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教育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英语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要把小学英语教学建立在人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以及英语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小学英语教学成为促进人发展的基础。起源于美国20世纪中叶的全语言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有实用性和有意义的学习,达到发展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它根植于当代完整的建构主义理论。将全语言的教学理论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符合课标所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中将是有益的尝试。
一、全语言教学理论(Whole Language Approach)
全语言教学理论最初来源于阅读教学的实践。20世纪七十年代读写萌发的研究使全语言倡导者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读写萌发于儿童生活的早期,学校教育应了解并充分利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语言能力;语言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儿童在与成人、同伴以及周围环境的交互中自然发展起来的;语言发展是儿童主动的建构,儿童会尝试着发现拼音的规则系统,会自创拼写;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发展是同时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丁炜2009)。1985年,古德曼整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语言、语言学习与语言学习者的理论研究精神,以及全语言教师的实践经验,出版了《什么是全语言的“全”》(What’s whole in the whole language?)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古德曼详细阐述了全语言的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理论,这标志着全语言由最初描述阅读教学模式的术语发展为指导语言教育的全面理论。
语言学家对全语言的理解始终围绕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整体语言,二是整体学习,三是每一个学习者。全语言教学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是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古德曼(Goodman, K.)。古德曼教授认为:全语言既不是教学法,也不是一种措施,是一种关于学习、教学、语言和课程的哲学。他从语言、学习和人三个维度来诠释全语言,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他认为语言中的音素、音节、单词、短语、句子都只是语言的片段,而片段的综合永远不等于整体,语言只有在完整的时候才是语言。全语言是每一个学习者在整体情境中对整体语言的学习(Goodman,1986)。我们赞同古德曼将全语言视为每一个学习者在整体语境中整体学习语言的观点。本文所阐述的小学英语教学观就是基于古德曼(Goodman, K.)所主张的全语言教学理念。
二、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不少地区开展了英语教学改革实验,产生了较多的教学流派,主要有张思中的“十六字”教学法,刘振海的“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模式,包天仁的“四位一体”教学法等。这几类教学法均属纯教学方法的领域,较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强调的是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大容量输入和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为忽略对学生英语能力以外的其他素质的培养。此外,传统的小学英语3P教学模式,即“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忽视了学习中学生的地位,课堂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完成的;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感受没有重视,在语用方面缺乏整体语境的创设,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性活动等。
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较常用的方法是“任务型”教学(Task ̄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理论框架清晰,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它提倡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该理论观点与课标提倡的理论观点一致,为课标中建议使用的教学途径。为广大英语教师所接受并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它强调创设较为真实的语用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但其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也有一定缺陷:一是教师理念理解偏差,把任务活动设计当作语言训练的课堂作业,把以用为主的任务活动又变成了以教为主的练兵场;二是受课时和大班生额的影响,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所设计的任务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么缩短任务完成的时间,要么把部分任务放到课后去完成,造成任务完成的质量难以保证,使得任务活动有“形”无“质”。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实课标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等基本理念。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更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引导教学行为,在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和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三、全语言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全语言教学理论关注的是学生在全语境中的全学习过程,可以在全语言教学理论的引导下,构建生本、自然、真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而校本教研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课程学家斯腾豪斯(Stenhouse) 倡导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首次提出“教师即行动者” (teacher as researcher)的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达到了空前高度,“教师即研究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并在此理论基础上衍生出了校本教研(school-based educational research)。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强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宗旨。校本教研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活动,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将其直接应用于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中。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也有人把校本教研概况为“为了教学”(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和“通过教学”(指校本教研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必要性
1.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是教师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是一个发展的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是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前提,对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在学校中,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
Freeman认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自我发展需要为动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升专业素质和完善信念系统的动态过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修养,成为一名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英语教学工作者。
2.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2003年开始启动以来,给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模式和评价等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顺应英语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托学校的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方向发展。
其次,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师应具备较系统的现代语言理论知识和外语习得理论,把握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掌握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英语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源于科学研究的深化,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三、校本教研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校本教研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的前提,是顺利推进校本教研的关键。反之,校本教研赋予了教师自身实践的权利,他们不再是被研究的对象,不再是研究成果的纯粹消费者,而是研究自身专业实践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创设课堂环境,设置教学任务,激发和运用课堂交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情况,以便及时作出教学决策,从而提升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师参与教育实践的积极性,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校本教研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是基于理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经验的,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下形成的,支配着具体选择与判断的综合性知识。它不是显性的知识,它是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贯穿教师整个教学实践,与教学情境紧密相连并蕴含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的“隐性”知识,它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艾尔贝兹指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包含五个范畴知识:(1)关于学科内容的知识;(2)关于课程的知识;(3)关于教学法的知识;(4)关于自我的知识;(5)关于环境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具有经验性、实践性、个人性、情境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对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主要在于把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成某种显性的知识形态并应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主要的活动平台,承认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价值,鼓励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教师把“隐性”知识显性化。
3.校本教研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实现
Bullough认为“教师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自主性,发展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更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要以凸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使教师充分享有专业自主发展的权利,摒弃以往教师被动的培训进修,使教师通过对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创造来达到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差异的,它是教师的性格修养、个人经历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减轻了教师的思想负担,为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中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得以顺利实现。
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参与校本培训,拓展专业知识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历教育开始向终身教育过渡,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各级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许多学校都在建立并不断完善本校的终身教育培训制度,即校本培训,以便培养出满足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包括学习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定期组织同一学科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交流教学经验,开展报告、讲座、观摩、讨论等校内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知识结构以英语学科内容知识为主,其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比较欠缺,在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上需要指导,需要认识外语教学的规律、课堂过程的实质以及有效的课堂策略。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专业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学术新知,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了解英语民族及国家的概况,了解教育学规律,了解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等现象。总之,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理论,全面、深刻地认识外语教学的规律及学习者的心理特征, 并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学科知识和理论指导教学,才能有效地组织现代提倡的以 “个性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合作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教师还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体会并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之处,达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和理解世界的教学目的。
2.树立主体精神,发展专业自我(professional self)
教师是教育和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研要求教师提高自我认识,加强自我更新,以求胜任研究型或专家型的教师角色。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库姆斯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名好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教师要形成“专业自我”首先要用现代教育的理论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水平为基础,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科研型和专业型教师。就当前教师专业自我方面而言,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和感悟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与自我生存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强调:“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因此,每一名教师能否认识和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创造性,能否获得这种创造给自己所带来的内在的尊严与欢乐,进而反思和重构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使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就成了形成教师专业自我的关键与核心。
在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英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开放、有活力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此外,英语教师要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勤于反思、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3.实施反思性教学,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川武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探究与解决自身、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随着外语教育改革和科研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师的发展已经成为提高外语教育质量的关键。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力量”。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可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培养教师严谨学习的态度,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从习惯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使教师从感性走向理性,最终实现向专家型、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外语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自觉实施反思性教学,自觉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本出发点,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即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加合理。同时,反思性教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和层面,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对教学方式的反思,既有通过观摩同行的教学而进行的反思,也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引发的反思。一句话,教师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计划、实践和评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改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昊. 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校本教研[D].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陈向明. 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 (1).
[3]王婷.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及其评价[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 (2).
[4]肖川,胡乐乐. 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 教师教育研究,2007 (1).
[5]熊川武. 反思性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杨雪燕. 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1).
[7]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郑金洲. 校本教研指导[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理念
搞好教学工作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要搞好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是关键;而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更是关键的关键。我们有必要了解世界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情况,提出应对这种趋势的策略方法。
一、世界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高职教学理念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现将一些主要动态介绍如下:
1.高中后生计教育教学理念。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NCRVE)在1995年为联邦政府提出了“关于生计的教育与培训的立法建议”,提出高中后生计教育教学理念。(1)职业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旨在使今日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2)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要求的具体技能,而要关注到行业的或职业的各个方面,应着眼于广义的行业或职业范围。 (3)教育的目标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同时又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基础。应排除只教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 (4)教学计划的安排基于保证学生能向更高层次教育继续学习。 (5)要加强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应用交际等课程,并且课程要超越职业具体领域,应包括“敬业”等职业所需素质的所有方面。 (6)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它不仅是指实习、参观等形式,而是指一种更为深入、广泛、内容全面的教学规划,并且它与学校课程内容紧密结合。
2.法国制定短期技术学院教学大纲的理念。(1)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接受的不是一种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多科性、综合性的教育。以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适应技术发展及一系列职业。 (2)专业基础理论是技术革新的源泉,与其让学生获得某些具体技术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3)专业技术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不是使学生学会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不是获得解决某些问题的现成药方,而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
3.改革教学内容的理念。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大会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因而大会在改革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强调以下理念。(1)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以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大会工作文件强调培养“接受再培训的能力”。(2)加强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 (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3)培养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未来非工资就业将大量增加,自立就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必然带来教育内容的改革。(4)加强社会文化学习和外语学习。
4.改革教学内容采取的相应对策。欧盟于1996年了一份关于教育与培训的白皮书,专门考察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与培训的影响和提出相应的对策。白皮书指出:信息社会正在改变着产业结构和工作性质,迫使人们不仅要能适应新的技术工具,还要能适应急剧变化的工作环境。社会中的种种变化带来不确定性,甚至使有些人的就业处于困境。因而,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1)要对普通文化课作重新评价。因为它是学生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基础;它有助于增强学生掌握关键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创造的能力。它也是适应经济变化和工作场所变化的重要因素。(2)教育与培训所培养的工作技能与知识,要能使学生具有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即长期就业的可能性。(3)在获取技能与知识的灵活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新的多样化的技能认可方法。
5.高职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1)教学口径在加宽,由针对岗位拓宽到职业或行业,甚至是某类职业或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2)教学目标在提高,由单纯为了就业转向就业升学并重。 (3)教学要求由满足上岗,扩大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4)教学内容上由突出强调实际技能的获得转换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又着重实际技能训练;加强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5)教学模式上愈来愈重视产学结合的途径。
二、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动因
教学理念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后者是前者的动因。
1.技术的空前发展。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技术的发展呈现三个特征。(1)技术发展的速度愈来愈迅猛,同时,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愈来愈短。(2)技术的发展不断走向综合化。(3)技术的复杂性与精确度愈来愈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就不断地促使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岗位技术含量呈普遍上升趋势。
2.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原有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消失,与此同时也会新增大批的职业岗位。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动都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3.就业的市场化。在现代社会中,就业是市场化的。社会就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走势,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社会人员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定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涵。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是一动态系统;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系统动态力度在递增;技术的综合化与精确化发展,促使岗位内涵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就业的市场化,使得人才流动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上述教学理念发展趋势的主要动因,表现为:(1)职业岗位的变动状态,使它只适合于作为岗位培训的目标,而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稳固基础,只有加宽教学口径才能提高教学的稳定性和培养目标的适应性。(2)从教学要求而言,岗位不稳定性的客观存在以及就业的市场化,迫使我们必须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3)技术的发展使得职业岗位的教育层次不断高延。教学内容上必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4)面对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迫切需要学校在技术、信息和人才各方面的支持;与企业关系最为密切的高职院校就必须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设备、师资等方面取得企业的帮助。因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定愈来愈受到重视,并日益深化。
三、我国高职教学理念应该与时俱进
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在美、英、德、法等国的教学计划中,都得到了体现。我们如何看待这一趋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探讨在我国社会中是否存在着产生这一趋势的动因。
1.技术发展迅猛。(1)我国的技术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是十分迅猛的。当前技术发展的三个特征:高速化、综合化与精确化,在我国均已存在。(2)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在持续进行。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的加剧,必将大大促进这一变动。(3)我国社会的就业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在市场化。“就业观”的转变必然会影响“教育观”,人们在新形势下希望接受的教育具有“就业弹性”、“转岗基础”、“跳槽可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同样存在着发展高职教学理念的三个动因。
2.加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上海职教论坛在2001年对上海、安徽、宁波等地的企业作调研后,对技术型的人才得出以下结论:(1)技术的高速发展,引起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动,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2)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技术综合应用能力。(3)技术的深度化发展趋势,要求提高技术型人才的相关理论基础。(4)国内外竞争,迫切需要技术型人才树立敢冒风险的创业精神。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教学理念产生了新的世界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某些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职教特征。但这种趋势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是社会技术、经济和就业等因素发展变动的必然产物。从我国经济、科技以及就业观念所作的宏观分析,以及对我国企业的实际调研表明:高职教学理念的世界发展趋势符合我国情况。当前,我国高职教学实践中,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以岗位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在国情基础上,参考世界发展趋势,完善和改进我国的高职教学理念,使教学工作从深层次上切实地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当前高职发展的关键。
四、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理念的实践探索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江苏徐州。徐州历来是煤炭、化工、建材、机械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食品、医药、电子等支柱产业。该院始终以坚持服务经济,满足社会升学需求,提升人的能力为目标;本着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向全省乃至于周边省份辐射的办学方向;努力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后劲足的办学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战略。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关键,以下是该院在教学上的特色:(1)构建以能力为主线,以素质为核心的职业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2)实践企业留得住,用得上,后劲足的质量理念。(3)依托行业办专业,依据企业设职业,根据职业定能力,按照能力设课程的专业设置理念。(4)以实训为主轴,文化和专业并行的课程结构的理念。(5)面向大行业,跨行业,行业技术更新快的专业采用宽口径,宽基础,活模快的课程体系。(6)提倡教师有效教学价值理念。(7)树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自我实践,自我丰富的教育理念。(8)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动力,以活动为载体,以做人,做事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9)鼓励教师敬业为乐,实践为荣,服务为尚的理念。(10)作为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造知识和能力建构的环境。(1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要从过分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项目作业训练等多个环节并重发展,从以教书为中心向育人为中心发展。(1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建立特色课堂教学模式。(13)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同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14)把握主线,分层教学,复合型培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Z].2002.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 1号)[Z].2004.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实施办法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对当代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只有紧随时代的前进步伐,才能为以后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当社会发展到某种特定程度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需要进行实践应用,更好的应用在工作中去,对于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水平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比较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转型,一些先进的教育模式应该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此背景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而生,并且不断的成为引导高职会计教育的主题。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目的和发展方向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目的
当今社会,很多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学为所用,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注重学生通过实践产生成果的一个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和个人的价值,还可以体现出民族的信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个人价值,拥有团队意识,为以后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发展方向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一个给学生提供更多在校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自身综合能力为发展方向。这样可以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来自己支配并利用这些时间和机会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自身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并积累经验和知识技能,为将来的发展做好铺垫。成果导向理念也表明了,学习会计不是一个短期的学习过程,需要不间断的、不固定的来学习,可以组织学校或者学生自由支配和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争取最大限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结合黑龙江会计教育课程的教育,提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办法
在做好相关的会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之前,应该从教育教学的理念进行做起,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制定全新的成果目标体系,在日常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修改,明确教学工作的目标,具体工作的开展如下。
(一)计划部分
黑龙江要教学生的所有科目,并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兴趣小组、各类体育活动和各种社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办有关会计教程的教学沙龙,来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二)隐性计划部分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在做好相关的日常工作计划时,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来安排任务,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以成果为导向,坚持素质教育,认真完成家长、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学会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会独立思考,精心研究自己的专业特长,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做事、和其他学生和睦相处,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拥有团队精神,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全新的综合成果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真实的情景,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什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后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哪些领域,在这些过程中,不断的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为以后他们的工作打好基础,最后,会计教学要紧密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三)数据收集部分
数据收集部分是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说明数据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这种能力的成果导向,可以不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比正常传统教学更多的数据信息,获得更好的学习技巧和学习过程,促进了其他课程更好的学习。
三、结束语
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树立关注生命的发展这一理念,从而让教育体现出生命真谛并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真谛。在此过程中,生命教育的目的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教育应当为生命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活动应当以知识为载体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因此教育应当发挥出推动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和终身发展的作用,并重视动态把握学生的生命历程,即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关照,使学生在生命发展中具备知识能力基础以及思想道德基础,从而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学会做事以及学会做人;二是教育应当推动生命意义的生成。学生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同时也是人生中最宝贵、最具可塑性的阶段,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内的许多内容都处在逐步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生命中的潜力时期,具有着很多的发展可能与发展需求。因此,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实现能力,都是教育阶段所影响和决定的,所以,教育应当以推动学生生命意义的生成为重要目的。由此可见,在制定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生命感受,从而使教育活动突破知识教育的局限。同时,生命的多样性以及独特性不仅应当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应当当做教育活动开展所追求的目标,这对于推动知识教育向生命教育转变,将教育目标从认知领域向生命领域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这种转变,可以指导教育活动突显出生命内涵,并让学生的生命换发出更大的活力与色彩。
2生命教育中的学生观
在教育理念的创新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地位与需求做出重新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生命形态具有着差异性,并且每位学生都具有着强烈的精神盼望与生命企求。首先,学生追求生命的完整与全面。生命是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理性的整合,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这些因素缺一不可,而也正因为如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希望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需求,并希望自身能够成长为健全的人;二是学生追求生命的个性美。每个生命个体都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生命独特性的体现,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的在爱好、兴趣以及天赋方面的不同。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生命的差异,并致力于满足学生的生命个性美发展需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承认学生生命具有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特点,并认识到发展学生生命个性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生命所具有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并感受到自身生命所具有的意义。并且教师要将塑造个性生命和陶冶学生个性当做教育中的重要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重要的要求与方向之一;再次,学生具有体验生命过程美的需求。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经过逐步成熟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化以及社会化的过程。生命所具有的过程中体现为生命的平等性与自由性以及生命个体对幸福的渴望。因此教育活动应当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生命所具有的力量、价值以及魅力,同时体现出教育所具有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让教育活动成为学生体验生命过程美的重要组成内容与重要手段。
3生命教育中的教师观
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在生命方面的师生互动,对于推动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体现生命与感悟生命具有着重要意义。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同时要关注教师对自身生命意义的发掘与发挥,从而更好的推动学生对生命真谛做出感悟。这要求教育活动能够对教师通过教学所体现出的劳动价值进行尊重与肯定,为教师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与时间,使教师能够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活动当做自身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简而言之,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让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同事,体会到教学工作为自身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从而使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活动的开展在自身生命中所具有的价值,并努力实现这种价值。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活动,虽然教材以及教育大纲的编织着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教师进行自我发挥的空间,但是教师并不能对这种空间和权利做出透彻的领悟。事实上,教学活动应当是开放的,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对自身的创造精神进行充分的展示与自由的发挥,只要能够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教师就没有必要被教材所限制,也没有必要专注与对教材开发者思想的揣摩。因此,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身的价值观与个性来展现自身的生命,同时通过树立学习意识、开展创新创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生命的发展。
4生命教育中的课程观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感悟都需要通过课程来完成,因此教育过程中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课程内容能否体现出与生活以及生命的联系,世界影响着学生能否对生命真谛做出良好的感悟。因此,在教育理念的创新中,学校以及教师应当以推动学生感悟生命真谛为出发点来对课程进行设计。良好的课程设计应当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满足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的追求。同时,课程内容要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这要求教育内容需要体现出与生活的联系,并体现出对社会、对学生特点的适应性以及时代气息,即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学术性、知识性以及科学性,同时也要重视教育的发展性、生活型、实践性以及人文性,从而为学生基本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构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生生命意义的生成。另外,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应当重视构建综合额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应当体现为课程内容取材于生活,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来突显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学生所具有的自由创造精神进行良好的培养,并使学生在接受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内容来体会到教育对生命的重视,并体会到教育与生命的融合。
5生命教育中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并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虽然这种教学观对推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具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知识教学内容的传递者与阐述者,学生也知识教学内容给的吸收者与接受者,因此教学过程中也会由于欠缺创新而显得机械死板,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理念的创新中,教师有必要对自身的教育观做出创新,从生命教育方面来看,教育过程应当是教师以及学生开展个性化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教学需要师生的互动、交流与启发,因此,教师与学生要重视对批次的知识、经验作出分享,同时要对自身的观念、体验以及情感进行交流,并在对教学内容作出进一步扩展的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从而确保教学过程表现出生命活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对学生的关注,而非对学科的关注。学科本位论在当前已经显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科本位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重视认知教育、忽略情感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发展,由此可见,学科本位论欠缺对申明存在与发展的关怀,因此,在教学观的改革中,人本理念、关怀理念以及服务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教师首先要体现出对每位学生的关注,认识到学生不仅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的,而且是有尊严的和有生命的,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绪生活给予关注。即要求教师能够使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良好的情绪;在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与道德生活。这要求教师能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类道德因素进行挖掘,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发展与道德表现,从而让教学过程转变成为一种良好的人生体验,并对学生的生命发展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6生命教育中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