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教学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英语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要把小学英语教学建立在人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以及英语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小学英语教学成为促进人发展的基础。起源于美国20世纪中叶的全语言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有实用性和有意义的学习,达到发展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它根植于当代完整的建构主义理论。将全语言的教学理论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符合课标所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中将是有益的尝试。
一、全语言教学理论(Whole Language Approach)
全语言教学理论最初来源于阅读教学的实践。20世纪七十年代读写萌发的研究使全语言倡导者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读写萌发于儿童生活的早期,学校教育应了解并充分利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语言能力;语言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儿童在与成人、同伴以及周围环境的交互中自然发展起来的;语言发展是儿童主动的建构,儿童会尝试着发现拼音的规则系统,会自创拼写;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发展是同时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丁炜2009)。1985年,古德曼整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语言、语言学习与语言学习者的理论研究精神,以及全语言教师的实践经验,出版了《什么是全语言的“全”》(What’s whole in the whole language?)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古德曼详细阐述了全语言的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理论,这标志着全语言由最初描述阅读教学模式的术语发展为指导语言教育的全面理论。
语言学家对全语言的理解始终围绕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整体语言,二是整体学习,三是每一个学习者。全语言教学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是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古德曼(Goodman, K.)。古德曼教授认为:全语言既不是教学法,也不是一种措施,是一种关于学习、教学、语言和课程的哲学。他从语言、学习和人三个维度来诠释全语言,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他认为语言中的音素、音节、单词、短语、句子都只是语言的片段,而片段的综合永远不等于整体,语言只有在完整的时候才是语言。全语言是每一个学习者在整体情境中对整体语言的学习(Goodman,1986)。我们赞同古德曼将全语言视为每一个学习者在整体语境中整体学习语言的观点。本文所阐述的小学英语教学观就是基于古德曼(Goodman, K.)所主张的全语言教学理念。
二、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不少地区开展了英语教学改革实验,产生了较多的教学流派,主要有张思中的“十六字”教学法,刘振海的“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模式,包天仁的“四位一体”教学法等。这几类教学法均属纯教学方法的领域,较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强调的是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大容量输入和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为忽略对学生英语能力以外的其他素质的培养。此外,传统的小学英语3P教学模式,即“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忽视了学习中学生的地位,课堂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完成的;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感受没有重视,在语用方面缺乏整体语境的创设,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性活动等。
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较常用的方法是“任务型”教学(Task ̄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理论框架清晰,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它提倡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该理论观点与课标提倡的理论观点一致,为课标中建议使用的教学途径。为广大英语教师所接受并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它强调创设较为真实的语用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但其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也有一定缺陷:一是教师理念理解偏差,把任务活动设计当作语言训练的课堂作业,把以用为主的任务活动又变成了以教为主的练兵场;二是受课时和大班生额的影响,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所设计的任务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么缩短任务完成的时间,要么把部分任务放到课后去完成,造成任务完成的质量难以保证,使得任务活动有“形”无“质”。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实课标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等基本理念。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更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引导教学行为,在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和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三、全语言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全语言教学理论关注的是学生在全语境中的全学习过程,可以在全语言教学理论的引导下,构建生本、自然、真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观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不少专家学者就教学理念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北大校长、清华校长梅贻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历史上为中国大学的发展及其教育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铁道警察学院的特点,指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理念误区,提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该如何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发展
教学理念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映,同时也是一定时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映。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不断地发展完善,这一过程可以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变革上反映出来。刘润清在他的著作《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一书中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语教育发展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复苏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发展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和稳定期(90年代中期以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变革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发展过程,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发展变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对外开政策的发展,国家对外语人才需求增加。但是,由于处于开放初期,对外交流的模式首先表现在科技人员依靠文献资料来了解国外科技、文化和法律方面的内容,因此,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阅读能力方面。这一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的教学理念,在这一时期,注重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和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这一教学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长达20余年的影响。基于这一时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语法翻译教学法”、“句型转换教学法”应运而生,并逐渐表现出他的落后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1999年9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正式颁布实施。本次大纲修订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上新台阶旨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语言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与之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本次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但是,大纲中没有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因此,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2000年教育部发起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在大学英语教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了全新的说明和部署。体现了当代大学英语的教学理念。研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教学理念对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误区
铁道警察学院是由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在2012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原来数年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育理念不会马上消失,而会影响到大学英语本科课程的教材选择、教学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公安院校不设英语专业,所有课程设置都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加之公安院校的行业特殊性,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也应该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但是现今多数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及课程设置与普通院校保持同步,这是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存在的最重要的误区。
三、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树立怎样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加之目前处于高考英语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亟待转变。我们应该认识到,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从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把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遵循的教育理念。
(一)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树立“终身教育”的宏观教学理念
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规定,树立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指导的终身教育”的宏观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导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世界上首次对终身教育理念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在196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理念,并于1970年完成他论述终身教育的重要著作――《终身教育导论》一书,之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终身教育理念列入“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之中,由此奠定了终身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流理念地位。我国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识始于1993年,1995年“终身教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现今,终身教育被正式进入《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
铁道警察学院是中国众多高校中的一所,理应遵守《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将终身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终身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学生接受教育是一件从生到死一直持续的事情,是学生在不同时期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一切教育机会、教育活动和教育的一切方面。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该仅局限在固定知识的传授上,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从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致力于创造有效的交流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目的,将各种教育形式和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来激发潜能,激励学生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并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信心有能力运用它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树立了终身教育的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树立“生态化”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充分发展,是以人为其研究对象的教学活动。“生态化”一词来源于生物学,而当其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意味着以人为本,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生态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化活动中提供应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要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居于首要地位,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成为英语课堂的中心,也成为衡量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相应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地位显得异常重要,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本应处于教学活动中心地位的学生却成为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被简化为简单的“教”与“学”,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见健康人格的发展,背离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同时也严重背离了教育活动的本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树立“生态化”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教学表面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深层是文化背景的学习。在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及教学要求》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直面西方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与搏击的战场,对作为未来代表国家行驶国家权力的警校学生来讲,树立正确的文化批判意识对其以后的工作来讲很重要。文化的构成因素是价值观念、信仰和人生态度,历史和传统又是文化的根源。要准确的理解对方的话语,完成跨文化交际,必须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这种文化涉及到运用此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伦理标准和价值观念等。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把这种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把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相关的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公共课程,课时有限,没有充足的时间系统的讲授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归纳文化框架,把与课文有关的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考能力,准确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此外,鼓励学生阅读报刊杂志、观看英文影视作品、结交异国朋友等都可以积累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资料都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2003年起实施,至今已经走过10年历程,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一方面将明确大学英语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大学英语教学分类体系,鼓励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根据教学指南和学校的办学定位、生源特点、人才培养规格等,自主制定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准确定位,即为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为院系专业需要服务、为学生个性需求服务。例如复旦大学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南京林业大学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细分为三个部分,满足学生在应试、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对英语的个性需要。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应该结合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的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是同时,广大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分层次教学”的教育理念,不能只将其理解为简单的分班教学,而是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生源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借鉴其他高校课程体系,寻求适合本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结论
近年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目标、观念、教学模式及评估办法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同时,英语高考模式改革的冲击,使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理念急需转变,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求一条既符合主流英语教学,又能突出自己办学特色的教学理念,有效提升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作者单位:铁道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
1. 任务型教学概念澄清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英美国家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人员在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一种语言学习模式,也是对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成果。其理论认为“运用语言的能力是通过置身语言其中(exposure to the language)并在参与其运用中来获得,在这过程中,经历(experience)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不是训练(training)。”
我国本世纪初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明确规定为英语是外语课程的主要语种之一。这理应将外语与二语区分开来,英语作为二语教学(TESL)和英语作为外语教学(TEFL)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教学类型。中国的英语外语教学现状、环境与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不同,对于西方的二语习得理论,我们只能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的、能为我所用的,绝不能完全以他们所言来分析我国的教学实际。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在我国缺乏目的语(英语是作为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的环境下,在课堂教学中不可全盘照搬这一理念,只可结合我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的实际情况而继承与发展它,形成本土化的外语教学理念。
2. 英语任务型教学在农村教育中处于新课改的边缘
(1)国情分析。 英语新课改的课程设计理念、教材内容、课改中的专家引领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以城市化倾向为主,对于广大农村教育来说,多少有点象空中楼阁,几乎无法实现其《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到目前为止,由于我国英语外语教学还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国外生发的英语外语教学理论难以适应中国本土现实的外语教学需要。英语新课程过于强调与国际接轨而忽略国内实际,尤其是农村英语教育的实际。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班级规模过大,难以对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行关注,因此,也就无法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在一些大城市中也不具备目的语的外语教学环境,不能为任务型教学理念的实施和推进提供支持性环境。
(2)教情分析。 农村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偏低是有目共睹的,对师资的培训任重而道远,这与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甚高背道而驰。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英语教师极度缺乏和大量流失,沿着乡村、县城、城市的方向流动和沿着西部、中部、东部的方向流动。在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包括教育理念的不适应,难以转变和更新;教师专业情意不适应;教师的能力不适应,教师的知识结构不适应;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薄弱乏等一系列的教师相关因素,致使英语任务型教学的难以实施和推进,使其边缘化问题更加突出。
(3)学情分析。 在学习风格上,土生土长在中国的学生深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环境的熏陶,养成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大多学生个体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不强,中国学生的整体学习风格表现为沉思型,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不高。在思维方式上,在母语环境里学英语,完全排斥母语的存在和影响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英语思维是由里及外、先本质后现象,属于演绎型思维。而中国的学生大多是有外及里,先现象后本质,属于归纳型思维,及时的独立的完成任务能力差,遇到问题时一般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思量和论证,直到具有较大把握时才能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这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学生的探索性、研究性、创造性、主动性还相差甚远。
3. 摆脱农村英语任务型教学被边缘化的对策
(1)关于农村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对自己的教师角色认识和扮演应有清晰的定位,树立全体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学生观、新的课程观,建构新的知识观等。其次,认真落实、务实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为了能够真正提升教师的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应该减轻教师的教学量和培训成本的负担,解决工学的矛盾。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本身偏低,政府理应给予大力的资助,拿出大量的资金培训农村教师并落到实处。最后,教师要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是否有爱心、责任心,是否会有坚强勇敢的意志,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去启发引导。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曾说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要优化与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而立体引学式提倡教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其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理解,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同笑骂,启发引导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责无旁贷。那么,该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启发引导养成良好的人格呢?
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
七年级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议论文,抑或是科学小品文,尤其是小说戏剧,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而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编者又是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在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用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健全人格
七年级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完成人格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目的的达到都靠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来实现。七年级语文教学的人格培养也当然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活动。
这是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我们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人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我们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人格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养料,这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
(二)学生说的活动。
包括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朗诵课文或参加朗诵比赛,参加辩论活动,参加话剧表演等等。如果说堂上的听讲是人格内化的过程,说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格外显的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把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教师可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中启发引导学生纠正人格中的不足,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构建。
(三)学生的阅读活动。
主要是学生对教材或课外读物的阅读。这个环节的人格培养有两方面,一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有意识地、不间断地进行启发引导,完成人格培养的过程;另一个是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发的明理、觉悟和警醒,形成对自身人格的修复和提升。前者的过程首先要关注教材阅读的指导,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迁延性的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定期推荐阅读篇目,写出读书笔记,这些活动都紧紧地扣住人格培养来开展。后者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格教育,强调对人本身尊重的特征,我们要常常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多订阅报刊杂志,并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密切注意其中的人格因素,启发学生在不断的自省中形成独立人格。这当然需要学生的阅读要有一定的基础,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越高的理解能力,可能对其中的人格因素就有越高的吸收能力,越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形成的人格特点,越能经受得人生的考验。
(四)学生的写作活动。
这既是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语文能力的方式,也是通过书面表达自己人格特质的时机。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教师则可通过启发引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活动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三、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启发引导学生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自己能让学生信服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就是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本理念
小学语文是初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手段,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课程。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认知为基本出发点,为他们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让课堂连接生活
小学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其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还是学生人格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着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
比如,在学习《沧海日出》这篇课文时,虽然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很难真切地体会到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先观察日出时的情景,体会日出瞬间的美丽,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日出的景象与沧海日出相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壮美的景象。
再比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由于学生很难体会到诗人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感受与朋友分别的情景,或者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来真切体会分别时的哀伤之情,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兴趣与热情,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受到许多小学教师的青睐。由于小学生天热闹,他们更愿意一起学习一起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对促进小学生的高效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需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不能让他们自由结组,而要根据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其分组,并尽量保证每个小组的综合素质相当,以形成激烈的竞争。其次,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一个小组长,负责管理督促学生的学习,小组内的组员也要互相监督,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水平。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培养学生与人互动的意识。
比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由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伽利略发明物理现象的过程,若教师只是让学生读课文,课堂教学就难免枯燥乏味。我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中验证这个结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的现象,直观地体会到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同一高度下落时会同时落地,进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理论,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自己参与课堂,与同学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还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提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教师是小学生的启迪者、引导者,在小学生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去学习。
比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在课下阅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并举办了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将最近所读的故事进行分享,然后评选出讲故事最好的学生,并授予奖章。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不仅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还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见识。
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较脆弱,教师不能严厉地批评小学生,而要给他们适当的鼓励与肯定。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大多会紧张,这时教师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怕说错,回答得不管对错都要给予肯定,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会更加努力学习,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并且,教师不断的肯定会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以生为本”,教师首先要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小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语文;其次,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最后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找到学习的乐趣。在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技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