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安全基本制度

企业安全基本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安全基本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安全基本制度

企业安全基本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存在问题;监管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42-02

Investigation on the supervision of national essential drug system

MO Wenjuan1, DA Yuanfeng2

1.Drug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of Kunsh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Kunshang 215300, China; 2.Jiangsu Farmtec Research Co., Ltd., Jiangsu Province, Kunshan 215300, China

[Abstract] National essential drug system has achieved considerable progress since implementation. It h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promoting health development of China medicine careers, regulating medicine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ing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but it also appears some problems such as essential drug pooled-procurement is irregular and the solution of virtual-high medicine price is ineffective, even new problems of drug outages and stockout has occurred in some place. These problems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essential drug system and the benefit degree of masses. According to our national'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essential drug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Key words] Essential drug system; Implementation status; Existing problem; Supervision

根据《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以下简称《目录》)等相关规定,基本药物是指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的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这项制度是我国核心的药物政策之一,也是确保公众获得基本药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政府从其权威性角度对药品质量、功效等方面向公众做的一种承诺,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证公众的用药需求及合理用药,使国家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同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对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管理与调控起了重要作用。

1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现状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自2009年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初步成效。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5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药物招标价格平均降幅在25%~50%之间,并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录》的颁布实施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药品生产供应的引导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对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规范药品管理、实施临床合理用药产生了深远影响[1]。

2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规范用药、改变以药养医、减轻患者药费负担等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基本药物的集中招标采购不够规范,没能有效合理地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甚至一些地区产生了药品断供、缺货等一系列新的问题。②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出现了政策执行的异变。有的卫生院利用增挂的“医院”牌子暂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有的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民营”为由,自行采购,自主定价。③配药品种减少。以前医保参保者到定点医疗机构配药,凡在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药都可配取,如苏州市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药品共1 913种,其中,西药1 097种,中药和中成药816种,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只能配取599种基本药物,配取药品减少率为68.69%[2]。上述情况均影响到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和群众的受益程度。

3 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监管措施

药品监管部门须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监管力度,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持续稳定发展。药监部门必须在具体监管工作中认真研究分析影响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制定并贯彻落实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于萌芽之中,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笔者就药品监管部门对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所需的新作为提出以下意见:

3.1 提高国家基本药物质量标准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基本药物的质量监管,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标准,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质量新标准,切实提高基本药物质量。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新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强化企业是第一质量责任人的意识,要求企业认真对照原有质量标准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要求,对已发生变动部分必须及时向药监部门提出变更、备案或提报药品注册补充申请。企业应及时按照自身情况添置新方法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加强对药品质量检验人员的培训,使其切实掌握新版药典增修订的内容,以及熟练掌握新增检验项目的各项技术操作,按照新版药典规定全面开展质量检验工作[3]。

3.2 实施基本药物全品种覆盖性抽验

加强对基本药物的监督抽验,进一步将抽验工作落实到基层,将覆盖面扩大到县及县级以下地区。全面提高基本药物监督抽验的覆盖率,对所辖地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品种实行全覆盖性的监督抽验。加大对药品检验所的投入,从资金、人力、技术和设备仪器等方面为基本药物的检验、检测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特别加大对高风险品种和重点品种药品的监督抽验力度,严把基药质量关。对抽验不合格的药品,要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并提交相关部门依法查处,严防要害事件的发生。

3.3 加强源头质量监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承担、认真履行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的监管责任,加大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力度。将跟踪检查、飞行检查、专项检查等各种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检查频次,扩大检查范围,特别是对承担生产高风险性国家基本药物(如注射剂)的企业实施驻厂监督员制度,加强对生产的现场监督检查。开展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处方和工艺的核查,强化对基本药物的委托生产监管,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强化企业是第一质量责任人意识,督促生产企业严格贯彻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加强对人员、厂房设施、设备、物料采购、投料、检验、成品放行、仓储、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4]。

3.4 加大对国家基本药物配送环节的监管

由于基本药物由各个省市自主招标,实施统一配送原则,因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对承担基本药物配送的企业加强监督管理,要求企业严格执行目录报备制度,强化基本药物配送过程的监管,重点对参与国家基本药物采购中标和经营国家基本药物的企业加强监管,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执行,严把基本药物采购、验收、养护储存、出库、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关[5];督促药品经营企业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及药品集中采购等规定,动态掌握基本药物品种和配送企业中标情况;建议企业实施现代物流,因为具备现代物流能力是今后国家对药品经营企业的基本要求[6]。

3.5 加快推进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

在推进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中应加快全系统信息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监管系统平台,加大力度督促进度,做好培训工作,使企业认识到实施电子监管对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重大意义。基本药物品种出厂前,生产企业须按规定在上市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加印(贴)统一标识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凡经营基本药物品种的企业,须进行监管码的信息采集和报送。实现基本药物的全品种电子监管,将会使上市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追溯,具有以下优点:①可以有效地打击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把假劣药品彻底屏蔽在系统之外;②劣药或者药害事件一旦出现,可在第一时间实现追溯召回,使影响降到最低程度;③可以最大化的保护企业利益。

3.6 加强基本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加快药品不良反应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完善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奖惩办法和监督机制,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指导监测上报工作,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监管部门的日程,并与其他监管工作配套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对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提升报告和评价能力,完善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充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完善监测网络,切实提高对基本药物的安全性监测与评价能力;进一步加强风险信号的发现与挖掘,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完善药品召回管理制度,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震巍,陈飞虎.我国制订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进展[J].中国药房,2004,15(10):585.

[2] 周寿祺.基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2011,(1):51-52.

[3] 石炳娟,宋希明,曹云波,等.基本药物质量保证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齐鲁药事,2011,30(2):115-118.

[4] 杨人忠.药品监管要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9,(9):13-14.

[5] 赵阳,孟锐,杨奔.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配送环节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药房,2010,21(8):701-703.

企业安全基本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 医疗卫生机构 运行 影响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59-02

一、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定

为了改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我国在2009年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这其中,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药物使用、配送、药价等方面,均进行了明确规定。一方面,有利于药物的规范应用和管理;另一方面,也对医疗机构的经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部分规定内容如下:

第一,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指的是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保证供应、价格合理、剂型适宜的药物,大多数疾病经基本药物治疗后均能够获得良好效果。国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均使用基本物,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但是该类药物的经济利润低,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应用较少,实施意见的出台,可以保证医疗机构为民众提供物美价廉的药品。

第二,限制非基本药物的使用。实施意见在颁布实施初期,医疗机构在用药上具有过渡期,例如部分机构必须使用非基本药物。针对这一情况,如果严格禁止相关药物的使用,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所以,医疗机构处于过渡期内,会对非基本药物的使用进行限制,例如提高药物使用成本,从而避免药物滥用,防止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药品销售实行零差率。一直以来,我国药品销售存在15%的加成,而且随着销售环节的增多,药品价格也会提高,如此导致的结果,是部分药物的市场价格达到出厂价格的几倍、几十倍,造成药价虚高现象。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由于药品管理松散,药品加成远远高于15%的指标{1}。针对于此,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药品销售实行零差率,能够改变药品加成获利的现象,避免医务人员开高价药、以药养医,实现了药品价格的合理性,体现出基层医疗机构的非营利性特征。

第四,药物公开招标采购。基本药物制度出台之前,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自主采购,具有效率低、配置不合理的特点,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对此,实施意见中要求基本药物在采购时,由政府为主导,在网上进行公开招标,并由具有物流能力的企业进行统一配送。如此,药品采购效率提高,能够保证资源配置和合理性,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需求。

二、对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影响基本药物使用

基本药物多属于非专利药品,特点体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但经济利润低。对于生产商家而言,往往不愿生产;对于销售商家而言,往往不愿经营;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往往不愿使用。由此可见基本药物的市场脆弱性,以上某个环节改变,均会导致基本药物的消失。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500种基本药物中,约有500种在北京市场中没有踪迹{2}。在实施意见中,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均使用基本药物,一旦这些药物短缺,供应量难以满足需求量,就会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和制度实施目标相违背。

(二)存在用药安全隐患

基本药物制度的应用,其中一个目标就在于提高用药安全性,这些药物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能够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仔细分析可知,这里的安全指的是不良反应少、生产工艺完善,却不能保证药品的自身质量。以我国华联事件为例,为了降低药价,生产商家从生产成本入手,结果导致药品出现质量问题。另外,在药品的招投标环节,如果只关注竞标价格,而没有综合考虑商家信誉、企业规模、药品质量等要素,就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将这些药物用于基层医疗机构,难以保证用药安全性,甚至危害人身健康。

(三)难以及时获得药物

在实施意见中,要求药品经招标后由物流企业统一配送,但是在具体执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目录缺陷、配送率低、招标工作缺位等。以配送率低为例进行分析,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资金压力大,容易出现断货现象;二是一些基层机构位置偏远,且药品供应量小,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难以获得经济利益。基于此,如果药品配送不及时,或者配送时间不按照合同要求执行,就会耽误临床用药情况,甚至引起医患矛盾和纠纷。

(四)医疗服务开展受限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也已经严格执行,但是这一概念目前并没有完全普及。按照一些患者的理念,认为价格高就是好药、价格低就是劣药,对于这些没有专业识别能力的患者而言,会产生不愿使用基本药物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医疗机构单一使用并供应基本药物,正常的医疗服务会受到影响,导致各项业务的开展受限。

(五)财政补偿经费不足

以卫生部2009年的卫生费用研究报告为例,2008年我国药品费用支出总计约为6202亿元,基层医疗机构对基本药物的推广使用率为30%,按照使用比例70%、加成率15%计算,可知财政补偿资金余额为170亿元{3}。但是考虑到药品加成率远高于15%,一旦对药品加成取消,财政补偿资金会明显增加。另外,基层医疗机构中的部分医务人员在编制以外,按照在编人员进行核算,经费缺口会进一步扩大。基于这两点,基本药物的销售实行零差率,单纯由政府进行财政补偿,会产生经费困难的现象。

三、医疗卫生机构经营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多渠道补偿机制

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会增加财政补偿数额,而且可能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此,采用多渠道补偿机制,例如政府投入、医疗服务、调整医保等,能够保证医疗机构的健康运行。具体如下{4}:第一,综合分析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地域、人口等要素,确定财政拨款金额。其中一部分用于医务人员的工资;另外一部分通过绩效考核,作为补偿奖金使用,考核内容包括患者满意度、核定任务完成、制度改革、居民健康水平等。如此,既能够保证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又能够对医务人员产生激励作用。第二,通过医保基金进行补偿,即医保和新农合在当前的运行基础上,对药品加成取消造成的收入减少进行补偿,设立药事费用的补偿医疗机构。

(二)合理选择配送企业

在统一配送制度下,配送物流的效率,决定了基层医疗机构是否能够及时获得药物,这就对招标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综合分析物流企业的规模、实力、信誉,优先选择规模大、实力强、信誉高的企业。第二,考虑到区位因素,配送招标以区域要素作为主导,对运输条件好的区域和差的区域进行合理搭配{5}。第三,针对配送活动构建完善的约束制度,如果超出配送时间,就要对配送企业进行惩罚,以提高合同执行质量。第四,针对企业资金短缺情况,可以在配送率的基础上结合市场调节,促使不同的配送企业之间相互补充。

(三)构建招标评价体系

由于基本药物的采购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因此为了保证用安全性,要求制定一套招标评价体系,以价格、质量两项要素为核心,对投标方进行甄选。具体来说,以药物经济学为指导,将评分项目划分为原料、成分、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等多项指标,采用综合评分的形式,最终确定中标者。另外,药物的使用具有长期性,药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对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等全过程进行监管;采用不良反应报告体系,针对违规生产企业进行严厉惩处,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提高医疗报销比例

在医保目录中,针对甲类治疗药品的报销比例具有明确规定。为了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广和应用,应该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疗报销范围,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而且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要高于非基本药物。如此一来,能够对民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起到积极的引导效果。与此同时,报销核算工作的开展,要求定点医院和医保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可以在收费单据上明确不同药物类型的费用,提高核算工作效率{6}。

(五)加强药物制度宣传

考虑到当前民众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应用缺乏了解,因此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工作,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宣传基本药物的生产、处方、质量监管,使民众知道基本药物具有价格低、疗效好的特点,能够保证用药质量。第二,宣传用药安全性,尤其是常见药物的用药方法、计量、时间,以及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保证民众能够安全用药。第三,让民众了解基本药物的监管体系,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监督工作。在宣传方法上,一是派发宣传手册,保证图文并茂;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将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限制非基本药物的使用、药品销售实行零差率、药物公开招标采购。对医疗机构的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体现在影响基本药物使用、存在用药安全隐患、难以及时获得药物、医疗服务开展受限、财政补偿经费不足等。对此,应对措施在于多渠道补偿机制、合理选择配送企业、构建招标评价体系、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加强药物制度宣传,以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

注释:

{1}徐竞然,傅鸿鹏.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运行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449~1450,1453

{2}王晓蓉,皮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机制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09):27~28

{3}曹艳民,李士雪,肖征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采购配送机制构建情况及实施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1):51~53

{4}曹艳民,李士雪,肖征等.基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07):70~71

{5}曹艳民,李士雪,高倩倩等.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套改革及机构运行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1):54~56

{6}宋燕,卞鹰.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2012,(09):30~32

企业安全基本制度范文第3篇

一、实施范围

六镇卫生院,必须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本地实情,确保基本药物制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近期重点改革任务与远期制度建设目标相衔接,分阶段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目标。

三、具体目标

(一)启动板桥中心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年底覆盖6个镇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室,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药品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内药物实现零差率销售,同时按相关规定落实各级财政补助政策。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基本药物目标内药物的供应和合理使用,药品价格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降低城乡居民基本用药负担。

(三)到2020年,全面建立管理规范,运转有效,覆盖城乡的基本药物制度。

四、组织保障

成立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委员会,统筹组织和协调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

五、主要措施

(一)强化部门责任与协调配合。卫生部门负责对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物价部门负责对基本药物价格政策及零售价格制度与价格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偿政策,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基本药物支付政策和工资绩效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商务部门负责指导推进医药流通企业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企业流通方式的发展;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基本药物生产、配送企业资质认定,对基本药物进行质量监管;民政部门负责救助对象医疗就治费用的补偿;监察部门负责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相关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其他部门要通力配合,承担相关职责,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实行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实施前要进行药品盘点,模清库存数(包括品种、规格、数量、采购价、原零售价)。已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板桥中心卫生院,库存药品一律按实际采购价零差率销售,并做好统计汇总,作为政府补偿依据之一。307种基本药物以外的药品从停止购进过去未用完的力争在3个月内使用完毕,如医疗机构还存未用完的非基本目录内药品,政府一律不补偿。

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目录药品的,报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委员会初审后,逐级上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可配备、使用。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在省级采购平台未向卫生院开通网上采购和统一配送前,相关卫生院暂时采取自行采购的方式采购药品,但采购价不得高于网上中标价。开通网上采购和统一配送后,一律实行网上采购,并由指定配送企业配送。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

(三)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办法。区财政局牵头会同发改委、民政、卫生等部门,制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举办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在实行药物零差价销售、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就治、救助对象医疗就治费用等方面的补偿办法。

(四)实行基本医疗保险优惠政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本药物将全部纳入《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物目录》,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提高使用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进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基本药物,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发改委、卫生等部门尽快制定可行报销办法。

(五)实行网上集中采购配送。区政府举办的6镇卫生院使用的基本药物,统一按《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网上集中采购中标的基本药物执行。基本药物由中标的药品生产企业直接配送或委托中标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

国家基本药物中品、、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治疗的抗结核药、抗麻风病药、抗艾滋病药、抗疟药、计划生育药品以及中药饮片等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仍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加强基本药物购销合同管理。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合同法》等规定,根据集中采购结果签订合同,履行药品购销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合同中应明确品种、规格、数量、价格、汇款时间、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

(六)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优先和合理使用制度。政府举办的6镇卫生院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确保规范使用。

各医疗机构要建立药事管理机构,完善医师处方,加强监督检查和审核制度,加强医师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了解制度内容,按照临床药物应用指南和处方集使用基本药物,规范基本药物临床使用,发挥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的作用,为药物治疗的合理、安全、有效提供保障。

(七)统一组织核算。区卫生局在坚持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原则,建立区卫生局会计统一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统一对全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因客观因素造成的药品核算资金周转困难等情况,区财政局核实后应及时安排周转资金予以垫付,保证基本药物的供应。

(八)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督。对基本药物实行定期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及时公布抽检结果;加强和完善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健全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完善药品召回管理制度,保障用药安全;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

企业安全基本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资金安全 影响 关系

自2010年开始,我国新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当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需要将资金安全的保障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同时,在有关的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文件当中,也针对企业资产管理的工作要点进行了阐述与归纳,包括库存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存货在内的各种企业资金都应当推进并实现全面性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通过对企业资金进行风险管控的方式,除了能够确保资金的安全以外,还能够使企业资产的效能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而企业资金安全与人力资源政策之间的相关性就在于:企业资金安全相关工作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关键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执行力,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源政策过于薄弱,此项问题导致大量的制度在落实过程中流于形式,企业也由此面临着大量的资产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展开对人力资源政策影响下,企业资金安全问题的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1. 人力资源政策基本定义

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指:为了能够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在此期间所使用的各种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法令、操作程序、方法,人力资源政策是贯穿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现行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当中明确支持:企业在践行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对各类人力资源政策的合理应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得到满足。在人力资源政策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企业员工的聘用、培训(包括岗前培训以及在岗培训两个方面)、辞退、辞职等;(2)有关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奖惩、以及职位升降等;(3)其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政策内容。在根据以上内容制定人力资源政策的过程中,要求遵循五维模型如下图所示(见图1)。

2. 企业资金安全基本定义

企业资金安全方面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所占有的货币资金是否出现非法挪用的问题;(2)是否存在企业货币资金或实物资产被非法占用的问题;(3)企业实物资产以及存货是否出现被盗的现象。同时,在衡量企业资金安全性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当前的流动资产比率以及现金流是否处于稳定合理的状态下;其次,企业当前的短期流动性是否较强,是否不会对盈利水平产生不良影响。以固定资产为例,其安全性关系如下图所示(见图2)。

3. 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分析

结合以上有关人力资源政策以及企业资金安全基本定义的分析认为:两者之间所涵盖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将从多个方面对企业资金安全产生影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企业资金管理相关制度、措施的落实需要人力资源政策在各个环节中为其提供安全保障。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有关员工的流动管理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员工的流动管理是人力资源政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企业新招聘的员工而言,无论从职业道德,从工作经验,从学历水平,还是从思想理念上来说都应当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契合,这也正是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所在。在员工招聘进企业后,专业性的培训是相当必要的,通过培训的方式,能够使员工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掌握工作期间的业务流程,以便更好的旅行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职责。

(2)有关员工的在岗管理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员工的在岗管理则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结构。这一环节中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员工的吸引力、保留度、以及激励水平,最终将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成与败。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薪酬福利管理体系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确保员工一心一意的为企业服务,避免企业利益被员工利用,最终达到保障企业资金安全的目的。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的角度上来说,在制定薪酬福利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对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报酬关系的考虑,特别是对于企业所占有的特殊性人才、高技术性人才,应当执行特殊的薪酬福利方案,使员工的发展空间更加的理想,加强企业的资金安全。

(3)特殊员工管理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这种特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员工所处的岗位关键;其二是员工掌握有企业重要的商业机密。这两种类型的员工与企业资金安全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执行人力资源政策的时候需要特别重视。

首先,从所处岗位关键的员工角度上来说,该岗位所执行的定期轮换制度以及强制休假制度与企业资金安全关系密切:岗位轮换是企业各个部门突破隔阂的重要方式,通过岗位轮换能够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能够帮助员工认识到自身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了解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中推行岗位轮换制度的方式,能够使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到保障。同时,在与强制修建制度相互配合的条件下,能够使第三者介入关键岗位,检查该岗位员工阶段性工作是否合法、合规,研究其是否存在非法转移企业资金等行为,在相互监督的条件下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

其次,从掌握有企业重要商业机密的员工角度上来说,此类员工所执行的限制性离岗制度与企业资金安全关系密切:限制性离岗需要作为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落实,一方面确保此类员工在企业任职期间能够忠诚义务,格尽职守的保守企业商业机密;另一方面能够杜绝其在其他企业,特别是竞争企业兼职或任职的可能性,在与企业内部权责分配关系相联系的条件下,达到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的重要目的。

4. 结束语

企业需要通过完善人力资源政策的方式,将员工参与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员工工作潜力的发挥,保障制度的执行力,从而使企业资金安全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从这一背景入手,本文围绕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以及资金安全方面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熊会荣.论如何完善会计管理保障企业资金安全[J].财经界(学术),2010,(9):173.

企业安全基本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目标构造机理 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合理地构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特别是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中权责关系及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则是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构造

现代企业制度其实质是指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制衡为主的各种权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安排,在这个多元利益主体结构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既包括 “会计控制”,又包括 “对会计的控制”,从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五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等规定来看,也显然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企业不同利害关系者对企业的权力和经济利益要求及其所承担责任的不同,实施会计控制的目的也就不同,因此,企业内部权责结构决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当然,我们在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种目标的差异时,并不否认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目标具有相同之处,即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利害关系各方之利益的共同所在,因此,它是协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具体目标不对等、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基本点和根本依据。

在现代企业利害关系者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两大集团。按照这一原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可以分为所有者目标和经营管理者目标两大目标群。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其投入企业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实现其资本保值、增值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有效的、高质量的会计控制作保证。因此,企业所有者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相关、及时的会计信息是所有者了解、查证受托经营者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尽职尽责履行其受托职责的基本依据,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够了解掌握其资本的安全性、收益性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实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经营管理者的必要干预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全面履行其受托经管责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经营者要实现这些目标,没有会计控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对会计的控制并通过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热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企业所有者提供为企业所有者接受的财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以解脱其受托责任。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按照企业治理结构原理,上述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目标,还应具体划分为股东、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财会经理、内部审计等若干层次具体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股东作为企业资本的出资者和股份的持有人享有所有权和股东权,在内部会计控制上拥有审查财务账簿和股东大会决议以及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法定权利机关,享有决议权、听取报告权和查核权,股东大会可以查核董事会所造具的财务会计报告,查核监事对这些财务会计报告及账册审核后所提出的报告。可见,股东及股东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会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监督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行为,做出正确的投资及管理决策。董事会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同第三者进行交易活动的法定必备的业务执行机关,对业务执行起决策作用,它接受股东的委托,负责公司的战略和资产经营,监督和制约经营主要决策,董事及董事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保证计划、投资方案、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的科学公平合理、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合理、制定高效可行的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等。企业经理人员由董事会委任,是企业的人,具体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协助董事会制定企业战略并负责具体实施,如制定企业长短期计划;制定、建议并实施企业财务总战略;制定并实施有关企业预算和管理控制程序,确保企业管理者能够掌握正确信息,以明确目标、做出决策、监督绩效;具体管理企业的劳动人事、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以及财务事项。从此不难看出,企业经理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营管理要求的内部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经营风险控制系统;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监事有公司创立会或股东大会选任并对股东大会负责,它是对董事和经理班子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或个人;监事会是对董事会、董事和经理人员等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其主要职权是对公司普通业务的监察和财务会计监察,因此,监事及监事会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及行为、财务会计工作及会计资料实施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确保股东及股东大会目标的实现。按照《公司法》及《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单位财务负责人 (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与其他副总经理一样由总经理提名、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单位财务负责人报酬事项由董事会决定,显然,财务负责人既要对总经理负责,又要对董事会负责,但最终或主要是对董事会负责,因而企业财务负责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董事会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并接受监事会的监督。以此类推,企业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认真实施会计监督、履行自身职责、(在正常的、不违规的前提下)对财务负责人负责。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在我国内部审计主要是对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单位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在我国内部审计的建制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部审计身份及目标的定位问题,即为准服务对谁负责?世界多数国家公司的监控机制,主要有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种。采用单轨制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其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主要有股东会和董事会两者,在董事会内分设一个或数个委员会,其中具有直接监督责任的是审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监控公司内部控制的结构、审查内部稽查部门、推荐公司签证会计师、审查公司年度内控计划、核阅公司财务报告等;采用双轨制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其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主要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察人 (即监事会)三者,而其监控的主要机制是董事会负责业务的经营,监察人负责监督董事会业务的执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即属后者。在双轨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审计设置是隶属于股东会、还是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呢?如果隶属股东会,那么其职能则与监事会职能相重复;如果隶属总经理,那么董事会势必需另设内部审计机构,因此,笔者持在董事会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这样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严密内控系统,即股东会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内控,董事会通过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它管理者实施内控。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因此,明确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内部会计控制具体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分权制约原则,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应对企业会计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所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按照社会审计的基本职责来看,聘请、委托注册会计师的权利及有关事项应有企业监事会负责,以保证社会审计发挥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和促使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职能的作用。

按照约束与激励原理,在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约束目标的同时,明确激励目标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内容。确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激励目标的基本原则应是约束与激励相一致,即谁约束谁激励。在美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中,通常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同时,设置提名委员会和报酬委员会,分别负责提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任免和报酬方案,报请董事会研究确定 (主要管理人员的提名及报酬应报请股东会研究确定)。美国做法值得借鉴。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来划分大致如下:内控制度科学合理、查错防弊及时准确、财产安全完整、业务活动健康运行、风险控制系统有效、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信息及时有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管理效率真实高效、国家法规贯彻执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完善升华等,这些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递进层次关系,通常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条件。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的基本内控目标,包括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两个基本部分,企业应按照《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章制度,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及其以下各基层管理和业务经管部门及人员的内控权限、职责义务范围、履行方法及其奖惩内容、办法等各项内容都应以科学合理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尤其是各部门及经办人员的内控目标及具体内容应具体详尽、科学合理适当。查错防弊及时准确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应是企业内部各管理阶层、各管理部门的会计控制目标,但是各管理阶层及管理部门的具体查错防弊的具体目标、具体方法及措施却是不尽相同的,如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过程中的查错防弊,应有财会部门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相应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必需分离、。相关机构及人员应当相互制约、加强款项收付的稽核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各资金使用部门应严格遵守授权与批准程序及权限范围的规定,会计部门及人员应严格履行审查监督职责。保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还是企业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因为,从会计基本原理来看,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包含着资本的安全完整,资产是资本赖以存在的自然形态,资产还是对企业未来经济效益有用的经济资源,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也有赖于资产的安全完整,它要求企业会计在稳健等会计原则基础上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在尽可能防范和抵御未来资产风险的基础上,从事会计核算及监督工作,在制定各项投资及其它经营决策时要充分考虑投资及其它决策的风险因素。可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自然物质和权力形态的安全完整,更是财产价值形态的安全完整,因此,财产安全完整是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内控目标和职责。促使并保证企业业务活动健康运行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所谓业务活动健康运行应是指各项业务活动内容合理合法、符合企业整体业务目标要求和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业务风险在可预见的控制范围之内,开办业务活动的手段与方法科学正当、无违法违纪行为,业务活动效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性和前瞻性,业务活动运行程序明确顺畅、快捷、高效率,业务经办部门及人员责任心强、积极性高等的运行状态,可见,业务活动健康运行这一内控目标涵盖了得笺具体的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系统有效目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种类、内容、风险程度、风险发生及其防范部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防范规避风险措施得当,风险信息反馈灵敏准确,防范风险能够令行禁止,防范风险的奖惩制度严明等。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既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又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会计正是通过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的记录、汇总、报告等手段实现其对企业经管责任落实、对企业财产及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职能的。从大的方面讲,会计工作与业务经办活动是两项不相容职务和工作,会计是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的基本方式和手段,这是会计存在并取得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因。美国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 《会计思想史》著作中指出:“私人财富的积累导致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这种会计不仅应保护物质财产的安全,而且应证明管理这些财产的人是否适当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调查受托者的诚实性和可靠性的需要,使内部控制成为所有古代簿记制度的主要特征。”这充分地说明了会计及会计资料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会计及会计资料的内部控制本质。会计信息及时有用是在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前述各个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进一步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所谓 “信息”是指有用的消息相资料,会计信息是指对企业利害关系者进行管理及经营决策有用的会计资料,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层次内容来看,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主要是单位负责人、会计部门及人员的基本内控职责,会计资料能否进一步成为会计信息这主要是股东、股东会、监事会等的内控职责,也就是说会计资料是否有用要根据使用者的目的和标准来判断,忽视会计资料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及目标的区别,只能混淆内控中的不同职责与任务,所以《会计法》将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作为其基本立法宗旨之一,并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负责是科学合理的,是一大进步,因此,这里将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和会计信息及时有用作为两个层次的内控目标是有现实及理论意义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是指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外的其它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应健全完善,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除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外,还应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与内控制度协调一致的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确保这些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管理效率真实高效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保证真实反映企业管理效率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过于繁琐,不讲效率,同时又要保持适度的控制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博弈空间,以便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证国家法规制度贯彻执行不仅是社会审计、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实施 “再控制”的目标之一,而且还是国家以所有者和国家宏观管理者的身份实施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这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之一。当然,这里也包括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国家法规制度在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这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确保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最终标准。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时会存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做得很好,但是由于其它原因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并不好的情况,也就是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好并不是说企业效益就一定好。会计职业道德完善升华是指在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中,通过“它控”和“自控”,促使职业会计人进一步树立并增强正确的会计职业良心和职业责任感,进而达到会计职业道德不断完善与升华的一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过程。因而,就职业会计人而言,能够促使其会计职业道德的不断完善与升华,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最高尚之目标和精神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