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C语言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4-11160-03

1 引言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它兼顾了高级语言的易用性、可移植性好等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效率高、可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等大部分功能,是计算机应用人员应掌握的一种程序设计工具,同时也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C语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其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因此,必须加强C语言的教学效果。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讨论如何进行C语言教学。

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一般是在低年级开设,学生对程序设计没有完整的概念,学习C语言的目的不清楚,加上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对学习失去热情。要改变这种状况,在C语言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的,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2.1 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针对初次涉及程序设计的学生,教师在讲课前应先介绍C语言的用途,例如计算机类考试都要涉及到C语言;可用C语言编写各种系统软件(如Windows)和应用软件以及一些小游戏;《C程序设计》是专业课的基础等等,使学生明白学习C语言的目的和目标。

《C程序设计》一开始就介绍了一些程序代码和函数使用规则,而学生对语法、函数一无所知。如果按照书本顺序进行讲解,学生一开始理解起来很吃力,就失去了对C语言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一般对上机比较感兴趣,在第一节课可以先介绍C语言的上机步骤,然后调试一些现成的程序,甚至可以是一些小游戏,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使其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还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使课堂讲解时间相对增加,增大课堂信息量。

2.1.1 合理制作教学课件

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课件内容安排不当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的学习质量。如何制作课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在形式上要朴实大方而不花哨。适当的视觉效果和音频效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不能过于注重。如果屏幕弄得花花绿绿的或者每次出现新内容都有响声,这虽然从心理上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但会使学生主次不分,分散了学生的对知识点的注意力。

其次,在内容上要充分利用课件的优点,化抽象为具体。C语言具有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双重特点,有些语句和算法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制作这部分内容的课件时,可以利用图形或动画效果模拟程序执行时计算机内存单元数据状态和变化过程,增强学生对程序的直观感觉。《函数》中一个难点就是对递归算法的分析。递归程序的执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回推和递推。学生对回推过程分析起来很容易,但对递推过程的分析容易出错,这时教师可借助图形来分析递归程序。以河内塔为例:

图2中每一个椭圆表示调用一次函数hanoi,程序按照箭头所指方向执行。通过这张图,学生可以看清楚程序执行时调用和退出一个函数时参数的变化和返回的结果。

还有在《指针》这一章中,对指针的操作非常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利用PPT中的动画效果简单动画,模拟程序执行时对指针的操作及相关数据的变化。

2.1.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课件是起辅助作用的,不能单纯的演示课件,仍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演示课件的同时要凭借自身的丰富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例题中的算法,在讲解完以后,还可以现场调试程序,得出结果,加强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直观感受,这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

由于使用课件节省了板书时间,造成学生没有时间记笔记,这时可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课后教师将课件放到机房的共享文档中,供学生拷贝。在使用课件后节约了很多课堂时间,使得课堂讲解内容增加,速度加快,这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另外,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将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2 精讲算法,培养学生好的编程思想和方法

语言只是程序设计的形式,而算法才是灵魂。没有正确的算法,计算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此,要将分析算法作为教学重点。有一些学生对C语言的语法和句式掌握的很好,但一面对问题就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讲程序设计前要先介绍如何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并将算法正确表示出来。

例如利用函数调用来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不知怎样来设计形式参数。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的例题或习题时应先引导学生回顾形式参数的作用――用于接收被调函数需要主调函数传给它的数据――然后分析被调函数需要主调函数传给它什么类型的数据,有几个。有的可通过全局变量传递,有的就需要通过实际参数传给形式参数,这样就设计出了形式参数的数目和类型。

在讲解解决某一个问题的算法时,可将多种算法联系起来分析,通过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编程技巧和方法。

例:猴子吃桃问题:一只猴子采了很多桃子,第一天吃了一半加一个,以后每天都吃了头一天剩下的一半加一个,直到第十天还有一个桃子,问猴子采了多少个桃子?

这个问题可以用循环结构解决:

2.3 恰当设计问题和作业,增加师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学生系统的学习,也要按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重点施教。这样不仅能系统的学好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增加师生交流,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要达到这些效果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首先,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和要求,在每次上新课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就前面课程的知识点向学生提问,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作简短的点评。对回答正确的给予表扬,错的不直接否定,只要有理就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课后温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帮助。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作业与学生交流。每次课后可适当布置一些小作业,每章结束后集中讲解,并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做法,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对编程的练习,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布置几个贯穿几章内容的编程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3 重视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因此,在C语言教学中应加大程序设计方法方面的内容。

3.1 合理设置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增加《C程序设计》的实践内容,可增设《C语言课程设计》课程,用以提高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能力。在《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程序的编制过程,去设计程序、分析程序,并优化程序,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使理论与实践达到紧密的结合。

课程设计题目可分为基本题和综合题,基本题与《C程序设计》章节内容同步。在设计题目时,前面章节的基本题尽量能为后续章节的基本题作铺垫,这样,学到后面时能前后贯通,有利于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综合题是对整本书内容的总结和运用,应与现实生活相贴近。例如设计一个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要求能实现插入、删除和查询等功能。学完数组时,要求学生用数组来实现。随着学习的深入,要求学生用结构体数组和函数实现,最后用动态存储分配和指针实现。每经历一次修改,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通过不断优化程序,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有一定规模的设计题可让学生分组分工合作,以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C程序设计》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到的是现成的理论知识。而《C语言课程设计》则教会学生去思考、探索,寻找解决同一问题的其他答案,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记牢所学知识,还能从反复的练习中获得成就感,并主动去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明确上机任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C语言的目的除了是要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的培养则依赖上机实验。在上机之前,教师应先研究上机内容并布置明确的上机任务,同时要求学生编好要调试的程序,为上机做好准备。上机内容除了调试程序外,还要要求学生分析程序算法结构。调试成功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优化算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好详细的实验报告。

上机实验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C语言中细节性问题的理解。例如变量要“先定义,后使用”、变量不能与关键字同名等等,这些都很容易被忽视,但通过上机调试自己编写的程序,可以加深对这些细节性问题的印象。

4 结束语

良好的C语言教学效果不仅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做好准备,还能为学生学习其他高级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这要求教师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C语言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M]. 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谭浩强. 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字:职业院校;C语言;任务驱运法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以及算法分析能力。C语言中的概念、原理、语法规则较多,而且比较零乱,语句使用比较灵活,几节课下来之后,学生就有点听天书的感觉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弱,传统的按照课本的顺序一步步的把语法规则、概念讲完再进行强化练习的时候,学生早就把前面的知识混乱了,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己不适应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了,我们必须寻找一个新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对上《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经验,针对该门课程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1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分析

经过初中毕业分流,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相比高中生有差距,理论基础差,自制能力差,对学习的兴趣不高,特别对于传统课程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感兴趣,对于老师上课侃侃而谈而反感,传统的理论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上课学生玩手机、睡觉,感觉没事干,提不起兴趣来,造成了恶性循环,所以一个新型的,适合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的出现,是改变职校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假如把一门课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每个任务又有很多个项目,环环相扣,就像读一本精彩的小说,读了一部分,忍不住的去想看下一部分。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任务驱动学生。

2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通过任务去驱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小的项目,去完成任务,有散到整体,学好C语言这门语言的基础课,从而为以后学习更多的编程语言打好基础。任务驱动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任务

针对职校学生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兴趣差,课堂气氛不好,学习积极性差的缺点,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法学习C语言,首先需要针对本门课程,将课本化整为零,将课程这个整体分成几个部分,将部分中的重点内容做为一个任务来实施,然后针对本次任务去划分几个项目,对每个项目进行实施讲解,然后最后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来得出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于提出任务来说,一部分有老师来提出制定,然后上课针对本门课程让学生来分析本门课程,然后分组讨论,提出任务,老师结合学生提出的任务,对本身自定的任务进行修订。

(2)任务分析

任务提出后,对于任务做一个整体的分析。老师提出任务后,将学到的任务在课堂上提出,然后分组对任务进行分析,怎么去实施任务,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比如:怎样实现比较三个数的最大值,然后存储最大值?首先让学生分析,比较三个数中的最大值用到哪些知识?用到哪种程序结构?怎样比较能最后得出最大值,并且存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看看自己哪些知识还不会,需要查阅资料,各小组成员分工实施,到最后得出任务分析的结论,通过分析,你得到了什么?

(3)完成任务

通过分析任务,学生对任务有了很深的了解,通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讨论及查阅资料,对任务中的知识熟悉复习了一遍,一举两得,然后学生们分组实施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刚才分析任务的时候没有考虑的,然后小组成员讨论如何去解决任务,如果这个问题实在没办法解决,或者用到的知识没有学过,那这时可以先试着去预习或者记录问题,等待老师讲解,这样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听老师讲解更加深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自己完成了任务,这样学生便有成功感,由于职校学生经历中考后的自信心有可能减少,这种完成任务的成功感,正好去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及工作打好基础。

(4)评价与总结

最后以组为单位展示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他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提出问题,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加以指导,对于跑题的话题及时加以引导,这样对于本任务的各项环节都接近完结。然后老师对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讲解,对于通病与个例拿出来让大家加以讨论、评价,及时改正,同时对于在本任务中完成较好的同学加以表扬,对于没成功却很努力的学生加以鼓励。然后让学生对本任务进行总结,通过完成这个任务,学到了哪些知识,从学习角度以及情感上分析,然后以后打算怎样去完成下一个任务。这样任务驱动法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任务驱动C语言课程的学习,将枯燥的理论学习,编程了一个个小任务,最终累计到学好C语言这门课程。

3任务驱动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意义

C语言是信息、计算机、电子等重要学科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在很多学校已经普及C语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但很多同学认为C语言很难学,并且很枯燥不愿意学。特别是职校的学生。所以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来学习C语言,让C语言的课堂活跃起来,通过任务的提出、实施、完成、总结,将C语言看成一个个小任务,让学生跟玩游戏一样,过一个个难关,最终达到目的,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实实在在的学到了知识,由原来的老师让学习,到现在的自己去学习。所以任务驱动法在C语言的学习中的意义重大。

4总结

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法来改变C语言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实施教学,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乐于学习C语言,老师上课轻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对于学习来说方法很多,找到适合的方法学习,既轻松,效率又高,所以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同时,根据本班的特点,进一步去改善任务驱动法,让任务驱动法真正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学习好的同时,从各方面发展,将来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蔡伟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陈高锋 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满足幼儿园语言教学需要的重要措施,对幼儿园语言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幼儿园语言教学实际,要想做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除了要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之外,还要积极开展情境教学和朗读训练,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能够取得实效,最终达到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预期目标。所以,做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促进幼儿园语言教学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

为了满足幼儿语言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结合幼儿园语言教学实际,只有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才能提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

1.合理性原则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既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同时也要保证教学创新能够在合理范围内,只有在学生能够接受以及符合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学创新达到合理性要求。

2.科学性原则

为了提高教学创新的科学性,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应遵守相应的教学规则,使教学过程满足科学性要求,使教学创新满足教学过程的现实需求。

3.适度性原则

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既不能冒进,也不能停滞不前,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接受程度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创新。

二、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积极开展情境教学

考虑到幼儿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只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中,积极开展情境教学是重要措施。

1.根据幼儿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基于幼儿的特点,在情境教学中,应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教学,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降低语言教学难度,使幼儿对语言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2.在活动中模拟特殊情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模拟多个幼儿熟悉的情境,让幼儿从熟悉身边事开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言教学中,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模拟生活场景,锻炼幼儿的沟通能力

除了要模拟特殊情境之外,教师还要模拟生活场景,让幼儿注意总结生活和体验生活,并在生活场景中锻炼幼儿的沟通能力,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得到全面提升,进而满足语言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积极开展分组教学

考虑到幼儿园幼儿的特点以及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分组教学是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语言基础分层若干小组进行分组教学。

1.了解幼儿特点和语言基础

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语言基础不尽相同,要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语言基础,为分组教学提供完善的信息保证。

2.根据幼儿特点和语言基础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在了解了幼儿的特点和语言基础以后,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将特点和语言基础相近的幼儿分到同一学习小组,并采取差异化教学,提高分组教学的整体效果,满足幼儿园语言教学需要。

3.针对不同小组开展有针对性的语言教学

分组之后,要正确考虑小组内学生的特点和语言基础,在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应区别对待,做到每个小组编制单独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提高小组教学的整体质量。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结合当前幼儿园语言教学实际,要想做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除了要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之外,还要积极开展情境教学和分组教学,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能够取得实效,最终达到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文.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2]郭建军.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重庆:西南大学,2014.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C语言 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11

C语言是目前应用比较广的一门语言,它的功能强大 ,应用面广,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低级语言的很多特点,所以受到很多的计算机编程人员的喜爱和使用。但同时由于C语言涉及的概念较复杂,规则繁多,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感到有一定的困难,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只要有这个心理产生,那么想学好它就非常的困难了。所以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1 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在C语言中的应用

所谓的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媒体,师生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这是一种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也要求老师在案例的选择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 不可过于简单但也不可过难

过于简单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浮躁心理。他们会认为C语言是一门很容易学习的课程,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引起充分的重视,而随着C语言学习的深入,知识会越来越难,由于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所以当学生想学习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有很多的知识已经不会了,这时已经有一些晚了。但也不可过于深奥,如果你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一种我什么也不会,我怎么学习也学不好它了,那么他们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就不会再喜欢学习C语言了。那么怎么才是得当呢?这既要看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看学生的兴趣程度,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内容。下面笔者举一个例子,当讲到if语句的时候,一般是先和学生讨论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用如果和那么来表达,这时学生会举出很多的例子。当学生把例子举过之后,笔者就会说,我们学习编程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既然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这样的语句,那么在C语言中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时笔者会对学生说在C语言中是用if完成的,然后选一个学生在举例中的具体实例,逐一引出C语言if的语法结构。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了解if语句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同时让学生知道C语言与现实世界是如何联系起来的。然后再留几个问题,比如:任意输入三个数,找出其中最大数和最小数;编程计算现在依据重量不同,快递收费多少;任意输入一个人的某科成绩,输出他的等级等等的问题。最好是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比较实用的例子,不是空洞地让学生完成某个题目。

1.2 注重案例引导的作用

选取的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针对性还要强。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互相之间可以讨论,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感。

2 多次讲解,步步深入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C语言概念复杂,规则繁多,学习起来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求老师对一个知识点不是只让学生听懂就可以了,而是让他们会做,我们都知道熟才能生巧,如果一个学生对知识点不熟悉,那肯定是不行的。但要做到熟悉就要不断练习,这就要求老师要不间断地带领学生进行各个知识点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老师要知道课堂的时间还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我校为学生提供了虚拟工作室、虚拟就业室、实际动手大赛、作品展等一系列的活动。这为学生能自己动手,熟练知识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由于C语言自身的特点,所以要求老师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不可以急于求成,要注重引导工作,做到循序渐进。

3 充分注重实践课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课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实践课中笔者主要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3.1 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上机前的准备

老师在每次上机前都要为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下必须先自己把代码写出来,这样上机的时候只是进行调试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检查自己的想法。同时让学生知道,有的时候你想的和你做的并不一样,要求你必须自己亲自动手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对程序进行改错,这既是锻炼过程,同时也是让他们熟练知识点的过程,只有自己解决的问题,学生才能印象深刻。当把问题解决之后,学生也会非常高兴,比老师讲多少次都强。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他学习的积极性。

3.2 上机中老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上机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当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当然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老师,作为一名老师,你是不是看到问题后,就是帮助学生调试通过呢?笔者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帮助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还是不能独立解决。主要是因为,你作为老师虽然帮助他解决了问题,但其实学生有可能还是不会这个知识点。所以要求老师,当学生向你求助的时候,不要急于为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和他讨论一下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让他说出解决的办法,让他自己解决。这样重复几次之后,笔者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很大提高。

3.3 下机的总结工作

有一句话说的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当一次上机课结束之后,作为一名老师,现在他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一定要及时总结这次上机的知识点以及同学们取得的成绩。哪怕学生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作为一名老师,也不要吝啬自己表扬的话语,一定要及时表扬及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这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在上机时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及时改正。

以上是笔者多年的经验,有许多问题仍在探索之中,希望可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曾雪璐.CS教学法的探究与应用[J].文学教育,2009,(8).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所谓“积木式”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将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分解为较小的知识点,当理解和掌握小知识点后,再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像儿童在玩积木游戏一样,将许多块积木按一定的顺序和形式结合在一起,搭成一座宏伟的建筑。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复杂问题的解决就分解为两个步骤:一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并逐个解决;二是将已解决的各个问题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以QBASIC语言中的文本作图为例,阐述“积木式”教学方法在该问题中的应用。

文本图形主要是指比较规则的线性图形,即光标的起始位置和每行文本中符号的数目呈现线性变化规律。在这样的文本作图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每行文本起始位置的确定;二是每行文本数目的确定。对于每行符号起始位置不变而数目线性变化的图形或者每行符号数目不变而起始位置线性变化的图形,可以用目测观察的方法,直接确定上述两个问题中的具体参数,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线性图形,就要通过一定的公式来确定,这个公式可以概括为:Y=KX+B。

一、文本起始位置的确定

当文本起始位置呈线性变化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解决:用两个不同行的各项参数作为上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已知条件,列出两个方程,求出K值和B值,最终确定线性方程式。

例1:

在这个图形中,每行的起始位置公式均为Y=KX+B。其中,X为行号,K为斜率,B为截距,Y为光标的起始位置。可列出三个方程,取其中的第一和第三两个方程:

求得K值为1,B值为0,因此可得到光标的起始位置方程为:Y=X。

在这个图形中,仍然可以用Y=KX+B这个公式确定光标的起始位置,但与例1中不同的是,光标变化的线性方程应该有两个,因为光标起始位置的变化趋势很显然并不统一,而是关于X轴对称,所以在列式计算时,应该列出两组二元一次方程组,而X值的变化范围也应该是对称的,即可设为从-3—+3:

7=K1·(-3)+B1?摇?摇?摇(1) 1=K2·0+B2?摇?摇?摇(1)

1=K1·0+B1?摇?摇?摇 (2) 7=K2·3+B2?摇?摇?摇(2)

解这两个方程组可得两组K值和B值分别为:K1=-2,B1=1;K2=2,B2=1。两个方程分别是:Y1=-2X+1;Y2=2X+1。根据这两个方程中X的取值范围可以得出:K·X总为非负数。因此,结合上述情况,可以用函数ABS()来调节正负号,因此这个图形的光标起始位置可以归纳为:Y=2*ABS(X)+1。

上述两个图形基本概括了线性作图中的所用情况,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线性作图,都离不开这样两大类型,即单向线性变化和对称线性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只是在符号上有较小的变化。

二、每行中符号数的变化

与光标起始位置相似,符号数的变化离不开两大类型:一是单向线性变化,二是对称线性变化。单向线性变化中分为单向增加和单向减少,此时,可以将符号数的变化看成是一个等差数列,趋势相似,而步长不同。步长的不同,主要体现在K值的变化,趋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K值的符号:增加的趋势下,K值为正;否则为负。对称线性变化的算法与例2中基本一致,只在具体问题中有数值上的变化。最终也可以得到一个类似于Y=KX+B的一个公式来反映符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