中的调查项目多,其对应收集的数据多,其直观性与相关性的数据,对其进行筛选、审查再计算和汇总;其次是县级向市上报的工业统计报表有:月报2种,季报1种,共三种。而承担工业统计工作的一人还承担着其它方面的工作。

面对上百家中初级规模以上企业,每次用电话催报报表,其催要和等待时间耗费精力大,赶时间疲于完成报表工作,其工作量和压力可想而知;而多数企业是兼职统计,为了完成任务,以估计代替统计,造成工业统计源头数据不准,基础性数据的准确性无法核实;部分企业无视统计报表的时效性,部分企业借故推托、迟报,甚至拒报;催要报表占整体工作50%以上,严重影响数据分析和汇总。

1.2统计报表上报时间早于企业会计结算时间

按照工业统计制度规定,工业企业的《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和《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每月月后2日及12日前由县级统计、汇总和上报,也就是企业要在月后1日及11日前分别上报这两种报表。对于规模较大、业务量多的企业来说,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财会报表,而企业财会报表的时间在月后15日左右,这个期限前与会计结帐时间不一致,统计报表早于企业会计结算时间,企业迟报统计报表,统计数据也会失准。

1.3工业统计指标的设计还有待于完善

如《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中“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中间投入在工业统计中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主要依据;其指标性数据不能直接从企业财务报表中获取,则从企业原始台帐或凭证中去查取相关的数据后,再按照统一的计算方法、口径得出结论性的数据。

在统计工作的实践中,如企业上缴税金,目前企业填报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中,只设计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应交增值税”两个项目,没有涵盖企业的全部税种,不能反映出企业实际上缴情况,根据财务制度,企业除了印花税直接交纳外,其他税金均通过“应交税金”的科目核算,应考虑在表中增加“应交税金”这项指标。

2 探索工业统计制度方法改进的新思路,具体有以下四方面的设想:

2.1科学合理制定实用的工业统计限额标准

工业企业限额标准是工业统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根据县级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应考虑适当提高限额标准,提高工业企业的入统标准,体现“抓大放小”的统计原则;在考虑统计指标体系改进时,首先要考虑对不具备代表性和不能反映经济增减性的指标,适当删减;再考虑科技投入、科技贡献份额、高新技术、名牌产品等指标的增加,逐步以数据抽样统计代替全项数据报表,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即减轻基层数据统计的工作量,也减轻限额以上企业报表的工作压力。

2.2巩固完善统计调查的方法

统计工作的调查方法应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调查方案的设置:一是能用抽样或重点调查的项目,就不采取普查的方式;而需要重点调查的项目最好与典型调查相结合,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二是不同的调查方法是从不同观察角度取得的数据性资料,无论是开展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全面调查活动,其数据必须是准确性、时效性强,与相关数据因果相联,以更全面、客观地掌握基本经济情况和发展态势。

考虑兼顾多种途径的使用,来满足统计工作不同需求,针对个别企业统计报表的数据虚假、估数象,甚至个别私营企业以“浮夸”的形式出现在报表中,与结论性的数据不能相互衔接;应采取调查的方式来防范和杜绝。

2.3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障

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依靠扎实的基础,包括:完善必要的统计机构和机制、建立完整的统计台帐和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畅通报送的渠道等;注重统计人员对业务知识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培训和补充,提高统计数据分析能力,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力;保证指标计算方法、口径与上级的要求统一,以满足基层单位通过网络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保障数据准确的唯一性,全面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

3 结束语

工业统计制度方法和改进,是一项复杂性、项目繁多的系统工程,要保障统计工作有效开展,首先是熟练地运用《统计法》赋予给统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保障统计制度的有效落实,全面树立统计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时效性,按时上报统计报表,杜绝瞒、漏、迟或拒报的现象;其次是针对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全面完成工业统计工作任务,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源头数据;再次需要我们在统计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上大胆改进与创新。从提高统计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入手,保证统计制度的有效落实与执行,坚持“删繁就简,保障重点”的工作原则,实时推进网络报表,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执法统计制度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袁翠清杨兴香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

非婚同居现象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为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也带来了婚姻家庭制度特别是婚姻观念的多元化。一方面,世界各国已经建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利益的婚姻制度。文明、健康、民主的婚姻家庭制度成为发展的主流。但另一方面,对婚姻的个性化理解、个人主义的膨胀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都对现存的婚姻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未婚先孕、非婚同居、离婚率大幅上涨、人工生育子女的地位、空巢家庭……凡此种种,都是人类社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我国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建立以后,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婚姻家庭领域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传统,另一方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自由化、个性化影响下产生的种种新的婚姻家庭观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非婚同居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非婚同居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于青年人及老年人中,成为游离于法定婚姻之外的一种两性结合方式。非婚同居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没有办理结婚登记而同居生活,它包括了事实婚姻。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实行之后,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男女,如果没有补办结婚登记手续,则不再承认其婚姻的效力,因此,将1994年2月1日以后出现的无配偶男女同居,称为非婚同居,不再使用“事实婚姻”一词。非婚同居关系的构成要件有三:(1)欠缺结婚法定形式要件。(2)同居关系的男女或者以夫妻名义,或者不以夫妻名义。(3)男女双方公开同居生活。我国传统的婚姻家庭观正面临着挑战,非婚同居作为一种新的婚姻及家庭形式正朝着蔓延的趋势发展,而我国现行法律在调整此种新现象时的欠缺,带来了许多社会及法律问题。第一,非婚同居现象大量增加的趋势,使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改变其传统的做法,对非婚同居进行法律上的调整。而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解释非婚同居关系,也未界定其内涵与外延。第二,非婚同居者所生子女为非婚生子女,我国法律没有相关制度调节非婚生子女同其生父母之间的关系,这样极大地危害了非婚生子女的人身及财产利益。第三,非婚同居与婚姻关系的效力不完全相同,婚姻关系的效力不仅包括夫妻间的各种财产关系,而且还包括夫妻间的各种人身关系,而非婚同居配偶间的关系主要是财产关系,双方几乎不享有人身方面的权益,但我国法律未规定非婚配偶双方的个人利益和财产利益及相互关系的问题,在实践中引起了许多纠纷。第四,非婚同居与婚姻关系不同,其间接效力指非婚同居作为一个稳定的生活共同体,基于一定事由的发生而与第三人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三人剥夺非婚同居配偶的生命时,另一方如何提起侵权损害赔偿诉讼等问题,给实践司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在非婚同居日益被人们自愿选择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纠纷发生在同居当事人之间,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消极因素,因此,我国法律有必要借鉴两大法系国家关于非婚同居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设立非婚同居法律制度之法理学探讨

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人是家庭的个人,从属于家庭的地位,而现代社会经济及制度的发展将个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个人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和选择。因此家庭不再拥有独立的资源和发展机会,并丧失了曾经拥有的自治、自给、自足及协调能力。家庭传统功能及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个人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于此同时,国家取代了家庭的地位,即通过对一切资源、生存及发展机会和信息的控制,通过分配上述资源、机会及信息来控制每一个人,进而控制每一个家庭。当代中国法律应是一种个体与秩序平衡价值观的体现,与此相适应,法律以个体的身份及国家的秩序职责为内容,法律作为统治和治理手段,在维护个体身份利益的同时,时时不忘对社会秩序利益的追求。非婚同居虽然是个体追求性利益的私事,但基于当代中国个体与国家的特定关系,这种“私事”必须服从国家对秩序利益的维护。我国在走向开放的过程中,除进行自身立法活动外,自然会受到西方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引进、移植或借鉴一些西方法律制度。例如,大部分西方国家在宪法中都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公民依自身意志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利益,不受国家及他人的干涉(有些学者将其称为私生活权)。在这种立法理念背景下,家庭生活是私生活,与别人及国家无关。导致家庭法成为完全性的私法,国家不可对这种私法给予任何的干涉,否则就是违法。因此在西方国家,当事人利用上述“私生活权”规避社会道德及法律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可见,法律想要将一种社会行为进行合理的规范,就必须首先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须根据特定经济基础的特征及发展水平来确定,否则此法律在现实中行不通。我国法律欲将非婚同居进行合理规范,达到维护社会整体秩序的目的,应理性地引进西方国家的制度,即引进的法律制度必须与中国社会特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否则这种引进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中国也可以制定自己独特的非婚同居法律制度,但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法律价值取向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种符合中国经济基础要求,并能促进经济基础发展的全新的法律制度。综上所述,结婚自由、非婚同居作为权利,在给权利主体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接受法律控制和调整利益的功能,只有这样,法律才能使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趋向平衡与稳定,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功能。

执法统计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体积基础筏板砼;温差裂缝;原因;措施制定;质量控制

1 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及大型地下室工程,在这些结构中,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筏板被广泛应用。我公司开发的星洲映像小区为高层框剪住宅结构,其中:11#房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地上15层(底层架空、层高5.2m),地下一层。其中地下室面积为2000平方米,基础筏板厚度为1.8米,筏板混凝土体积3600立方米。该工程施工正直7月份炎热天气,按照施工规范规定,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内外温差,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混凝土裂缝。与一般筏板基础相比,该工程混凝土体积较大且施工期间外部温度较高,为此公司由我负责组织技术部门和监理部及施工项目部,对具体原因及措施进行探讨。

2 原因分析及计算

2.1 产生原因和特征

砼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温度升高,通常升高40℃左右。由于砼的导热性能差,其外部的水化热量散失较快,而积聚在结构内部的水化热则不易散失,形成温度梯度,造成温度变形和应力,温度应力和温差成正比,温差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内外约束应力时,就会给工程带来不同程度的裂缝。这种裂缝的特点是裂缝出现在浇筑后的3-5天,初期出现的裂缝很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继续扩大,甚至达到贯穿的情况。

2.2 影响因素分析及计算

能够深刻了解大体积砼中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应力状态对结构的影响,认识温度应力的一系列特点,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了解大体积砼温度裂缝产生的机理,对于制定有效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质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1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形成的温度应力与其结构尺寸相关,在一定尺寸范围内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因而引起裂缝的可能性也越大,这就是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

同时混凝土凝结产生温度应力与水泥品种及配比用量有关,不同品种水泥水化时产生热量大不相同,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低热水泥。单位体积混凝土配比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越大,产生应力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越大。

2.2.2 砼浇筑前的裂缝控制计算:

在大体积砼浇筑前,应先根据砼的配合比和施工条件,计算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最高温升值、各龄期的收缩变形值等数值,然后通过计算,估算出可能产生的最大温度收缩应力,如超出砼各龄期的极限抗拉强度,则必须采取调整砼入模温度、降低水化热温升值等措施来降低温度收缩应力,保证其应力值小于砼各龄期的极限抗拉强度。

砼的水化热的绝热最高温升值:(1)

T(t)——砼浇筑完t段时间,砼的绝热温升值;C——每立方米砼的水泥用量;Q——单位水泥水化热,Q=375kj/kgc——砼的热比,一般由0.92~1.00;ρ——砼的质量密度,取2400kg/m3;e——常数,取2.718;m——与水泥品种、浇筑时与温度有关的经验系数,一般为0.2~0.4;——砼浇筑后至计算时的天数。

通过估算该基础混凝土在浇筑后3天达到温度峰值,温峰持续7-8小时后开始下降,初期降温速度较快,以后降温速度逐渐减慢,至15-20天后降温平缓,温度趋于准稳定状态。内部最高温度约为71℃左右。收缩应力可能会超过同期抗拉极限强度,存在很大的产生裂缝的危险,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温差裂缝的产生。

3 措施制定及施工质量控制

3.1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

在基础筏板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对控制裂缝,配合比设计是关键的。工程实践表明,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可有效的减少水化热,降低绝热温升,因此,我们提前通知了商品混凝土公司,要求其提前二个月对配合比进行设计,按照规范,大体积混凝土按照60天强度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3.1.1 水泥品种选择和用量控制:

大体积筏板混凝土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使混凝土出现早期升温和后期降温,产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减少温差的措施是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对水泥用量应严格控制,在保证混凝土质量前提下,将水泥用量控制在424公斤/立方米。

3.1.2 掺加掺合料:

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峰值及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通过做绝热温升试验,优选混凝土配合比。

3.1.3 控制砼坍落度:

积极与商品砼生产厂家加强联系,根据运输路线的情况,控制好坍落度,施工现场做好到场砼坍落度的抽查工作,严禁在施工现场随意加水的做法,将施工现场的砼坍落度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之内。

3.2 控制砼的入模温度

砼的入模温度的高低对于砼早期温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入模温度过高会导致砼内部升温过高,与外界和表面温差过大,从而大大增加砼表面产生温度裂缝的机率。入模温度过低会严重影响砼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的正常增长,从而影响结构的使用。现该工程施工处在高温季节,我们采用掺入冷水的办法,将砼的入模温度控制在15~20℃之间,以延缓砼水化热峰值的出现。

3.3 改善约束条件,减少温度应力

3.3.1 采取分层分段的浇筑方式,通过合理设置施工缝或后浇带,以减小砼的相对体量,放松约束程度,减小每次浇筑体量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积聚过多,以减小温度应力的积聚。

3.3.2 适当掺入钢纤维或杜拉纤维等材料,采用二次振捣法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砼的密实度和极限拉伸强度,提高砼的抗裂缝能力。

3.3.3 在结构截面突变或转折处,底板与墙体转折处,孔洞转角等处设置必要的温度配筋和构造配筋,以改善应力集中,防止裂缝出现。

3.4 加强现场浇筑质量控制

在浇筑时,督促施工人员分层浇捣,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及时移动泵管,尤其在浇捣过程中要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的流淌坡度,沿坡度步设好振捣棒,确保各部位混凝土振捣密实,振捣时,振捣棒应直上直下,快插慢拔,插点均匀,防止混凝土离析和漏振。

3.5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测温工作

3.5.1 对于筏板基础砼应在砼终凝后覆盖薄膜,其上再覆盖一层麻袋进行养护。

3.5.2 对砼内外温度进行有效地测控,可以及时掌握砼内外温度产生和发展的情况,如发现问题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从而保证砼内外温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事先在图纸上划好各测温点,准备细铜管在砼底部、中间和表面适当位置预留测温孔,安排专人用温度计直接测温并记录。

如发现内外温差超出规范允许,则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具体做法为在砼浇筑前在构件中埋入循环水管,砼浇筑完毕后及时通过水泵压入冷水并使之在砼内部形成循环,迅速带走水泥水化产生的部分热量,降低构件内外温差。现行规范规定应将砼内外温差控制在25℃之内,基面温度和基底温度差控制在20℃之内。

4实施效果及总结

在此次大体积筏板基础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分析准确、计算精准、事先准备充分和现场施工组织严密,没有出现有害的温度裂缝,效果良好,保证了工程质量。

总之,通过严密的事前预控,完善的过程监控,就完全能够将大体积砼的内外温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避免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

[2] 张兰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的控制[J]。山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