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营商环境的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0 引言
在我国金融环境对外开放的发展背景下,对国内经济市场有着巨大影响,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本文就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立审计公告制度、信息化辅助审计等有效措施,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适应当今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
1 金融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审计的影响
1.1 商业银行业务推新较快 在国际金融环境下,企业海外融资环境较好,我国在金融格局中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金融环境变化为我国经济市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为了顺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会不断推出更多、更新的业务,如网上银行、收付款、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买卖政府债券等。由于国家在这方面的法规制度较为落后,造成无法有效的控制新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审计负担。同时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难以适应新业务的审计要求。
1.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突出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结算类中间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等,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大大超过了表内业务收入。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少、水平低、手段单一,这就使得商业银行主要收入仍然集中在资产负债等传统领域。在金融环境的变化下,商业银行逐渐向成本低、风险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日渐突出的同时,忽略了其具有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潜在风险,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增加了审计机关对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难度。
1.3 商业银行开发国际业务速度较快 随着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向自由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开始打开国门,融入到国际金融体系中,使得商业银行开发新业务的特征逐渐呈现外向化、国际化趋势,使得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审计工作更加突出。为了顺应金融全球化,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存贷款的基础上,加大了开发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力度,对中间金融业务和国际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开发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为发展外币业务,往往存在一种只追求业务量的扩张而不重规范的现象,使得外币业务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这不仅给银行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还给不法分子套取银行资金提供了“机会”。
2 在金融环境变化下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出现的问题,必须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建立有效的审计管理监督制度,与时俱进,顺应金融全球化商业银行审计模式的需求。
2.1 建立审计公告制度 政府相关审计部门应该半年或者一年对商业银行审计的重点和目标,提高商业银行对国家审计重点和标准的认识程度,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国家审计机构可以不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抽查,对发现的审计问题要及时处理,并进行严厉的处罚。每年全国性审计中发生问题以及常见问题和行业性违纪的行为,必须予以公告,给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2.2 实施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审计 为了改善商业银行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管理制度。首先需要成立由领导直接推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并得到各级管理层的支持,从而促进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同时要明确目标,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加强整体意识,促进各方面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以此获得全体员工的支持。其次要全面贯彻落实责任制,使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另外由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管理、监督、检查与评价,提高单位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完善信贷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还降低了银行审计工作的难度。
2.3 信息化辅助审计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金融环境的变化下,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善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商业银行可以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用于对各项工作情况的分析,当然要降低计算机编程功能的难度,使其能与普通审计人员的技术和思路相对应。另外,利用信息技术与程序可以对各类业务进行模拟分析,提高银行新业务应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对审计机构在计算机数据上的交流工作,促进审计机构能较好的融入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软件中,在提高银行审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不仅有利于审计机构对银行业务审计的方便性和有效性,还能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弥补审计业务上的缺陷。
3 结束语
在金融市场逐渐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审计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然后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与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商业银行审计模式、制度与内容,加强管理监督,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行信息化审计,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促进审计工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秀平.我国金融结构变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D].湖北大学,2011.
[2]杨国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先讲一个故事。一位游泳冠军和朋友到海边玩。他发现在离岸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块大礁石,他突然迸发出想要游到那儿征服那块礁石的想法。于是经过多次努力,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小时,他终于站上了那块高大的礁石。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当他向岸边的朋友振臂高呼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和满足感,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了朋友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可没高兴多久,他便发现海水似乎一点点退去,水下的一些礁石也露了出来。又过了一会儿,他目瞪口呆地看到一条小路出现在大礁石与海岸中间,而他的朋友正背着手,微笑着向他走来。
与这位游泳冠军一样,其实人们在很多时候是被自己的思维模式限制,无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希望用自己既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再举一例。对许多传统商而言,经营公司只需做好三件事:一是选好地址多开店。二是派自己的亲戚看好仓库大门,别把货弄丢了。三是订货会时跟经销商多喝点酒,好让大家多下订单。这“三板斧”的确让许多商淘到了第一桶金,于是他们误以为这就是公司经营的“金科玉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逐渐发生变化。但每当有人对新环境下仍维持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提出质疑时,他们就会理直气壮地说:“你懂什么,我当年就是这么起家的。”这时的商其实跟那位游泳冠军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没有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总想抱着老方法解决新问题。这种行为被称作 “路径依赖”。实际上,任何一种被事实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因为适应和满足了当时客观环境的需求。而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还妄想用旧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就相当于“三伏天卖棉袄,三九天卖旗袍”,只能是生意惨淡,亏血本也不奇怪。
近年的市场环境与前些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店成本越来越高,街铺租金打着滚上涨,开家新店挣的钱大部分都交了房租。让亲戚看仓库,货是没丢,可库存数据统计却不准确。门店旺季卖脱销的商品想到仓库补货,仓库管理员看了一圈没找到就说没货,而换季后又从库房的某个角落里翻出一堆之前的畅销品,结果畅销品变滞销品,最终只能低价倾销。订货会上,传统商觉得只要把货交到经销商手里,自己收到钱后就万事大吉,至于经销商的销售业绩,自己能帮他们做哪些指导和服务,那些都是“浮云”。市场环境好时,这样做看起来问题不大,但当市场趋冷时,由于经销商在订货和销售环节缺乏专业指导,导致大量库存积压,这就导致就算你跟他喝绝世好酒,他也不敢再订货了。
因此,无论是商、经销商还是企业的负责人,在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时,一定要能够敏锐地感受到种种变化,并且深刻理解这种变化会给自己的企业带来哪些影响。要根据市场变化趋势主动调整经营思路,由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跟着感觉走的盲目型发展向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的稳健型发展转变。企业要想进一步提升运营能力,首先就要从跳出路径依赖,打破惯 有的思想禁锢开始。
关键词:市场营销 新环境 营销创新
一、市场营销面临的新环境
市场营销工作是通过各种手段满足和发掘客户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过程。市场营销面临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几个基本方面。就我国的市场营销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形成市场营销新环境的主要因素产生于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因素直接促成了市场营销环境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形态,市场营销的新环境主要表现于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经济新环境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蓬勃发展,我国市场营销工作面临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于企业生产、个人消费、政府支出和国际贸易产生的进出口行为等基本方面。
首先,就企业的生产行为而言。企业的生产过程已经逐步形成了在既定预算约束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的生产者行为决策模式,以往政府过度干预和国有资本分布范围过广而形成的企业非理性经营的状况已经逐步消失。市场营销过程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已经逐步正常化、正规化。其次,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言,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能力已经逐步提高,有效需求日益增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的逐步增长,已经带来了消费者的消费愿望和消费层次的逐步提高,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再次,就政府购买支出而言。伴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政府的公共开支已经逐步受到更多的监督和制约,预算开支的落实过程已经正在逐步公开化和透明化。对政府购买行为提品的企业,也需要调整以往的市场营销模式,以市场化、透明化的市场营销机制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发生的改变。最后,就进出口市场而言,进口产品的大量存在已经对我国的民族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国内可销售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已经逐步增加,进口替代产品的存在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产生了严重的挑战。但与此同时,由于国外市场的逐步开放,市场营销过程中可以选择的市场已经逐步扩大,市场营销环节所面临的各种需求也将更加多样。
(二)社会新环境
社会新环境主要体现于居民在进行消费选择时所呈现的集体性心态特征。在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生态环保意识已经逐步成为居民进行购买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首先表现为居民对产品环保功能的追寻和购买过程的信息化、便捷化的要求,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居民已经逐步寻求使用绿色产品和环保产品,以响应绿色消费和保护环境的政策号召。同时,供销双方进行的电子化交易和电子商务结算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趋势。
以上的各种新的环境的产生对市场营销的形式、手段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各种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二、营销创新策略分析
市场营销策略的基本内容是价格、产品、分销和促销等基本方面。进行市场营销的全面创新应当从上述这些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创新
以往的企业生产经营策略当中,都以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实现降低产品价格、降低生产成本和实现规模经济的目的。但由于这种经营方式可能带来的产品差别化逐步降低,大量可替代产品增加而出现的替代效应的产生,大量竞争者涌入市场逐步降低产品价格,企业的生产经营将面临盈利空间逐步降低的危险。
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需要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将大量生产同种产品并保持价格水平同市场价格相关联变动的生产经营决策行为,逐步调整为生产有差别的产品并形成一定的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并根据不同的消费市场进行价格策略的制定。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不应当再接受产品差异程度较小时必须接受的既定价格,而应当采用相对灵活的价格策略。
同时,应当将市场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进行有机结合。根据经济学当中的厂商行为理论的相关内容,将产品的差别化和厂商对市场中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加强新科技和新产品的研发,加强产品本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实现企业对自身产品的价格控制的能力。
(二)分销策略和分销策略创新
市场分销策略主要针对市场营销过程当中的分销渠道。市场营销渠道包括产品的生产商、中间商和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产品分销策略的创新应当集中于产品的中间商这一环节进行。在以往的市场分销过程当中,往往采用各种中间商和商作为产品销售的者,并将商品的所有权直接转移给分销商和商。这一市场营销模式,直接造成企业的产品价格因交易成本的存在而走高,从而削弱厂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新环境下,应当大胆开拓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企业电子商务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将产品信息向客户进行沟通的环节。电子商务侧重于交易双方通过电子手段进行不谋面的交易层面,进行电子商务模式的市场销售,需要企业建立比较完备且具有一定防范风险能力的电子营销团队,将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而准确的公布,并适时的通过电子手段进行对产品的推销。电子营销过程同时能够解决市场营销过程中,分销层级过多和推销手段单一的问题。
同时,在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时,应当在市场推销过程当中侧重绿色营销、生态产品营销等营销模式的应用。将自己的产品在已有的绿色生产和清洁运输的基础之上,采用直接推销的手段进行绿色产品的直接销售,满足社会公众当中逐步增强的环保要求。
最后,企业应当逐步建立更加完整的市场营销系统,将企业的市场销售决策进行有力的贯彻。市场营销系统应当包括市场价格走势分析系统、产品开发研究系统、电子商务开发和运营系统,以及社会公众心理研究系统等子系统。建成这样的整体营销系统,可以使市场营销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环境、新问题在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夏国芬.试论市场营销战略发展新趋势[J].经济师,2010(7)
[关键词] 化工企业 生产资料供货商 评价指标体系
一、生产资料供货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由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CIMS-SCM课题组2007年的一次调查统计数据可知:目前我国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98.5%的企业考虑了这个标准,这与国际上重视质量的趋势一致;其次是价格,92.1%的企业考虑了这个标准;69.7%的企业考虑了交货提前期;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也是企业考虑的因素之一。从调查数据及通过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交谈中发现,我国企业评价选择供应商时存在较多问题: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观的成分过多,有时往往根据供应商的印象而确定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选择中还存在一些个人的成分;供应商选择的标准不全面,目前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供应商做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为:
1.系统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发展前景和以往情况。2.简明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必须适宜,亦即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有一定的科学性。3.稳定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还应该考虑到易与国内其他指标体系相比较。4.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
二、生产资料供货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依据ABC和CVA分类库存管理技术的思想,笔者认为应该严格地将化工企业生产资料分为战略生产资料、重要生产资料、瓶颈生产资料和一般生产资料为四大类物资进行供货商选择和管理。其中对于建立战略生产资料、重要生产资料供货商选择方案,笔者认为应注意一下。
在具体的供应商评价指标筛选中,按照化工企业的现状应该从使供应链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按照指标的设计原则,具体从技术水平、经营能力、服务水平、经营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指标如下:技术水平指标:包括技术参数、产品的质量、产品可靠性。产品的技术参数是一定性变量,采用技术人员评分法度量;产品质量通过合格率来度量;可靠性通过合格产品的故障率来衡量。
经营能力指标:含协作能力、发展能力、供应能力三个方面。协作能力是一项综合指标可由多项指标反映;发展能力可以由企业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净值变化、培训费用比例等具体指标来衡量;供应能力主要是指企业是否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
服务水平指标:包含提前期、价格、售后服务等。前两项为定量指标可通过实际数据具体度量;售后服务可以通过用户的评价测出。
经营环境指标: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技术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如果企业的经营大环境基本一致时,可以不考虑该项,但当经营环境差异很大时应考虑此项。
三、生产资料供货商选择的方案
化工企业生产资料供货商的选择依据是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源自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客观合理的评价。在制定供货商选择选择方案的时候必需依据不同的生产资料在企业生产和发展中的地位,以及该种物资在市场上可获取的复杂程度来决策。下面将详细描述产资料供货商选择的过程:
步骤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需求、必要性)。有需求才有必要。建立基于信任、合作、开放流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到针对哪些产品市场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同时分析现有供应商的现状,分析、总结企业的存在的问题。
步骤2:建立供应商选择目标。企业必须确定供应商评价程序如何实施,信息流程如何,谁负责,而且必须建立实质性,实际的目标。其中降低成本是主要目标之一。
步骤3:建立供应商评价标谁。供应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企业本身和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属性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结构有序组成的集合。不同行业、企业、产品需求、不同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应是不一样的。但不外乎都涉及到供应商的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方面可影响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方面。
步骤4:建立评价小组。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小组以控制和实施供应商评价。评价小组必须同时得到制造商企业和供应商企业最高领导层的支持。
步骤5:供应商参与。一旦企业决定实施供应商评价,评价小组必须与初步选定的供应商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
步骤6:评价供应商。评价供应商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等全方面的信息。在收集供应商信息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供应商的评价。
步骤7:实施供应合作关系。在实施供应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市场需求将不断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修改供应商评价标准,或重新开始供应商评价选择。在重新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给予旧供应商以足够的时间适应变化。
参考文献:
1.联营制的本质
零售商原本作为顾客的购买,除了通过商品流通服务盈利外,还要承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风险。但是近20年以来,为了回避这种风险,我国大部分百货店基本采用了联营制的经营模式并逐渐成为了一种商业习惯和制度。与现代欧美百货店在“买手承担风险(Caveat emptor)”交易原则下自担风险,自主经营商品的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百货店的联营制是以回避经营风险为前提,采用招商方式吸引著名品牌商和商等入店经营,并通过保底倒扣抽成而盈利的经营模式。
中国百货店联营制的本质是不承担商品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任何风险。通常在自主经营环境下,商品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商品风险和商品保管风险。商品风险主要指商品随市场变化、消费者需求变化和季节变化所产生的商品价值的降低,而不得不采取减价销售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商品保管风险是指采购的商品在库存保管中发生商品丢失、污损、毁坏而不能销售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因此,为了回避和消化百货店自主经营商品带来的这些风险,奥特莱斯等品牌折扣店业态才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我国百货店联营制的本质是在商品经营中既不承担商品采购和销售风险,也不承担商品保管风险,而把所有风险转嫁给品牌商和供应商的一种营销模式。由于商品经营风险总伴随着较高的利润,因此不承担任何商品经营风险的联营制也注定会成为一种收益非常低的盈利模式。
2.联营制的演化过程
联营制这种中国百货店独特的经营模式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20世纪初,当百货店这种产生于欧洲的新兴业态传入上海等中国大都市之时,其大规模店铺形态,巨大的销售额,众多的商品种类,以商品部门为单位的采购、管理、销售的经营方式,提供细致的对面服务等业态特征并没有发生特别的变化。据上海地方志记载,1917年开业的先施百货店,以及之后开业的永安百货,新新百货、大新百货等中国百货店的先驱公司在经营方式上或通过洋行,或通过海外的采购据点,经销西洋或东洋的化妆品和日用杂货,并做到货到银货两清。这种最具有普遍意义和通用的经营方式只是在解放后的1956年之后才发生变化。
1956年之后在“统购统销”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中国的百货店与其他流通机构一样,在国家的严格管控下,其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长达近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百货店主要不是承担商品的经营功能,而更多的是单纯承担国家计划下的商品分配功能。因此可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百货店难以蓄积自主经营商品的知识和技能,甚至难以形成完整的商品经营观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我国国营商业企业政企不分、经营效率低下的状况,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批转商业部关于当前城市商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的通知》,开始启动了对商业体制的改革。商业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将当时的国营商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此之后,各级商业行政部门陆续将经营、计划、财务、物价、人事、工资、奖励等权下放给所属企业。在当时流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大多数国营百货店曾尝试走自主经营之路,但是在既缺少自主经营的商品知识和技能,又缺乏自有资金的状况下,百货店难以组织丰富的商品以满足日益高涨的消费需要。因此,当时许多百货店作为自营方式的一种补充,开始引入引厂进店和出租柜台的经营方式,以弥补自身资金短缺造成的商品不足。1984年北京市西单商场和王府井百货大楼率先实行“引厂进店”的经营方式,并取得了明显的经营效果。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百货店业引营方式开始,到2000年后的发展为一个普遍而复杂的联营制度,期间经历了一个不断的演化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都市国营百货店采用“引厂入店”的同时,由于当时制造商品牌的稀少和产能的不足,百货店的所谓“引厂入店”往往被各种形式的出租柜台所取代。但是由于当时百货店对个体工商户出租柜台的监管缺失,很快导致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并由此引发了消费者对百货店强烈的不满,并发展为社会问题。为此,1993年当时的商业部特地颁发了《国有大中型零售商店引厂进店管理暂行办法》,对商店“引厂进店”行为加以规范。该办法规定,引厂进店必须实行商品由商店统一进、销、存管理,统一收款,统一销售凭证,统一纳税,统一管理解决消费者投诉并承担责任。商业部的《暂行办法》虽然力图将引厂入店和出租柜台为主的联营方式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是将零散的联营形式发展为一套完整的经营制度主要还出自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兴品牌百货店的崛起。.是开始在流通领域推进对外开放。1992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百货店燕莎友谊商城在北京开业。之后,马来西亚资本的百盛、日本的伊势丹和八佰伴,以及台湾的太平洋百货、香港的新世界等相继在我国大陆的大城市开店。这些百货店以其豪华的设施、高档时尚的商品、优质的服务和高端的价格,以迎合刚开始富裕起来的消费阶层。随后,北京的赛特、当代商城、中友等一批国内资本的品牌百货店陆续开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连大商、广百、王府井百货、上海百联、西单商场等传统国营百货商场通过卖场改造也开始向品牌百货店转化。
品牌百货店的主要经营特征是几乎完全放弃传统的自营方式,采取与品牌生产商或商联营的方式从事经营。其盈利模式也由传统的商品购销差价,转而通过与品牌商签订“保底倒扣”协议,根据品牌商的销售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提成作为自己的收益。“保底倒扣”是百货店联营制的核心,其制度设计有以下几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构成。百货店的销售提成,即所谓的“倒扣”是以“保底”为前提的。首先百货店方以店铺运营成本和盈利为基础核算品牌商的最低销售额和提成比例。如果品牌商没有达到最低销售额则自行补齐,以保证百货店基本运行费用和利润的实现。在“保底”的前提下,为了确保销售数据的准确,百货店均采取统一收银的方式,使日常销售数据在POS系统中得以真实体现,并据此分析各品牌商的经营状况,对品牌商进行定期的清理和调整。联营制中的“保底倒扣”是以追求销售额的最大化为前提。由于品牌商的销售额越高,才能使百货店在倒扣提成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百货店方就把商品促销看做维系经营发展的最大任务。通过以上品牌百货店精巧的制度设计,联营制从20世纪80年代国营百货店的一种销售方式,发展为一种经营制度,并在中国零售业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2000年之后,随着先期经营成功品牌百货店的管理输出和分店的扩张,联营制迅速成为中国百货店的主要经营方式。与此同时,伴随着连大卖场、综合超市、家电量贩店、便利店等新兴连锁业态的发展,联营制跨越百货店业态的界限,开始向其他业态渗透并不断发展为多种形态。其中,以联营制为基础结合入场费制度的经营模式,已成为我国大型连锁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营方式。
3.联营制成立的原因
联营制在我国百货店业态的确立,是在1990年代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下由百货店、品牌商和消费者三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
(1)百货店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商业体制改革的环境下,联营这种既不占用资金,又可以转嫁风险,同时又可以削减劳动力成本的经营方式,一经出现就被缺少自主经营的知识和技能,又缺乏资金,特别是长期被人员臃肿所困扰的国有百货商场的欢迎和接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百货店的先天不足为联营制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其次,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以亚洲系为主的外资品牌百货店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出于低成本、低风险扩张的战略考虑,这些亚洲系百货店在引入品牌百货店业态形式的同时,在吸收了日本百货店的“委托销售制”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将联营形式制度化。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家乐福为了实现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低成本扩张和发挥竞争优势,开始把在发展中国家确立起的“进场费”制度引入国内。当时在国内零售业一片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鼓噪下,联营制和进场费制度都从外资身上找到了合理性的依据,并直接推动其在零售业的普及和发展。
第三,1993年,当时商业部颁发的《国有大中型零售商店引厂进店管理暂行办法》,对引厂进店”的联营形式加以规范,这在政府层面和政策上表明了对联营制的肯定和支持。
(2)品牌商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随着我国市场由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以及消费的升级,市场的优势地位开始由生产商向零售商倾斜。在此背景下,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一些品牌生产商也非常乐意通过联营的方式进入零售终端。
其次,在联营制条件下,由于商品的所有权、定价权、供给的调节权、卖场管理权等都掌握在生产商和商手中,再加上其经营弱项的商品促销由百货店实施,对于大部分品牌商来说,联营制是一种低风险有较高收益的制度,因此受到品牌商的欢迎。
第三,在实践中,大多数生产商和商认识到,联营制对于他们最大的获益在于,通过联营制进入品牌百货店是一种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最佳捷径。
3.消费者方面的原因
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我国百货店的联营制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种经营制度受到了当时消费者的支持。首先,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由于联营制可以使消费者买到更丰富的商品。其次,由于许多知名品牌汇集于卖场,便于消费者对商品的比较和挑选。第三、由于联营制使品牌商可以自发的调节商品结构,使消费者能及时买到最时尚的流行商品。第四、由于品牌商在卖场派遣自己的促销员,使顾客对商品的功能和性能有较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品牌百货店一流的购物环境、优质的服务,使品牌百货店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得以快速发展。
二、联营制的风险博弈和形成机制
1.百货店经营风险的回避和经营功能的放弃
百货店把经营风险转嫁给品牌制造商或商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百货店商品经营的去功能化的过程。在不承担经营商品风险的前提下,联营制使百货店的经营功能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商品经营功能的丧失
在“联营制”的经营模式下,百货店首先丧失了自主商品计划、开发、采购等零售经营的核心能力,具体表现为,商品价格支配权和卖场支配权的丧失,直接为顾客的服务权的丧失,满足和调节顾客需求能力的丧失,与供生产商和商的优势地位的丧失,并最终丧失了百货店的个性。
(2)百货店组织功能的异化
在商品经营功能放弃后,百货店的经营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异化。首先是经营功能的异化。在放弃了核心的商品经营后,百货店的经营职能更多的是强化经营定位、招商与品牌管理(遴选目标品牌并与供货商进行有关扣率和合作条件的谈判 )、布局与商品设施管理、整体促销管理、销售信息管理和服务管理等。
其次是组织功能的异化。由于百货店放弃了自主经营商品的权利,因此也就自然放弃了商品计划人员、商品采购(买手)人员和直接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售货人员。组织职能更多的转为强化对卖场商和促销员的管理,而弱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培训。
第三是服务功能的异化。在直接与顾客接触的售货人员的放弃后,百货店开始由直接服务顾客转为间接服务顾客。由于售货人员是商派遣的,因此百货店通过与顾客的直接接触收集顾客需求信息,以满足顾客需求的功能大大弱化,服务功能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
(3)百货店联营制的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模式
由于百货店放弃了自采商品差价以及通过降低成本,加速周转而盈利的经营方式,因此依靠品牌商的“保底倒扣”中的销售提成以及入场费、促销费等就成为了利润的主要来源。这种盈利模式主要取决于百货店的品牌知名度、知名品牌的聚合度、各品牌商销售额的提高和百货店促销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依靠百货店自身自主经营的调整,因此这也就注定了联营制百货店较低的毛利水平和盈利的不确定性。
当百货店从原本最主要的商品经营和现场服务中解脱出来之后,百货店通常采取三种策略维系发展。一种是升级策略,即为了追求销售额的进一步扩大,而采取对现有卖场的改造升级以吸引和凝聚顾客。其次是扩张策略,即利用现有品牌商资源加紧分店扩张和连锁化经营。第三是多元化经营策略,即利用较充裕的现金流从事地产、餐饮、酒店等经营,形成以百货店为核心走多元化集团的道路。
2.品牌商的风险回避和成本转嫁
(1)风险的回避
在百货店将商品经营风险转嫁给品牌生产商或商之后,握有商品所有权的品牌商通过建立了一套的灵活的经营机制来回避风险赢得更大的利益。
首先,拥有商品所有权和定价权的品牌商可以根据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以及竞争对手的状况灵活调节商品价格以确保利润。其次,通过自己的促销员与顾客的直接接触掌握顾客购买行为的变化和每一单品的销售动向,选择适当的商品、量、时间、地点、价格以满足顾客的需要。第三,通过这种产销联模式动蓄积起丰富的营销经验和技能,通过不断提高商品的企划、计划、开发、物流和库存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回避风险和。第四,面对百货店的不断提升的“返点”、入场费、促销费等不正当的费用,品牌生产商或商可以通过产销联动模式把百货店提出的各种费用追加的价格中去,从而隐蔽地把销售成本负担转嫁给消费者。
百货店的“联营制”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品牌生产商和商的经营模式。通过产销联动模式生产商和商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回避商品经营风险,更重要的在于能更有效地在市场中树立品牌形象。事实证明,联营制下的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模式是推动品牌生产商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司登、杉杉、九牧王、七匹狼、滕氏、维克多等一大批国内品牌生产商正是依托百货店的“联营制”从默默无闻的乡镇小厂,发展为国内知名品牌。
(2)成本的转嫁
以百货店的主力商品服装为例,与美国从制造商百货店消费者的流通渠道不同,我国服装的流通渠道大多要经历从品牌制造商品牌商百货店消费者的四个阶段。一般来讲,服装在进入品牌商阶段后,价格开始有了大幅度的飙升。其中的原因在于,品牌商在以2折~3折的价格从制造商那里进货后,要根据与百货店签订的“保底倒扣”协定将30%~40%的销售提成扣除,然后再加上促销员工资、进场费、促销费、物流成本、商品保管费、税金以及为疏通渠道的其他费用等等。然而成本并没有到此为止,品牌商还要考虑到服装由于促销的减价、尾货的减价以及所带来的相关费用。以上这些可预见的和非可预见的成本必须要追加到价格中去,商才能才能确保盈利。正是由于这种风险回避和成本的转嫁使品牌生产商和商在联营制中形成了低成本高收益的模式。
三、联营制导致百货店的衰落
1.百货店经营能力的丧失
(1)商品经营能力的丧失。中国百货店沉迷于联营制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经营的“去功能化”过程。长期以来,联营制导致中国百货店自主商品计划、开发、采购等零售核心商品经营能力正逐步丧失。由于百货店放弃了自主经营商品的功能,随之带来的是,与大品牌商的交易优势地位、价格支配权、卖场支配权的丧失。当百货店核心的商品经营能力丧失后,百货店也就从原本的商品经营者蜕变为商品经营的组织者,并进一步沦为商业地产者或物业管理者。
(2)服务功能和能力的退化。由于联营制下卖场的销售直接委托给厂家的促销员,因此造成顾客实际需求的基本信息完全掌握在品牌商手中。除了品牌商自发的调整商品结构以满足顾客需求外,百货店已基本失去了通过自主调整商品结构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3)严重的店铺同质化。由于一家品牌商要管理多家百货店的卖场,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百货店的个性丧失和高度同质化。高度的店铺同质化必然导致百货店间的价格竞争。由于联营制下百货店的核心任务是促销,因此频繁而花样百出的促销不仅加大品牌商的销售成本,造成零供矛盾的紧张,而且由于商品价值的降低,造成忠诚顾客的流失。
2.对联营制社会责任的质疑
近10年来,我国零售业的联营制问题已超过单纯的经营问题而发展为社会问题。
(1)联营制是造成“中国制造”二元流通结构的主要原因。
近20年以来,被冠以“中国制造”的服装、鞋帽、五金、家具、小家电等生活用品以物美价廉充斥发达国家的各种业态的商店。但是,这些代表高质量,低价格的中国制造商品却很少惠及到国内的消费者,形成了令人难以理解的中国制造商品的二元流通结构。造成中国制造的二元流通结构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零售商长期形成的经营模式和交易习惯。面对国内百货业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习惯于联营制的我国百货店难以通过大批量的采购实现价格的差异化,难以通过PB商品开发实现商品差异化,也难以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因此也更难以在承担起扩大内需的重任。
另外,随着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快速升值和我国与周边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零售业的全球采购已开始进入视野,如果我们不改变联营制的习惯,加强自采和商品开发的能力,中国零售业的商品国际化和店铺国际化就难以展开,目前自我封闭的中国零售业就难以有更大的发展。
(2)联营制推高商品价格
近年来,中国百货店商品的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其中主要表现为,欧美国家同样的奢饰品牌价格远低于国内市场而形成的价格差;在欧美国家“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远低于国内市场而形成的价格差;在国内市场地区品牌的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高端奢饰品牌而形成的价格差,这三种价格差形成了罕见的我国百货店同类商品的内外价格倒挂的现象。近年来国内经济学家从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流通结构、税收及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等不同的角度作出了分析。但是笔者认为,国内百货店现有的联营制盈利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昂流通成本才是直接推动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的原因所在。内外价格差的形成,一方面造成国内中产阶层大量的向海外流失,另一方面又抑制了国内的需求。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如同日元升值对日本百货店的打击一样,中国百货店业的发展将遇到严重的问题。
四、结论
在目前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急速扩大的环境下,如果说百货店联营制还有其生存空间的话,但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加快、国内零售市场国际竞争激化、人口老龄化、消费行为的变化等环境下,这种联营制的风险性和不可持续性已经显露出来。因此,面对新的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中国零售业转变增长方式走自主经营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