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工业化论述

新型工业化论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工业化论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型工业化论述

新型工业化论述范文第1篇

近日,由北京科技大学、德蒙福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承办,中关村工业设计产业协会、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等单位协办的“2015中英文化交流论坛暨展览”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场馆内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创新设计大会”,旨在加强并发展国际创新设计交流,通过创意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树立智能制造、智慧设计的融合创新创业意识,推动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及国家向“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经济结构转型。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在创新设计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产业界的翘楚精英以及高校师生共计1600余人相聚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共同参加本次创新设计论坛。

本次大会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颠覆式创新”、可持续发展设计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设计产品升级、服务设计人才交流、加强中英文化交流、通过创意合作建立中英发展的“黄金关系”。

人和车的情感

在此次论坛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汽车产品是如何跟随着社会的潮流,设计出更智能的汽车的他们如何实现这些技术?北京汽车正在实现无人驾驶和多媒体屏幕,未来汽车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汽车设计师黄将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示:“北京汽车未来会实现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无人驾驶方向,另一个是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在无人驾驶方面,会把一部分汽车零件去掉,比如后视镜等部位将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内部车厢的多媒体屏幕。 当驾驶者需要看外面的时候,就会通过多媒体屏显示,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关掉,车内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这就是未来驾驶的乐趣。”

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有些历史了,但始终未能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汽车行业依然在做着自己的努力。未来实现无人驾驶技术,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决策。因此北京汽车在默默地做着关于无人驾驶的一切,为实现无人驾驶技术在做着努力。

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不可控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现代无人驾驶汽车以汽车工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为依托,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单方面到多方面、螺旋上升的规律发展。其横向发展离不开各种用途的实际需要,而其纵向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汽车已经进入了研究成熟阶段,将会在2016年的车展上呈现概念车。

对于车和大数据的紧密结合度,黄将透露说:“与大数据贴得比较紧密的是GPS。在大数据的依托下,将会通过汽车座椅、空调、靠枕等安装相应的系统。比如空调的温度、喜欢的音乐都会被记录下来。当你上车时,座椅会自动调整至你舒适的位置,空调会自动打开、方向盘会自动打开等,这些将来都会在多媒体的功能下实现。”

黄将最后强调说:“大数据的出现也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当大数据逐渐成熟,会催生很多产品实现的跟进,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用户需求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表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促进全球产业形态呈现新的特征与发展态势,设计创新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工信部将积极寻求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方法与机制,为政府部门、企业、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互动平台,做好资源的整合与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推进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技术与创新设计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促进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大数据是一种手段

此次论坛上的另一个亮点是联想的创新设计,联想创新设计中心高级总监李凤朗从做奥运火炬项目时说起了在创新设计上面的要领。奥运火炬从一张纸的灵感来源,再加上“纸包不住火”的原理,实现了奥运火炬,从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祥云”火炬一出场就获得了喝彩和掌声,其设计者联想也随之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催化下,工业设计又会实现怎样的不同效果呢?在李凤朗看来,一切都要回到人的角度。大数据是一种手段,只是多了一种工具而已。

为此李凤朗认为,在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时代,设计就像把牛车换成了汽车一样,速度变快了,当然目的地不变,爱和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在没有大数据与智能化的实现时,是坐在“牛车”上前进,而当大数据与智能化出现以后,就坐上了“汽车”。

李凤朗对大数据的认识是:今天的大数据是将更多的信息汇聚在一起,从大数据那里会得知曾经发生的规律是什么。因此,在李凤朗看来大数据是一种手段,解决了工业化传播的一种手段。将来的世界一定是要多元、多文化发展的。

在工业设计领域,李凤朗认为,百分之八十的产业常规需要用数据来帮助设计判断、导出等决策。百分之二十的创造要很小心,也许很多人被同一个数据所吸引,如果不去实现创新性的东西,那是可怕的。

虽然大数据和“互联网+”在延伸,但是在工业设计领域上最核心的是怕失去自我,一定要回到人性的核心上。

新型工业化论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研究综述

党的十指出,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朱艳丽(2013)指出,“四化”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四条主线,不仅拥有各自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 而且具有相互依托和相互制约的内在逻辑。

国外关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有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早在16 世纪初,英国的莫尔试图通过构建“乌托邦”社会,避免城市与乡村的脱离。傅里叶提出“和谐社会”及其基层组织“法郎吉”,他认为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城市落后的郊区与附庸。刘易斯创建的二元经济发展结构模型(W. Arthur Lewis,1954)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并将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归结为工业比重的逐步上升和农业比重的不断下降。莱文斯坦(Jef-frey G. Williamson,1988)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归因于马尔萨斯式的人口压力、土地稀缺及圈地运动。可见,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典框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国应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化”发展道路。

建国以来,学者们围绕“四化”的基本理论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辜胜阻、李正友(1998)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庞亚军(2012)认为,城市化是“四化”同步的枢纽。新型工业化作为“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刘海平,2013),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动力源泉。白南生(2003)指出,目前我国城镇化速度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另一批学者则坚持认为,我国的当前的城市化速度知识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并没有出现过多的偏离,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大体上趋于一致(蔡昉,2007;郭克莎,2002)。事实上,不管是超前还是滞后的城镇化,都体现出了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不协调。因此,要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协调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任保平,2003;简新华,2004)。这不仅需要加强政府和社会成员对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同时还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寻求工业化创造供给与城镇化创造需求的最佳契合点。

多数学者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然而,自建国以来“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工农业发展政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在工业急需反哺农业(朱四海,2005;柯炳生,2005)。伍国勇(2011)指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多功能农业,因为多功能农业不仅能为城镇化提供劳动力、食物、休闲,还可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市场与劳动力。因此,在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中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同时,信息化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化可以有效实现国民经济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让“智慧城市”的构建成为可能。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融合。(任保平和洪银兴,2004)提出了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具体措施。朱艳丽(2013)认为,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引领,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中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专文献

[1]Lewis,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2]Williamson,J. G..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in H. Chenery and T. N. Srinivasan (eds),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ume 1,[M].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88:425-463.

[3]朱艳丽. 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引领推进“四化”同步发展[J].行政与法,2013,(1)

[4]辜胜阻, 李正友 . 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制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02).

[5]庞亚军. 城市化:“四化同步”的枢纽[J].浙江经济,2012,(24).

[6]刘海平. 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J].决策探索,2013,(2).

[7]白南生 . 中国的城市化[J]. 管理世界,2003,(11).

[8]郭克莎 .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2,( 2)

[9]蔡昉 .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 经济研究,2007,(7).

[10]任保平. 新型工业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J].经济学家,2003,(3)

[11]简新华 . 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4,(1).

[12]朱四海 . 工业反哺农业实现机制刍议[J]. 中国农村经济,2005,( 10) .

[13]柯炳生 . 工业反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J]. 民主,2005,( 5) .

新型工业化论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安徽

安徽工业化发展现状

对于安徽省工业化发展状况,目前已有部分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秉建(2008)对安徽工业化水平进行了评价;胡亭亭(2007)对安徽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余华银(2006)对安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评价等。通过对研究的梳理可知,安徽工业化的发展状况为:安徽省工业化进程慢于全国,安徽省工业化已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初期,但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业高度化水平低于全国,高度化进程也相对较弱,安徽省工业处于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时期,工业高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工业高度化水平明显偏低:轻工业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重低;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低;重加工工业内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业的比重低。

现阶段安徽工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一)外部环境

1.有利条件。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安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区域工业化模式下,人们开始重视农业地区和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的目标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业地区经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使得农业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工业化的内容不再是狭义的,而是通过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农业不仅是加速工业化的一种工具,而且本身也是工业化的目的;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人们消费结构升级促生新机遇。虽然面临这一系列约束条件,但是,仍然存在有利于安徽省工业化的机遇: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安徽省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累工业化的资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对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安徽省发挥其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了机遇。

2.不利外部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于安徽省来说尤其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二是农村就业和增长局面趋于严峻。三是质量安全事件对农民、农业产业的冲击不可低估。民以食为天,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10%,粮食安全现状面临严峻考验。安徽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粮食安全体系中承担了重要责任,2008年安徽省平均粮食产量为604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78%。因此,安徽省在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时绝不能以损害农业、减少粮食产量为代价。

(二)内部条件

丰富的资源条件。安徽省处于我国腹地,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同时拥有大量的水资源。以中部五省为例,不仅拥有长江、淮河等水系,还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和巢湖等三大淡水湖。丰富的农业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和形成较高的农业生产率,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广阔的资源配置空间和环境。

优越的地理区位。从地域优势看,安徽位于长三角腹地,东临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西连广大中西部地区,承东启西,地跨江淮,交通发达,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安徽可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信息、资金,接受辐射,又可面向全国,推广自己的优势产品。特别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将逐步淘汰一部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安徽作为重要的劳务输出人口大省,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和资金要素,安徽已完全有能力承接长三角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转移,这些都为安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较强的科研优势。从科研优势看,安徽的高校、科研单位众多,合肥是全国四所科技城之一。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1057家,其中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16家(包括20家中央在皖科研院所、96家省属及省以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154家。这些科研机构特别是一批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是安徽省科技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强大的科研优势为安徽省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徽省由于长期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因此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较少,这使得安徽省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安徽省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入高起点发展对环境要求高的生态产业。

不利的因素。“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安徽省面临严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化发育程度低,小农生产的特点导致农业省在农业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无法发挥出来。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商品意识、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三农”问题对安徽省工业化发展来说,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安徽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是安徽工业化的现实选择

综上,结合安徽省实际,笔者认为安徽省应选择现代农业驱动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依托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围绕现代农业这个核心,把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产业确立为区域主导产业,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市场的工业化道路。这一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化模式符合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由于符合本阶段安徽省的资源禀赋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此战略下建立的产业体系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产业的发展,利益的积累可以逐步改变安徽省的资源享赋结构,实现由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变。在资源禀赋结构变化后,现代农业有可能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由更符合区域资源禀赋结构的产业取代,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形成现代农业区域聚集优势,获取重要资源。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具有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特征,产品附加值高,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样就可以吸引区域外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入。通过产业聚集主动吸收资源的作法,改变了安徽省以往被动等待资金、技术支持(即简单的工业反哺农业)的引资方式;改变了安徽省因传统农业效益低下而出现资源净流出的局面。通过市场化竞争吸引要素的方式,可以实现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定位,确立主导产业。首先,安徽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加工业。其次,如果不发挥安徽省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提供更为丰富的农产品和深加工品,发达省份就会将需求转向国外寻求替代供应者,这样,安徽省就会失去发展的外部市场。区域工业化理论认为,有竞争力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现代农业正是安徽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因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常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但现代化的农业能够实现。

可以有效克服资金瓶颈的约束。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所需资金少、投入门槛低,是一种适合安徽省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形成良性联动关系,可以通过加工增值农副产品,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积累能力,为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

能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由于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化模式强调工业与农业的联动关系,必然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农业内部吸收大量劳动力,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工业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胡亭亭.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与创新—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7(5)

新型工业化论述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在产品种类、产品质量和技术更新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研究分析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类型、性能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墙改政策、节能建筑实施政策和节能建筑技术要点,详细论述了建筑外保温技术的应用和特性,总结了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建筑的技术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墙体材料改革与建筑节能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的新型墙体材料在工艺技术上呈现了多元化、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一系列的节能政策、法规、标准和强制性条文的出台,我国住宅建设的节能工作不断深入,节能标准不断提高,引进开发了许多新型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在住宅建筑中大力推广使用。但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仍是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5倍。分析研究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节能建筑保温技术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是指不以消耗耕地、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适应建筑产品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改善建筑功能等现代建筑业发展要求而生产的墙体材料,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是指除黏土实心砖以外的所有建筑墙体材料。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中将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共分六类:1)非粘土砖,包括:孔洞率大于25%非粘土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烧结页岩砖。2)建筑砌块,包括: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石膏砌块。3)建筑板材,包括: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纤维增强低碱度水泥建筑平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轻集料混凝土条板,钢丝网架水泥夹芯板。石膏墙板,金属面央芯板,复合轻质夹芯隔墙板、条板。4)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工业废渣、农作物秸秆、垃圾、江河淤泥的墙体材料产品。5)预制及现浇混凝土墙体。6)钢结构和玻璃幕墙。

2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实心粘土砖限制的力度不够,缺乏具体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以毁坏土地为代价制造粘土砖成本极低,使得任何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在价格上无法与之竞争。其次新型墙体材料应新型建筑材料科技含量高,往往价格高于目前使用的一般材料,对市场推广起制约作用; 材料的施工工艺、技术、检测手段等目前尚无规范限制,部分产品质量不稳定;个体利益驱动影响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等。

3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简介及节能建筑保温技术应用

我国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能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筑节能就成为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推广建筑节能将是我国发展住宅建设的一项长期国策。目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墙体保温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等方法,下面就两种保温方法进行

论述。

3.1 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内保温材料及技术

外墙内保温施工,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内保温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灵活,可以保证施工进度。内保温应用时间较长,技术成熟,施工技术及检验标准是比较完善的。在2001年外墙保温施工中约有90%以上的工程应用内保温技术。被大面积推广的内保温技术有:增强石膏复合聚苯保温板、聚合物砂浆复合聚苯保温板、增强水泥复合聚苯保温板、内墙贴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加抗裂砂浆压入网格布的做法。

但内保温会多占用使用面积,“热桥”问题不易解决,容易引起开裂,还会影响施工速度,影响居民的二次装修,且内墙悬挂和固定物件也容易破坏内保温结构。内保温在技术上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外保温所替代。

3.2 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外保温材料及技术

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于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绝热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围护或者热工设备、阻抗热流传递的材料或者材料复合体,既包括保温材料,也包括保冷材料。能满足上述性能要求而用于建筑外保温的节能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及XPS)、岩(矿)棉板、玻璃棉毡以及超轻的聚苯颗粒保温料浆等。以上各种材料所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材料内部都有大量的封闭孔,它们的表观密度都较小,这也是作为保温隔热材料所必备的。岩(矿)棉和玻璃棉有时统称为矿物棉,它们都属于无机材料。岩棉不燃烧,价格较低,在满足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时还能够具有一定的隔声效果。但岩棉的质量优劣相差很大,保温性能好的密度低,其抗拉强度也低,耐久性比较差。

总之,用各种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建造房屋,要看最终产品商品房的造价能否被市场所接受。正是由于节能材料的不断革新,外墙保温技术的优越性才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只有全面的进行综合经济分析,认真地选择建筑体系,实事求是的宣传,新型建材房屋才能在更多的地方推广。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的开发应用需要社会长期而持久的关注,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近期和今后发展的品种和产量,分别满足不同地区各类建筑墙体工程的要求,真正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工作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徐惠忠,周明.绝热材料生产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2]郭莹.外墙内、外保温技术在建筑节能住宅中的作用[J].建筑技术开发,2002,2:46-48.

[3]胡小媛,许琳.我国建筑绝热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其前景[J].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2002,6:2-4

[4]刘洪涛,等.几种常见的外墙保温形式及材料.[J]建筑技术与应用,2001.1:39-40.

新型工业化论述范文第5篇

【关键字】住宅产业化;住宅集团

1 什么是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的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联合国提出 "住宅产业化"的6条标准: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 住宅产业化是一种住宅建造方式的变革,就是由现在半手工半机械比较落后的建造方式,转变成一种工业化生产方式。

2 中国目前住宅产业化的现状

早在1999年,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建设部等八部委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了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成为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的纲领。然而,住宅产业化从1996年开始正式在全国试点,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余个年头。业内专家表示,住宅产业化距原来预定的目标相差比较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住宅建设的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化和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由采用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劳动生产率,只及发达国家的1/2或1/3, 因此造成建筑成本高、住宅价格高、施工周期长,仍以湿操作为主。

2.2 住宅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住宅建筑体系大多数局限于结构形式或施工技术,没有从建筑整体出发,进行成套技术开发。标准设计文件,建筑的模数标准,住宅部件产品标准还很不规范和健全。

2.3 住宅部件质量低,住宅建筑与部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建立。住宅使用的各种设备、制品模数协调体系尚未建立,性能缺乏标准,通用性差,质量难以保证。

2.4 能源、原材料、土地资源消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建筑材料仍以传统材料为主,能耗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住宅科技含量偏低,节电,节能,节水等的先进环保技术尚不能有效地得以推广,新材料,新部品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智能化住宅的发展。

3 天津住宅集团的产业化进程

天津住宅集团作为天津市建设系统的国有大型企业,自从2006年以来确定并积极实施住宅产业化发展战略,依靠自主创新,深化结构调整,打造住宅产业化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住宅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育四大产业板块集群优势,造就住宅产业化集团型模式

按照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住宅集团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经营组织结构和员工队伍结构调整,构建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全力打造“四大产业板块”。

3.1.1 住宅集团通过几年的结构化调整,形成了一条房地产开发经营、新型建材与住宅部品制造、建筑施工、科技与服务业“四大产业板块”相互支撑的住宅产业链,覆盖住宅投资、科研设计、开发经营、新型建材和住宅部品制造、建筑施工、装饰装修、节能与结构检测、房屋销售和物业管理服务等住宅的全寿命期,实现了“一条龙”式的住宅生产与运营管理模式。

3.1.2 形成了省地节能、生态环保、绿色低碳住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体系的优势集成。

3.1.3 形成了以集团公司为核心的统一利益共同体,确保以住宅为最终目标产品的多专业紧密协作,确保产业链所有环节有效支撑和有效连接,保证住宅产业化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得以实现。

3.1.4 住宅产业化集团模式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住宅产业化的实施显示出了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住宅产品质量上的优势。

3.2 打造突出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全国最大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为进一步完善住宅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形成住宅建材和部品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建造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住宅集团把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新型建材作为优先发展项目,2007年在武清区兴建了占地350亩、建筑面积8万m2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条年产70万m3砂加气砼制品生产线和一条年产40万吨脱硫石膏制品生产线,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2009年,住宅集团新型建材产品合同订单达到上年度的1.3倍,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满足市场需求,住宅集团正在滨海新区建设第二个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再上一条年产120万m3的加气砼生产线,把加气砼的总产能扩大到190万m3,使住宅集团新型建材制造业板块名符其实地成为全国新型建材业的龙头老大。

3.3 实施住宅产业化发展战略,促进集团快速发展

实施住宅产业化发展战略,促进了住宅集团快速跨越式的发展,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连续三年实现高增长,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利润总额增长了八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

加快住宅产业化步伐,打造完整的住宅产业链,促进了产业升级,加快了集团四大产业板块的发展壮大。目前,住宅集团年房地产开发规模已达到300多万平方米,开发项目遍及天津市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新四区和全国七个省区。

建筑施工业年施工经营总规模三年翻了三番,年施工面积拓展到400多万平方米,承担了一批天津市和外省市标志性公共建筑重点工程和住宅小区的建筑和装饰施工任务。

科技与服务业进一步做优做强,集团旗下的房屋鉴定勘测设计院、作为天津市首家建筑节能检测机构的建筑节能与环境检测中心、全市唯一的住宅技术研究机构住宅科研所,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出色完成了一大批建筑设计、节能与环境检测任务和科研成果,并频频获奖,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