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资源的价值

环境资源的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资源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资源的价值

环境资源的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意愿价值评估法;资源环境;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0471054)。

作者简介:刘治国(1978-),男,北京人,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刘宣会(1964一),男,陕西乾县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李国平(1955-),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区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067-03 收稿日期:2007-11-22

意愿价值评估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作为20世纪后半叶资源环境经济学领域的主要理论改进之一(张茵、等,2005),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的非使用价值评估和公共物品价值评估,并逐渐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设施改善、饮水设施、森林资源、健康价值等公共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马中,1999)。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CVM方法评价环境资源价值,国内学界对CVM的研究正日益增多(徐嵩龄,1997),并从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拓展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薛达元,1997)、居民健康价值(王金南,1994)、地下水质改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等多个领域,本文通过回顾和评析国内学界CVM研究的进程和现状,进一步指出CVM在我国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潜力。

一、CVM概念的引入与应用

由于环境物品没有市场,因而通常也就没有价格,同时环境物品还存在非使用价值,造成直接市场法对环境物品进行价值评估的困难,意愿价值评估法使用直接的假想市场,以调查问卷为工具,直接向有关人群提问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支付意愿WTP,进一步推导出环境物品的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CVM基本概念以来,迄今为止的研究基本局限于理论的探讨和介绍,对方法本身仍存在很大的争议,马中等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通常缺乏对消费者进行市场调查的传统,因此被调查者可能因为难于理解这一方式而不能给出他们真实的支付意愿,并且这一方法的调查结果往往取决于被调查者如何理解某一环境变化可能对其自身的影响,被调查者的环境意识以及政府对环境信息的公开程度等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另外,还有可能存在因收人过低,被调查者往往支付能力不足,从而支付意愿低于实际价值的情况。徐嵩龄(1997)也认为“采用市场价格,产生的误差与误差争议最小;采用影子价格和替代价格,产生的误差与误差争议则大些;采用意愿型价格,则产生的误差与误差争议最大。”

总体而言,我国CVM研究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03年之前,国内学界对CVM的研究领域主要局限于对国外CVM研究的简介和方法引进(薛达元,1999)、生物多样性价值、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等生态环境价值评估领域,2003年之后,CVM研究领域,呈现出数量多、涉及主题广、研究范围宽等特点,除了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之外,已经拓宽到生态景观与旅游资源存在价值(贾辉,2003)、水资源价值、土地资源外部效益(郭剑英,2005)、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失(王瑞雪,2005)、文化古迹保存价值(张琦、等,2004)、公共政策评估等相关领域,同时也有学者不断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和总结(许抄军,2005)。但是CVM在我国的研究非常有限,根据笔者统计,1994年以来我国公开发表CVM相关文章共有57篇,其中真正实施的CVM应用研究案例仅20例左右,方法尚停留在实施CVM实验并报告结果的初级阶段,CVM在评估选择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方面独具优势,但是国内研究领域尚未涉及资源开发、濒危野生动物、公共教育、健康风险与医疗、食品和交通安全、供水和垃圾处理等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非食用价值的评估,特别是缺少有效性、可靠性的相关研究,与国际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距。

二、问卷调查技术的发展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主要缺点是依赖于人们的观点,而不是以市场行为作为依据,所以要通过完善实施技术来减小偏差,问卷调查是进行CVM研究最重要的一环,包括问卷设计、预调查、调查抽样、正式调查等诸多环节,由于CVM的研究结论直接来自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因此,问卷设计的合理性、调查的可行性、抽样的科学性、问卷结果的可靠性将直接CVM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CVM调查的失败,因为其结果并不能反映受访者真正的支付意愿,因此,高质量的CVM调查对于获得可靠的估值结果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质量价值评估作为交叉性的环境经济学问题,在国外,多被看作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参加研究的多是经济专业人员,在国内,多被看作是一个环境科学问题,参加研究的多是环境科学工作者,由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科学实验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调查研究具有完全不同的操作标准和要求,问卷调查环节并没有引起国内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研究经费不足),因此我国的CVM研究中问卷调查技术并没有随时间发展得到改进。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我国学者的调查范围小到一所医院的患者,大到全国29个省(张志强,2003)的居民,所得的有效样本数既有几十个(杨开忠,2003)也有上千个(陈静,2005),调查手段有面对面调查、邮寄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和电子邮件调查等多种方式。从抽样手段来讲,唯有随机抽样才是科学的抽样方法,但是在国内真正按照随机抽样原则进行抽样的研究并不多见,有些抽样方法貌似随机抽样,但实际上完全违背了科学抽样的原则,如随机入户、街头调查、随机调查游客等;从调查方法的角度来讲,在随机抽样基础上进行人户调查是较严谨的调查方式,尤其在CVM研究中其他方式很难将环境状况变化描述清楚;从有效样本数量来看,大多数的研究者也并没有针对研究需求根据科学的抽样公式抽取适当的样本数量,有效样本太少会影响研究信度,样本太多则会增加调研成本但对提高研究信度作用不大。整体来讲,只有李莹、徐中民、高云峰(高云峰,2005)等人的研究表现出对问卷调查技术的重视,并且实施了科学、严谨的问卷调查。

李莹(2001)系统地分析了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问卷设计技术,包括环境物品、支付工具、评价背景和问卷的预先检查,指出应当通过适当的问卷设计技术来减小偏差,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陈东景,徐中民等(陈东景,2003)采用信

息熵原理得对CVM研究时所需有效样本的数量进行分析,发现当有效问卷低于400份时,不确定性信息减少量比较显著,但是当超过400份时所获信息量还不到1%;再从发放问卷的成本来看,超过400份时边际成本又开始增加,因此有效问卷数达到400份就基本能反映实际情况;但是不同的CVM支付意愿引导技术对问卷的要求不同,如果使用封闭式二分法问卷,则应该得到1000个以上的有效样本。

三、WTP引导与计算技术的发展

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是CVM调查中询问调查对象意愿支付(WTP)采用的两种基本评估技术,不同的WTP引导技术有可能会引起各种计算偏差,关于两种方法的优劣一直争论不断,总体来讲,封闭式问题要开放式问题,目前国际上流行的WTP引导技术为双边界二分式方法。我国的学者在WTP引导技术上呈现逐渐由开放式向封闭式改进,并已经有学者开始使用双边界二分式方法进行研究;在计算方法上,开放式问题获得的WTP直接加总即可,而利用较先进的单边界、双边界二分法等复杂技术获得的WTP则需要利用Probit等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同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的学者也越来越重视WTP的影响因素分析,并且从早期直观描述发展为列联表分析并进行统计检验,逐渐发展为利用复杂的计量模型如多元回归分析、Logit模型分析、Tobit模型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各案例在对调查的支付意愿处理上基本上是采取直接计算WTP的均值和中值,直观上涉及到环境影响价值的支付意愿,不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保护森林,还是空气质量改善,人们的支付意愿值并没有随内容的不同而产生非常大的差异,而是随个人的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产生较大的差异。通过支付意愿与其他一些社会经济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结果的有效性大小,但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难以有满意的结果。曹建华对运用CVM研究方法调查所得的WTP值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发现WTP值可以明显的显示出各特征因素与支付意愿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趋势上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因此调查的结果是有意义和有效的。在对调查对象社会经济状况特征与支付意愿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江西遂川案例的调查设计做得较为详细、相关性因素分析时选取了5类18个因素,相关性分析也较为深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所做的相关性分析所引入的影响因素也较多,有11个因素;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研究通过直接和其他案例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经验判断的定性分析说明其研究的结果质量,较为简单;张掖地区生态服务功能恢复的CVM案例研究(张志强,2002),在计算WTP值时采用的定量的分析模型进行处理,较为科学,但模型中引入的影响因素数量较少。研究表明平均WTP的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环境改善还是有一定的支付意愿,对所要评价的环境对象了解越清楚、信息越多,越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支付意愿。另外支付意愿总量与总人口范围关系极大,如果任意扩大CVM调查范围和总人口样本范围,CVM调查方法就会夸大环境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而这种价值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误导决策,当前国内的研究者均没有明确界定环境生态服务功能所达到的受益人群范围。

四、进一步发展我国CVM研究的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进行CVM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CVM的确在公共物品的价值评估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即使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亦能够产生可靠的结果,因而不失为一种富有前景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CVM研究在我国得到越来越为广泛的应用,已经从单纯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拓展到居民健康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政府公共政策评估等多个领域。但是如果没有非常严密、科学、恰当的问卷设计和科学的统计抽样调查,这种完全依赖于假想市场的方法很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结果,将成为“伪CVM调查”。关于CVM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取样、问卷调查、数据处理、有效性检验等方面,最欠缺的是拓宽CVM应用领域,并进行深入的实例研究和方法论上的探讨,要推进我国CVM研究的发展,本文认为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

1 问卷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通过采用适当的问卷设计技术,来减小被调查者不理解甚至抵触调查发生的可能性。要通过预调查检验和发现问卷中存在的问题。与调查有关的信息在调查时要向被调查者进行清楚的解释和说明。严格按照统计学的抽样规范进行抽样,科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比CVM调查方式(电话调查、邮件调查、面访调查)的研究,包括衡量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采样的代表性、经济性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直接入户访问方式获得有效评估结果的可能性更大。

2 关于支付意愿的提问方式需要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讨,针对不同调查对象比较不同提问方式求得的支付意愿结果的差异,展开CVM调查中不同的支付方法,以及支付时限(如一次性支付、每年支付或每月支付)和支付媒介(如捐款、税收、门票等)的比较研究。

3 为了全面分析与被调查者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中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问卷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对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特征的调查,列入被认为对支付意愿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4 在进行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时,常常会形成一些偏差,张志强等人在2003年的《地球科学与进展》第6期的文章中对目前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用表格的形式给出了细致的介绍和比较。为纠正结果偏差,最好能将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与其它方法(如市场价值法、旅行者成本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拓宽CVM研究领域,探索CVM与其他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法的结合运用,如实验经济学方法、综合选择法,表现偏好法与CVM的联合运用等。

环境资源的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一)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的是在建设活动前,调查、预测和评定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制定出解决措施,并按法定程序报批的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主要的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仅要予以经济评价,还要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制定解决措施。通过评价环境影响,能提供依据给建设项目的选址,以防因为布局不合理给环境造成无法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将周围环境的现状调查清楚,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进行预测,有针对性的提出环保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能够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了基本项目审批程序。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审批权限、执行主体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对评价单位提出了资质要求。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作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第一个行政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了全面详细明确的规定。1999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对评价单位的资质进行了规定。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扩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004年,人事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应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通常是限于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各种规划、开发计划、建设工程等。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人类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每一项建议或立法建议或联邦的重大行动,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法国,除了城市规划一定要作环境影响评价外,其他项目依据规模和性质分为不同的三类:一定要作正式影响评价的大型项目,比如以建设城市、工业、开发资源为目的的造地项目,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或投资超过600万法郎的有关项目等;需要作简单影响说明的中型项目,如已批准的矿山调查项目,500千瓦以下的水利发电设备等;可免除影响评价的项目,即对环境无影响或影响非常小的建设项目。法国政府在1977年公布的1141号政令附则中,详细列举了三类不同项目的名单。在立法上这比使用“对环境有重大影响”这样笼统的概念明确得多。

有些国家或地方政府对适用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规定得比较广泛。瑞典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凡是产生污染的任何项目都须事先得到批准,对其中使用较大不动产(土地、建筑物和设备)的项目,则要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0年《环境质量法》规定,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作环境影响评价。

二、比较分析

(一)法律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正是其立法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一部试行法和一个管理办法,发展到如今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一系列的配套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都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规定。其中《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法规依据。

反观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还没有完善。《水法》是当前唯一的涉及水资源论证的法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是目前提到水资源论证的唯一行政法规,还都不是专门针对水资源论证制度的立法,规定较为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此外就是水利部制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和《取水许可管理办法》,限于部门规章,权威性不足。如《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第七条还被质疑存在违法嫌疑。

(二)评价论证范围和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在不断的扩充,从1981 年“基本建设项目”到1986 年“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1997 年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将有辐射环境影响的“设备购置”活动也列入评价范围,2002 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把评价范围扩展到规划,2009 年国务院颁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参与综合决策。当前,环保行业人士又开始对政策和战略类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和深化。(1)从报告章节内容看,从最初的污染达标排放管理到强调环境容量分析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于环境风险防范,评价水土流失和生态影响,强调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稳定性评价较为注重,还对经济领域的产业政策符合性、选址布局合理性和环境经济损益进行评价,每部分内容都要求设立专章进行分析评价。对环保领域、经济领域、规划布局领域、社会稳定领域等的环保相关问题全面综合的进行可行性论证,为参与政府综合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2)从环境要素看,从最初的三废控制(水、气、渣),到生物和生态,到物理污染噪声和电磁辐射,近些年又对地下水和土壤有了较多的关注,评价内容也在逐渐的扩展。(3)从评价时段看,要求评价规划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和退役阶段全过程的环境影响。(4)从项目实施过程看,要求从原材料的产地到产品的最终报废处理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评价。

水资源论证的范围就比较窄,差不多限于需要取用“江河、湖泊或者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对取用雨水、污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和自来水的项目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对不取水然而却对水资源影响风险很大的项目,比如穿过水库的输油管道,岩溶地区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穿过含水层的隧道等,存在监管盲区。规划的水资源论证才开始试点。

水资源论证内容基本停留在“以河论河”、“以水论水”的模式上,关注点还在水量够不够及怎样保证供水这一问题上,目光还停留在对自然水循环系统的索取上,而还欠缺对社会水循环过程控制和水生态系统保护的论证分析。如对工艺过程和水平衡的耦合、工艺设备先进性和取用水合理性、工艺水循环过程中水量耗散和水质衰变、已掌控水资源的挖潜、水资源跟踪监测机构和制度建设、施工过程的水生态影响和补偿等,论证都很薄弱。

(三)跟踪监管

环境影响评价对于规划和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比较重视。在规划设计阶段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编制,建设施工过程中实施环境监理,试生产过程实施环境监测和“三同时制度”检查,工程竣工阶段要进行环保验收,之后还有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对核设施等特殊项目还得进行退役后环境影响评价。

水资源论证制度重审批轻监管,基本停留在审查审批阶段,没有实质性规定后续的跟踪监督管理。2011 年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的通知》,开始探索论证后评估工作。

(四)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它对于公众参与比较重视。20世90年代开始,公众参与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中实行,之后渐渐对公众参与范围进行了扩大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都从法律角度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2006年,原国家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管理作了进一步规范。

(五)立法体系的建立

第一,在促进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的时候,对于《水法》相关规定的修改是不能忽视的,《水法》有关规定应当作整个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体系的统领。在《水法》中应设立明确的水资源论证制度,提出“水资源论证”的定义和内涵; 对于水资源论证制度的适用范围也要做规定,要是由《水法》对其适用范围(如建设项目和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等)作出明确规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法律定位得到提升,使适用范围狭窄的问题从跟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推动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的专门行政法规。与水资源论证制度有关的行政法规应该对下列事项明确作出规定:首先是明确应该开展水资源论证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虽然《水法》能够对水资源论证制度适用于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进行规划,然而规划的具体种类、识别根据等具体管理问题还是要由行政法规进行具体明确的;其次是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的基本程序,包括对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审查审批、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及其和之有关的水资源论证资质、从业人员管理等内容作出规定;再次是对于违反水资源论证制度的要采取强制措施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应该建立水资源论证管理规章体系并加以完善。可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范围内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水资源论证管理的相关措施和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与水资源论证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有关的立法重点在于创设制度和搭建体系,而相关规章体系的核心应是管理措施和程序,比如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受理、审批程序,后续监督管理措施等。

三、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为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之处。为确实发挥水资源论证制度作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首要抓手的作用,就应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理顺审批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论证立法体系;

扩展论证范围,深化论证内容;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参考文献:

环境资源的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资源价值观;计量方法

环境会计是以综合货币计量和实物量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资源的、法规和国际公认准则为依据,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境资源污染,预防、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和费用,环境资源绩效,以及环境资源运动对会计主体经营业绩的一门学科。由于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因此,如何对其进行计量成为环境会计方法体系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环境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

要把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并对其进行计量,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环境资源价值观。最初提出环境资源价值观概念的是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Weisbrod.B.A和K1uti11a,J.V,他们认为环境资源价值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它为人民生产活动提供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第二,它为人类及其它生命体提供生存场所;第三,它对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扩散、贮存、同化的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第四,它提供景观服务。优美的大是胜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福利提供天然的物质资源。可见,环境资源价值除了作为生产资料表现为市场价格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外部性”的非市场价值。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经济开采和利用,其存在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经济与非经济功能,这与传统的价值论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自然资源没有实现价值的观点截然不同。环境资源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人类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且也包括对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以及对地球生物圈系统整体完善、健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因此,它们的价值是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判断和评价。自然界具有多样性价值,如经济价值、生存价值、选择价值、消谴价值、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Pearce, D. Barbier, E and Markandya., McNeely, J. A. et. al., 1990],这些价值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的确立,使环境资源成为会计计量和核算的对象成为可能和必要。

二、环境会计的主要计量方法

为了便于收集资料和相对准确地计量,我们将环境会计的间接核算对象划分为九大类别:即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草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再生资源和环境资源(狭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来计量和核算环境会计的直接反映和控制的对象——环境资源(广义的)①的耗减成本、环境资源的损失成本、环境资源的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环境资源的保护成本、环境资源的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及环境资源的改善收入(绿色收入),这六项价值指标成为环境会计应直接计量和核算的对象。

根据现代资源的环境经济学的观点,环境资源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现实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1)现实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可直接用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经济价值。其中有的可以在市场上直接获得,如矿产资源价值、木材价值、水资源价值等;有的虽不能直接套用市场价格,但可以通过市场的办法估计直接使用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并非直接用于生产和消费的经济价值,它们没有直接的市场价格,其价值只能间接地表现出来。如湿地的保护,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等。这种间接的使用价值可以通过“有无法”来间接计量,即设想如果没有这类环境资源,用其它方法达到同等功效所需投入的估计值。(2)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保护或保存某一环境资源,以便将来使用而作出的预先支付。选择价值仍属于使用价值范畴,但它所衡量的是未来的直接或间接使用价值,以确保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某一环境资源的供给。(3)存在价值是指人们对某一环境资源存在而愿意支付的数额,是环境资源以天然方式存在时表现出的价值,这是一种生态价值。存在价值可以通过调查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来计量[周德群等,1998].例如,美国的自然景观区科罗拉多大峡谷,问卷调查的得出,保护这一景观的收益,按支付意愿额高达78亿美元。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对上述九类环境资源分别进行价值计量和核算。

1.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价值计量。由于这三种资源的市场价格较为完善,因此,可以用市场估价法进行计量核算,即以现期经济活动对上述三种资源的耗减量(Qi)和相应的市场价格(Pi)为基础,来计算该种资源的经济使用价值。但考虑到现行的这些资源的市场价格是建立在资源无偿使用、永续不竭基础上的,没有考虑到代际的公平性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因此,价格明显偏低,应在此基础上加上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Ps)、时间调节系数(Pt)和环境调节系数(Pc),从而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生态价格。Ps表示资源所有者享有的法定权益,是国家凭借其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而获得的权益补偿,它一般通过“绝对地租”、“级差地租I”、“垄断地租”等形式表现出来。国家通过Ps形成专门的资源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资源环境的保护、节约利用,新资源和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以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Ps表示资源的未来价值,即因今天的使用致使后代无法使用造成的损失。由于这种资源受未来替代资源或技术状况的影响,准确估计的技术难度较大,但当未来的替代资源的成本小于的资源成本时,Pt=0.Pc表示该种资源的开采及耗用可能对生态造成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综上所述,这三种资源的耗减价值为:Ci=Qi(Pi+Ps+Pc+Pt)

2.土地资源、草地资源的价值计量。这两种资源宜采用收益还原法,它是依据替代与预测原理,着眼于未来的预期收益,以适当的还原利率折为现值。现以耕地为例计算其每亩价格。

每亩耕地价格=每亩土地净收益/收益还原率

=(农作物种植业的每亩产值-每亩成本总额-每亩投资的机会成本)/收益还原率上式中收益还原率一般采用一年期存款利率,再加上风险调整系数和通胀率。

这样出的每亩耕地价格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价格,再加上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Ps)、时间调节系数(Pt)和环境调节系数(Pc),即为每亩耕地的耗减价值。其它土地资源、草地资源的价值也可按此计算。

①狭义的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反映大气保护、城市噪音、固体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泄漏、废弃、污染量等方面的质量指标;广义的环境资源还包括其它类别的物质资源。本文环境计量和核算的是广义环境资源。

3.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价值计量。之所以计量、核算这两种资源的价值,是出于对生态平衡及与协调的考虑,因此,对这两种资源应重点计量其生态价值,宜采用的方法是维护成本法。它的基本思路是:为不损害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长期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减少避免某些活动,替代某些经济活动的产出结果;不改变产出结果但通过新技术替代某些经济活动的投入;不更改经济活动本身但同时开展预防资源耗减或恶化及恢复资源的活动。这一时期因采取以上行动而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为该时期的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维护成本。对这两种资源的计量核算,采用“有无法”基本上也能达到相同的结果。与市场估价法相比,维护成本法在上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再生资源的价值计量。由于再生资源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市场价格参照书,因此可套用市场估价法,其计量核算过程在前面已有阐述。

5.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实质上是一种存在价值,是环境资源以天然方式存在时表现出来的价值。因此,这种价值只有通过调查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来计量,即针对环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人们为了避免能观察到的变化所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额。但由于这种估计结果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而缺乏统一性、可复核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程度较差,因此,必须与其它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有:

(1)复原成本法。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恢复到原状所需成本进行估算的方法,适用于环境污染对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的价值估算。

(2)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环境资源的价值无法直接计量时,可通过估价替代品,即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同等效用或相等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环境资源价值。这种方法主要用来估量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所折合的价值量。国外多采用Misham公式来计量,其公式为E1∑YtPtT(1-r)-(t-T)式中E1为人体健康损失费;Yt为预测个人在t年的工资收益额;PtT为某人从T年活到t年的概率;r为T年到t年的有效社会贴现率。

环境资源的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资源会计核算核算方法

一、环境资源的重新认识

所谓环境,是指对某项活动或计划产生影响或作用的各种内外要素的总和,这是对环境的最为一般的定义。毫无疑问,这里的内外要素既包含了自然环境要素,也包含了社会环境要素,即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所谈的环境是专指的自然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因为环境与人类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互作用与依存关系,因此,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设想的提出,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的节约以及可持续性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般认为,环境资源是指人类所处的生活空间中客观存在的对人类具有现时或潜在使用价值的各种自然要素的集合,这些要素包括空气、土壤、林地、草场、矿藏等。以上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认识,客观地说还是比较科学和完善的。但是,从资源的来源和取得方式上,我们可以将环境资源分为自然环境资源和人工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简称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并没有对其进行相关的人力、物力或财力的刻意投入,而是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客观存在的环境资源,比如矿藏、空气、自然湖泊等等;而与之相对应的一种环境资源就是人工环境资源,简称人工资源,如人造森林、人造草场、人工湖泊等,这种类型的资源在形成前,特别是被确认为资产前,人们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在以往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关注过程中,涉及到环境保护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自然环境资源,因为一方面,自然环境资源的存量远大于人工环境资源,它是环境资源的主体部分;另一方面,自然环境资源更易受到破坏。而当涉及到会计核算时,人们更多地关注的又是人工环境资源,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环境资源形成过程中的投入情况的历史数据更易获得。正因为这样,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会计核算工作很不科学,主要表现在核算不完整和核算口径混乱两个方面。

二、加强环境资源核算工作的重要意义

环境资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然资源,从资源的可再生性看,可将它们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在我国,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均属于国家,资源产品生产企业只拥有资源的使用权和控制权。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资源完全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无偿划拨给企业使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会计国际接轨的需要,实现环境资源从无偿划拨向有偿使用的转变已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在转变形式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决策,如企业认购使用权和开采权,国家以环境资源投资入股等都是较好的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使用权转让方式,都要求我们对环境资源进行科学的会计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资源的价值被正确合理地评估,在转让过程中做到国家和使用企业之间的公平交易,否则,要么资源价值被低估,导致国家利益蒙受损失;要么资源价值被高估,导致企业以不合理的高成本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

事实上,环境资产作为企业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可带来未来效用的特殊的环境资源,它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环境资源产品生产企业。从理论上分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基础,理应对其进行科学而全面的会计核算,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中,环境资产只是作为递耗资产在会计账簿中进行了有限的反映,只是将与环境资产相关的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开采成本等在会计账面上进行了反映。传统财务会计的这种只对递耗资产进行核算,而将环境资产摈弃在核算系统之外的做法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未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总额,产品成本计算不真实,资源产品价格偏低等等。

上面讨论的是环境资源的直接成本核算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间接成本的问题,比如,由于自然资源耗减,相应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源,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资源价值的减损,毫无疑问,生态环境资源损失的价值也应该由资源产品的成本负担,这种成本即为一种间接成本。即使不是资源产品的生产,也会耗减生态环境资源,如对冷却水的使用会降低水的质量,从而导致生态资源质量的下降,资源的降级费用也应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否则,环境资源的耗减与降级将无从补偿,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的,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资源核算中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这种交互作用不可避免地使环境发生某些改变,这对当事企业与社会而言,将会造成“经济”或“不经济”两种直接结果,至于这种结果有多严重,也只有通过科学的环境资源核算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如果自然资源没有作为企业的资产入账,或者间接的环境资源成本被忽略,那么,企业耗用资源的价值也就无从全面地转入相应产品成本中去,造成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产品价格被扭曲,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原则受到挑战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并最终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分析,对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木材、草场),如果资源的利用率控制在资源的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虽然从总体上看,该项资源的存量不会被减少,但对企业已耗用的这部分资源来说,企业对它的耗用就使得其丧失了在别的项目上的使用价值,即存在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毫无疑问,这部分成本应该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特别地,如果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超过了资源的再生和自然增长率,这样,它就会像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燃料、矿石)那样,随着开采、开掘工作的进行而逐渐消耗,以至耗竭。它们的价值也会随着资源存量的减少而逐渐减少,因此,它们也应该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否则,会计核算所得到的成本就不完整,会计自身的核算和反映职能也就得不到保障。

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了《全面环境反应、补偿与债务法案》(CERCLA),即所谓的《超级基金(superfund)法案》,在该法案中明确规定了对环境资源进行会计核算的相关要求。后来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又了一系列涉及环境信息披露的条例,对环境资源核算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使得资源产品的成本核算更为全面。另外,在加拿大以及其他的欧洲国家,对环境资产的核算也都比较全面。而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我国环境资源的核算还很不系统和完善,因此,出于会计国际接轨,完善会计核算职能的需要考虑,我们也应加强环境资源的会计核算工作。

不论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完善会计本身核算职能的角度分析,环境资产都是实实在在的资产,能够带来未来的效用,应在会计账簿中进行全面的反映,可以说,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三、环境资源核算方法探析

为了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对其培育或形成、取得或转让、使用(耗减)或降级等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反映,我们拟对环境资源的核算方法进行全面探讨。

在账户体系设置上,我们认为,将与环境资源相关的业务混杂在企业其他日常经济业务中核算的做法不太合理,因为,第一,环境资源的取得、使用与成本结转是一个完整的业务过程,如果将其混杂在其他业务中进行核算,就使环境业务循环过程中的来龙去脉反映不够清楚;第二,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企业提供单独而完整的环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所得与所费的详细会计信息,这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为满足这一要求,也应该对环境资源进行单独的核算;最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环境的责任,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和完善也要求对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业务进行单独核算。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企业中,与环境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业务宜于进行单独的会计核算,应该新设置以下会计账户。

(一)“环境资产”账户该账户用以核算企业环境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其借方反映环境资产的增加,包括现有环境资产存量的增加,新探明环境资产储量的增加;贷方反映环境资产的非耗用性减少(如报废、转让、毁损、替代资源产品的出现等);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环境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环境资产累计折耗”账户资源产品生产企业在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资源转化为资源产品,同时,自然资源的价值也就转移到资源产品中,构成其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生产资源产品而耗减的资源价值不能像对存货的处理那样用以直接冲减环境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是因为环境资源中的部分资源项目在使用期内会实现资产的自然增长。也就是说,对于环境资产而言,“期初存量-本期耗用量=期末存量”这一等式不一定成立。现举例说明:

[例1]假设某企业拥有一片生产良种木材的森林,只有直径大于15cm的树木才能伐用,假设2001年初林内共有可用树木3000株,2001年内公司共伐用了500株,2001年林内又有200株树木成长为可伐用对象(直径由原来小于15cm长到大于或等于15cm),这样,公司2001年底木材存量为2700株,而不是2500株。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应住“环境资产”账户后单独设置“环境资产累计折耗”账户。该账户用于核算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用性减少,其借方反映按一定的方法计算的环境资产折耗额;贷方反映由于各种原因(如出售、报废清理)而相应转销的折耗额。该科目的余额一般在借方,反映企业环境资产的累计折耗额。

(三)“人工培育资产”账户设置“人工培育资产”账户主要是出于如下考虑:在现实生活中,培育一项环境资产一般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跨越若干个会计期,并且,在整个资产培育过程中,需要有不断的投入,并形成相应的成本费用。如按传统会计核算方式进行核算,在按初始投资的原始成本入账后,一般情况下不能轻易调整其账面价值,因此,在会计上有必要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进行核算。该账户用于归集整个培育期间发生的耗费,待其形成效用能力后,再从“人工培育资产”账户的贷方转出。本账户与传统会计核算中的“在建工程”账户性质类似。

(四)“环境资源负债”账户该账户用来归集和反映企业在过去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其贷方反映由于环境资源的培育、取得等活动而导致的负债的增加,主要包括:应交环境治理和补偿费;应交环境赔偿金及罚款;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占用费;其他类型的环境资源负债。其借方用以反映环境资源负债的清偿与转出情况,该账户的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企业尚未清偿的环境负债净额。

(五)“环境资源成本”账户“环境资源成本”账户用来反映企业环境资源或者环境资源产品培育或取得过程中的真实的支出与耗费情况。每当发生支出与耗费时,就借记该账户。只有在期末结转损益时,才会贷记该账户,该账户的余额一般在借方,反映一段时间内产品成本发生的累计额或者尚未转销的成本余额。

现将上述核算方法体系举例如下:

[例2]S公司是一个特种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有关背景介绍如下:

(1)2001年初,国家以一座钨矿向该企业投资入股,并且该企业将其作为环境资产进行核算,经评估,该钨矿每吨价值75元,已探明该矿藏储量为5000万吨。当年,企业共开采了200万吨矿藏,炼成纯钨1吨。

(2)该企业在钨冶炼过程中需要消耗木材,为此,该企业5年前种植了一批速生林,在此期间,购买化肥共支出500000元,支付林木工人工资共支出600(KIO元,似设在此期间内树苗购买等其他所有支出共计200000元,为了当期200万吨钨矿石的冶炼,企业将培育的林木中可用木材全部伐用,经评估,剩余林木价值为300000元。

(3)炼钨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硫化铅的工业废水,在2001年以前,该厂将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戴家湖,2000年底,该厂按环屯部门的要求进行了废水处理并达标排放,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该湖附近的居民并未意识到该废水对人体的危害,长期饮用该湖水而导致牙齿脆化脱落,对于上述情况,经环保、法律、受害居民、公司四方协商,裁定该公司自2001年起连续15年内,每年向当地居民支付赔偿金100万元,公司董事会决定,将该项支出列为营业外支出,本年已支付了75万元;又经测算,本年度为开采200万吨钨矿共发生废水处理费用10万元,尚未支付;又知为进行该批钨矿的冶炼,本年度共耗煤炭1000吨,按相关政策的要求,每吨煤炭收取矿产资源占用费3元(进货时已支付)、

第一种情况下相应的业务处理

钨矿环境资产价值=75×5000=375000(万元)

钨矿本期累计折耗=75×200=15000(万元)

收到国家投资人股

借:环境资产——钨矿3750000000

贷:实收资本——环境资本3750000000

消耗铁矿资源

借:环境资产累计折耗150000000

贷:环境资产——钨矿150000000

将其转入成本

借:环境资源成本——钨(资源使用)150000000

贷:环境资产累计折耗150000000

第二种情况下相应的业务处理

购买化肥支出

借:人工培育资产——林木50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0

支付林木工人工资

借:人工培育资产——林木600000

贷:银行存款600000

支付树苗购买等其他所有支出

借:人工培育资产——林木2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

伐用木材,转化为钨冶炼成本。“人工培育资产——林小”借方余额为1300000元(500000+600000+200000),而伐木后剩余林木评估价值为300000元,所以,冶炼成本入账金额为1000000元。

借:环境资源成本——(钨)使用林木1000000

贷:人工培育资产——林木1000000

第三种情况下相应的业务处理

以前年度废水损害赔偿问题

借:营业外支出1000000

贷:环境资源负债——环境赔偿金1000000

已支付了75万元赔偿金

借:环境资源负债——应付环境赔偿金750000

贷:银行存款750000

本年度废水处理费用

借:环境资源成本——(钨)废水处理费用100000

贷:社会责任负债——应付环境治理费用100000

进货时已支付煤炭资源占用费

借:环境资源成本——(钨)煤炭资源占用费3000

贷:银行存款3000

环境资源的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绿色GDPGDP的资源核算调整GDP的资源指标

一、环境资源的核算方法以及涉及的指标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评价指标。凯恩斯指出:“GDP可以反映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各项重要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与否和发展速度的最为关键的评价依据。”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人口问题,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破坏使人们意识到GDP作为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存在着某些较难纠正的缺陷: GDP过度关注经济当前量的问题,没有以可持续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对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没有正确指导人们以综合平衡的眼光来协调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社会和自然的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存在着误区。因此,本文想通过把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引入GDP核算统计的方法,完善现有的国民经济指标统计体系。

1.将资源问题引入GDP统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入手。

(1)水土流失状况。要参考土地沙化比率,耕地与其它用地的比率,淡水资源耗减量,固定GDP产值的耗水量。

(2)矿产耗减情况。保护包括矿产资源的产采比,固定GDP产值的消耗能源量等。

(3)海洋污染状况。要观察近海和远海的水污染综合情况和海洋生物种群与数量的变化。

(4)草地的衰退情况。草地面积的绝对量减少,草原质量是否在退化,及每亩草地载畜量的变化。

(5)再生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监控和恢复情况。对于有毒有害气体、固体、液体的排放,工业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土地、水、草场资源的重新利用都要严密监测,加以计算。

(6)动植物的物种消失。不仅要关注珍稀种类和种群动植物的情况,也要注意一般的野生动植物受到经济发展影响的情况,更要注意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的情况。

2.计入GDP统计的资源的价值修正原则。

(1)重视环境被破坏后带来的综合损失。包括对环境盲目或不合理的利用导致的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可能带来的各种损失。应当由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的环境标准进行比量,计算社会活动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并且由于自然危害而形成的损失也不能完全排除在GDP的计算之外。

(2)不可忽视资源的再生和恢复所需要的开支。因为这种恢复需要耗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些成本也应当记入GDP的统计核算当中。

(3)要计算保护环境资源的支出。环境保护设施的研发、建造维护,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的设立以及人员开支,等都需要大量的成本开支,这些成本也必须记入到当年的GDP核算当中。

(4)自然资源数量的绝对耗减。这是指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资源的绝对减少量,应当按照六大指标体系分别计算环境资源的存量以及使用量和相关的产值。

(5)关注资源环境的机会成本。当某类资源不能再被开发利用或者开发利用的费用过高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的情况下,研发新的替代品所需花费称为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这种成本在GDP的统计核算中也是我们所要考虑的。

二、GDP的产值的环境资源成本合理估算的方法

1.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供求关系,即价值的形成基于效用和稀缺性。本文认为环境资源是具有高度效用和稀缺性的资源,不仅经济价值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正外溢性效应。另外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待机遗传功能,环境资源的维护和破坏有可能对子孙万代产生影响,所以环境价值更大的作用在于满足人和一切生物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的要求。因此,对于环境资源的价值估算必然也是一个多指标的复合体系。

(1)环境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可以直接利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价值是直接价值,可以在市场上直接获得,或用市场估价的方法获得。间接部分的使用价值是不能直接用于具有经济意义的生产和消费的价值,可以通过设想抽取了这部分价值之后,再恢复到现有状态所需的成本的方法来计算。

(2)环境资源的选择价值是人们着眼长远利益保护环境所支付的预防性成本。

(3)环境存在价值是一种生态价值,是人们为了保持自然资源的原貌而愿意放弃的经济利益和支付的成本。

2.通过以上的分析,对于不同的环境资源应当采取不同的估价方法。

(1)就矿、水、林木而言,由于其市场交易频繁,价格体系比较完备,通过市场估价的方法就可以计算。

(2)对于土地、草原,主要采取的是还原受益法。即按照替代资源的稀缺程度,依照还原律来折算资源的现值。

(3)海洋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是保持生态平衡以及生物圈完备的重点资源。因此应当计算为了不损害海洋环境和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人们减少经济活动的损失;采用新技术的必需的投入;以及开展防治污染活动的费用等。

3.虽然环境资源的价值确实是一种现实存在,但是这种方法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精确计算,所以采用这种估价方法必须结合其他方法使用。下面介绍几种可以一起使用的方法。

(1)成本还原法。即采用计算恢复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环境所需要的费用的方法来估算水、土地、海洋、草原、森林、动植物等资源的价值。

(2)替代评价法。即估计具有相同效用的项目的市场价格来确定环境资源价值。这种方法适合用于环境被破坏并且难以直接计算损失的情况。

三、绿色GDP的最终计算

加入环境资源因素后的GDP计算,就是把经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源环境因素作为成本加到GDP的整个统计核算当中,这样调整后的GDP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GDP。

1.虚增利润计入GDP。因为现行的矿产、水,森林、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没有体现国家作为资源的所有者应当享有的权益,所以现行价格实际上比真实价格偏低,就减少了各个生产企业应当计算的成本,虚增了各个企业的利润,从而在宏观层面上使得GDP计算失真。所以,应当将这部分虚增利润在GDP核算中予以扣除,正确反映经济发展对于资源的消耗情况。

2.因为环境资源本身的损失也代表着社会总财富的减少,所以减少的数值也应在年度GDP核算中予以扣除。

3.环境资源的保护性恢复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若把这种实际上的成本消耗记入国民财富的增长,就会导致国家统计指标的失真。所以将这部分成本记入GDP的年度核算是不适当的。

4.环境改善对于社会福利的增加是绿色收入,包括对社会成员生存空间质量的改善和对企业提高经营水平的刺激,这些都应该列为绿色GDP调整之中的增加项。

根据以上方式,经过加减各项成本和支出以及绿色收入之后,可以得出调整后的GDP数值,即绿色GDP。

四、结论

本文粗浅的研究了一个比较新的国民经济宏观核算体系问题,大致的框架都已经涉及到,最后强调一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本文的用意并不是用绿色GDP完全取代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只是希望完善和调整GDP对于国民经济评价的作用。笔者承认,将各种环境因素指标引入到GDP的核算体系当中确实存在比较多的困难,估算技术的不成熟更是加大了引入环境因素的难度;但这并不能说明在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中引入环境因素是不对的,反而对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者们在这一领域对于估算环境资源的价值做出更多开创性的研究。

2.环境资源的门类庞杂,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应当重点计算地、水、矿、林、草以及环境污染情况这几大环境指标。政府应当编制出比较完善和准确的食物和价值报表,在GDP核算中设立单独项目,以便得出经过修正后的GDP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