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商环境的背景

营商环境的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营商环境的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营商环境的背景

营商环境的背景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跨文化管理的定义,细致地阐述了跨文化管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并提出了跨越和超越跨文化管理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尤其是推出了最新的管理理念——文化智商CQ(cultural intelligence),这无疑对于跨文化管理人员和职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总是善于挑战极限,做人们以前不可能做的事情。跨文化管理在当下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贸易区域化加速的趋势下,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各种企业也在不断变换着他们的经营战略、管理模式及营销策略,等等。他们面对的文化不再是单一文化模式,而是来自多种不同的跨文化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合作经营。这样,企业内的各种文化模式难免时常发生碰撞,其激烈程度直接影响着该企业的兴衰与成败。加拿大著名教授凯林的研究表明:合资企业的失败率很高。在所有合资企业中,失败的比例占到30%-4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母国文化、母公司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差异。另有调查数据表明,大约82%的跨国公司失败是因跨文化管理失败而致。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3著名跨国公司因为多元企业文化管理不善而面临内部关系紧张。由此可见,跨文化管理不仅是我们学术界的研究重点,更是我国信誉好、实力强的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和跨国经营迅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它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活动的产物。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联盟,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使得国际商务交往范围更大,文化模式由一元转向多元。这样,文化差异与文化管理就成为热门话题与难点话题。这就要求跨国企业在异域文化中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员工用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而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解决文化冲突。

二、跨文化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多元的价值观念与信仰体系

跨国文化企业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决定其多元化价值观念和复杂的信仰体系,而这恰恰又反过来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需要和期望值。这一点不仅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使新的企业文化难以在短期内很快形成。退一步讲,即使新企业文化形成之后,企业员工也会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自身特有的多元化价值观念与信仰体系。换言之,在建立自己新的企业文化过程中,跨文化企业并不是消除原有的民族文化差异,而是在尊重和保留他们的前提之下,建立超越个体员工文化模式的全新共享文化。这样,他们难免相互影响和制约,相互渗透和干扰,从而对共享文化的条款理解和解释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和失误。

2.矛盾的行为方式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也会保留和存在着特征迥异的民族文化模式,他们的行为规范可能是互补的,也可能是矛盾的。这样,同样的要求与规定,不同的文化成员,执行方式可以不同,产生结果就相应不同。譬如说,沉默这一个文化现象,在有的民族文化中含义是理解与支持;另一种则表示漠不关心,而还有一种可能表示反对。如此,冲突就在所难免。

3.复杂的经营环境

相比较而言,单一文化模式企业环境比较单纯,企业员工之间不存在文化隔阂和价值观,以及政治、法律制度与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不仅企业文化容易形成,而且在管理决策和执行政策时容易达成共识。

相反,跨文化企业成员在管理目标、经营观念、管理风格等诸多方面则存在明显差异。就是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差异与困难仍然存在。这样,无形中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和冲突,使经营环境复杂化。所以,跨文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经营成本大增,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劳动力价格与原材料价格低廉的优势。可是又说回来,文化差异本身也为新观点、新方法之产生提供了可能,从而使企业更具有活力、创新性和竞争性。

三、跨文化管理的“跨越”与“超越”策略

跨文化管理的关键和目的是消解文化冲突,化解文化矛盾,进而使不同形态文化能够在同一企业中互相包容和理解、接纳与融合,又可以使企业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来自不同文化的所有员工均可接受的、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以便强化企业凝聚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若要加强跨国企业的文化管理,实现它的跨越与超越,须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着手:

1.增进和有效开展文化交流与沟通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亚非文化、欧美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不可否认的。因此,任何企图消除文化差异的思想和行为均属天真无知之体现,况且不可能。所以,首先必须接受诸类文化差异。他们互相接受须以互相理解为基础,而相互理解又只能通过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得以实现。由此可见,跨文化企业内部必须通过种种方式与方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员工的交流、沟通与切磋,促进相互理解,消除误会,达成一致和默契。

2.忽略文化差异,缓和文化差异

前者是指将跨国企业的全体员工看作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而将看点集中在事关企业生存的主要方面:如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技术改造等。勿庸置疑,这样对员工的满意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产生负面作用。后者是指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也就是建立各类员工所能接受的大致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企业文化。上面这两个方法只是诸文化在企业中相互融合的权宜之计,而跨文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互相融合的企业文化。

3.适应文化差异,利用文化差异

“适应”是指在设计企业组织机构、制定管理策略、确立激励政策时要考虑到员工的不同文化背景,认识、尊重并有效利用员工的不同态度及行为,此举可以提高员工满意程度,实现卓有成效的现代化管理。而“利用”是指利用不同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各种文化同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实现有机结合,并能为管理者所用。例如,国际名牌企业海尔采用了日本管理(团队竞争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

4.妥善处理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跨越策略的关系

跨国公司应当注意采取策略和智谋来解决不同国家公司文化差异问题,这样的策略有三种:(1)推行母国文化战略。这指的是在所有外国子公司推行与本国相同或近似的政策及管理策略。(2)本土文化策略。也就是说,采用子公司所在国的管理策略。当下,最流行的说法是国际思维、本土战术(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3)执行全球化策略。在公司里形成并推行其在世界各地通行的政策,并进而通过企业文化来强化这种共同管理策略。即使这样,也须因地制宜,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张瑞敏),居安思危、出奇制胜。

5.适当进行跨文化培训工作

目前,在跨国经营企业中,大多数只停留在对员工进行纯技术培训,而忽略了对员工特别是管理员工跨文化方面的培训。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有效防止文化冲突最基本、最有效手段。首先进行语言培训,以利于沟通。其次进行文化熏陶。而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最佳做法。通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进行文化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

在认识文化共性、人性共性、性别共性基础上,提高每个员工的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根据环境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准则建立共同经营观和公司文化,从而使每个员工都能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公司经营理念和宗旨自觉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子母公司结合也会更紧密,企业的跨国文化适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

6.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智商

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or CQ),是指一种能够从容应对国家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能力。首先由Christopher Earley和 Elaine Mosakowski提出,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2004年10月刊上。文化智商是一种能够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他们认为文化智商有三个来源:(1)大脑/认知的:完全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外国文化的信仰、习俗及禁忌,这种方法不是很有效。(2)身体/物质的:能够与外国友人、同事融洽相处,显示出你理解他们的文化。同时,你的行为风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你已经融入了他们的世界。(3)、心灵/情感的:调整适应一个新文化,意味着要克服许多障碍与挫折。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信仰它们,才能做到这一点。

尽管文化智商与情感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文化智商显然要进一步,它帮助我们把不同文化导致的人类行为从大众的普遍行为习惯和个人的特殊行为习惯中区别开来。文化智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愈加商业化环境里,管理人员必须要有驾驭不同文化的能力,要能够从容应对他们外国同事截然不同的习惯、手势、假定,等等。现在,外国文化随处可见,它不仅仅只出现在国家层面上,还出现在企业、职业中,以及其他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和外国人一起工作,不仅需要敏感性(sensitivity),还需要适应性(adaptivity)。那些在单一文化环境中的社交成功人士,却不一定具有这些能力和特征。他们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取得巨大成功。但往往正是他们最难以理解和接受外国文化,完全浸在自己的母体文化环境中,所以,当接触外国文化的时候,最容易显得格格不入。有时侯,与母体文化有一定脱离的人能够更容易采纳接受并不熟悉的宿主文化,如习俗、甚至于身体语言。他们以非常自然的方式来观察外国文化。因此很容易下意识地努力去适应它。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有效地培养员工的文化智商呢?根据Earley和 Mosakowski的观点,任何人只要比较敏觉、积极主动、有所准备,都能够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文化智商数。他们并且提出了培养和提高跨文化智商的六个建议,以资参考和采纳:(1)检验你的CQ之强项与弱项,由此找到一个出发点。(2)针对弱项选择对应的训练方法。(3)应用这些训练方法。(4)在自己的组织内部寻找异质文化环境。(5)积极进入这种文化环境。由强项出发,开始训练自己。(6)360度回顾评估。如有必要,加入新的训练内容。

综上所述,跨文化管理是当今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的必然产物,任何企业、公司、连锁店之类的经济实体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生存和拓展业务,跨文化知识必不可少,尤其对于跨文化管理者更是如此。全新的管理理念、务实灵活的经营策略、富有弹性活力的跨文化团队,是跨国公司和集团纵横驰骋全球的的三大法宝,而这些准则根基是团队员工的多样性、创新性、异质性和所向无敌的全球竞争性。

参考文献

[1]董泽之.企业跨文化管理初探[J].现代管理科学,2005,(1).

[2]彭迪云,等.现代跨国公司成长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管理[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3]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沈薇薇,张可.浅谈跨文化管理的几种策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3,(2).

[5]唐炎钊,陆玮.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及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5,(5).

[6]王帅,鲁浩,陈小毅.试论跨文化管理[J].江苏商论,2004,(6).

[7]姚建蜂.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04,(9).

营商环境的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环境变化 经营现状 竞争策略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加剧,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大幅震荡,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高位徘徊,导致全球性的物价上涨;在国内为防止由结构性通胀转为全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发展由偏快到过热,中央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国内钢材商也面临外部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的广东,本地钢材商更是面临环境变化的生死考验。本文希望从对广东钢材商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和经营现状分析,来提出广东钢材商相应的竞争策略。

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可分为总的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来分析:

1.总的环境变化

(1)政策环境:对高能耗、低附加值的钢材品种降低、取消出口退税政策甚至加征出口关税,从而使得出口减少,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至6月,我国钢坯及初锻件出口数量下跌97%,钢材出口数量下跌20.2%。从而增大了国内的供给;

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又不可避免的加大了钢材生产企业的技术和设备投入,从而增加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法》的颁布与实施使得出口加工制造企业的人力成本加大,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货币从紧政策的执行使得投资需求减少,房地产业萎靡,从而使得整体国内需求量增速回落,同时利率的提高也加重了资本密集型的钢铁企业的财务成本。

(2)经济环境: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使得国内制造业产品出口减少,PPI高企,焦炭、电力、运费大幅提价提高了钢铁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房市、股市的下跌又使得资金大量回流银行,需求受到抑制,钢材使用量大的房地产业和汽车业受到冲击,从而使得上述行业钢材需求增速回落,据统计到目前钢材产量增幅快于需求7个百分点。

(3)全球化环境:国际钢铁巨头并购风起云涌,2006年,世界钢铁产量排名第一的米塔尔集团与排名第二的安赛乐集团合并重组,形成一个横跨五大洲,产钢规模达1.2亿吨,占全球市场份额10%的钢铁巨头,2006年中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全年钢产量为4.19亿吨.国内钢铁行业排名第一的宝钢集团钢产量才超过3000万吨,2005年米塔尔集团收购湖南华菱管线,并购战火从国外烧到国内,再一次提醒中国钢企要走并购之路;同时作为钢厂主要原材料的铁矿石全球供应一直处于相对偏紧的状态,导致国际矿石价格近几年大幅上扬。而矿石市场又是完全寡头垄断市场,而且有加剧的倾向,中国对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高,国内钢铁业集中度低,导致谈判定价能力弱,矿石成本高企。

总之,总体环境的变化,使得市场供需环境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下游行业的不景气,导致钢厂不能光靠提价来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而是需要通过并购重组来做大规模;加强管理和营销整合、创新高附加值产品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下表为钢铁业A股上市公司总资产排名前十五的公司2005年~2007年度的毛利率情况统计,我们不难发现,钢厂的规模、钢厂自有的铁矿资源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产品创新决定了公司毛利率水平。

附表: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年报整理

2.行业环境

(1)供应商:(对钢材商来说,供应商就是钢材生产厂家)钢材生产厂家为了应对成本的上升和扩大规模经济效应,提升谈判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钢材厂商的兼并与重组势在必行,在这种形式下,国家制订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到2010年,我国要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落后炼钢产能5500万吨;钢铁冶金企业的数量要大幅减少,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国内钢企加快了兼并重组的步伐,鞍钢、本钢正加紧整合,武钢重组柳钢获得成功;宝钢与广钢、韶钢成立了广东钢铁集团公司;山东钢铁集团公司成立;河北钢铁集团公司成立。钢厂在大整合的背景下势必整合原来各钢厂的销售渠道,在成本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势必对营销体系进行调整,从而尽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用户最终采购价格,钢厂规模的扩大,必然提高对商的谈判能力。在这大整合的背景下,宝钢直接建厂,其他钢铁集团为了抢占广东市场,销售前移,自建渠道,这将挤压广东钢材商的生存空间。

(2)客户:制造业:广东的部分加工出口型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贷款利率上调、出口退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传统的中国制造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以加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大部分关停转移。即使还在经营的也是亏损的多,盈利的少。这种情况下,整体需求下降,同时因自身竞争力减弱也会改变对供应商的要求,由原来要求保证原材料稳定供应和产品质量稳定转变为价格、服务等方面,也就是钢材商要留住顾客,让她成为你的忠实顾客,就必须让客户获得更多的顾客让度价值。房地产业:房地产作为一个资金需求量非常大的行业,从银行借钱变得越来越难。开发商贷款首先出现紧张,然后从去年第四季度起,银行的按揭贷款也非常紧张。再加上美国次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08年房地产业面临缺钱和需求下降。而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后,对地产行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就前期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普通住房建筑安装过程中,建筑成本只占到最终房价两成左右,且其中钢材所占的比重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对钢材商的主要诉求由低价格变成了融资服务需求。

3.竞争环境

钢厂的整合势必对原有商整合,同时由于钢厂规模的扩大,钢厂也可以在广东本地组建营销中心,同时由于宝钢在广东建厂,为了抢占市场,让营销前移或许会成为其他大型钢铁集团的营销策略。宝钢的就地建厂,更好的缩短了和用户空间、时间以及情感距离,在这种大集团、本地营销的背景下,钢厂直销具有如下两点优势:厂家直销的价格优势,大公司大品牌的信誉保证。钢厂直销的劣势也显而易见,因为对客户情况不了解,导致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大公司的规范运作,运作的灵活性不能和商比拟,如货款账期、小批量定制等。而广东的客户因为自身采购的要求改变以及供需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如账期、定制加工、送货上门等。

商现状分析:广东钢材使用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但四分之三需从省外和国外调入。广东地区是中国钢材主要消费区,长期以来供需缺口每年达3,000多万吨,而原来分散的钢厂为了进入广东市场,如果自建渠道则因销售规模小而导致销售成本高,同时广东市场贸易价格都可能高于生产厂家本地销售价格,钢厂也就没有了自建渠道的动机,于是就寻找本地的商产品或和本地商共组合资公司,在这种模式下,厂家提供货源、账期,商承担的是交易、仓储、装卸、配送、信息、结算的功能,因为客户的诉求主要是保证稳定供应和质量稳定,而厂家主要的要求是做大产量和安全回收货款,同时市场需求大,各个商也相安无事,守着自己的那块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商通过简单的贸易过程就可以赚取可观的利润,因此也就没有为该流通环节注入流通以外的附加价值,基本上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但随着上游和下游环境的变化,原来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需求。

竞争策略选择:通过对以上环境变化和经营现状的分析,广东钢材商面临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如固守原有经营模式,其生存空间将受到上下游市场的挤压,从而导致发展艰难,有的企业可能生存都要受到挑战,虽然环境变化威胁到贸易企业的现有的经营模式,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钢厂的整合将带来商的整合,这样就可以对市场进行洗牌,使得大鱼有机会吃小鱼,钢厂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钢厂自身机制不灵活与客户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给了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钢材商在做竞争策略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供应商为了克服厂家直销的局限性,会选择有实力的商进行合作,从而更多的占有市场,钢厂在考虑选择合作伙伴时除了考虑原有合作关系等其他软性指标,硬性指标有以下三个:采购量、价格、付款方式;另根据市场营销学的顾客让度价值理论(顾客让度价值最高是指整体顾客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之间的差额部分。整体顾客价值是指顾客从给定产品和期望得到的全部利益,这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整体顾客成本则是顾客在购买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货币、时间、精力和精神成本。)顾客选择供应商要考虑以上八方面情况,综合供应商和客户考虑的共十一个因素,结合商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打造广东钢材商的竞争力:

(1)专业服务:从简单贸易转变为钢材深加工,建立钢材深加工中心。对钢材商而言,营销型深加工就是满足用户的相关的采购要求,是连接钢厂与最终用户的增值链。其流程是按照用户的要求,将钢材产品经过矫正、清理、剪切、冲压、等工序,并通过仓储、运输等物流过程,送达用户直接使用。因流程过程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使得整个流程环节效率高、成本低。这种方式也是世界发达国家钢材销售所普遍采用的模式,如美国瑞森公司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就是一个拥有30多个深加工中心的物流企业,其服务遍布整个美洲的大部分钢材用户;在日本,这样的钢材深加工配送中心也非常多;法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钢材深加工配送中心,为欧洲和世界的钢材用户服务。专业化服务可以为用户节约时间、精力和精神成本,增加产品的服务价值。

(2)金融服务:由于与上下游贸易付收货款的结算方式影响到公司的竞争优势,而钢材行业又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因此理顺资金链条又成为设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拓宽融资渠道,更多了解银行的金融产品成为商的必修功课,如深发行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就很适合钢材贸易流通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是针对核心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应收、预付和存货等不同贸易阶段,提供动产质押、提货权质押、保理和商业承兑票据保贴等服务,为成长型企业客户提供的满足其全方位融资需求的服务方案)。

(3)规模效应:因钢厂对商要求一定的采购量才能有包括返点让利和货款赊销等优惠政策,同时增大规模有利于提高和上游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并且只有做大规模才能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4)品牌:为了增加客户对公司的认同,提高客户获得的形象价值,同时更好得到银行和供应商支持,商要逐渐重视自己的商品牌的建立,如CIS识别系统的建立,管理的规范,诚信意识的提高等方面。

(5)信息化管理: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经营风险,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企业要在信息化上进行投入,如库存管理系统,网上订单,客户风险评估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结论与应用:综合以上分析,广东钢材贸易企业竞争策略可以表述于如下方程:Y=A1X1+A2X2+A3X3+A4X4+A5X5

其中Y代表公司竞争力,X1、X2、X3、X4、X5分别代表专业服务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公司规模、品牌影响力、信息化管理能力,A1、A2、A3、A4、A5代表各项竞争能力的权重,不同公司可以通过对本公司情况的分析,如资金实力,上下游关系,银行信用等,结合供应商考评的三个指标以及客户让渡价值的八个变量,找出公司的优势资源,从而根据已有优势资源,调整权重,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平台,同时在经营过程中,对公司权重占比小的竞争能力逐渐加强,从而提升公司总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A.希特等: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李业:营销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营商环境的背景范文第3篇

历史渊源

先秦秦汉时期,齐鲁的商品经济在全国一直居於领先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齐鲁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有关,又同工商管理政策相联。

齐鲁之地虽然很早就得以开发,但限於地处丘陵,沙质土壤,农业难以发展起来,而以桑麻、渔盐见长。这便有了齐地“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渔盐”,及鲁地“颇有桑麻之业”之说。至西汉司马迁时,齐鲁已出现经营百亩千亩桑麻的业主和以经营渔盐的业主越业越多,这就是最早的齐鲁商帮。

形成背景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当时齐国与鲁国地处交通要道,为商贾必经之地,这为商业的发展具备了重要条件。齐国建国之初,人民贫穷,国家不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弥补农业“少五”的不足,国家当局允许人民经商,从而使得商品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也为商鲁的形成创造了宽鬆的环境。同齐国相比,鲁国相对保守一些。由於封土面积较小,随着人口的繁衍增殖,至西汉时,人们为了生存,除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外,只得以经营工商业作为出路。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的邹、鲁“好贾趋利,甚於周人”的经商习俗。

先秦时期,齐国统治者多实行较为宽鬆的经商政策和发展商业的宽鬆环境,这样就为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鲁商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基础。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等记载,吕尚被封为齐侯,在治国时利用山东半岛自然资源的优势,不仅对男人,而且还劝妇女参与经商。经商的行业主要是鱼、盐、漆、布、帛等。

经商之道

鲁商的经商之道,最早形成於战国秦汉时期。齐鲁商人在长期的商业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主要包括预测分析、经营谋略、业务作风等较为完善的经营之道。

这些行之有效的经营方法,不仅为当世和後世的人们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提供了参考与指导,而且还为中国古代商业经营管理理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构成我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陶朱公范蠡在这方面则表现得更为出色。他不仅预见到市场上商“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变化趋势,使自己处於有利的位置,而且还预见到“居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定陶,为经商的好去处。故到此经营,取得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的经济效益。

营商环境的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经济;外贸企业;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59-0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外贸业务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额高达3万多亿美元,外贸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开速发展,同样也给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了更大的空间。但是在外贸业务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外贸企业的隐患在新经济背景下日渐凸显,如何化解新的外贸环境带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已经成为相关学者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新经济背景下外贸环境的变化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新经济的基本内涵是指用创新来引领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信息技术的成熟以及经济全球化。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立足于国内以及国际传统经济的基础之上,伴随着新经济模式的不断扩展,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变化客观上迫使外贸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具体分析如下:

(一)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产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对于外贸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电子商务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例如交流成本低廉、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外贸开展模式来讲,这种冲击所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并没有做好应用电子商务的准备,无论是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还存在巨大的不足,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建设方面难以满足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外贸的需要。考虑到电子商务本身的优点,未来电子商务在外贸领域运用范围还将不断拓展,如果外贸企业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那么必将会陷入业务上的困境,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竞争环境趋于差异化。近几年,我国外贸的增幅已经明显放缓,整个外贸行业的竞争呈现出更加激烈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外贸企业所采取的同质化竞争模式必然或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长期以来我国外贸企业在国家贸易领域树立竞争优势的根本就在于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所形成的价格优势,由此导致中国外贸企业的产品给人的印象就是质次价廉,伴随着消费者需求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种依靠价格进行出口竞争的外贸企业必然会被淘汰。事实上依靠价格优势生产同质化的产品所带来的利润率是极低的,利润率低导致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资金有限,而研发资金的投入不足又会直接导致企业进行差异化的经济实力不足,由此进入一个恶性的怪圈,难以应对外贸竞争差异化的趋势。

(三)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新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而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却不如人意,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外贸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年,外贸企业的短命现象如此普遍,其原因在于企业本身,外贸企业的管理者总是局限于短期的眼前利益,而对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举例而言,我国外贸企业的基本上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这一环节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任何外部的风吹草动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在产品价值链的利润丰厚的环节进行生产,尤其是应高注重品牌的建设,通过品牌的打造来减少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冲击。

二、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

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客观上要求企业进行战略转型以适应外贸环境。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另一方面是对于国家而言,毕竟长期以来外贸都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提升外贸企业竞争优势。战略转型的基本目的在于实现战略与外贸环境之间的匹配,外贸企业通过实施战略转型可以带来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在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战略一般都是对企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规划,没有战略的有效引导,外贸企业的发展很容易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出现偏差,进而威胁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确立。按照迈克•波特的竞争理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类,即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以及专业化战略,这三种战略模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外贸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二)开拓新的外贸市场。在整个外贸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必须要进行战略转型来开拓新的市场。我国的外贸市场主要依赖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发达经济体,这几个地区占到了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外贸市场的过度集中导致外贸风险被放大。尤其是在近几年来自美国、欧盟等贸易伙伴的逆差逐年攀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企业遭遇了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调查,这客观上要求国内的外贸企业开辟一些新的外贸市场,例如非洲、南美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这些新的外贸区域对于产品的需求是不同于以往的发达经济体的,这就迫使国内外贸企业进行适当的战略转型,以开发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增强我国外贸实力。外贸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外贸实力的增强依赖于外贸企业这个外贸行业的基本组织细胞。我国整个外贸出口基本上是由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构成,这种产品主要就是依靠的人工成本的低廉来构筑竞争优势。外贸企业的这种发展战略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伴随着国内人口红利期的趋近,中国既有可能陷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这迫切需要国内的外贸企业转变发展战略,通过改变既有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来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整体外贸实力,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对策

考虑到外贸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已经是必然选择,本文结合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期促进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顺利推进。

(一)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战略管理意识是外贸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前提条件,战略管理意识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战略管理转型的推进,很难想象没有正确的战略管理意识就能够促进战略管理转型的顺利推进。长期以来我国外贸企业都局限于加工贸易这一领域,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导致外贸企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是依然停留在小、弱、差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在外贸企业经营环境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的背景下外贸企业的管理者应进一步的强化战略管理意识,居安思危,树立长远的战略发展观念。强化外贸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一方面需要社会的有利引导,同时更需要外贸企业管理者的自力更生,通过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为外贸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意识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重视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战略转型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传统的外贸企业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不太重视,这导致其在企业的战略转型中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点。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外贸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外贸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物流、资金流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这三方面的资源(人、财、物)都可以归结为信息流,通过信息技术失误引进对这三种资源进行灵活的配置,将会给企业的战略的转变提供最基本的信息。举例而言,在外贸企业进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转变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来保证差异化的有效推进是一个难点。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本质上是创新,对于外贸企业来讲创新应服从以及服务于顾客的基本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快速的捕捉到客户的潜在需求变化,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完整的消费者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来实现创新方向的选择。

(三)基于价值链进行创新。传统外贸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间处于一个夹心的位置,即处于供应商以及零售商之间,在供应商以及零售商话语权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外贸企业的处境并不乐观,这就要求外贸企业根据自身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一般来讲一个产品最终达到消费者的手中需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即设计研发、加工生产、物流运输、零售终端等,这几个环节加工生产这一环节的利润率是最低的。因此外贸企业要想改变自身所处的不利环境就需要向其它的环节不断拓展,例如一些外贸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入设计研发、零售等环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价值链上的利润。外贸企业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上的创新目的在于达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快速反应,例如外贸企业进入销售领域,这可以直接把握消费者的现实以及潜在需求,反映到加工生产层面就是快速调整产品的生产,减少库存,提升产品的周转率;二是降低成本,外贸企业介入价值链的其它环节固然可以带来利润的上升,但是同时也可以带来成本的大幅下降,例如通过建立全价值链这种理想生产模式,可以大大减少外部交易成本,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相比以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我国外贸企业进行战略转型,从以往的成本领先战略想差异化战略转变。外贸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认识到战略转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战略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外贸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既要大胆创新,也要小心谨慎,在对自身优势进行准确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战略方向的选择,从而实现战略转型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华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戴志伟.基于价值链重定位的大型外贸企业战略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马慧敏.基于价值链定位的中国外贸微观竞争力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3]王琪.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的战略选择――供应链管理[J].商业经济,2010(18).

[4]任丽娟.浅析我国外贸企业的品牌战略问题[J].中国商贸,2011(21).

营商环境的背景范文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闵行区营业面积在5 000 m2以上,具有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的大型卖(商)场共14家,本课题选取其中12家,普查率为87.1%。其中超市(卖场)8家、百货商场2家、家电类商场1家、家具类商场1家。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设计统一调查表,对卖(商)场基本情况作现场调查。

1.2.2 环境监测 分别于夏秋季(10―11月)、冬春季(1―3月)的平常日、双休日、春节长假日各1天分8∶00~10∶00、13∶00~15∶00、18∶00~20∶00三个时段检测大型卖(商)场的环境质量,项目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照度、噪声、CO、C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菌总数。

1.3 检测及评价依据

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7220-1998)、《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布点、采样及检验。检测结果评价依据为《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 9670―1996)、《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4 数据处理

数据使用Epidata进行录入,使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2家单位均为地面卖(商)场,经营面积7 400~48 000 m2;经营面积、层次、开业年限的分布情况见表1。

2.2 不同季节、营业时段、休假日环境质量检测结果

现场检测卖(商)场环境质量中的8个项目,每项目各检测1 050项次,风速及照度的合格率均为100.0%,噪声的合格率最低,仅为5.8%,其次是相对湿度(82.0 %);夏秋季平常日的环境质量检测合格率高于冬春季;夏秋季双休日环境质量检测合格率高于冬春季双休日及春节长假日;而冬春季双休日及春节长假日的环境质量检测合格率则比较接近(表2)。

温度和相对湿度是环境质量中的微小气候,12家卖(商)场检测不合格均出现于冬春季的平常日、双休日及春节长假日。在暖风空调开启的7家单位中,有5家单位在下午的某些检测点出现温度检测值偏高,平均气温在28℃以上,而在暖风空调未开启的单位则表现为温度偏低,某些检测点温度低于18℃;相对湿度则集中表现为湿度偏低,有5家单位某些检测点的相对湿度低于30.0%。

噪声是最主要的不合格项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休假日,其检测合格率均低于10.0%,夏秋季双休日及长假日的检测合格率仅为3.8%;90%的单位所有的检测点噪声超过70分贝,有的甚至高于80分贝。

12家单位中,出现CO检测值超标的仅1家,为百货商场,出现于夏秋季的双休日、冬春季的平常日及双休日。调查发现,该商场CO检测值超标的检测点集中于一层东南侧的检测点,CO检测值明显高于一层的其他检测点及三层检测点。

出现CO2 检测值超标的单位共3家,为人流量较多的2家卖场和1家百货商场。所有的单位CO2 检测值随人流量的变动而变动,人流量增加,CO2检测值也随之增高。

PM10在夏秋季双休日、冬春季平常日、冬春季双休日、长假日有8家卖(商)场出现检测值超标,但其检测值与人流量的变化不完全一致。

12家卖(商)场的相对湿度、CO2、PM10的合格率均随营业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温度、噪声及CO则以下午的检测合格率最低(表3)。

2.3 细菌总数检测情况

分别于夏秋季的平常日、双休日、春节长假日、冬春季的平常日、双休日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营业时段对12家卖(商)场营业场所环境中的细菌总数以自然沉降法进行采样,检测结果细菌总数的合格率均高于97.0%。

3 讨论

本次环境检测结果显示,除了噪声、相对湿度外, CO2、CO、PM10等检测指标的合格率均>95.0%,风速及照度的合格率为100.0%,检测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省市相关报道[1~4]。这一方面可能与闵行区对此类场所准入审核较严有关,同时也可能与卖(商)场经营时间较短、经营场所层高较高(>3.2 m)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本调查安排了多次检测,不排除经营单位事先作了准备,检测日通风良好的因素。本调查表明,夏秋季平常日的环境质量检测合格率高于冬春季,夏秋季双休日环境质量检测合格率高于冬春季双休日及春节长假日;而冬春季双休日及春节长假日的环境质量检测合格率则比较接近,这可能与气候条件有关,夏秋季天气凉爽,自然通风容易实现,室内空气流通会相对较好。此外,本调查中1家单位出现CO检测值超标,且超标的检测点集中于一层东南侧,检测值明显高于一层的其他检测点及三层检测点,经调查人员实地调查,认为其原因可能与该检测点的位置正好对着相邻的停车库有关;PM10的检测值与人流量的变化不完全一致,说明影响该指标浓度的因素除了人流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存在。

本调查中,相对湿度、CO2、PM10三项指标的检测合格率随着营业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提示在自然通风条件受限制,人流量增多,人员活动增加的情况下一定要强调机械通风,避免因营业时间连续延长,人流量增多,通风不良所致空气质量下降。

本次调查,噪声的合格率仅为5.8%,超标问题非常突出,有些检测点的噪声值高达80分贝,其来源主要是大型卖(商)场为营造购物气氛播放音量较高的背景音乐,另一不可忽视的来源就是购物人群大声喧哗等。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有报道[5],为了确保卖(商)场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给消费者创造良好舒适的购物环境,应降低背景音乐的播放音量,减少噪声污染,必要时安装吸声和隔声设备。

相对湿度作为室内热环境的基本参数之一,对人的热平衡和热舒适感有重要影响[6]。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冬春季节卖(商)场营业场所的相对湿度合格率普遍较低,并随营业时间延长,其合格率逐渐下降,提示经营单位在冬春季节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使用加湿器等提高相对湿度。

CO2是衡量室内空气新鲜程度的一项最基本指标,也是衡量通风换气量的重要依据,其对人体的舒适性感觉影响最大。在本次调查中,无论是冬春季还是夏秋季,随着营业时间的延长、人流量的增多,卖(商)场内的CO2浓度也随之增高,因此在营业场所加强通风换气显得尤为重要。

卖(商)场人群密集,人员流动频繁,且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这对场所内的环境卫生质量,特别是空气质量的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作为经营单位,应建立卖(商)场环境质量控制长效机制,加强通风换气,开启新风,根据季节特点、客流量的变化等及时调整新风量,必要时须采取加湿措施,安装净化装置,尽可能地改善卖(商)场的环境质量。

建议卫生监督职能部门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加大卫生监督监测力度和频率,节假日购物高峰时段对大型卖(商)场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必要时可通过相关媒体将监测结果向市民公示,督促经营单位自律,自觉采取各项卫生管理措施。同时,严把设计审核关,加强技术指导,把控制大型卖(商)场环境质量的关口前移,以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4 参考文献

[1]郝艳射.太原市10家商场(超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监测调查[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9):1566.

[2]梁珊红.商场业卫生监督监测分析[J].医药论坛,2005,26(2):5.

[3]刘章现,王国贞,刘林洪.大中型商场空气中PM10和PM25污染水平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23(4):336-338.

[4]吕民.海口市大、中型百货商场环境卫生质量监测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19(5):431-433.

[5]黄超,王红怡.噪声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 1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