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商环境建设制度

营商环境建设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营商环境建设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营商环境建设制度

营商环境建设制度范文第1篇

依照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两个强力推进”及县委工作重点和工作指向。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为重点,2010年我局党风廉政及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在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扎实开展科学发展观和向王瑛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以抓好反腐倡廉建设、作风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责任目标和各项规章制度,为招商引资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领导重视、精心布置和安排党风廉政建设。

把如何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作为最终行动目标相结合。局党组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列为全年政治思想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

明确了各自的目标任务及全年工作的重点。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为组长的党风廉政和行政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组书记、局长在党风廉政及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中负总责的领导责任。依照“一岗双责”要求,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局主要领导与县纪委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各股室与局党组签订了相应的廉政责任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把党风廉政和行政效能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民主集中制,二是加强领导班子成员间的沟通协调。党风廉政建设中。凡属重大事项,都经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一言堂”坚持经常召开领导碰头会议,随时通报工作情况,反映工作中存在问题,安排布置下一步重点工作等。班子成员做到相互通气,多理解,多支持,多配合,多尊重。全局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和谐集体。

进一步修正完善了行政效能建设各项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党员组织生活制度等。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措施的落实。制定了年度党员活动计划。

二、抓学习培训工作。

(一)精心组织。将廉政建设与学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针对我局工作特点,为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将学习纳入周五集中学习范畴,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研细读规定书目,进行了20多次集中学习,党员干部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为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召开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大交通形成后招商引资如何开展等座谈会,从而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联系实际。扎实开展“百千万”活动,组织党员干部35人次深入部门、挂包村、企业,围绕重大发展战略开展“民情大调研”和“三进三问计”活动,撰写调研资料6篇,经济日报》今日》全国乡村信息联播》刊用3篇。同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民主生活会,对照干部队伍存在一些现象,开展“五查五看”党员干部个人分析检查基础上,提出了整改落实方案和措施。

(三)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家庭活动。依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廉政氛围,使廉政文化深入机关、融入家庭,成为廉政建设的有效载体。

三、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契机、提高行政效能建设工作

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一是引导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崇尚实干、维护团结、推动发展。二是实行轨迹论,以抓好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为契机。把工作落实和效能建设为党风廉政建设重要内容,每个干部职工所作的工作月底都应有据可查,对工作消极不负责的人纳入年终绩效工资进行考评。三是开展向王瑛同志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收听收看了王瑛同志先进事迹演讲会,人人撰写了心得体会。四是进行干部作风整顿。加强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管理,严格执行党员干部违规打牌参赌八项规定,建立廉政登记簿。依照上级文件要求管理好党员干部因公出(国)境工作。

四、牢记廉洁奉公宗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实施纲要》及有关廉政建设制度和规定。切实保证党风廉政建设与各项工作同步发展:一是抓好“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定期登记”和《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自查自纠报告。坚持实行对领导班子测评,对领导干部评议的制度,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单位没有发生,或以工作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没有一人参加非法组织或宗教迷信及集体上访闹事活动,更没有打架斗殴、贪污盗窃、行贿受贿等一切不良现象发生;二是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子女;三是积极推行阳光财务。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成立了财务监督领导小组,加强民主管理,坚持了按季在职工会议上进行财务公布。

五、以廉政建设为根本、推人性化管理新机制

注重廉政建设工作信息化、内容化、特色化、规范化,党风廉政建设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起基础、引导、保证作用。一是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机制。以抓廉政建设工作推动招商引资。提高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质量;二是创建产业导向的相关政策法规,系统掌握县委、政府相关决策,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新思路;三是建立党风廉政建设激励新机制。把党风廉政和行政效能建设纳入局机关工作一并考核,达到互促“知识型”新机关。依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的要求,实行激励机制:优秀党员和优秀公务员惩办激励机制、干部职工亮点工作激励机制、党员互帮机制;四是注重党员人性化管理。党员的幸福指数来源于政治,注重关心党员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长进步,始终坚持党员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追求,增强政治上的坚定信心。

六、抓环境优化、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跃上新台阶

营商环境建设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现状;成因;建议

一、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现状

看到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发展环境和经济快速增长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

第一、服务不优,缺乏效率意识。少数单位和部门本位思想严重,缺乏大局意识,服务于经济建设环境的思想观念淡薄, 只重管理不重服务,甚至只管理不服务。个别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作风拖沓,敷衍塞责,因循守旧,不能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效率低下。有的主管部门只注重招商,不注重后期跟踪与服务,主动提供后续服务的意识差。

第二、素质不高,缺乏法纪观念。个别地区的干部、群众缺乏大局挂念,考虑一己私利多于全局发展和造福后代思想,部分企业、群众把项目建设征地用地当作发财的机会,向投资者、开发商等提出不合理要求,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惜阻工、挠工,无理上访、无理取闹。部分员工对企业改制重组涉及的人员正常辞退、末位淘汰提出非分要求,阻碍发展进度,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

第三、标准不一,执法裁量过大。少数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受利益驱使,对外来投资者人为设障,巧立名目,吃拿卡要,影响了政府和执法人员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对于扰乱投资企业正常经营的违纪违法行为,一些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熟视无睹,使企业不能在一个净化的环境中安心发展。

第四、多口管理,审批程序复杂。管理部门多,审批事项繁琐,流程复杂,企业和投资人“办证难”的现象仍然存在。面对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和竞争需求缺乏紧迫感,部分部门人为把办事环节和过程复杂。

二、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是发展意识薄弱,服务意识淡薄。部分单位和工作人员对于发展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没有认清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对于如何通过优质服务和提高行政效率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思路不清。甚至错把收费当管理,用处罚当教育。部分群众不能站在县域经济全局发展和造福子孙的高度对待外来投资项目,只顾眼前利益,部分不法分子甚至借机干扰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一些干部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和市场方法处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缺乏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服务理念。有些同志墨守陈规,习惯于用传统经验和条条框框办事,缺少创新思维。有的单位和领导怕部门利益受损,怕权力削弱,怕人员精简,故巧设审批项目,应付简政放权改革。

二是制度建设滞后,体系建设不完备。制度建设过程中,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不能形成体系,制约了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具体、操作性不强,造成处理问题的尺度伸缩性过大。部分干部对于不作为行为的处理持反对态度,处理效果不佳。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银企合作制度不完善,等等,也制约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

三是监督形式单一,监管机制软弱。一些缺乏实用性、操作性和强制性的监管机制形同虚设,导致监管力度软弱,导致部分领域和环节出现监管“真空”,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打击力度。该管不管,不该管乱管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使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强化环境意识。优化经济环境,必须按照标本兼治的要求,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首先解决干部队伍、人民群众的素质和意识问题。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优化环境就是提高竞争力,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化环境就是提高经济增长点”,树立大局意识,加强服务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吃透国家政策,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只要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适用国家政策的,都要勇于尝试,大胆实践。

第二、强化执行能力,提高办事效率。要继续简政放权,加大对行政审批项目的整治和清理,对于审批项目的要求、流程要面向社会公示,敢于接受监督。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服务职能,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站式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坚决废止不合理收费,重复收费,减轻投资者和办事群众的经济负担。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责权分工。要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度,及时公布服务内容、方式和结果,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信力。要完善行政服务时限制度,延时办结而不能合理说明的要跟踪问责。要建立部门联动制度,建立权责明晰的行政执法体系,理顺部门之间的行政关系,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执法。要建立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坚持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杜绝粗暴执法、以法谋私,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追究制。

第四、强化监督保障,严查违法失职。对于重点部门和行业要加大监督力度,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坚决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形成公开、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市场主体。毫不手软地严厉打击无偿侵占公私财物、欺行霸市、强买强卖行为。严肃处理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的单位领导和个人。扩大监督范围,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及时公开处理结果。

四、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必须深入改革,大胆创新,转变作风,完善机制,加强监督,着力营造和谐、宽松、法治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县域经济的迅速腾飞。

参考文献

[1] 刘晓蓉,安树伟.“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03.

营商环境建设制度范文第3篇

1.1基础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准入管理制度。制定“准入”制度的意义在于设置了基地创建的“门槛”,从“源头”上提高了基地建设的水平。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生产管理体系,责任到人,管理到户,自上而下形成了生产管理体系;实施耕作轮作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采取少耕、免耕和保护性耕作等先进技术保持土壤肥力,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完善生产管理档案制度,研究制定了便于生产管理的册、簿、图,按照基地农户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村、乡、县有田间生产管理登记簿,乡、县有地块分布图和基地分布图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投入品管理制度。制定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以政府文件下发并有效实施;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基地管理者随农时深入农户、田间现场检查,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使用关,有条件的创建单位还建立了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实行连锁配送和销售跟踪记录管理。在病虫草害防治上积极引进并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对农业投入品使用及农业投入品市场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杜绝了违禁农业投入品进入基地。技术服务管理制度。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了技术小组,利用专家大院、农业技术咨询110等形式为基地农户传授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帮助基地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产业化经营是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而基地企农对接制度的执行效果对产业化经营有着直接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基地企农对接制度首先体现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上,主要有契约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三种形式。通过相互制约,使三方紧密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1.2验收管理制度。重点是把握以下环节:首先审核基地是否具备验收条件。创建期满,达到了标准化基地创建要求;自查结论合格;创建档案真实健全;达到了标准化基地创建目标。其次明确验收依据。包括农业部已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或规范、《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再次严格验收程序。认真执行听取汇报、资料审查、实地检查、访问农户和产业化经营企业、逐项评分、验收总结等规定的验收程序,对基地验收情况做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坚持验收标准。从资料审查到现场核查,每一环节都严格执行程序和标准,做到检查过程不落项,验收标准不降低,严守最后一道防线。

1.3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监管办法。先后出台了《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监管内容,重点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农户生产档案等进行监督和检查。认真开展监督检查。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督导基地农户、组、村、乡(镇)、县(市)自下而上开展生产管理自查。

2.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体系贯穿于全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始终,并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全省绿色食品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绿色食品总产值1330亿元,占全国的1/6;实物总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占全国的1/5;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6720万亩,超过全国认证总面积的1/4;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390万亩,为全国总面积的1/2,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从面上分析和典型解剖看,全省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涉及绿色食品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且衔接紧密、相互配套,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2.1质量管理制度的全程性。从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看,其质量管理制度是一个由多环节构成的制度体系,包括生产基地质量管理、产品加工质量管理和生产销售质量管理等方面。而实际上,每个环节还包含多个管理层次,如生产基地质量管理,就包括原料种植过程、收获过程、加工过程、销售过程等都是基地的组织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各项制度的制约和监督下进行的。基地生产前阶段,主要有环境评价制度、环境检测制度、组织管理制度。基地生产过程阶段,主要有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基础建设管理制度。基地原料收购、加工和销售阶段,主要有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设单位出台的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产订单、原料收购合同或种植协议等。

2.2质量管理制度的多层次性。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是一个体系,而且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并从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制订层面延伸到基地农户、生产企业和市场销售的管理层面,再由制度执行效果层面延伸到绿色食品生产和经营的各个层面。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质量管理制度为例:从制度制定层面看,有组织管理制度、验收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从基地管理层面看,有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基础建设管理制度;从制度执行效果层面看,主要有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设单位出台的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产订单、原料收购合同或种植协议等。这三个层次的制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制度是相互交叉的,有的是由一个层次独自实施或者执行,有的是需要各个层次综合实施或者执行。从各地情况看,制度体系这一多层次特征比较符合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实际,消除了制度执行的盲点和薄弱面,把涉及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各个层面、各种组织都纳入到制度的覆盖之中和约束之下,这也是绿色食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

2.3质量管理制度的可操作。从各地调查情况来看,方便操作是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这种可操作性非常符合现行的农村生产关系实际,符合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体制。因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确立必须以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由于在大多数生产基地分户经营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制度的制定指导和规范农户全程、全面按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生产,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对整个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而言,制度体系对绿色食品发展和管理更为重要,各项建设制度不能停留在纸上,必须落到实处。从各地情况看,近年来,各地针对现阶段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实际,在制定制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特点,力求制度简易化、可操作。

3.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的组织与实施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重在实施和落实。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着眼长效机制建设,大胆创新管理思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质量管理制度组织与实施模式。

3.1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实施中的主导作用。各地普遍成立了农业及绿色食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吸收农业、环保、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领导参加,负责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组织和落实。这一做法,有效地避免了制度落实的“盲区”,以及“扯皮”、“推诿”现象,也逐步形成了多部门协调一致,合力管理绿色食品质量的良好局面。

3.2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制度实施中的骨干作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链条长,经营分散,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各地采取部门联动,分段落实,合力管理的办法,确保了制度的效果。主要是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具体表现为职能部门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如工商部门通过开展“红盾行动”,重点打击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三品”产品;质检部门则通过“亮盾行动”,对绿色食品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开展检查,防止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市场。同时,注意协调和组织农业系统的植保、药检、土肥、农技等单位,重点开展基地阶段的监管,严格按标准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这种统分结合,部门联动的监管模式,切实堵住了监管工作中的漏洞,有力地维护了“三品”产品质量安全。

3.3充分发挥农户制度实施中的主体作用。针对现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各地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积极性,实现由“管理我”到“我监管”的转变。重点是在全面推行“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方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生产模式的同时,建立健全以确保“三品”质量安全的“农户联保责任制度”。即在“三品”生产基地特别是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以若干农户为单位,建立联保责任制,户与户之间,相互监督,诚信生产,确保每个基地农户都能诚信种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一些地方还注意从强化农民主动参与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入手,通过细化和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户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激励和制约手段,引导农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讲诚信、讲道德,牢固树立按照标准生产绿色食品为荣,不按照标准为耻的荣辱观。

营商环境建设制度范文第4篇

一是中国面临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亟须搭建适应国际规则变化的新平台。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进入加速调整期,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区域性经贸一体化日趋明显,全球金融、贸易、投资治理结构出现大调整。由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快速推进,同时传统的WTO体系局限性日益突显。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游戏规则”的重构中,中国须尽快抉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就是一个对接窗口,中国通过推进贸易、投资和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来适应国际规则的变化,有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二是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亟须通过扩大开放来倒逼改革。目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旧的思想观念阻力尚未完全突破,新的思维定势开始形成,既得权力和利益也有形成固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依托自贸区建设所掀起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浪潮必将加强我国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外促内,内外互动的突围能力,推动改革发展。

三是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亟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长期以来,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等在制造业方面获得快速发展,但在服务业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目前中国周边国家,如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优势进一步显现,并且中国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严重。未来中国必须改变现有发展模式,摆脱对于低端制造业的依赖,在提升制造业价值链环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基于这种背景,上海自贸区承载着中国服务业崛起的重要职责,承载拓展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使命。

四是上海创新转型进入攻坚期,需要有新的增长动力,以确保上海快速可持续增长。首先,上海在以往几十年的工业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近年来服务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需要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质量与能级。其次,随着上海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资源正受到严重的压力,根据中央精神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最后,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全国各地纷纷提出申请成立自贸区,加剧了上海与全国其他地方的竞争。所以,上海自贸区是上海服务业扩张及质量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是深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上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上海自贸区制度框架及建设特征

1、上海自贸区建设制度框架设计

总体目标。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努力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五大领域改革任务。紧紧围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具体说来,五大领域的改革任务包括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以及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

2、上海自贸区建设五大特征

(1)聚焦制度创新,而非政策优惠

自贸试验区不限于保税区的一般做法。1990年以来,我国的保税区主要以特殊政策为特点,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的减免以及外汇、监管、投资政策的便利等;2009年以来,上海综合保税区以功能创新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功能和商业模式创新突破,满足跨国公司国际化运作需求,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贸易便利化环境。而此次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秉承“可复制、可推广”原则,通过带动投资、金融、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变革,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而税收优惠已被明确不是自贸区的改革重点,力度将低于预期。

(2)关注服务贸易,而非传统货物贸易

自贸试验区不同于传统的自由贸易园区。试验区积极借鉴欧美自由贸易园区的经验和做法,在提升对外贸易、航运服务、便利化环境等传统自由贸易园区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服务贸易、金融领域的扩大开放,为自由贸易园区增加了新的内涵和发展空间。

(3)注重倒逼改革,而非完全自由特区

自贸试验区不同于新加坡等自由港模式。新加坡发展的特色是自由港政策和制度,包括贸易自由、融资汇兑自由、航运自由等,通过开放、高效、低税负形成自由港的国际竞争力。自贸试验区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但主要目的还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为全国的改革开放积累经验。

(4)追求复制推广,而非止于自身发展

自贸试验区不止于自身的建设发展。自贸区的名称就表明这是一个国家试验区,建设目标是成为我国推动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寻求能够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营商环境建设制度范文第5篇

依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年党风建设工作要点》精神,年我局党风建设工作在以党的十七届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以保证招商引资任务的完成,推动党风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全面提升党员干部形象等为重点。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领导责任。

局党组把党风建设工作列为全年政治思想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

明确了各自的目标任务及全年工作的重点。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党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组书记、局长在党风建设工作中负总责的领导责任。依照“一岗双责”要求,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建设责任制。局党组书记、局长与县纪委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各股室与局党组签订了相应的廉政责任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民主集中制,二是加强领导班子成员间的沟通协调。党风廉政建设中。凡属重大事项,都经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一言堂”坚持经常召开领导碰头会议,随时通报工作情况,反映工作中存在问题,安排布置下一步重点工作等。班子成员做到相互通气,多理解,多支持,多配合,多尊重。全局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和谐集体。

进一步完善了党风建设制度、党员组织生活制度等。三是加强党风建设工作措施的落实。制定了年度党员活动计划。

二、加强宣传教育。

(一)精心组织。以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为重点,围绕践行省委“四个特别”和市委“八个更加注重”要求,加强了机关干部职工作风建设。将机关干部作风建设与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为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利用周五的集中学习《廉政准则》等有关文件,精研细读规定书目,进行了20多次集中学习,党员干部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了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我市大交通形成后招商引资如何开展等讨论会,从而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超前恩思维的工作能力。

(二)联系实际。组织党员干部35人次深入部门、挂包村、企业,围绕重大发展战略开展“民情大调研”撰写调研资料3篇。同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对照干部队伍存在一些现象,开展“五查五看”党员干部个人分析检查基础上,提出了整改落实方案和措施。

(三)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家庭活动。依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廉政氛围,使廉政文化深入机关、融入家庭,成为廉政建设的有效载体。

三、以加强党风建设为契机、提高行政效能建设工作。

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一是引导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崇尚实干、维护团结、推动发展。二是实行轨迹论,以抓好机关党风建设为契机。把工作落实和“三大能力”建设列为党风建设重要内容,每个干部职工所作的工作月底都应有据可查,对工作消极不负责的人纳入年终绩效工资进行考评。三是进行干部作风整顿。加强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管理,严格执行党员干部违规打牌参赌八项规定,建立廉政登记簿。依照上级文件要求管理好党员干部因公出(国)境工作。

四、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

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为切实保证党风廉政建设与各项工作同步进行。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一是抓好“干部职工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定期登记”和《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自查自纠。坚持实行对领导班子测评和领导干部评议制度,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今年我局没有发生,或以工作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没有一人参加非法组织或宗教迷信及集体上访闹事活动,更没有打架斗殴、贪污盗窃、行贿受贿等一切不良现象发生;二是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子女;三是积极推行阳光财务。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成立了财务监督领导小组,每月张榜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做到民主管理。

五、抓环境优化、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跃上新台阶。

优化政务环境。认真落实了三问责任制”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做到外来投资者在企业注册、证照操持、税务登记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和上门”服务。一是通过行政效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